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高血压高血脂怎么办有很大的危害吗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
&高血压与高血脂(4)<img TYPE="fac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73ZH00SIGG.gif"
ALT="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TITLE="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
<img TYPE="fac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c/myshow/blog/misc/gif/E___6840EN00SIGG.gif"
ALT="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TITLE="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教你认识高血压(4)<img TYPE="fac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c/myshow/blog/misc/gif/E___6830EN00SIGG.gif"
ALT="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TITLE="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
第一部分&高血压(四)
60.&有氧代谢运动快走为先
走路是一项伟大的运动,除了一双舒适的鞋之外,你不需要任何特殊装备。你的活动场所可以选在人行道、公园,甚至是大商场。
n&热身:与其它运动一样,快走也要从慢速开始,在几分钟之内逐步加快,以求帮助你的心脏和肌肉做好准备。
n&大踏步前进:在走路的同时充分的摆臂。你可能会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但是一旦你说不出话来,那么放慢速度。
n&放松:结束之前逐渐回到开始时的速度,持续5分钟;结束后做一些温和的伸展。
快走是最安全的有氧代谢运动项目,更是老年人的明智选择。
当然,慢跑也是很好的运动项目,只是与快走相比更容易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为什么呢?原因是快走时双脚与地面基本上是水平接触,无论是双脚对地面的作用力还是地面对双脚的反作用力都相对较小。而慢跑时,由于速度相对较快,双脚与地面的碰撞力较大,因而地面的反弹力也较大,较大的反作用力长时间作用于踝关节,会带来损伤。
快步行走可以使人们获得理想的耐力,又不会因为运动量过大而刺激产生过多有害的自由基,也没有损伤骨骼和肌肉的危险。有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该研究对102名绝经前妇女监测6个月。她们被分为对照组(不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和三个步行组。研究者鼓励步行者每周走5次,每次走4800米,但每一组所设定的速度不同。第一组速度为每1600米用20分钟,共走60分钟;第二组为每1600米用15分钟,共走45分钟;第三组为每1600米用12分钟,共走36分钟。这样运动6个月之后,步行者的健康状况都有所提高:第一组耐力提高4%;第二组耐力提高9%;第三组耐力提高了16%。研究结果还显示,第三组(12分钟走1600米)收到了最充分的健康效果,也相当于用9分钟跑步1600米的同样效果。三组人中没有发现任何人肌肉、骨骼或韧带出现问题。但如果进行慢跑,这一年龄组的妇女至少会有1/3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关节或韧带损伤。
&&把脉求安全
走慢了可不管用。运动中必须达到“有效心率范围”。
具体到快走这项运动,20岁的人走时脉搏应在每分钟120-140之间,30岁的人是115-130,40岁的人是110-125,50岁的人是100-120,60岁的人是95-110。
通过脉搏就能获知活动强度,这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使“走路”成为一项相当安全的运动。
&&带瓶水上路
大约在10年前,人们还认为运动时不应饮水,即使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运动也不提倡饮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饮水会加重疲劳,使胃肠不适。
现在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主张想喝就喝。理由是想喝水就表明人体需要水,当身体水分不足时,坚持运动易感疲劳。此外,水分不足,血液粘度增加,有时甚至会出现脑血管堵塞的严重后果。
但是,喝水还是应有节制。一般是,在走的中间想喝点儿水,就喝。刚走完时,可以补充由于出汗失去的一部分水分,另一部分应在一两个小时后再补充。不要一下子摄入大量水分,否则就会容易感到疲劳,而且增加胃的负担。
61.&&“心血管体操”—与山共舞
人在爬山时每一步都需要付出比平时大许多倍的体力。爬山者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心跳加速、呼吸频率加快。初爬者还有很强的肌肉疲劳感。这种由肌肉耗能形成的人体心血管系统运动,被成为“心血管体操”。
&&爬山形成了独特的心血管运动特点:
(1)双腿交替攀登,使双腿肌肉收缩,肌肉间隙中的压力升高,静脉血管受到挤压,使回心血流加速;而肌肉松弛时,肌肉间隙中压力降低能从毛细血管和动脉吸引血流,再向心房方向推送。由此可见,骨骼肌收缩与放松的节律运动促进了血液回流,这对心脏起到了辅助泵的作用。
(2)爬山中的双腿运动能克服重力影响,有效降低下肢的静脉压,减少下肢血液淤滞。
(3)爬山的运动节律平稳,血流量对血管壁的压力比较固定,这种平稳和固定作用在肌肉压力下对血管壁作“按摩”,对恢复血管的弹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4)从对心脏的影响上看,若爬山姿势正确,对心脏的负担反而不大。不过,有心脏病的患者还是要谨遵医嘱,量力而为。
&&爬山是一门艺术。
有人超出体力向山上行进,造成心动过速;有人长期爬山,却感觉体能没有进展。
以上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样是要密切注意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70%范围之内,爬山运动就是安全、有效的;如果超过85%的最大心率,要适当的减慢爬山的速度,做深呼吸,放松、整理,等到心率减至“有效心率范围”内,再继续保持。
62.&压力控制
持续的压力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虽然压力无处不在,我们却可以学会驾驭自我的情绪。一种放松技巧、有氧代谢运动或是乐观的生活态度,都会帮助我们度过心里的不如意。尝试着问自己:现在面临的烦恼在一个星期后是否还重要?注意休息,不要搞疲劳战术。记住,大笑往往是最好的压力缓冲器。
当家中发生灾祸或不幸时,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转移注意力;注意休息,设法保持良好的睡眠。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下列情况:(1)保持周围环境空气清新,无论是居家还是娱乐。在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不在室内吸烟;如外出,选择通风良好、空气新鲜、视野开阔、气候宜人的地方,如海边、湖边、公园、树荫下等。(2)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排除孤独、培养兴趣、愉悦身心。但前提是以和为贵,争强好胜不可取,更不可聚众赌输赢。情绪激动,或是因为一点小事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会诱发血压升高,好事变坏事。(3)娱乐时间的长短,以感觉疲劳、乏力为度。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就要立即就地休息,如果得不到缓解,需要请求周围人帮助就近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4)避免饱餐后或者饥饿时进行娱乐活动。(5)可以跳交谊舞,倾听优美、柔和的音乐。摇滚、迪斯科等嘈杂的场合或环境最好敬而远之。(6)不看暴力或恐怖片。根据心电图调查发现,连心功能正常的人在观看暴力和恐怖节目时,心电图都常常出现异常。另外,看电视时不要全身心投入到剧情中,尽量不超过1-2个小时,并且每半小时活动—下全身,在周围走走或到阳台上放松一下。
预防和自救
63.&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
“没病的时候防止发病,把疾病的发生阻断在源头”,这是对任何一种疾病的最有效治疗,也是我们对生命应该持有的负责态度。具体方法就是我们上述提到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说:压力太大了。于是,我们尽情享受着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便利,电梯、汽车、电视、电玩……甚至邻座的同事也用电话沟通,从而省去了起身的麻烦;烟草和酒精在社会大舞台上的戏份越来越重,也成了公共卫生领域挥之不去的噩梦;有人为了繁重的工作牺牲了休息和睡眠,而另一些人却把放松、减负演变成了不分昼夜和没有节制……然而,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践踏生命和健康的借口。
或许有人反驳:预防有什么用?高血压是遗传性疾病。
不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是一种多因素遗传性疾病。父母亲均没有高血压病史者,子女的高血压发生率为5%;父母中有一人是高血压患者,子女的高血压发生率可达28%;如果父母都有高血压,则子女的高血压发生率可达46%;高血压患者的兄弟姐妹中65%患有高血压。
可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调查结果恐怕更能说明问题。生活在南美山区的人有低血压的趋势,但当他们迁到经济比较发达的低平地区时,血压升高。
生活方式做为健康的永恒主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必须意识到,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开始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后来就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了。从小养成低盐饮食习惯,长期坚持,是预防高血压的最有效措施!
64.&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
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发生高血压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或产生并发症。
&具体内容包括:(1)平稳有效降压。(2)保护靶器官免受损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3)兼顾其它危险因素(吸烟、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的治疗。(4)增强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理念,培养健康习惯。(5)排除心理顾虑,建立医患顺畅沟通。得病后担心是人之常情,所以不要考虑自己对于所患疾病的担心、疑问是否微不足道,勇敢的向医生发问。如果医生对患者的顾虑不以为然,那么过错在医生一方。千万不要因为任何原因(比如:一点小事不想麻烦别人),自顾自的投入“书的海洋”,这么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的问题没有解开,反而越来疑问越多。
65.&高血压患者发生意外时的自救
(1)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突然升高时,首先要保持情绪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无论当时身处室内还是室外,应转移到荫凉处坐下或半卧,抬起上身和头部,以免血液过多流向头部。舌下立即含服起效快的降血压药物(如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尽快寻求医疗救助(由家人或邻居陪同到就近的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
(2)突然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是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伴有脑动脉硬化者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紧急情况,常常是一过性脑供血不全、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的主要表现。如不及时治疗,致死致残率较高。出现上述情况时,立刻呼救,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患者不宜被过多搬动,以免加重出血。将患者头部抬高30°,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如有条件适当给予吸氧。
&(3)急进型或严重高血压患者,由于心脏负荷过重,排血受阻,可能引起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频繁咳嗽,常咳出泡沫痰,伴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严重时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当患者在家中出现上述紧急情况时,家人同样要沉着冷静,协助服用急救药、拨打急救电话,并注意安抚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66.&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脑卒中虽然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根据卒中发生的规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预防措施。(1)控制高血压。血压波动过大会促使脑血管破裂出血;血压得到满意控制时,脑出血的危险性下降90%。(2)消除一切危险诱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大量饮酒等可以使血压突然急剧升高或显著波动,易导致脑出血,应注意避免。(3)重视卒中的先兆征象。高血压患者如出现了与平时不同的感觉,如剧烈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视力模糊等症状,要立即到医院诊治,不可拖延。(4)重视卒中高危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者已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以及高血压、卒中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属于易患卒中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复诊。
高血压患者生活小常识
67.&充足睡眠
睡眠的需要量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新生儿每天需睡眠18-20小时;儿童需要9-10小时,成人需要7-8小时;老年人则需要6-8小时。除了睡眠时间外,高血压患者必须更加关注睡眠质量,强调足量、有效的睡眠。
(1)安排好充裕的睡眠时间,有条件的话尽量午睡1-2小时。
(2)睡觉时不要向左侧卧,这样会压迫心脏和胃部;仰卧时不要将手压在胸部;不应蒙头大睡。心绞痛患者夜间睡眠时应采取头高脚低(床头比床尾高20-25cm),这样可使回心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舒张压明显下降,从而减少心脏负担和心绞痛的发作。
(3)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禁室内吸烟。不主张夏天睡觉时用电风扇、空调直接吹拂。睡衣要宽松,床铺和被褥干燥、柔软。
(4)尽量不改变睡眠习惯;睡前不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影响睡眠。
(5)晚饭不宜过饱、过咸,睡前避免大量饮水。
(6)睡前活动要适量,以免引起精神兴奋而影响睡眠。
68.&高血压患者排便有讲究
每个人排便的习惯和时间各不相同,从1天2次到2-3天1次,只要是软润的大便都是正常的。如果大便次数减少,每隔4-7天或更长时间排便1次,而且大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叫便秘。便秘对高血压患者是不利的。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久,可引起头痛;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导致血压增高,心脏负荷加重,甚至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平时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的远离危险。(1)每天足量饮水。一般来说,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毫升左右。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l200毫升(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饮水量。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2)&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有益健康。这些食物,尤其是它们的皮壳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膳食纤维能够刺激和加强肠道蠕动,连同消化道中其它“废物”形成柔软的粪便易于排出,既防止便秘又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建议每天吃50克以上的粗粮。(3)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胃肠运动,有助于排便。(5)消除紧张心理和排除外界干扰,比如需要在床上排便的患者,应给以床帘遮蔽。(6)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泻药帮助排便。
69.&高血压患者能进行性生活吗?
一般来说,年龄在50岁以下,能上三楼而无不适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正常、适度的夫妻性生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果需要预防心绞痛发作,可在同房前10分钟服用硝酸甘油。上三楼感到不适,心率在110次/分钟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暂不要过性生活。
高血压患者进行性生活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病情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应避免性生活。
(2)避免精神紧张,防止诱发心律失常,在性生活时应特别注意精神放松,包括:(a)避免婚外性行为;(b)避免在精神不振、情绪不佳时进行性生活;(c)避免在陌生环境进行性生活。
(3)避免在饱餐、饮酒、劳累后进行性生活。
(4)避免在过冷、过热的环境中进行性生活。
(5)性生活次数应控制,体质佳、病情轻的患者每周不超过1次;而体质差、病情重的患者2-3周1-2次或间隔更长时间。
(6)每次性生活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一种较为省力的体位或方式,如采用健者主动而患者被动、健者上位而患者下位、双侧位等。
(7)夫妻间除了性生活外,更重要的是感情,互敬互爱、相濡以沫。
(8)学习相关保健知识,注意性卫生。
(9)若出现下列情况,应中止性生活,与医生协商解决途径:(a)性生活后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持续15-20分钟以上未能恢复;(b)性生活后心悸持续15分钟以上;(c)性生活中胸闷、胸痛、气促明显;(d)性生活后当日极度疲乏;(e)性生活后血压骤升,出现头晕、呕吐、头痛。
70.&高血压患者,洗浴须安全
高血压患者洗浴时的水温应在25-40&#8451;之间,不适合过热的热水浴和蒸气浴、桑拿浴。任何冷或热的刺激都可使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
所以,高血压患者同样不能洗冷水澡。虽然通过科学合理的冬泳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对提高身体抵抗力有一定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用。在冷水刺激下,血管会剧烈收缩,表皮血管中的血液回流至内脏,血压骤然升高。一些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血管已经开始硬化,十分脆弱,受了寒冷刺激容易引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非常危险。
此外,(1)严禁饱餐后洗浴。(2)注意保暖。(3)保证通风和浴室内的湿度。(4)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洗澡时可能需要有人陪同,或者单独洗浴时可以随时叫应自己的家属。
71.&高血压患者拔牙时应注意什么?
严重的牙痛可使血压升高,反之,拔牙不慎也能引发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拔牙时又可能因为剧烈疼痛、精神紧张等因素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因此:
(1)高血压患者在拔牙前应先与心内科医师沟通,明确当前实施拔牙是否安全。(2)拔牙前需要得到充分休息。(3)不在空腹或饱餐后拔牙。(4)拔牙时,高血压患者也要向牙科医师提及自己的高血压病史,避免由于麻醉剂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和医师操作不当引起的精神紧张。(5)拔牙时随身携带必备的应急药物。(6)必要时,牙科医师与心内科医师密切合作,并在心电监护下为患者拔牙。
72.&高血压患者和旅游
旅游是一项有益的健康活动,融入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增加知识,锻炼体力。
高血压患者旅游应以不疲劳为基本原则。
(1)旅行前请医生提出对旅游的建议,如行程距离、出发的最佳季节、旅游地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或者对既定的旅游计划给出专业意见。如果医生不赞成您的出游计划,那么听取这个建议,并咨询原因和解决办法。譬如:医生根据您的健康状况,主张出游期间每日活动时间应小于6小时,休息(包括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小时。那么,放弃一条繁忙的线路,另外挑选一个宽松的计划。当然,医生也可能认为您的身体条件还不适合出游。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同样询问医生解决的办法。(2)出发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a)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旅行期间不能中断按时服药,药量要带足;(b)携带病情摘要、最近一次的心电图;(c)旅游途中有人陪同;(d)携带感冒药、消炎药、晕海宁、安定等常用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注意药物的有效期限,切勿过期;(e)根据个人或目的地(如高原)的特殊需要,可携带简易氧气袋。(3)选择春末、夏初或秋季等气候宜人的季节出游。(4)乘坐安全、舒适、平稳、快捷的交通工具,如火车卧铺。(5)注意劳逸结合,最好避开有夜间行程(如夜车、夜航)的旅行线路,以免影响休息。(6)旅游期间加强自我保护,(a)遇到刮风、下雨、突然升温或降温、湿度过大等大气变化时,防止中暑或受凉;(b)缓解紧张情绪,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磨擦和不愉快。
73.&高血压患者安全乘机须知
据观察分析,血压控制不理想,在乘坐飞机时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原因是飞机起降时的重力变化,舱内气压和气流的变化,高空飞行时人的体位变化,狭小的空间等会对人体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后再乘机,例如:老年人(男性55岁、女性65岁以上)至少降至140/90mmHg。&&
从航空医学的角度来说,部分降压药物服后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对乘机不利。这就提示高血压患者在首次乘坐飞机前,要到医生处说明情况,咨询是否需要对目前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对于通过非药物治疗控制血压的轻度高血压(140-159/90-99mmHg)患者,在首次乘坐飞机前也应咨询医生(1)是否需要备用降压药物或在登机前服用降压药物,如果需要,药品种类和剂量、服用时间依据医生处方;(2)除了用药之外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避免血压波动。&&
已经确诊的恶性高血压患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脑血管意外病后2周内和心肌梗死病后1个月内的患者,严禁乘坐飞机。此外,被明确诊断的3级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心脏手术及开颅术后还处在恢复期的患者、心功能&#8545;级以上的患者、80岁以上的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及肾脏损害或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1g)的患者,乘机前更要征得医生的同意。
飞行中,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怒、悲、喜等情绪波动。如出现剧烈头痛、剧烈眩晕及呕吐、恶心、胸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症状时,一方面可以服用随身携带的应急药物(千万记住将药品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另一方面要第一时间告知机组人员,寻求帮助。
74.&高血压患者,劳累“要不得”
过度劳累引起身心俱疲,易致血压升高。对患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精神疲劳尤其重要。下列方法可排解和防止过度劳累:(1)充足有效的睡眠。睡眠不能光看时间长短,更要追求睡眠质量,多梦、易惊醒的睡眠质量不高。(2)避免长时间阅读、写作和用脑。(3)避免长时间会晤、交谈。
总之,不要长时间持续做一件事情,哪怕是看电视。无论什么活动,只要出现疲劳感,高血压患者都应该中止活动,立即休息。假如是在工作进行中发生头痛、头晕、体力不支或胸闷不适等情况,应向周围人说明情况,切不可勉强支撑。
75.&高血压患者如何过好冬天?
秋冬之交是血压不稳的时节。天气渐渐转凉,寒冷的剌激使外周血管收缩、痉挛,血流速度缓慢,血粘度增高,加重心脏负荷,可以间接诱发心绞痛和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过冬注意事项:
(1)已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随身携带经医生处方的急救药品。(2)关注天气预报,寒流冷空气侵袭、气温骤降时,及时添加衣服。选择着装时,遵循轻便的原则。(3)减少户外活动,但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冬季室外运动(散步)应该选择一天中阳光充足的时候。遇有骤冷、暴雪、大风等恶劣天时,宜在室内活动。(4)离开温暖的房间之前,先在楼道、楼梯口或门厅停留片刻,慢慢适应室内外的冷暖变化。(5)居室保持温暖(湿度18%-20%),室温不宜过高。(6)睡前可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300mg(先得到医生认可后服药),以预防脑梗死。(7)为防止冷空气直接吸入呼吸道引起的冠脉痉挛,高血压患者户外活动时可戴口罩。(8)冬天活动量相对减少,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帮助保持大便通畅。另外,不要吃冷饭,每餐也不要吃得过饱。
76.&高血压患者如何过好夏天?
虽然缓和的天气对于血压水平有所缓解,然而夏天也是高血压意外的高发季节。原因是气温高直接导致人体水份排出量增大,血液浓度高,很容易形成脑梗死,所以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及时补充水份。
(1)坚持监测血压。患者可以选择在家自测血压,或者到临近的社区医疗机构测量。每3-5天为一个周期,最长间隔不要超过l星期。如果随气温骤变感觉血压波动明显或发现血压有下降的趋势时,应该向医生说明情况,进行必要的干预。
(2)根据水分排泄量调整饮水量,维持体内的水平衡,更要防止脱水。饮用白开水或含盐不超过l%的低盐水能有效补充水分;水果和蔬菜是水分和营养的双重添加剂。养成少量多次饮水的习惯,不一次性大量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尿液颜色深时需要多喝水;睡前醒后饮用一杯水。
(3)夏季血压波动主要是炎热造成的,所以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对策就是避暑降温。室温恒定保持在27-28&#8451;为宜。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游泳是高血压患者夏季不错的运动和防暑选择。但不要忘了下水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把身体活动开以及逐步适应水温等。
(4)千万不要因为夏季血压有所下降而废弃健康的生活方式,诸如:早晨起床动作放缓,足量饮水,适当运动,耐心排便,清淡饮食(低脂、低盐),三餐八分饱,控制体重,睡前泡脚或洗温水澡,积极乐观等等。好的生活习惯一年四季都要坚持。
77.&“择机、酌情”探视急性高血压患者
急性高血压患者住院初期,家属和亲朋好友应配合医师的治疗和抢救,严格限制探视,目的是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精神调养和体力休息。
当患者可以接受探视和需要陪护时,家属应注意下列问题:
&&(1)不要把忧伤和焦虑的情感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来,以免引起或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甚至可能加重病情。(2)不要与患者谈论或让患者听到敏感话题,激动、兴奋或生气等情绪波动都会对病情产生负面影响。(3)注意谈话技巧和增加对于人们在生病住院时行为古怪异常的理解,帮助患者恢复对生活的自信。(4)与患者的谈话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接待特意来探病的亲友,不能因为礼仪让患者处于过度疲劳和持续兴奋状态。(5)患者饮食要适量,吃东西时速度不能快。从家里带来的食物,应先行咨询医务人员是否适合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6)带给“阴郁孤独”的病房一束鲜花(花粉过敏者除外),一段轻松、欢快的音乐……(同样,时间不能太长)(7)出院前一天也不能放松警惕,临床上就出现过患者在出院前一天晚上发生意外的情况。
78.&高血压的“家庭康复”
出院后回到家中,高血压患者一定要:(1)严格按照医嘱坚持系统的治疗;(2)定期到医院复查;(3)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体育锻炼或康复运动;(4)帮助家人干些力所能及家务,不能过度劳累;(5)戒烟,不喝酒或少喝酒;(6)食量安排合理,营养搭配恰当;(7)保持大便通畅;(8)记录病情变化,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我护理技术,如测脉搏、量血压等。
&&高血压患者的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应努力做到:(1)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2)对患者多加关心和了解,如果遇到患者被疾病(包括病痛和疾病知识)困扰和情绪反常,可以代替患者向医生咨询,帮助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安。(3)监督患者出院后的合理饮食和危险因素控制,比如坚决支持和耐心帮助患者戒烟。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改进生活习惯中不健康的组成部分,家属能起到最好的促进作用。(4)尽量安排空余时间与患者共同度过,譬如一起锻炼。(5)留心观察患者,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及时就医。
79.&你口重吗?
也许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曾经或现在依然有着这样的情形:吃完炒菜的菜汤不舍得倒掉,喝一口有点咸,于是倒入半碗温开水,一饮而尽……稀释的菜汤口感的确“不咸”,人们却忽略了“盐”就这么随着水进入了体内,为日后的高血压埋下了隐患。
也许医生和患者之间还会有这样的对话:
医生:平时吃饭口重吗?
患者:不重,炒菜放的油和盐都很少,非常清淡。
医生:吃饭时,尤其是早饭时经常吃咸菜、腐乳、咸鸭蛋、火腿肠吗?
患者:当然,没有咸菜喝不下去粥啊!
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远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12-18克,南方为7-8克。当我们认真的使用盐勺精心为每餐饭菜分配食盐时,不要忘记那些盐勺之外的隐性盐。
80.&发现血压升高需要马上吃药?(&)
一旦发现血压升高,我们应该做如下事情:
(1)到医院进行明确诊断。
(2)若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注重日常监测并记录血压和心率,遵循医嘱进行系统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若被明确诊断为继发性高血压,要积极与医生配合治疗原发疾病。
(3)如果血压只是一过性升高,与医生共同寻找此次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日后努力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81.&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我们在文章开头称高血压为“无声杀手”的原因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患者没有自觉症状,这也正是高血压的可怕之处—伤害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蔓延。随着高血压病情的进展,症状可能依旧不会出现,尽管是少数病例,有人在突发脑血管意外时才发现罪魁祸首原来是“高血压”。
82.&降压效果不理想,证明药不对症?(&)
影响药物降压效果的原因不只一个,需要在医患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已经开始了药物治疗,仍然要把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到底。所谓“对症下药”,高血压病也被称为“生活方式病”,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另外,也要排除有效的降压药物没有用到有效剂量或服药时间不恰当等因素引起的降压效果不理想。
83.&降压药吃久了会产生耐药性?(&)
有的患者服用某一降压药数年之后,发现血压再次升高,不受控制了,便认为自己对降压药产生了“耐药性”。其实这并非耐药,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病程自然进展的一个表现。也可能由这一时期患者情绪波动、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原因造成的。
84.&血压降的越快越低就越好?(&)
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联合用药以提高达标率,但并非降得越低、越快就越好。比如,对于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降压过低过快,会引起脑灌注不足、诱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甚至脑梗死。另外,对于高血压急症患者,若降压过快还有加重脑水肿的风险。
85.&血压高的时候吃药,不高的时候就可以停用?(&)
千万不可自行停药,以免造成血压大幅波动,给心脑血管带来危害。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即便血压常年维持在正常水平,这种“正常”也是相对的,是以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降压药物为基础的。如果停止服药,血压极有可能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甚至更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遵循“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的原则,切勿擅自停药。如果患者的血压已经长期稳定或者在夏季血压水平有所下降,可以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在保证血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调整用药方案。
86.&能忽视舒张压吗?(&)
&&&&尽管收缩压对心脏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更大,尤其是对于50岁以上的患者;然而舒张压的过高或过低,同样是构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即使是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也是有害的。
87.&心肌梗死后血压不高了可以不吃降压药?(&)
心肌梗死后的血压下降通常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减弱,泵血的力量小了,患者对于血压的控制和监测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很多“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除了降压以外,还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以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长期预后。总之,就是按照医生处方,坚持服药,并及时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适感与医生沟通,共同完善治疗方案和效果。
88.&新药是否就是好药?(&)
新药的研发有时是某类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有时是针对某一临床领域所作的突破,有时只是各医药企业间竞争的产物。只有经过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循证医学)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少的药才是好药。即便如此,医生也需要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摸索各种药物的特性,为每个患者量体裁衣,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89.&贵药是否就是好药?(&)
“看病难,看病贵”的其中一项就是“吃药贵”。当患者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承担某种药物的价格时,一定要立即向医生指出。因为,一旦对高血压放任自流,最终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
近似功能的药物不只一种,或者不同的方案可以达到相似的结果,一味强调药物的价格高低是不科学的。最简单的例子,进口药贵,可以换成同类的国产药。降压治疗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有效、可持续。医务工作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条件选择既可以有效降压、又能长期坚持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终生受益,才是明智之举。
90.&别人有效的药对我也有效?(&)
不同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相关疾病、遗传基因等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决定了在治疗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医学上称之为“个体化”。例如,一例高血压合并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听朋友说β受体阻滞剂降压疗效好,于是自行服用,结果却诱发了哮喘发作。现如今降压药有6大类50多种。因此,把处方的工作交给医生。
91.&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一定会出现?(&)
一位在职干部,体检测得血压、血脂、血糖3个指标均超标,单凭目测就可以确定腹型肥胖。然而,他却拒绝就医,因为“到了医院,医生就给开药,这些药吃上就停不了,西药的副作用太多,永远都是密密麻麻的写一大堆,别到时候病没怎么样,吃药吃出毛病了”。于是,他买了很多保健品,结果2年后由于脑出血住院。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中很常见。不少患者在住院期间医生为其制定好了药物治疗方案,出院后数月就自行停药,转而看中医或不惜重金购买大量保健品,直至有一天病情加重无法控制才重新去找原先的“西医”。
看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对于“西药”根深蒂固的误解猛于服药产生的经济负担。
民间:是药三分毒。
医学界:没有副作用就没有作用。
胡大一:患者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而延误对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治疗才是最大的副作用。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
(1)&处方药说明书中的副作用是新药上市前按照所在国相关法律规定,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程序总结出来的,而服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范围、程度和人数比例都是有明确限制的。通常只要是服药后产生的不适感或化验检查异常,无论其是否一定与药物直接相关,都会被计入最终结果。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患者A在早晨服药后上街买菜,过马路时遇车祸身亡。那么这一死亡事件将被计入统计结果,于是参与试验的患者A的研究记录中将把车祸身亡列入“不良事件”。
(2)&通常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极低,有些不良反应是可以耐受的。比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干咳。然而,并非每个患者服药后都会出现干咳;也不是只要出现了干咳,就马上停药或者换药。只要不是影响日常生活的剧烈干咳,患者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坚持服用,这种副作用可能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3)&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查找用药以外的干扰因素,寻找合理解决途径。以降压药物副作用之一的“头晕”为例,睡眠不足、饥饿、感冒、发热或者降压过低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头晕”。
(4)&综合评定药物的获益/风险比。当获益远大于风险时,即便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稍高,也应服用该药物,同时从其它方面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对于一个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其有慢性胃炎病史,我们可以建议其服用最小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必要时加用胃粘膜保护剂以减少胃出血风险。
(5)&假若药品说明书中列出的副作用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副作用,那么首先该质疑该药品是否由正规厂家生产,是否经过正规、严格、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
这里我们确实要强调一种药物副作用。天亮的时候公鸡会打鸣,有一天公鸡作为珍惜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依然会天光大亮,不是吗?“鸡叫天亮,鸡不叫天也亮。”的药物貌似无效亦无害,而实际上它们延误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
92.&服药后血压不降需要马上换药?(&)
有些患者降压心切,希望药到病除,服用降压药一两天后,血压未降至正常,便认为药物无效,要求换药、或另找医生、医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医生在处方降压药物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从单药开始,并优先选用长效药,其降压效果出现缓慢,出现后稳定持续。血中的药物浓度要达到稳定通常需要&1-3周的时间。尤其目前提倡应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服药5-7天开始出现明显降压效果,达到最佳降压效果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比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的药物需要3-4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所需要的时间更长,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也需要数周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发挥稳定的降压疗效。所以,如果服用上述降压药1-2天血压没有达到理想水平,不能判定这些药物无效而频繁换药。
93.&睡前服药安全吗?(&)
药物的服用方法(包括服药时间),患者应在医生处方时一并确定。
一般来说,人在睡眠后,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都处于放松状态,血压比白天有所下降。睡前服药,两小时后正是药物的高效期,这样就会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便于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但对于夜间血压高于白天的患者,也就是“反杓型血压”患者,就必须睡前服药以控制夜间高血压,降低“血压晨峰”,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降低清晨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94.&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一定会得高血压?(&)
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然而,高血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当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疾病才会最终成行。
从健康的和生命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和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压(未患病前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
95.&睡眠打鼾和高血压无关?(&)
打鼾是否与高血压有关?答案是肯定的。体胖、颈短且睡眠打鼾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他们通常合并高血压,服用多种降压药物后血压仍然居高不下。
人们在睡眠时的呼吸频率及深浅不是绝对均匀的,可以有短暂的呼吸暂停。如果一次暂停不超过10秒,就不会影响睡眠时动脉血液中的氧含量,这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一次暂停≥10秒钟,则称为呼吸暂停,是一种病态,在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气道阻塞引起的则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鼾症。
据调查,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有50%以上合并高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30%的人合并有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大多数鼾症患者血压波动幅度大,睡眠时血压不下降,甚至有的夜间血压超过白天血压。
如果给这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解除呼吸道阻塞或应用经鼻正压通气的呼吸机治疗,他们的血压就变得比较容易控制。&
其它高血压背景知识
96.&高血压“前期”
高血压前期亦称临界高血压、边缘性高血压,是血压水平界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状态,一般是指收缩压波动在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血压到了临界点,类似缓进型高血压,一部分人感觉正常,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也有人感到头痛、头晕、疲乏等。
临界高血压属于过渡阶段,如果处理不当血压会继续升高。处于临界高血压的人应该密切注意血压变化,并积极寻找血压升高的原因,如情绪紧张、劳累、吸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临界高血压并非一定会转变为高血压,部分人的血压经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逐渐恢复正常,有的临界高血压患者可以数十年仅有轻度血压升高,而不出现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临界高血压的治疗应主要针对诱发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生活方式的改善(戒烟、锻炼、限盐、减体重等)和保持精神愉快。
97.&缓进型高血压
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程多为20-40年,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发病早期通常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等情况下出现轻度或一过性的血压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后能够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才逐步升高并趋向于持续性。大约5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另外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后颈部发硬、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烦燥、失眠、心悸、四肢麻木、鼻衄、月经过多、眼结膜下出血、咯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血压持续升高,就可能出现心、脑、肾、眼底等器官的损害。
98.&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部分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发生血压急剧升高,并伴有心、脑、肾功能障碍,需立即控制血压或在24小时内控制血压。包括:
&#9312;高血压脑病;&#9313;合并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9314;高血压伴颅内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9315;子痫或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9316;高血压伴急性左心衰竭或急性肺水肿;&#9317;高血压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9318;恶性急进型高血压;&#9319;严重的围手术期(做手术前后一段时间)高血压。
高血压急症是高血压病程中血压急剧上升所致的一种临床危急状态,高血压急症患者常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骤升,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30mmHg,并伴有靶器官损害,若处理不当,危及生命。
99.&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危象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因为某些诱因使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引起血压骤升(可以达到200-270/120-160mmHg)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突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烦燥、出汗、潮热、口干等)、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少尿、心绞痛、咯泡沫样痰等),并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逆转的重要靶器官损害。近年由于降压药物的有效应用,高血压危象已经很少发生了。
高血压危象的诱因包括:
&#9312;精神创伤、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寒冷刺激、大量饮酒、气候变化和内分泌失调等。
&#9313;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如进食奶酪、扁豆、腌鱼、啤酒、红葡萄酒等富含酰胺的食物或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后,可致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出现高血压危象。
&#9314;易致高血压危象的疾病:嗜铬细胞瘤、主动脉夹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100.&“顽固性高血压”愈演愈烈
顽固性高血压,又称“难治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同时服用包含利尿剂在内的3种降压药物仍然不能达到目标血压的状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顽固性高血压比例随之上升,加之老年人常伴有其它疾病,使血压控制更为困难。
此外,肥胖患者如果合并高血压,不仅血压难以控制,而且部分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还会加重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紊乱。
其它可能引起血压“顽固”的常见原因还有:摄盐过多、用药不当、精神欠佳、运动过少、睡眠呼吸暂停未纠正等。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只要能找出血压不降的原因,进行合理的治疗,久治不降的血压多可以得到改善。
101.&心血管疾病可引起血压升高
下列心血管疾病可致血压升高:
(1)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样硬化可使收缩压升高,尤其是主动脉粥样硬化。
(2)主动脉缩窄:患者在15岁以前常无症状,30岁以后症状明显。本病的特点是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上肢血压升高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下肢血压降低可致下肢无力、麻木等反应。
(3)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通路在胎儿出生后没有闭合,使主动脉本应供给体循环的血液有一部分经过未闭的动脉导管流入肺动脉,再回流到左心室,始终有一部分血液重复肺动脉-左心室的无效循环,无法被人体利用;而左心室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增加。从而出现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和脉压增大。
(4)动静脉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可致血压升高。
102.&内分泌异常与高血压
引起高血压的内分泌疾病包括:皮质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生殖腺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1)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是由垂体和(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所引起的。患者的特征为:面如满月,背如水牛,向心性肥胖,多血质,皮肤有紫纹和痤疮及糖尿病倾向,有高血压、腰痛、腿痛、性功能异常(如女子闭经、男子阳萎)等。高血压则是最常见的表现,伴头痛、头晕、心悸、视力模糊等。长期高血压又可使心脏扩大以致于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衰竭。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变发生在肾上腺皮质,可以为腺瘤,也可以是增生,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进而引起以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为特点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3)嗜铬细胞瘤:是一组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神经节及嗜铬组织的肿瘤,个别人肿瘤生长在膀胱,也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发病年龄在20-40岁多见,男性是女性的2倍。
(4)甲亢:常以突眼、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等为主要症状。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旺盛,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增高,但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脉强而快,循环时间缩短。甲亢患者中1/2有高血压,且多发于老年人。
103.&肾与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除非到了后期,一般是不会影响肾功能的(高血压肾病)。如果是三、四十岁以下的年轻高血压患者,尿和肾功能均不正常,并且常伴有疲劳乏力、腰酸背痛、食欲不振、脸色苍白或晦暗及不同程度的贫血等症状,就能大致推断其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
不仅如此,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肾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有高血压遗传倾向的人群,肾脏情况是决定其是否发生高血压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由于肾脏的先天缺陷,使肾脏的排钠功能降低,导致水钠潴留,从而血压升高。
肾性高血压“特点”
(1)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是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具有以下特点:(a)舒张压较高,脉压小,血压波动小;(b)症状少;(c)肢体可以湿冷,面色略苍白;(d)病情恶化者相对较多,有肾脏疾病史,年轻人比较多见;(e)肾功能不全明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高明显;(f)交感神经阻滞剂一般效果比较差。
&&A)急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青少年,发病前常有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症状有发热、肉眼血尿、少尿、浮肿、高血压。化验显示血尿素氮增高,尿液检查可见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
&&B)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特点是病程长(多在1年以上),疾病多呈缓慢进行性。除蛋白尿、血尿外,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伴高血压。
(2)肾血管性高血压有以下特点:(a)往往无高血压家族史;(b)突然出现高血压,发展快,迅速恶化;(c)年龄小,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d)在颈、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e)眼底大多可见血管痉挛、苍白或渗出等变化;(f)四肢血压差别大,有时可为无脉症;(g)患者对一般降压药反应差。
104.&结缔组织病与高血压
结缔组织病又称胶原性疾病,最常见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几乎所有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都累及肾脏,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损害的结果是导致高血压,预后较差。
多发性大动脉炎也是较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常引起大动脉任何部位或其分支的狭窄及闭塞,若侵犯肾动脉,可以发生肾血管性高血压。
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有44-54%会伴发高血压,收缩压可以达到190mmHg或以上,但波动性较大。这种高血压是由肾损害(肾小球肾炎、栓塞性肾炎、或多发性肾梗塞)所致。结节性多动脉炎除高血压外,还常伴有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白细胞增多或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度贫血,进行性消瘦等。
硬皮病很少发生高血压,即使伴有肾脏损害时,也较少发生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的经历与思考
上一世纪40-50年代,高血压是不治之症,没有降压药,降压对患者是好是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不清晰,也有人顾虑降压会导致肾功能恶化,认为血压高是一种生理代偿,不宜治疗。高血压防治的历史是抗高血压药物研发和经历循证模式评估的历史。
<img WIDTH="14" HEIGHT="14"
ALT="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TITLE="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第一个阶段是证明“降压是硬道理”。
听胡大一老师说过,在他刚毕业做住院医生的时候,看到一些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的中青年患者,因为缺乏有效降压药物,心脑肾功能急转直下,英年早逝。斯大林、罗斯福、任弼时和徐悲鸿都死于高血压脑出血。
印度研发的植物药萝芙木(降压灵)问世,此后合成了利血平,临床上开始有了降低血压的药物。早期降压药的应用显示只要降血压就能看到显著效果。降压和不降压相比,收缩压下降1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5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生率降低40%,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6%,心力衰竭减少50%,恶性急进型高血压减少94%。这是前辈们亲眼见到的转折。
中国作为高血压大国,在老少边穷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很高。虽然目前在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控制方面做的最多的就是高血压控制,并且取得了进展(控制率从过去的4%提高到现在不到10%),然而比较发达国家,甚至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存在明显差距。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很低。所以,走出大城市,走出大医院,到农村,下社区,指导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根据患者需要用药,提升社区和乡、镇、县的高血压控制才更加具有实际意义。针对“以药养医”的现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改变激励政策的方法予以改善。英国对社区医生的工作评估,不是按医生的处方量提成,而是根据他的工作业绩(如每年高血压的控制率提高了几个百分点)来打分,打质量分,只有提高控制率才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报酬。英国目前高血压控制率约为40%。
面对“看病贵”的问题,为了贫困患者同样得到必要的干预(以尊重生命和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为宗旨),医生可以处方最便宜的降压药,比如两块钱一百片的复方降压片,3元钱一百片的国产卡托普利、氢氯噻嗪、国产的阿替洛尔。胡老师目前仍在努力推广“一口水,一片药”的降压理念,他说,对于今天中国两亿的高血压患者,如果过于强调降压药的降压外作用,从科学上讲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而且也不符合两亿高血压患者的基本利益。
胡老师回忆他刚刚毕业的那些年,我国实行的还是在七十年代计划经济,可用药品虽然非常少,但在高血压的管理方面却非常先进。那个时候胡老师到北京皮鞋厂和北京重型机械厂下厂培训红医工,就是教会初中、高中毕业的工人学会量血压,知道高血压诊断标准,怎么使用常规的药物(复方降压片),每天早上红医工提前半小时上班,用大暖水壶晾好温开水,然后把降压药送到每一个患高血压的老工人的工作台前。当时皮鞋厂老工人比例很大,高血压患病率非常高,胡老师他们在那里做了高血压普查,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情况,然后每天早上一口水一片药,用的是最便宜的药,亲自把温开水和降压药送到老工人的工作台前,看着他们把药吃掉,依从性非常好。当时还探索过中西医结合的一些思路,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普及太极拳,通过工间操来缓解紧张,都非常有成效,显著降低了高血压的并发症,成本非常低。年,胡老师到西藏阿里医疗队工作,也对高原地区高血压流行病学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在高原地区,他们也是用最便宜的药物做了一些干预,很有成就感。
&“一口水,一片药”这个模式在新形势下又得到了重新的验证。2004年,胡老师和孙英贤教授在辽宁阜新农村地区进行了“高血压流行趋势及低成本综合干预预防脑卒中研究”。当时在阜新县走村串户得到的数据是: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40%。爷爷、父亲两辈人因脑卒中躺在床上的现象很常见,这个县是贫困县,高血压患者头疼就吃片药,不头疼就拉倒。我们的流调资料表明,按照140/90毫米汞柱的达标标准,高血压的控制率在内蒙自治县不到1%。根据调查结果,项目组用最便宜的药免费发给当地农民,平均每人每年使用降压药的费用仅20块钱人民币。经过五年努力,截至2009年,这个地区高血压控制率达到40%,该项目因此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
总之,高血压的控制不是单纯对新药的追求。新药研发意味着医疗领域的进步,可是对患者而言,更加必要的是在社区和农村基层建立适当的血压干预管理模式,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血压控制率,把高血压防控落实到位,降低脑卒中与冠心病的危险。
<img WIDTH="14" HEIGHT="14"
ALT="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TITLE="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健康教育科普工具书系列&&高血压与高血脂(4)" />&第二个阶段是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
单纯的降压治疗使脑卒中的减少达到了流行病学的预期,而心肌梗死的减少始终是一种困惑,只达到流行病学预期的一半。所以近年来有很多抗高血压新药和老药、新药和新药的对比研究,大家希望找到一些新的降压药物能在减少心肌梗死方面胜出,主要还是希望看到降压药的降压外作用,即药物的多效性。但是非常遗憾,这一系列研究都没有看到在减少心肌梗死方面的突破。
ASCOT研究通过降压联合降脂治疗,实现了使心肌梗死减少另一半的目标。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一级预防中他汀不但减少心肌梗死,也减少脑卒中;脑卒中二级预防也得到了相关的临床试验证据。所以近年来更强调把高血压做一个窗口,做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尤其是重视高血压,关注胆固醇,联合起来,双管齐下,比单纯的降压治疗进一步减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除了传统危险因素以外,胡老师提出应重视近年来引起关注的脑卒中新危险因素,例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过去西方国家口服叶酸和维生素B族,没有看到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却似乎看到了脑卒中减少,可能除了关注胆固醇之外,还有一些新的需要干预的危险因素。能不能从这些新的危险因素中获得一些思路作为切入点,进行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的探索?中国是高血压大国、脑卒中大国,我们国家没有叶酸的食品添加政策,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的比例也高于欧美国家。这个研究在中国做最适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血压高血脂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