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家》杂志创刊词怎么写是

《中国节能照明》杂志创刊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节能照明》杂志创刊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美国SaLon沙龙网络杂志
网站详情 ~~~
收录时间:
名称: 美国SaLon沙龙网络杂志
英文网址:
SaLon沙龙网络杂志是美国知名的网络杂志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广受读者欢迎。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和文艺等领域,大体包括编辑手记、短讯、专题、特约专栏以及比较轻松的书评、影评、诗歌等。
Slate成立于网络文化最为昌盛的1996年,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前主持人、著名政论家迈克尔&金斯利(Michael Kinsley)担任总编辑,由于迈克尔&金斯利显赫的媒体从业经历和微软的财力支持,Slate从筹办初期就一直是新闻焦点,更背负着改造出版业、寻求新的网络媒体运营模式等使命。2004年底,Slate易主,由《华盛顿邮报》接手管理,杂志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另外一份可与Slate匹敌的便是Salon。Salon在创刊词中指出:&这是一份关于书籍、艺术和理念的互动杂志。在这里,你找到的不仅是作家、艺术家和思考者,而且还有动态的读者社群,以及渴望探究文化议题的志同道合者。&曾任《旧金山询问报》编辑的Salon创办人兼总编辑戴维&塔伯特(David Talbot),希望借助技术的帮助来抗拒媒体企业化后造成的贫瘠,恢复已有悠远历史的文化论坛。
因而Salon是一个出版与论坛的复合体,除了定期出刊的在线杂志,还有供编辑、读者及作者意见交流的讨论区。Salon坚持以文字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没有影片文件、之类的特效,插图和用色也以素雅见称 因而一向被标举为最具质感的网络。其他比较知名的网络杂志Word、Suck等终因经费问题而停刊。
分享给小伙伴们:
赫赫无敌:探索互联网世界,收集和分享实用互联网资源,推荐国内和国外知名、实用、创新、科技、优质的站点资源!互联无极限,探索无止境;分享求真知,网络无国界!
同类站点推荐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融合的愿景——美国智能及发展障碍协会《融合》(Inclusion)杂志创刊词
原作者:Sharon C. Gomez
发表时间:浏览量:1393评论数:0挑错数:0
《融合》是一本建立在同行评审基础之上的期刊,同时她也是一个介绍、讨论以实证和研究为基础的干预措施(evidence- and research-based interventions)和促进智能及发展障碍者融入人类社会策略的平台。《融合》将满足管理者、临床医生、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致力于提升智能及发展障碍者的生活水平的专业人士的需求。
融合的愿景 ——美国智能及发展障碍协会《融合》(Inclusion)杂志创刊词
文/Sharon C. Gomez
作为理事会的前任主席,我在此欢迎你点开这篇创刊词。《融合》(Inclusion)杂志是美国智能及发展障碍协会最新创刊的电子杂志,我很乐意与你分享我在这令人激动的冒险旅途中的愿景。
《融合》是一本建立在同行评审基础之上的期刊,同时她也是一个介绍、讨论以实证和研究为基础的干预措施(evidence- and research-based interventions)和促进智能及发展障碍者融入人类社会策略的平台。
《融合》将满足管理者、临床医生、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致力于提升智能及发展障碍者的生活水平的专业人士的需求。在这篇介绍性的文章里,我打算重申几点在我的主席报告中已经提及过的关于融合的观点。
我的愿景是一个融合的社会,我们将采取实际的措施去实现这个愿景,并且测定融合的基准点和成果。在我任职于AAIDD(The American Association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y)主席期间,这也是AAIDD关注的焦点,一直到产生创办这个电子杂志的想法。我想和你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并且讨论通过《融合》杂志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做什么。融合意味着什么?
在Shafik Asante(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New African Voices的前任领袖)的描述中,“融合需要我们确认我们的普遍同一性和相互依存。包容是认识到我们是一家人,即使我们不是完全一样的。( Inclusion is recognizing that we are one even though we are not the same.)为融合而斗争包括保证以缓解进入社会和公民生活的困难为目的的支持系统是到位的。提供和维护支持系统是公民的责任,而不是一种幸运的恩惠。我们都出生在这里。社会即将改善到我们都尊重这个事实的程度!(Asante, 2002, p. 1)”
因此,融合意味着为所有人塑造一个接纳、拥抱和庆祝天赋、才能及我们之间的差异的社区。从概念上来看,融合是从参与、选择和关系这些词汇的联结中演变而来的。可能最早表述相关理念的是Bengt Nirje (),他更为详尽的表述了1972年Wolf Wolfensberger提出的正常化原则。他使用“正常化(normalization)”或者“社会角色的稳定化( social role valorization)”来批评把智能及发展障碍人士当做幼儿看待,并且没有让他们充分参与日常生活。
随着这个概念被不断打磨和精确化,后来出现了包容(encompassing )的愿景,如“社区整合(community integration)”和“社区成员(community membership)”这些概念 (Bradley, Ashbaugh, & Blaney, 1994)。社会整合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走出机构后的行动,并且隐含着人们被排除出来之后重新进入社区的情形。同样,社区成员这个词也暗含着从一个被异化的群体中脱离出来加入一个新的社群。
强调整合及基于社区的服务理念也影响了公共政策,而且反过来也影响了实践。一些短语如“最少限制的环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主流化(mainstreaming)”的出现成为教育权相关立法的里程碑事件的一部分。20实际70年代的一些集体诉讼也在附和这些概念,包括Halderman v. Pennhurst (1977)案,这个案件确立了在社区中康复的权利。
这些强有力的法律理念对智能及发展障碍者在教育服务、住宿和日间服务等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和成人留在社区接受服务,在机构里面的人口急剧下降,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理想运动,更少的使用排挤、挤压、机构化、异化这些词汇,更多的倡导平权观念和差别化的住宿。人们不再劝告机构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而是促进智能及发展障碍者更好的与社区的其他公民相处。
换句话说,请这些曾经被我们锁在社区外的人们进屋。基本的判断是智能及发展障碍者是否充分享受了社会尊重的成果和机会,比如人际关系、友谊、家庭关系、真正的工作、精神丰满以及个人选择的锻炼。这些构成圆满生活的假设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融合”(Bradley, 2000)。
与融合的概念相关联的理念是生活在整个社会中的人都是独特的,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和成长。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天赋,都有机会利用他的天赋为人类社会奉献力量。这个假设可以应用于每一个人,无论他或她是谁。以此作为一个背景,智能及发展障碍人士与其家庭融合的方法与我们融入家庭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融合不仅仅值的是把人放在邻里、学校、家庭、宗教场所,定期娱乐活动,等等。融合是支持人们成为连接这些活动和场所的一部分。一个融合的社区是什么样子的?
在2010年的Tucson Commission on Disability Issues会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融合社区的图景:
一个融合的社区为所有人是开放的,可进入的。在这个社区里面,每个成员都可以安全的参加活动,每个人的声音都会被听到,每个人的贡献都为人所知并得到社区的尊重。在一个融合的社区里面,每个人都被作为一个公民对待,每个人都完全享有其权利并承担其责任。每个社区成员都为我们带来独特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Knoll 和 Peterson的观点则一个稍微不太一样:
在融合社区里,我们把目光从排外的机构里面的服务提供者那里,转到基于个人需求和选择的每个个体。原来的服务机构将与社会工作者、身心障碍者合作,构筑支持网络。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在学校、家庭和工作方面予以沟通和支持。
总之,融合的视角就是与以往的将人隔离开的建筑物和界限打破。
对儿童来说,融合意味着他是家庭的一部分,并且参与常规的校园活动,成为其他孩子的同学,参与包括非障碍孩子在内的社区娱乐活动和享受精神生活。对于成人来说,融合意味着他拥有选择他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和宗教活动的机会。这些机会包含的范围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为实现融合的愿景,我们应该做什么?1. 必须将为身心障碍者提供计划和支持的焦点从缺陷、不足转向其优势和能力。身心障碍者在获得适当的支持下,可以发挥其优势、能力,为社区谋福利,追求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个人中心计划( Person-centered planning)是主要的架构,它使得社区和社会的支持网络与个人的选择相一致。2. 熟悉和热爱身心障碍者的人应当了解他们的未来构想并且帮助他们找到通往未来的路径。我们称之为“朋友圈”(circle of friends,Mount, O'Brien, and O'Brien (2002)),这些朋友会密切关注身心障碍者的变化并且会付出时间和资源来帮助他们。3. 直接支持的专业人员的角色从技能开发者转变为社区联系者。社区联系者向人们介绍社区生活,融入社区和根据他们的选择参与民间组织——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帮助他们发展在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关注于身心障碍者的友谊网络代表着从技能开发者向社区融合的典范转折( a paradigm shift)。4. 智能及发展障碍服务机构需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和目的,并且进行严格的检查,看看他们的角色是否于连接个人和他们所在的社区的定位相冲突了。过去机构成为了一个社区的替代品或者人工社区,大楼和边界隔离了身心障碍者和社区,他们完全活在一个有偿服务的地方。相反,服务机构需要做社会倡导,促进身心障碍者与社区里面的人们形成良好的关系。同时,服务机构应当与社区的其他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以加强和丰富社区生活。服务机构还需要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身心障碍者在社区的生活质量,在影响社区生活的问题上与社区成员一起采取措施。5. 调查和研究应该被引导来更有效的促进对智能及发展障碍者的帮助、支持之中。6. 融合的价值可以提现在公共政策、服务机构的使命中增设一套质量保证和提升系统(The values of inclusion should be present in the public policy, in the missions of provider agencies, and in the expectations set by quality assurance and enhancement systems.)。7. 无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在各人生活上,我们都必须提升和练习接纳和欢迎所有的人的价值。否则,反躬自身,我们又怎么能希望别人也那样对待自己呢?好客并不是一个英勇的美德,但却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平凡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友爱的社区。融合的基准点是什么? o 为所有的社区居民提供可负担的和可进入的住房选择 o 在社区就业的人士可以根据其技能和选择来实现就业,并且获得满足其生计的工资、收益、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以及退休 o 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常规的学校学习,并且可以在与其他伙伴同样的年龄接受普通教育课程 o 社区的娱乐、休闲活动接纳所有人 o 社区的信仰是欢迎和拥抱所有的社区成员融合的结果是什么?
融合并不是一种新的程序,而是一种文明应该信奉的价值。通过我们的服务和支持,具体化这个价值,我们可以期望:o 接纳所有的人和他们的天赋o 每个人都有完整的公民身份o 更丰富和更深入的人际关系o 在所有人之间建立协作、合作关系o 创造更丰富、多元化的社区选择o 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格言应用于社区里就是说拥抱公民的多元化的天赋和才能,包括身心障碍者。通过适当的培养和照顾,一个融合社区繁荣并且将越来越有生机。译者:蒋杰庆来源:The Vision for Inclusion日期:日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
关注身心障碍领域基于权利视角的研究。 “身心障碍并非命中注定的或者是医学问题,而是政治和个人权力的问题;尤其是意识的问题”。(Adolf Ratzka,in
N.N. 1989, p. 5)
关注身心障碍领域基于权利视角(a rights-based perspective)的研究/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证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  1936 年11 月,美国《生活》杂志创刊。创刊词说道:&1936 年以前,从来没有一本大型的、以图片为主的、大众化而又便宜的刊物。&  《生活》杂志错了。  早在1926 年,《良友》诞生于上海。这正是一本大型、以图片为主、大众化而又便宜的刊物。这本杂志的创办者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传奇人物伍联德。杂志问世时,伍联德26 岁,在上海滩全无背景,完全是白手起家。白手起家  良友文化基金会的负责人之一伍凌告诉《外滩画报》,祖父伍联德1900 年出生于广东台山。早在19 世纪,广东台山人就有到西方强国谋生的传统。伍联德的父亲伍礼芬在美国当洗衣工人,后来自开洗衣店,把收入寄回国内,赡养妻儿。伍联德小时由伯父带到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读书,读了10 年,一直读完大学预科。当时岭南大学尚未设本科,父亲来信要他到美国读大学,他却另有想法。  在念书时伍联德对美术就很感兴趣,这一爱好贯穿他一生办杂志的全部过程中。在岭南大学读预科时,他和一位同学共同翻译了一本关于美术的书,名叫《新绘学》,卖给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两人拿了300 元稿费,到上海玩了一个月,参观了商务印书馆。上海一游改变了伍联德的一生,出版事业在他心底牢牢扎下了根。  当时的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对伍联德到上海办出版的想法十分支持,写信把他介绍给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菊生。张菊生知道他是《新绘学》译者,马上录用了他。当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分配他主编《儿童教育画》,工作了3 年。伍联德先后草拟了许多计划给王云五,均没有被采用。他感到在商务印书馆无法发展他的抱负,决心离开。离开后,伍联德和原商务印书馆一同事合作创刊了《少年良友》。这是一张四开单张儿童刊物,内容主要是连环图画,包括德育故事、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益智游戏等。《少年良友》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读者寥寥。  伍凌告诉记者,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爱好美术的祖父设计了一个商务印书馆Logo,被张菊生采用,商务印书馆一直把这个Logo 用到1950 年代;至今台湾商务印书馆仍使用伍联德设计的Logo。祖父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从不轻易放弃目标。初战不利,他认识到必须另辟蹊径。做出版必须有自己的印刷所,那样才能减轻成本。  伍联德有个同学的父亲是香港的广东银行总经理。他到香港去求这位伯父帮忙,后者介绍他到上海找广东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伍联德告诉经理说借5000 元就够了。经理告诉他,借钱不只是写一张欠单,还需要抵押或是担保。这时的伍联德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供抵押的物业。但他想起从香港返回上海轮船上认识的一位女士,于是问经理:&欧彬夫人可以担保吗?&经理回答:&你若能请她担保,不说借5000,借50000 也可以。&  欧彬夫人是上海先施公司总经理欧彬的夫人谭惠然,也是当时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这位前辈和伍联德只有一面之缘,但她乐于成人之美,愿意支持年轻人,不仅帮助伍联德向银行借了款,还在印刷厂开办初期不断予以经济支持。  伍联德精益求精,印刷所生意蒸蒸日上。1926 年2 月15 日,印刷所开办了7 个月后,一本新型画报面世了。这就是《良友》。婴儿大赛  第一期《良友》杂志的封面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在电影界初露头角的新人胡蝶。胡蝶在电影界蹿红后,经常在《良友》杂志上出现,登上封面或内页,或以特约作者身份发表旅行报道。伍凌告诉记者,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是《良友》捧红了胡蝶。胡蝶本人也对《良友》在她出道之初的大力支持心存感激。晚年定居加拿大后,胡蝶依然和《良友》杂志以及伍联德常有来往。  《良友》创办之初,伍联德想了不少办法来推广宣传。第六期杂志上出现了一则美国Brewer 公司的奶粉广告:年轻漂亮的母亲抱着白胖可爱的婴儿,婴儿坐在一个奶粉罐上。旁有一篇名为&雇佣奶妈之危险&的文章云:&世界各处,殆无华人之随意雇佣奶妈者。虽讲究卫生之家庭,所用奶妈,亦未经医生之检验&&苟雇佣之奶妈,患有隐病,则活泼可爱之婴儿,一经哺乳,势必传染,丧失健康。&文章还指出雇奶妈每个月至少需要付8 元工资,喂奶粉则不需要这么多。文章读来妙趣横生,对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也有帮助。  接下来第7 期和第8 期的《良友》杂志发布了一个婴儿竞赛的广告。广告以&看良友有四百元大奖的希望&&婴儿竞赛会&为题,阐明了比赛的宗旨乃在于强国必须强民,强民必须从强婴儿做起,并发布了具体办法。接下来的四期《良友》杂志一共刊登了544 幅婴儿照片,并接受读者的投票。最后由四次竞赛选出的40 名获奖婴儿参加总竞选,在第14 期《良友》杂志上公布了3 名票数最高的获奖婴儿照片。  80 年后,读者通过几百幅童趣盎然的婴儿照片和他们的家庭住址,不仅可以了解比赛详细情况,也可以了解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诸多细节。  《良友》画报前前后后延续了近80年之久,在民国时期的画报中刊行时间最长,又最富有历史文献价值。它是首家大量刊登摄影照片的现代画报,强调&图配文&而非&文配图&,重视摄影和美术,至今仍不无启发意义。&那时候的平民选秀已做得很到位&B=《外滩画报》W=《良友》杂志创办人伍联德孙女伍凌婴儿大赛与选秀  B:举办婴儿大赛的旨趣中提到,举办这个摄影大赛,是为了强国强民的大目的?这是不是呼应了当时的大环境?可以具体地谈谈吗?  W:&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持续深入,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声不绝于耳,《良友》举办婴儿大赛也是这一思路的延续吧。与鲁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毅然决然相比,良友作为面向大众的媒体,态度相对温和,希望要树立一种健康和美的范式来影响国人,推广一种卫生的育儿方式,通过使孩子强健来使中国强大。  另外,以竞争的形式来促进育儿方式的进步,这也是受&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B:400 元在当时是很大一笔数目的奖金吧?是为了鼓励普通民众踊跃参加?  W:当时《良友》定价大洋二角,上海市职工的平均工资15 元左右,400元相当于一个职工两年多的工资。这400 元是奖金总额,比赛会产生30 名得奖婴儿,奖金额最高的一等奖得主是50 元。强调400 元大奖,自然是为了鼓励普通民众踊跃参加。当时《良友》的创办者很有文化抱负和商业眼光。企业赞助、平民化选秀以及前期广告造势,这些现代宣传策略都用得很到位。  B:办法和规则规定只有《良友》里附的选票才是有效的,对杂志的发行有帮助吗?具体情况怎么样?为了在《良友》的读者中宣传这次婴儿大赛,《良友》除了在自身杂志上登广告,还在哪些媒体上刊登广告?  W:这个活动在《时报》和《图画时报》上都有宣传,参与比赛的婴儿照片也同期在这两家报纸发布,它们应该也附有选票。据《良友》画报公布的投票数据,第一次婴儿大赛的投票人数为400 多人,而《良友》第一期发行量即为7000 份,这种限定报纸所附选票的方式可能对报纸的发行有些许帮助,但是不会造成报纸发行井喷。  B:举办这样一个婴儿摄影赛对当时的上海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W:民国时期,上海、南京、广州等地都举行过婴儿健康比赛,而且多为政府举办,资料见于各市政府公报。不是唯独上海如此,更不是唯独《良友》如此,《良友》只是走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并对这些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当时参加比赛的婴儿后来和 《良友》杂志有过联系吗?  W:根据1926 年婴儿比赛的规则,婴儿需是在1924 年8 月15 日后出生的才符合条件,这些1926 年的婴儿到了1945 年最大的也才21岁,基本都没有到缅怀孩提时旧照的时候吧。1945 年,《良友》在大陆停刊。当时的襁褓婴儿,现在已是耄耋老者,正是从生命的一头回望生命的另一头的时候,现在倘若能找到这些老人,让他们在发黄的纸页中返老还童,这也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明星名流与上海的生活方式  B:《良友》从哪些方面介入当时国际大都市上海生活的?  W:《良友》的视角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她为都市中产阶级提供一份作为现代人必备的营养快餐。她的定位是都市中上层,但是视野也向下延伸,会关注到人力车夫、卖花女等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她在推进都市文化的同时,也对都市文明带来的弊病抱一种批判的态度。  B:《良友》还报道了很多上海名流包括电影明星、交际明星等的生活方式。  W:对于上海名流,《良友》是一个舞台而不是后台。作为一份画报,《良友》主要提供一种图像消费。我们可以看到明星在电影中的剧照、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的留影、他们艺术化的生活照。譬如说胡蝶,她是《良友》第一期的封面人物,翻开《良友》,在电影剧照里,又见她嬉笑怒骂种种表情。在社交活动中,她总是端庄典雅,她也和其他明星一起,作为模特来表现各种新装束。良友公司印刷出版过彩色明星照片,胡蝶的照片当然也在其中。《良友》亦为胡蝶出版了记录她欧洲旅行观感的《欧游杂记》一书。良友还独具妙思,请女明星叶秋心在《小家庭学》这一组图片中扮演一个现代家庭妇女,表现一个主妇一天的活动。这些活动中,既有洒扫、烹饪、缝补等传统主妇的日常工作,也有听留声机、去商场购物等现代生活方式。良友借重叶秋心的明星效应,推广都市新女性生活方式。  有一点可以提及一下:《良友》一直保持自己的格调,从不曾登载明星的花边新闻。这也是我说《良友》是电影明星的舞台而不是后台的原因。它不暴露名流的私人生活,而是藉名流来推广一种都市生活方式。  另外,印刷出版明星照片还是良友图书公司营利颇丰的一项业务。同时,在中国,良友也是首家印刷出版中外明星照片及外国歌曲的出版商。  B:《良友》还通过哪些手段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倡导一种全新的都市现代生活方式?  W:《良友画报》第102 期《二十四小时之生活》图片描述了一名上海中产阶级的一天:早起锻炼洗漱,然后享用可口的早餐并浏览晨报,戴上礼帽坐出租车去上班。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简单的午餐,午休,下午继续公务。下班后去公园与朋友散步聊天,回家或在外面的饭店享受丰盛的晚餐,临睡一定阅读书籍。  这种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它的物质基础,《良友》广告中就有现代医药、化妆品、电器等种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元素。因地理和时世等因素,上海成为得都市生活方式之先的地域。《良友》身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的氛围中,又怀着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想,自觉地、不自觉地都成为了都市文化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引领读者形成都市现代生活方式。  B:上海在那时都市化已经很成熟,城市也非常繁荣,&摩登&在上海人的生活观念中深深植根。《良友》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W:《良友》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老上海的意象。她又是现代都市文化的生成物。在她诞生之后,又反过来成了都市文化的建构者之一,给中产阶级提供了可模仿的生活范式。伍联德和《良友》  B:你祖父当年锐意进取,排除困难,创办了现代中国史上第一份画报《良友》。请问他是通过哪些方式达到开门红的?  W:因为当时环境造就了《良友》有这样的销售成绩。《良友》的出版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良友在开办之初取得的成就,主要不是在它的营销方式,而是它新颖的内容。从以前的白纸黑字到彩色图画,从几千年的&陈腔&到现代话语。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大众,《良友》第一期凭街头叫卖就传遍天下。  B:《良友》创办之初,伍联德敢于起用没有经验的新人。第三任主编梁得所担任主编时年仅22 岁,第四任主编马国亮上任时只有28 岁。根据近年陆续出版的一些回忆录,伍联德对编辑们绝对信任,从来没有干涉过他们的工作。你祖父为什么这么&放任自由&呢?  W:从父亲和前辈口中得悉,从创办《良友》之初到后期,祖父一直喜欢起用年轻人,栽培年轻人。与祖父一起共事过的人,都非常欣赏他这一点,也感激祖父对他们的栽培,直至祖父过世多年后,仍然缅怀他,敬佩他。有一位前辈,因为家贫,十一二岁就进入《良友》杂志做勤杂工。祖父见他年幼外出谋生,经常在各方面培养指点他。这位前辈现在移民国外,仍常对人提起当年祖父对他的照顾。他后来开了一家图书公司,取名&良友&,即是出于对我祖父的纪念。  B:1933 年,时任上海市教育局长的特务头子潘公展致信你祖父和另一位《良友》管理者余汉生,要求辞退主要编辑赵家璧和马国亮。当时你祖父顶着压力,留用二位编辑,并鼓励他们继续在公司工作,并寻找南京政府中粤籍高层人士从中斡旋。你祖父是否把《良友》的新闻独立看得更重要呢?  W:祖父将良友的使命定位为:&以出版业保国育民,以印刷业富国强民&。要&抱着普及教育发掘文化的目标保持到底,不见异而思迁,不因难而思退;更不受任何势力的支配。取材严而均,言论公而直&&&。从祖父在《为良友发言》说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祖父来说,普及教育、富国育民是最重要的。为达到此目标,必须要不受任何势力的制约。这其中也包括保持新闻的独立性。  B:《良友》顶着压力出版丁玲的著作《母亲》,成为《良友文学丛书》最为畅销的著作。试问冒着危险出版该书是你祖父的决策吗?还有其他类似事件吗?  W:赵家璧所策划的&良友文学丛书&是在伍联德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赵家璧邀约左翼作家著书的想法也得到了伍联德的首肯,因此,也有了赵家璧对丁玲的约稿,并在丁玲被捕之后,又冒着风险推出《母亲》。这件事情,由赵家璧决策,其中还有鲁迅的影响和郑伯奇的推动。祖父只是营造了这样一个包容左翼文化的环境。良友还出版了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以及其他左翼作家的著作。  B:你对祖父有哪些记忆?  W:祖父去世的时候,我非常小。关于他的记忆主要来自于父亲的讲述。我祖父共有三个子女,其他孩子均因为疾病早逝。我父亲伍福强很小的时候得过急性脑膜炎,病势凶险。那时医学不发达,祖父以为这个孩子不可能活下来。稍后我父亲的病奇迹般痊愈,祖父遂将父亲的名字改为&伍复强&,后改名伍福强。我祖父的子女中,只有父亲学的是新闻学,因此能继承祖父遗愿的也只有他。1984 年,父亲在香港复刊《良友》,当时我加入了《良友》的运作,一直至今。  B:21世纪初,《良友》杂志再度停止公开发行,现在主要以良友文化基金会的形式在香港和大陆推广文化事业。为什么再度停刊呢?  W:《良友》画报注重推广文化艺术,而香港社会商业气息太浓,人们更乐意关注娱乐或者马经。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是一个原因。《良友》停刊后,我们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非盈利机构&良友文化基金会&,在香港和大陆推广文化事业。我们刚刚在北京大学主办了&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良友》的中国记忆与当代传承&的活动,并赞助了京剧&白蛇传&在北大演出。明年,我们在祖国大陆会有更多的文化活动。  (良友图书有限公司潘震山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鸣谢。)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上海外滩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志创刊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