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银行的理财产品这么低融富理财产品安全吗

  新规实施后,净值化成为银行理财转型的必然方向。为了加速向净值化转型,各大银行纷纷出招,江南农商行也不例外。江南农商行借助沿海优势,广纳贤才,积极搭建净值型产品的投研体系和营销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净值化改造的进度。从产品数量来看,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性银行的净转型进度为20.88%,江南农商行接近62%,远超全国性银行。   

  在投研体系的支持下,江南农商行做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全国和江苏理财产品下行的趋势下,依然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同时,在销售端,江南农商行积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对投资者的服务能力,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深受投资者的信任和认可。   

  一、江南农商银行理财收益领先同业   

  2020年以来,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央行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资产收益率逐步下降,导致银行理财收益下降。普益标准公布的银行理财价格指数显示,2020年12月,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为3.51%,下行29BP同比;江苏理财产品平均收益3.47%,同比下降27BP,银行理财整体收益呈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产品收益的高低成为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时的重要因素。

  图表1: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和平均收益整体下降。   

  来源:普益标准。   

  在全国和江苏理财产品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江南农商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保持了较高水平。根据江南农商行手机银行APP显示,目前江南农商行在售产品有22款,其中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有11款,包括投资起点低的精选产品、高净值专属产品和投资起点高的私人银行专属产品。从收益来看,11款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3%,明显高于全国(3.52%)、农村金融机构(3.60%)、江苏(3.70%)的整体水平。

  图表2:预期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   

  来源:江南农商行手机银行APP,普益标准整理。   

  图表3:江南农商行正在销售部分预期收益理财产品。   

  来源:江南农商行手机银行APP,普益标准整理。   

  净值型产品方面,现金管理类产品表现突出。其余11款产品均为江南农商行在售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中2款为现金管理产品,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33%,不仅远高于全国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也高于江苏大部分银行。从业绩比较基准来看,江南农商行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4.12%)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4%)、农村金融机构(3.80%)和江苏平均水平(3.78%)。   

  图表4: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水平   

  来源:普益标准,江南农商行手机银行APP   

  图表5:江南农商行在售部分净值型理财产品。   

  来源:江南农商行手机银行APP,普益标准整理。   

  二、江南农商行投资者服务能力出色   

  资管新规后,收益水平不再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唯一因素,理财相关的服务水平也会影响投资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当理财产品的差异性逐渐缩小时,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更加关注银行提供的相关服务。对此,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坚持   

  创新流动性机制,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虽然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已经考虑了自身的流动性需求,但生病住院等突发事件仍有可能发生,从而需要使用理财资金。但目前除了现金管理类产品,其他类型的银行理财赎回都有一些限制,比如封闭式产品在投资运作过程中是不能赎回的。针对这一投资者的资金痛点,江南农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银行金融转账平台,支持多种金融产品的转账,设置了指定转账和非指定转账、全额转账和部分转账等多种转账方式,转账入口直接嵌入手机。

银行APP内,便于投资者操作。   

图表6:江南农商行理财产品转让平台

资料来源:江南农商行手机银行APP

展示产品星级,便于投资者直观识别产品特性。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投资者需对每款产品的流动性、收益性以及波动性等要素进行了解,才能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但由于个人难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每款产品的相关文件以及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足,都使得投资者缺乏对产品相关要素的充分了解。鉴于此,江南农商银行设置了产品“星级”,通过绿、蓝、橙、红颜色渐进程度,代表流动性由高到低,星星数量的多少代表产品收益和净值波动程度,便于投资者快速直观的了解产品的特性,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

图表7:江南农商行理财产品星级展示

资料来源:江南农商行官网及手机银行APP

在“富江南助您放心理财”理念的引领下,江南农商银行始终致力于满足投资者差异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不断丰富理财产品类型,持续提高投资者服务能力,由此获得了广大投资者的信赖与认可,并多次获得多项荣誉,如在2020年12月2日荣获中国证券报主办的“理财银行金牛奖”。未来,江南农商银行将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源,以客户利益为中心,产品与服务两手抓,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理财产品与服务。

}

1.金融的定义是什么?是资金融通,是指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行为。

2.金融中介出现的核心是三个不匹配。(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

第一是资金的不匹配,你的钱太少,难以找到合适的借款人,需要中介汇总后集中出借。

第二是能力的不匹配,你有自己的工作,但中介专业做这个,比你更加擅长。

第三是信息的不匹配,即使你有资金和能力,但是身处社交圈有限,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项目,需要有人帮你匹配。

3.金融中介存在的根基是什么?

从中介存在的业态(营业的形态)来看,中介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力中介,一类是非能力中介。

能力中介:一些中介具有功能性优势,可能是能力问题,也可能是牌照问题。(如医院,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非能力中介:谁来做都一样,谁也不比谁好。即使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但非能力中介存在的基础理由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比如买票,谁都能做不代表一定要去做,你也可以连夜排队买票,但不会去做,因此黄牛依旧存在。一是因为机会成本,二是业术有专攻。

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理性人假设,大多数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最优化决策;二是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穷性假设。

因此,只要资源是稀缺的,比较优势就不会消失,背后的中介体系也必然不可被取代。

4.国有银行,民营银行,本质都是吸引公众存款进行房贷业务操作。

5.在商业行为中,经营主体往往是短视的,存在动物精神的不理性冲动:一方面经营主体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监管缺失会降低违约成本。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流派之争

1.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典型的有三种:

第一种时谢平教授提出的“去中介论”,认为该模式时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

第二种是马云提出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即“基因论”。

第三种就是媒体众说纷纭的其他互联网金融论,即“媒体论”。

2.互联网金融的争论和两种思维有关:一种是金融思维,讲究严谨的推理,不太喜欢看得太遥远;一种是互联网思维,热情奔放,更喜欢展望未来,更愿意用暂时不存在但是可能实现或者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进行争辩。

3.互联网金融的四大时代背景:

第一大时代背景是,互联网已经改变和颠覆了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尤其是电商行业,所以大量互联网人士开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第二个大背景,与我国金融机构在过去十年中的强势有关。(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银行躺着赚钱,强势和不作为,社会负面评价较多,我国的金融监管措施又是牌照监管,对民营企业从事金融又有诸多限制,导致我国金融结构失衡,大量人群被排除在金融服务的对象之外。

第三大背景,互联网逐渐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打破了原先逐层分级的金字塔机构,将原先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直接打破,形成了分布式计算的方式,推动了资源的自我优化配置。互联网人格就是无政府主义的典型。

第四大背景,来自于金融体系外对金融暴利的渴望。

4.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互联网可以提高效率,因此可以极大地改变传统金融业很多效率不高的问题。但是,银行业对效率的诉求是有限的,保守主义一直是银行业的核心原则之一。

5.金融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相匹配。金融效率的提高,会加速货币的空转,同时提升社会成本,因此需要警惕,金融和互联网泡沫逐渐架空中国经济实体。

6.互联网会极大地加速资金在各个体系内的游走,让风险到达的面更广,且越来越无法测量。

7.电商颠覆传统商业的逻辑,适用于金融吗?

阿里理论上是平台模式,让传统企业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让大量原本在路边开店的传统企业到网络上开店。因此,更确切的讲,应该是线上的传统企业打败了线下的传统企业,实际上是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打败了传统企业。

阿里电商颠覆的是交易方式和交易理念,颠覆的是原来的线下渠道商,电商拉平了中间链条,挤压了中间商的生存空间。

金融本质跟商品一样,金融资产也是商品,无非带有风险特征。按照电商的颠覆逻辑来解读金融的话,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也应该在渠道层面,而不在金融产品的生产领域。

金融是如何创造收益的?

金融是靠发放贷款来收取利息,或者投资企业实现收益。当金融机构找到一个好项目,准备向其放贷或者投资,这个时候就要找钱,就是销售,销售一个带有收益的金融标的物,这个过程包括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金融的生产环节是,寻找标的物资产(一个好项目),然后准备放贷或者投资,这个过程才是金融的核心。

8.互联网金融之争,争辩的焦点在哪里?

争论一,资金转移的方式之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外的全新融资方式。

争论二,资金转移的中介之争;

9.互联网是否真的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而现实中却在制造更大的信息不对称。

因为互联网也在大量生产信息,用户碰到垃圾信息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受到错误信息源干扰的可能性极大提高。

你如果是专业人士,用心地大量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你是可能达到对称的,其实这样的成本也很高。但你只是普通的平民,非专业人士往往对专业问题缺乏认知,更倾向于接受听上去合理的结论,而非去理解和认同推论过程,反而使大量真实的信息被淹没。

面对海量信息,个体面临三个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无法充分搜集信息,因为时间有限,能力有限;

第二个困境是收集信息后,无法判断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

第三个困境是,确定了所谓有效信息后,如何做出决策。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信息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10.从风控角度看,互联网金融依靠的是线上数据优势,银行依靠的则是线下信息搜集的规模优势。因次,银行更偏向于大客户,P2P网贷多服务小微客户。

11.由于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应用工具,更容易形成封闭和垄断,也容易获得暴利。目前互联网的通用模式是:以免费圈地,而后猎杀合围。从目前BAT垄断互联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世界更加现实和残酷,垄断性更强。

12.任何不以风控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都是耍流氓。

所谓普惠金融,从“普惠”看,一个层面是更多的人能拿到较低的贷款利息,另一个层面是更多的人可以更高的价格拿到存款利息。

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双重“普惠”势必导致一大悖论,不可能两端都实现普惠,除非去掉中介,把金融中介赚到的钱分摊到两头。

互联网能否推动金融民主?

民主,首先需要制度设计,二是公民意识的教育。

其实现在很多人谈论的“民主”,都是暴民思维,都是在考虑打倒既得利益群体后,如何把自己换上。实质是以民主的名义,玩“打土豪,分田地”的游戏。

任何没有思想的革命,换来的也都将只是改朝换代的游戏罢了。

15.众生眼中银行的暴利是否属实

金融业的暴利是一种外行人的误解。金融业的暴利只是账面利润,背后是资产升值带动的结果,而且风险是滞后的,很多人看到了暴利却忽视了背后巨亏的可能,这实际是未经风险调整的利润。

银行业其实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受益者。

银行业的暴利只是绝对额的暴利,而不是资本回报率的暴利。这也就是说,你赚了很多钱是因为你砸了很多钱。

第三章 夹缝中的中国互联网金融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是特许经营,通过采取较为简单和可操作的牌证制,将各个金融行业区分出来,予以发放牌照,来最大限度实现风险可控。

混业经营是取消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和工商企业相融合,以增进金融业的效率,保障金融业的稳定。

围墙论:人为地设置围墙,隔离了里面和外面的人群,而围墙是双刃剑,形势好时,里面的人不愿意出来,自己花天酒地,不管外面人死活;形式不好时,里面的人想出来但发现出不来,因为围墙太高,隔绝了别人,也隔绝了自己,而围墙外的人,嗷嗷待哺,却无人提供服务。

这时候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给自足,相互救济,典型的是民间高利贷;另一种是走私,想办法从里面拿钱,内外勾结,抬高成本输送给外面的人。

中美比较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中国是典型的普遍性高利贷、极端低利率国家,而美国是极端高利贷、普遍低利率国家,背后反映了管制的差异。

影子银行基本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金融,大量不具备牌照的民间机构从事银行业务;第二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干监管套利和利益输送的“自我发财”。如信托、理财产品,其银行业务本质不变,但是成本极大提升。

围墙是个保护机制,使银行免于激烈的同业竞争,在经济上行期能帮助银行获得丰厚的利润;围墙形成的强管制,约束了银行的自主经营能力,极为苛刻的监管,在经济下行期监管就变成了紧箍咒,保护成为限制。

很多互联网公司其实是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享受极大的管制红利,一旦统一监管,互联网企业所有的优势也就失去了。所以搞死阿里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给它发牌照,让它跟你一样,被同化了。

3.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影子银行。

中国金融是分业经营,这意味着金融业态之间存在夹缝,所以可以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夹缝金融。

我国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壮大,很大程度是因为牌照管制的“围墙”和主体监管的“夹缝”,给予了大量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的可能性和空间,互联网只是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效率。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的实质影响并不大,但带来的危机意识极大,倒逼金融改革的加速到来。

4.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差异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大量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自我优化和升级,其背后的逻辑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竞争更充分之后形成的必然情况。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更多地被定义为大量的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介入金融服务。在国内,金融管制带来的不充分竞争及其导致的市场空白,诱使非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

(1)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模式(4+1)

P2P和众筹符合两个基本定义:第一是符合金融定义;第二个符合去中介为目的的互联网金融定义。

金融要具备两大要素,一是资金转移过程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另一个是需要一定的对价,表现为股息和利息。

第三方支付只是一个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扮演的是资金转移角色,本身并不参与金融运作。因此,第三方支付很难称为金融,而是金融服务的概念。

银行的三大业务:存、贷、汇

如余额宝,东方财富网。

这个又可以细分为几种模式:

第一个是以余额宝为代表,有基础客户群的搭便车模式;即给基础用户提供相关的金融产品,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达到销售的目的,更多是利用产品更好地优化社区生态的概念。

第二个是自建平台,专门做金融产品销售,数米网、好卖网就是这个模式;其本质都是一个网络化的金融产品销售门户,给客户提供产品信息并帮助客户进行产品精选。

以金融信息匹配为特征的比价网站,如融360、好贷网。

单一机构无法满足所有客户需求,所以市场需要一个平台,把海量的供给和需求都集中到一个平台上来。

网站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其核心是撮合匹配交易。

一些小规模不成体系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应用,如个人记账应用。

(2)国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5+1)

1.创新型融资服务模式

如大数据贷款、消费贷款、学生贷款。

Consumer United是一家在线保险和理财服务商,主要经营汽车和家庭保险。它不是简单的保险代理机构,而是针对特定消费者提供诚信、透明的信息发布平台,帮助消费者快速了解每一个保险服务商,掌握各种保险费率,从而做出最佳购买决策。这家公司切入的是细分市场和群体,跟国内单纯的理财平台不一样。

还有一家在线个人理财服务商,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解决个人闲散资金的管理问题,从而节省金钱并赢得更多的财富收益。

帮助用户详细了解信用体系的构成,通过此项服务跟踪和监测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而更有条理地规划和打理自己的消费和储蓄。

国际上有三种征信模式:

一是欧洲模式,是政府和中央银行主导的模式,政府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和个人提供数据,并且保证真实性。

二是日本模式,是会员制,征信机构是由会员单位出资设立,会员之间有效共享。

三是美国模式,征信体系是社会化的,征信公司在市场中收集个人征信信息,然后出售征信报告,获得收益。

中国目前采用的是欧洲模式,也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但短期内幅度不会太大,空间有限,真正开展业务的可能性为零。

投资平台与社交互动相结合,让用户在根据个人创意进行投资交易的同时,可以将个人投资主题、观点或分析与朋友们进行社区交流、分享、互动。

如下载一个移动应用就可以取代现金和信用卡。

互联网和金融最终可能融合的趋势,而不是颠覆。

总量上的有限性,看似能克服信用货币的通货膨胀问题,而在另一方面,则成为制约比特币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1.投机属性:在总量给定的情况下,比特币的币值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需求的扩张自然会推高比特币的币值,并使持有者产生严重的投机心理---持有比特币,并不是交易比特币,而是坐等新的投资者进入,推高比特币币值。

这种“坐等后来者接盘”的机理,像极了投资史上的泡沫。

作为一种货币等价物,币值的不稳定是致命的。

2.信用来源:黄金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即使退出流通也能够储藏;法定货币则来源于政府背书;而比特币,信用没有稳定保障,完全基于投资者的认可。这意味着,一旦投资者改变初衷,比特币将彻底沦为垃圾程序。

3.安全性:比特币已经因为黑客入侵而有过一次崩盘,投资者们很难保证,这样的情形在未来不会重演。

1.比特币是一种新型货币体系,会对社会产生冲击;

2.货币投放是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一种方式,总量约定很大程度上也是限制货币替代的情况发生。比特币替代其它币种的可能性不大。

3.金融背后的第一大属性绝对是政治属性,金融是对社会整体控制措施的一种。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不可能产生脱离政治属性的金融体系。

比特币的悖论出现了,比特币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但一旦影响了社会货币体系,就必须要纳入监管,那么去中心化的比特币沦为了政治体系里发行多元化货币的一种,所谓颠覆就无从谈起了。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模式

1.平台模式就是去中心化,把集中式匹配变成分布式的点对点交易状态。

2.平台模式的弊端是:由于各自寻求匹配的自我优化行为,所以会受限制于个体的差异性特征,从而会发现很多个体的匹配效率是很低的。如叫车过程中,司机或者乘客会爽约。

3.平台模式最终是通过牺牲个体的效率来抬高整体的效率的。

但有些事情是需要牺牲整体效率来换取个体效率的,如司法体系、货币体系、金融体系。

4.慈善是什么?慈善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通过钱来购买内心的道德优越感。

有人会反对,但是事实上能被举例的例子,本身就是极个别情况。我们常常会陷入个案推导的固有思维,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能被拿来举例的东西,必然意味着它是个案,非普遍案例,很难作为推导的理论依据。

5.集中式计算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边际能力递减;因为随着机构规模不断扩大,机构会变得日益臃肿,为了日常运转而增加大量的事务性开支。

第二个是集中式计算往往意味着不透明。

6.互联网慈善能获得一定成功,但是互联网金融不能,因为慈善只是购买道德优越感,购买方对产品的使用和售后的真实情况是漠不关心的,也是不敏感的,自然不存在风险;但是金融完全不同,投资人投资的前提是资金能安全的回收,因此对产品的使用和售后的回收都极为关心。事实上,金融的难度要远大于慈善。

7.在金融领域,平台模式最典型的是P2P模式,另一类是贷款的一站式搜索平台。

8.从需求角度讲,所有人都在谈融资难,但是真正有贷款需求的人群总体占比较小,除了阶段性、临时性的周转需求,绝大多数人是不需要贷款的。

这种信贷的匹配撮合是一个不断消灭客户的模式。人一辈子贷款的次数有限,而且贷款匹配对平台来说是一锤子买卖。贷款是双方越熟悉越有信用积累,越方便,因此借贷双方通过平台完成交易后,就会在双方间固定下来,从而丧失对平台的黏性。

互联网平台模式的核心并不是去中介,而是原来的大中介被打散成无数的小中介,是一个中介替代的过程。如淘宝里的买手、代购,都是依托平台产生的小中介。

P2P是典型的直接融资模式。传统民间借贷,是熟人行为,但互联网使得本来需要具备一定信任度才可以相互借钱的行为得以扩展,让陌生人之间有了相互借贷的可能。

其实产生了两种P2P,一种是国外的平台模式的P2P,一种是中国目前纯粹中介替代的P2P;前者是依托互联网所形成的生态系统,衍生出很多小中介,后者只是简单的中介替代,无法形成生态系统。

平台不参与担保,纯粹信息匹配。

目前中国的主流模式,担保本金和利息,但交易发生了本质改变。

P2P机构负责寻找客户,筛选客户,提供担保,然后匹配资金,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P2P机构不但成为交易的信息中介、资金中介,更成为风险中介,是所有风险的聚集点,这三大中介职能,其实是典型的金融机构职能,本质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一样。

实际上,带本金担保的P2P就是没有牌照的金融机构。

在担保模式中,互联网起吸储作用,是资金流量入口;而在信贷交易的核心领域---风控环节,P2P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几乎一致,即线下审核。这就注定了P2P的悖论:运营和传统金融机构一致,但是没有传统金融机构的制度性保障优势。

以陆金所为代表的类P2P模式,其实是将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通过互联网方式以极低的门槛对外销售。

低门槛表现为:金额比传统金融机构拆得更加零散,期限比传统金融机构更灵活。

本质与担保类P2P一样,属于监管套利行为。

互联网金融应该是“个人—个人”模式,担保模式是“个人—平台—个人”,销售模式是“个人—平台—机构—个人”。(担保模式中,借款人与出资人是相对隔离的,不单信息隔离,风险也是隔离的;销售模式中,信息和风险认知更加隔离。

担保最大的问题在于盈利模式不合乎商业逻辑,因为坏账率必须要低于担保收入,两者差额是其收入。但担保业态成本高、风险高,收益却很低。

坏账率绝对是击垮P2P的根本问题。P2P在风险控制上,没有比现在银行的风控制度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技术和手段,甚至可能连担保公司都不如。

10.陆金所是平安集团利用自身信誉,募集资金并用于自身放贷的业务实质。

11.宜信利用债权进行了资产证券化

第六章 互联网思维对撞金融思维

1.与其说是互联网颠覆金融,不如说是互联网改变金融或者重塑金融。

2.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组织架构和人才选拔方式,让社会更趋向扁平化,使得人才的产生方式不再是过去阶梯制的上升通道和标签化的产生模式。

3.互联网何以介入金融:生态优势和能力优势;

第一种是通过基础生态优势介入金融优势:

互联网的出现会让很多本身具备金融属性的业态得以介入金融,称之为泛金融化。

如京东,通过占用供应商款项来实现自我资金沉淀,但供应商自身的现金流也很紧张,也迫切需要融资,银行对这部分客户缺乏风控能力,无法有效进行特定区域群体的风险筛选。但是京东从业务上了解它的供应商,筛选成本就会很低,完全可以撇开金融机构,采用P2P模式创造出一个以京东自身为基础的金融模式。

阿里金融也是在自身体系内搭建金融。

第二种是纯粹依赖能力介入金融领域:

大量存活的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就是这种模式。

民间金融存在了几千年,总体而言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民间金融更多依靠个人能力,也就意味着业务无法批量复制,只能以较小的业态存在。

作者更偏向于第一种模式,因为第二种模式太依靠个人能力,靠天吃饭。

4.未来会出现大量的小型业态金融中介机构,它们会蚕食和分化传统制度保护下的金融中介,如银行、券商、公募基金等。

5.金融机构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用户至上思维不适合金融机构。

作为银行,首先要认清楚谁是你们的用户?

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的用户基础是不一样的。互联网可以把所有的客户当做用户,而金融机构不现实也不可能。

用户至上的潜台词,其实是让你创造真正用户需要的价值。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沦落到只能为客户提供纯粹的非价值创造的形式服务,必然是悲哀的事情。

对于金融机构,用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赚钱。

金融的用户需求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难以解决,拿到客户的钱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持续不断的呈现你的盈利能力,客户才会有所停留。

在互联网人士看来,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但在金融人士看来,风险揭示是第一位的。哪怕是万分之一的风险也要揭示,否则一旦用户出现亏损,再好的用户体验都归零。

互联网用户至上理念的基础,一是有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二是有强大的资本支持。互联网的砸钱模式,本质是先哄好你,然后杀你。互联网企业对你所有的好,都是为了有一天在你身上挖掘更大的利益,这是互联网的生存模式。而对于金融机构,它的用户群不是常规的均衡分布,差异极大,特定的客户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其他用户。

目前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把客户转化成用户。全球都如此。

6.现在提出的所谓多层次金融市场,其实是典型得闭门造车、美好的梦想,如大银行服务大中型企业,中小型银行服务中小型企业,小贷公司服务小微企业,这是不可能的。市场格局永远是市场主体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不可以人为划定。

第七章 互联网支付技术改变支付格局

1.中国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的原因:

第一,第三方支付同时解决了效率和诚信的问题;尤其在电商发展的过程中,买卖双方的不互信,是催生我国第三方支付极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二,第三方支付其实是我国银行主动寻求支付结算业务外包的结果;在中国过去几年,利差是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因此不够重视支付结算,而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为满足这些商家的需要,采取跟第三方支付合作的方式,变相外包给第三方支付公司,因此说,银行成为直接推动第三方支付发展的主要推手之一。

2.第三方支付的未来可能趋势:

趋势一:未来一旦资金入口都通过极少数第三方支付寡头机构,不仅对银行业包括其他账户机构的侵蚀会很厉害,而且有损社会福利。

支付机构本质上为社会提供了基础的支付服务,但因为自身某些业务的联系,而成为打压对手的工具,如支付宝掌握着某些电商的命门。

趋势二:一旦第三方支付成为互联网银行或互联网金融机构,会降低第三方支付本来拥有的“第三方”独立性优势,与银行是一致竞争领域。

3.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要素

(1)快捷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银行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但快捷性差;第三方支付更多基于小额支付,因此便捷性好,还可以通过整体概率,通过盈利覆盖安全问题,但是在大额领域,极易出现安全问题,成为虚假交易和洗钱的温床。

(2)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成本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是支付结算服务外部化的过程,因为企业支付结算内部化的成本比用第三方支付结算高。

银行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强势回归,最终要逼迫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到它原来的行业细分领域中去,如让支付宝回归到淘宝平台支付。

(3)银行做电商,是否会取得好的成效?

银行很难介入垂直型电商领域

(4)第三方支付能否与银行平起平坐?

第三方支付最终是通过对接银行来实现的,其命脉遏制在银行手中。

4.如何看待央行第三方支付征求意见稿?

资金沉淀这个问题直接把支付划分成了两类机构,一类是通道型支付机构,纯粹是技术支撑工具,本身是不碰资金的;另一类是资金沉淀在体系内,然后利用资金一方面赚取息差,另一方面则是拓展多项应用,不断拓展支付场景,从而开始不断衍生边界的行为。

互联网公司方便了用户的同时,让资金脱离了银行的监控,使得资金进入一个相对不是那么透明的匣子里,非常容易形成灰色地带,同时给监管部门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随着支付技术不断发展,有很多模糊地带的出现都是未曾预料的,所以也到了需要停下来看看的时候。比如二维码存在的安全问题。

市场是会传递弱智的。屌丝从来都是自己的掘墓人。

比如公共产品的商业化,香港地跌服务好,但是北京地铁便宜。所谓商业化必然是牺牲利益为前提的,你要享受好的服务,多交钱就行了。但屌丝总在给自己掘墓,而且还欢呼不已。

5.支付宝和微信的支付大战

(1)微信支付是以微信为基础,为支付提供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微信加上了支付,微信对用户的黏性更重,从而让微信更容易留住用户,应用范围更广。

(2)支付这个行业,最终比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应用场景。更多的应用场景,才能有更多支付的可能。脱离了支付应用场景,支付很难生存。支付宝之所以走到第一,是因为有了淘宝。就支付应用场景而言,微信已经远远大于淘宝的支付场景。

(3)事实上,互联网的总流量和需求是有限的,可以推算出总人口乘以总时间这个极限值。由总体流量有限可推出两种逻辑:

第一,线上线下平衡逻辑,人在线上线下分配自己的时间,也就是分配流量。O2O大行其道,也说明未来的线下的流量之争可能比线上更关键。

第二,在线上流量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互联网里的竞争就反映为在各个应用之间流量此消彼长的情况。流量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对用户的时间之争,人们更喜欢在什么地方花更多的时间成为关键因素。

(4)微信支付是通道模式,虽然推出了类余额宝产品—理财通,但是无法超越余额宝,因为余额宝的基础性优势是账户体系模式。唯一能打败余额宝的,是银行的活期直接转货币基金,但是这个显然是银行不会去做的事情。

第八章 互联网渠道改变金融销售模式

1.互联网渠道优势的前提是产品同质化,即功能上具备一致性,使得产品之间并无太大差别,从而可以进行单纯的价格战。

2.所谓渠道为王,都是建立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由于产能过剩,从而出现供应方弱势,产品供大于求的特征。

3.自我进行资产管理的人,自己都不敢确定产品最终是好还是不好,你一个外部的投资顾问团队,能看出什么来?

4.财富管理的本质,是帮助客户在众多金融领域里,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提供复杂的金融产品配置。

一般有两种配置方式:一种是通过咨询和建议的方式(金融顾问中介机构),一种是实际的资金委托方式(信托、基金管理公司、私募机构)。

5.第三方财富管理的本质是一种金融经纪业务,经纪方的独立性是交易的核心点,而如今中国野蛮生长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只能称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公司。

判断其是否具有独立性,只要从盈利模式上就可以看出来;国内所有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收入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提供方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从这个盈利模式就可以判断其不具备独立性。

一些有实力有资源的财富管理公司成为总代理,可以拿下较好的理财产品资源,然后部分直销给终端用户,部分则分销给其他的二级代理或三级代理,赚取差价。

6.金融商品的销售和普通商品的销售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在商品非常不错,具备垄断性、排他性的情况下,渠道是没有价值的,是弱势的,资源都掌握在商品的生产商手中。如汽车代理行业。

而对于那些产品竞争非常激烈,几乎都处于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那么渠道就立刻转身,渠道为王的口号也就出来了。最典型的是家电业。

7.什么样的金融产品主要依靠财富管理公司来进行销售呢?

那些没有明显亮点的,或者结构设计有瑕疵的,以及存在一些重大潜在风险的金融产品。

8.在金融产品没有优势、渠道比较强势的情况下,渠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能做更多的宣传推广和产品包装;第二,拥有一定程度上对其信赖的部分用户。

9.大多数渠道商真正在干的事,都是在风险评价和佣金收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10.金融产品和实体商品在销售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商品性质上有很大不同。

一般商品的流通以销售完毕为终结点,即使有售后服务,也是三包等概率很小的服务;

但金融产品的流通,其实是以销售完毕才开始作为起点的,必须到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才是终点。

11.目前余额宝购买都是银行的同业存款,和银行不是竞争关系。

决定货币基金规模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利率。

12.余额宝的本意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高用户粘性,让体系内的生态更健康。

13.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

第一,要有足够的客户基础;第二,提供的产品必须有正相关性,不伤害客户基础。

14.要打败余额宝,首先必须要有比余额宝更大的用户群。现在看,只有银行。而银行的对手,不是互联网,而是利率管制。

15.余额宝的货币基金都是银行存款,而国外的货币基金则大多数是评级极高且流动性极好的短期债券,两者背后反映的本质不一样。那么,一旦银行利率市场化,货币基金还有市场,但是余额宝未必。

16.国外的货币基金都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解决流动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采取存款准备金的方式;而我们的金融市场,压根无法支撑我国的金融机构解决流动性的问题。因此,存款准备金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17.简单地就历史来认定历史是不合适的,而是要看历史里面的构成要件,来还原事物的本质,才能看明白事物的走向,简单地推演事物是不合适的、也不现实的。

18.渠道的概念是什么?就是同样的商品,你卖不出去,我能卖出去,这样形成了你对我的依赖。

19.分业监管,越来越不是以监管范围内的行业发展为最终监管目标,而是以行业内的金融机构的持续稳定,使其不出事情为最终的监管目的。我们所有的监管内容都变成了行业内金融机构服务的保护伞和工具。

第九章 大数据会带来金融风控革命吗?

1.大数据越不可测,就越具备想象力,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就越具解释力。

从本质上讲,一切的社会现象都是统计现象。

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从海量数据里寻找出一定的相关性,然后推演出行为方式的可能性。

要讲大数据,必然是海量的不同维度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对于本身具备相关性的数据,顶多称为数据优化。像阿里金融的大数据风控,本身就是可推导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概率计算,这不叫大数据。

大数据要尽量收集更多的非相关数据,来计算其相关性,必然带来极大的成本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大数据的缺陷在于立足于统计学基础之上,必然会因为统计样本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把社会公民作为样本,通过过去的样本行为,得出未来的可能结论。这里的理论基础是:在人群的社会性特征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作为社会结构的绝大数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行为逻辑也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大数据的核心是通过分析过去而判断未来,隐含的前提条件必然是未来与过去的基本性特征一致。

简单的堆沙子实验:事实上,过去每粒沙子的往上堆积,都是在为最后一粒沙子的倒塌做准备。

4.信息越多,噪音越多,反而干扰决策,也就是说,知识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5.不稳定的意志往往改变社会,脑残和精英主导了社会的前进。

有的行业更加稳定,变化缓慢,投资预测时更容易有确定性,这也是传统投资大师最喜欢的行业。

投资于变化缓慢或者容易预测的行业,也就是更加符合正态分布的行业,避开高科技、娱乐、文化等非正态分布的行业。

7.过去是否能决定未来?

这里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社会现实的基础未发生大变化,另一个是你应用的群体必须是样本主体。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前,人类社会骨子里还是部落族长制社会,即需要绝大数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然后基于此展开社会分工协作。这种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因此社会整体的行为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推演归纳。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一个被自己原先所在群体边缘化的人,通过互联网,往往能找到另外一些和他一样被群体边缘化的人,然后一拍即合,构建一个新的群体。因此,互联网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群体的分化,社会趋向多元化分布,这就使对群体性行为的预测难度加大。

未来的社会形态呈现出“现代社会的部落制形态”,从大一统、集中制的社会走向多元、去中心化。社会前进的方向更具随机性,小团体有意识、整体无意识。

正确归纳和推演社会普遍群体的某一逻辑,其背后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往往被少数脑残或者天才所改变。

微博或者知乎的使用群体并不能代表社会的普遍性群体,其舆论情绪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基础数据的样本偏差,直接带来了结果偏差,无法覆盖足够多的样本所带来的最终统计结果,其准确性必然是极差的。

8.大数据能否解决风控问题?

金融机构就本质而言,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另一种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银行业的优点是可以合法利用资金池,不断的借新还旧。支撑银行模式走下去的核心就是制度性的安排。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一种是代理,一种是自营。

风控也是两种模式:一种是银行为代表的信贷化模式,本质是通过制度安排,利用中介机构的规模优势和期限错配,让风险在经济运行的长周期中被化解;另一种是证券化模式,证券化的本质是让核心风险在市场中寻求自我定价和平衡,最终让风险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转移。

风控跟业务必然是两难博弈,核心其实还是在于如何做有效的大势判断。作为周期性的行业,踩准节奏可能比进行单一的风险控制更有意义。在赚钱的时候尽量多赚钱,在赔钱的时候尽量少赔钱。

9.大数据风控无效的理由:

大数据可以优化管理、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但是无法决定风控质量,银行的风控质量永远是一揽子系统工程。

(1)金融是被经济形势所决定的。系统性风险是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风控制度在系统性风险面前,毫无意义。之前已经论述过,过去是无法有效推演未来的。

(2)金融行业不完全符合大数据所要求的逻辑前提。一是足够大的样本量,二是业务群体独立非相关。

(3)现实中常常会出现未来改变过去的情况;比如,给钱之后的企业跟给钱之前的企业,是有绝对不同的基础性特征的,过去被未来改变了。

还有一条重要假设是,所有成为统计样本的样本主体,并不知道自己是被统计的样本,否则会失去统计意义。

(4)金融业和其他行业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风险滞后。风险滞后意味着由过去数据所推导的模型,会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留有一段缝隙,这个缝隙中所发生的任何变化,都无法让你有效调整风险的认定。即大数据的推测和结果之间存在着一段空白期。

10.大数据没有现实意义吗?大数据可以有效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最终提高了金融机构对抗风险的能力。

11.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哪个更可能做大数据风控?

是消费性贷款。因为从人群的需求特征来看,消费性需求更稳定,而且覆盖面更广,有更扎实的数据基础;但是再小的企业主,其实都是社会的异类,成功的是精英,失败的是脑残,唯一不可能的就是社会公众,这类人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难以量化和模型化。

12.大数据能否让计划经济回归?

从结果看,市场经济是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从过程来看,市场经济的弊端非常明显,其高效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是无数倒下的类似企业。因此,市场经济高效率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低效率。

计划经济力图构建一个体系,让市场需求能被有效计算,以需定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但现实是需求无法统计和计算。

13.是什么扼杀了金融创新?

中国处在一个放贷冲动的环境下,这多年来滥发的货币所形成的大量存款需要找到释放口和出路。

其实中国最大的金融创新是直接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所有的金融创新,其实是流动资金贷款的衍生品,只有在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不了的情况下,才会想到这些金融创新产品。

第十章 互联网人格和互联网文化

1.互联网是改变人性的。很多人线上线下是两重人格,很难统一。

2.金融的第一属性是政治,其背后也是人性,互联网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改变金融的运营方式。

3.什么是屌丝?屌丝首先代表的是最普遍的人性,人性骨子里是喜新厌旧的,是好逸恶劳的,所以屌丝肯定不喜欢在某一事物上停留太多时间,忠诚度极低。

4.互联网目前其实是放大了人内心中的粗暴、简单、直接的一面,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5.几千年来,金融领域的行为方式会有变化,但是本质一直未变,经验推导是有意义的。

6.“任何没有在微信上发过红包、领过红包的人都是需要自我反省的。说明你对新产品、新思维缺乏拥抱的态度。不要说你不是产品经理,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全员营销、全员服务,否则你将只是一个跟随者,因为只有深度参与者才能让自己的脉搏和这个时代一起共振。”

你要打败一个对手,首先要成为一个了解对手的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7.互联网世界的专家永远只可能是两种人,一种是创业者,一种是投资人。

8.腾讯最大的战略就是无战略。腾讯都是在已经培育好的市场里发力,依赖它的核心基础用户群,要么自我建设,要么兼并收购,无往不利。

万千人在恨你的时候还不得不用你,斯为强大。

只有招同行恨的公司,才是负责任的公司,同行都说你好的公司,只能证明你的无能。

9.过去做的越多,其实受的拖累也越多,因为对抗不是一个层面的

10.互联网必须使用贴近市场的短期战略,决策的链条一定要短、要快、要直接。核心就是去掉层级制,实现更强的扁平化管理体系。

11.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很难成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第十一章 谁动了银行业的奶酪

1.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公司给银行业带来的是何种威胁:是外来物种入侵,还是气候变化。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普遍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得基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一些服务业态,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

互联网扮演的是环境变量,而非个体变量;不是一个异常凶猛的野兽冲进了羊群,而是整个气候性的变化。

2.BAT为什么要介入金融业务?

阿里巴巴的阿里小贷是为了给商家贷款,余额宝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多的资金收益,这些都是为了提高用户粘性。

京东介入P2P是为了给它的供应商提供更多的贷款,以应对较长的账期。

阿里和腾讯获得银行牌照,都是为了利用银行业务做好自己的主业。腾讯是利用社交平台基础,做些金融的拓展延伸服务。

3.互联网金融能否存续的核心,在于是否能拥有和金融机构一样的制度性优势,否则以能力对抗制度是没有胜算的。

越是到了高层,对市场一线的反应越慢。

在层级制的社会里,当人到达一定的层级后,往往都是去能力化的,因为领导都是能上不能下的,但是没有相应的淘汰机制,使得一定层级上的人普遍丧失能力。层级制就是这样,只要你鲤鱼跳龙门成功了,你就是龙,永远不会变回鱼,也足够你骗吃骗喝了。

5.银行的行长或者大型公司的管理者更换了,但是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这就是用整体设计来覆盖个体能力的差异,用稳定的制度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对抗风险。

6.具备商业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敢于清晰地谈钱,追逐盈利,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合格商人。

7.凡是不预先设定规则的商业模式,一般到最后都内讧了。

8.理想这东西,一年是理想,三年就是画饼了。

9.世界上的创新,一般来自两种情况:第一,有强烈的企图心,可能是极强的金钱刺激,也可能是理想感召;第二,就是人到绝境,活不下去了,才会发挥出无限的潜力。

10.大数据需要多维度的交叉印证。在淘宝上,交易数据的造假在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引入更多的非交易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11.小企业融资难是伪命题。

缺钱的小企业违约率高,不一定是诚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企业是否赚钱是决定它是否借钱的核心因素,而不是相反。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靠借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12.商贸流通业的典型特征是,一般靠周转速度盈利,低买高卖。在这个领域,对资金周转的速度要求很高。

一般来说,正常的货物周转都不会超过三个月,一年周转四次相对正常。

13.要做事情,必然会被论是非,就必然会有各种问题,只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找不到他的把柄。

14.在2010年左右,移动端取代PC端已经是看得到的未来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终端替代的概念,这是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背后可能直接是一个渠道方式的革命。

15.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机会

常见的金融模式无非四种:借屌丝的钱给高富帅,借高富帅的钱给高富帅,借屌丝的钱给屌丝,借高富帅的钱给屌丝。

(1)传统金融模式是借屌丝的钱给高富帅。

(2)借高富帅的钱给高富帅,则是典型的高能力、高金额领域,两头都是典型的个性化、非海量需求,互联网优势无法发挥。目前这一领域是私募、信托、券商资管等金融机构操作的业务领域。

(3)借高富帅的钱给屌丝等同于慈善,不可能操作。

(4)那么,留给互联网金融的领域也只能是借屌丝的钱给屌丝。

高富帅金融才是正道。在传统社会里,我们屌丝一直扮演着资金借出方的角色,通过中介机构出借资金给高富帅,然后高富帅用屌丝的钱赚更多的钱。高富帅比屌丝有更好的创造财富能力。

16.资金总是向富人身上流去,说明能创造财富的其实是稀缺的少数。P2P公司最头疼的事情其实是没有优质的借款人。这里可以得到的衍生结论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是伪命题。

简单理解起来,就是不能给小孩子太多钱这样简单的道理。

17.金融的风险特性与实体经济正相关,离实体经济越近的金融,风险越低,而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则风险越高。

18.越是成熟的金融市场,其小微企业的贷款量和占比越小,而且越发达的国家,其小额贷款的坏账率越高。

20.德国有个指标是企业存续期限,其阈值是7年。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只有经历7年的生存之后,才能比较好地反映出这个企业的生存能力,这个能力不但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企业主对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清晰认知。

很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缺乏认知,有太多的好企业毁在企业主自身无序、盲目借款以扩大规模上。

21.事实上,在商场上讲道义的公司,往往都是别有用心的公司。因为公司不能拿股东的钱去做道义和慈善。

22.当下决定基金业绩的很大程度上是非能力因素,整体呈现的是去能力化特征,所有的基金都差不多,因此只能依赖渠道,此时互联网的渠道优势就会体现。

一旦利率市场化,基金业的能力会有效凸显,从而打破渠道优势,让能力回归,互联网的渠道优势就会丧失。所以基金业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长期资产管理能力,而不是当下这种对互联网渠道的渴望。

寿险的本质是,民众用小的成本抵御特定的风险,或者用均衡长期的投资风险以积累足够的资金,为家人或自己寻求经济保障。

寿险的本质是零存整取。

富人的财富积累足够给家人和自己提供经济保障,因此富人不需要寿险,真正需要寿险的都是穷人。但传统保险业的问题是,其营销模式往往顾及不到穷人,居高不下的沟通成本和销售成本,把寿险业引向了所谓理财高现价产品,就像存款基金。

第十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投资与创业

传统的投资模式是把零散资金集中到一起再进行投资。

弊端是集中投资的主导权掌握在运营层手中,导致投资收益与投资能力有关,但是能力的边界无法界定。

而且通过过去的业绩进行能力认定很不靠谱,了解私募投资每年的业绩就会发现过去不能代表未来,而且差距极大。有一个说法叫冠军诅咒:每年的第一名,之后的业绩基本都惨不忍睹。

2.互联网降低了投资门槛,将过去的机构主导管理型的集中投资方式,逐渐转变为自我投资行为,或者变成小中介主导的投资行为。

3.互联网其实是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互联网只是提供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但是难点在于成本很高,因为筛选真实信息的难度会变增加,一方面是时间成本,一方面是能力成本。

4.多听成功之人的话,不如多听创业失败之人的教训,教训绝对比成功的经验更值得你去学习和借鉴。每一个失败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训,都是你可能碰到的现实问题。

5.这个世界上,其实你的每一个想法,都至少有一万个人在想,而至少有一千个人在做或曾经做过,你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别人不做,为什么没有做起来,原因是什么。

6.风投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它不是投你有多少成功的概率,而是投资你会带来多少无限的想象力。

对于拿到风投的企业,只能说它具有更好的想象空间,但不代表这个想象空间一定能够实现。

7.企业在创业时期,需要的是产品购买支持、品牌宣传推广等业务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恰恰是单一型的机构无法给予的。

}

摘要:江南银行指的就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是属于全国首家地级市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江南银行也提供贷款。那么江南银行小额信用贷申请需要满足哪

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实操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交易风险自担!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以下是关于江南银行一起富贷款,江南银行小额信用贷申请条件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江南银行指的就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是属于全国首家地级市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江南银行也提供贷款。那么江南银行小额信用贷申请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一起来了解一下。,,江南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指的就是消贷通,又被称为诚信贷,是以信用方式向江南银行申请、以江南银行借记卡为支付介质的贷款。,【1】要求申请人年龄必须是在18周岁以上,年龄加授信期限男性不超过60周岁,女性不超过55周岁;,【2】有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居住证明、收入证明、无不良征信记录;,【3】借款人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具有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4】必须江南银行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开通短信通知和网上银行功能;,【5】江南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以上就是申请江南银行小额信用贷款需要满足的一些条件,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渠道,不代表探其金融观点及立场,转载请保留链接: :/zatan/665888.htm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南银行的理财产品这么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