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湘银行贷款审批需要多久'行工程机械经营贷额度怎么评估的?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口1.27亿,农业GDP仅占2%。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山地和丘陵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80%,耕地面积约5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5%,人均耕地0.7亩,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不同,日本可划分为9个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蔬菜、水果、花卉和饲料作物等。1947年,日本政府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监督下,进行了农地改革。这次改革对出租土地1公顷以上的经营地主及寄生地主的出租土地进行强制收购,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转卖给佃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建立了以农户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的土地制度。目前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1.5公顷(即22.5亩)。与欧美国家所走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同,日本走的是一条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与日本农业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农业的发展对我们有积极地借鉴意义。一、日本农业的特点 1、规模经营小,兼业农户多2010年日本有260万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3.9%,其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数,达70%,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主要通过租赁形式使耕地向较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2、经营多样化,生产成本高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为95%左右,低者为75%。中、上层农户(拥有3公顷以上土地)的经营组织形式因地而异,形式多样。如北陆的水稻和冲绳的经济作物以单一经营为主(超过70%);九州有20%开展多种经营,如果加上准单一多种经营,其比重可达60%。作为最富裕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最普通的临时工每小时最低工资也在1000日元(约合80元人民币)以上;日本的高速公路收费也相当昂贵,造成生鲜农产品运输费用不菲。加上农户户均耕地较少的因素,进一步推高了农产品的平均人力成本。日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概是美国的1/8,欧洲的1/4。3、劳动力减少,老龄化严重在原本已高度老龄化的日本社会,边远地区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严重。2010年日本农业人口年龄65.8岁。严重老龄化造成的后果是:先进技术难以快速普及;农户往往习惯于种植单一种类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还有部分土地因耕劳动力短缺和所有者身体不佳而撂荒。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日本国内撂荒的土地达38.6万公顷(579万亩),和1975年相比增加3倍,50%的荒地集中在山区。4、 进口依赖大,产品自给率低日本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纯进口国,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2006年,日本农产品自给率仅为39%。日本有自给生产能力的粮食和畜产品仅限于大米和鸡蛋。玉米全部依赖进口,大豆、小麦进口率在90%左右,砂糖、牛肉等也大量进口,水果和肉类进口率50%左右。5、小型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促现代化60年代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由于山地和丘陵多,土地小块分散,家庭农场规模小,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英国的80%,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每台拖拉机负担的耕地面积在2公顷左右,大大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同时,日本农业现代化的也是与化肥工业的发展与生物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农药和化肥改良等技术,日本的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通过塑料大棚、温室技术,使日本的蔬菜一年四季均可耕种。目前,日本一些大型企业正在涉足农产品的生产,建造“植物工厂”,探索农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催生新兴产业。6、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1月日本中央政府完成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农林水产省有公务员3万人,其中农林水产省本部4500人。农林水产省由农林水产大臣、副大臣、大臣政务官、农林水产事物次官、农林水产审议官、农林水产大臣秘书官,大臣官房、综合食料局、生产局、经营局、农村振兴局、地方支分部局、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审议会、事业单位管理机关等9个内局,粮食厅、林业厅、水产厅等3个外局组成。农林水产省依法履行全国农林水产生产、流通、贸易及农业支持保护、农村振兴等一体化管理职能,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没有单独负责统筹城乡发展的机构。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主要经验 (一)依法治农,加快农业发展 二战后,日本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日本把加快农业立法、依法治农作为恢复农业、加快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于1961年颁布实施的《农业基本法》,具有农业“母法”的性质,它确立了农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农业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价格及流通、农业结构的改善、农业行政机关及农业团体、农政审议会议等作出了规定。随后,配套制定了200多部农业法律,形成了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日本的农业立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权威性。每项农业立法的最后部分都有“罚则”,规定了违反法则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以保证法则的执行。二是稳定性。虽然每项农业立法都是针对当时实际情况而制定,但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三是严密性。日本的农业立法具有一套严密的立法程序。立法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原则、制度等原则问题,并对实施的措施、办法、程序等具体操作性问题都作出详细规定。近年来,针对农业人口老龄化和撂荒问题,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缓解弃耕的情况。一是通过修改《农业法》减少农地流转的各种障碍。由于日本以往禁止私人企业拥有或承租土地,因此农业完全掌控在拥有土地的农民手中。自2010年9月1日起,私人企业可从事农业活动,开放大型企业进军农业,可让该产业更具吸引力,年轻人将愿意离开都市,投入农业。二是实施“稳定品种经营对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对想干农业、能干农业,且耕种面积在一定额度以上的农户(4公顷以上)或村落农业组织(20公顷以上),给予认定(称为认定农业者),然后以多种政策性补贴资金以及贷款优惠政策向其倾斜,促使农地更多地集中在这些“农业中坚户”手中。三是各地农协积极致力于发展农村医疗、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同时呼吁政府完善农村医疗体制、提供低价房屋和土地。四是鼓励二战后生育高峰期的所谓“团块一代”退休后到农村务农。日本各个地区的行政部门正积极为此创造条件。五是通过组织学生等到农村体验学习,让他们了解农村,增加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兴趣,为未来农村增加生力军。六是实施 “合宿务农计划”。有意愿者可入住民间农业研修机构半年,学习务农必要技能。研修结束后,便可进入农业法人工作。而东京全国农业会议所也开始“务农人力派遣制度”,将有意愿的年轻人送入农作领域中。特别推出“农业研修生制度”,开始接纳来自中国的年轻的女性农业研修生,期望她们能成为日本农村的新娘,以解决偏远农村男性结婚难的问题。(二)制定农业支持政策,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1、财政支持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的一般财政预算中,农业支出约占10%。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支持农地建设、水利建设、机械化设备购置和稻谷生产等,约占农业预算支出的40%,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给予的补助可达购置款的50%;二是农产品价格,约占49%;三是农民的各种福利,约占11%。2、信贷支持政策。根据国家干预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债务担保形式(即国家对银行涉农贷款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鼓励各银行的资金投入农业。二是利用农协系统金融机构的低息资金投入农业,国家给予利息差补贴,并对农协贷款如因故无法收回,由政府承担损失。三是各级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发放的财政资金贷款。主要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土地开垦、救灾等项目,利率低,使用期限长。 3、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日本有70%以上的农产品在价格上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和管理。这种补贴通过三种具体制度实行:一是稳定的价格制度,即对一部分农产品规定一个价格的浮动幅度;二是最低价格保证制度;三是差价补贴制度。政府规定,受价格政策支持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低于保护底价,这些农产品就由政府部门收购。肉、奶制品以及丝绸实行“价格稳定工程”,这种物品的“价格稳定区”一般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由此而产生的亏损,一部分由进口征税来弥补,另一部分则转入公共财政预算。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资助很多,但农业生产者的税收却比非农业要低得多,大体上只有非农业税率的一半。 4、进口保护政策。一是公开的关税壁垒。例如日本为大米进口制定的关税标准高达750%,这基本上断绝了外国大米进口的可能性。日本超市里见不到外国大米。二是非关税壁垒。例如2006年针对进口食品推出了“肯定列表制度”,将数百种农业化学物质列入检验范围,涉及检验标准数万项。仅此一项就将大批原来进入日本市场的进口农产品赶了出去。三是舆论宣传。日本媒体较多强调国产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有时还会渲染进口食品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消费者的选择。在日本超市,国产的牛肉、猪肉均比进口产品要贵出一倍甚至更多,澳大利亚牛肉和美国猪肉被牢牢定位于“低一档”的位置。(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际组织者――日本农协日本农协是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很好的组织形式。几乎所有的日本农民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合作组织。从中央到都道府、市町村,日本都建立了半官半民性质的农协组织,日本政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主要是靠农协来贯彻执行的。农协又分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如奶牛、信用、保险等),目前日本全国共有2472个综合农协、3513个专业农协,正式会员(实际从事农业者)546万人,准会员(透过农协经营相关生意者)250万人,形成一个严密的全国统合农协系统,不仅提供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一贯服务,还提供会员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全面性的服务,可说是涵盖农民生活各个面向。农协的业务范围归纳起来可分八大项。第一是生产和生活指导,依地区特色制定长期生产与经营方针,统一品种和质量,组织会员进行交流,提供消费、保健、文化、娱乐、老人福利、家庭生活咨询、打击有害商品等。农协设有“营农指导机构”,聘用营农指导员,走村串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手把手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日本,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如育苗基地、孵化厂、冷藏库、饲料厂,都是农协张罗,以保本价为农民提供服务。有的新产品、新技术,农民一时接受不了,农协甚至实行免费试用;第二是建立生产者、基层农协(加工和包装)、批发市场、零售商的销售管道。日本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90%要进入批发市场,属于农协系统组织集货批发的要占60%以上,农协系统共有集贸所几千个,此外还有不少全国运输联合会,下设庞大的运输组织,快速组织农产品送配和销售。由于农协只收取一定手续费,这样基本消除了商业资本的剥削,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第三是信用服务;第四是农资供应服务,透过农协集体采购,节省流通经费和流动资本;第五为保险服务;第六是提供设施与设备,如大型拖曳机、联合收割机、加工设备、仓库、选果场、农机维修站等;第七是医疗服务,在各村町建医疗卫生所,并派农村医疗队到偏远地区,目前日本全国22个县共有113家农协医队;第八是发展老人福利事业。除了这八大项服务之外,农协还发展农业副产品加工、代耕、接受会员委托经营、供应住宅用地、农田基本建设等服务。在这些服务事业只有信用和保险是属于营利事业。信用服务是农协的主要经济来源,由基层农协、县信用联合会和农林中央金库这内部金融系统,基层农协接受存款资金后,进行向会员和各地相关部门放款、本身流动资金贷款、转存县信联会等运用;县信联会接受基层农协转存款后,进行县内基层农协资金调节放款、县内的农协系统企业和一般机构放款、转存农林中央金库、卖政府债券等运用;农林中央金库接受县信联转存款后,进行向各县农协、联合会和系统企业放款、卖公债等业务。日本政府为支持农协信用事业,提供两项优惠,一是允许农林中央金库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其次是农林中央金库的农业放款,由政府补贴一半利息。保险服务是农协另一个经济来源,业务内容以人寿和财产保险为主,投保资金用于购买农林债券、向社会单位进行放款,农民福利或中长期农业贷款。农协的保险业务不包括农作物灾害险,主要是由于这种保险风险太高,须由政府承担的缘故。日本农协除了经济职能外,还逐渐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团体“农林族”,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农协的组织能力远强于松散的市民团体,再加上日本国会选举制度的议席分布实际上有利于人口稀疏的农村地区,使农协成为大选中的重要票仓。(四)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教体系
日本政府对农业教育十分重视,农业院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农业人才。目前,在日本农民中,高中生占75%,大学生占6%左右。除了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农学部和一些私立的农学院,日本还有52所农业短期大学(类似于大专),其办校特点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应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学制二年,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着重操作实践。农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学会驾驶拖拉机。除此之外,还有农业职业学校434所,其培养方式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会种植、养殖等基本技能,又熟练地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相关知识。政府还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向青年农民传授科学技术知识。
日本坚持科学立国,把发展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全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近年来,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日本政府重视在农业中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一筑波科学城农村科技开发区为主,在各地试验场设置了承担开发生物技术,如重组DNA和细胞融合等高新技术,运用完备的设施,进行先导性、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开发。并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及栽培方法的改进、农用机械的利用以及生产环境的改善进行综合的试验研究。日本政府在全国设置604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 中心有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 “普及指导员”,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公务员岗位。普及指导员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开发助理,在新技术的实验室开发阶段就尽可能参与研发全过程,并作为技术推广员,从实验室出来后,从农协获得农户资料和当地的年度农业计划,挨家挨户拜访,到田间地头进行免费实际指导,提供农业信息和经营建议,最后将指导过程制成报告提交给农协。农协的2万名营农指导员与普及中心配合开展工作。农林水产省在网页上每年都会公布大量农业新技术,并制定普及计划。(五)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日本农业不仅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十分重视生态效益,努力做到“三效益”的统一。 二战后,由于日本制订了适合该国的农业政策,以及选择了适合该国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业发展很快,在短短时间里实现了完全自给并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成为高度发达的农业现代化国家。政府鼓励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其主要从品牌、绿色、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升其附加值。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势头非常好。目前,在日本各地都推行本地认证,符合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本地农产品,可以打上"某某县"、"某某市"的认证标签,这些标签既有创意又显得极为有趣。地方认证产生了双赢的效果,通过这些农产品的销售,地方的文化特色得以传播,而依靠地方政府的信誉,又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可以说,地方认证使得"一村一品运动"更为成熟,更具有规模效应。日本消费者非常重视食品的环保和安全。日本的消费者已经不太重视食品的价格,而是更重视食品的安全,对不用农药化肥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此,日本政府也高度重视利用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三位一体的目标。 日本农业目前重点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日本政府和农协把大米分为三等,一等是没有用任何农药化肥的农产品,称为"有机农产品",其认证事宜由日本全国农协及其委托的地方农协统一组织实施;二等是用了50%以下农药化肥的农产品,被称为"特别栽培农产品",其认证事宜由县一级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三等是用农药化肥的农产品--但也要达到日本全国的最低环保标准。对于不同等级的农产品,都要标注清晰并打上不同等级的环保标签。不同等级的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例如在登米市,其有机大米比普通大米价格高出一倍。 日本政府要求把农村的农作物与树林、山水组成一个综合的休闲娱乐场所。各地农业公园盛行,人们可以尽情地在农园里观光,品尝鲜嫩的水果,享受大自然的乐趣。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中的旅游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六)构建高效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日本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由“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的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由于日本现在已实现了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的销售数量及海关每天各种农产品的进出口通关量的实时联网发布,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可以简单地从网上查出每天、每月、年度的各种农产品的精确到公斤的销售量。另一个是由“日本农协”自主统计发布的全国“综合农业组合”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格行情预测系统。凭借着两个系统提供的精确的市场信息,每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什么好销、价格多少、每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了如指掌,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和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及产量,使生产处于一种情况明确、高度有序的状态。日本的农户自身基本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生产所需的各种科学技术大多来自于国立和民间的各种农业科研机构。为此,日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日本现已将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均可在网上得到详细的查询。其中,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日本政府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一项首要职责就是抓好信息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日本政府根据农业生产的市场运营客观规律要求,建立了若干个专门咨询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的行为,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发展政策,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日本农业市场经营性信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政府为批发市场的运行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法律。根据这些法律,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等情况上网公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标贷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