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配音的正规学校街在电视剧学配音的正规学校方面的表现是否强于一般水平?期待真实评价。

很好,很喜欢,就是有点长。有机会要读第二遍。以下为书摘: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解释行为,对其归因,以使其变得秩序井然,具有可预见性、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思维(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2.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3.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4.社会影响塑造行为。5.性格倾向塑造行为。);社会关系(6.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7.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态度同样依附于行为,它可能使我们对那些投入满腔热血或备受折磨的事物更为坚信。作为社会个体,我们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同样也是社会的创造者。待别人多一份温情,他们便也会显得更可亲可爱。至少我们的世界建立在情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中。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它会给你提供许多理念,而它们会让你知道如何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赢得朋友,如何影响他人,如何化干戈为玉帛。我们对现实的知觉会为我们的预期所左右,这即是关于人类大脑的一个基本事实。事后聪明偏见: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明显容易。……一旦新知识在手,我们那卓有成效的记忆系统便会自动更新过时的假定。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相关并不能清楚解释因果关系。第一编 社会思维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为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人们经常为自己的外表感到头痛。全力以赴并取得了成功会使人感到更加自信有力。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集体主义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在美国,保守派倾向于成为经济上的个人主义者(“不要征税或管制我”)和道德上的集体主义者(“制定法律来约束不道德行为”)。而自由主义者则倾向于成为经济上的集体主义者和道德上的个人主义者。人们都矢口否认媒体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承认媒体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我们常常错误地想要得到某些东西。在消极事件之后我们尤其会倾向表现出“影响偏见”——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重大的消极事件(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比轻微的愤怒(不能激活我们的防御机制)所引发的痛苦持续的时间反而更短。换句话说,我们是有恢复力的。自我的活动能力是很有限的。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在操作方面,自我控制类似于肌肉力量:两者在使用后都会变得比较虚弱,但在休息时可以进行补充,并且随着练习而加强。习得性无助:抑郁或苦恼的人变得被动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和你一起住的人如果可以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去看电影,晚睡还是早起,那他们可能活得理更久并一定会更快乐。像自由和自我决定这样的好东西人们会嫌多吗?……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确实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与自尊建立在如个人品质这样的内部因素的人相比,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基础上的自我价值感脆弱者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以及饮食障碍。……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这些最终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有关承担责任的自我服务偏见会导致婚姻不和、员工不满和讨价还价时的僵持局面。要想在学校里获得成功和出类拔萃,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对利害的关注。虚假普遍性效应: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对自我的积极信念同样会激发我们去努力(自我实现预言),并在艰难岁月中保持希望。如果多数的群体成员都认为,虽然自己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自我服务偏见),但自己的报酬却太低且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那就可能引发不和与嫉妒。小结: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者们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在成功的时候安享荣誉。……过分相信自己,使我们显现出对未来的盲目乐观。我们还容易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这些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我们“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这一动机有利于我们抑制抑郁,但却会引起错误评价和群体冲突。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情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有权势的人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话题并控制谈话内容,这往往会使其下属过高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人们通过从朋友那里听说而获得的印象通常比那个朋友亲自获得的每一手印象极端得多。信念固着: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我们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有什么相反的办法能够纠正我们的信念固着吗?惟一的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我们的心灵有时候会虚构记忆。……当那些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时候,它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小蝴蝶而不是毛毛虫那是很正常的,成熟对我们所有的人撒了谎。……当记忆模糊的时候,现在的感觉主导了我们的回忆。……我们都有一个极端的自我,它改变我们的过去使其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我们的社会判断是一个融观察、期望、推理和热情为一体的混合体。直觉:我们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过度自信倾向: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出过错,但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们会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很好地维持婚姻关系和遵守锻炼计划——仍然相当乐观。……具有讽刺的是,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假如无知可以产生自信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问,我们怎么会有无法察觉的缺陷呢?人们从一条一般公理演译出一个具体例证是很慢的,但是他们从某一个鲜明的例证归纳出一般公理则是非常迅速的。反事实思维:在奥运比赛中,铜牌获得者(他们很容易设想比赛结束后自己没有获得奖牌)比银牌获得者(他们很容易设想自己获得金牌时的情景)显得更快乐。相关错觉:我们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这种倾向会令我们误入歧途。……人们不仅仅想看到他们期待的结果,而且还看到他们想要的期待。控制错觉:人们行动时往往认为他们能够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一个广告宣称网上投资“就是和控制有关的”。唉,控制错觉导致人们过度自信。在不存在相关的地方知觉到相关(错觉相关)和认为自己可以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控制错觉)听起来很诱人。对完成某事的积极强化通常更有效并且会有较少的负面效应。自我实现预言:认为某些人的能力超常(或能力不足)的错误信念会引导教师和研究者给予那些人特别的关照。这可能会引发他们做出更出色(更平庸)的表现,并且因此看起来会确证一个实际上错误的假定。我们相当容易形成和保持错误信念。我们容易受先入之见和过度自信引导,被鲜活的轶闻、甚至不可能存在的虚假相关和控制所说服,我们建构起自己的社会信念并继而影响他人去确证它们。第4章 行为和态度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安全驾驶的呼吁对降低事故率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其效力远远低于对限速驾驶、隔离高速和酒后驾车的惩罚。态度能够决定行为吗:社会影响力真的非常大——大到能够诱发人们违反他们最深层的信念。……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会变得更明显。人们进行自我觉知可以加强言行之间的一致性。……镜子确实能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扮演某种角色通常会使人们内化自己的行为。行动就变成了信念。一个不起眼的恶行会很容易产生一种更恶劣的行为。恶行侵蚀人的道德感。当我们自愿地认可某种行为时,我们会为它承担更多的责任。亚里士多德: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列夫·托尔斯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以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不仅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影响态度。当我们做事时,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时。登门槛现象的研究说明,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大的事。行为也影响我们的道德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我们不仅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不协调理论预测: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减少不协调。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一旦做出决定,它就会长出支撑自我的双腿。如果人们发现自己答应了别人的一个小请求,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热心助人呢?是这个因素导致了人们在登门槛实验中后来会答应别人更大的请求吗?答案是肯定的。行为可以修正自我概念。那些被诱发出微笑表情的人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并且觉得卡通片更加幽默。观察他人的面孔、姿势和声音,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模仿他们每时每刻的反应。理由不足效应——即最小的刺激能够最有效地促使人们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继续做下去。认知不协调理论对此做出了一种解释: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不协调。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喜欢的事情(例如,玩魔术牌),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为工作。如果因工作出色而获得的赞扬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和更成功的话,这确实能增加我们的动力。如果我们能恰当地给予报酬,这也许同样可以提高创造力。……关键是报酬意味这什么: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那会让人们觉得:“我很善于如此”),则它们会增加个体的内部动机。而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人们很少内化被迫的行为。三种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自我展示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人们确实会因他人的想法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有时真的会引发真实态度的改变。不协调理论的解释是,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不协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当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事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埃皮克提图:“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建议那些具有一定雄心壮志的作家,即使冥思苦想令自己无法理清头绪,那也还是要拿起笔来进行写作。写一篇评论或说出一种相反的观点会迫使我们去思考可能被自己忽视的观点。而且,当我们主动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某些事时我们会记得最牢。第二编 社会影响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总体上,地位更高的人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设定者。较低下的角色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能够让那些被赋予较低社会地位的人接受并相信自己的地位,这是社会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人类大部分的冲突和争论都源于人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意见而并非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所有的文化都会赋予个体一定的角色。扮演一定的角色常常会使人们内化自己的行为。改变角色也能够改变我们的观点。女性——更少攻击性,更多关心他人,更敏感。女性似乎更加仁慈,更能共情。男性倾向于做那种指示性的、强调任务的领导,而女性则擅长变革型的领导方式。男性谈话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独立的关注,而女性更重视关系。在185个国家中,男人越稀少,怀孕的比率就越高——因为当男人稀缺时,“女人们会以低价提供性的方式相互竞争”。随着人类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女性变得更加独断和自信,而男性则更多地与他们共情,更少地支配他人。显著的跨文化、时间的差异表明,进化和生物学并不能解释性别角色差异,而是文化塑造了性别。两个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孩子之间的差异和从众多家庭中随机抽取的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一样大。孩子们比较关注的其实并不是父母怎么想,而是他的同伴怎么想。父母一代与孩子一代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以至于文化的传承并不十分理想。而且在人类社会和灵长类的社会文化中,变化往往都来自年轻一代。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性别角色差异非常大。主要的文化影响并不是由父母直接带来的,而是通过同伴的影响。我们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建筑师。从某种角度讲,把自己看做环境的产物(否则我们一方面会因为自己是社会的建筑师而过分骄傲,另一方面会为自己的问题而过分指责自己),同时把他人视为自由的行动者(否则我们会变得过于集权而专断)比较明智。也许我们按照相反的方式理解会更好——把自己看做自由者,同时关注他人受到的环境影响。这样我们看待自己时会更强调自我效能,同时在看待他人时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处境。如果我们从个人内部的原因去理解贫穷、情绪失调、犯罪、酗酒甚至失业,那么我们可能会束手无策。第6章 从众任何压制个性的行为,均为专制,而不论名称为何。——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顺从滋生了接纳。开始做出顺从或抵抗的行动,这就会形成一种态度,而态度随后又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又加强了态度。最初的帮助强化了承诺,而承诺导致了更多的助人行为。文化是生命最强有力的塑造者,即时的环境力量也同样有力——都证明了社会背景的影响力。虽然社会学家积累了大量证据,证实我们的行为是社会当前环境的产物,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依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 ——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从众——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顺从是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接纳是不仅在行动上而且也在信念上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服从的影响条件是: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没有一个不服从的榜样。我的观点,我的信念,当第二个人接受它时便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成功。观察到其他人持有异议——即使这种异议是错误的——会增强我们自己的独立性。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愿意服从研究者的命令。“为成功而穿着。”显示出高地位的外在仪表能够增加个体的影响力。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事前承诺: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当面临意见一致的、3个或更多个有吸引力的地位的人时,人们最容易从众。规范影响是“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受拒绝,得到人们的接纳,或者获得人们的赞赏。规范影响:新当选的政治家们常幻想要改变体制。随后,在这种体制内向上爬时规范影响又迫使他们遵守社会规则。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来自于其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当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程度较大,这反映出规范的影响力。当遇到难以决策的任务时从众程度也比较大,这反映出信息的影响力。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当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并且这种独特感是中等程度时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感觉。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第7章 说服说服的中心途径:关注论据。任何有效的宣传都必须限制在很少的几个点上,并且不断重复这些标语直到每一个公众成员都理解为止。——阿道夫·希特勒。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研究者发现,越是说话快的演说者越有说服力。六个说服原则:权威性(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偏好(人们对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反应更加积极)、社会证明(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证实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互惠性(人们感觉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过的东西)、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公开做出的承诺)、珍奇性(物以希为贵)。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如果在阅读信息的时候让耶鲁大学的学生享用花生和可乐,那么他们会更容易被说服。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近因效应:我们对最近信息有更好的记忆。看上去可信的谎言能取代证据确凿的事实,重复的陈词滥调可以掩盖复杂的现实。仅仅是对某种陈述的简单重复就有助于增强其流利程度,从而增强它的可信度。像押韵这样的因素也会增强其流利程度,以及可信度。难度较大的信息以文字方式呈现时的确最具说服力,而简单的信息则以录像呈现时效果最佳。生命周期理论:态度随着人们的成长而逐渐改变。生活时代解释:人们年纪大时所持有的态度和他们年轻时基本没什么两样;由于这种态度和当今那些年轻人的态度不同,代沟由此产生。……研究者们“几乎只发现了生活时代效应,而没有发现生命周期效应”。如果信息唤起了我们偏好的想法,那它就会说服我们。如果它促使我们想起相反的观点,我们可能就会固执己见。那些讲话语气果断、语速较快并直视听众眼睛的人通常较为可信。那些持与个人利益相悖观点的人也会让人产生同样的感受。当你对那些笃信不移的人们发起攻击而攻击的强度又不那么强烈时,你会激发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行为来维护其先前信奉的东西。对说服者: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效果不佳的说服还不如没有。……那些曾经拒绝过戒烟劝说的人很可能对以后的任何劝说都有了免疫力。效果不佳的劝说,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引起听者的防御心理,使得他们对于随后的劝说变得更加“铁石心肠”,不为所动。人们应该如何抵制被说服呢?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会导致个体抵制随后的劝说。温和的攻击还可以起到免疫的作用,使个体对可能到来的更强烈的攻击做好反驳的准备。结论看似矛盾:加强现有态度的方法之一竟然是对其发出挑战;当然,这种挑战必须适中,不至于颠覆其已有的观点。第8章 群体影响“毫无疑问,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改变整个世界。”——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社会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它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并且会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在团体拔河比赛中集体所付出的努力仅有所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社会懈怠:在群体条件下,人们就会受到搭集体便车的诱惑。一旦受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会有所增强,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小,社会懈怠就发生了。激励小组成员的一种策略是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化。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只要团体成员坚信高的努力程度能够取得好的作业成绩并且会带来回报,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如果小组成员自此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那么懈怠就会有所减少。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表现出的社会懈怠的确不如个体主义文化下强烈。女性不如男性个人化——其社会懈怠也不如男性强烈。保持工作群体较小的规模并使构成群体的成员实力均衡也有助于使成员们相信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必不可少。仅是城市人山人海这一特点就足以产生匿名性的效应,从而使损坏公物成为个体道德中所许可的行为。群体讨论通常可以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网络聊天室“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使相同目的的人集结起来,令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也能够动员致命的武装力量。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要好于社会普遍所希望具有的特质和态度。预防群体思维:公平——不能偏向任何立场;鼓励批评性评价;有时可以将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欢迎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在实施之前,召开被称为“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以群体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和睦过分的关注,其症状表现有:①无懈可击的错觉;②合理化;③对群体道义无可质疑;④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⑤从众的压力;⑥对异议的自我潜意识压力;⑦一致同意错觉;⑧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有些人能出色地担任任务型领导——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而另一些人能出色地担任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解矛盾、表达支持。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第三编 社会关系第9章 不喜欢他人熟悉性刻板印象:“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的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式房屋、中国警察、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刻板印象使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合理化。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都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尼采。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于能够积极地评价自己。通过吹嘘自己的群体、诋毁外群体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同一性,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我。自我同一性低的男生不喜欢强势、非传统的女士。自我同一性高的男生则喜欢这些女士。不好(不和谐)的想法和情感往往经久不衰。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我们对一个群体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受少数生动样例的影响。“公正世界现象”:仅仅是观察到其他无辜者受害,就足以让受害者显得不那么值得尊敬。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然而一旦接触到生动的轶闻趣事时,他们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因此,许多人认为“政治家是骗子”,但“我们的参议员琼斯是诚实正直的”。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回顾人类历史,20世纪的人们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同时却也是最嗜好残杀的。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挫折-攻击理论:一个被老板羞辱的男人回家以后大声斥责他的妻子,妻子只好向儿子咆哮,儿子只能踢狗解气,而狗则把来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的线索,这种愤怒就可能激起攻击行为。挫折感不仅来自剥夺本身,还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地承受;一旦人们感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它们就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了。任何形式的厌恶事件,比如希望破灭、人身侮辱、躯体疼痛等,都可以激起情绪爆发,甚至沮丧状态造成的折磨也会增加敌意性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所见即为所思。……“枪支不仅使暴力成为可能,还可以刺激它的发生。手指扣动扳机,但扳机同样可以拉去手指。”每年电视代替了上千小时更多别的活动的时间。反复玩暴力游戏会导致攻击性人格的增强。体罚同样能产生消极作用。惩罚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它塑造了我们所尽力防止的行为。而且它是强迫的。暴力少年和虐待孩子的家长大多出自以严酷体罚来管教孩子的家庭,便不足为奇。我们如何减少攻击?与宣泄假设相反,发泄攻击更多地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进一步的攻击。社会学习观点建议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和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从家庭成员或同事那里遭受沉默对待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对待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是一种“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被排斥,看来是一种实在的创伤。有助于最初的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接近性: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仅仅是对相互交往的期待就可以引发喜欢。熟悉诱发了喜欢。固有的自我中心主义:我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情绪相比于思维是更即时的东西。——情感可以先于认识。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曝光效应也有缺点,对陌生人的警惕——这能解释当人们面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原始的、自动的偏见。广告商和政治家们充分利用了这种效应。即使人们对某一商品或候选人没有什么强烈的情感,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复,也可以增加商品的销量或得票率。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外表上的匹配将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埃里克·弗洛姆。在相同的信息之下,老师们倾向于认为那些有吸引力的孩子在学习上更聪明、更成功。……大多数人都认为,长相一般的孩子,他们的才干和社交技能都不如那些漂亮的同龄人。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有吸引力的人和无吸引力的人,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很可能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漂亮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麻烦。如果他们可以依赖自己的外表,往往就不太愿意发展其他和方面的能力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更有吸引力的人却是对有吸引力的特征进行适度夸大了的面孔。我们不仅会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是讨人喜欢的,而且会认为讨人喜欢的人是有吸引力的。相似产生喜欢: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追求的人。人们渴望相似伴侣的愿望远远强于渴望漂亮伴侣的愿望。我们有一种偏好——错误的一致性偏好——倾向于认为别人与我们拥有同样的态度。不相似导致不喜欢:因彼此拥有对立的特征而结婚或同居的趋势……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有效的证实。若你对自己信心不足,你也可能会对你们的关系持悲观态度。对自己感觉良好,你才会对约会伙伴或配偶的看法更有信心。如果两人真心喜欢对方,如果他们能在对方面前坦然表露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而不是总是“友善”地对待对方,那么他们将持久地拥有更满意、更富有激情的关系。真诚对营造两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很重要,但假定对方是天性善良的彵同样重要。我们是被那些令我们感到满意和开心的人所吸引。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生理唤醒促进了罗曼蒂克式的反应。……观看恐怖电影、乘坐过山车,以及体育锻炼等也都有同样的效果……那些经常在一起做一些可以提升彼此兴奋度活动的夫妇,所报告的婚姻满意度最高。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会和自己拥有相同的感受和想法。其实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男性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爱情的精髓——两个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倾诉,从而相互认同;两个自我保持其个性,但又共享很多活动,为彼此的相同之处而感到愉悦并且相互支持。自我表露可以如此轻易地帮助个体建立对他人的亲密感。模仿相爱行为也能够激发爱情。……通过扮演和表达爱意,最初的浪漫和激情能够发展成持久的爱情。人们必须付出努力才能防止爱情的衰退。例如,每天挤出时间来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克制自己的唠叨,不争吵,袒露自己并倾听对方的感伤、关注和梦想;努力使婚姻关系达到理想的完美境界,成为“社会平等的、无阶级的乌托邦”,伴侣双方都能自由地给予和获取,能够共同做出决策并一起享受生活。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精神病学家卡尔·梅宁格。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志愿者行动也同样地有益于成年人的精神状态乃至健康状况。别说谎,不然你会生活在内疚里(并且你还会感到有一种要缓解它的需要)。尽管年幼的孩子就能表现出共情,但他们并不会从助人中得到很多快乐;帮助行为来自于社会化过程。“人生来自私”——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帮助行为也随之自然地发展起来了。……最初帮助行为是因物质回报产生,其后是社会性回报,最后才是自我回报。好心情,好行为: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一个普遍的道德准则就是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互惠在那些小的、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能更好地起作用,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能经常看到被自己帮助过的人。……互惠行为在偏远的乡村就比在大城市中发生得更多。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我们就会产生共情。……当我们产生共情时,我们就不会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痛苦,而会去关注受害者的痛苦。在世界各大城市,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太多而产生的“同情疲劳”和“感观超载”也能限制人们提供帮助。相似性容易唤起喜欢,而喜欢又会引起帮助行为。因此我们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共情,也更乐于帮助他们。贴上乐于助人的标签也能加强人们乐于助人的自我形象。态度紧随行为。助人行动能够促进把自己看做是“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人”的自我知觉,而这种自我知觉又反过来促进了进一步的帮助行为。如果我们给决定做好事的人提供足够的奖励,但又不过分的话,做好事的人就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利他动机,从而会更乐于帮助。第13章 冲突与和解缺乏冲突的关系或组织可能是死气沉沉的。冲突体现了参与、承诺和关心。如果能够被理解和解决,冲突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对个体有利的决策对整体而言可能是不利的,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两难问题也就产生了:我们如何让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和集体利益协调一致?在一个较小的集体中,每个人都能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自己对集体的影响。……一些政治理论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建议,只要可行,就应当将公共资源划分为较小的单位。沟通:对两难问题的讨论会增进小组成员的群体意识,并使成员们更加关注小组的整体福利。能够减少社会困境危害的方法包括:确立法规以限制利己行为;将群体分为较小的单位;让人们能够充分地沟通;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倡导利他的行为规范。竞争会引发较多的攻击行为。为了纠正主观偏差,你应当对别人好,比你期待别人对待你的还要好上20%。当一个人越是感觉自己有较高的能力和价值时,他就会越容易感到怀才不遇并意图报复。对社会强烈不满者大都是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比实际所得更多的那些人。在冲突中,双方对对方的误解常常具有令人吃惊的一致性,他们都会美化自己和丑化对方。激化冲突的另一个常见错误观念是,认为尽管对方的领导阶级是邪恶的,但是他们控制和操纵着的民众则是支持我们的,这种“领导邪恶——民众善良论”明确地体现在美苏冷战的双方身上。即使是对冲突的预期都会固化人们的思维,阻碍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接触是竞争性的,或没有权威机构支持,或是不平等的,那么结果必然是恶化的。共同的外部威胁能建立内部的团结。……有时候,领导人会刻意创造一个假想的敌人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超级目标会促进合作。在一起工作尤其对分解小群体,建立一个新的、更具包容性的群体很有用。成功的合作能够增强两组人之间的吸引力。如果曾经敌对的组在一个合作的任务上失败了,并且他们又可以把失败的责任推卸到对方身上时,他们之间的冲突反而会恶化。在存在“拼图”的班级里面,孩子们互相帮助,对于同伴也更加喜爱,对学校的感觉也更加良好,同时他们的自尊也比在传统的班级中的孩子要高。对于我们目前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怎样建立起一个超级目标,并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实现它。如果能够建设性地解决冲突,那么冲突能够提供和解的机会和更多真正的和谐。那些百分之百合作的人最后往往会被倾轧。比较明智地说,单方面的妥协是行不通的。尽管冲突经常被社会困境、竞争和误解所引发,但是一些强大的力量,比如接触、合作、沟通与和解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生命的主要内容(甚或是大部分内容),并不是各种事实与场景,而是人们头脑中永不停息地呼啸着的思想的风暴。——马克·吐温。我们的假设把人们塑造成我们所期望的类型。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去寻找什么。你将会得到你期盼的结果。——罗伯特·勃朗宁。考虑到事后聪明和自我证实的诊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临床医生和访谈者会对自己直觉的判断更有信心而不怎么相信统计的结果。……统计预测确实不够可靠,但是直觉——即使是专家的直觉——更不可靠。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花半小时面试,能比综合所有诸如GPA、GRE成绩和推荐信的评价之类的因素更好地选出合适的人?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们高估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我所知道的最确凿也是我最有信心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在自然面前仍然是全然无知的。事实上,我把这一点作为过去100年里生物学领域最重大的发现……正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的无知是多么广泛而深刻,才成就了20世纪人类知识的突飞猛进。最终,我们正在直面这种无知。而在此前的时代里,我们或是假装已经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或是对问题视而不见,亦或是简单地编造一些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对于很多我认识的医生来说,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内在动机——帮助别人,献身科学——很快就被优厚的薪酬所淹没。他们从事这个行业的快乐不久便消失了。外在的奖励成了工作的理由,医生失去了为他人服务的动机,只为了获得“成功”而努力,而且把薪水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抑郁现实主义:悲观而明智效应:普通人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欢迎程度。抑郁的人却不这样。普通人常会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加上玫瑰色的光环。抑郁的人(除了严重抑郁的)在回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时则更客观。……事实上,几乎在普通人表现出过分的利己、控制的错觉和对未来的不现实预期的每一点上,抑郁的人都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偏见。“悲观而明智”确实很适用于抑郁的人。一个退缩、阴郁和哀怨的人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和温暖。当你听到抑郁的人贬低他们的父母时,记住:情绪改变了他们的记忆。有抑郁倾向的人对不良事件的反应总是自我关注的反思和自责。他们的自尊随着成功急剧攀升又随着威胁急剧下降,波动得厉害。当人们不那么关注自己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以外的事情上时,他们更容易得到快乐。(我:你认为自己害羞,你就会害羞。你认为自己不害羞,你就不会害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受高度压力体验的人变得更易患病。乐观主义者,通常比悲观主义者活得长。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归因风格通常是一剂良药。从著名的安慰剂效应的疗效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信念的强大疗效。态度取决于行为:即使我们不能通过掌控意志力来直接控制我们的感情,我们也能够通过我们的行为来间接地影响它。我们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能够影响我们的感觉。当选择与个人责任感和较高的努力程度结合起来时,影响会更大。……自愿参与,并付出努力(我:会有更好的效果)。抑郁、孤独和羞怯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社会技能训练,通过积极事件改变自我知觉,以及通过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来打破。……使归因更类似那些典型的非抑郁者的好处(通过接纳成功带来的信心,并看环境是怎样使事情变坏的)。人们通常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确信不疑。与那些有较少社会关系的人相比,那些与朋友、亲戚,或者宗教或社团组织的其他成员有亲密关系的人较少早逝。……那些给予最多社会支持(从让朋友、邻居搭车,为他们跑腿办事,到给自己的伴侣提供情感支持)的人寿命更长。这样看来,付出比仅仅是索取对自己更好。友谊是对抗一切灾难的灵丹妙药。——塞涅卡。即使只是“与日记对话”,甚至只是写下自己未来的梦想和人生的目标,倾诉也都是大有裨益的。收入严重不均的地区,人们的寿命也相对更短。人们若是住在一个有巨大收差异的地区,那么处于每个收入水平的人早逝的危险都比较大。即使在个人主义的国家,那些相对而言对生活持群体中心取向的人,比起个人主义者报告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可以与之分享秘密的朋友交流有两个作用:“它将欢乐变成两倍,将不幸分成两半。”在人的一生中,友谊培养了自尊,促进了幸福感。提升幸福感:1.认识到持久的幸福并不来自“制造它”。2.控制你的时间。3.表现出幸福。4.寻找合适的工作和休闲方式,使得你的技能得以发挥。5.参加运动。6.保证足够的睡眠。7.优先考虑亲密的人际关系。8.关注自我之处的事物。9.记录感恩日记。10.照顾你的精神自我。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陪审员对那些细节记忆很差的目击者更为怀疑——尽管这些人往往是最准确的目击者。有一个分析估计,美国每年150万的犯罪判决中有0.5%是错判,这7500个案件中又有将近4500个是由于错误辨认造成的。除非条件非常合适,罪犯的外貌特征非常显著,否则目击者的确信程度与证词的准确性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有时候所信即为所见。当询问目击者时,警察和律师通常从他们自己对事件理解的角度提问题。所以目击者把误导的信息混入他们的记忆非常容易。错误记忆感觉起来甚至看起来都像真实的记忆,这一点同样很糟糕。当接受了被告律师的采访后,这些目击者给法官的证词更加偏向被告。如果面询官一开始引导目击者慢慢地回忆并重建当时的情景,那么回忆将是最完整的。……给目击者充足的、不受打断的时间报告出脑子里出现的一切后,面试官用启发性问题引导目击者回忆……这时他们从目击者那里得到的信息增加了50%,而回忆错误率却没有增加。让目击者看大量的嫌犯照片,同样会降低他们后来辨认罪犯的准确率。在少于10~20秒内作出辨认的目击者,其准确率接近90%;需要更长一点时间辨认的目击者,其准确率大体上只有50%。证实偏见:有了一个观点后,寻求能够证实该观点的证据。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漂亮的人们看起来更像好人。当律师以叙事也就是故事的形式提出证据时,陪审员最容易被说服。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能自发地控制人口的增长,那么最终可能需要用强力控制它。死亡率终将赶上出生率——通过饥荒和饥饿,疾病(例如已经在非洲蔓延的艾滋病),或者通过战争和屠杀。有人建议:并非对人们的收入,而是对人们的支出进行税收——也就是说对收入减去存款和慈善投资的那一部分进行征税。累进制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完全免除对受赡养者征税,同时加大对挥霍者的税收比率。当人们感到不确定、不安全和贫困时,物质主义,即崇尚金钱和财富的观念,会比较流行。当缺乏安全感时,人们在得到一些新的占有物时常常能获得暂时的情绪提升。但是,这种满足是很短暂的。在贫穷的国家,低收入往往意味着基本生活需要会受到威胁,所以相对富有确实可以预测更强的幸福感。……但是在富有的国家……收入和个人的幸福快乐之间的关系“弱得让人吃惊(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在过去40年中我们快速增加的财富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哪怕极小的主观幸福感的增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民众信心的提高。越是为财富努力奋斗的个体的幸福感可能越低……那些转而追求亲密感,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事业而奋斗的人会体验到更高质量的生活。对于一个健康国家的挑战在于,我们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遏制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风潮,因为它会与人类归属的深层需要发生错位。积极的体验(常常是与社交有关的体验)能使我们感到更幸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物质。人们观看的电视剧越多,越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其他相对富裕的人们做比较,那么他们的物质欲望就会不断地上升而自己却越来越不满意。关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①亲密、支持性的关系。②团体信仰经常是这些联系的来源,同时还包含其意义和希望。③积极的特质。乐观、自尊、知觉到的控制感和外向性也是幸福体验和幸福生活的标志。④全神贯注。表现个人技能的工作和休闲经历也是幸福生活的标志。那些有助于真正美好生活的东西——亲密牢固的友谊,一个充满希望的信仰,积极的特质,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经久不衰的。两个原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物质主义不能使我们满意:适应水平现象和社会比较。当收入和消费量增加的时候,我们很快就会适应。而且同其他人相比我们可能发现自己的相对状况并没有发生变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闪电配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