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是什么

相关知识点:
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确定①为既耗能又需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D.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③胞吞作用有关 [主动运输、蔗糖、被动运输、胞吞作用、免疫球蛋白、载体蛋白、浓度梯度、胞吞]
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确定①为既耗能又需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母乳中的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 D.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③胞吞作用有关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主动运输,②是被动运输,③、④分别为胞吞和胞吐,⑤、⑥分别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被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作用吸收,C错误;蔗糖进入果脯细胞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果脯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了生理活性,D错误。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相关知识点:
[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确定①为既耗能又需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D.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③胞吞作用有关 [主动运输、蔗糖、被动运输、胞吞作用、免疫球蛋白、载体蛋白、浓度梯度、胞吞]]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葡萄糖等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生物学通报》1989年01期
葡萄糖等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
【摘要】:正 答:高中生物(甲种本)第22页,讲到物质出入细胞的第二种方式,协助扩散时说:“例如,在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一种蛋白质分子,它是葡萄糖的载体,能够携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的内部。”肯定了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同一书的第67页,讲到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时又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答:高中生物(甲种本)第22页,讲到物质出人细胞的第二种方式,协助扩散时说:“例如,在红细胞的细胞膜L有一种蛋白质分子,它是葡萄糖的载体,能够携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而进人细胞的内部。”肯定了葡萄糖进人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同一书的第67页,讲到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营养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耿显胜;王培庭;葛晓改;;[J];生物学教学;2010年05期
李进京;;[J];新高考(物理化学生物);2009年09期
王耀发;;[J];生物学教学;1986年01期
大乐;;[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5年05期
陶勇;;[J];中学生物教学;2010年08期
柯尊明;;[J];中学生物教学;2010年11期
罗承友;;[J];成功(教育);2008年01期
张素革;;[J];开心老年;2010年01期
蔡利鹏;;[J];中学生物教学;2010年09期
周发;[J];生物学教学;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扬;王君莲;郝红;;[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高迪;薛敏;彭军霞;刘静;晏妮;房喻;;[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杨勇;林宏;徐烨;孟琦;李和兴;李辉;;[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姚华;乔富强;张中文;任晓明;申若苹;王惠川;;[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宪龙;魏金建;周成合;;[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丁红;马健飞;张靖华;李志明;樊怡;;[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华军益;叶武;毛威;胡敏勇;陈申杰;杨兵生;黄兆铨;;[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杨玉梅;张显;于蓉;于远;;[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罗国春;梁真;呼庆红;柴杰;李明政;阎德文;李海燕;;[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朱萍;汤颖;薛青松;路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北省畜牧站
行唐县九口子乡政府
张拴马;[N];河北科技报;2006年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张洋洋;[N];健康时报;2006年
彤宇;[N];吉林日报;2006年
高春奇;[N];云南科技报;2007年
郑州牧专教授
陈晋元;[N];河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郭伽;[N];健康报;2008年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尤新;[N];中国食品报;2008年
米新强;[N];中国化工报;2005年
鄢盛恺 程歆琦 李君;[N];健康报;2006年
湖北省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
王树平;[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原公强;[D];青岛大学;2006年
黄丹丹;[D];中南大学;2007年
李玲;[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赵舒武;[D];山东大学;2006年
于代华;[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王煜;[D];四川大学;2005年
权国波;[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娄桂予;[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史建国;[D];山东大学;2006年
许本静;[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敬德;[D];浙江大学;2005年
李兆华;[D];延边大学;2004年
王诗男;[D];青岛大学;2011年
李东军;[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王峻峰;[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杨玉岭;[D];江南大学;2005年
袁显文;[D];青岛大学;2006年
孙彦;[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吴异兰;[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陈玲;[D];川北医学院;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下图表示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请回答问题:(1)图中a表示_______..
下图表示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请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它构成膜的________;b为_________。(2)图中c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3)碘进入海带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
题型:读图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0115
(1)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支架(或最基本的部分)&&&& &膜蛋白(或载体蛋白)(2)协助扩散&&&& ①.不需要消耗能量&&&&& ②.有载体蛋白的参与(①②位置可颠倒)(3)主动运输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图表示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请回答问题:(1)图中a表示_______..”主要考查你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O2)(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离子)3、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比较:1、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2、大分子物质和颗粒进出细胞的方式&(2)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3)条件:二者都需要消耗能量。 易错点拨:1、上表中“高浓度”“低浓度”是指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处溶液的浓度。2、被动运输的动力来自于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主动运输的动力来自ATP。 3、胞吞和胞吐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吞和胞吐与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如果分泌细胞中的ATP合成受阻,则胞吐不能继续进行。 4、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不同物质分子的运输载体不同,即载体具有专一性,不同生物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5、在低浓度时,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协助扩散要比自由扩散快得多,这是由于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物质结合。 6、主动运输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是一种对生命活动来说最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7、抑制某载体蛋白活性,则只会导致以该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运输停止,对其他物质运输不影响。 8、若抑制呼吸作用,所有以主动运输跨膜的物质运输都会受到抑制。 知识拓展:一、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1.自由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梯度的关系&(1)甲图中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载体协助,所以此图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时的自由扩散过程。(2)可以预测,甲图中随着细胞膜外物质浓度的降低,自由扩散的速率会越来越慢。(3)甲图中箭头表示当细胞外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时的物质转运方向。(4)乙图表示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差呈正比关系,说明自由扩散过程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2.协助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梯度的关系&(1)A图代表协助扩散过程,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2)可以预测,A图中物质转运速率会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制约,如B图ab段,即物质浓度再大,物质运输速率也不再增加。 (3)B图Oa段随浓度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逐渐加快,说明此段的限制因素是物质浓度梯度,而载体蛋白是充足的。
&3.主动运输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分压的关系(1)由A图可判断为主动运输,因为此物质的运输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并且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2)B图中,a点表示氧气浓度为零时,也可发生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无氧呼吸);ab段表示随氧分压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逐渐增加,此时,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直接因素是能量;bc段随氧分压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直接因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 (3)由C图可知,主动运输中物质运输的方式既可逆浓度梯度,也可顺浓度梯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层数的分析判断 1.物质在细胞内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跨膜分析 (1)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的跨膜 O2 由产生场所到利用场所共跨4层膜。 (2)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跨膜问题 ①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肽链后,肽链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 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经“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不跨膜; ③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后,成熟蛋白也以囊泡形式分泌,并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2.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跨膜葡萄糖、氧气等物质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经过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至少要跨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共2层细胞膜)。 (3)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要分析该物质具体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然后计算出跨膜层数。如葡萄糖利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只跨 1层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即被利用。氧气利用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它要跨3层膜,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 3.体外环境与血浆之间的跨膜分析 (l)物质由体外环境(肺泡、小肠等)进入血浆,至少要跨1层上皮细胞和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要跨4层膜,才能进入到血浆中。 (2)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该过程不是跨膜。例&& 外界空气中0:进人人体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5层& B.10层& C.11层& D.12层思路点拨:氧气经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进和出(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2层膜) =11层。答案C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解:&①糖蛋白(糖被):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②蛋白质分子:膜功能的主要承担着。③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2、基本内容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①磷脂分子的状态: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②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①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②种类: 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3)特殊结构——糖被 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4)&细胞膜的特征:①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功能特征: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区分方法:1.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2.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 (1)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K+的吸收和对Na+的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2)原因:遗传性决定载体种类、数量决定选择性。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方面的特性,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细胞功能方面的特性,主动运输能充分说明选择透过性。(2)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相反,如果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了。 易错点拨:1、位于细胞膜外侧面的糖蛋白形成糖被,它是识别图中细胞膜内外侧的标志。2、载体蛋白属于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全部参与物质的运输时,细胞吸收该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3、磷脂双分子层数、生物膜层数与磷脂分子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生物膜层数=磷脂分子层数的一半 。例& 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5层& B.3层&& C.6层&& D.4层 思路点拨:葡萄糖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至少要跨毛细血管壁的一层上皮细胞,即穿过2层细胞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共穿过3层细胞膜,生物膜都是由磷脂双分子构成,故本题穿越的磷脂分子层数是6。答案C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表示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请回答问题:(1)图中a表示__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41237565275824970889463285531相关知识点:
右图表示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示意图,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A.自由(单纯)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内吞)
右图表示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示意图,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A.自由(单纯)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内吞)
答案:B【解析】略
相关知识点:
[右图表示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示意图,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A.自由(单纯)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内吞)]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