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酸精油 基础油油的价格是多少

高油酸精炼葵花油
最近被加入的企业
名片夹还没有企业信息,赶紧查看企业联系方式加入吧!
『上海辰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的联系方式为021-1--,联系人:周伟
储藏方法: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原产地:新疆售卖方式:散装特产:是
以上是高油酸精炼葵花油的详细介绍,包括高油酸精炼葵花油的价格、型号、图片、厂家等信息!
   上海辰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长期供应高油酸葵花油,油酸含量&80%,可以供应毛葵油,精炼一级油&&&&&&&&&&&nb...
商机库包括所有采购、招标信息的汇总
高油酸精炼葵花油产品相关搜索
最新其他食用油产品
按排行字母分类:
我需要采购其他食用油,请供应商联系我....
马可波罗&&全心服务
联系电话:*
允许同品类其他优质供应商联系我润滑油基础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企业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等。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122页¥8.00122页¥10.0038页免费97页¥88.0097页¥88.00 98页¥88.0069页免费38页免费38页免费3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69页免费51页免费63页免费9页免费37页7下载券
润滑油基础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情态合理润滑油的研发及践行-中国润滑油网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润滑油网&&&请
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
>> 情态合理润滑油的研发及践行
  基础油基础油在润滑油中通常约占95%左右,Battersby等人认为基础油是影响润滑油生物降解性能的决定因素。润滑油的基础油主要有矿物油、合成油和植物油。目前矿物油润滑油约占润滑油总量的90%左右,合成油和植物油润滑油约占润滑油总量的10%左右。在众多的基础油当中,植物油、多元醇酯和双酯的生物降解性能最好,聚醚和聚异丁烯的生物降解性最差,矿物油、白油和聚-烯烃(PAO)的生物降解性能居中。具有线型、非芳环、无支链的短链分子结构的酯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能通常较好。  以矿物油作基础油的润滑油已得到长期和广泛的应用。Haus等人认为矿物油的动力学黏度是决定其生物降解性的关键因素。实验发现:各种矿物油润滑油的生物降解率通常在15%75%之间,低于蓝色天使80%的生物降解率标准,且存在一定的水污染,如果长期残留在水体和土壤中,将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可作为环境友好润滑油基础油的物质主要有:合成酯、植物油、改进的PAO油和多元醇等。  合成酯非常适合用作环境友好润滑油的基础油,但其价格较高,一般应用于航空领域,近年来也被应用于内燃机的润滑,以弥补矿物油在某些性能上的缺陷。合成酯种类较多,有单酯、双酯、多元醇酯、复合多元醇酯等。作为环境友好润滑油基础油的合成酯一般为双酯、多元醇酯、复合酯及混合酯。这些酯类21d的生物降解能力约为70%100%,WGK为0(即对水体无污染)。一些合成酯的生物降解性能及对水体的污染等级如所示。  合成酯的生物降解性能及对水体的污染等级酯类型21d的生物降解能力/%WGK等级单酯901000双酯751000多元醇酯701000复合多元醇酯701000聚合油酸酯80100邻苯二甲酸酯45901二聚酸酯20800多元醇酯是由新戊基多元醇,如季戊四醇(PET)和三羟甲基丙烷(TMP)等与长碳链的酸(一般为C8C12或油酸)酯化而得。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挥发性低、热稳定性高,能满足较苛刻的工况,已在润滑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复合多元醇酯是由多元醇与二元羧酸及一元醇经过两步酯化而得到的。通常选用的多元醇有:新戊基二元醇、三羟甲基丙烷(TMP)和季戊四醇(PET),二元羧酸有癸二酸(SbAc)、壬二酸(AzAc)和己二酸(AdAc),一元醇主要有2-乙基己醇、异新醇、壬醇和异癸醇。复合多元醇酯除了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外,还具有一些其它的优良性能,如TMP复合酯具有高的黏度指数、低的倾点、较低的有机酸值,其闪点与黏度均随二元酸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聚-烯烃(PAO)这类合成基础油是由多支链、完全饱和的无环烃构成的,它们是通过1-癸烯齐聚,然后加氢和蒸馏分成不同的黏度等级。已工业化应用的PAO油有:PAO-2、PAO-4、PAO-6、PAO-8、PAO-10、PAO-40和PAO-100.聚-烯烃(PAO)作为基础油除了具有酯类油的优点外,同时还具有优异的热氧化安定性和水解稳定性,在润滑油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PAO基础油的生物降解性能与其黏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高黏度的PAO基础油不能快速生物降解,但低黏度的PAO基础油(40时黏度为24mm2s-1)是容易生物降解的(约70%左右)。一般的PAO基础油是不容易被水生微生物分解的,这主要是由于PAO基础油是低水溶性的。  PAO对水生物无毒性影响,同时对哺乳动物也是无毒和无刺激作用的。因此,黏度为24mm2s-1的PAO油(PAO-2和PAO-4)可用作环境友好润滑油的基础油。  植物油植物油用作润滑油的基础油具有如下优点:无毒、具有极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及可再生性、良好的润滑性能、较高的黏度指数、黏温性能和抗磨性好、低挥发性,此外其处理过程需要的能量少、价格也较低廉。但其存在着氧化稳定性差、低温流动性差、运动黏度范围较窄、水解稳定性差、起泡多、过滤性差等缺点。此外,其价格也高于矿物油。构成植物油分子的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其中不饱和酸的含量越高,其低温流动性越好,但其氧化稳定性越差。通过烷基化、烷氧基化、酯交换作用或齐聚反应可改善植物油的低温流动性并提高它的氧化稳定性。碘值可作为判断植物油安定性的依据,不饱和酸的含量越低其碘值也越低,从而导致其固化温度较高,这意味着其低温流动性能较差。因此降低碘值可以提高其氧化稳定性。  可作为环境友好润滑油基础油的植物油主要有:橄榄油、菜籽油、大豆油、棕榈油等。在众多植物油中菜籽油具有最为均衡的低温流动性能和氧化稳定性能,所以在环境友好润滑油中应用最多的是菜籽油。菜籽油的缺点可通过选用高油酸含量的菜籽油或对菜籽油进行精制或改质而加以改进,譬如在一定温度下向菜籽油中通入氧气,进行氧化聚合反应,既消除了不饱和键,又增加了分子碳链,从而提高了其化学稳定性和润滑性,经过氧化处理后的菜籽油黏度增大,碘值减小,酸值增大;也可通过在以硅为载体的铜催化剂上进行选择性加氢,将菜籽油中的碳碳双键饱和,从而达到提高菜籽油氧化稳定性的目的;另外植物油的改性也可通过先将其中不饱和双键氧化为环氧基团,再将环氧基团转换为羟基基团后与酸酐进行反应,经过这种方法改性的大豆油具有较好的低温性能和氧化稳定性。  总之,为了提高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除了通过改善种植技术即基因改性和化学改性外,还可通过与抗氧添加剂复配而使其性能得以改善。对于高油酸含量的植物油其低温流动性较差的缺陷,也可通过加入降倾点剂或其它溶剂而使其性能得以改善,或利用植物油与其它少量合成酯混合以及通过基因改性来达到该目的。  
[] [] [] []
暂时没有留言&&-&&&&&&&&&&
润滑油储存 分类以及国家标准
  桶装及罐装润滑油在可能范围内应存储于仓库内,以免受气候影响,已开桶的润滑油必须存储在仓库内。油桶以卧放为宜,桶的两端均须用木楔楔紧,以防滚动。此外应经常检查油桶有无泄漏及桶面上的 标志是否清晰。如必须将桶直放时,宜将桶 倒置,使桶盖向下,或将桶略微倾斜,以免雨水聚集于桶 面而淹盖桶拴。水对任何润滑油均有不良影响。   表面看来,水分不易渗透完整的桶盖而进入油桶内,然而存储于户外的油桶,日间暴晒于烈日之下,夜间则天气较凉,这种热胀冷缩会影响桶内空气的压力;日间略高于大气压,夜间则接近于真空。这种日夜间压力的转变会产生“呼吸”效应,日 间 部分空气被“呼出”桶外,夜间空气又被“吸入”桶 中,如果桶盖浸于水中,那么在夜间水分难免会随空气进入桶内,日积月累,混积于油中的 水自然相当可观。   取油时,应将油桶卧置于一高度适当的木架上,在桶面的盖口处配以龙头放油,并在龙头下放一容器,以防滴溅。或将油桶直放从桶盖口插入油管通过手摇泵取油。   散装油存储于油罐内难免有凝结水份和污物掺入,最终聚集于罐底形成一层淤泥状物质,使润滑油受到污染。所以罐底设计以窝蝶形或倾斜为宜,并安装排泄旋塞,以便按时将残渣排出。在可能范围内,油罐内部应定期清理。  温度对润滑脂的 影响比对润滑油的大,长期暴露于高温下(例如:阳光曝晒),可使润滑脂中的油成份分离,故润滑脂桶应优先存储于仓库内,桶口向上竖放为宜。盛放润滑脂的桶口较大,污物与水更易渗入,取用后应立即将桶盖盖紧。  太低或太高的温度皆对润滑油有不良的影响,因而不宜将润滑油长久存储于过冷或过热的地方。编辑本段润滑油基础油  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及生物基础油三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 润滑油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和生物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这两种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1995年修订了中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  合成润滑油:是指由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基础油,合成基础油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合成烃、合成酯、聚醚、硅油、含氟油、磷酸酯。合成润滑油比矿物油的热氧化安定性好,热分解温度高,耐低温性能好等优点,但是成本较高,可以保证设备部件在更苛刻的场合工作。  生物基础油(植物油)来源于农业作物资源,它具有矿物油及大多数合成油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就是可以生物降解而迅速的降低环境污染。由于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在寻求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而这种”天然”润滑油正拥有这个特点,虽然植物油成本高,但所增加的费用足以抵消使用其它矿物油、合成润滑油所带来的环境治理费用,非常适合用于环境敏感地区或者食品加工等应用。  生物基础油优点是毒性低润滑性能和极压性能比石油基润滑油好。但植物油因产量少而比矿物油价格高,另一个缺点是在低温下易结蜡,氧化安定性也不是很好。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美国瑞安勃利用专利的Stablized技术制造的高油酸基础油,性能已经达到了合成油的水平。随着环保意识到加强和节能减排的开展,植物基润滑油将会有很大的前景。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API-1509基础油分类标准   试验方法 ASTM D2007 ASTM D2270 ASTM D/D& 类别 饱和烃含量/% 黏度指数VI& 硫含量/%(质量分数)& I类 &90% 80~120& &0.3 II类 &90% 80~120& &0.3 III类 &90% &120 &0.3 IV类 聚α-烯烃(PAO)& &&V类& 所有非I、II、III或IV类基础油&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建立于1983年,为适应调制高档润滑油的需要,1995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QSHR 001-95,详见表2。这种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基础油的分类  通用基础油 UHVI VHVI HVI MVI LVI   专用基础油 低凝 UHVIW VHVIW HVIW MVIW   深度精制 UHVIS VHVIS HVIS MVIS  该标准按黏度指数把基础油分为低黏度指数(LVI)、中黏度指数(MVI)、高黏度指数(HVI)、很高黏度指数(VHVI)、超高黏度指数(UHVI)基础油5档。按使用范围,把基础油分为通用基础油和专用基础油。专用基础油又分为适用于多级发动机油、低温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液等产品的低凝基础油(代号后加W)和适用于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等产品的深度精制基础油(代号后加S)。其中HVI油和VI&80的MVI油都属于国际分类的I类基础油;而VI&80的MVI基础油和LVI基础油根本不入类;VHVI、UHVI按国际分类为II类和III类基础油,但在硫含量和饱和烃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添加剂  添加剂是近代高级润滑油的精髓,正确选用合理加入,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根据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一般常用的添加剂有:粘度指数改进剂,倾点下降剂,抗氧化剂,清净分散剂,摩擦缓和剂,油性剂,极压剂,抗泡沫剂,金属钝化剂,乳化剂,防腐蚀剂,防锈剂,破乳化剂。编辑本段国际润滑油型号  GB 439―90航空喷气机润滑油   GB 440―77(88)20号航空润滑油   GB 443―89L―AN全损耗系统用油  GB/T 447―94蒸汽汽缸油  GB 5903―95工业闭式齿轮油  GB 5904―86轻负荷喷油回转式空气压缩机油  GB 11120―89L―TSA汽轮机油(防锈汽轮机油)   GB 11121―95汽油机油  GB 1柴油机油,  GB 12691―90空气压缩机油  GB 13895―92重负荷车辆齿轮油(GL一5)  GB/T 14906―94内燃机油粘度分类   GB/T 1冷冻机油   SH/T 0010―90热定型机润滑油   SH/T 8)轴承油   SH/T 8)蜗轮蜗杆油   SH/T 8)合成锭子油   SH 号仪表油   SH/T 0139―95车轴油   SH/T 8)普通车辆齿轮油   SH/T 8)13号机械油(专用锭子油)   SH/T 导轨油   SH 0362―92抗氨汽轮机油   SH/T 8)普通开式齿轮油   SH 8)粘度标准油   GB/T )发动机润滑油腐蚀度测定法   GB/T 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   GB/T )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   GB/T 发动机油表观粘度测定法(冷启动模拟机法)   GB/T 7607―95柴油机油换油指标   GB/T 7608―87拖拉机柴油机润滑油换油指标   GB/T 8022―87润滑油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GB/T 8023―87液体石油产品粘度温度计算图   GB/T 9171―88发动机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法   GB/T 9932―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H2法)   GB/T 9933―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G2法)   GB/T 11143―89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试验法   GB/T 11144―89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梯姆肯试验机法)   GB/T 11145―89车用流体润滑剂低温粘度测定法(勃罗克费尔特粘度计法)   GB/T 12577―90冷冻机油絮凝点测定法   GB/T 12578―90流动性测定法(U型管法)   GB/T 1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   GB/T 12581―90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   GB/T 12583―90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法)   GB/T 12709―91润滑油老化特性测定法(康氏残炭法)   GB/T 1内燃机车柴油机油   SH/T 0)润滑油沉淀值测定法   SH/T 0030―90车辆齿轮油成沟点测定法   SH/T 0031―90柴油机活塞清净性评分方法   SH/T 0)齿轮油贮存溶解特性测定法   SH/T 0059―91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诺亚克法)   SH/T 0)润滑油中镁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   SH/T 发动机冷却液泡沫倾向测定法(玻璃器皿法)   SH/T 0)发动机冷却液和防锈剂灰分含量测定法   SH/T 发动机冷却液及其浓缩液密度及相对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SH/T 0072―91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振于法)   SH/T 0074―91汽油机油薄层吸氧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SH/T 0075―91CC级柴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评定法(1135C2法)   SH/T 0)润滑油中糠醛试验法   SH/T 0)润滑油中铁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SH/T 0)润滑油和液体燃料油中铜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   SH/T 0)含聚合物油剪切安定性测定法(柴油喷嘴法)   SH/T 0)冷冻机油在致冷剂作用下的稳定性试验(菲利普法)   SH/T 0120―92酚精制润滑油酚含量测定法编辑本段分类  1987年,中国颁布了GB 498-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根据石油产品的主要特征对石油产品进行分类,其类别名称分为燃料、溶剂和化工原料、润滑剂和有关产品、蜡、沥青、焦等六大类。其类别名称的代号取自反映各类产品主要特征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见表3。由表3可知,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的代号为英文字母“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油 基础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