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玉米价格如何入库储藏

玉米储存问题_百度知道
玉米储存问题
玉米发烧的原因?
玉米发烧有以下几种原因玉米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华北地区一般为15-20%,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一般为20-30%。玉米的成熟度往往不很均匀,这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致使顶部籽粒成熟度不够。成熟度不均匀的玉米,不利于安全储藏。 玉米的胚大,呼吸旺盛。玉米的胚几乎占玉米籽粒总体积的1/3,占籽粒重量的10%~12%。玉米的胚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的呼吸强度大8~11倍。玉米的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 玉米胚部含脂肪多,容易酸败。玉米胚部含有整粒中77-89%的脂肪,所以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玉米胚部的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多。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玉米胚部是虫、霉首先为害的部位,胚部吸湿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霉菌即大量繁殖,开始霉变。
玉米要安全储藏的关键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粮食水分。由于各地的气温、气湿有较大差异,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储藏措施。 分等级:分水分不同入仓。玉米入仓时要做到按含水量不同、按等级不同分开储藏。为安全储藏打下初步基础。水分含量高的玉米入库前应进行烘干。
低温密闭:根据玉米的储藏特性,适合低温、干燥储藏。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干燥密闭,一种是低温冷冻密闭。南方地区收获后的玉米有条件进行充分干燥,在降低到安全水分之后过筛入仓密闭储藏。北方地区玉米收获后受到气温限制,高水分玉米降到安全水分是很有困难的,除有条件进行烘干降水外,基本上可采用低温冷冻入仓密闭储藏。其作法是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摊凉降温,粮温可降到-10℃以下,然后过筛清霜、清杂,趁低温晴天入仓密闭储藏。
玉米果穗储藏:玉米不脱粒,果穗储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经验,很早就为我国农民广泛采用。由于果穗堆内孔隙度大(可达51.7%),通风条件好,又值低温季节,因此,尽管高水分玉米果穗呼吸强度仍然很大,也能保持热能代谢平衡,堆温变化较小。在冬春季节长期通风条件下,玉米得以逐步干燥。当水分降到14.5%~15%时,即可脱粒转入粒藏。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玉米发烧可能是刚晒干就马上入仓库
再者就是玉米有点潮湿
晒的不干也会烧1、储藏玉米籽粒:要做好干燥防潮、清除杂质、防霉防虫3项工作。根据试验玉米籽粒的水分在13%以下,温度不超过28℃,只要做好防潮工作,一般都可以安全储存。因此玉米成熟后都要及时收获,并抓紧时间将其充分晒干,然后进行脱粒。清除杂质,杂质也是影响玉米贮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含杂质多的玉米容易霉变和虫害,因此玉米在入库前要过筛,清除玉米中的杂质。防霉防虫,玉米在贮藏期间要勤检查,做好防霉防虫工作,当玉米库内产生甜味时,要及时翻藏或进行晾晒,对防治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对已经感染害虫的玉米可进行过筛处理,若对玉米进行冬季夜晚露或春晒过筛相结合处理,防虫效果更好。
2、果穗挂藏:此方法储藏玉米方法简单、效果良好,新收获的玉米,将玉米苞叶编成辫,用绳逐个链接起来,挂在通风良好且能避雨的地方储藏,发现虫害及时防治。
增强通风。在密闭,潮湿的情况下玉米等粮食都会有发烧现象的。应该以预防为主,增加通风通气就好了。
玉米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一、 稻谷和大米   (一) 储藏特性     稻谷外面是一个坚硬的外壳,对于外界温度、温度的变化和虫、霉的为害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所以比其他粮食要好保管一些。  稻谷的后熟期短,尤其是籼稻基本上没有后熟期,收获后,正常保管一年以后储藏的稳定性还会增高。稻谷萌发水分要求很低,达到23%以上即可发芽,因此储藏时要防止仓房漏雨、受潮和结露。否则易发芽,影响储藏的稳定性和品质。稻谷不耐高温,经过夏季,往往明显陈化,粘性降低,发芽率下降。籼稻比粳稻稳定,糯稻最不稳定。  早中稻收获时,正值高温季节,易于干燥,入库水分较低,但粮温高,容易引起发热。在秋末冬初,外温降落低时,粮堆顶部容易结露;晚稻收获时,正值低温季节,稻谷不易干燥,往往水分含量高,保管相对困难。稻谷在收获后,若没有及时脱粒整晒,由于水分大,又值高温高湿季节,会促使稻谷堆温度急剧上升,产生黄粒米。黄闰米色、香、味都不如白米,而且营养成他下降。稻谷脱壳成大米后,由于没有外壳保护,对外界温、湿度和氧气的影响比较敏感,吸湿性强,害虫、霉菌易于直接危害。大米远较稻谷难于保管,我国南方各省有”大米过夏难”的说法,所以在农村的条件下应尽量多保管稻谷,少保管大米,需要多少,加工多少。  大米宜于低温保管,冬季加工大米,由于温、湿度低,比夏季加工的大米利于保管。另外大米宜于干燥保管,但不可高温烘干或阳光直射曝晒,只宜缓慢降水,否则,易造成爆腰,降低品质。水分偏高的稻谷,应先降水后加工成大米。  (二)储藏技术  储藏稻谷应适当控制水分,低温保管,秋后及时降温并做好清理除杂等工作,一般可以安全保管。  稻谷日晒或烘干时,只要温度掌握适宜,一般不会影响品质。稻谷的相对安全水分,粳稻比籼稻高些;晚稻比早、中稻高些;需要常年保管的稻谷,其水分一定要低于安全水分标准。储藏稻谷种子水分要低于安全标准1%左右,并尽量保持低温,才有利于保持发芽率。农村保管条件一般较差,但也有有利条件,就是稻谷数量少,不缺劳力,要充分利用这处有利条件,把稻谷风晒到低于安全水分标准1%以下,并储藏在阴凉处,这样保管起来较为安全可靠。  由于早、中稻温高不,晚稻水分高,在秋后易出现粮结露和发热、霉变现象。所以秋后要经常翻动粮肌,通风降温降湿,对水分过大的稻谷,应抓紧时间风干。并充分利用冬、春季节的自然低温降低粮温,进行低温密闭储藏。稻谷的虫害没有小麦和玉米严重,为防止生虫,可在入仓时用谷物保护剂处理。若储藏期间生虫,可使用磷化铝熏蒸方法防治。储藏大米注意的是防止发热霉变,控制害虫危害和延缓陈化。  防止大米发热霉变的有效措施,就是严格控制其水分。大米的相对安全水分与稻谷相比约低1%或相等。低水分大米在常规保管条件下,加强粮情检查,一般可以度夏,但陈化现象不能控制。延缓大米陈化的措施,最好的方法是低温储藏。在冬季冷粮进仓,春暖以前密闭隔热保管。采用降氧技术保管大米生,能有产效地防治储粮害虫危害,并有利于度夏。较大量的大米生虫,可采用磷化铝熏蒸方法杀虫;家庭少量大米防虫可用花椒等土农药或袋装敌敌畏制剂放在容器内。二、小麦和面粉   (一)储藏特性  小麦的后熟期长,大多数品种的小麦后期在2个月左右,少数品种高于80天。一般红皮小麦比白皮小麦后熟期长。小麦在后熟过程中,呼吸量大,代谢旺盛,水分偏高时,易引起麦堆结顶,发热,生霉。  小麦具有较高的耐热性。水分在17%以上粮温不超过460C,水分在17%以下粮温不超过540C,都不丧失发芽力,也不降低面粉品质。  小麦吸湿能力及吸湿速度较强,在保管期中,极易受外界湿度的影响,使含水量增加,其中白皮小麦吸湿性大于红皮小麦,软质小麦大于硬质小麦,吸湿严重的,可引起发热霉变和生芽。  另外,小麦抗虫性能差,易生虫,其中以玉米象和麦蛾等为害严重。  由于小麦收获时下值高温夏季,有利于日晒降水.一般小麦水分在12.5%以内,如加强管理,及时翻动粮面,可以避免结顶现象。小麦保管一年后,储藏稳定性显著提高,其品质有所改善。一般认为在常规保管条件下,小麦品质优变期为5-6年,优变期过后,品质开始趋于劣变,所以小麦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保管5-8年。  面粉的特点是由于失去果皮种皮的保护,营养物质曝露,氧化作用旺盛且极易遭到害虫和霉菌感染。面粉吸湿能力比小麦强,散热散湿能力比小麦差,因此,湿热容易积聚,储藏稳定性远不如小麦。在同样的保管条件,小麦保管数年,品质尚好,而面粉往往保管几个月,品质已出现劣变。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保管小麦,少保管面粉,用多少加工多少。  面粉在堆存期中,堆垛下层的面粉,常因上、中层压力影响,出现结块现象,时间愈长,水分愈大,愈严重。如面粉水分12%左右,一般经过搓揉、倒袋,仍能恢复原样;若面粉水分大,或储存的时间过长,在结块的同时发生发热霉变,结成较大的团块,就不易恢复。面粉的酸度随着储藏时间的加长会逐渐增加,温度愈高,水分愈大,酸度增加愈快。面粉酸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宜再继续保管,不然会引起酸败变苦。  根据一般经验,面粉的水分在12%以下,温度在350C左右;水分13.5%,温度在250C左右,通常可以保管3-6个月。在温度、湿度和面粉水分者处于最佳的条件下,保管期最长为一年半左右。秋冬季加工的面粉比夏季加工的面粉好保管;陈小麦比新小麦粉好保管。  (二) 储藏技术  小麦安全储藏的关键是水分,在安全水分下,可以采取高温密闭、低温密闭、自然缺氧等方法保管。小麦热入仓密闭保管的方法,前面已有介绍。  小麦低温冷冻密闭的方法是趁"三九"严寒,进行翻仓、除杂、摊晾、冷冻,将麦温降至0C以下,而后进行压盖密闭,这种方法对消灭越冬害虫,有很好效果,并可延缓外界高温的影响。低温密闭谅地,可持久采用,只要无异常变化,玫堆密闭无需撤除。  小麦也可采用自然缺氧储藏方法,这种方法可达到杀虫、防虫和防止小麦吸湿的作用。  小麦自然缺氧要符合下列要求。一必须是新小麦,并要及时入库,利用小麦的后熟戎呼吸旺盛的特点,达到降氧的目的;二是入库粮温要在350C以上,因温度高,降氧速度快,杀虫效果好;三是入库小麦要符合安全水分标准(一般是12.5%以内)。     小麦为防止害虫为害,入仓时也可用谷物保护剂处理。在储藏期间如发现害虫,宜采用磷化铝熏蒸杀虫。  面粉保管技术的关键,是抓合理堆放、密闭防潮与来防虫害。干燥低温的面粉,宜采用实堆,水分大或温度高的面粉,应码通风堆。新出机的面粉,冷却后才能堆垛;低温季节入库,水分又低可堆大垛,高温季节入库,不管水分高低,都不宜堆大垛;长期保管的面粉,要适时翻倒堆垛,调换上下位置,防止结块。水分低,温度的面粉宜采用密闭方法保管,它利于防止外界温湿度的不良影响,保持面粉的清洁卫生,防止虫害感染和异味异物的污染。面粉密闭保管,水分要在13%以下,并在低温进行。若仓房密闭条件差,可采用塑料薄膜密闭粮堆的方法。严防虫害是储藏面粉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面粉容易生虫;一时生虫,又较难清除。因此,对面粉应严格做好防虫工作,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加工地点的清洁卫生防虫工作,一切管道、筛具、机械、厂房等设备应定期清扫,及时熏蒸灭虫,清除隐匿害虫;二是做到原粮无虫,对有虫的小麦要熏后再进行加工;三是粉袋用前要吸灰,洗刷干净和杀虫;四是堆存面粉的仓房要做到彻底清洁灭虫,严防害虫感染。  面粉的杀虫药剂,目前采用磷化氢(磷化铝或磷化锌),磷化氢渗透力较强,杀虫效果较好。熏蒸后,经过7天以上时间的充分散发气,磷化氢气体可以守全消散。  农村家庭食用的少量面粉,最好保管在密闭的塑料袋中,这样既可防潮,又可防虫。如有防虫包装袋,套在袋外,防虫效果会更有保证。如面粉中已经生虫,除去用磷化氢熏蒸方法外,还缺少有效的方法。  在江南一些地区,麦类赤霉病为害较重,如在小麦扬花、乳熟期多雨,往往就能造成赤霉病的大流行,赤霉病的病原菌是禾谷镰刀菌。病麦籽粒表面有红色霉状物或黑色粒状物,胚部或皮部有红色病斑,色泽灰白、皮皱、干瘪,腹沟内有白色绒毛状物。  麦类赤霉病菌为害小麦后,能产生多种毒素。人食用赤霉病麦含量高的小麦做成的食品后,能引起急性中毒,出现四肢无力、头晕、腹胀、腹泻、手足麻木和剧烈呕吐,有时面部潮红,严重者如醉酒状态。一般人、畜中毒过程持续2-4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若长期食用病麦,能发生贫血、体力衰竭、神经失调等病症。  病麦含量高的在入库前或食用前要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一般可采用分离、水浸、碾皮等方法。分离处理是根据赤霉病粒轻,比重小的特点,以风除和水漂法除去重病粒、瘪粒。风除可用风车、木锨、风扇等工具,效果一般可达30%--60%。水漂适用于小量粮食,可用黄泥水漂除病麦,以黄泥40―60斤,加水100斤,搅成泥浆水。把盛有病麦的篮子放入泥水中,视健粒的沉浮多少来加水或加泥,以调整泥水的浓度。调整到大多数病粒飘浮时,旋动竹篮,充分漂洗,将飘浮的病麦捞起,然后提出竹篮,用清水彻底淘洗健麦即可。泥水漂除的效果,一般可达60%-80%。水浸处理是根据病麦毒素具有水溶性的原理进行的,将病麦长时间浸泡,毒性可显著降低。碾皮处理是根据重病粒组织松脆,经碾易于破碎的原理进行的,用碾米机碾皮,效果一般可达50%-70%。采用风浸结合、风碾结合、碾浸结合等方法,处理赤霉病小麦,都能提沆效果。三、玉米和玉米粉   (一)储藏特性  玉米很难保管,被叫作"黄老虎"。玉米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东北和华北是主要产区,产量很大。河南、山东等省,一般收获的玉米能及时晒干,故水分低,破碎料粒少。而东北、内蒙和河北、新疆的部分地区,玉米在收获时天气已冷,干燥较慢,所以水分较高,一般为22%-25%,如秋收日照好,水分可能降到16%22%;若遇上雨雪,水分就可能达到26%-30%以上,甚至高达35%40%。玉米的成熟度往往不均匀,穗顶部籽粒成熟慢,含水量也高。玉米的呼吸强度大,比小麦高8-11倍。  玉米粒的胚部很大,约占全粒体积的1/3左右,占全粒重的10%-12%,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玉米胚部比胚乳部分容易吸收水分,潮湿的玉米胚部的含水量大于其他部分。玉米胚部含有整个籽粒的77%-89%的脂肪,因此易由胚部酸败。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也较多,所以,玉米胚部是虫霉首先危害的部位,胚部吸湿后,在适宜温度下,霉菌大是繁育,导致霉变。玉米粉和玉米一样难于保管,不能长期储藏。  玉米一般带胚加工,所以玉米粉脂肪含量较高。如小麦粉的脂肪含量为1.3%,而玉米粉为4。3%。玉米粉和其他粉状粮一样,孔隙小,透气性与导热性不良,热量和水汽不易散发。玉米在制粉中时,有些经水淘洗,使玉米粉水分增加,并且带菌量也会增加;新出机的玉米粉温度也较高,一般为30-350C;这些都给微生物繁殖为害创造了有了利条件,因此,玉米粉容易发热霉变和酸败变苦。  当温度较高时,玉米粉发热酸败速度很快,返潮的玉米粉1-2天即开始发热,数天后,霉变加重,会结块成团和变色,吸水性和粘性明显降低,产生哈喇味和苦味,不堪食用。所以说玉米粉比小麦粉更难保管,即使是短期储藏,也应加强管理与检查。  (二) 储藏技术  玉米入库时水分在安全水分标准以内,并且籽粒水分均匀,一般可以正常保管,不会出现发热和霉变的情况。若粮堆表层有结露,边部和底部有返潮,有时也会引起局部发热,但这种过程进行得较缓,只要勤加检查,及时发现和入时处理,一般不会引起损失。因此玉米在储藏时提高入库的质量,充分干燥,除去杂质,日常加强粮情检查,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有效的保管措施,如低温冷冻密闭保管、玉米果穗保管等方法,是保管好玉米的关键。低温冷冻密闭保管的方法,在小麦的储藏技术的中有介绍,可以参照。  玉米果穗保管是玉米保管的一种特殊方法,尤其在东北地区。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这种方法很早就为我国农民广泛采用。  玉米果穗保管有很多优点。(1)由于玉米果穗堆孔隙度大(51.7%)空气容易流通,玉米入堆后正值低温季节,尽管玉米水分高呼吸强度大,由于粮堆容易散热,玉米就不易发热。(2)玉米过一个冬春季节的长期通风,玉米果穗逐渐干燥,如东北地区收获时籽粒水分为20%23%,经过150-170天穗藏后,水分降低至14.5%-15%,即可脱粒转入粒藏。(3)玉米不经晾晒、烘干可以降水,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保管费用。(4)能提高玉米品质,减少损失。(5)玉米穗储藏时籽粒胚部埋藏在穗轴内,仅有籽粒顶部角质暴露在外,对虫霉侵达有一定保护作用。同时,穗轴与籽粒仍保持联系,穗轴内养分在初期仍可继续输送到籽粒内,增加了籽粒的养分。  由于保管玉米穗占地多,运输困难,急用时脱粒不便,所以只适合农村条件下采用。玉米果穗保管的方法,就是将玉米果穗装入特制的容具内(俗称玉米楼),其形状可分为长方形与圆形两种。长方形的离地垫起0.5-1.0米,长度一般7-10米,高3米,宽不超过2米,用木杆和高梁秸制成。圆形的底部垫起0.5米,直径2-4米,高3-4米,用荆条编制或高梁秸围起。建造的关键下部垫起,上部盖好以防雨雪,要选择地基干燥而通风的地点建造,囤与囤之间要有一定距离。囤不宜过宽过大,以免由于堆积过多不利于通风而造成降湿不匀。玉米果穗保管应注意的是果穗堆孔隙大,空气易于流通,气温与粮堆内温度差异不大。在气温上升季节,如果水分较高,由于粮温散发较快,初期发热阶段往往不易从粮温上察觉,当发现粮温显著升高时已霉变严重。所以,果穗水分降低后,要及时脱粒改为粒藏。  另一种玉米果穗储藏方法是上小栈子储藏,这种方法的降水效果很好。如在辽宁省高水分玉米经过40-50天的储藏,可降水5%-8%。小栈子为一圆形囤,一种较好的结构是;栈顶有活动式的苫盖物,栈底铺垫物四面均有通风洞,高15厘米以上,栈子中间有一通风筒,用秫秸或麻秆等捆成,直径10厘米左右,通风筒上瑞要高出保管的玉米果穗堆的平面,下端插到最底部,以利于通风降湿;栈高一般在1.7米以上,直径不超过1.5米。在这种小栈子中,水分25%的玉米穗经过40天的自然通风储藏,水分可降到18%左右,而且各部位比较平衡。采用小栈子储藏玉米穗,要选择土质干燥,地势较高,通风良好的地方建造,以利于通风降水。  玉米在储藏期间非常容易遭到害虫为害,尤其是收获较早的玉米,更易遭到害虫侵害。为防止害虫,可在入仓时用谷物保护剂处理。储藏期间生虫宜用磷化铝熏蒸方法杀虫。  玉米粉也是较难保管的粮食,一般都应随加工随吃,不要做长期储藏。据经验:1、2月份粮温在150C以内,玉米粉水分在20%-20.5%下,可保管一个月;3-5月份粮温在200C以内,玉米粉水分为15%-16.5%时,可保管半个月;6-8月份玉米粉水分为13.5%-14.5%时,可保管10天。如玉米粉生虫,可行的杀虫方法是采用磷化铝熏蒸。五、大豆  (一) 储藏特性  大豆又叫黄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脂肪不吸水,籽粒中的水分都集中在非脂肪部分,因此在同样水分下,大豆中非脂肪部分的含水量比一般禾谷类粮食的相对要高,加这蛋白质是一种亲水物质,在潮湿的环境下极易吸水,大豆种皮的芽孔较大,在相对湿度较高时,大豆有吸湿性比玉米、小麦都强,平衡水分也比玉米、小麦高,所以大豆保管,要特别注意防潮。特别是过夏时,大豆更容易丧失发芽率,水分愈高,温度越高,发芽率丧失得就越快。在高温下储藏大豆能引起大豆变色,在靠脐的部位颜色变红,之后红色变深和扩大,一般叫作"红眼"或赤变,并且会产生"走油",子叶变得蜡状透明。变色和走油的大豆,出油率减少,如做豆腐则有酸败味。  大豆种皮紧硬,光滑,一般在储藏中不易长虫,对霉菌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二) 储藏技术  储藏大豆在关键是要抓干燥和低温。降低大豆的含水量,是大豆安全储藏的重中之重。一般过夏长期储藏在大豆,华北地区其水分要控制在12%以内,黑龙江控制在13%以内,超过这个水分则容易发霉,并且有霉娈的危险。  大豆水分高时可以用日晒来降水,但最好采取低温摊晾,或春秋日光不太强的情况下晾晒。如日光较强,在晒粮面上可覆盖一层席子,以免影响品质。  新收获大豆有后熟作用,生理活动比较旺盛,粮堆内部湿热容易积集,同时正值气温下降季节,极易产生结露或不分转移的现象,所以应加强通风,及时散发湿热,防止造成发热霉变。为了达到安全储藏的要求,最好能在入库20-30天左右后出风或倒仓,并结合过筛除杂一次,以提高储藏稳定性。  大豆宜采用低温密闭储藏。将符合安全水分标准的大豆,在冬季气候干燥和低温条件下,对其对风并结合除杂,将大豆温度降低后再入库储藏,并压盖密闭以保持其低温状态。这样能防止大豆的吸湿增水、走油和赤变。  &&&&&&& 大豆的干燥还可采取带荚晒干,脱粒后再进一步晒干的方法,它有利于保护大豆光泽,也可防止或减轻大豆走油。大豆也可采用烘干降水的方法干燥,但烘干易使大豆产生焦斑、破皮或光泽减退,大豆烘干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低于600C),否则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游客 , 欢迎您参与群组讨论,在此处发布的内容将不显示在您的博客中
最新加入成员
最活跃成员
个人专题排行
金农简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会员注册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盛世金农 All Rights Reserved. | 服务热线:024- | 辽ICP证B-2-4-号
点通科技 版权所有威海市粮食局
您好,今天是:
玉米安全收储管理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11:30:46
&&& 为切实做好玉米安全收储管理工作,确保玉米收得多、存得好、效益佳,有效搞活粮食经营,特研究制定威海市玉米安全收储管理指导意见。  一、认清新形势下玉米安全收储管理的特点和变化,加强玉米收储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玉米作为三大粮食品种之一,因热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较平衡,被人类广泛食用,同时还是饲料工业第一原料,被称为“饲料之王”。近年来,随着饲料玉米转化产业的发展,玉米市场购销十分活跃,已成为粮食企业多种经营的重要部分。但因玉米自身的结构性能独特,储藏比较困难,加上不同区域气候存在差异,入库玉米质量参差不齐,又进一步增加了安全储藏的难度。  (一)玉米自身结构性能独特,是最难保管的原粮。玉米籽粒由皮层、胚、胚乳三个部分构成,其胚部是谷类粮食中最大的,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在储藏期间易吸湿生霉、感染虫害,储藏稳定性很差。主要特点:一是原始水分高,组织松散,成熟度不均匀。二是胚部大,呼吸旺盛,吸湿性强,正常玉米的呼吸要比正常小麦呼吸强度大8-11倍。三是胚部含脂肪多,容易酸败。四是带菌量大,容易霉变。五是玉米皮薄,在脱粒时易受损伤,产生破碎粒,当温度、湿度适宜时,容易滋生虫害。危害玉米的害虫较多,主要有玉米象、大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印度谷螟、粉斑螟、麦蛾等。因此,对于玉米的收储管理时刻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因一点失误造成严重损失。  (二)地域性的气候属性直接影响玉米水分差异,不利于入库高水分粮处理和安全保管。目前,我市收储的玉米根据播种期,分春、秋两种。其中,春玉米和套种玉米收获季节虽有利于干燥降水,但由于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且正赶上玉米短缺季节,因此价格较高,不宜进行长期收储,一般采取随购随销或短暂储存。而价格较低、数量较大的秋玉米是当前我市收储的主要品种。由于秋玉米收获期晚,冬春季的低温和高湿气候特点(见附件4)均不利于玉米降水,并随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玉米水分存在年度间高低变化的不规律现象。冬春雪多、湿度相对大的情况下,玉米自然降水困难大,水分的不均衡性制约着收储操作:一方面,自然低温降水困难,符合机械通风降水的温湿度条件又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春季回暖后的温差又易形成通风结露,特别是对水分18-20%的玉米,除自然整晒晾干,只能通过烘干降水,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至安全储存标准。客观讲,鼓励农户整晒玉米是保持玉米自身品质、降低费用最合理的选择。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市收储玉米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调研,全面、准确掌握当年玉米总体情况,在加强收储政策宣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适时入市收购,灵活营销。  (三)迅速增加的玉米市场需求,多元化、多主体的市场收购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上市玉米质量呈不断降低趋势,将极大增加入库玉米安全储藏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饲料玉米乙醇转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玉米收购市场出现区域性供不应求局面,购销企业收购过程中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弱化了售粮农民的质量意识,高水分、高杂质玉米无需整理参与市场竞争,致使收购入库的玉米符合国家标准水分、杂质的数量减少。2012年我市收购的3.5万吨玉米中,符合国家标准水分(≤14%)的不到1万吨。虽然玉米水分偏高有天气的原因,但玉米收购入库质量下降趋势已是不争事实。对此,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高水分玉米安全收储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如分段收储玉米有效管理方法、高水分玉米就仓干燥技术、有机杂质去除技术、偏高水分玉米(指高出安全水分0.1-1.0%)安全度夏技术以及高大平房仓安全储存玉米管理技术等。  二、适应形势变化,因地制宜地制定玉米安全收储策略和措施  在玉米储藏过程中,影响因素包括湿度、温度、气体成分、害虫、微生物以及玉米质量、仓房条件等,其中,水分是最关键性因素。水分是一切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影响粮食安全储存最显著的变量。粮食水分过高,则呼吸旺盛,易引起发热,进而造成虫霉发生和侵害,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就会发生霉变并迅速扩展。水分不匀,则会在储存过程中发生水分再分配,造成结露和发热。通常所说的安全水分,是指能安全度夏的粮食水分,中储粮《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提出:“山东省玉米安全水分为14%”,但它是指利用完好仓储设施储粮并采取科学保粮设施条件下的安全度夏水分,而威海地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仓储条件较差的基层收纳库要确保玉米安全度夏,通仓水分必须控制在13.5%以内。  鉴于水分在粮食安全储藏中的关键作用,玉米安全收储策略和措施应围绕玉米水分来研究制定。在实际收购过程中,各单位对玉米收购水分的掌握,既要考虑玉米收购新形势变化、企业经济效益,又要考虑不同企业仓储条件和储藏安全及高水分玉米收储的高风险。玉米收储要因地制宜,随市场变化灵活掌握,目标水分和储存措施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对于春玉米和套种玉米,鉴于其收购价格偏高、效益空间较小且长期存储风险较大,一般可采取随购随销、快购快销,不宜做度夏等长期存储。对于收购价格较低、购销量最大的秋玉米,要以玉米水分为中心,因地制宜制定收购策略。需要指出的是,确定秋玉米收储策略时,要充分考虑水分与温度的相互制约作用,于每年4月底5月初气温回升前及时做好压盖密封工作,最迟不宜超过5月中下旬;要特别重视杂质的负面作用,正确处理杂质与安全储藏、经营效益的利害关系。玉米入仓时,会因自动分级形成较多的杂质区,特别是利用输送机械设备入库,极易形成杂质集结区。其危害主要有三个:一是杂质透气性差造成通风不畅、温差过大而结露;二是会因不透气形成熏蒸死角;三是杂质本身极易滋生和隐匿害虫,形成窝状发热。目前杂质已成为影响玉米安全收储的第二重要因素,饲料加工企业对收购玉米也应采取扣量或筛后退回的方式加以控制。因此,提前做好杂质清除,保证杂质含量不超标,既可增加储粮安全系数,又不会影响玉米销售效益,甚至会因保管质量好而增加效益。鼓励和支持开展高水分玉米就仓通风干燥研究,尽量减少库内搬倒和整晒;通过通风降水,玉米水分可控制在18%以内,入库时要过筛,控制杂质,以利于通风;要注意玉米通风降水分层现象,仓内入粮高度一般不超过3米,地上笼布置要加密,途径比要小于等于1.5,单位通风量要大于25 m3/(h*t)(具体要求见附件1);先行入粮覆盖通风笼和通风死角位置的玉米水分不要超过15%,通风方式宜采取压入式和吸出式相结合的方式。  可借鉴荣成、文登等市的经验做法,分阶段依据水分不同,落实不同收储管理措施:第一阶段为元旦、春节期间,此阶段因天气原因,农户玉米脱粒较少,但由于饲养、酿造行业用粮需要以及价格因素刺激,部分农户提前脱粒,此时玉米水分绝大部分在20%以上,仅有少部分在17-18%。对水分20%以上的玉米,宜采取随购随销的方式及时向周边饲料厂进行销售,只销售不保管。对17-18%水分的玉米,由于这时期温度比较低,可分开入库,做短时间储存,待机销售;为了防止内部发热,粮堆高度一般不宜超过1米,起到摊凉降温的作用,这部分玉米储存时间不宜长久,必须在4月底气温升高前及时销售。第二阶段是清明节过后。此段时间为农户玉米脱粒的高峰期,经过一冬的围囤降水,玉米水分有较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在15.5%以内,少量在17%左右。对17%水分的玉米,可采取临时储存的方式待机销售,最好是随收随销;对水分15.5%以内的偏高水分玉米,选择质量较好的、杂质较少的单独存放,做好较长储存的准备,但必须在7月底前销售完毕。对水分在安全标准以内,杂质在1.0%以内的玉米,可单仓存放,安装通风设施,加强管理,适时密闭熏蒸,以确保安全度夏。  三、抓住要点,认真做好玉米收储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确定的玉米收储策略,严格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管理规定,按照“干燥、低温、密闭”的总原则,以控水、控杂、控温为主要目标,落实各环节管理要点,重点采用适时通风储藏、密闭储藏、低温准低温储藏等科学储粮技术措施,切实做好玉米收储管理工作。  (一)玉米收购准备工作要点。  1.及早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了解玉米长势和质量情况,积极向农户宣传玉米购销的国家质量标准,引导农户使用科学的保管方式。农户玉米质量整体情况直接决定粮食企业收储玉米的质量和存储管理。对此,要在玉米收获后、收储前深入农村,调研玉米收获质量情况,提供科学储藏防霉变等指导技术(见附件5),宣传玉米国家质量标准和优质优价政策,增强农民售好粮意识,使其自觉做好整晒、除杂工作,确保收购入库玉米质量。  2.做好仓房准备。玉米收储仓要具有良好的密闭、通风、隔热、防潮性能,做到上不漏下不潮,“三防”设施齐全,仓库容量不宜过大,基层收纳库不宜超过500吨,储备库不宜超过3000吨,避免因长时间出入库造成玉米温差过大产生结露。玉米储存仓应配齐机械通风等仓储设施,通风道的设置、风机选择应严格按《储粮机械规程》中通风降水降温要求操作。对未安装机械通风的基层收纳库,可用麻袋建通风道,一般建成米字型,也可配备单管通风机等应急设备。  3.做好空仓清扫消毒工作。要根据玉米收购入库计划安排,对准备入库的仓房及场地卫生进行彻底清扫,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四不留”,并采取措施对仓房进行消毒,彻底消灭空仓内害虫,以缓解入库过程中害虫种群的繁殖。消毒方法可采用80%敌敌畏稀释10-20倍喷洒,用药量为:空仓消毒0.1-0.2克/立方米,器材消毒0.2-0.3克/立方米,也可使用防虫磷、辛硫磷乳油等消毒。在入库过程中,建议不定期对场地进行消毒。  4.抓好粮食收储人员的学习培训,增强其责任感,提升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杜绝压级压价和收“人情粮”等现象,确保入库玉米质量,维护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二)玉米入仓期间工作要点。  1.严把入库质量关,合理控制粮堆高度。要根据玉米收储策略,严把玉米进仓质量检测关,并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仓库具体实际情况,按“不同水分、不同等级、不同品种、不同年限、有虫无虫”五分开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储存。对符合安全水分标准的,要入满仓后立即密闭;达不到要求的高水分玉米,要按水分越高、杂质越多、堆高相应降低的原则暂时储存,一般情况下,超过安全水分的玉米入库堆高要低于3米,原则上以2米左右为宜。对超过安全水分的玉米,要灵活掌握,可采取随购随销、薄摊晾晒、机械通风、及时营销等措施抓紧处理。  2.严格控制批次水分差和温差。对同一仓廒内不同时间、不同批次入库的玉米,要严格控制水分的差异,一般控制在1%以内,即使平均水分在安全水分以内,水分分差也不应超过2%。要采取二次验质等方法,严格控制入库现场玉米的水分,防止夹包高水分、高杂质粮入仓。同时,要严格控制入库粮温。对经过烘干或日晒和运输中受热的玉米,要及时作散热处理;玉米入库时,应尽量选择在低温时段。对不同时间、不同批次进入同一粮堆的玉米,要注意温差、层差的变化。对入库时间较长、温差较大的高大平房仓,可利用晚间入粮间隙,采取轴流风机机械通风等方式平衡粮堆温差,防止内部结露。  3.控制粮堆中杂质含量。粮堆中杂质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机械通风、熏蒸效果。杂质含量大,将增大通风阻力,不利于化学药剂渗透,特别是有机杂质聚集,易吸湿造成微生物、害虫滋生,使粮堆产生高温区。为此,须将玉米杂质严格控制在1%以下。可借鉴滨州储备库等的先进做法,对杂质采取两筛、一吹、一接、一清扫的“四步”处理法,即入仓时,经过初清筛、振动筛两次过筛,杂质大部分筛除在外,之后又在进仓的输送机上安装风扇,借助风力吹走一部分轻杂,再在补仓机机头上安装轻杂处理器,清除部分轻杂,最后,人工进仓再一次彻底清扫,把好最后一道防线。此外,若仓储设施不完备,可通过经常改变入粮点的位置,并在入粮间隙安排人员翻倒清扫、耙平粮食等方式,进一步清除杂质,避免形成杂质集结区。  4.控制玉米不完善粒特别是生霉粒含量。玉米中破损粒、生霉粒等不完善粒含量高,容易造成害虫、微生物大量繁殖,影响安全储藏。而饲料加工企业对生霉粒含量有特殊要求和严格控制,部分企业对生霉粒的含量要求低于1%,比国家质量标准中低于2%的限量还要严格。因此,从安全储藏和销售经营两方面因素考虑,必须加强生霉粒含量的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不能收购入库。  5.注意仓内仓储设施的维护和粮情监测。高大平房仓存储散装玉米,入仓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地上笼,防止通风笼漏粮和移位,确保通风系统畅通。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安插上测温杆,对粮情进行监控。  (三)玉米入仓后的管理要点。  1.平整粮面,普查粮情。在玉米入仓后,要抓紧平整粮面,布设测温、测湿系统,组织人员对粮情进行全面普查,分区、分层定点取样,检测水分、虫害情况和各项品质指标,做好基础粮情的记录。在水分较高、杂质聚集、虫害发生区域,要尽可能增加温度检测点,增加温度检测频率,确保异常粮情及时发现、即时处理。  2.按实际需要,适时降温或降水通风。若入库玉米温差较大或水分偏高、难以达到安全收储目标要求,要根据当地的“三温两湿”等气候情况,按照《储粮机械通风规程》的相关规定,适时进行通风,均衡粮温,降低水分。要加强玉米机械通风的技术研究,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制定科学、周密的通风方案,正确把握通风时机,合理使用通风方式和手段,提高通风效果,避免出现因机械通风不当而引起结露发热。鉴于我市目前缺少成熟的高水分玉米机械通风安全储存的经验,5、6月份温度高、湿度大、通风时机较难掌握的实际,高水分玉米降水储存可按照先少量、试验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的方式进行。  3.适时压盖和密闭粮堆,进行药剂熏蒸。对需要度夏的玉米或暂时储存至7月份左右的玉米,入仓结束后,应在气温回升前(最迟不宜超过5月20日)做好仓房的压盖和密闭等隔热保温工作,减少外部环境不良影响,以利于粮情稳定和安全储存。全面落实薄膜密闭措施,鼓励、提倡采取压盖方式。目前常用的压盖材料有毯子、毛毡、棉被、麻袋、大糠、泡沫板等,压盖形式有“1+1”(一层压盖一层薄膜密闭)和“2+1”(上下薄膜中间压盖物)以及单纯压盖等形式,压盖操作必须做到严紧密实,即粮面要平整、压盖物要紧贴粮面,压盖物之间、压盖物与粮食、墙壁之间不留空隙。对实施压盖密封的粮堆,要重点防范粮堆上层、粮面压盖物搭拼处及仓内四周墙壁处发生吸湿结露。同时,要在粮温达到15℃以上时,适时组织药剂熏蒸,抑制和熏杀虫霉滋生繁殖。对存储安全水分以内的玉米且配置环流熏蒸、气密性较好的仓房,要按2-3g/m3的药剂量施药;对水分偏高的玉米,可适当增大药剂量;高大平房仓散装水分偏高玉米,应用薄膜压盖密闭粮面,采用膜下投药方式,以确保气密性,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和霉菌的生长;对于无环流熏蒸设施、气密性相对较差的仓房,要按常规用药量6-9g/m3熏蒸,水分偏高的相应增加药剂量。需要注意的是,采取薄膜密闭或压盖的粮仓,熏蒸后和季节转换期间,要注意加强上层粮情检查,防止结顶现象发生。若发现结顶现象,要立即除去压盖物,及时进行处理。  4.加强玉米日常安全检查。要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规定,认真开展粮情安全检查。考虑玉米难保管及大部分入库玉米水分偏高的实际,检查时间应每天进仓检查,检查方法可采用鼻闻、手握、眼看、脚踩等感官方法,重点检查粮粒的色泽、气味以及软硬程度。用鼻子闻,就是闻有没有甜味,如果有甜味,就是玉米发热的初期征兆;用手握,就是直接将手插入粮堆内,感觉到粮堆不松散,手握玉米有潮湿感,发粘,说明仓内玉米水分较高,有结露的迹象,需作进一步细查和及时处理。用眼看,主要检查温度是否升高,有无害虫聚居的问题;用脚踩,主要检查粮面是否有结露板结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易于发热、生虫、霉变的部位,如四周墙角、高温点、高水分区域以及通风死角,要进行重点检测。针对玉米易在表层结露的特性,为便于检查,高大平房仓存粮时,可将玉米粮面设计成不同小麦仓的“踩仓畦”式粮面,就是将走道板两边各50厘米宽的玉米整理成平面,其它部分整理成既规则又可以趟踩的踩仓畦,以便于查仓时保管员随时进仓趟踩检查。要根据进仓检查情况、微机监测情况,结合《不同水分玉米发热临界温度与预防处理粮温》、《粮堆露点温度检查表》、玉米霉变过程等,进行粮情综合分析, 发现问题早处理。  5.玉米夏季安全储藏管理要点。夏季是玉米储存管理中最困难的时期,随着仓温粮温不断升高,粮堆中的霉菌逐渐活跃,粮粒的呼吸强度也逐渐增强,产生的水分和热量越来越多。如局部玉米水分高,杂质多,就有可能发热发霉。安全度夏措施主要包括:及时排除空间积热,控制粮堆温度、湿度、气体成分、虫霉等。对于水分均匀、粮情稳定的新玉米,可采用薄膜密闭、自然缺氧密闭储藏,通过控制玉米呼吸,降低粮堆氧气浓度,辅助药剂熏蒸,能够很好地抑制玉米籽粒的呼吸代谢和霉菌的活动强度。对于水分不均匀,粮情不稳定,用常规密闭自然缺氧储藏难以度夏的玉米,可采用高浓度磷化氢来抑霉储藏,通过抑制霉菌的生长,使局部发热粮堆的温度下降,施药浓度为8~12g/m3 ,但水分太高的玉米(大于15%),此法慎用。试验表明,水分过高的玉米使用该方法虽然可勉强度夏,但到了秋季通风时,玉米还是有发霉的气味,脂肪酸值都会超过50mgKOH/100g ,发芽率迅速降低,甚至为零,粮食陈化较快。  四、正确对待玉米收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症解决问题  玉米储藏期间极不稳定,特别是度夏相当困难,粮堆局部结露发热在储藏中经常发生。究其原因,一般系局部水分过高、病虫害或杂质集中等诸多因素引起。局部结露发热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引起全仓结露发热以至霉变。一旦粮堆发生结露发热,不能盲目急于通风,应首先确定发热的原因和范围,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玉米储藏常见的结露发热类型及成因。  玉米结露发热类型从发生部位看,可分为局部结露发热和全仓结露发热。其中,局部结露发热又包括上层结露发热、窝状结露发热、挂壁结露发热、中心结露发热等。  1.表层结露发热。这是各仓型玉米度夏时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多在粮面下30~100cm 和2.0~2.5m 处,发热面积普遍较大,基本上是整个层面同时发热,其主要原因:一是入仓原始水分较大,仓温连续处于30℃~35 ℃的高温情况下,导致表层玉米生霉发热;二是入仓原始水分虽符合安全标准,但由于仓温和粮温温差过大,粮堆表层水分通过湿热扩散转移到粮面下一定的层面,水分积聚的表层温度受仓温影响升高到一定程度,即导致该层面的发热。  2.窝状结露发热。这种现象发生也较多,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水分不均匀,活性较大,呼吸旺盛,入粮堆后造成水分扩散转移;收购的玉米杂质较多,入库后自动分级明显,往往造成熏蒸不彻底,害虫及微生物呼吸与排泄物引起发热结露。  3.靠近墙壁的结露(挂壁结露)。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沿海库区,由于受海洋性潮湿气候影响,夏秋季节发生较多。原因是,玉米一般是冬季趁低湿入库,春季3、4月份趁低湿密闭,到夏季粮温上升,遇外界降温时,墙壁内侧产生较大温差而结露,如发现不及时,极易造成发热霉变。  4.中间发生结露(中心结露)。这种情况不是太多,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收购入库时,高水分玉米夹在中间,而水分高的玉米本身活性就大,呼吸旺盛,胚部含菌量多,与上下层的水分低的玉米发生水分转移。二是发生中间结露的,它的发生首先是粮温变化较大且迅速升高,水分随着升高也较快。  5.底层结露发热。粮仓底层结露发热主要是由于入仓水分高或仓底防潮处理不完善、入粮温度与地面存在温差等造成结露发热。  6.机械通风不当造成结露。主要是由于机械通风不合理造成的。使用机械通风如果操作不合理,通风时间掌握不好,管道设计不合理,通风时形成死角,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很容易造成结露。  7.全仓结露发热。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整仓玉米收购时水分较高或大部分水分较高;收购的玉米杂质较多,质量不均匀;入库的玉米害虫感染严重;玉米入库时间较长,入库时间没把握好,温度较高等。其结果是整仓水分高,时间一长,便有点翠、生毛现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春季或盛夏季节。  如果从发生原因分,粮堆发热又可分为结露生霉导致的发热和害虫聚居导致的发热。  (二)粮堆发热的处理  1.粮堆内部局部发热的处理,常见处理方法有4个:  一是开塘打洞。对高水分高杂质聚集引起的发热,可对发热区采取浅部开塘扒沟、深部打洞的方法,将高水高温粮或杂质取出处理,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机械为探粮机。粮食回填后(回填的玉米必须经过散温,基本与仓内玉米温度一致),应及时密封好粮面。在高温高湿天气,当粮堆整体温度维持在较低状态时,开塘打洞须注意暴露部分的结露情况和高温天气对已处理粮堆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是局部翻倒。对水分高、杂质聚集引起的较大部位发热区,可采取局部翻倒的方法处理。在高温高湿天气,当粮堆整体温度维持在较低状态时,采取局部翻倒须注意暴露部分的结露情况和高温天气对已处理粮堆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是单管通风。针对粮堆局部发热部位,打入单管通风机管进行吸出式通风降温,同时开启仓窗,并创造条件,将出风口连接管连接到仓外。在高温高湿天气,当粮堆整体温度维持在较低状态时,采取单管通风,须注意暴露部分的结露情况和高温天气对已处理粮堆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是局部熏蒸。因害虫、微生物引起的局部发热,可采用小布袋装药局部包围式熏蒸,熏蒸的范围应延伸至发热部位周边处1.5-2米,采取环绕式多边围包投药。熏蒸后,应及时检查熏蒸效果和发热情况。如果杀虫、抑菌效果较好而粮温仍较高,可采取单管风机吸出式通风进行降温。  2.整仓发热的处理:  一是整仓通风。采用现有的通风管道、机械通风设备和轴流风机,利用日气温较低时段,实施以降温为主的整仓机械通风降温,通风方式可采用压入式和吸出式可交换进行,直至粮温降至目标粮温。若降温效果不大,可采用大功率大风量机械通风。通风结束后,认真分析、评估通风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储粮提供宝贵经验。  二是整仓熏蒸。实施整仓熏蒸,可杀虫灭霉,抑制粮温。在熏蒸过程中,需及时观察熏蒸效果和粮堆温度变化情况。如果施药后粮温仍较高,可进行机械通风。  三是整仓翻倒。在粮堆整仓发热严重而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时,对粮堆进行整仓翻倒,在翻倒过程中须及时拣出已变质的玉米,待粮情稳定后,适时转入正常保管。此方法是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措施,需要空仓或空地,人力、物力耗费较大。  四是制冷降温。采用通风空调或谷物冷却剂降低粮温,目前我市粮仓尚无此类设备。  五是销售出库。当粮温升高、粮情不稳又难以采取其它方式时,可联系用粮企业,进行销售出库,避免经济损失。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威海市粮食局 版权所有
地址:威海市纪念路16号 电话: 电子邮箱:whlsj@
鲁ICP备号 瑞友制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粘玉米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