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二人在一条长800M的环形跑道面积上,...

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是360米/分,乙的速度是240米/分。
(1)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跑,多长时间两人第一次相遇,此时两人一共跑了几圈?
(2)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跑,几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3)两人同地同向跑,甲先跑30秒,还要多长时间两人第一次相遇?
(4)两人同地同向跑,乙先跑30秒,还要多长时间两人第一次相遇?
一道一元一次方程路程应用题把儿子又一次推到了老公跟前,老公眼睛盯着球赛,嘴里发出指令“你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说我听听。”子弹开始挤牙膏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俩一个人速度360,一个速度240,开始跑啊跑啊,转啊转,然后他们就相遇了......”(厨房里洗碗的我很着急,孩子提问本来就缘于不懂,你让他自己去转怎么也转不出来呀,为什么不及时点拨呢?)
老公还是眼睛盯着球赛,只漫不经心地加上一句:“这我都知道,不用再啰嗦,告诉我他们跑到哪里能相遇。”子弹又开始了想啊想的过程,“哦,我感觉他们跑啊跑的时候,因为甲的速度快,他跑的圈肯定要比乙多。”“思考什么时候能相遇的问题。”“一圈是400米,我感觉应该是400
的倍数吧。400x?400n?”子弹又一次卡壳。(都说到这里了,为什么还不点拨呢?我迫不及待地把头探到了客厅门口,400的倍数,想得太精彩了,对呀,那么第一次相遇应该是400的几倍呢?老公狠狠瞪了我一眼,把我要插嘴的念头堵了回去,我只好揣着自己的绝妙点拨缩回厨房,忿忿地想着自己的“及时雨”式引导没能发挥出来,要是如我这般引导,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真是个不懂教育契机的门外汉!)
老公还是无语,只是追问如何解决问题,子弹又得重新思考,费时费力许久,声音开始哽咽,“我想用360和240除以400。”“为什么?”“我想看看他们每分钟跑的路程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再看看他们的距离差别,用这个算算多长时间相遇。”“哦,继续做。”子弹又开始了漫长沉闷的思考过程,“不用,他们跑呀追呀,甲因为速度快,所以跑过来从后面超过乙追上了他,哦,他比乙多跑了一圈400米,也就是说甲比乙跑的路程多400米,这就是第一次相遇。”子弹茅塞顿开,老公眼睛从电视上收回来,问儿子两人行程行进中的哪些要素是相同的,子弹回答时间,于是乎题目顺利解答“360x-240x=400”。(从子弹第一次想到了400倍数的问题到最后他得出正确结论,耗时一刻钟之久,这一刻钟有没有价值?看到儿子的解题结果,我反而没有了对老公的埋怨,倒是对自己的想法开始了质疑。)
这时老公开始给儿子讲题,带着儿子想象跑道中比赛的甲乙,此刻已经是子弹抢着当主角了,滔滔不绝地陈述,然后父子俩又把甲乙比作猫鼠大战,追啊撵的不亦乐乎。玩笑过后,老公又引导儿子想象这道题原理在星际空间卫星天体月食日食等运行相遇相交的问题,让他理解这类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共性原理。(如此一来,让我个旁听的老妈都嫉妒得不行了,心里头对老公泛起点酸酸的醋意。)
接下来子弹开始研究第二问,带着第一道题成功的兴奋劲,子弹饶有兴趣地推敲起来,可形势不容乐观,他又一次陷入了迷茫的困境,在纸上边划圈边说,“从这里开始两个人跑,他往这边,他往那边,每人跑了一半。”“怎么能是一半?”“甲跑的快呀,跑了一半等着乙......不对不对。”他自己立马做出否定,又开始了长时间的沉默。(坐在旁边的我又有些耐不住了,这就是个相向而行的路程问题,把跑道拉直不就一目了然了么?欲言又止,只能忍着,老公是不会允许我插嘴的。)子弹又一次顿悟:“他们两人相向跑,相遇时路程总和是400,360x+240x=400.”
老公接着让子弹讲第三四题给他听,结合着第一题的思路,后面的题目不费吹灰之力,等子弹讲完,老公说:“行,你能把我讲懂了就表明你自己确实明白了,赶紧完成作业去吧。”
四道小题耗时近50分钟,子弹乐颠颠地跑回书房,并没有因为已经九点半多了而懊恼。我不由得钦佩起老公,这份看似折磨的“晾晒”倒比我那充满“人性味”的引导教育效果高了不知多少倍。由此想来,前些日子我给子弹讲题时那些自以为的头头是道和精妙绝伦,或许还真不及这次近乎残酷的悟道一丁一点,我都不敢奢想自己给子弹讲过的题在他脑海中还能留下哪些印迹,也就是说所谓的“精彩绝妙”只是教育者的自我感受,而在学习者内心,不是靠自悟出来的东西是不会现出精彩的亮光的。从另一个角度想,我所在意攫取的那些教育契机其实也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就像一个茫然前行的路人似的,在某个岔路口我们给了他牵引,使其经由引导轻松踏上正确的路线,可今后呢,是否每次的岔路口都能有人及时牵引?我们善意的牵引可能最终断送了他自我思考判断求生的本能特性。
最近我们做教育的都在思考热论一个“生本自主”的话题,今晚的50分钟教学不就是最佳的体现么?行外的老公和行内的我究竟谁真正用教育学习的规律在教?孩子的收获在哪种环境中最大?我想结论不言而喻,我们教育应该给学生的是基础,是知识,可能力和技巧必须靠他们自己去琢磨去发现。
看着子弹的收获变化,再想想自己的班级教学,我们学校的“齐步走”教育又怎么能让班里四五十名学生每个都自己耗上50分钟时间去自主发展和提升?一个孩子,我们可以给他足够的耐性和时间,可面对班集体教学,这份耐性又该怎么呈现?教育没有了耐性,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从何谈及?其实究起来问题不是我们老师没有耐性,而是我们根本无法施展这份耐性,哪个教书的不熟悉这种心境:我忙啊!我不赶趟呀!我又跟不上进度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应用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4下载券21页免费6页免费2页¥1.006页免费 15页免费2页免费6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9页免费19页免费28页1下载券4页1下载券6页免费
应用题及答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父子二人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散步,他俩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若相背而行,2又7分之2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_百度知道
父子二人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散步,他俩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若相背而行,2又7分之2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
26又3分之2分钟父亲可以追上儿子;问;在跑道上走一圈,父。子各需要多少分钟。要算式和讲解
在10点钟之前回复啊!!!!是2又7分之6分钟相遇
提问者采纳
速度和400÷2又2/7=175米/分速度差400÷26又2/3=15米/分父亲速度(175+15)÷2=95米/分儿子速度(175-15)÷2=80米/分跑道上走一圈,父亲需要400÷95=80/19分钟跑道上走一圈,儿子需要400÷80=5分钟
我说错了,是2又7分之6分钟相遇。。。不好意思!!!~~~
速度和400÷2又6/7=140米/分速度差400÷26又2/3=15米/分父亲速度(140+15)÷2=77.5米/分儿子速度(140-15)÷2=62.5米/分跑道上走一圈,父亲需要400÷77.5=160/31分钟跑道上走一圈,儿子需要400÷62.5=6.4分钟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相遇:父与子的速度和=400÷20/7(是2又7分之6吧)追及:父与子的速度之差=400÷80/3得出父亲速度为77.5,儿子速度为62.5。然后用400米的路程除以各自的速度。然后算出父亲走一圈需要5又31分之5分钟,儿子走一圈需要6又5分之2分钟。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3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上应用题(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教师22293194.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11页1下载券1页免费4页免费1页1下载券4页免费 9页免费3页免费7页2下载券4页7下载券4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页免费5页2下载券10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
2013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上应用题(大全)|21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上​应​用​题​(​大​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形跑道面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