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

2、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古代诗词四首》2课时

《雨的四季》 1课时

《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反复诵读”中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济南的冬天》渗透学法指导, 强调学生阅读品味,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雨的四季》运用初步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古代诗歌四首》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学会揣摩品味文中生动的词语及句子。

2、通过学习怎样教会学生细致地观察景物,并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够顺畅写简单的写景抒情的文章。

诵读——欣赏——领悟——品味语言四步法

1、快速浏览本单元相关阅读篇章,勾画重点生动词语及重点句段,做到心中有数。

2、快速浏览单元重难点及本单元写作训练目标,揣摩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的方法 。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诗文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春天只能作为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1.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 描景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1、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方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与习惯,作为老师,可以自己范读,也可以听录音,“读”贯穿始终,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在读的基础上设疑答疑,炼词炼句,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一篇传统美文,几代人学习范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营造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画面欣赏和配乐朗读。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同学思考自己学过描写春天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泊《船瓜州》)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的(《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展示,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撞击学生心灵,让其产生共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的?【盼春】

(2)作者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绘春】

(3)作者是怎样歌颂春天的?【颂春】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范读后明确:盼春(第1段);绘春(第2~7段);颂春(第8~10段)。

三、四边互动,深入探究

1、齐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春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用原文的词来回答】

(2)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迎接的?

明确 :急切;“盼望着叠用”

(3)本段的两个“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给人柔和的感觉。

(4)第一段写的什么?作用?

明确: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分角色朗读2---7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二段作者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总描绘春天的美景,哪一个词

(2)作者在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它们?

明确:拟人和排比;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的情景。分别用“朗润”写山睡醒的情态,形象写出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之景转为润泽之象。“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冰雪融化后山水欢快的情态。“红”写出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春日融融的意境,富有动感。

学法指导: (这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过小组互动、仔细品味,揣摩,进而释疑。)

四、四边互动,揣摩语言

学生自由读,在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选一段说出作者怎样绘春的?

教师来回强调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第三段春草图写出草报春,抓住草的质地、色泽、长势写它的特点。作者运用哪些修辞和描写手法进行描绘的?作用是什么?

拟人:“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作用:表现了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使小草仿佛有了灵感。

反复: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作用:通俗形象。

侧面:“坐、躺、滚、踢、跑、捉”,用六个动词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作用:侧面写春草的可爱,表现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

衬托:“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用: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作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2、第四段春花图写出花争春,作者从色味、虚实、动静几个方面进行描绘。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用:写出了百花争艳、竞相开放互不想让的动态,表现出花儿的活泼与情趣。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比喻/拟人: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野花的细小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强化动感,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草的动感。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地上,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描绘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花争春美图。

3、第四段春风图写出风唱春。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绘的有形有味有情有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引用/比喻/拟人:引用诗句,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作用:突出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既写出春的乐感,又写出作者欢快的心情。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4、第六段春雨图作者从静到动、物到人、近到远写雨润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细、柔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翠色欲滴。作用:形象勾勒的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5、第七段迎春图作者由景及人,颂扬人抓住春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哪一个词用得妙?妙在哪里?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是儿童的最爱,写风筝多了,实际上是写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给人无限遐想。

“赶趟儿”用得妙。形象的写出了人们争相迎春的情景,与上文百花争艳照应。

五、四边互动,总结提升

(1)齐读领会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这篇写景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蓬发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2、分角色进行诵读比赛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以《校园里的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

《济南冬天》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是老舍先生于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改动。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识记生字词。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美,把握作者的感情。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中的景物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之美。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运用诵读和自由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2)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2、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3、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4、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5、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1】阳光照耀下的山特点:舒适温暖。

【2】白雪覆盖下的山特点:娇美、秀气。

【3】城外远山特点: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4】济南的冬水特点:暖绿、清亮。

6、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温情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通过与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征,突出它独有的“温晴”,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对比表现出济南的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写作铺垫。

7、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8、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紧扣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凸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合作探究,研读精彩语段

1、齐声诵读第四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来烘托的,这些景物是:矮松、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儿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明确: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课文第四段的写景特色。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1、主题思想:这篇写景散文,紧紧围着“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比喻、拟人手法运用

本文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能不能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

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1、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2、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 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 的美,以及雨的美。

刘湛秋,男,19 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 家,评论家,《诗刊》前副 主编 ,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 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 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 抒情诗选》为广 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作者直接表明对雨的情感——喜欢雨。

第二部分(2-5):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雨在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 表达 了对雨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之情。

三、深 入研讨,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汇总出问题提纲,教师视其难易或重要程度归纳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汇总如下:

1、“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有不同。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灵。

2.本文通过写雨在四季中的不同情态来抒发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以“雨的四季”为题而不是以“四季的雨”为题呢?

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于对“雨”的描绘上,在表现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时,也借雨展示出不同风格的美丽的四季图。以“雨的四季”为题,给读者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

3、“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各种类 型的柏,实际也是在写各种类型的人。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的感慨,对自己的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1)意境优美。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将夏雨同夏天的性格相比照,将夏雨描绘得脚步疾快、力量足劲,给自然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使夏雨的意境热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享受。

(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文章在写春雨时主要描绘了春 雨后的景观,侧面烘托了春雨的生机;在写夏雨时,写了夏雨给人的感受等等。

(3)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在描绘冬雨之前,先写了一句:“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然后笔锋一转,描绘赞美了冬雨的“灵性”和“蜜情”。

(4)直抒胸臆的写法。文章除了在描绘四季的雨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雨的喜爱与 赞美之情外,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生动优美的语言:本文作者以诗 一样的语言去描绘雨在春夏秋冬的不同画面,生动而又典雅,特别注意语言的变化。另外,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添了许多魅力。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 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 些句子,把雨在不同季节里的情态和特点刻画得生动形象。

本文是 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写出了雨的可爱,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完成课后习 题一、二、三题。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3)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4)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

}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散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其中老舍和《济南的冬天》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老舍先生虽然在济南的时间很短,但是却对济南印象深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他回京以后,根据自己的回忆和真实的感受,倾注了饱满的情感,创作出《济南的冬天》这篇美文,成为描写济南的典范,受到无数读者的喜欢,也给当前的散文研究和教学带来宝贵的资源。

该散文继承了老舍先生以往的文风,语言亲切朴实而又不失典雅和优美,结构详略得当,并且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意象优美,意境典雅,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和老舍的个人风格,成为现当代散文中的优秀代表。

一、老舍及《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

(一)老舍先生的基本简介

老舍,是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剧作家和小说家,本名舒庆春,北京满族人,后来他自己将“舒”字拆开分成“舍”和“予”,于是给自己起名老舍。老舍先生自幼家贫,生活困苦由自己的母亲辛苦养大,后来考上大学并到英国留学和工作,期间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发表了《老张的哲学》等作品,其后归国并在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等任教,期间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各种篇幅的小说作品,比如《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等作品,奠定了其文学大家的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老舍先生也流落重庆等地,积极联合组织文艺界的知识分子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为我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个人力量。纵观老舍先生的一生,文艺作品数量丰富并且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质量和水平,像《茶馆》《四世同堂》等作品,都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二)《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介绍

老舍先生从伦敦回来以后受到热烈的欢迎并应聘到齐鲁大学任教,此后便开始在济南的生活经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时局动荡的时期,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老舍先生将手中的笔化作武器抒发自己对于时局的不满和愤然抗战的决心。老舍前后在齐鲁大学及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工作生活的四年让他有了不一样的情怀,这一点从他在济南创作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大明湖之春》《到了济南》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也曾经说济南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有济南的市井小巷,也有山水画卷,有济南市民的生活,甚至他自己也在济南娶妻生子,并为自己的女儿取名舒济,这种情怀都被融入作品中,展现出先生对济南的感情。[1]

二、《济南的冬天》的写作技巧

《济南的冬天》长期被收录于语文教材中,读过此篇散文都会对文章生动的语言印象深刻,作者时而慵懒,时而兴致勃勃,既有济南群山环绕的大气、又有市井小巷的生活氣息,并且文章中用到大量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比等,这些都是教学活动中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分析,给教师带来教学思路和灵感。

研究散文的语言特点,重点就要分析文章的词语应用。《济南的冬天》中语言丰富的特点主要体现再以下几个方面。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丰富、简练,对于语言的应用技巧掌握的炉火纯青。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句话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是在读者的想象中便是一副有山有水,生活安逸,与世无争的画面,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基于当时的中国时局,作者灵魂追随的生活方式,这便是作者用词的魅力。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精准且符合视觉逻辑规律。作者选取了不同高度和空间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展现济南冬天的雪。当济南的冬天下雪之后,山上、山尖、树尖、山坡上、日落时等等,这些不同高度、不同纬度、不同时间中因为雪的存在而彰显的济南的魅力也是在读者心中留下极度想要窥探的急迫心情,这些词语的选择上大多采用了拔高和视觉落脚点向上的那些,展现了济南冬天雪景的蓬勃生气和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以及人生态度。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具有生动、形象的典型特征。比如作者笔下的济南的水,也是生动的、活灵活现的,水泊粼粼、绿藻丛生,“蓝汪汪”“蓝水晶”“地摊上的小团花”这些词温柔、和谐,却勾勒出一副动人的景象。作者将细致入微的观察投入到丰富的词汇中,创作的这篇散文更是源于对于济南的热爱。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还用到了较多的感叹语气词。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呀”“呢”“吧”等感叹语气词,这些感叹语气词的运用都是自然而然并且恰到好处的,绝非矫揉造作的刻意而为。读者在读到这些带有感叹语气词的描写时,会产生一种就是如此的身临其境的带入感,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就是下小雪吧”,这些句子将作者对济南小雪的喜爱之情和怜爱之情跃出纸上,既亲切自然又充满真情实意;再如文中“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句话,非常的俏皮可爱,并且将济南的美色与山水画艺术相互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

除了丰富的语言应用,《济南的冬天》在句式的使用方面也非常的丰富。文章中用到了短句、分句、倒装句、问句、肯定句、口语化句式等。

短句、分句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短句,即使是运用复句也使用了非常多的分句和停顿,这样的好处一方面便于读者快速的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让文章更加具有节奏和音乐的美感,让文章读起来更加的朗朗上口充满韵味。

倒装句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倒装句的运用也比较多。一方面是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一方面也符合山东济南方言中多喜欢使用倒装句的语言习惯。最明显的便是,文章开头便是倒装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按照正确的语言顺序来写的话,无法像倒装句一样突出强调“像我”。再比如“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句用倒装句式来强调济南人在冬天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个“真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济南的冬天以及济南人民的喜爱之情。语言的写作安排也是彰显一个作家的文学修养和写作习惯,不经意的一个语言安排便让读者清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章中类似的倒装句还有很多,都是作者想要强调和突出某些关键词而设定的。

问句的运用。文章中有很多问句,例如“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类似商量或者提出想法的语气,让读者没有压迫感,甚至有种与作者对话的感觉,这也与文章中娴静、祥和的环境相呼应,让浮躁的内心沉下来,与作者一起体验这济南的冬天的美好。

肯定句式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还有很多肯定语气十足的句子,例如“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的带有浓重肯定语气的句子是作者的判断,也与文章中的问句形成对比,两种感情色彩冲击,更具表达力。

口语化句式的运用。口语化句式的运用一方面减少了这篇散文作品的书卷气和匠气,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活化气息,使读者读起来感觉到亲切、自然。比如“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就像是济南人在介绍济南的温暖时拍着胸脯打的保票。比如“水也不忍得冻上”既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又体现了济南人民对于水的善良可爱的认知,“照个影儿”则是直接运用济南的方言口语,一下子拉近文章与读者的亲近感。

(三)丰富的修辞手法运用

《济南的冬天》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上同样非常的丰富。常见的修辞手法诸如拟人、比喻、对比、排比等都在《济南的冬天》中有非常多的运用。修辞手法也是当下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老城”“山”“水”“河”“雪花”“村庄”“垂柳”等等都拟人化,这样的写作手法一方面可以对济南冬天的景色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现。一方面可以使得读者读起来更有画面感和带入感,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一片深深的眷恋之情。

比喻手法的运用。作者将济南三面环山的地形比作把济南这座城市放置在小摇篮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生硬的地理特点化作温柔的摇篮,也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视角看到一副温柔恬淡的生活景象,这样的描写将抽象的物体具象化,既形象生动又亲切自然,又便于读者的理解,充分展现了比喻修辞的魅力和作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中,作者借由济南冬天的“响晴”和伦敦的雾霭、中国北方的大风、热带地区的毒热作出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强调了作者对济南的认可和热爱,这也为下文作者铺开来叙述济南冬天的美好奠定了基础。教材选编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有很大原因是让学生学习鉴赏文章的修辞手法,同时这也是《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教学重点之一。

三、《济南的冬天》的主题意涵

《济南的冬天》的主题意涵相对于其它的散文作品而言更为明显的是它对温情与温度的塑造,通篇文章以济南这座城市为描写对象,以冬天为基本的内容,通过老舍妙笔生花的文字描述,对于济南冬天的景色進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出济南这座古城的“温暖”与“深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与怀念,并由此而生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崇高的赞美与热爱。老舍先生的充沛情感并没有直接简单地进行抒发,而是以对济南冬天的景物描写为情感载体洋溢在文章的诸多细节描写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写作的最高境界,《济南的冬天》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

首先,一个“小”字的运用字轻情重地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爱怜之情。在《济南的冬天》中多个景物的描写,作者都给他们加上了一个“小”字。比如文中第二段的“小山”“小摇篮”,第三段中的“小雪”,第四段中的“小村庄”“小水墨画”,第五段中的“小团花”“小灰色树影”。这些“小”的运用并不是说济南冬天的景物是真的现实世界中的大小的小,而是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景物的爱怜所以才显得小。这样的描写使得济南冬天的景物亲切、自然、可爱、俏皮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中,使文章的氛围充满温情和温暖。

其次,一个“真”字的运用情真意切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真情流露。在《济南的冬天》中多次出现这个体现情真意切的“真”字。比如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中“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在这个启始的段落之中,作者老舍一上来就由济南冬天的“晴”与伦敦的“雾”、中国北方的“风”和热带地区的“热”进行了一个对比,突出济南的“温晴”特色,并表现出对这种“温晴”的喜爱,这种喜爱通过一个“真”字完美体现出来,是作者对济南这个城市最真实的心理感受。接着在文章的第二个段落中同样采用了一个“真”字,“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个巧妙地使用了山东人的倒装句式,突出了济南人在冬天的幸福与满足,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对济南冬天的水进行描写时用了一句“水藻真绿”,这个“真”将水藻绿的特点进行了强调。并通过水藻在冬天还尽情展现绿意的蓬勃的生命精神的赞叹,再次重申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次,感叹语气词的多次运用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的冬天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呀”“呢”“吧”等感叹语气词,这些感叹语气词的运用都是自然而然并且恰到好处的,绝非矫揉造作的刻意而为。读者在读到这些带有感叹语气词的描写时,会产生一种就是如此的身临其境的带入感。比如“就是下小雪吧”将作者对济南下小雪的喜爱之情和怜爱之情表现的很有意味。比如“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既俏皮可爱又将济南冬天的景色拔高到了山水画的高度。

最后,《济南的冬天》中对于主题意涵的描述和表达,作者并没有直接用学生惯常写作时的“口号式”形式描写出来,而是将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贯穿在全文的景物描写之中。比如在文章的结尾最后一句中,老舍先生写到“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如果是我们的学生进行写作可能会写“济南的冬天真是美啊”等“口号式”描写。但老舍先生的这句结尾可谓是“点睛”又不滥情,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作者没有在结尾一句中去概括和总结,而是要读者去文章中找寻答案。这样读者就会对文章进行自觉的思考和回味,甚至会引导和激发读者再次阅读的兴趣和冲动。

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虽然篇幅较为短小,却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在表达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热爱之情的那种别样方式,更值得我们去细读、去揣摩。

[1]周小莉.由字到画,由心到景:从《济南的冬天》看写景作文的写作技巧[J].语文教学之友,2014(11).

刘岩,山东省临沂朱保中学教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的冬天是什么体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