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发展的意义经济货币化意义?

1671年,康熙十年,辛亥年,远在欧洲的法国建成了巴黎歌剧院,并上演了公认的第一部法国歌剧《波莫纳》,同年,英国爱丁堡诞生了一位天才“赌怪”——约翰·劳,是的我把他称作为赌怪,因为他最杰出的一场赌局,背后的筹码是整个国家。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男婴能够给当时歌舞升平的法国,带来笼罩在其经济体系头顶上百年的巨大阴霾。1715年,约翰·劳在赌桌上结识法国当时的掌权者——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后者因为先王遗留下来的巨额负债愁眉苦脸,约翰·劳向他推荐了自己的纸币理论,约翰劳提出,货币的价值来源于信用,如果信用足够的话,就算是一张纸也可以流通开来。奥尔良公爵一想,我不能凭空创造金银货币,但是要是纸币能流通开来,造纸币还不简单,那我的国债问题不久迎刃而解了?两人一拍即合。在一开始,法国流通的纸币,终于解放了金银铸币流通不足的问题,确实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约翰·劳觉得大量发行纸币的时机到了。人一旦拥有了创造财富的能力,就容易膨胀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从1718年到1721年期间,约翰·劳和奥尔良公爵一共发行近30亿的纸币,而之前的金银铸币仅仅只有7亿。伴随着纸币的疯狂增发,法国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市场商品,因此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为23%,大量的人最终将纸币兑换成铸币后运出法国,导致了法国财富的巨额流失。约翰·劳最终还是输掉了赌局,无奈之下,法国政府下令禁止了纸币的流通。而之后近百年,纸币的信任都难以在法国重建。这就是历史上较为著名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不过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应该还属于我国交子(骄傲脸)。财政赤字货币化,乍一听很复杂,但是你看看约翰·劳干了啥呢,其实就是一句话:打开印钞机印钱来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最近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概念真的很火,从美国的无限QE,到人大代表的两会提案,都有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影子,网上也有一堆真懂假懂的文章对其进行了解剖,不过其中不少文章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今天我也来聊聊我眼中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下面我们来整体解释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概念。要理解财政赤字货币化,首先得理解财政赤字的概念。什么是财政赤字其实在西方的经济中,无论是股市还是别的什么资产,负的(下跌)都是用红色来表示,一般来说在政府的开支中,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在会计簿上就会用红色的来标识这部分金额,表示亮红灯了要注意。这也是赤字中的“赤”的由来。财政赤字,是针对政府而言的,当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小于政府的财政总支出,也就是入不敷出,就产生了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哪有的读者就要问了,政府的收入如果就1万亿,政府又为什么要花超过1万亿呢?为什么会出现财政赤字一般来说,大体上财政赤字可以分为两类,有意形成的财政赤字,以及预料之外的财政赤字。意料之中的财政赤字在经济低迷时期,例如最近的新冠肺炎封城期间,各行各业的经营者都受到了打击,为了提振消费,刺激经济,政府就推出了几万亿的 5g等新基建计划,由于这些基建基本上是拥有长期的收益,短期是远远比不上投资的金额的,这就造成了政府的支出会远远大于财政收入,从而形成财政赤字。在今年2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了今年政府的财政赤字率提升到了近几年的最高点的3.6%,要知道去年才是2.8%!!可见国家6稳的决心有多大。5G新基建但是这种财政赤字是政府可以预见的,并且刻意为之的,对经济又刺激作用,同时在有一个长期的收益,这种财政赤字一般来说对政府并不是什么坏事。意料之外的财政赤字但是还有一些财政赤字是政府意料之外的, 例如因为某些战争或者国际制裁的影响,造成了政府的收入急速的降低。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委内瑞拉,因为石油价格暴跌影响,最终导致政府收入暴跌,产生了巨大的财政赤字,而之后政府为了解决赤字问题,一系列瞎操作直接导致了委内瑞拉产生了急速通货膨胀,最终纸比钱贵。急速通货膨胀当然还有例如政府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的贪污腐败,以及偷税漏税也会造成意料之外的财政赤字。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什么财政赤字货币化,有一个别名,叫做“直升机撒钱”,从这个名字上大家就可以感受到,这肯定是和央行印钞机大开脱不了关系。还有一些别的经济学术语也是一个意思,比如,“央行发行货币为政府债务融资”等等。直升机撒钱,一般分来说有3种手段央行直接印钞票,然后送给政府花。央行直接去政府那里买下它发行的国债,这种叫做一级市场操作。而我们通俗的买债券是央行去二级市场,也就是我们的债券交易市场进行购买,美国的无限QE也是在二级市场购买债券。把第二种手段种,政府欠央行的钱(政府的债券其实就是欠条)直接抹掉,或者这个把这个欠条的利息改到0,也不要政府还钱。所以你看美国之前的无限QE啊,其实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最多算是前传。毕竟美联储还是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没有直接把钱运到政府手里。其实从目前来说,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现代经济学主张的基本经济结构。但是仔细看财政政策货币化这3个手段,明面上看着还是有中央银行这一机构,但是本质上已经沦落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印钞机器了。央行不再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制定货币政策,而是根据政府的债务需求进行货币发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政府与央行职权的融合,这在也是我文章开头18世纪法国的金融结构,甚至都可以看作经济体制的一种倒退复辟。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来源有很多人乍一听要印钱,就简单的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导致强烈的通货膨胀,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想法。一例胜千言,让我们来看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的的老朋友霓虹国——日本:先看3个基本数据指标:GDP代表产出水平,广义货币供给M2,CPI代表通货膨胀。GDP:基本没有增长日本过去20年GDP变化广义货币供给M2:从6M翻了2倍多日本过去20年M2变化通胀指标CPI:20年基本稳定日本历史CPI指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回顾过去20年,日本的GDP一直都没有涨,甚至中间还经历过负增长,同期货币增长量基本上是翻了2倍,再看CPI这个广为人知的通胀指标,没有涨,竟然没有涨!!!是不是很神奇。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主要理论来源是现代货币理论(MMT)。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货币的价值来自于政府的信用,是对政府债权的一种凭证,用政府未来的税收作为担保,不与实际价值挂钩。主权货币的发行不需要考虑预算的约束,在控制通胀的水平下可以无限发行。政府可以代替央行进行,就业通胀等职能。简单来说,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价值来源于政府的信用,只要通胀不超标,政府就可以无限发行货币,进行财政调控,也就是实际上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我国需要财政赤字货币化么回头看我国,目前来说既没有必要,也不能轻易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首先是没必要,我国政府的负债率在世界上来看都是很低的,还有大量的债务扩张的空间,不用担心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财政赤字货币化进行融资。再者是没有好处,因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实际上是一种金融职能的退化,央行失去货币自主权,和政府债务进行绑定,丧失了调控的空间。三是法律也不支持,而且在1995年我国制定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第29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它政府债券”。结语总结来说,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央行通过印钞,为政府的财政赤字兜底。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也是不休不止,例如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就认为,MMT理论存在逻辑上的漏洞,在实践中会非常危险,还写过《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判》一文。不过其央行货币政策司长的职位肯定是想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不想成为财政部的傀儡,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不过文章的观点还是中肯有利,也是笔者比较赞同的。当然也有很多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学者,比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不过其身为财政部学者,也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嫌。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财政货币化这种场景下,央行已经失去了独立调控经济的地位,和政府形成了绑定,是货币政策的历史退化。}
中国经济货币化的演变及反思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货币投放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不引起物价上涨。从1948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例,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市场货币供应量基本处于一种超量供应状态,但市场物价上涨幅度一直低于货币发行指数,论者认为是由于新的信用货币量占领市场,货币容量不断扩展引起的。这种新的信用货币本身在实质上正反映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表明,货币不仅作为流通媒介参与经济循环,而且作为实际财富的替代,被赋予了资产形式。中国经济货币化始于这种为适应恢复时期的相对市场化的经济过程中。由于市场化,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和实物资产一样可以获得等同收益的资产形式。从理论上说,这种地位本身也就标志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用货币价值本身可以衡量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经济成为实物经济的最终替代。1949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币取代了物物交换,从货币化初级形式交换媒介作用充当了农村地区物物交换的替代。虽然这是一个浅层次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货币化向纵深发展。统计数据表明,这三年虽然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77.5%,而市场现金流量增加了6.05倍,货币供应总量M2增加了23.1倍。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数据包含了信贷量。这说明在恢复时期,虽然经济货币化已表现在流通媒介上,但更集中体现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的信贷上。这点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经济中经济货币化的第二形态较之第一形态,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当然,经济货币化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盲目发行,恰当地表现为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容的货币需求和替代。如1950年2月市场现实流通量为1949年12月的117.2%,M2为135.5%,物价指数为209.4%,物价指数远远高于货币增长率,表明货币已超过经济货币化的容量,为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货币发行。中国经济在三年恢复时期,除了信贷支持国营工商业外,并且加强了对私营业务的支持,因而在三年的恢复期保存了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对货币化的需求,使货币供应和经济货币化同步进行。经济货币化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但是,中国从1956年始,逐渐深化的计划经济使经济货币化受到严重阻碍。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从一般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的品种和数量便越大,金融资产与社会产值的比率越高,货币化程度越深。分析中国的状况,1953年我国银行资金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5.1%,1956年为19.3%,1978年为33.3%,1989年为47.7%。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53年至1956年银行资金运用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年增长1.4%,而1956年至1978年仅为0.63%。这些数据比较情况说明,1956年至1978年后的计划经济由于采用计划调拨,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速度大为减慢。再比较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1.4%增长率,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严重非货币化,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56年后出现的财政划拨款制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受到控制,一方面使经济货币化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1956年至1978年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自1958年起国营企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需要的定额流动资金70%由财政拨给,1959年后国营农场需要的流动资金,统一由财政拨款,1962年后,商业部门改由国家核拨部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后计算出来,事实上每年增加甚微,因而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缺乏,加之扩大的处延式投资中资金沉淀现象普遍存在,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受到限制,最终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道路布满荆棘。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中国财政存款量占银行存款相当比例,如1970年为46.9%,1978年为40.3%。由于财政存贷是几乎不计息的,因此,货币中很大一部分不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进一步为中国经济货币化设置了人为障碍。中国经济货币化现状及展望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化明显加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流通领域的不断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货币投放量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1985年至1993年为例,年均增长率M0为25.41%,M1为19.95%,M2为24.56%,国民生产总值Y为9.54%,而物价P仅为9%。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1985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增长率几乎以三倍于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增长,这表明投放的货币不仅满足增长的国民总产值的需求,而且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投放的大部分货币充当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替代作用。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中货币作用加强,经济货币化正朝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评估,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同时,合理的货币供给增加略高于2%。从这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货币化已明显高于前几年,表明中国已逐步走向货币经济纵深阶段。中国经济在货币化过程中,由于货币的非市场化因素普遍存在,致使货币并没有完全等同实物资产享有等同的收益率。有关专家估计,中国专业性或政策性银行拥有占资金市场80%以上的资金,而其中按市场原则贷款经营的货币仅在40%左右,低于成熟货币经济的要求。另据1993年《中国经济年鉴》有关数据表明,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9.18%,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9.36%,基建贷款几乎等同于存款利率,而粮棉油、外贸出口收购贷款利率又低于存款利率,仅为8.46%,特区、开发区贷款利率更低,仅为2.88%,远远低于存款利率。而一些经济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国1991年存贷款利率分别为5.84%和8.46%,德国为7.62%和12.46%,贷款利率都高于存款利率,表明货币作为社会资产的形态,参与了社会收益平均分配,显示出成熟货币经济特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贷利率差,可以说已经比较顺畅,货币经济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相对普遍地存在着呆坏账现象,使相当一部分货币资产并没有获取社会收益。如在经济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任意扩大化等,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对货币资产形态的忽视,由此引发了争贷款而不计利率的现象。从根本上讲,这种现象的出现仍归因于中国经济中虽然货币投放量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货币并没有体现出真实价值,没有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因此,货币投放量的多少,在中国经济中和物价联系并不太紧密。这也说明,中国经济还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货币化不太高阶段,离成熟的货币经济尚有一段路要走。当然,中国目前经济货币化状况,比较改革开放前已大为改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经济货币化必将随之加深,使中国经济步入成熟货币经济时代。从目前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紧张情况也可以看,经济货币化中的经济主体已提出了货币经济深化的要求,表明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中国经济货币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挠的趋势。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货币市场化必将不断深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gdp发展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