如何理解二十世纪初年各地出现的天津劝业场现象...

结构与多样性――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复杂性实证解析-共享资料网
结构与多样性――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复杂性实证解析
隶劫大,粤博士学位论文结构与多样性――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复杂性实证解析本论文获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
蜕ructureSpace Syntax PositiVisticandDiVersity:in theAnalysisSpaceComplexity of UrbanA DissertationSub觚tted toSoutheast UniVersi锣For the Acaden缸c Degree of Doctor of EngineeringBYShao RunqingSupervised by Duan Jin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嬲t UlliVersi锣June,2009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日期:上q』L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 以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 的公布(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导师签名:l生呈i丛日期:―立牡 L 结构与多样性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复杂性实证解析摘要在空间.时间一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城市空间充满了复杂性。本文基于空间句法城市 空间量化分析平台,围绕城市空间中结构和多样性共存这一主题,对这一复杂性问题行 了实证探讨。 第一部分,文章从对哲学中的空间思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空间性争论以及城市空 间复杂性研究中的科学与人文路径分野的回顾入手,对其进行了反思。文章指出,对具 有丰富内涵,物质性、主体性和社会性合一的城市空间的复杂性研究的前途在于科学方 法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第二部分,文章对如何科学的描述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 章指出,割裂空间的物质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或用空间的某种环境折射来替代空间的描 述方法是不恰当的,我们需要自主的用空间自身的术语来描述综合性的空间。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获得对空间复杂性的正确认识,而空间句法的相关思想和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 了这样的空间描述平台。 第三部分,基于空间句法的实证研究,文章首先探讨了城市空间宏观结构的涌现, 指出这一结构涌现是在空间一社会过程中的自组织结果;紧接着,在对结构涌现探讨的 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结构中的整体与局部逻辑多重并置机制,并指出,正是 这种机制导致了城市空间中半整体、半局部的结构组织方式和非线性的整体与局部相互 作用;然后,文章经过实证证明,正是由于这种特定的结构方式,提供了结构和多样性 共存的可能性,而这种共存正是城市空间复杂性的基本特征。 第四部分,文章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指出应理解城市空间中所体现的简单性和复杂 性相交互、自组织和他组织相掩映这一特定的复杂性特征。在城市空间这一复杂系统中, 必然和偶然、客观和主观发生互动,这也意味着当我们面对城市空间复杂性时,既具有 必然的技术自由又面临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最后,文章对城市空间复杂性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针对空间句法的“方格网 谬误”问题探讨了具有原创性的技术修正方法,以使空间句法在对城市空间复杂性的分 析中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关键词:城市空间复杂性空间句法结构多样性自组织 Structure andDiVersity:Space SyntaX PositiVistic Analysis in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Space AbstractThe complexity ofurb锄spaceis discussed with thequ锄tifiedanalysis method of spacesvntaX,fbcused the coexistence 0f thestnJcture锄ddiversity.IIl the first,it starts with the comprehension 0f space thoughts incOntI.overSV in urban space rese御广Ch,sCience andphilosophy,spacehumaIlities in the cOmplex research Of urbanspaces,aIld then bringsf6刑ardthe Outl00k 0f the research in complexity of urban spaces,the and sociality’which is thecombination ofmateriality’subjectiVityinte黟ationof scientificmethodology and humanities. Secondly’the IIlethods of how t0?describe scientificallV about the richspacesitarecontent ofurb锄-thediscussed.It is suggested t0usethe spaceusitself’s酉ossary s”taXt0 desc订beinte伊atiVe spaCeinitiatiVel y'and then it is possible fort0∞cognizethe complexity of thespace.In the meanwhile,thethou曲tsa11d methodS of spacehaVe proVided the basictheory of space description。 Thirdly’basedonthe demons仃ation of spacesyntax,t11e删cle discusses the emergence0f macrostructure Of urban space,and indicates that the emergence is the self.organized result due t0 the interaction of space.societv.Af论r that,it discovers the multiple mechanisms of theholistic觚d partial lo西cand nonlinearin this stIucture,and proves that it should be this l(ind ofmech锄ismswhich induc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IIli―holisticallV/selTli.panially organized structureinte删ionand ponions inurb锄spaces.Finally'it demonstratesthat it isbecause of the certain s仇Jcture tha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0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stnlctuI-e柚d diverSitv'which is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the complexitV of urb卸spaces. t}lat we should undellstand theFou劬lv'it ma:kes conclusions character 一一the combination 0fspecified coITlplexothe蝴觚ized.hlbetweensimplificationandcoII】lplexity'self.o理锄ized andarethesophisticated svstem of urb锄spaces,therethe interactionsinevitablV锄d 0ccasionallv'obiectivelv and subiectively.Thatusis because of meto the tc虻hniquecomplexitv of tIle urt'an spaces,it should be inevitable fbrnot 0nly tofaCeusage觚dalsoto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At last,this paper comes t0 spaces.Aims to obtain more ofreview锄doutlook fbr the complexity research 0f of the space synta)【inurb锄comprehensive印plicabilitythe锄alysiscomplexityofurb锄spaces,itdiscusses the issues about the inconsistency tllat appears inspaces”taXwhile dealing wimregulally鲥ddedurb觚tex眦s,锄d proposes the nlethod 0f嘶舀naltechnical alnendment.1【ey words:Urb柚spaCe,Complexity'SpaCes”tax,Stmcture,DiVersity’Self二。曙anization 东南大学博{:学位论文目录1J 12 l2 1 l22 l23 l 24 l 25 12 611研究缘起……………………………………………………………………………………………。…….1关于空间哲学思辨…………………………………………………………………………………………….2空间概念的思想争论………………………………………………………………………….2 笛卡尔和牛顿的绝对空间…………………………………………………………………….2 莱布尼兹的相对空间………………………………………………………………………….2 贝克莱的主观空间……………………………………………………………………………..2 康德的综合性空间……………………………………………………………………………..3 爱因斯坦具有原动力的相对空间……………………………………………………………。33城市空间研究困境………………………………………………………………………………………。3从空间到空间性………………………………………………………………………………3 多维度的空间性研究………………………………………………………………………….4 结构与现象,两元化的研究途径…………………………………………………………….4 科学与人文,复杂性研究的两难路径……………………………………………………….5 启发性的空间句法研究………………………………………………………………………一8 研究路径框架…………………………………………………………………………………………………8l3 l l32 l3 3 l 34 l 35 l l l 4-,i石研究方法…………………………………………………………………………………………………n 创新性………………………………………………………………………………………………………………….11喜k“2.1 2.1.1 2.1。2 2.1.3 2.1.4 2.2 2.2.1 2.2.2 2.2.3 2.2.4空间传统描述方法批判…………………………………………………………………………………..12物理特性描述………………………………………………………………………………..12 社会功能和意义描述…………………………………………………………………………13 主观意象描述…………………………………………………………………………………14 空间传统描述的问题…………………………………………………………………………14 空间句法:新的理论范式…………………………………………………。…………………………….15 空间句法的理论起点…………………………………………………………………………15 空间句法理论体系中的城市空间……………………………………………………………18 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描述方法………………………………………………………………18 空间句法城市空间描述方法的应用…………………………………………………………2l量;3.1 3.2 3.2. l 3.2. 2理论背景………………………………………………………………。…………………………………...…….22 切入点:城市中心i司题………………。……………。………。………………………………。………..22 城市中心作为宏观结构最为明显的标记物…………………………………………………22 城市中心问题的既往探讨……………………………………………………………………23 目录3 4本研究分析的视角……………………………………………………………………………23 实证案例的选择和安排………………………………………………………………………233个徽州村落的启发………………………………………………………………………………………23l 2 3 4 5西递宏村聚落中的文化印记…………………………………………………………………24 渔梁的“特例”………………………………………………………………………………25 西递宏村和渔梁不同空间结构表达的比较与思考…………………………………………26 三个聚落的空间句法分析…………………………………………………………………….26 分析结果的反思………………………………………………………………………………27 嘉兴:城市中心空间变迁历程……………………………………………………………………………..27 引言…………………………………………………………………………………………………………………………27 城市空间历史背景……………………………………………………………………………28 城市中心变迁的空间句法分析………………………………………………………………30 讨论:复杂社会历史背景中的空间逻辑性…………………………………………………32 南京:大规模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33 案例的意义……………………………………………………………………………………33 南京明代以后城市中心的变迁………………………………………………………………33 空间句法的一般性分析………………………………………………………………………34 民国空间变迁中自组织和他组织的两难解释………………………………………………36 空间.社会过程的不可分割性……………………………………………………………….37Ⅲ ”川三iⅢ l萎¨川ml2 3 41 2 3 4 5天津:多元竞争的殖民地历史与城市中心结构的生成………………………………………………38l 2案例的意义……………………………………………………………………………………38 1860年之前的空间背景………………………………………………………………………..38 1860年后的空间变化…………………………………………………………………………39 城市空间句法分析…………………………………………………………………………….413拿I^疑问与解析:多元竞争中的结构生成……………………………………………………….43小结:城市空间宏观结构及其中心生成的空间.社会逻辑…………………………………。43m川"姗观娜槲娜弘川抛mⅢ姗”Ⅲ三|l Z宏观结构的真实性和支配性…………………………………………………………………43 宏观结构的自组织性和空间.社会逻辑性……………………………………………………441 1 1 1 2 l 3 l 4 l 5 2 2 l 22 3 3 1 32 么屯禾 禾小以禾 乱禾屯t 3 3疑问:南京城市中心体系再审视………………………………………………………………………。45 吴明伟等人研究中的南京城市中心体系……………………………………………………45 整体集成度模型的失效………………………………………………………………………46 局部集成度模型的发现………………………………………………………………………48 夫子庙特例的针对性探讨……………………………………………………………………49 启发…………………………………………………………………………………………………………………………!;2 视点一:作为空间结构标记物的南京商业用地布局分析…………………………………………。53 空间句法分析………………………………………………………………………………..54 讨论…………………………………………………………………………………………………………………………55 视点二:作为空间结构标记物的南京苏果连锁超市布点分析…………………………………56 研究对象的选择……………………………………………………………………………。56 研究方法………………………………………………………………………………………56 苏果超市的服务特征…………………………………………………………………………57II 东南人学博i:学位论文4.3.4 4.3.5 4.44.4.1空间句法分析………………………………………………………………………………一60i寸论…………………………………………………………………………………………………………………………6l视点三:作为空间结构标记物的南京高层建筑布局分析……………………………………….62 问题的意义…………………………………………………………………………………….62 南京高层布局的简单认识……………………………………………………………………63 空间句法分析………………………………………………………………………………。64 讨论…………………………………………………………………………………………………………………………65 小结:整体局部逻辑并置与半整体半独立的结构方式………………………………………。65 整体局部逻辑并置……………………………………………………………………………65 半整体半独立的结构…………………………………………………………………………66 非线性的整体与局部作用……………………………………………………………………664.4.2 4.4.3 4.4.4 4.5 4.5.1 4.5.2 4.5.35.1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2 5.2.1 5.2.2 5.2.3 5.3 5.3.1 5-3.2 5.3.3 5.3.4结构与差异…………………………………………………………………………………………….68 研究策略……………………………………………………………………………………。68 智能度的分区域分析比较……………………………………………………………………69 商业用地分布的分区域比较…………………………………………………………………70 苏果门店分布的分区域比较………………………………………………………………一●72… 高层建筑分布的分区域比较…………………………………………………………………74 讨论:结构时空展开中的差异………………………………………………………………75 结构与混合…………...……………………………………………………………………………………76 蓁巷,成贤街区分析…………………………………………………………………………一76 南湖小区分析………………………………………………………………………………。79 讨论:基于空间结构适应所引发的有机混合………………………………………………82量占)I句与拼其占………………………………………………………。……………………………………….1;3拼贴作为城市发展的常态……………………………………………………………………84 拼贴城市如何成为可能………………………………………………………………………85 讨论:多元拼贴,空间的结构和自由………………………………………………………86拼贴…………………………………………………………………………………………………………………………召3…6 1 6 l l 6 l 2 6 l 3 626 2 1相掩映的简单性与复杂性…………………………………………………………………………………。88 简单与多样…………………………………………………………………………………一88 结构与复杂……………………………………………………………………………………90 可知与不可知………………………………………………………………………………..9l 相交互的自组织与他组织……………………………...…………………………………………………93 系统科学中的一般概念………………………………………………………………………93 特定意义下的城市空间自组织和他组织……………………………………………………93 城市空间自组织与系统外部社会经济诱因…………………………………………………94 城市空间自组织与空间规划干预……………………………………………………………95 科学认知与伦理责任…………………………………………………………………………98622 623 624 625lII 日录箍Z童回蘑皇屋望!越直窒闻复盘丝班究友法的进=生拯过=:譬:=:::=竺竺竺尘:::邕:邕::::尘:::!鲤7.1 7.2 7.3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4回顾…………………………… 方向…………………………………. 对空间句法问题的初步探讨100 100 lOl围绕空间句法的争论……一 ………………………………………………………………………………………l()l 回到空间分割起点……….. ………………………………………………………………………………………l()l 空间相互分割假设……….. ………………………………………………………………………………………l():! 方格城市原型实验………。 ………………………………………………………………………………………l():! 城市实证检验……………. ………………………………………………………………………………………lO(; 讨论………………………. ………………………………………………………………………………………107 展望…………………………….108主要叁鲞塞越邕::::::黧翟:尘盘翟尘::邕:=:盥:::邕:尘尘尘:::::::::邕:::::::::翟翟出出::::::::譬出尘尘省=邕:翟盘盘翟:!!Q附录l:图表索引 附录2:作者简介116 118lV 东南人学博‘I: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城市空间与复杂性1.1研究缘起在空间.时间一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围绕城市空间产生了许多谜题。 在理论层面,对于城市空间与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出现了投影说、能动说和互动说 的争论。由于这些理论困惑,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研究者而言, 甚至对于其学科是否还应把空间作为其研究的本体产生了不小的争论。(段进,2005) 不过,当国内的城市规划学者困惑于空间地位的同时,发生在国际学术界的“空间转向" 却影响了众多的学科发展。福柯甚至提出,我们或许首先是处在一个空间的时代。 这些争论或许是个契机,当我们刚刚从空间决定论和量化崇拜的沼泽中爬出来,认 真思考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诸方面对城市形态的结构性影响后,又到了站在更高 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空间是什么、如何表述、有何作用、对 整个城市系统有何影响的时候了。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把握城市空间的规律性(如果有),如何或者说能否随意 进行主动空间干预,都成为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第一线的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 依据自身的技能背景,根据面对的实际问题,实践着具体的空间干预方案,但在实践的 同时却深感具体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不足,他们同时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场景: 一方面,在某些场合,某些城市管理者的城市决策确实影响了整个城市结构的改变,城 市空间似乎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控制;而另一方面,当我们在另一个场合做出对城市结构 有所改变的规划时,收获的却是失望,这时城市空间又变得不可预测和驾驭。 同时,如果我们整体的看待城市空间实践和城市空间研究,却发现了事实上客观存 在的隔阂。看似热闹的理论讨论,在城市规划实践者看来却越来越抽象和空洞,远离了 他们熟知的城市空间干预实践,计量革命的谬误,新马克思主义的空洞,后现代主义者 的非建设性……这种局面造成了规划规戈lJ师对于城市研究者的不信任,而对城市高瞻远 瞩的研究者,也轻蔑于规划实践者的匠气和浅薄。 当城市空间的研究者反思实践者对自己的不信任时,他们发现城市和空间理论研究 中宏观的结构性研究和微观的主体性研究的脱节(Hillier’1984,2007)社会的空间同主 体的空间的脱节、概念的空间同体验的空间的脱节似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宏观的结构 性研究缺乏对空间的主体性的认知,而微观的主体性研究往往忽略了宏观的社会背景。 而最新的自组织研究,还显得十分粗糙,在探讨微观的体验空间到宏观的社会性空间的 逻辑中缺乏可以应用的成果。 这一切,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空间研究路径和基本范式。或许我们要从最基本的空间 概念开始,重新梳理一个可以沟通宏观和微观、反映主体性和社会性,并打破城市研究 和规划实践隔阂的新路径。 物间的关联造成的,正如时间是一种事物顺序的幻觉。两者都不是独立于真正事物的存 在。物质和事件才是真正的事物,给空间以意义。这正是我们所熟悉的“相对空间"观 念。1.2.4贝克莱的主观空间而贝柯莱提出的主观主义的空间观点也在当时的哲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近代西 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其空间知觉 学说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影响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并促进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他把自己的哲学论证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is percipi)这 一倍受争议的哲学论断。他认为时空是人的感觉经验。2 东南人学博I:学位论文1.2.5康德的综合性空问康德的空间概念是综合性的,其中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绝对与相对的空间思想。他 认为,空间既包含先验观念性,又包含经验实在性。一方面它们只是我们的直观的主观 形式,他们不能等同于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先验观念性并不与它们 的经验实在性冲突。按照康德的术语,经验和先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经验的对象是物 自体对我们的显现,是现象;物自体则是不可经验的先验对象。虽然空间只是人类所具 有的主观形式,但物自体向人显现的一切都在时空形式之中。即,空间和时间都是现象 的形式。就人类而言,空间和时间一样,是主观的;就现象而言,时间和空间又是实在 的。康德的这些想法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的解释提供了思想的根源,而 现象学的有关进展更近一步揭示了主体与空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1.2.6爱因斯坦具有原动力的相对空间当然,仅就“科学"的领域而言,“绝对空间"的概念也最终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所终结。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就其存在而言,空间本身是绝对的,但就其结构而言, 却是由物质质量分布所引起的。并且,由物质质量分布所引起的空间结构,导致了重力 效应的产生。这就意味着,空间与其所包含的事物处在相互的作用中,空间不再是绝对 不变的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中性舞台。空间具有原动力,这是爱因斯坦的空间中一个最不 能忽视的属性。 如果说,早期的空间争论均离不开二元论的影响,那么,爱因斯坦等人的探讨已经 超越了这一束缚,空间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平台,同时还影响了事件的进程。自爱因斯 坦开始,我们再也不能割裂的看待空间同物质以及事件的关系,不能孤立的看待具有空 间原动力的相对空间。空间不仅仅是事件的结果,同时也是事件的原因。 正如时间简史第二章所言:“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 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 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 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 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 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 事所影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人文领域内对绝对空间的质疑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对 于空间的人文思索和科学认知在这里又找到了共同的语言。1.3城市空间研究困境 1.3.1从空间到空间性正如D.Harvey(1973)的观点:“空间的概念问题通过人类实践而解决。也就是说, 第l章绪论:城市空间与复杂性并没有对于空间哲学本质的哲学答案――答案存在于人类实践中。因此,关于‘什么是空间’问题被‘不同的人类实践如何产生和利用不同的空间概念’这一问题所替代。” 对于人文地理以及建筑学科所影响的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这 些实践性学科的城市空间研究中,对于空间本质的探究,让位于城市空间与人与社会的 关系性研究,空间性的研究重要性取代了空间本质的重要性。对于这些学科而言,重要 的就是探讨空间在与人及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中所反映的各种特性。 值得说明的是,空间性和空间的概念密切相关,对于空间性的认识决定了对于空间 概念的本质性探讨,反过来,对于空间概念的本质性探讨也影响了学者对空间性的研究 方式。,在不同的空间研究阶段和不同的研究学派而言,空间和空间性有着不同的含义。1.3.2多维度的空间性研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多维度的空间研究知识遗产,从各个侧面触及到了空间和空间性 的各个方面。(前提是,先将空间和空间性的定义与内涵分歧搁置。)如Amos Rapoport 对空间与文化关系的探讨;人类学者kwis Morgan等对空间与亲属关系的考证;kvi.Strauss用结构主义方法对社会制度同空间关系的探讨;Gaston Bachelard的《空间诗学》和Christion Norberg-Schulz的《场所精神》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观念出发,对空 间意义的探讨;Lynch对空间感知的分析;建立在德国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基础上的区位理论(Thunen、W曲ber、CⅫstaller)的空间分布模型;芝加哥学派的功能结构分析(Burgess、Park、、矾nh);兴趣广泛的哲学和社会学者Foucault对于空间权力机制的发现;新马克思主义者(kfebvre、Harvey、Castells)空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这些知识遗产是城市空间研究的历史财富。1.3.3结构与现象,两元化的研究途径城市空间首先通过其物质性现象表达出来,具有无可置疑的物质性。我们对城市空 间的研究大多围绕城市空间物质性表达的生成逻辑。具有不同学科和思想背景的研究者 通过两条路径探索这一逻辑:一是作结构性的考察,即把城市空间作为一个物质性的整 体,探索这一整体性的物质实体的抽象结构性关系上;一是作现象学式的考察,深入局 部性的体验空间,在可感知的体验性空间片断中探讨复杂的空间现象。 在结构性的考察中,又可分为两类。 (内生的空间结构研究)第一类,是早期空间自身结构的研究。在Thunen的农业 土地使用研究和w曲ber的工业区位研究中,两位经济学家在对运输成本和距离的关注 中,提出了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之后成为地理学以及城市区位研究中最具支配性的论述。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是对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芝加哥学派中Burgess对于芝加哥 城市的空间土地使用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区位理论传统的影响。在这些探讨中,正如碰llier 教授指出的:“…会倾向于对人的集体行为做出过于简单的假定.比如效益最大化、选 择最短路途等等。最后就会把城市简化为一个抽象图表。”这种简化往往脱离了丰富的 社会生活实践。 (空间的深层结构研究)第二类,是空间背后社会诸要素的结构性影响研究。法国结构人类学家kvi.Strauss在其《结构人类学》中在对原始聚落的研究中主意到了空间形式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联性。他的研究透过空间的物质表象,把空间形式看作诸多社 会范畴的表意系统,而Amos Rapopon在对空间与文化关系的探讨也可以看到他的影响。4 东南大学博{:学位论文当然,这一类的研究在后来的结构研究者看来,过于静态,尽管透过物质空间看到了空 间的社会属性,但缺乏了对于空间的社会过程的考察。晚期的人类学家(如Robert Thronton、Andrew Turton、Henrietta M00re)进一步探讨了空间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 的关系,发现空间作为一个文化产物在社会过程中成为维护社会关系的有力手段并保证 了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而David HarVey、Manuel Castells、Doreen Massey等新马克思主义者则探讨了空间与资本流通实践过程之间的关系。Edw捌Soia则指出,作为一个社会产物,空间同时是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媒介、结果、条件和体现。 在我们对空间的社会性取得了深入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另一类的空间理论研究传统 则专注于探讨空间的主体性。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建筑形式研究。在这些研究 中,“时代精神”作为一种社会背景,通过具体建筑师的灵感突现,创造着建筑的物质 实体,并界定了空间秩序。(如w6lfflin、Nikolaus Pevsner以及其他众多的建筑史研究 者)这些建筑史学者由于专业的角度,注重了空间的主体性,并武断地区分了天才的建 筑和普通构筑物的区别,把研究局限于狭隘的建筑生成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却对绝大 多数的普通构筑物的社会属性置之不理。另一类对于空间主体性的探讨则是从海德格尔 的“生活世界"观念出发的现象学式的空间研究。Gaston Bachelard的《空间诗学》和 Ch―stion Norl)erg.Schulz的《场所精神》是其中的代表。相对于结构主义式的空间研究, 现象学的空间探讨强调主体性、身体感觉和空间意义,但却陷入了非社会的研究困境中。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空间的结构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空间的结构表象 分析,到空间的社会性探讨,再到打破空间与社会两分的假设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空间 与社会过程的互动。我们对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不过,所有的这些结构性 研究,把空间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性存在,在取得了一些结构性结论的同时,却越来越 抽象。顺着这样的理论逻辑,尽管我们清楚,正如Soia谈到的,空间同时是社会行动和 社会关系的媒介、结果、条件和体现。但当我们希望通过具体的局部空间干预以达到我 们的社会目标的时候,我们无从下手,这样的空间结构理论离作为个人所面对的多彩生 活空间体验非常遥远,我们的抽象的整体性的社会空间同我们所面对的具体的局部的空 间体验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现象学式的研究认识到了空间的主体性,并力图分 析这种主体性,但由于这一类的研究在关注空间主体性的同时缺乏对城市整体和空间社 会性的探讨,也无法打通局部的空间体验到整体空间结构的空间实践路径,仅仅是提示 了一些粗浅的空间主体性认识。这种二元分化的研究现状就引发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 我们对于空间的认识是不完整的,我们需要从整体上认识丰富的经验空间到抽象的结构 空间之间的生成逻辑。1.3.4科学与人文,复杂性研究的两难路径空间是如此令人捉摸不定,且不论形而上的哲学争论,仅就上节中具有学科研究意 义的空间性问题的探讨而言,就可以用“复杂"二字形容之。空间既是物质的,又是社 会的,同时又是主体的。而就其具体的空间现象而言,更可以说是“纷繁复杂”。众多 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试图透过纷繁复杂的空间现象找寻某种规律性。不过,当我们反思 这些众多的空间研究遗产,却发现通过分解和还原的方法是无法获得对真实空间的真实 认知,我们必须承认空间的“复杂性",简单的决定论假设是错误的,无论这种决定论 是物质决定论还是社会决定论或是主体决定论。 如果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整个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界有什么深刻的变化。那 就是“复杂性”问题的探讨。在这一背景之下,有关空间的研究也经历了一条曲折的轨5 第l章绪论:城市空间与复杂性迹。以地理研究为例(地理的空间研究是空间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 十年来,地理学的空间研究主导了社会科学中空间研究的主流方向)。从对于趋势规律 的空间量化实证解析到结构主义探讨,再到批判地理学,再到后现代学者否认一切普遍 规律的新新地理学。而David HarVey和Doreen Massey的个人经历更是这一变化的脚注。 David HarVey从实证主义学者质变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而D∞een Massey从结 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转变为后现代主义学者。更复杂的是,上述所提及的这些学派并 没有消失,而是并行在当代的空间研究中。 在纷繁的空间研究中,如果有什么空间共识的话,大家会承认空间的复杂性:空间 概念的复杂性、空间性的复杂性和空间现象的复杂性。从我们对空间概念的探讨中我们 发现空间是相对、绝对、关系的统一性。从空间性的探讨中我们会发现其物质性、社会 性和主体性的复合性。列弗菲尔从思想的深处分析了空间的复杂性,他批判了对于空间 的两个简单化倾向,一是透明幻想,二是模糊幻想。不过对于空间复杂性的认知思路, 我们却看到有两个平行的空间研究路径同时进行着探索。一是复杂科学手段的引入,二 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引入。同一个“复杂性”在两个路径中有着不同的内涵。1.3.4.1自组织研究:从微观单元到宏观结构第一条路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复杂科学路径"。 在复杂科学中,用多解性、随机性、层次性、动态性、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高 纬性、突变性和不稳定性来描述具有系统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的主要 特征。 对于城市空间复杂性的自组织研究成为一种关于复杂性的数学研究手段。它的目的 是希望通过“复杂科学"手段和方法来获得有关城市空间的知识,以便于认识空间的自 组织特性,并设法预测它、控制它或参与其中。对于量化研究者而言,自组织成为解决 复杂空间问题的新的数学量化手段,这或许是量化研究者超越结构主义者、人文主义者 几十年的理论责难的一个新的机会。 历史的来看,自组织研究是各种内生的空间结构研究(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 的延续和发展。空间形态的生成过程成为自组织研究的焦点。城市空间的自组织研究显 然受到了复杂性科学思潮的影响,关注的是“在非外加整体性结构干预的情况下,众多 的微观空间单元在相互作用中如何涌现出特定的结构"这一自组织现象。这样的研究思 路似乎可以弥补整体的结构性研究和局部的现象式研究之间缝隙。在他们的研究有着这 样的共同路径:系统初始于一个混沌的状态,通过分叉和越迁,系统获得一个新的稳定 状态,如此等等。在他们的眼中,由于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所表现出来的非线性特征,某 些非常微小和边缘性的因素也有可能激发整个系统的改变。自组织者认为,并没有单独的决定性(觚himedian)原因,Potigular谈到,“也就是说,没有‘硬的原因’决定并预测过程的结果,只有‘软的原因’激发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本身但并不能决定和预测系统 的命运。’’ (Potigular,2000:p139)这些原因有很多种,或许是物理原因、或许是理 念因素、或许是内部因素、或许是外部因素、或许是社会文化原因、或许是自然环境原 因,而这些原因本身或许也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这其中引发系统变化的 因素,用协同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序参量”,协同学的相关研究发现,当序参量的变化 超过一定的阈值后,将引发系统的跃迁,不过序参量仅仅能引发这种跃迁,但往往并不 能决定变迁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自组织的研究首先是一种形态意义上的研究, 而不执着于形态演变原因的探寻,或者说,这种原因探寻是第二位的。6 东南大学博f:学位论文自组织的研究还十分粗糙,在具体的自组织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Allen的元胞自 动机城市演化模拟,也可以看到Battv早期的分形研究,还有大量的有关城市形态发展 模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案例。这些案例更多的是仅仅具有实验性质,许多似乎在于证明 空间的自组织性,而并不在于解释自组织的原因,成为一个形态演变的黑箱,对于空间 干预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并且,顺着自组织的理论脉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 由于引发系统状态跃迁的序参量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控制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研究的意 义并不在于预测并控制,而在于认识并设法参与复杂性之中。因此我们看到在Potigular 的《自组织与城市》的最后章节中,他非常犹豫地谈到,就自组织研究而言,他更倾向 于认识并参与的研究路径而不是预测并控制的研究路径。 在国内,周成虎、陈彦光、张勇强等学者也在引进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 始尝试对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性做出相应的解释。但目前的研究仍然是粗糙和原始的。有 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自组织概念的引入上。在分形的研究中,空间的自组织过程似乎同时 抛弃了主体性的经验空间和结构性的社会空间,空间仅仅剩下物质性的数学形态表达, 这样的自组织研究成了拜物的数学游戏。而元胞自动机研究中的元胞设定,也远离了经 验的空间,成了并不具有主体感知意义的空间或者物质单元抽象体,仍然无法弥合空间 的主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隔阂。不过,自组织研究所展现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演化研 究路径却给我们巨大的启迪。1.3.4.2后现代:揭示与批判后现代学者更多的从人文的角度介入复杂性问题,他们否认任何形式的宏观论述, 他们认为既然简单化的宏观结构并不存在,不如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复杂的局部性现象 中。在后现代者看来,空间的复杂性,总是同文脉性、偶然性、批判性联系在一起。后 现代地理学者warf把如下四点看作后现代空间研究的共同特征: 复杂性:一般性的宏观论述。在希望抓住空间社会过程中巨大数量变量的变化特 征的努力中失败7。后现代否认任伺对通过复杂过程而表现出特定事件的解释的 合理性。 文咏性:把空间和时间整合入社会理论(否认时间优先于空间)o看现代地理学 认为事件如伺产生的核心内容是矗伺时翔s‘‘伺地期。因此.理论本身不仅关注 事件的历吏特殊性.同时还要关注事件的空间特殊性。理论解释必须抓住地点的符烂。偶然性:强调人的意念和主观性对空间的作用。拒绝目的性的解释,后现代地理 学认为.空间形态是通过有目的的人类主体在~直变化着的环境条件中塑造形成 的。这样一个途径意味着历史和地理总会有矗或然性门。现在并不是过去的唯一 司能。因此。认识历史和地理就是去认识它们是伺以不同.这比认识它们是什么更重要。批翔性:否认知识的中立性。空闯与权翻相关。任饲知识性的解释总是同时是对 统治阶级合法性的解释。 不过,从空间研究的角度,来自建筑的空间研究传统似乎更早的介入空间复杂性的 讨论,塔夫里(Manfredo Tafud、文丘里(Roben Vent面)、詹克斯、简雅各布斯(Jane7 第1章绪论:城市窄问与复杂性Jacobs)、以及柯林罗(Colin Rowe)‘,都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中,欢呼复杂性的来临。 当然,如果我们从狭隘的建筑和地理的规划学科源头中解放出来,那么,福柯、列 弗菲尔、德里达等人在更广泛的角度对空间的复杂性已经进行了精辟的解释。不过,正 如许多人批判的是,后现代更多的是批判和驱除现代主义的简单性幻想,并拥抱复杂性, 但对于新的体系的建构作用不大。但是,后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结构、体系乃至科学、 知识这些似乎作为研究的前提的词汇的敲打和反思,为复杂性研究中对一些导向性的研 究预设的破除起到了思想层面的警醒作用。1.3.5启发性的空间句法研究Hillier教授所开创的空间句法研究思想和有关的技术方法有一种非常特别的空间 研究视角。从空间句法思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以来,就一直充满了争论。从空间 句法展现给大家的技术方法而言,他是一种量化的模型方法,从其空间句法本身的名称 而言,其明显又和社会科学中的语言学有某种关联,而就其代表著作《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中对kvi.Stmuss思想的大段引述而言,又明显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而就其对局部空间片断到宏观空间结构分析的手段而言,却又是体现了自组织的研究方法。空间 句法强调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属性而不是简单的背景,他力图在对考虑了人的主体性 的空间(或日人性化的空间)的关系分析中发现空间的社会逻辑。如果空间句法的思路 是正确的,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将会弥合客观和主观、结构和现象、社会性和主体性这 些萦绕在以往的空间研究中的困惑。当然,围绕他的争论也显示了空间句法在技术上的 一些不成熟,例如,被广泛质疑的“方格网谬误”。(Ratti,2004)在国内,已有零星的一 些空间句法的研究成果出现,其中也包括笔者的一些早期尝试(张愚、朱东风、邵润青 等),不过这些研究还只是非常表层的对空间句法技术方法作一些引介和技术应用。1.4研究路径框架空间复杂性的研究需要人文思想和科学手段的整合。 复杂科学特别是自组织研究在空间方面的进展,让我们看到了通过某种一致性的可 以证实、证伪的科学手段,来探讨为主体所感知的局部空间物质性表达和整体具有社会 意义的空间物质性结构整体之间的辩证生成关系的可能性。没有科学一致性描述和分析 手段的支撑,人文的思想探讨往往变成无休止的辩论甚至狡辩过程,任何空间的知识往 往经历成百上千年的反复循环而没有突破。科学对空间思想的推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就是一个最出名的例证。 同时,没有人文思想的支撑,科学的探讨往往或者陷入海量信息而无法自拔,或者 又陷入纯客观的物质决定论中。在分形研究和某些形态模拟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 倾向。 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以思想的辨析为前提,以确定性的科学分析手段为基础,以科 学的实证精神为指引,以后现代式的批评为补充,一方面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形而上空 洞推理,一方面避免陷入数据的技术性分析而忽略技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1柯林罗是否属于后现代主义者可能有争议,不过他的《拼贴城市》确实具有后现代空间研究的倾向。8 东南人学博上学位论文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本章,实质是对空间思想的理论铺垫。 在这一部分,本文对城市空间的复杂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对空间概念、空间复杂性 研究的概貌式探讨。这一章的存在,是研究的无奈和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尽管我们对 空间进行了上千年的讨论,而对于城市空间严肃的研究也进行了几个世纪,但我们对于 空间的概念和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共识,许多理论上的困境仍然需要追溯到最基本的概念 辨析。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是对城市空间自身描述方法的进一步探讨。在对空间的复 杂性做出理论阐述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空间描述手段、方法进行回顾和评述,并在空间 句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城市空间自我描述方法设想。缺乏一致性的自我描述工 具,空间研究将无从进步,要么导致形式主义要么导致形而上学,并且空间研究将无法 摆脱依附于其他研究的被动命运,也就没有真正的空间研究,而是空间的某某或某某的 空间的研究。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是城市空间复杂现象的系列实证分析。基于新的 城市空间描述方法,本文从整体结构是否存在、如何生成入手,逐步深入,探讨其中的 确定性和多样性、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共生逻辑。值得说明的是,这三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是递进而不是并列的:第三章论证城市空间宏观结构的自组织涌现及这种自组织涌现同 社会.空间逻辑之间的关系问题;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探讨这一自组织涌现出的结 构的组织方式问题,论证了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整体与局部逻辑并置的组织特点;第五章 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讨了在这种特定的结构方式下,结构和多样性共存的必然性。 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是对实证结论的进一步探讨和推论,并基于这些结论,剖析 了一些习以为常的认识误区,提出了在空间干预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部分,包括第七章,问题与展望,并提出了原创性的空间句法轴线图修正方法。9 第l章绪论:城市窄问与复杂性基铺垫。Jf思想_一。-‘’:^.j绪论:,』7j~::4二:二一?篡空间空间性空间复杂性◆∥“一”j…;寻找空间的语言”一”_”-澜传统描述的问题 空间句法的意义F技术一挺,准备。么J鹫。1“ 睁 硼∞………………………………I………………………………。蠢…。。问题1:宏观结构的涌现一。,!j霪小结1:宏观结构的真实性和支配性 小结2:宏观结构的自组织性和空间.社会逻辑性;矿∞“薹:闻艘:结构中的多重逻辑并置。蔓鬟小结1:结构中的整体与局部逻辑多重并置 小结2:半整体与半局部的结构组织 小结3:非线性的整体与局部作用◆I实证 }研究蜘l赴 10i鍪:三=i=询题3。:结构与多样往薹慕溺小结1:结构时空展开所引发的差异性 小结2:结构适应性所引发的有机混合 小结3:空问结构与自由共存所引发的多元拼贴◆窖话曲。,。盔…………………………专…………………………¨j 箩绪论鼍 霞=二=理解城市空间复杂?瞪,纛:噩蓊 理解1:相掩映的复杂与简单性 ;与i 理解2:相交互的自组织和他组织J谗思;ll图1-1:写作框架图1lr耋赢望竭 陵市窆商囊囊佳研搴声娑的避三童擦羽10 东南人学博j:学位论文1.5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基于两大技术思路,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技术方法进行推进。 首先是综合研究理念,传统的系统分析方法并不适合于复杂性的分析,所谓的“系 统分解专要素研究专要素整合"的分析研究思路本身就是线性思维的产物,其基础是整 体必须等于局部之和,其分析的结果经常会用子系统的性质来说明系统本身的性质,或 用系统环境的性质来说明系统自身性质,这同复杂系统的特征是相背离的。因此综合地 看待整体的城市空问自身,进行综合的分析,探讨城市空间自身的性质就至关重要。 其次是实证研究思路,对于空间研究而言,充斥着过多的逻辑推导和诡辩,我们认 为对城市空间复杂性的研究并不排斥、而是异常需要在确定性的描述手段的基础上,进 入真实的生活空间,对城市空间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否则,任何结论将永远无法证实或 证伪,对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将不可避免的原地打转。当然,实证研究并不意味着对某种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规律的预设,通过实证,不仅需要发现确定性同时也要发现不 确定性,并探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而具体而言,在综合探讨、实证研究两大技术思路的基础上,以空间句法分析为基 本的技术平台,综合运用了现场调查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模型推演法、比较 研究法等成熟的科学研究方法。?1.6创新性本文的创新性主要有五点: 第一,对于城市空间复杂性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的研究是对人文学者和复杂科学 学者对城市空间复杂性探讨视角的结合。 第二,就国内而言,本文是首次基于空间句法思想对城市空间复杂性问题做出的多 角度深入探讨。 第三,放在国际的学术环境中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对空间句法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的改进具有学术原创性。 第四,对于一些空间现象的发现,如南京高层建筑的分布规律,南京老城独特的结 构组织特点等等具有原创性。 第五,通过量化实证分析,发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组织中的整体与局部逻辑多重并置 特点,并指出这样的结构方式导致了的城市空间中结构与多样性的共存,上述发现在城 市空间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原创性。 第2章寻找空间的语言第2章寻找空间的语言2.1空间传统描述方法批判我们该如何表述空间?这是研究空间系统的技术基础。如果我们不能稳定的一致性 的表述空间。对于空间复杂性的研究将是一句空话。 然而,正如老子所言,“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空间的虚无的一面使得 对他的直接描述并不容易,人们往往通过空间的相关物或某种投射效应来间接的表述空 间。又由于空间性的复杂性,使得对于空间的间接描述变得非常多样。2.1.1物理特性描述人们在抽象和具象两个方面对空间的物理形式进行描述。 从具象的层面而言,建筑的集聚围合形成城市空间,而城市空间亦通过建筑物的物 质界面来表达自己。因此用建筑和建筑的集聚来指代空间就成为非常容易操作的事情, 特别是在建筑学和城市设计的领域,而在非专业的领域,这也是公众可以理解的“空间"。 最初,透视图、平面图、地图和实体模型成为人们描述空间的主要手段。对于这样 的手段而言,往往无法完全等比例的表达空间的全貌,缩减尺度和细节简化成为主要的 技术策略。这样表达的空间对于专业人员和公众、官员的交流而言,是直接而方便的, 但仅仅限于视觉和美学层面,可以想象,基于这样的描述方式,人们(包括专业人员、 公众和官员)的讨论焦点自然而然被引向视觉和美学讨论,比例、尺度、质感、韵律…, 似乎成为空间的全部。这样的描述对于传统的建筑学家是可以接受的,但这样的描述方 式无法把对空间的研究从美学层面上再推进一步。 当然,如果所关注的空间尺度进一步扩大,以至于可以把巨大的城市简化为一个点,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道简化为一定距离的线(就像传统的地理学家和探险者所作的), 空间似乎又可以抽象归入地点和距离的范畴,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等经典的地理学模 型均可以归入此类。传统的地理学模型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过度简 化的空间表达,对于解决小尺度空间的问题时束手无策,不仅如此,而由于过度的简化, 把复杂的文化、意义等空间要素忽略,基于这样的模型范式讨论复杂的大尺度问题也越 发体现出无能为力。 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图形模拟的表达方法不是消亡了,而是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更加丰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高速度、大容量的计算机发展允许我’们可以在图形模拟中增添更多的细节,并且不用作尺度的缩减,建立一比一的虚拟模型, 甚至可以让人“进入"这样的虚拟场景,作相对真实的旅行体验,这在技术上已经不是 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空间研究的悲哀,自1960年代以来的计量革命和综合模 型的失败,使得官员和公众无法信任空间模型所计算出的空间决策,现在,人们更倾向 于把空间的描述重新局限在视觉的层面,成为公众参与和政治决策时的辅助工具。因此, 我们看到这样的场面,市长对口若悬河的城市设计师说:“嗯,您的计划听起来不错, 但实际的效果如何?给我们弄一个动画看看吧。"而另外的城市则倾力为建立整个城市 的3维虚拟模型而努力,其目的很明确:再有新的建设项目讨论时,在虚拟模型中增加12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去,看看合不合适。(当然也仅仅是视觉上合不合适) 不过,尽管这样的空间描述手段越来越多、看起来越来越“先进”,但在本质上, 仍是物质和美学表现层面的,基于这样的描述手段,除了增加公众参与的直观性,对空 间研究的推进并无实质性的贡献,并且,绚美的图画转移了公众的视线,可能诱导和掩 盖真正的空间问题,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衬托出人们在空间问题上的无知。2.1.2社会功能和意义描述由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性,人们注意到纯粹从形式上对空间进行描述的严重问题:或 走向具象的美学,或走向抽象的物质崇拜。因此,人们需要揭开形式的表层,从社会性 的角度对空间进行描述。 当然,城市空间在功能和意义两方面同社会发生联系。 一方面,空间具有特定的功能,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活动使用可以用来界定空间的 性质。最简单的就是对城市空间周边的建筑功能使用做出描述,用不同的图示表达出来: 这里是商业区、这里是住宅区,如此等等,就形成我们常用的用地功能图。当然,如果 把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的数据通过一定的空间单元相联系,还可以得到人口空间分布图、 经济空间分布图等等。更有甚者,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的手机信号检测系统得到一张实时 的电子信号空间分布图(就像Mn’所作的)。有了完善的普查数据,有了地理信息系统 的支持,我们可以得到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空间社会信息分布图。这样的空间间接描述 当然比纯粹的形式描述已经深入的多,许多社会和空间的联系规律借此可以被发现。如 果把得到的多重信息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组织起来,我们还可以得到非常复杂的综合模 型,借以推理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不过,这样的空间描述和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其真 正的空间实质上处于边缘地位。空间如此方式描述,很自然,研究被引向可以证明空间 和社会(某一)要素密切相关的案例中,并且由此得出空间是某一社会过程的副产品或 印记就不奇怪了,这是对空间的描述方式所诱导的,事实上这样的研究结论对于空间和 社会过程双方面都是不完整的,空间在这里成了破碎的某一社会性的局部,或者是某几 种社会性的加权叠加,我们无法籍此获得完整的空间知识,而对于社会而言,正如蜘舷’,^,●,“暑,.R?妒?Dumeim所指出的具有空间组织和非空间组织两种组织结构,社会与空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社会与空间在相关的程度上也不相同。这样 的空间.社会描述方式是片面的,无法作为空间研究的基础。 另一方面,建筑和城市符号学家们还用非常抽象的符号系统来探讨城市空间对社会 意义的表达。“符号学”的思想是在20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F)首先提 出的。“符号学’’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相同的术语:seIlliology和se商otics,这两个词都 用来指这门科学,它们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由索绪尔创造,欧洲人出于对他的尊敬, 喜欢用这个术语;操英语的人喜欢使用后者,则出于他们对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 口eirce,C.)的尊敬。符号学(sEMIOTIC)研究在于揭示符号的性质、运作方式和在运作 过程中生成的文化意蕴。埃科(UMBERTo EC0)在《符号学原理》中,根据符号的来 源和目的将其分为两类。“某些符号是为了意指而制造出来的客体,而另一些符号是为 了使用功能而制造出来的客体。”而建筑符号,就是后一种。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陋S)在《物体的语义学》中写道:“意义从来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产物;然而,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一文化现象不断的被自然化。言语令我们相信物体处在一个 纯粹及物的境况中,并将意义现象再次转变为自然。我们相信自己处身于一个由用途、 功能、对物体的完全驾驭所形成的实践世界中,而实际上,通过物体,我们也处身于一 个由意义、理由、托辞所构成的世界中:功能衍生出符号,而这一符号又被重新转化为13 第2章寻找空间的语言功能的展示。我相信正是这种将文化转换为自然的过程才确立了我们社会的意识形态。” 建筑符号学的文化功能,便在于“重寻失去的能指”,揭示这种遮蔽背后的意识形态。 在符号学意义上,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获 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元素依照意 义生成的规则相互组合,向人们传递视觉信息。建筑符号的意指系统由诸多建筑元素的 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的代码构成。符号通过建筑代码生成意义。借用自然语言的研究 方式,符号学家们探讨建筑与城市空间是如何作为一套系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社会意义 的。这样的研究仍然是片面的。这样的研究简单的把城市空间作为一般的人工艺术品来 对待,透过其外表的符号来探讨社会意义的表达,社会意义似乎是一件外加在物体之上 的,而不是结构之中的。这种片面的符号体系也无法成为空间研究的一般性描述语言。2.1.3主观意象描述在空间意象方面,凯文林奇的研究广为人知,凯文林奇总结了著名的人们认知城市 的结构性五要素:通道、边界、标志、节点、区域。在对意象地图的调查中,凯文林奇 发现,人们对城市的意象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城市在人们的眼中并不是向正规的地图那 样准确而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中的城市,并且城市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均等的反映 在人们的脑海中,人所居住的周围自然得以详细的表达,但并非如此简单,城市中的一 些标志性和结构性的要素,尽管可能离调查者比较远,也得至If清晰的反应。同时,非专 业人士对城市认识比之地图有很大的变形。 凯文林奇的工作是具有启示性的:人们依靠物质表象认知城市空间,但却并不是带 着量角器和皮尺;城市意象图景和城市物理地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 当然会体现在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和活动选择上。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凯文林奇的工作, 仅仅是对人们对暨有城市空间的记忆描述,既无法知道这种记忆的根源,也无法预知规 划中、设计中的未来城市在人们意象中的实际表达。因此,尽管这项工作是开创性和启 示性的,但他仅限于提示这种意象中的结构性和差异性,无法作为整个空间研究的描述 基础,也无法真正的引导城市空间的设计。尽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五要素的划分在 城市设计实践中广为使用,但这种划分却是城市设计师的武断猜测和自我美化,并不具 有真正的科学意义。总之,主观意象的描述并不是一种一致性的科学空间描述手段,仅 仅具有个体调查意义,无法作为空间研究的基础描述方法。,2.1.4空间传统描述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建筑学家、城市设计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从多 种角度对空间进行描述和研究,不过,非常不幸的是,我们往往表述的是社会的空间、 文化的空间、物质的空间、意象的空间如此等等,却不是“空间",不是全部意义上的 空间,而是空间的某种环境折射。号称的空间研究,却往往并不是真正在研究空间。是 研究社会的空间投影、物质的空间表现、意象的空间表达,等等。而号称对空间的全方 位表述往往变成了这些折射无休止的罗列,似乎社会的空间投影+文化的空间投影+权力 的空间投影+……,再给他们一些权重的修正,就成为了空间的全部。这正是综合模型 的思路。不幸的是,这不是完整的空间。这些形形色色的空间描述方法尽管来源不同, 却有着2个共同的致命缺陷:一是割裂空间,二是主观预设。14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首先,他们总是割裂的看待空间的3个侧面:把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逻辑和个人感 知意象的空间对象假设为没有社会和感知内涵的空间,和没有空间内容的社会概念或个 人感知。失去社会和感知内涵的空间只留下物质性的躯壳,而失去空间纬度的社会和感 知则走向抽象。在这种分割中,由于空间的虚无性,往往应该处于理论中心位置的空间 被更容易表达的其他内容所边缘化。我们必须把具有社会和感知逻辑的空间至于空间研 究的核心。 同时,他们总是为空间的描述设定某种整体的理论假设,或者是地点和距离所构成 的重力模型假设,或者是某种的社会投影假设,由于这样的假设,使得空间的描述本身 成了诱导某种理论结论的一部分。正如Hillier先生在《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中所呼吁 的,我们需要的空间理论首先必须自主描述空间。空间必须用空间的术语进行描述,而 不是事先预设其他的决定性因素,并通过这些其他因素来间接的描述空间。2.2空间句法:新的理论范式 2.2.1空间句法的理论起点2.2.1.1理论目标许多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关注于空间句法的应用层面,把空间句法简单的理解 为一种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模型方法,籍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街道网络来预测或理解 人们在城市中运动(尤其是步行)。而这也是空间句法应用最为广泛的地方之一。 一不过,对空间研究而言,空间句法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研究范式,这种 研究范式表现出思想、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一体化令人惊异,毕竟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习 惯于空间思想、空间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的分离、习惯于空间与社会的分离、习惯于地 点和距离的预设等等。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在这些习惯性的空间思想和空间研究方式中, 我们有关空间的知识停滞不前,特别是那些可以真正在空间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可以直 接指导空间规划设计的空间知识。 空间句法提出了宏伟的理论目标,把自己定义为一种一般性的空间理论。 空间句法希望可以通过对空间的研究,把人的城市和物质的城市连接起来,把人的 微观行为、经验和城市空间的宏观结构联系起来,并在模型分析中探讨具有社会内涵的 空间模式和具有空间内容的社会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希望解决普遍模式与具体形态的差 异的矛盾的问题。这些正是困扰于空间研究中的各种复杂性问题。 一句话,空间句法希望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找到一条研究空间的一般性基础方 法和研究途径。2.2.1.2理论基础空间句法有两个基本的着眼点:首先,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在属性。空间,不仅 仅把它看作人类活动的背景,也不仅仅把它视为物体的背景。其次,空间构形至关重要。 空间为人所用,并不是简单地在于这个空间或是那个空间,而是在于组成一种布局的所 有空间之间的关系。 第2章寻找空间的语言尽管空间句法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研究范式同以往的空间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它 毕竟置身于空间研究的悠久学术传统中,现象学、社会物理学、社会学、结构人类学、 自组织理论的有关观点和方法或从正面或从反面为空间句法思想方法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2.2.1.2.1现象学和社会物理学的双面启示首先是现象学和社会物理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途径的批判性融合。 康德认为空间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因此,空间成为了思维理 解世界的透镜。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认为,空间从来都不 是抽象的概念,它是活生生的身体存在的空间性的呈现。这就是说,空间并不是作为对 象与我们相对并被我们所把握的,而是我们就处于这种身体空间的直接性中。存在主义 现象学家海德格尔(M枷n Heidegger)用场所的概念替换了空间。和笛卡尔式的理性空 间所不同的是,场所代表的空间是不能被单位进行测量的非量化空间。空间句法创始人 希利尔认为,现象学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人的思维、身体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现象学 认为,人的思维和外部世界是不可分的,因此,在19世纪现象学的产生是想建立一种 理性的经验主义,并以此对抗当时科学的纯粹理性。但是,希利尔指出,传统现象学的 方法论却太过注重个人的经验而忽略了在更高的整体层面的科学性的抽象框架。比如说 在对城市的研究中,城市一般被我们以整体的物理性和个体的经验性而理解,即城市是 以整体的物理方式存在的,但在被我们经历的时候却是非常个体性的。现象学虽然对个 人在部分城市的个体经验有很多研究,但却忽略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的方面。与 传统现象学相反的是传统社会物理学。希利尔认为社会物理学注重对城市整体的数据性 描述和研究,但却把人的多样性的复杂行为简单化,倾向于对人的集体行为做出过于简 单的假定.比如效益最大化、选择最短路途等等。最后就会把城市简化为一个抽象图 表。从而使分析出来的城市模型和人的个体经验脱离。虽然说社会物理学和现象学都在 不同层面对城市研究有贡献,但它们之间还是缺乏一个相互连接的桥梁,而空间句法理 论就可以起到这个桥梁的作用:在城市研究中把人的城市和物质的城市连接起来;把人 的微观行为、经验和城市空间的宏观结构联系起来。2.2.1.2.2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影响蜘kfebvre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或平台,相反,众多社会空间往往矛盾性地相互重叠、彼此渗透。Lefebvre认为,空间是社会性的。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空间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是社会 生活的中介和结果。它同时具备精神和物质属性。kfebvre对空间的分析主要包含三重含义,即空间的实践、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的空间。这三重概念把空间界定为一个既可述, 又可见;既是意识性的,又是无意识性的;既是真实的,又是想像的东西。这样一来, 空间所具有的这些空间属性就被同置于一个更加综合的范围内。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的空 间为空间的实践提供了概念上的和形象上的可操作性。 在伍端(2005)对空间句法的理论介绍中,他非常强调空间句法与社会学的关系。他 认为,社会学家对空间的探讨在20世纪晚期全球化现象的出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时间与空间越来越被视为相对的,并被认为是渗透于社会行为过 程中的关键因素。戴维?哈维(DaVid Han,ey)、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卡斯16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特(M.Castells)和鲍曼(G Bauman)等社会学家,都十分强调时间、空间与社会形式 和社会过程的内在关联。在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出版的同一年(1984年),比尔?希 利尔和朱丽安?汉森出版了《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吉登斯在建构他的结构化理论时, 把时空看作是社会现实的建构性因素,他强调:“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 的核心。"而希利尔和汉森则试图从空间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和空间的关系。可以说,空 间句法所强调的对空间属性更广泛的内部包容同社会学对于空间本质的研究是不可分 的,而空间句法的视角同一般的社会学家恰恰相反,这是同空间句法所强调的研究对象 所决定的,如果说社会学家关注空间是研究和认识社会的一种方法和策略,而空间句法 则把空间作为研究的目的。2.2.1.2.3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影响结构主义人类学对空间句法理论的形成有启发性的作用。 空间句法创始人比尔?希利尔也曾说到结构人类学的一些研究对空间句法中界定对 空间研究的一些方向性指导。他认为,结构主义人类学通过对空间客观清晰的外在分析 来研究社会的或是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从空间入手进行分析,因此所分析出的社会现象 不仅从物质的结构上,还从空间的秩序上反映了文化的维度。但他又指出,结构人类学 家的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对空间的研究是从外部入手的。这种研究的方法既没有把空间_ 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理解,又没有从空间自身出发来理解社会。他们仅通过有限的事例 把空间秩序的识别性作为空间结构里的社会组织的烙印。 但是,希利尔从人类学家的研究经验和教训中总结了空间理论所必须满足的3个条 件:”‘“首先.必须把空间界定为一个自足的系统。也就是说.对空间的描述和分析 必须用空间a身的术语。而不是借用其他假设的其他什么决定性因素。在我们研 究之前,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决定7空间这种或那种模式。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把空 间徇化为某种其他外部影响因素的勖产品:其次,空间必须涵盖广泛的基本的形? 态类型.扶非常开放的勖非常封闭的。狄等级式的勖无等级的。从分散的飘密集 的.等等:第三.空间必须涵盖不同的空间.社会关系的不同类型。有些充满秩 亭,有些秩序很弱。有些司以在空间中发现很明显的社会意义。有些则很不明显。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可以解释形态的多样性.从无秩亭勤秩亭.从无意义现有意 义。冉 当然,希利尔的观点:“空间组构如同语言一般,是以一个整体共时性地存在于人 的思维中的。其次,人们对空间的经验也如同语言一般,是个体的历时性的,但却同时 可以在抽象的思维层面获得对空间整体的、共时性的图像。"也是明显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2.2.1.2.4自组织理论的影响在最早的文献中,Hillier并没有说明自组织理论的影响,不过,在近期的文献(2003, 2008)中,Hillier更频繁的提到了空间句法同自组织理论的共同之处。Hillier认为“空 间句法使一个自组织城市理论成为可能"。Hillier强调,自组织是指逐步的过程如何能 创造出涌现的模式,而这种涌现的模式如何能在整体的层面进行运作这样的问题。城市 作为真实的和被经验的对象,自组织的概念必然处于研究它的理论核心。但是,Hillier17 第2章寻找空间的语言同时认为,大多数关于这个(自组织)概念的工作还处在一个相对粗糙的程度。即不能 联系到经验的层面,也不能联系到指导设计的层面。在经验的或是认知方面的研究中, 自组织在慢慢被边缘化。而空间句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空间结构的涌现,空间句法抓住了经验的片断城市和秩序的系统的整体城市之间的自组织纽带――空间。可以这样认为,正因为空间句法在缔造理论基础时没有任何宏观结构性的假设,紧 紧抓住了真实的经验空间,并探讨这些真实空间的结构涌现,才使得空间的自组织特性 在研究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并且成为真正以空间作为研究中心的空间的自组织理论。空 间句法为城市的复杂谜题提供了坚实的不带导向性色彩的理论平台。2.2.2空间句法理论体系中的城市空间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在空间句法中,空间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也就是说,空间句法 所研究的空间是同时具有物质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空间,这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 研究方法,尽管在表面上看,它仅考虑空间的构型,实质上,从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的 构造过程来看,这种物质性的表面背后已经考虑了人对空间主体认知,并使之在整体上 具有了社会意义。 空间句法在传统上主要把研究的视角放在微观的建筑室内和中观的城市两个尺度 上,并不涉及宏观的区域尺度。尽管有迹象表明,Hillier和他的学生们希望把自己的领 域扩展到区域,但仍然存在争议,毕竟,从复杂系统的特点而言,不同尺度上具有不同 的特性,在宏观区域尺度,显然同具有连续空间主体感知现象的城市自由空间、建筑室 内空间在主体.空间关系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空间句法在区域的应用存在理论的障碍。 就本文的研究而言,我们所关心的是城市尺度上的空间复杂性。我们把我们研究的 城市空间定义在空间句法方法所能胜任的可以连续感知的城市自由空间网络上。我们并 不打算研究从建筑室内空间到城市到区域空间这一巨大的空间尺度,这一点需要特别作 出说明,而我们所获得的任何结论也仅适合于我们所定义的这个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2.2.3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描述方法2.2.3.1街道回到研究的中心对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框架而言,基本是与最新的社会科学中关于空间的研究共识所 认同的,如果空间句法仅仅到此为止,那么空间句法就不可能产生现在的影响,空间句 法理论和技术的一体化方式更令其具有价值。把空间句法从思想转变为可操作的技术方 法,使空间句法的又一个理解空间句法的重要方面。 对此,就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研究而言,空间句法提出了把街道为主体的城市自由 空间放到研究的中心地位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巨大的价值,但如果放 在西方空间研究的传统中,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在主流的空间研究中,我们往往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中建筑和街区所代表的“实体’’ 的部分,严格的说,这是限定空间的界面而不是空间本身。 Hillier认为 “街道系统不仅仅是像它经常被认为的地点之间的一系勋通路。它还是城市生 活的最明显的所在地。并形成7表现城市个性的多样性场砺的基础。尽管街道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网是城市中最大和最明显的全蜀性的实体.但在城南研究的历吏上。它还是被 相对地忽略7 o空间句法骄傲的是,把街道网放翻研究的中心.学习分析它所 采取的不同的形式o“ 空间句法的这一对象转变直接导致空间句法突破了把空间预设为地点和地点之间 的距离联系这样的主流空间研究范式。空问句法所研究的空间重新还原为一个真实的连续的空间体。2.2.3.2轴线地图方法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而共时性的存在,但却被人们在局部片段上所感知。空间句法希 望了解从空间感知局部到空间物质整体的结构涌现过程,就必须对空间感知片断进行技 术上的划分和认定。 如果回到空间句法的另一个分析领域:建筑内部空间分析中,空间单元的划分是比 较容易实现的,建筑房间及其出入口的存在自然而然把建筑空间整体划分成一个个人所 认同的空间感知片断,以次为基础进行研究其争议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在城市中,面临着比建筑内部更为复杂和微妙的境地。聚落、城市空间是没有 “门”这一天然的分割参照物的,Hillier也不同意简单的用道路与道路之间的交叉口作 为分割依据,毕竟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许多传统的聚落中,本 身就不向现代的城市中有这么明确的笔直划一、可清楚认定的道路和广场。空间句法希 望作为一种可以适应于多种空间类型的一般性方法,这样的宏伟目标促使空间句法需要 寻找另外的空间分割依据和策略。 人的空间感知,特别是人的视觉感知成为空间句法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最初 的技术方法说明中,空间句法把聚落的自由空间划分成一个个凸多边形i并通过一条条 尽量长的直线段穿越这些凸多边形,这些长直线就成为了人可以视觉感知的空间单元的 模型代表物。当然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划分凸多边形的过程被省略了。有了这一系列 长线段,空间句法借用人的感知作用,成功的把复杂而含混的城市空间整体转变为可以 进行数学运算的简单的空间模型,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简单,空间问题就转换为有章可 循的拓扑运算问题。当然,Hillier显然非常注意避免人们把空间句法的方法和普通的拓 扑方法相混淆,Hillier特别强调其空间划分中的真实的经验感知空间意义,空间句法研 究的空间并不是抽象的物理、几何空间。 如果从技术的角度看待轴线地图方法,有几点值得特别的说明, 首先,在轴线地图的网络分析中,网络的节点是一条条表示街道空间的轴线,而轴 线之间的交点被作为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而不是相反。这节点和联系正反颠倒,恰恰说 明了空间句法和其他空间拓扑研究方法在实际的研究对象上的差别,空间句法真正把虚 的“空间”放到了研究的中心。 其次,它分析的是道路网络的拓扑可达性,而不是基于物理距离的可达性,这一点 被许多模型研究者所不理解。这从~个侧面说明地点、距离研究范式的深入人心。Hillier 非常乐于见到这种差别,空间句法的追随者面对反对者在物理距离和拓扑距离上的质疑 作了大量的实证工作,发现起码在城市的尺度,人们并不是以物理距离的远近来认识城 市和指导行动,而在一些较小的尺度中,物理距离起着较大一些的作用。空间句法基于 拓扑可达性的研究在众多城市的实证中的成功,反过来提醒我们在空间研究中需要把一 些显而易见的常识性“预设”搁置在一边。19 第2章寻找空伺的语言2.2.3.3指标的意义通过复杂的理论铺垫和技术策略,空间句法实质上把复杂的空间问题整体的(而不 是分成一个个外部的要素)转化为一个可以一致性描述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一个可以探 讨空间问题,获得空间知识的基本框架。在这样一个空间模型中,自然表达出空间的两 个具有社会意义的因素:临近性和可选择性,尽管有迹象表明,Hillier本人近年来对可 选择性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但空间句法应用最广、正反讨论最充分的部分仍然是基于 空间的临近性所构筑的,其中集成度就是其中最基础的指标。 集成度指标有何而来,有何社会意义呢? 还是回到Hillier的观点,“空间为人所用,并不是简单地在于这个空间或是那个空 间,而是在于组成一种布局的所有空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带有社会的信息, 可以说空间的社会性信息已经内生于这种空间的关系中。 首先,我们知道空间句法中分析空间网络最基本的就是统计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 单元需要通过的节点数,我们把它叫做深度(depth),而对于特定的空间单元而言,可以 计算它对于网络中其他空间单元的平均深度值(md)。可以理解,平均深度值数值低, 表示了该节点在网络中更容易到达其他节点j网络的拓扑可达性就高,反之拓扑可达性 就低。这个平均深度值就构成了集成度分析的基础。 不过,每个网络的节点数都不相同,这个数据如果要在不同节点的网络之间比较, 就需要某种转换。空间句法因此首先引入了相对非对称性:RA(relative asylIⅡnetry)。 我们这里需要设想两种极端的网络状态:一种,所有的节点都围绕我们所要分析的节点, 与之直接连接,这时该节点的拓扑可达性最好;反之,所有的其他节点一字排开与该节 点相连,则该节点的拓扑可达性最差。我们用平均深度值(M D)与这两种状态作对 比,得到了一个相对值就是相对非对称性(RA),计算公式RA=2(MD.1),(k一2),值在0 和1之间。 然后,拿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劝业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