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上班怎么样 了解社区工作上班时间的日常工作内容?

摘要:社区工作就是面对大众百姓,倾听基层声音,协调社会问题,维护居民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入,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型社区,是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需要,也是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那么社区工作者是干什么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社区工作者是干什么的
1、管理职能
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社区成员进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区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计生和治安等各项管理,完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确定的管理目标。
2、服务职能
组织社区成员进行便民服务,动员和组织社区成员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志愿者队伍,办好社区服务业;协助政府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介绍就业和开展优抚救济工作。
3、教育职能
组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青少年教育和“两劳”人员教育,开展职业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开展五好文明创评活动,形成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4、监督职能
受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成员指派,及时将监督意见向上级机关及部门反馈,对社区内的物业管理履行其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5、其他
配合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完成有关任务。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
1、 必须要有身体力行,兢兢业业的工作责任。
身为一名社区干部,要有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才会赢取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工作中坚持做到眼勤、耳勤、脚勤、手勤。眼勤就是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的放矢的工作。 耳勤就是要多下社区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需求,做群众的代言人。脚勤就是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带下去,向群众宣传、解释、教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把群众的心声和合理的要求带上来,多研究,多请示,多汇报,作为上级领导制定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依据。手勤就是要亲自动手,多做实际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
2、要熟悉掌握业务知识,成为社区工作的多面手。
社区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到党务、民政、社保、计生、残联、文体、综治、老年工作等方方面面,工作效率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从某种程度上将对社区的形象造成影响。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其次应深入社区、贴近群众、以民为师,理论联系实际,养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的工作作风;努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多方联系沟通,积极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工作。要关心群众的生活,特别是要关心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困难下岗职工的生活。以走访慰问帮贫帮困改造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多关心关心他们需要什么,多反思反思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多开展一些职业技能培训的讲座,使残疾人和下岗职工能掌握一技之长,并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服务,使他们能尽早就业。
3、 当好社区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要做好社区工作,说到底,就是要“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充分利用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情况的了解,比如哪户人家有下岗失业人员,哪户人家失业人员有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愿望,哪户人家的企业退休人员生了病住了院等等,社区工作者都需要掌握各种信息,反过来,社区又有什么政策惠及到相对应的户或人身上,社区工作者必须将政策宣传到社区的每个角角落落。社区工作者就是政府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干部的作用,搭建为民服务的渠道。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社区工作者待遇如何
社区工作者属于服务性质,待遇不算太好,但是又和完全的志愿服务有所区别,他们是要拿工资的。工资待遇每个地区有所不同,基础工资都比较低,但是也会有涨幅。
特别是近年来,社区工作的待遇在逐步提升,2019年民政部就强调:要拓宽社区居民参与渠道,补齐社区工作者待遇短板。从地区来看,北京2019年提出“要保证社区工作者人均工资达到10万元,月人均应发工资增长约3000元”;上海崇明区提出“调整后的年人均薪酬水平应当不低于93985元/年”。
当然,大部分地区目前社区工作的待遇还是比较低的,但如果你只是想将社区工作作为上升的跳板,那至少逐步提高的工资也足够你在这期间生活了。
而从发展前景上来看,社区工作者也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被推选为社区居委会的干部,留任居委会发展,二是可以通过定向招聘转为事业编制,19年就有北京、广东、江西等省市事业单位面向社区工作者设置了专项招聘,有想法的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转为正式编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区工作上班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