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气无力则实,实则勇。”是什么意思。

无形的原子弹——用音乐提升国防军事水平
【无形的原子弹——用音乐提升国防军事水平】
自古以来,音乐就与国防、军事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国家的国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譬如我国国歌,就是把音乐与国防和军事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
音乐不仅是军事法纪的最初形态,也是严肃军纪、协调行动的重要措施。音乐,不仅是战争取胜的有效攻心术,也是战争胜利的无形原子弹。
&无形的原子弹——用音乐提升国防军事水平
许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觉得有些哗众取宠,音乐怎么能和国防军事放在一起?
其实,自古以来,音乐就与国防、军事紧紧联系在一起。西周时期,人们把学校教授的知识技能总结为六种,“礼”、“乐”、“射”、“御”、“书”、“数”。“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则属于综合艺术,
包括音乐、诗歌和舞蹈,“射”则指的是射箭技术训练,“御”指的是驾驭兵车的技术,“书”指的是识字与书写,“数”则指的是数学,计算九九、加减乘除等。六种技能中,与军事直接相关的就有“乐”、“射”、“御”三种。可见,古人就把音乐与国防和军事联系在一起。这就有些让人大惑不解了,射箭和驾车与军事有关,
音乐也与军事有关?
答案是肯定的。许多国家的国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譬如我国国歌,就是把音乐与国防和军事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20 世纪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彻底沦陷。
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各界热血之士纷纷投身于抗战当中,有人拿起了笔,有人拿起了枪。东北各地人民和国民党一部分在东北的爱国军队,自发组成抗日武装,很快发展到40
万,这些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在辽宁南部、吉林东部和黑龙江嫩江地区进行游击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935
年,上海电通公司以东北义勇军的抗战史实为素材,拍摄了一部名为《风云儿女》的电影。这部电影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由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 1937 年7 月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数热血儿女唱着这支歌曲,奔赴战场杀敌立功。在雄壮的歌声鼓舞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携手并肩,为民族的独立与尊严浴血奋战。经过八年抗战,终于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义勇军进行曲》包括当时其他流传甚广的抗战音乐,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起到了军队起不到的作用,它不是大炮,却能发射怒火;不是飞机,却能飞过山岭;不是军队,却能保家卫国;不是原子弹,胜过原子弹。正因为此,《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我国国歌。
无须再多举例,音乐与军事的紧密关系,早已为人所公认。那么音乐对军事的作用,又是怎样发生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军事法纪的最初外在表现形态
史书记载,阅兵仪式来源于先民的图腾崇拜仪式。先民们无法对自身的存在做出科学的解释,就认为自己是某种动物的后裔,经常举行图腾崇拜仪式。在著名的阳山岩画中,有不少狩猎舞蹈的画面。舞者扮演着本氏族的图腾,做着各种图腾的动作,希望本族人能在图腾的保佑下,获得图腾一样的伟力,并藉此得到好运。
处理人与兽关系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冲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氏族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免不了为了势力范围,发生冲突。古代人性格真率激烈,话不投机,即拔刀相向。于是残酷的战争爆发了。为了鼓舞士气,威慑敌方,人们又跳起了狩猎舞蹈,边喊边叫,久而久之,就渐渐演变成为阅兵仪式。
起初,人们的动作和旋律可能还有些随意,但是为了仪式整齐好看,舞者发现可以按固定的动作和程序来进行演习,用来伴奏的音乐也可以固定下来。这些办法十分有效,逐渐被确定下来,成为军事法律的雏形。
《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黄帝为乐教六兽的传说,以及黄帝大败蚩尤后身着图腾装扮举行的纪功舞蹈仪式。周武王伐纣后,也曾命人编创《大武》,以庆祝胜利。
《大武》共分为六段:
(一)在一段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
以表现武王伐纣的决心。
(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为两行,作激烈的
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灭商战斗已经打响。
(三)灭商后再挥师继续向南。
(四)南方已经平定。
(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
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将士们对周王的崇敬。
可见,我国古代的阅兵大典与军事音乐基本上同时产生。阅兵大典不仅是检阅军事训练的必要手段,也是战前战后整顿军纪、鼓舞士气的必要方法,和严明军队纪律的有力措施。
音乐与军事联姻,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军事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音乐是严肃军纪、协调行动的重要措施
音乐不仅是军事法纪的最初形态,也是严肃军纪、协调行动的重要措施。仔细研究汉字,你会有很多奇妙的发现,譬如“律”字,它既可以用于“旋律”,又可以用于“法律”,这到底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
其实“律”最早指的是音乐的旋律,也就是钟鼓发出的高低不同、频率各异的声音。最古老的战鼓叫“皋陶”,它用木头制成,上面蒙上皮革。鼓的大小、长短、厚薄、弧度不同,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频率、传播距离也会不同,“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也就是说,那种又短又粗的鼓,它发出的声音低沉,传得较近;反之,那种又细又长的鼓,它发出的声音尖锐,传得也远。
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命令,军士们听到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让进则进,让退则退。久而久之,原本表示音乐旋律的“律”,也用来表示军队的法律。甲骨卜辞说:“师惟律用”,意思就是说,军队只有纪律严明,才能对敌作战。无独有偶,《易经?师》卦中也有“师出以律”的类似说法。所谓“师出以律”,说的就是军队行动要遵守命令。还有一个词“号令”,号,也是一种乐器,用竹、木、牛角、海螺或金属制成,它广泛应用于军队当中,其用途和意义与鼓相似。因此后人也把军事命令称为“号令”。如今,军队上还沿用了吹号的制度。军营里,经常可以听到起床号、熄灯号、冲锋号、集结号等。
军令如山,它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任何人违反了,都要受到严厉处罚。如军事家吴起在进行号令教育中,规定“不从令者诛”。伟大的军事家孙子为吴王阖闾练兵时,阖闾为了奚落孙子,故意把自己的一队宠姬交给他指挥。这些宠姬平时娇生惯养,孙子一再声明军令,她们都当做儿戏。孙子按照军令处死了其中两个队长,连阖闾求情都无济于事。此后,她们再也不敢造次,成为一支纪令严明的队伍。
由于军队中的将士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差异、个性差异、素质差异甚大,加之战争环境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严明的军纪是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所以军令虽严,却有利于战争中号令的正确传达和执行,减少战争伤亡,保证战争胜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发展壮大,与音乐不无关系。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始终把军乐当作严肃纪律、协调行动的重要措施,不论诞生于红军初创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还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军歌》,还是今天仍在传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都极大地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人民军队成为一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能出现正义得胜、邪恶失败的结果,除了得道多助、失道寡以外,也与音乐的运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三、音乐是军队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没有什么比士气更重要。拿破仑曾经说过:“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要使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军队的“常盈之气”。兵书上常有“励士”、“延气”、“齐威”、“气战”等说法,指的都是士气。古代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因为其士气高昂,志在必得。对于军人来说,物质奖励诚然重要,精神激励更是必不可少。中国古代军事家、兵学家深谙军事伦理、军人心理变化的内在机制和表现形式,非常重视提高己方的士气。《淮南子》说:“故善战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胜者得威,败在士气。”“得威”即振奋士气发挥威力,“失气”即军心沮丧、士气低落。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胜在征战之先;士气衰落则只想退却,败在迎战之前。
《吕氏春秋》上说:“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的勇敢与怯懦,都具有一定可塑性,而音乐的功能之一,则是把人的这种可塑性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加以引导,这就是鼓舞士气。
打开史书,不难发现,在人类的军事战争史上,提高军队士气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方法总是屡试不爽、立竿见影,这就是音乐。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兰西人民高唱《马赛曲》,战胜了外国武装干涉,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令人激动,《马赛曲》至今仍然广为传唱。
音乐可以作为鼓舞士气的最佳手段,这一点,古人早就懂得。“鼓舞”、“鼓励”的头一个字都是“鼓”,这充分证明,古人早就懂得使用音乐来激励将士。远古时期,原始部落在冲突发起前在举行祭祀活动中,都懂得吟唱乐曲以求神灵保佑,增强信心。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政治家,名叫管仲。有一次管仲遇到生命危险,急于逃命,可是车夫却毫不着急,一面赶车,一面还悠闲地唱歌,这首歌的曲调十分缓慢,车也走得很慢。管仲心忧如焚。忽然,他灵机一动,唱起了自己谱写的《黄鹄之歌》,《黄鹄之歌》节奏快,一定能让车夫振奋起来。他对车夫说:“你既赶车,又唱歌,太辛苦了,我来为你唱首歌吧。”于是管仲唱了起来,《黄鹄之歌》节奏急速、曲调激昂,车夫听着,不由加快了速度,就连拉车的马也跑得虎虎生风。管仲得以脱离危险。
东汉名将马援曾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马援说过一句名言:“男儿当战死于荒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岂能卧枕于儿女身边?”这一名言成为中国军人的座右铭。到汉明帝时,“马革裹尸”被谱成曲,成为汉朝军队的战歌,规定军队出征前要高歌三遍,可想而知,这支歌对将士们的激励作用有多么巨大!自此,“马革裹尸”成了中国历代爱国军人们奔赴沙场的军令状。
据史书记载,古代斯巴达人被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围困,情况万分危急,只好向友邦雅典求援。然而,7
天以后,雅典人并未派来一兵一卒,而只是派来一个瞎眼跛足的教师。更匪夷所思的是,这名教师手无寸铁。然而这位教师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音乐大师,他来到斯巴达人中间,教他们高唱军歌。在一遍遍雄壮嘹亮的军歌声中,斯巴达人士气大增,最后,他们唱着军歌,浴血奋战,终于转败为胜。
以音乐鼓舞士气,是各国军人的优秀传统。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没有一个不是唱着歌去战斗的。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的旋律响起,我军将士们就会心潮沸腾,同仇敌忾。抗美援朝时也是如此。曾经有记者采访一位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这位战士说:“我唱这些歌,浑身是劲,头上飞机呜呜地叫,我照样冲上前,一个拼五个,一个个美国兵吓得呆了眼,有个美国俘虏说,听到你们用中国话喊‘杀’,我就双腿发颤。”
音乐不仅鼓舞将士,也能鼓舞民众的士气,“唤醒大众、激动大众、教育大众、组织大众”。许多音乐,早已超越了军队的界限,达到了举国皆唱的程度。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抗战以来,文艺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
我在江西坐船走水路,常夜泊荒村,上岸游览,亲耳所闻),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于村夫牧童之口。都会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宋代词人柳永所作词,普遍流传于民间,当时有‘有井水处,即有柳词’之谚。现在也可以说:‘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由此可见,音乐对于激励民众方面起到了多大的积极作用。
四、音乐是瓦解敌军士气的重要手段
一切战争首先是心理战。正因为此,“攻心为上”成为军事家的首要任务。而音乐,可以极为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它不仅可以影响己方的士气,还可以影响敌方的军心。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音乐亦然。它可以成为强国之音,也可以成为亡国之音。巧妙加以利用,就可以起到扰乱敌人军心、瓦解敌人士气的目的。
古代兵学家说:“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
将领之所以能够指挥作战,靠的就是士兵:而士兵之所以能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靠的是士气。巧妙使用音乐,可以使敌人官兵产生畏惧、厌倦、思乡、感伤、贪生等等不良情绪,改变战争态势,影响战争结果。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率领的楚军接连失败,带领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他的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快吃完了,刘邦的军队层层包围上来,但楚军仍然十分英勇,准备决一死战。为了打击项羽的士气,夜间,刘邦命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谣。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歌声真挚、悲切,催人泪下,项羽大惊失色,以为楚地都已经被汉军占领,否则,汉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项羽难过极了,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美人常伴,名马常随,可是如今,这一切都成为明日黄花。面对最宠爱的虞姬,他唱了一首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边唱边哭,手下随从也泪如雨下。虞姬自刎,项羽英雄末路,带了八百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
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
“四面楚歌”是应用音乐瓦解敌人士气的一个经典案例。楚歌首先摧毁的是楚军主帅项羽的锐气;项羽再一唱歌,使周围的人受到感染;虞姬自杀,更使将士们消沉绝望,陷入一种失败情绪,楚军从而失去了最后一线反攻的希望。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
万攻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兵,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
名士兵在城里。众人不知所措,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心生一计。
很快,司马懿的部队到了,可是抬头一看城上,不禁奇怪,诸葛亮身披上鹤氅,戴上纶巾,正在城楼之上悠闲地弹琴呢。司马懿决定马上撤兵。他的理由是,诸葛亮一生谨慎,绝不冒险,城门大开,必有埋伏。危险脱离了。诸葛亮没有带其他道具,却带了一把琴,这是大有原因的。诸葛亮精通音律,司马懿也不是等闲之辈。诸葛亮弹的音乐平静优雅,这些司马懿都听得出来,正是通过对琴声的理解,使他改变了计划。而这,正是诸葛亮的计谋。
当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和平之声压倒了战争。然而,战争从来没有结束,只不过,战争的战场变了,形式变了,军事战争淡出,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登台。然而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仍然是战争,甚至是更为广泛和持久的战争,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军事音乐课题的研究仍然有其必要。而在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中,我们更是需要用音乐来激发自身的斗志。因为只有在和平中保持威武的人,才能在战争中保持威武的雄姿,才能在战场上处于不败之地。可以这样说,音乐,不仅是战争取胜的有效攻心术,也是战争胜利的无形原子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 翻译_百度作业帮
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 翻译
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 翻译
只有贤明的人才能发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和方法.原文:“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译文:“人无永远持久的勇敢,亦没有永远持久的胆怯.神气饱满则充实,充实则勇敢;神气不饱满则空虚,空虚则胆怯.胆怯勇敢,空虚充实,其由来十分精妙,不可不知道.勇敢的人战则必胜,胆怯的人战则必败.战而获胜的人,是由于他作战时勇敢;战而败北的人,是由于作战时胆怯.胆怯与勇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时变化的,忽来忽去,人们往往不知其变化的方法,只有圣人才能发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吕氏春秋·决胜》里所说的一段话.我喜爱这段话,就将它抄之于此
只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
唯有圣人单独看到他的原因
Only wise men knew the true reason behind this.抱歉,您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以下服务您可能会喜欢:秒钟后自动跳转游够网首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气无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