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

摘要: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追梦路上,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盛,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可是为未来建设国家的当代少年,对祖国的理解和融入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刚好学习九年级的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一篇很好的教材。

关键词:培养;诗词教学;爱国情感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语言精警,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在国家越来越强盛的今天学习这首词,有着更特别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情感。《沁园春·雪》正是一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篇目。

一、借助背景,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初步感受作者的革命情怀

诗词的教学意境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我们了解作品的时代精神,尤其是有利于了解思想内容和志趣感受。《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时候,结合此特殊背景,我借助PPT打出毛泽东同志《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名画,配合毛泽东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的一幅幅图片……启发、引导学生快速置身于这首词的情景中,初步感受到作者在民族危难时期作此词的革命情怀及意义:大大鼓舞了革命者的斗志。

二、品味雪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油然而生爱国感情

《沁园春·雪》这首词语言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尤其是上阕的写景用词恰当贴切、纵横千里、大气磅礴、虚实结合。写景的开阔,风格的豪放,都是前无古人的,如果单从字面上去逐句分析,是很难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我结合反复诵读,品味雪景,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尤其是品味“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欲于天公试比高”这些写实句子的时候,指导学生理解:诗人说“望”,写的却是远远超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作者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为何这样写?“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却写它们“舞”和“驰”?

作者选择的这些景物,虽然没有一个“雪”字,却为何能够写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这样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置身于词的情景中,感受那种大气磅礴、气象雄伟的气势,并在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视频《黄河大合唱》,让学生在为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而自豪的同时,看到画面上出现的一幅幅悲壮的画卷“风在吼,马在叫……”怎能不为我们民族的危难而磨拳擦掌,怎能不为民族存亡而热血沸腾?怎能不产生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如此品味雪景,让学生透过词的意境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从心底油然而生爱国感情。

三、感悟主旨,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在词中评古论今,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而最后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则是全词的难点。单从字面上理解,很难体会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坚强的信心。怎样才能让学生领会真正的主旨呢?反复诵读;开展讨论;课堂上我特意辑录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走进新时代》,回味从“开国大典(毛泽东)——开革开放(邓小平)——建国五十周年(江泽民)——走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理解“今朝”又是什么意思?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感悟主旨。

在《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到今天,中国人民正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怎能不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人类的幸福生活,需要的是我们用行动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

《沁园春·雪》这首词历来赢得人民大众的崇敬,使得人民大众深手受鼓舞,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要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就牵连到教学手段问题。以上培养学生爱国感情的过程来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教学手段:

首先,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表面看这节课似乎没有精讲细琢,但在关键时刻点到即止,留出相当的空间去让学生思考,就使到效果事半功倍。如,“山、原”化静为动写法的理解和主旨句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不是不行,但那样会让学生一览无余,缺乏张力,激不起学生对其中内涵的探索,体会不到作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和伟大抱负,甚至不知道今天还学习它的意义。因此,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是必要的,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关键。

其次,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课堂效果。而创设情景的目的是把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其自然地形成一种感情氛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沁园春·雪》的课堂结构来看(附流程图),成功地创设情景主要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借助CAI配乐介绍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借助视频《黄河大合唱》激发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借助歌曲《走进新时代》了解主旨,深化、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自然和谐的结合,本课如此创设情景,创新了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从词的内涵去熏染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此外,指导鉴赏中的反复诵读也必不可小的。

《沁园春·雪》这首词成功的授课,它也让我陶醉在诗词教学的美的享受中,同时毛泽东同志的爱国情怀也再一次渲染了我,激发了学生,无尽的回味这节课,因为这是我们追寻中国梦,做担当好少年的最佳作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笔墨纸砚描绘山水诗乡梦,多彩宣城争创“中国书法城”。

3、阐释书法精神,传承文化精髓。

4、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5、点到为止,一字千金。

6、读诗千首,挥毫万字。

8、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

9、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

10、弘扬传统,书写卓越。

11、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12、画笔描绘美好未来,色彩绘就壮丽人生。

13、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14、苦攻中外古今万卷书,巧绘人情物理千张画。

15、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16、练好硬笔书法,传承汉子文化。

17、练一手好字,传一代文明。

18、练中华书法,承传统文化。

19、美术可以表现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20、泼墨造物,笔下生花。

21、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22、如诗如画山水多彩地,共创共享“中国书法城”。

23、如诗如画新天地,锦上添花书法城。

24、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25、书法宣城,精彩人生。

26、书法有路勤为径,墨海无涯苦作舟。

2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28、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写字。

29、提高精神内涵,陶冶高尚品质。

30、为您点亮艺点灯光,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3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2、文房四宝之乡魅力无限,中国书法名城精彩有约。

33、文宗秦汉,楷法晋唐。

34、羲之笔下千秋韵,兰亭地上万种情。

35、相约文房四宝故里,共创“中国书法名城”。

36、写好硬笔字,为人生添色彩。

37、写漂亮字,做优秀人,字如其人。

38、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39、写气质人生,扬祖国精华。

40、心系书协,振兴东华。

41、一手好字,得益一生。

42、一手好字,相伴一生。

43、一手好字,一生成功。

44、一手漂亮的硬笔笔,能让人赏心悦目。

45、硬笔精雕细刻出精品,书法千锤百炼铁成金。

46、硬笔书法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47、中国书法,字里千秋。

48、字好一半文,文好显灵魂。

49、书法宣城,精彩人生。

50、人人学书法,共创新世纪。

《沁园春·雪》硬笔正楷图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1945年8月28日,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沁园春·雪》整体分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群贤⑸毕至⑹,少长(zhǎng)⑺咸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不知老之将至”之前并无“曾”字,而且从原文图片中也可看到没有“曾”。应该是后人所加。请广大网友注意。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会:集会。

3、会[kuài]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毕:全、都。

7、少长:年少的年长的。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2、骋:使…奔驰(使动用法)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2、(曾)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竟然。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沁园春雪主要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