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生命的灯阅读答案案


《灯火》阅读答案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生活图景更真实、更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在第1、2自然段吧煤油灯称为“生命”,足见作者对没有灯的喜爱之情。第3、4自然段写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更可见作者对煤油灯的喜爱,因为想起煤油灯“温暖着我们的童年”,引起了下文对祖孙灯下夜读往事的回忆。第7、8、9自然段写没有灯的使用方法,是为了突出“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的童年时代虽贫穷但温馨的生活,同时也引出下文对现代灯火缺失的怅惘。从描写的作用看,对煤油灯细腻而真切的描写,实际上也是对童年生活的形象、生动、逼真地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参考答案】(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试题解析】理解重要语句要结合语句早文中的地位、作用。第一句话出现在文中第11自然段,是对前两个自然段的总结,也是抒写自己的感受。“那情景”指的是前两段段写灯下读书和风中小心翼翼保护煤油灯的情景;“累世的家产”表达自己对煤油灯的珍爱以及对灯下祖孙夜读生活的怀念。这句话表层意义是说在贫穷的生活中,煤油灯是一份珍贵的财产;但灯下祖孙夜读的生活,更是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第二句话出现在文中第17自然段,理解这一句话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这一段写自己望台北的万家灯火而生出的迷茫。作者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为什么会有迷茫的感觉?从上文看,作者认为虽然“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但是,“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因此,作者感觉到“迷失在灯与灯之间”的怅惘,一是因为日光灯下的写作、读书生活,已经失去了灯下读书的温馨,二是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美好事物。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一人称来写童年的生活,这样写,营造了温馨的读书氛围,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例如写煤油灯灯光 “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描绘出朦胧静谧的氛围,充满了抒情色彩;“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作者直抒胸臆。同时,文章也偶尔插入第二人称,如“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将煤油灯拟人化,“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仿佛与读者对话,都显得十分自然亲切。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参考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试题解析】本试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中“灯火”一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中有关灯火的描述和作者的情感反映两个方面。本文有四处集中描述灯火:第一处是第1、2自然段,作者称灯火为“生命”,并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第二处是3、4自然段写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以及祖孙灯下读书的情景,作者感受到灯火“温暖着我们的童年”;第三处是7、8、9三段,写煤油灯的使用方法,作者直抒胸臆,认为煤油灯是“累世的家产……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第四处,作者以台北的万家灯火和各式各样的电灯下的感受与煤油灯灯火的比较,表达自己对祖母怀念。因此,灯火在作者心中的意义有:①灯火让我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②灯火温暖了我的童年,让我的童年变得温馨;③灯火是永恒之光,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让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变得温馨;④灯火寄托了我对祖母的深深怀念
}

导语
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原文、教案、说课稿、ppt课件、阅读答案等相关内容,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
1《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实效性、 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
2、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3、扫除文字障碍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展拓(zhǎn tuò) 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
二、导入
(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董建华宣誓就职以及江泽民主席书“香港明天更美好”的片断)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8.html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本文在所有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假设:你是位新华社的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你将怎么报道这一新闻?
(学生思考,然后请一位同学来播报这则消息)
注意: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播报?
提示:香港回归是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中华民族雪耻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
 三、互动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一下文本的结构?
(可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来分析)
提示: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主体及结尾:(第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2.学生重点阅读主体及结尾部分,看看文本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讨论,概括,力求将八个场景找完全)
提示: 4时30分 港督府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英国的告别仪式 时间顺序
7时45分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叙述了英国殖民者
新的一天 升国旗 奏国歌 的告别仪式
两分钟前 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文本对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 (很简要的一两句话概括),这些是新闻事实但是作者却恰当的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使得交接仪式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请同学们三读课文,试着在文中找一找
提示:(选取其中几例)
场景一:港督府降旗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场景三:英国告别仪式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场景四:第二次降旗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衔接得很自然,很有序,已与场景融为一体它的引入使这篇新闻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在此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什么情感?)
(含蓄地鞭挞了殖民主义者,抒发了作为中国人民的自豪振奋之情)
4.回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很精彩、值得细细揣摩?谈谈你的理由(组织学生对于所找句子地含义进行讨论)
示例:
A、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字面: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 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场的实景
深层:“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辱终被洗刷
B、“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字面:英国又从海上回去
深层:156年前,大英帝国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从海上黯然地离去一“来”一“去”,香港的百年沧桑巨变凝聚其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采用了对比手法,句子虽短,意蕴深长
总结: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文中很多动词的选用,如“恢复”“移交”“接管”“冉冉升起”等,都透露出庄严的情味还有一些强调句的运用,如“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等,都显示了其庄重的语言风格“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含蓄却不乏深刻文本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细心把握文本的这些特点
5.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
提示:A、角度独特:本文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
B、有深度:把末任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事件的意义
C、语言庄重、含蓄,富含深意的特点
四、小结
本文让我们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这不仅是事件本身,也与本文的艺术再现分不开文章独辟蹊径,视角独特,很有深度,并且语言精练、含蓄深刻,都让读者为之赞叹这也可成为我们写作学习的榜样如今香港回归已经11年,在此期间,我们看到了香港的蓬勃发展,看到了香港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香港已经成为中国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作比较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8/jiaoan.html
3《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8.html
2、说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 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说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用有关香港回归的一些历史图片来导入,边播放ppt边介绍这篇新闻的写作背景。这样既可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又可引出今天所要着重探讨的新闻的内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体裁。我会先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通讯、报告文学、消息这三种新闻样式的共同点和区别,这些共同点和区别将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闻,这样也是为这一单元后面的几篇通讯和报告文学打好铺垫。
三、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这个环节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四、一语破的,统领全文。题目创意是本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本文语言的庄重含蓄正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不仅凝练地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闻的感情基调。我将引导学生从句式(主谓倒装)、历史渊源(《别了,司徒雷登》)、虚实结合这三方面来探讨题目的创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点水。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飘扬了------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通过齐读让同学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的终结。
六、仔细品读,重点讲解。给学生2分钟时间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的4个特写的现实场景和有关历史回顾的句段。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仪式”、“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之类的词语或句子,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找到的,所以他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品读出里面的深刻涵义,比如,可以从“面色凝重”读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仪式”联想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这些都属于气氛的渲染等,这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老师此时的作用则是补充总结同学的观点并且引导同学体会语言背后的感情。本篇新闻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所以学生可能会将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忽略,比如,第三个特写场景中“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个特写场景中则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性。教师在学生的观点上再通过分析这篇新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最后”和多次出现的时间,这些时间甚至精确到了秒来进一步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隐藏于作家客观冷静叙述背后的自豪感。最后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我仅保留现实场景描写,而将历史回顾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学们觉得如何?”这个问题结合课后的练习一予以点拨,我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穿插描写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此时不仅要紧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电影的闪回手法给予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七、概括总结,深化理解。经过以上的整体分析后相信同学对这篇新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通过设置一个问题:“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1997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新闻的题目创意、现实与历史结合的手法、语言风格的庄重含蓄、视角的新颖,以巩固和加深理解。
八、学以致用,展示自我。新闻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报道。
6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它包括导入、分析体裁、聆听录音、题目创意、提炼主要信息、政权交接过程分析、概括总结和布置作业这8个部分,重点讲解的是题目创意和对主体部分的解读,以达到我教学的重、难点。
4《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8/ppt.html
5《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答案
阅读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2.作者为什么将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如当今的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做出你的评析。
3.结尾划线的语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作用?
4.在这则新闻中,对现实场景的描述与对历史的回顾是怎么样的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案:标题包含表层和深层两重含义。一方面,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2.答案: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终于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作者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十分恰当。
3.答案:当年英国是从海上侵犯中国饼掠走香港的,今天则是从海上永远的离去,两相映照,意味深长。文章以此举结尾,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
4.答案:对现实场景的描述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处对历史的回顾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比如写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关于港督府历史的材料;而写到眼前的英国降旗仪式,则联想到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历史的回顾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表达极大的扩展了新闻的容量,使现实的场景增加了历史纵深感,从而更能是人体会到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试题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8/shiti.html
6《别了,“不列颠尼亚”》其他教学资源
《别了,“不列颠尼亚”》其他精品教学资源(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及素材)汇总
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8.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踏雪归乡阅读答案2021 踏雪归乡阅读理解题由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网。更多关于踏雪,归乡,阅读,答案,2021,理解,张金凤,作品,一直,,湖北事业单位常识试题的内容,请关注湖北事业单位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点击张金凤的作品一直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研读的多数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踏雪归乡》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踏雪归乡》阅读原文:①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北风中都是节日的气息,睡梦里全是故乡的年景。年是一缸陈酿,被节令的咒符封存,在人们的殷殷盼望里,直到腊月才缓慢开封。当朔风扫净天空的阴霾,雪花浆洗了岁月的风尘,腊月的酒就再也封不住,香气四散,人们踏着厚厚的雪毯回到故乡,畅快淋漓地取饮那坛岁月的醇香。年的香气就像一道岁月里的密码,折叠在二十四节气的夹缝中,尘封于十二月的窖缸底部,寒风凛冽的腊月,它被纷飞的大雪撩拨,封条瞬间风化。千里冰封也封不住的香气将基因里的密码激活,人们骚动不安,所有的指向都是一个方向:回家过年。②回家的路也许很近,中间没有万水千山,但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或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盼望捻成一张票根。车站、码头、渡口、机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启程和出发,充满了隆重的仪式感。积攒久远的豪迈情怀,伴随着漫天飞雪进入高亢的乐章。患得患失的心情,焦灼不安的面孔,都为一张回家的票。回家的人摩肩接踵,回家的路一票难求,腊月里最动人的一句话是:有票了!手握一张回家的票,那才是握住了最大的幸福。租车、拼车、自驾车,无票也要回家,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迢迢乡关进发。大寒小寒又一年,腊月的风雪分外殷勤,来给年的盛宴加油助兴,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③回家,是腊月里最闪光的主题。家里有什么呢?没有金山银山,没有香车宝马,甚至连大街上的路灯都疲倦地昏黄着。破旧的屋子、衰老的爹娘,被寒冷覆盖,跟简陋相依;老家是两扇柴门,当初,他一甩门扬长而去,现在只想回去,给当年那一声“吱呀”的哀叹忏悔。④火车、汽车、驴车都坐过了,最后需要用脚板去丈量那段崎岖的山路。在城市里走惯了柏油路的皮鞋被咬出满脚板的包,这仿佛是他欠故乡的一笔债,一回到这片土地上,那亏欠过土地劳作和汗水的脚就会疼。⑤远远望见几缕炊烟,泪就盈满眼眶。家乡的烟火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走而消失,它们一直努力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着土地的根;村头几棵老树更显沧桑,它们是村庄的年轮,枝丫上还刻着游子的童年故事;几段土墙已近坍塌,就像残破的黄卷,此间文章读来已经恍如隔世。⑥那么多从故乡出走的身影,他们或者淘到了金子,富贵成豪;他们或者折损了青春,收获了沧桑。每当他们夜晚独对星空时,浮华和名利都被过滤掉,他们的心灵惦记的是最初那两扇柴门,那是故乡的眼睛,铁锁锁不住它牵挂的眼睑。如今,他们回来了。越过两道房门才能到达他的里间屋,那是祖祖辈辈的规矩:年轻的后生要藏在最深的那间房间里。是不是从遥远的祖先那里就预言了孩子们远走高飞的线路,就那么深藏着?远在千里的你,梦里曾无数次推开家门,栖居在曾经厌倦的窄仄小炕上,一翻身才知道是硬板床或者席梦思。你在梦里哭出声来:闭着眼都能走准的家门,却那么远,那么远。⑦家或许因为偏僻依旧贫穷,因为贫穷你才会出走,但是那根线永在,那是根,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一年一次的灵魂皈依,一年一次的状态还原。一年的打拼,城市的喧嚣和忙碌,让心变得坚硬无比,许多想念冰封在心底,许多感念来不及梳理,许多债,一直在那拖欠着。如今,就让年把你带到故乡踏实的火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一年的辛劳,需要一个甜美的香梦来养足精神;一年的疲惫,需要一碗故乡的米酒来再次壮起行囊;一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攥一把家乡土,骨头就更硬气;吹一吹村口风,打拼就更有劲;喝几天村口的甜井水,所有外面沾染的浊气就荡涤干净。在祖坟上放一挂扬眉吐气的响鞭,闯外的儿孙回来了。不管在外面受过多少风寒,摔过多少跟头,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爷们都是掷地有声。⑧有些门还锁着,那些主人究竟此刻在哪里呢?当初,两扇门“咣当”一声落锁,墙头的狗尾草也咿呀,天上盘旋的燕子也嗟叹,一户空荡荡的门扉,追着打问号的乡路问:你要到何处去啊?⑨你手扶门板沉思,门板也是游走的游子,却总也走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门框是门板的摇篮,用上下两个门臼,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心。门板 “吱呀,吱呀”,挠得门臼直响,门臼干涩的眼睛徒劳地看着一心往外飞的孩子。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手啊,一撒手你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里的老婆婆都烦了:毛还没干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用,一顿耳刮子就好了!说说罢了,刀子嘴豆腐心。炒菜的时候从筷子头上省下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脾气?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合,再不喧闹。老婆婆手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那街门一直开着,当年出走的孩子,什么时候回来?⑩那些街门从此白天不落锁,它们随时等待闯外的亲人归来。老人们上坡下园,钥匙在门垛下的小洞里,在矮墙头的瓦瓣下,在门边的篱笆上,在南瓜叶子里,在一串扁豆花间,就那么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归家的人,只要还爱着家乡,那把回家的钥匙就不会丢。⑾一天天,一月月,那把锁思念钥匙和打开它的手,思念都结痂成黄澄澄的铁锈。那门槛寂寞地想念迈进迈出的脚步,思念得生出许多苔藓。故乡的老井、梧桐落叶、贴满花朵的窗,一院子的荒草和惆怅的蝴蝶,十二个月圆之夜的皎洁月光,都在老锁喑哑的喉咙里。⑿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锁返老还童的丹药。离家那么久了,孩子,门上的红对联朝来暮去地衰老了,墙头上的杂草繁荣之后又枯萎下去,野地里的禾苗,长大后又回到粮仓,游走他乡的包裹,你知道吗?一阵欢笑,一阵春风,哗啦,家门打开,铁锁那锈黄的牙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口。那两扇门板很旧很老了,好像谁松动的牙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又像谁渐渐失去力气抓不住什么的双手,要不了什么因由就撒手了。那门终究会破损倒塌,护不住一个荒芜庭院的旧闻和记忆。背着那扇家门行走的身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白,自己倾尽一生,都走不出家门的凝望。(节选自2018年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踏雪归乡》阅读题目:12、文章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回家过年是“灵魂皈依”与“状态还原”?请简要概括其原因。(4分)13、本文语言生动,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铺返老还童的丹药。14、在⑧~⑿中“门板”“门锁”这两个词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15、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踏雪归乡》阅读答案:12、回家过年可以让游子消除疲惫,养足精神;回家过年可以软化游子在外的苦辣酸咸;回家过年可以让游子再次充满在外打拼的斗志与干劲。(意思对即可,答出两点就得4分)13、(1)“顶”“披”是动作描写(或运用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游子归家时日夜兼程的状态,表现了回家过年的急切心情;“朝圣”写出了游子对回家过年的重视及归家时的隆重。(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乡的老人见到游子归来时的情态,表达了老人此时的极度喜悦之情。(意思对即可)14、“门板”和“门锁”既指现实生活中家乡的“门板”和“门锁”;又运用比喻的手法,用“门板”喻指出门在外的游子;用“门锁”喻指在家等候游子归来的老人。(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答出两个方面得4分。)15、文章既抒发了游子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眷恋与思念之情和回家后的感动与喜悦;也通过写家乡对游子的挂念与期盼,表达了故土难离、乡情永驻、亲情永伴的情怀。(意思对即可)(编辑:湖北人事考试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灯大全及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