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读后感怎么写感

2014新闻读后感300字4篇
篇一:2014《新闻联播》观后感 吃好晚饭,我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放新闻联播,我顿时乏味无比,我刚要换台,有一则新闻吸引了我。新闻内容:在地铁站附近有2为年轻男子,他们头上戴着灰色头盔,手里拿着木棍,看到有一个在人在地铁旁走,这两位年轻男子坐过去就打。过了几天,又有一个人去那里,结果又被打了一顿,事后,
篇一:2014《新闻联播》观后感
吃好晚饭,我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放新闻联播,我顿时乏味无比,我刚要换台,有一则新闻吸引了我。新闻内容:在地铁站附近有2为年轻男子,他们头上戴着灰色头盔,手里拿着木棍,看到有一个在人在地铁旁走,这两位年轻男子坐过去就打。过了几天,又有一个人去那里,结果又被打了一顿,事后,有人就报警了,警察赶到后,两名男子被带到了警局。看到这里,我就想对这两位男子说:&现在是法治社会,不能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改过还来得及。&后面一则也吸引了我,是讲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差点被水冲走,千钧一发时是一个年轻男子救了他。他对年轻男子感激不尽。这是个见义勇为的故事,我很受启发,如我遇到这种事的话,我也一定会奋不顾身地帮助他人!
我真觉得新闻联播比动画片好看的多,因为,新闻是真实的,动画片是虚构的,你们说呢?
篇二:2014新闻
事件――比尔?盖茨、巴菲特将于9月29日来中国,并邀请50位中国富人参加一场“慈善晚宴”。此前有消息称,并不是每个富人都对“慈善晚宴”的邀请欣然接受。而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刊出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公开表态死后将捐出自己全部财产。
点评――卡耐基曾说,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据悉,比尔?盖茨、巴菲特在美国成功说服40名富翁承诺至少捐出自己一半的财产用于慈善事业后,又把目光瞄准了中国。面对这场别有深意但尚处于未知情境的“夜宴”引起的“恐慌”,比尔?盖茨也有压力了,他急忙声明没想去劝服中国富豪。
我们可以看到,“诈捐门”等一系列捐款问题,所引起的热议一浪高过一浪,为何群众这么在意“慈善”。是民众太苛刻?还是富豪们不够自觉?还是媒体没事找事?在西方,富人回馈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在中国只有百分之一的富人选择回报社会。是因为“不知捐款最终用在何处”的漏洞导致慈善公信力下降,还是因为富豪们本身社会爱心的缺失?按道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子承父业,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想不通,就把这些都归为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问题吧。
篇三:2014新闻读后感
今日看了一则新闻,说一个陕西农民,在道观里住了几日,与主持熊某发生了口角,遂将十数人杀而死之。从宗教的角度说,欲知前世因,今日所做是。你今天被人宰了,只能说你上一辈子欠下人家人命了。所以看到好多人讨伐杀人魔王的贴子我觉得可笑,他只不过是来讨了个债而已,有什么好愤慨的。这么看,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已经注定好了的。包括我们自己哪天遭厄运了,被人一刀斩了,心肝被炒了,也是件轻松又好玩的事情,我们只不过是还债而已。
我们分析他为何会杀人,就会发现,此杀人大王在人世间乃最失意的一个人,做生意赔钱,儿女上不了学,乡里乡亲又不把他当个人看,包括他的妻弟和老婆都对他恶言相加,冷眼相待,这里面又透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这样的社会因素。他后来住道观,无非是认为道观乃出家人所在地,他在这里不过祈求一点在红尘得不到的温暖,老婆却又被该观观主熊某摸了,在彻底认清了世俗的悲凉之后,痛起杀念,遂将观主挖眼掏心掏肺,并将心肺爆炒了一盘,放在锅台上。我看新闻里只写到他炒而放之,未写他炒而食之,足见他人性未泯,尚有可救之地,另他供词里写杀一十岁小孩子时,亦流过泪。然一日伏法,必归亡命。可悲可叹。我又想,这人要放乱世,此人就一条好汉。放水浒里,他就赛过李逵,放战争年代,他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将军。放现在,他就是一杀人魔王。所以此人也有点生不逢时的东西在里边。
篇四:2014新闻读后感
最近,关于钓鱼岛的问题闹的沸沸扬扬,我每天都在看有关钓鱼岛的新闻,网上也有不少网友发表的议论,个个都是一针见血,直接说出了小日本的目的和见不的人的过去,现在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钓鱼岛曾经因为清朝的腐败,才让小日本得逞。但现在,日本竟然像把钓鱼岛收购,国有化。这见事情遭到所有中国人的强烈反对。我想知道日本人有多蠢,明知道中国不会把钓鱼岛卖给小日本,还来“国有化”,简直是痴人说梦。
小日本国有化钓鱼岛,是因为他土地面积小。长期以来,日本就想在陆地上生活,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直到中国强大起来,才把欲望压下去。
当然,小日本还很无耻,在南京时,爆发了大屠杀,因此3000万人民死亡,让家庭支离破碎。
我们为什么不把小日本灭了?如果灭了小日本,首先得益的就是美国,而且灭了日本,那得有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
但我们可一通过抵制日货来表大对日本的愤怒。
如果小日本执意要国有化钓鱼岛,那他就将手到中国人的迎头痛击。
(责任编辑:读后感官网)
你可能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分隔线----------------------------
相关读后感
图文读后感
热点读后感
热门读后感: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闻读后感
这篇文字,是通过吧一些最近有联系的新闻联系起来,说说一些关于今年大家都关心,并且就相关问题与矛盾就自己以往的讨论做一个小结。文字的内容会分三部 分,第一部分就是串说新闻,第二部分是分析串说,第三部分是自己参与讨论后的小结。当耶稣第一次来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心怀叵测的法利赛人貌似恭敬地拿出一个银币请教耶稣,他说:“罗马人要求我们交税,您说我们要遵从上帝的教诲,那我们应 该交税么?”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当时的罗马是以色列人的实际统治者,罗马人对以色列人苛以重税。而法利赛人当时控制着犹太人的僧侣系统,同时以色列人通 过向犹太教庙宇捐赠财富的方式表达对罗马人残暴统治的抗议。法利赛人的问题是个陷阱,如果耶稣回答不应该缴税,那么罗马统治着的镇压不可避免;而如果耶稣 回答应该缴税,那么信仰上帝的犹太人会对耶稣心怀不满那样也正好落入祭祀们的下怀。而耶稣接过银币后回答说:让凯撒的归于凯撒(罗马银币的一面有凯撒的形 象),让罗马的归于罗马,让上帝的归于上帝。 一,&&&串说最近一些新闻 如果从时间为参照,这里彼此相互联系的新闻分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美国麻省补选,中央领导密集调研长三角,乌克兰大选,罗马尼亚加入美国反导计划,希 腊债务问题爆发,丰田召回门事件爆发以及新闻联播里关于中央领导最近强化转型的讲话还有就是即将上演的中美一系列从军售到政治以及经济的摩擦。 前不久,一个河友和我电话里说在哥本哈根外交部和发改委相互拆台了,看的全程跟踪的人面面相觑。其实,那里面不过是牵涉的利益大了点,矛盾被激化了——在 文本第一时间传回国内的时候就那样了。所以,从那开始就有了一些不太和谐的事情。从国内到国外都如此。而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问题上还能延伸并贯穿这个串说 始末的就是,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到底是得利还是失分了,我们不妨一件件说。 在哥本哈根大会后不久,美国民主党在麻省补选中惨败,这个惨败到什么程度?美国两个民主党总统出面挨家挨户打电话拜票都没有挽回的惨败。这个惨败,不但给 奥巴马踌躇满志的几大改革计划敲响了警钟(或者是丧钟),并且也是对于今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志在必得的民主党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告。就在不久前,佩林 跳到前台高呼美国需要的是一次革命,或许可以那么说,美国国会中期选战在麻省补选结束的那一刻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两党近年来最重要的角逐,甚至是冷战结 束后至今两党在国会最重要的竞选。中期改选,两党谁也输不起。 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的第二天,突如其来的大雪不仅让欧洲之星几乎永久性停运。随即在哥本哈根大会期间,更在漫天大雪里,关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话题是否 有人作伪,各国之间舆论纷纷质疑声不绝于耳。而我们做出的承诺,引起的问题与矛盾,其之后的变化却是在哥本哈根大会时一些人的如意算盘说始料不及的。这个 始料不及之一,就是前几天在谈及哥本哈根大会问题的时候,一个朋友对我这样质疑说:“我们一方面在气候大会上与发达国家达成所谓密约,出卖了我们的传统盟 友——77国集团为首的第三世界国家,令一方面我们试图又把自己打扮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言人和发达国家谈判,论条件说斤两。”;“难道,中国想成为这个世 界的公敌么?”:那天朋友这样质疑我说。而我只能这样回答道: “现在对于国内来说,重要的是怎么分蛋糕。没有谁会在意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究竟是如何的吧,毕竟我们从来就没有再西方话语权下游啥好形象过。”所以,中央 领导前不久不约而同的密集来长三角调研,后面无非是为了调整——重新切蛋糕的那种调整——开始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利益再分配。如果说,我们自身不在乎自己的国际形象。但是,作为夹杂在大国博弈中,在时代的浪潮里身不由己的那些小国甚至所谓中型强国都随着哥本哈根的蝴蝶翅膀扇动了 起来。就在不久前,一个始终关注欧洲的朋友这样和我们说:“假使,希腊的问题早几天爆发,罗马尼亚肯定不会再责怪时候加入美国的反导计划”。这句话背后, 有美国、欧洲以及俄罗斯还有中国在内的大国博弈。这里不多展开,会在后面的分析里做一个完整的阐述。这里可以多说的是,罗马尼亚和希腊背后的事情,预示着 欧洲人在美国攻打伊拉克之后的另一个战略转折点的到来。我虽然现在不能大胆预测新跨大西洋协定会在什么时候浮出水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哥本哈根大会后 不久,欧洲人在此时此刻做出了我们不能忽视的战略调整。简单点说,欧洲人倒向了美国已经不是时间的问题,是一个已经发生的问题了。而乌克兰对于我们此刻来 说,即使得到再多,也挽回不了更多。 而欧洲人的倒戈,无疑为美国人的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鉴于此,才有了新闻联播里“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话 浮出水面。所以才有奥巴马在年前年后前倨后恭的步步紧逼。不管欧洲人是不是想坐山观虎斗的当口赢得喘息,所以,美国人在这个当口,一口子要吧丰田打回原 形,在东亚新时代的十字路口,给日本在十字路口的选择上增加对美国有利的砝码。今天我在小讨论里对朋友这样说:“美国人的统计报告称,2009第一到第三 季度,中国队对美国的顺差已经达到了2090亿美元。不管这个统计采取什么样的口径,我们的领导人如果还有丝毫理智,都不应该对我们继续我们延续改革至今 的出口导向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还能继续下去抱有钉点幻想。”我说这句话的潜台词,在以前的文字里也提到过多次了。那就是,我们所谓韬光养晦的战略机遇 期结束了。我们建立在国民痛苦指数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走到了尽头。而后面怎么走,那是在第二部分会梳理的内容。这个内容不 过是在试图说明,什么是利益(或者说我眼中的利益),还有那种在时代与命运之前的时不我待。 二,利益的证明 和第一部分间隔的时间也就一周多,很多事情变化相当快。比如,在奥巴马接见达赖前后,英美联军重兵攻打塔利班重镇在先并暗示捕获塔利班最高指挥官。随即, 在希腊之后西班牙财务危机显山露水成了下一个危机引爆点。而前天在尼日尔爆发的政变,中国外交部的发言几乎可以用沉默来说明。在这里,本部分开篇的内容和 标题的意思一样,会从利益角度说说中国、美国和其他大国相互关联的事情,那些纠缠的利益。本小节第一段提到的几处出现问题的地点,可以说天南海北,一个在中亚,一个在欧洲,一个在非洲大陆。这几个国家,彼此之间利益纠缠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 是,在我看来,这些事情都有一个共同的联系点——中国。阿富汗与中国接壤,地处世界岛的要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阿富汗不仅和中国交界,还是中亚西亚和南亚连接的枢纽,虽然是九战之地。但是说此处向来牵 一发而动全局,中国的全局、美国的全局甚至世界的全局也不是多少夸张的提法。这里能插一句的是,当年英国人在此处埋下了一个死局。(英国人在这个世界留下 的布局,基本可以算我这个章节部分的指导前提,本章节部分会在随后的部分多次论及,希望大家不要嫌啰嗦)其实这里说的死局不只是阿富汗一国的,这里还牵涉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传统的历史地理,印度西部边界与外部的地理边界,是在信德。如今这个历史上信德一半在印度一半在巴基斯坦。简单点说,印度和巴基斯坦各 自控制了半个天险,这是今天的印巴僵局基础。而在历史上,但凡在阿富汗地区能单独立国的时期必须在控制阿富汗高原的同时,控制今天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那不 仅因为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图族有一半居民散布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而且今天的阿富汗80%土地是山地与高原,仅仅靠阿富汗的国土难以提供养活国民的稳定 供给。所以,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从19世纪以来至今动荡不已并非无因。而美国在继英国之后,再度插足世界岛的肚脐眼,也绝对不会是想在那里搅浑水牵制中俄 那么简单。而这些话题,暂时按一下容后再叙。对于尼日尔政变,中国外交部的谨慎本来是不难理解的。无他,因为今天的中国在尼日尔的投资占尼日尔外资投资总量的35%。如果你觉得这个还不够说明问题的 话,那么到2008年为止中国的投资是尼日尔前宗主国法国在尼日尔投资的54倍是很能说明问题一些实质的。如果说,尼日尔储藏的石油、煤、铁对于中国而言 缺乏一定的经济性的话,那么在尼日尔储藏有世界第五的铀矿资源,这对于在不久的将来要大规模新建核电站的中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而此前在 2007年,法国国会议员不止一次公开在国会谴责,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在刚果——这个法国前殖民地实行的是一种灭绝法国公司利益政策。是否,我们可以仅仅 把这次政变看作是法国人的阴谋呢?对此我的观点不过是,尼日尔的政变肯定损害中国利益,未必符合法国利益,或者说那不仅仅是中国人和法国人自己的事情。毕 竟,中国人现在在非洲投资的铁路,距离实现当年英国的从埃及到罗德里亚的大铁路梦想仅有几步之遥了。尽管我以前的讨论文字中多次提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路 线图实际还是主要集中在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与英联邦国家中。并且,在非洲的中国扩张路线图始终与美国的垄断财团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但是,由中国人来实现英国 人当年的梦想,那肯定不是今天骄傲的狐狸可以坦然接受的。并且,作为非洲大陆的前宗主,并一直以来非洲大陆视为自己后花园与自留地的欧洲人,在这次和美国 人携手合作后,不给中国人在非洲添点堵,那实在太对不起西方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了。这些,对于惯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美国垄断资本来说,动荡不宁的这个世界 才最符合他们的利益,当然这个动荡与不宁自然离美国本土越远远好。而怎么看,西班牙的财务危机和中国的联系,这个话题就要相对复杂点。这里就结合上一小节的内容一起说了。上一小节所及,和欧洲本土直接有瓜葛的国家一个是 乌克兰一个是希腊。这里为什么要在说西班牙问题的时候,尤其在说西班牙和中国利益纠缠的时候要提到乌克兰和希腊。并非无因,的确大有联系。首先,在冷战刚 结束那会,中国当年的局面说四面楚歌也许有那么些许夸张,说连遭冷遇我想没有谁会不认同。而那时候,乌克兰就是那时候中国进出欧洲的中转枢纽之一。而在乌 克兰颜色革命之后,我们在乌克兰的所为存在几乎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而后接手乌克兰部分中转职责的国家就是希腊。到2005年前后,中国出口欧洲的货柜将 近一半在希腊中转。并且同样作为中国进入欧盟市场的跳板的西班牙,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层重要利益。这个利益的落脚点,却不在欧洲在南美。这里,说点阴谋 论的细节。话说,当年中美所谓G2交易的一个交换就是,中国不能直接在南美开展大规模直接投资。同时,中国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与能源的渴求也是不可能 无视南美洲的资源存在。于是就有了借道所为西班牙渗透南美的策略。毕竟,西班牙是阿根廷的前宗主国。也因为这层关系,当年的G2交易里一个漏勺被土共抓在 了手里——当时中国对阿根廷的直接投资是游戏规则里被默许的。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转眼几年中国在阿根廷越玩越大。不仅是通过阿根廷,直接进入了南锥体市 场并且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在阿根廷大方出手,甚至连阿根廷国家石油公司也大有一口气收入囊中的意思了。不仅在阿根廷,中国在南美多国的投资实际在不到十年的 时间里已经超过了日本排在美国之后称为南美第二大外资来源。还有最近,中国更把武器生产线搬到南美多国。对于这些,如果美国还可以听之任之或者表现出无可 奈何,那美国霸权的衰落不过也就转眼之间了。写到这里,我想说的话不过就是:美国和欧洲,在对于中国的话题上,在对于中国的战略目标而言,他们有共同利益。而他们在今天,已经有所共识。如果可以把上 面的话题,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展开说,并就最近的小讨论合并一下的话,相关观点如下。1.&&&中国试图睡在现行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之上的韬光养晦,已经让美国和欧洲都难以忍受。2.&&&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基础——所为邓公说的战略机遇期,已经随着美国主动挑破的经济泡沫落下帷幕。3.&&&在2003以来一直随风顺水的中国政府,这次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失误,不仅导致的是中国和传统盟友之间的隔阂。还成为了欧洲和美国抛开 矛盾顺利携手合作的契机。4.&&&中国传统中利用美欧矛盾,在世界范围攫取能源资源和进行市场渗透的模式,现在虽然说不可持续为时尚早,但是肯定在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5.&&&美国和欧洲的携手,目前的交易内容,对于中国的抉择来说,暂时是不确定的。而在如上的展开之后,下面要说的不过是,美国的利益在哪里,欧洲的利益在哪里,以及我们讨论中关心的其他大国或者影响力中心的利益在哪里。不过在讨论这些 之前,难免要梳理下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利益,这里讨论并不是具体什么人什么党派和团体的价值取向下的利益判断。这里要梳理的是,作为一个国家,其行为模 式之后可以寻求其规律的利益目标及其背景与成因,并就其相互关系做一些小小展开。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4-26 00:0104-26 00:0404-26 00:0404-26 00:0404-26 00:0704-26 00:0704-26 00:2204-26 00:2204-26 00:2404-26 00:30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新闻读后感400字
> 新闻读后感400字
新闻读后感400字
&&&&来源:读后感网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无人让座与老人让座---读新闻报道有感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了绍兴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读了这两则新闻我感慨万分。
  首先,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居然在我们绍兴的公交车上没人老人让座,真是为那些人感到难过。如果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肯定会主动让座的。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我们转,有什么要求立刻满足。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将得不到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岁老人给79岁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从这篇报道中平时我们的长辈应为我们一代作好榜样,因为71岁老人为车上的年青人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车上所有的人上了一节尊老爱幼的课。
  作为一绍兴人,我应该积极地向这两人老人,让我们的绍兴更加美好。
  看新闻有感400字
  看新闻有感今天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了一对苦难兄妹的故事。
  这对兄妹还只有十几岁,可却已经相依为命过了五年的苦难生活了。他们的爸爸、妈妈因为发生家庭矛盾,妈妈把爸爸杀死了,妈妈也因此被送进了监狱。从此,兄妹俩由年老的奶奶照顾,可没想到不久,奶奶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病倒了,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别人照料了,兄妹俩以后就挑起了家里的全部重担,家里没有收入,每个月就是村里补助的30元钱,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吃饭都成问题,兄妹俩自己种菜、捡废品,靠好心人帮助艰难的维持生活,可从他们的眼神看出,兄妹俩依然对生或充满希望,坚持自己的学习。看到他们在寒风中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瑟瑟发抖的情景,使我感受很深。
  现在的我,有着好的学校读书,接受知识,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过着幸福的衣食无忧的生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生活、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作一个有用的人。
新闻读后感400字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