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教什么是教育?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什么意思?体现哪些教育学理论
《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子教学,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言此而意彼,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得到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学记》给出过精辟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做到这些就可以说得上是善于诱导了。启发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作用,教师向来被看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思想注定了双基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启发性特征
,只能译出这句话:
译过来就是: 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走。
顾名思义,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踊跃发言;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6.167.*
理解的挺好的!
115.151.133.*
对 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
60.13.151.*
111.227.78.*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大学里曾经去搜过这方面的定义,这方面的论文,当然是指中国的那些期待里的所谓“论文”,有很多观点,教材里对教育的基本定义是“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当然,这个定义其实很废话。你对教育怎么看呢?或者说你对教育有没有深入一些的理解,或者在你看来,是你自己比较独到的看法?在你看来,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按投票排序
137 个回答
1.理想主义者说。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 另外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 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 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 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 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 长的准职业者。」[2]2.社会学意义。后来思考教育的社会意义。起初天真地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过努力都最终都可以「能者居其位尽其才」。而冲突论者告诉我,教育减少社会不平等不过是个骗局,教育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再造(再生产)。而非实现阶层流动的美好愿望。[3]好听点说,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志向提供目标,拓展时代的思想内容,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是的,新社会得有新公民,新机器得有新工人。大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点"训政"的味道),通过教育传承本国文化,灌输意识形态以及培养爱国主义。(功能主义视角)[4]当我坐火车穿行在云贵川边界山区高架之上时,我看到了下午放学回家,走在山路上的小小红领巾,活蹦乱跳。我更加确信,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几分,决定我们命运更多的是我们诞生的脚下的土地,我们所热爱的出生地。3.我吐槽的大学教育。是的,应该事实地谈一谈教育是什么了,而不是总问教育应该是什么。当99%的人都低头不理讲台上的老师 时,我想这老师怎么有勇气讲下去,我 想这是教育么?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准职 业者?甚至连这都不是!我所见的高等教育,就是把一批大好青春年华者圈养在学校,既不让他们自立,又放纵他们的不上进。教师以此谋生,学生一个文凭主义,活脱脱像一个骗局。4.参考资料及补充。[1]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 人与自我》导言。[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3]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 一种现实分析方法》林聚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94-498.冲突论视角:再生产的社会阶级结构。[4]詹姆斯汉斯林.《社会学入门 一种现实分析方法》林聚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91-494.功能主义视角:有利于社会运行。
“Education is not a preparation for life but life itself" --John Dewey
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我们看《动物世界》,老虎幼崽在生下来后,会跟随老虎妈妈一段时间,学习辨别安全危险环境,学习捕食技能。这里存在“教育”,信息传递是通过类似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而不是语言文字。对于动物来说,教育或者说学习的功能就是提高生存几率。人类在动物的基础上,又有一套教育的工具。这套工具就是语言文字。对于人类来说,教育主要说的就是语言文字的教育,信息的传递也主要是靠语言文字。一个婴儿从生下来,被教育走路,被教育说话,被教育写字,被教育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绘画音乐,被教育如何工作,被教育如何养育子女,被教育如何应对疾病和死亡。这个延续一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生存第一,生存之后想要更好的生活。不能学会走路和说话,影响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不能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影响一个人的求职能力,也会影响基本生存。附带的,习得音乐绘画等艺术鉴赏能力,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可以活得更好。结论:教育的本质是信息传递。教育的基础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提高动物生存几率。教育的高级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提高动物(主要是人类)生活品质。教育和学习是一个东西的两个表达。
记得以前看过这文章,来自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说,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智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听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费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样。“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 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工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名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会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刚强极难。一个人有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须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馀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坐,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为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的:“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现在你所爱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因不知才会感;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人。我盼望你有痛恨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引用一段关于教育的解读,出自我很喜欢的木心老师。“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了,外在教育有什么用?”——木心
真的是好题目,教师不来谁来,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中外都没有异议的,而你觉得是废话,不是因为它不对,而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它。1、教育是培养,教育和教学不是一回事,教学和培养人更不是一回事。什么是培养?培养即成长,换句话说其实你出生到现在你的每一秒,包括未来的每一秒都在接受教育,而现在题主不能理解的,也恰恰是这个社会所没有理解的,学习吃饭是教育,走路是教育,打游戏是教育,谈恋爱是教育,失恋也是教育,只是教育作用不一样而已,但都伴随着你的成长呀,而现在社会大多数不能正视这个问题,认为教育都限于学校,或是学习了什么,“比方说,为什么教师子女,大多数都成绩优越?”因为教师子女是真心被教师培养的,而有多少家长是知道自己的活动并不是把他(她)养大,而是培养?说句实话,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做的还是不错的,但离培养一词还相差甚远,而且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意愿,去培养每一个孩子,老师没有时间去培养,其他人又不认为自己的活动是培养,教育先输一步!现在很多人说,学校就知道升学率,高中就知道考大学,这样的心理我一会来说,但是,拜托上大学真的是一种培养好不好,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今天,培养你上更好的大学,你真能更好的成长好不。2、教育是培养人的,注意是人,不是成年人,不是法人,只是人,那就要求学生和老师完全是对等的关系,学生应该知道尊重老师(其实这一点,真的很多同学没有做到),而老师应该体谅同学,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谈恋爱,为什么一定要穿校服,为什么老师要管我,就不能用是否来回答,也不能用因为所以来回答!而应该考虑到他为什么会谈恋爱,是学习成绩不好找事做,是寂寞了,是情根深种,还是有人影响,不再用能和不能来回答问题,不能用是否来解决问题,这很难做到,但其实端正心态就没有做到,教育再输一步!3、教育是社会活动,教育真的不只是学校,教师的活动。学生成绩不好,大多家庭教育有些需问题,当然成绩和学习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也是组成部分不是,有多少父子,母子,其实是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对话的,现实中的对话,无碍呼就是,“老子花这么多钱供你上学,你还不好好学习”请问这平等吗?另外学校家庭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现在很多人抨击高考,很多人觉得大学生没用,歧视技校出生,而学校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意愿的执行者,社会崇尚好大学,学校只能拼命的提高分数把孩子送上好大学,大学生没用,其实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结果,但一帮人,一边骂着大学教育,骂着大学生,一边享受着教育为社会提供的大量优质廉价劳动力,付着低廉的薪水却要求着经验丰富、干练稳重的人!教育已经入坑!4、教育是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纸上、口中,更应该身体力行,见闻亦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活动太少了,教育所能提供的活动太少了,社会所能提供的活动太少了。比如游学在我看来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但游学的成本和风险谁来担当呢?而且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教育,还是读书,口授,做题,考试,这些活动,教育暂时爬不起来!所以大道至简,而你没有理解,只是没有以身验道罢了。
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生活的更美好。为此,应该给予孩子公民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但中国的教育是完全与此背道而驰。
这问题太大了。说说一点浅见。1、教育是什么?A、低级层次 —— 传授和掌握知识(即过去的经验),了解一定的常识。这个层次就像过去的祖先们用结绳、口传一样,目的是把已有的东西传递给下一代。
这一阶层,对于现行的教育来说,并不件简单的事。知识那么多,如何挑选、如何逻辑串联、如何更好让孩子们吸收、孩子们如何更好地吸收。 B、中级层级 —— 美好的三观引导、为人处事 C、中级层次 —— 孩子们怎么发现(观察)自己、发现(观察)世界,有独特的思考、独立的人格。
当没有指南针作导向时,我们容易在宽阔无比的森林里迷失。教育是想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发生情绪了该怎么办?如何自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它的美丽和丑陋又是哪些?我该如何去发现和感受世界、生活里的美?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唤醒我们的爱吧。
从国家的角度看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工具。
从个人角度看教育是生长,符合天性的符合个性的生长。具体来说就是在合理合情合法的情况下提供足够的资源,打开足够的窗户,让每个人在尊重基本社会价值观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自由地成为那个想成为能成为的人。一句话,让乔丹成为乔丹,让牛顿成为牛顿,让袁隆平成为袁隆平,也让幸福的普通人成为幸福的普通人。
所有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都可称之为教育。说这些不如整点实际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开放的头脑取代空洞的头脑。——马尔科姆o福布斯个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洗脑(中性词)。update…………………………当然,当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到一定程度后,开放教育的力量便会展现出来,他会通过自己的成长立场、网络工具重新理性地梳理这个复杂的世界。update…………………………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我们理解了如何去思考,让我们掌控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中的很多人,花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什么?知识、名声、乐趣,还是为了教育所能带来的金钱、地位?或者,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让教育改变你的大脑。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拥有的思维方式。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发人深省的评价,是已故美国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2005年在Kenyon college毕业典礼上做的演讲。在这段名叫《这是水》(This is Water)的视频中,他头一次跟人说起平凡生活的困境——以及那些教育带给我们的改变。这是一段9分钟的视频,建议你找一个有Wifi的地方,看完它。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我们理解了如何去思考,让我们掌控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有意识(Self-awareness),知道什么对你是重要的,学会控制你的想法。你需要时刻保持有意识的状态:This is water。而其反面,正是无意识,是默认设置,是汲汲营营,是争斗,是一切想法都依照动物本能。真正受教育的思维方式还有哪些?2014年,杜克大学的老师和教工们,给他们2014届的毕业生画了14幅漫画,讲述的他们对新一届毕业生的期许,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终其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14坚持Stick with it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你不该感到厌烦。毕竟生命中的很多价值都由它创造。但你要认清选择: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13拥有感恩的心Give back“Give back—serve from a sense of gratitude.”教育让我们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回报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种美德。12做自己,也要善学习Be true to yourself“Be true to yourself. Be willing to learn and to be coachable.”教育让我们认识自己,同时愿意学习,保持一颗谦逊、包容的心。学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11灵感来自阅读Reading
leads to inspiration保持阅读的习惯将让人更有创意。你可以主动地阅读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并作为一种爱好富有激情地进行下去。很多灵感会不经意间从书籍给你的启发中产生,那便是阅读智慧的结晶——创造力。10慷慨Be generous教育让我们学会对人更加慷慨。一个善意的举动的背后,可使他人受到千千万万恩惠。9受教育不代表聪明Educated≠Smart“Never confuse being educated with being smart.”受教育和聪明其实是两回事。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不仅仅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包括:愿意聆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象、不偏不倚的评判事实。受教育和聪明共通的那个部分,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8教育让你学会反思Stop and look back受过教育的人懂得反思。在你迈向人生新台阶时,不要忘了停下了回望过去,思考过去经历的意义。这样会帮助你理解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去哪儿,和你该怎么办。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7拥抱不确定的生活Embrace ambiguityEmbrace ambiguity.生命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离了计划。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为这份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才有乐趣、才值得。6价值在挑战中实现This is your Life你的个人价值与你所经历的挑战是成正比关系的。走出舒适区。人们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因为熟悉会带来轻松,可是也会带来停滞不前。你,甘愿平庸吗?5学会在拒绝中找机遇Reframe rejection重新认识你所经历的拒绝。无论你正在朝领导者的位置努力还是在组建一个新公司,你一定常常会被他人拒绝。与其把拒绝看作终结,不如把它视作机遇,并想想为什么。是你询问的对象不合适吗?是你还未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来胜任新工作吗?时间会证明,拒绝其实是给了你潜在的等待、学习和尝试的机会。4关注人本身,而非头衔Respect people over job titles不以人的职位头衔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为头衔所能代表的实在太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所以一定会有差别,但是人格上却是人人平等的。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别人,心胸才会更加宽广,眼界也会更加开阔。3“关系”比“索取”重要Relationships matter从友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的满足感,比获得某些物质上的东西,会让你更有满足感。物质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成了它们的奴隶。2人生选择没有对错No right or wrong人人都在为一些人生选择而焦虑操心——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工作与职位。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明天是确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静地计划,然后朝着你认为对的方向勇敢的尝试。要知道,人生的选择本没有对错,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1别过无意识的生活Pay close Attention留心观察和体会,别让生活悄然溜走而浑然不觉。人每天在周而复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会忘了自己。而当光阴飞逝,再回首岁月时,我们是否实现了当时的初衷呢?Pay close attention. This is your life.This is water.▲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几次翻看没有找到我想感谢的回答。记得王小波说,要自由而诗意地生活。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如此。诗意的生活,不是十五岁和朋友K歌高唱周杰伦《七里香》。不是二十岁时捧着精装版《美的历程》在梧桐树下的秋千上乘凉晒一张“岁月静好,如果你在”的照片,不是二十二岁用半个月做的毕业礼物。也不是下雪天,下雨天,满月夜感叹造物主笔下的良辰美景。这些都是外界给与我们的美感,而教育是要我去探寻并且创造自己幸福家园,并诗意地栖居其中。为何探寻?于中写道“历史是一系列不饿挽救的连续灾难,塑像被推倒、图书馆被焚毁、城市被夷平、人民被消灭、文明的航船连人带货全部沉没”,历史在摧毁和创造间玩着双重游戏,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不断推翻又重建自己,“主体在把自己作为对象的同时亦是主体,他猜测并探索着精神与世界之间、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地带,并在思想和行动中向这个质疑。”如同被大地连根拔起一样,如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摆钟一样来回摆动着。我们无法在不确定之中置身其外,也无法摆脱功利之外。如果你恰好有那么一点点判断力,无法无所谓地喝下鲜美的鸡汤。所以我们选择探寻,如何不作为而生活,而纯粹是一种精神与美的享受。教育便是这样的探寻过程。在领导说他有一个朋友牛X无比的时候,在姑婆们询问你工资婚期的时候,在公交地铁陌生人吃韭菜馅包子的时候,在感觉自己快要平衡不了欲望与能力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我们可以接受自己,选择自己的环境,让我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这个提升过程一般是漫长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审美的眼睛。透过老板的吹嘘,发觉到他拙劣表现的好笑。姑婆们的家长里短除去窥探欲的关爱,和吃韭菜馅包子的路人一起工作的队友闻到气味时会先流露什么表情?从这种角度想,人对人的仇恨与结怨就都没有来了,有的是对人生百态的洞察与了解,更有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快感。用老人的智慧,透过婴儿的眼镜看世界。社会关系在这样的视角下一层层褪去,留下透明蓝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我所理解的自由。这就是审美化的人生。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在社会交往中敢于高度信任交往对象,有原则的关爱和给与。也敢于自身的发展当做认识、实践的对象,进行自我设计与奋斗。这就是的本质。关于教育问题
我很喜欢的一位印度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这个话题我关注几天了,似乎热闹不起来,颇感遗憾。按我的趣味点,这应该是一个很热闹的命题。胡诌之前,我想先给自己留两个台阶。给个提示:关于生命的本质,可能自从有人类以来就一直有人在探索、探讨、争辩,至今未有定论(呵呵,难道什么都要来个定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天下所有天才脑袋加在一起,不也是还没有定论么?所以,我的第一个台阶是:我不是、也不敢为定论来,胡诌诌、瞎咧咧、乱扯扯呗。第二个台阶:既然是瞎掰,我也懒得引经据典了,所以读者诸君,小心些啊,谁跟我引经据典我跟谁急。楼上很多回答,都从不同角度或经验点到即止地触碰了一下教育的本质,大都带有抛砖引玉的目的。所有回答我都看了,大都混淆了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意义和教育的本质之间的界限。如果有人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回答是“世界就是……;这个世界能够……;世界的存在是为了……”,这样的“答案”,你怎么看?所以在准备回答问题之前,要先学会审题,要不然作文可能会得零分喔。其实,我也曾和一些教育学博士探讨过教育的本质问题。结论是什么?当然还是没有结论啦。那么,探讨这个问题,纯粹是吃饱了撑的吧?见仁见智吧!好了,进入正题,开始胡诌。教育的内涵、外延都很广,所以单独说“教育”的本质,这个命题本身就显得有些不着边际。假如能够细分一下,比如,中国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现阶段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等等,问题是不是清晰了一些?现在,我们就是单纯谈“教育”,这个词语前面没有任何定语,所以是很恐怖的大话题,明白了吧?另外,还要略微区分一下,教育和学习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别混了啊。现在假设大家都大致明白了教育所涵盖的范围,我就可以不着边际地胡说八道了。教育是一切有社会行为的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天然对策,是社会性物种的一种本能行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同时具备施教者和被教者的双重角色。在较为低级的社会性物种(如蚂蚁、蜜蜂等)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这种物种的本能行为;在高级的社会性物种(如人类)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公众普遍意愿的一种体现。现在我们的命题需要稍稍调整一下:人类教育(下文谈论的教育,如无特别指出,均特指人类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自然对策,是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意志的一种必然行为,是受到本能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驱使而产生的、符合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社会行为。简而言之,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从自身需要出发而形成的一种半强制行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和平、稳定地发展,成为人人都追求的那种幸福、平安和舒适的社会。教育的社会职能是对社会个体的种种行为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规范。教育的素材直接取之或衍生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所取得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教育的任务是组织适当的人力资源,把教育素材组织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同时组织适当的人力资源去研究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方式以便把这个知识体系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尽可能多的适当对象和社会个体,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以便检验传授效果和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传授手段。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看教育,是否就抓住了教育的根系和主干,剩下的都是一些枝末问题了呢?不知道你看懂了这篇很有“哲学范儿”的东东没有?反正我自己从这些层面考虑过教育问题,头头尾尾想了几十年。今天自觉弄清楚了教育的本质,从而对中国现有教育、人们在这问题上普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焦虑和无奈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我都觉得看得很透,甚至有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牛B劲儿。见笑了,见笑了!
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真是醉了,关于什么什么的本质是什么的这类话题都是佛说佛有理这种状态,与其思考这个还不如思考一下实际的,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具体方法,怎么去做好教育,成天埋没于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那是哲学家教育学家该考虑的问题,而且我真不明白想不如做
开化与控制
雅思贝尔斯写了一本书叫做《什么是教育》,下面这五个观念记忆犹新:
1、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的一代。
2、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 3、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类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好会助长别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时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4、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艺术。5、对话的 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人在这个社会上独立生存!”,这是当年学《教育学》时教授说的话,“所以,一个全职妈妈做教育,95%是失败的,因为一个已经脱离了社会的人,怎么能教会另一个没接触过社会的人在社会上生存呢?”,因此,隔代教育大部分也是失败的,爸妈如果足够好就使孩子生存得更好,都取决于教育者的经验,是已经远离了社会好多年还是站在社会前列。生存的意义,不仅仅是“多个孩子多双筷子”,而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过上精神和物质都富足的好生活,所以教育的涵义就很广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挫折教育教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