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一首叫双星咸歌 咸歌?


『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粤菜“北伐”,青岛餐厅开始出现活鱼海鲜,而以原汁原味的小海鲜著称的胶东菜,也在各种菜系的融合、食材与滋味的碰撞中,实现在海鲜本味基础上更加入味、复合的极致之鲜。』

我们始终还是先看到描述海的文字,再看到海,起初选择到青岛寻味海鲜,正源于美食家唐鲁孙先生一段描写青岛渔港码头带鱼鱼汛的文字:“凭栏远眺,只见远处飞云回舞,奔电流霙,顷刻间海面上银鳞沃雪,碧海翻光,带鱼一条接一条,口尾相连,鱼贯而来。最大鱼群能接成十多里长一条鱼带,苏东坡诗所谓‘光摇银海眩生光’足以说明海里带鱼子是多么矞丽壮观了。”

抛开时令,几十年的近海捕捞,让胶州湾早已难见如此壮观的鱼汛。虽然每年5月1日到9月1日的禁捕期已过,但12月显然并非这里最理想的海鲜季。“春天或秋天来,冬天是最没有货的季节,现在都是小货。”主打高端海鲜的餐厅怡情荟的采购经理韩忠山,一见面就对我们这样说。接着又安慰,我们还赶得上著名的青岛对虾的末季,虽然比较起来,春虾肉质更好,虾脑更多,这个时候的梭子蟹也最为肥美。更重要的是,深秋初冬,东西虽然少,但是好吃。


青岛几日,不断有人谈及“水温越凉,海鲜越好吃”。韩忠山解释,主要在于黄渤海与东海南海相比,水温本来就低,生长周期更长,时间赋予海鲜的口感自然更好,而在冬天,鱼进食减少,瘦下来后肉更有紧实感。

我们已经知道,人们吃进食物之后的鲜味口感,主要源于蛋白质分解之后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和多肽分子。寻求鲜味之旅,食材的新鲜,仍是最重要的起点。潍坊人韩忠山,16岁到青岛学厨,20多年来,从切菜杀鱼,到做菜,到采购养鱼,他对青岛大大小小的海鲜码头与市场谙熟于心。我们的寻味之旅首先从这里开始。

海鲜市场往往靠着码头。随着青岛城区西扩,距总督府不远的小港码头已不复昔日繁盛,这里除少数木头拖网船到近海捕捞,码头停靠更多的是出租海钓的铁皮船。这意味着它附近的海鲜市场更多依赖其他码头的进货。麦道家园海鲜市场,海鲜相对高档,以前不过是一块供大家摆摊的坡地。举目所见,除了海捕大虾、黄花鱼、鲅鱼、安康鱼、鳎目鱼,更多的是蛤蜊、扇贝、牡蛎、蛎虾等壳类小海鲜。


▲下午3点多钟的南姜海鲜码头,人们正在选购刚捕捞上岸的海货

沙子口码头是停靠远洋捕捞船的大码头,由于疫情已经封闭,不少大船往往选择在200多公里外的荣成上岸,走高速抵达青岛海鲜市场。

每个青岛吃货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海鲜市场地图。刚到青岛那晚,热爱美食的刘东大哥便告诉我:“营口路农贸市场的小海鲜最全,因为周围都是啤酒屋。埠西海鲜市场最全最贵,真正买比较新鲜的小海鲜,还是到沙子口那样的码头,船上下来直接买。”沙子口不得而入,不过南姜海鲜码头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南姜码头停靠的都是在胶州湾近海捕捞的木头小船,每天凌晨出海,下午回来。下午3点左右,一艘艘木头船,随着上涨的潮水逐渐归航。码头空地上,一列列摊档依次摆开,肥胖的安康鱼由于肚子里有食物,容易腐败,下船便被摊主剖开肚子。一堆活蹦乱跳的蛎虾,刚倒在摊位,便被大家哄抢一空。当地人把触角长的八爪鱼叫马蛸,短的叫八带,分拣完毕,各取所需。


▲清蒸梭子蟹前,先用冰水料酒冰激。在青岛我们有幸吃到一只罕见的重达1.9斤的大梭子蟹

“地处北纬37度的青岛,三面环海,占尽了盛产海货的地利。青岛人对海货的感觉,像极了老人对后辈的种种舐犊温情。很多海货都有一个惟妙惟肖的青岛‘小名’。比如琵琶虾叫虾虎,带鱼叫刀鱼,贻贝叫海虹,鲈鱼叫寨花,镜鱼叫鲳鱼,章鱼叫八带蛸,牡蛎叫海蛎子。”如作家崔燕所言,在青岛逛海鲜市场,还需了解当地海货的土名。事实上,这些花样繁多、应季而生的小海鲜,才真正代表着青岛海鲜的独特魅力。

美食家董克平在《吃鲜儿》一书中,谈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粤菜“北伐”对海鲜概念的普及之功。海鲜既已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食,各沿海省份自然不能让粤菜海鲜专美。“不同于粤菜海鲜所推崇的龙虾、鲍鱼、东星斑、响螺等名贵海产品,其他地区的海鲜菜式采用的原材料多是虾、蚌、蛤等个头不大、价格不高的小海鲜,做法上家常简单,不用复杂的调味,追求海鲜本身的鲜美与嫩爽,这其中又以胶东海鲜、大连海鲜、东海海鲜最为有名。”小海鲜中,青岛所属的胶东海鲜排名第一,自有得天独厚的理由。

只是,做法简单的小海鲜,便真的没有什么讲求,谁都可以轻松上手吗?或者说,祖祖辈辈吃小海鲜长大的青岛人,对食材的本味之鲜,便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独特见解吗?对海鲜之鲜,我们似乎并不适合用一句“最高端的食材,往往用最简单的烹饪手法”搪塞过去。


▲怡情荟主理人郭科研发的冷卤实芯活海参,使本来无味的海参吃起来肥美异常

纪录片《鲜味的秘密》中,分析鲜味成因发现“我们之所以天生具备尝出鲜味的能力,不是为了满足味蕾,而是凭借本能选出最为营养并利于繁衍的食物”。人们直接从食材中感受的鲜味物质相当有限,更多需要通过各种烹饪手段。种类繁多的小海鲜,由于烹饪过程中对火候、技法的不同要求,让这一过程并非不言自明。

在青岛的第一餐,便强化了我的这种感受。几杯啤酒下肚,刘东大哥打开话匣子,他告诉我,自己年轻时是抓海胆、捡海螺的高手,“只要我出去,绝对没有人比我厉害。白天没退水的时候,很多人戴着眼镜穿上脚蹼,潜水下去捡两三斤螺,高兴得不得了。我等退潮以后,在礁石中间,一次捡二三十斤很正常”。

一旁的刘明义是刘东的堂兄,是吃海鲜的高手。指着桌子上一盘白灼蛎虾,他让我先不要蘸米醋,直接剥皮吃其原味。

一口下去,最惊艳的还是紧实的口感中,那略带清甜的回甘,让人忍不住连吃几只。白灼蛎虾,看似简单,其实也有窍门,“活的放到锅里,稍微加一点水,大火烧开就熟了,水多了就把鲜味带走了”。除了白灼,崂山一带的蛎虾,还以剥壳加工的金钩海米远近驰名。几天之后,在王哥庄浦里村的赵家鱼行,我们一边喝着崂山绿茶,一边吃着金钩海米,海米甜鲜紧实的口感,配合豆香扑鼻的茶水,简直称得上极品茶点。


▲蛎虾最好的吃法是白灼,口感清甜。蛎虾制作的金钩海米,同样是经典茶点

蛤蜊,青岛人叫“gala”,是最为廉价的家常海鲜,为追求它的极致之鲜,老饕们往往采用干烧的做法。“不用放水也不用放盐,锅热之后蛤蜊自己出水,开口以后就熟,赶快出锅是最鲜的。一个朋友卖了20多年蛤蜊,他吃蛤蜊,开着锅,开口一个吃一个,以前在火炉子上烤蛤蜊,开一个吃一个。”刘明义说。

“钓海蜂子、嗤蚝艮、挖蛤蜊、抓跳跳鱼,抓捕这些青岛有名的小海鲜,用的动词都不一样。”与刘明义不同,儿童文学作家张吉宙对动作观察更细。经他介绍,我见识到了真正的吃蛤达人。

“青岛人喜欢吃蛤蜊,但喜欢到我这个程度的人不多。这个东西每年也有肥瘦的季节,现在实际上不是吃蛤蜊的时候。到明年五一前后,蛤蜊开始肥了。肥到什么程度?扒出来的肉比现在这个壳大,壳都兜不住肉。我从蛤蜊好吃的时候开始,每天吃20元蛤蜊。20元过去可以买四五斤,近些年能买两斤半到三斤。一年365天,我大约要吃200天,每天必须吃这么多蛤蜊。”60岁的语文教研员林志华,对蛤蜊有超乎寻常的热爱。

漫长的吃蛤生涯中,记忆中的味道总是最引人神往。上世纪80年代初,林志华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蛤蜊一分钱一斤,他最喜欢将蛤蜊洗干净后,倒入烧水铝壶,直接放在火炉上,打开盖子,最上面一层先开口,然后将铝壶放在炉边,一层层往下吃。

胶州湾蛤蜊,以红岛蛤蜊最为出名。在一个海风阴冷的下午,红岛上的蛤蜊养殖户赵扬团把我喊到车里,教我如何分辨本地蛤蜊:“胶州湾的水盐度低,蛤蜊最好,它伸出去吐水的那个嘴顶部是黑色的,和外面的蛤蜊同样煮两锅,一吃就很明显,口感发甜。”海鲜入口的这种甘甜,也被称为甘鲜,正是美食家们所公认最高级的鲜味。

因为喜欢琢磨,林志华还从红岛渔民那学到最地道的蛤蜊吃法:将蛤蜊干锅(火靠)熟,将肉扒出,用原汁淘过,放入葱花打底的盘中,再将剩余原汁略加水加盐,趁热浇在蛤蜊肉上,用勺子连肉带汁一起舀着吃,过瘾之至。

在开海餐厅,喝着啤酒,吞吐盘中的小蛤蜊,听林志华讲吃蛤,简直称得上一种享受。如果说潮汕有位大名鼎鼎的蚝爷陈汉宗,那么林志华称得上土生土长的青岛蛤爷。蛤爷喝得兴起,积习发作,还会唱上几首歌,再背诵一篇《岳阳楼记》,一时间春和景明,波光粼粼。

甜晒:“艮悠悠”的滋味

以吃小海鲜闻名的青岛,并不意味着没有拿得出手的大菜。说起来,青岛人最钟爱的海鱼要算鲅鱼。这种以马鲛鱼而知名的海鱼,由于遍布中国南北海域,似乎并不能为青岛人专美,但将吃鲅鱼演变为一种民俗,青岛人可谓独一无二。

青岛附近海域出产的鲅鱼,又名蓝点马鲛鱼,大的可以长到几十斤。春鲅鱼最为鲜美,每年4月底5月初,青岛都要举办持续两三周的鲅鱼节。在青岛乃至整个胶东半岛,流布更广的习俗是,女婿每年这个时候要给老丈人送条大鲅鱼,个头越大,越有面子。


▲每年11月到来年“五一”,正是大量甜晒海鱼的时候,所谓“甜晒”,又称“一卤鲜”,是用淡盐水将鱼卤过之后,晾晒而成的加工工艺

长期担任青岛国宾馆经理的王开生,祖上是青岛最早的原住民。在他看来,南方人与青岛人吃鲅鱼的方法迥然不同:“广东那边是将肉剔出来做成鱼丸吃的居多,青岛的鲅鱼吃法恐怕最多也最传统。”每年立夏时节,鲅鱼和蒜薹同步上市,蒜薹熬鲅鱼,是青岛人最接地气的经典菜肴。“立夏尝三新”,比起江南花样繁多的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王开生总结的青岛立夏三鲜为樱桃、蒜薹和虾虎。

写到这里,不得不荡开一笔,专门说说虾虎。虾虎,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濑尿虾,又名虾爬子、皮皮虾,同样是青岛人迷恋的小海鲜。尽管水凉之后虾虎就变瘦,冬季显然并非吃虾虎的最佳时节,不过只是读王开生在《立夏尝三新》的一段文字,也能让人感受到那份鲜美:“五月是虾虎的产卵期,故立夏时节最为肥美。此时,母虾虎籽饱满结实,其颈部有明显三道白杠而区别于公虾虎。品质优等且应季的虾虎,壳发青色而有光泽,岛城人最喜清蒸或白灼。有过油后用椒盐炒食者,此是另一番风味,粤港菜系多用。虾虎剥肉后,合入蒸汁调馅,可包成饺子或锅贴,属市井轻奢,鲜美无敌。”

再说回鲅鱼。蒜薹炒鲅鱼之外,五香熏鲅鱼,算得上青岛人餐桌上的一道经典年菜。每年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便开始做熏鲅鱼,新鲜的鲅鱼切块后,用葱姜、八角、大料、生抽、料酒、白糖等调好的料汁腌制入味,炸后回锅,加入腌鱼料汁,收汁即可。这道菜主要靠糖锁住鲜味。青岛菜少糖少辣,熏鲅鱼是少见的甜菜,王开生考证,熏鲅鱼的做法来自苏帮菜的熏鱼,所不同者,后者熏制的是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

进入腊月,同样深受青岛人喜欢的一道菜是甜晒鲅鱼。所谓“甜晒”,又称“一卤鲜”,是用淡盐水将鱼卤过之后,晾晒而成的加工工艺。从每年秋冬之际的11月,一直到来年的“五一”,这段时间,青岛气温凉快,没有蚊虫侵扰,是最佳的晒鱼季节。


▲王哥庄浦里村赵家鱼行老板赵春和他晒的大鲅鱼,鲅鱼因为刺少,易于加工,最适合甜晒

甜晒,源自渔民远洋捕捞鱼获的传统保鲜手法。青岛崂山区王哥庄港东村,是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渔村。清晨,当我们到达这里,首先被藤网上一片片各种各样甜晒鱼所吸引。65岁的老渔民刘文刚,世代打鱼晒鱼,直到十多年前才因为身体原因停止打鱼,如今成为码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当地的甜晒鱼,包括鲅鱼、鳗鳞鱼、面包鱼、扁口鱼等二十多种鱼,鲅鱼因为刺少,易于加工,最受欢迎。

甜晒鱼口感的细微差别,在于对不同盐度下不同鱼类在盐水中浸泡时间的精准把握。“根据鱼的大小、品种,自己掌握时间,鲅鱼肉厚,泡的时间长点,一般在20分钟左右,海兔子或安康鱼,只泡五六分钟;鳗鳞鱼,泡十来分钟,时间长了会咸。”或许还恪守着当年渔船上的传统做法,刘文刚的甜晒鱼,用的是在海水中加入海盐的饱和盐水。

几公里外的浦里村,赵春师傅的赵家鱼行,已是一家成立十多年、初具规模的甜晒鱼作坊,多的时候一天要晒几千斤鱼。走进院子,一排排的架子与藤网上到处是鱼,风吹过去,墙头上的驱鸟器发出尖锐的叫声。赵春记忆中,用淡盐水浸泡的“一卤鲜”工艺,出现不过七八年时间。“以前就在船上腌鲅鱼。那个年代鱼多,出去一两个月,鱼捞上来杀掉,撒上海盐在船舱腌制,味道很重,一两个月都坏不了。小鱼剖开后,在海水中稍微加一点盐泡泡,然后晾晒。”赵春一边讲,一边熟练剖开一条条十几斤的鲅鱼。大鲅鱼依然要撒盐腌制,码放整齐后,腌一个晚上,晾晒前再刷掉多余盐分。小鲅鱼则用淡盐水腌制,100斤鱼只加五六斤盐。

晾晒时间同样由鱼的种类与大小决定。赵师傅告别我,这个季节,鲅鱼一般晾晒三天就好,鲈鱼则需要一周左右。标准更多取决于手感:表面已干,里面肉质捏着仍有一些发软。甜晒之后的鱼,赵春将它真空包装,立刻放入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冷库,然后再发往全国各地。可以想象,在那个缺乏保鲜手段的年度,口感恰到好处的甜晒鱼,如同熏鱼一样,顶多保存十来天,不久就会成为真正的鱼干。鲜味的秘密,来自于盐分、空气共同作用下的“轻发酵大风干”,过则不及。

淡盐水腌制的一卤鲜,以淡盐锁住鱼的鲜味,再经几天风吹,遂造就清甜而又韧性的特殊口感,这正是青岛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艮悠悠”。这既是一种食物的口感,也代表一种说话风格。王开生向我解释,“青岛人说话,说这个人说话软中带硬,会说‘艮悠悠’。作为食物,看起来很软,实际上很有韧性”。


▲2020年怡情荟成立郭科工作室,厨师在这里现场烹饪,增强与客人的互动

一天晚上,我们在怡情荟的郭科工作室,吃到一条切段清蒸的海鲈鱼。混合着葱油香的甜晒海鲈鱼,丝毫感觉不到南方腊鱼的咸味,软糯与紧实,淡淡的霉香味,在唇齿之间形成一种极为复合令人难忘的味道。作为粤厨北上的代表,粤菜大师麦广帆的弟子郭科,对这道简单的清蒸甜晒鱼处理也颇为细致:“用两遍油清蒸,因为它晒完了会硬,我们先用葱姜油蒸一遍,洗掉里面的脏东西;蒸到比较糯的时候,用鸡油、猪油和葱姜再蒸一遍。”

清蒸并非甜晒鱼的唯一终点,烤甜晒鱼,同样深受青岛人喜爱。郭科有段时间,经常到一家烤鱼店吃饭。经他指引,我们很快找到一排排甜晒鱼后面的嘉敏烤鱼店。

韩嘉敏的烤鱼店开得传奇而任性。1996年,因为工作太累,韩姐辞掉双星集团橡胶九厂的工作,在长春路开了一家只能放四张半桌子的烧烤店。记忆中,那时的青岛刚刚兴起无烟烧烤,除大连路上一家烤舌头鱼店,几乎没有什么烤鱼。起初,韩姐烤当地人叫鼓儿鱼的比目鱼,后来看到一个南方邻居在家杀白鳝吃,如法炮制收拾当地的鳗鳞鱼,带动青岛人吃烤甜晒鳗鳞鱼的风气。

2003年,原来的小店因拆迁关闭,韩姐在家玩了4年,2007年,她又开了一家小甜甜烤鱼店,虽然仍是一家只能放十来张桌子的小店,却让她真正出了名,郭科、刘铭等青岛名厨纷纷成为她的座上客。2017年,韩姐把店转给了合伙人,又在家休息3年。直到2020年7月,她才重新开了这家店,依旧火爆异常。


▲怡情荟的黑松露烧青岛鲍鱼

嘉敏烤鱼的代表作是烤甜晒鳗鳞鱼。每年秋冬季节,又肥又大的鳗鳞鱼大量上市之时,也是晒鳗鳞鱼的最佳时节。选鱼、晒鱼、烤鱼,每个环节都不能大意。一斤以上新鲜的鳗鳞鱼适合烧烤。晾晒之前,同样用一卤鲜的方法腌制。常年晒鱼,韩姐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整晾晒时间:“像今天特别冷,已经零度以下,我们要晒五六天。零度以上晒的时候根据鱼的大小晒3到5天,碰到南风天,晒一个星期也不干。”

为了吃到鳗鳞鱼本身的风味,烤制的时候只放辣椒面和少量盐。“烤的时候就看颜色,晒好的鳗鳞鱼,烤完之后颜色金黄,没有晒够时间,湿度大,不上色。”一会儿工夫,一条一斤多的烤鳗鳞鱼已经上桌,颜色金黄,口感在霉香外又多了一种酥香,让我们再次惊讶于自然的造化之功。

“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两种泡沫皆让人陶醉。”在青岛这座城市,啤酒在老百姓中一经流行,便与小海鲜形成最佳拍档。

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德国人侵占青岛后,加速城市化进程,几年之后将啤酒文化带入青岛。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岛老百姓对其口感并不接受。上世纪30年代,会聚青岛的一批作家如梁实秋、柯灵等人虽撰文写过青岛啤酒,但他们的聚饮首选仍是花雕。据《胶澳志》记载,早期青岛啤酒三成内销,七成出口,而且不供应中餐馆,多用于西餐厅和酒吧。

《人文青岛》一书中老青岛人李明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最先进入青岛人生活的是散啤,大瓷碗,罐头瓶子,还有一种叫炮弹的装啤酒的器皿,一起见证了当地的喝啤酒文化。“饭店门口的人行道上,坐着小马扎,每人一罐头瓶子啤酒,从一毛到几毛钱不等,当时点酒必须连带点菜,酒带菜就是这么来的。”酒带菜,带的究竟是什么菜?文章中没说,不过肯定少不了蛤蜊等小海鲜的身影。为什么需要酒带菜?很大的原因在于,彼时的青岛人并没有在饭店吃海鲜的习惯,对他们来说,海鲜人人会做,并没有下馆子吃的必要。


▲喝完啤酒,再喝一碗蛤蜊疙瘩汤,最为舒服

这些小店,日后逐渐演变为独具青岛市井特色的啤酒屋:门脸不大,装修简单,但伴随几盘小海鲜上桌、几杯啤酒下肚,多少爱恨情仇就此展开。后来,富有本土特色的老啤酒屋逐渐淡出视野,毗邻海鲜市场的营口路啤酒屋一条街,经政府有意规划,成为美食打卡地。无论如何,来料加工,却成为啤酒屋乃至青岛小饭店根深蒂固的经营模式。

湖北孝感人李华兵经营的大桥人家私房菜,就是这样一家以来料加工为主的海鲜餐馆。2000年,幼师毕业的他刚到青岛学厨,几千平方米的海鲜酒楼盛极一时。他辗转于各个饭店,后来到青岛福山会高尔夫商务会所餐厅担任主厨,一干就是11年。那段时间,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小海鲜,刚开始都是家常做法:放糖很少颜色比较浅,口味比较轻,勾芡比较少。后来,他慢慢琢磨,利用师傅教授的技艺,逐渐升级小海鲜的家常做法。

一天早晨,我们约上李华兵,请他带我们到附近的海鲜市场采购,再回店加工。我们先去的营口路海鲜市场,主要给附近啤酒屋供货,小海鲜品类齐全,除了堆积如山的海蛎子,还有近海捕获的小鲅鱼和刀鱼。南山海鲜市场主要做餐馆批发,价格相对便宜。在他的建议下,我们买了一些海蛎子、八带、蛎虾,海螺、鸦片鱼、海参,都是最为鲜美的当季海鲜。

回到店里,李华兵一边加工,一边讲解处理要领。青岛人不太喜欢生吃小海鲜,为了让我们感受食材的极致之鲜,李华兵决定制作海参、鸦片鱼、海螺组成的刺身三样。鸦片鱼只有背部最为鲜嫩的部位适合做鱼生。海参去除内脏后,先以斜刀切成薄片,作为刺身原料;再切小丁,用开水轻烫,用以凉拌。这一步时间不能长,否则便无法咬动。

冬天是吃八带的最佳时节,口感脆生,葱拌八带是当地最经典的吃法。海边渔民喜欢带着墨囊吃,煮的时候,为了保证头和腿同步成熟又不发老,往往把腿绑起来先煮一会儿脑袋。李华兵加工这道菜时,往往要问顾客是否要墨囊,遇到大的八带或者长腿的马蛸,还要将其使劲摔打,摔断其中纤维,使其口感爽脆,易于咀嚼。煮八带对火候要求很高,切段开水下锅,往往只要十几秒,出锅后用冷水激一下,然后加葱段、味达美酱油调拌即成。有时候,为了追求更为爽脆的口感,会用冰水来激,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容易返生,葱拌八带一般不放米醋,也是这个原因。


▲来料加工是青岛许多餐厅的经营模式,大桥人家私房菜大厨李华兵用我们自己采购的海鲜制作由海参、鸦片鱼、海螺组成的刺身三样和葱拌八带

白灼蛎虾看似简单,却不易做好。李华兵在渔民传统做法上改进细节:“煮蛎虾的时候,水不能放多,放一点盐、花椒、花生油,这样水开后,蛎虾一放进去就可以把鲜味锁住。等虾大部分卷起来的时候,出锅装盘,吃起来又鲜又嫩。”白灼蛎虾,因其纯野生的天然鲜甜,深受大家喜爱。李华兵告诉我,女儿在两三岁时,就能独自吃掉一盘虾。

一会儿工夫,一桌菜端了上来。不同的海鲜搭配不同的蘸料:蛎虾直接剥着吃外,也可以蘸白灼汁吃。白灼汁,先以热油泼香菜沫、葱花、干辣椒段,再加以味达美酱油和蚝油调制而成;吃刺身的时候,先蘸白醋杀一杀,后蘸芥末、姜末和米醋调配的姜汁。活海参,则用米醋、辣根、香油和少许白糖凉拌而成。青岛人很少吃凉拌活海参,不过那种弹跳于唇齿之间极富嚼劲的口感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与螺片、鸦片鱼相比,海参似乎不太适合做刺身,口感明显发硬,没有前两者的鲜甜清爽。

2020年疫情期间,在朋友支持下,李华兵开了这家海鲜餐厅。由于来这吃饭的食客多为当地人,餐饮生意受疫情影响不大。时间将近中午,客人逐渐多了起来,一个食客提着一条黑头鱼还有一包笔管鱼走了进来,吩咐厨房为他炖条黑头鱼、白灼笔管鱼,再来一份炖豆腐。李华兵告诉我,这位食客在青岛出差,已在他的店里吃了一个多月。

青岛是座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人,也把五花八门的海鲜吃法带入青岛,李华兵发现,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当地人还是回归到胶东菜对本味的注重。不过这种回归,已然有了升级的意味,在火爆异常的开海餐厅,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开海餐厅厨务总监林在清,最早在青岛卖海鲜,后来到鲁菜馆秦川酒店、东大酒店学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有很多烹饪学校速成班,其间,他又到那里上了一年课。随后在青岛当时最好的酒店:圆山会宾楼干了6年。2013年到开海餐厅前,林在清先后还在堪称“青岛厨师培训基地”的良友海鲜、本地海鲜餐厅老船夫待了将近10年。

传统鲁菜主要分为济南菜和胶东菜两大流派,前者代表内陆,后者代表沿海。与济南菜相比,胶东菜口感比较清淡,偏重原汁原味。在良友海鲜,林在清见证了青岛味道的融合。“良友是融合最厉害的,胶东菜只占一部分,只有海鲜是当地菜。良友舍得花钱,从全国各地请来最顶尖的淮扬菜、粤菜、川菜、杭帮菜师傅。怎么融合?比方鱼,青岛做法是整条清蒸;广东师傅分块蒸,用锅煎炒,做过桥,烧一锅汤,把鱼切片涮熟;四川师傅过来做沸腾鱼。”

2011年成立的开海餐厅,经历菜品融合的潮流,另辟蹊径,坚持发掘胶东菜的本味。每年,林在清都要和老板一起到各地学习考察。“我们出去学习,一般到民间的小渔村、小饭店,上日照学烧鱼,上烟台学炒海肠、炒墨鱼菠菜、炒笔管鱼小白菜,学完后保留原味。”


▲开海餐厅厨务总监林在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开海餐厅,更多体现为口味而非烹饪方式的融合,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当地人的口味。林在清将其总结为“口味菜”:“我们在胶东菜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增加口味,青岛人喜欢烧鱼,我们会增加口味,讲求濩气爆锅,将原来做肉类菜的方法移植到海鲜。”

融合的理论基础在于,林在清发现,海鲜喜甜喜辣。“所有贝类海鲜都适合加甜,热菜加甜是加蚝油,凉拌菜则加糖,为什么加甜?因为甜就是鲜,加甜会弥补贝类在加工过程中鲜味的流失。蛏子我们一般会加辣,辣炒蛎虾,也非常好吃。”

尽管红岛蛤蜊深入人心,不过林在清更为推崇当地的海蛎子,在他看来,青岛本地就是海蛎子文化,“一说到海蛎子,就能感觉到一种海腥味;一说到蛤蜊,想到的则是啤酒烧烤”。将这种学名更应叫蛎蚝的当地海蛎子,叫作生蚝,显然是拉低了它的档次,“生蚝发面,永远吃不出海蛎子那种脆的感觉”。

除了在红岛近海养殖的海蛎子,当地海边礁石上还生长一种野生小蛎黄,退潮之后,用锤子一点点敲击下来,加入牛毛菜、嫩豆腐、炖煮的野生小蛎黄汤,口感嫩滑,鲜美无匹。长在浅海石头上的牛毛菜,像海肠一样,属于能够代替味精的极鲜之物。端上桌后,我和摄影师常远,一人喝了好几碗。


▲青岛人喜欢的海蛎子,学名蛎蚝,比生蚝口感更为脆弹。生腌海蛎子,用勺子连汤汁一起舀食,鲜甜辣爽,极为惊艳

生腌海蛎子,更为惊艳。海蛎子扒出之后,用纯净水洗掉泥沙,倒入放在碎冰中的碗,加入辣椒末、蒜末、香菜末,再倒入芥末、酱油、白糖调好的料汁。为了入口冰爽,料汁要在一二摄氏度的低温中冰镇6小时,上桌之后,最好10分钟后再吃。吃的时候,用勺子连海蛎子肉和汤汁一起送入嘴中,那种萃取了鲜甜辣的极致口感,简直难以形容,闭起眼睛,你仿佛能感受到大海野性而迷人的气息。

理解青岛胶东菜的融合新变,需要回到粤菜大举“北伐”的上世纪90年代初。得风气之先、最先富起来的广东人,在那个年代自然更有条件将原本就博大精深的粤菜带往全国。

王开生记得,1989年,他工作的黄海饭店,开了全青岛第一家卖活鱼海鲜的餐厅:白浪花活海鲜酒楼。餐厅开业,请启功先生题写名字,不料启功因为信佛,就是不愿多写一个“活”字,如今看来纯属多余的这个“活”字,当年在青岛却有格外强调的必要。1983年,有“小交会”之称的第一届青岛市对外贸易洽谈会开幕,吸引了大批粤港澳台客户前来。“他们有钱,对吃的有要求,来了之后说:‘你们怎么给我们上死鱼?’青岛人纳闷:鱼还有活的,钓上来不就死了?因为生活条件、业态不一样,广东那边有活鱼活虾活卖活收的传统,胶东地区远洋捕捞大船多,祖祖辈辈都吃冰鲜。”王开生说。

就这样,饭店学用氧泵养海鲜,青岛人开始吃活海鲜。由此也带火青岛文登路与南海路交界处,与第一海水浴场一路之隔的海鲜一条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街上聚集了上百家经营活海鲜的个体小店,因为是活海鲜,价格较高,“宰”起外地人也毫不手软,因此也被人称为“杀人街”,后来更由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杀人街的故事》,而被更多人知晓。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凡是像样一点的酒店,标配一名粤菜大厨,由此带来粤厨紧俏。郭科给我讲了一个段子:一个杀鱼的人跑去上厕所,被人家堵住,开价请他到外地做粤菜。1993年成立的海鲜餐厅怡情楼,完整见证了青岛海鲜餐厅的演变过程。从2002年开业到2018年转型,怡情楼海鲜巨无霸已成为青岛人的美食记忆。那还是海鲜美食城的时代,郭科介绍,当时他们的海鲜品种多达上百种,主打高端野生海鲜,一个美食城单日流水可以做到上百万元。


▲怡情荟主理人郭科,师从粤菜大师麦广帆,来青岛13年,致力于创作具有本地特色的青岛菜

1980年出生的郭科,来自广东梅州玉水村的厨师之家。从他记事起,父亲就继承了爷爷的乡厨身份,平时在村里开个熟食店,遇到红白喜事去做饭。耳濡目染,读初中时,他就能帮父亲做一些梅菜扣肉、炸肉丸之类的宴席用菜。尽管父亲把他送到广州一所中专院校读数控专业,可自幼喜欢美食的他,毕业后还是跑到中山市的海港大酒楼学习厨艺。“鲍鱼王子”麦广帆正是这座酒楼的老板。从西餐,到日料、粤菜,再跑到江西、福建、四川等地的饭店工作,郭科有意识地学习融会全国各大菜系。

2005年,美食家董克平推荐郭科上了央视美食节目《中国味道》,郭科以一道传承创新自客家菜姜油鸡的姜蓉鸡配方,卖了180万元,自此一炮而红。2008年,郭科到怡情楼担任总厨,朋友请他吃了几道菜:白灼小海螺、白灼蛎虾、姜汁虾虎。第一次吃青岛小海鲜,让他颇为好奇:“青岛人的白灼不跟豉油,只是跟了一个姜汁米醋,我在广东吃的海螺是咸鲜,这里的白灼忽略了咸度,却通过醋,让海鲜变得更鲜。”

只是,那个时候的怡情楼,对胶州海鲜的升级,更多停留在对高端野生海鲜食材的追求方面。令他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董克平与陈晓卿一起来青岛,为了招待好尊贵的客人,郭科安排了当地最顶级的海鲜食材:每人一只大海参、一个大鲍鱼、一个大海螺、一个大梭蟹、一只大虾。饭后他询问两位老师意见,董克平对他说:“我们吃的是青岛的海鲜,没有吃到郭科的菜。”

从那以后,郭科开始琢磨,如何融合自己所学,做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青岛菜。2018年,顺应高端餐饮主厨时代的到来,怡情楼转型为高端青岛菜餐厅,2020年郭科在怡情荟成立工作室,以现场烹饪的方法,增强与客人的互动感。


▲开海餐厅的大拌红岛海螺

冷卤实芯活海参,是郭科最受业内推崇的创意海鲜产品。青岛人喜欢吃海参。网红餐厅九龙餐厅,是一家坚持老青岛菜做法的餐厅。老板张建国为我讲述青岛人最为传统的海参吃法:“小时候,老人吃海参,从来不蘸别的东西,干海参泡发以后,直接吃,最多稍微加点糖,打个荷包蛋,有的不愿意吃糖,加点盐。”此外,肉末海参历来是胶东菜的名菜。其做法并不复杂,将干海参泡发后,放入用高汤熬好的肉末,装盘即可。如同之前预想,我在九龙餐厅吃到的肉沫海参,海参软糯并没有味道,吃到嘴里都是肉沫的香味。

有段时间,郭科经常到游艇上玩,看到船长经常潜水捕捞活海参,抓完用糖一抓,中和鲜海参的涩味,剪完后冲洗干净,然后蘸着酱油和芥末吃。郭科也跟着吃,发现口感很硬,挺难吃的。干海参没有味道,活海参难以下咽,为何大家仍然喜欢吃?答案是为了营养。郭科便有了一个想法:青岛人喜欢吃海参,又喜欢吃凉拌海鲜,能否把青岛海参做成又好吃又有味的凉拌菜?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活海参入味。郭科回忆起灵感的来源:“青岛曾经有一个活海参吃法,叫高压活海参蘸酱。用高压锅把海参压完,再把它发大,然后蘸着黄豆酱或豉油吃。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把它综合,赋予海参一种鲜的味道。当时也有一家叫海韵香都的餐厅,我们几乎同时把活海参做入味,不过它是用热卤将海参卤入味,这样海参会缩水,而且有肉味。我不想赋予海参这种肉味,想保留它本身的这种海鲜味,于是想到用昆布(日本一种海带)赋予它海鲜的味道,这样就有了新鲜的海参味。”


▲开海餐厅员工正在包制三鲜虾饺和鲅鱼饺子

郭科又想到粤菜里面的冷泡汁,把晒干的昆布煮出水来,加入酱油调出鲜味,然后加入拍蒜辣椒,调成冷卤汁。活海参用高压锅压完后,在冷卤汁中浸泡一天入味,就可以蘸着柚子醋吃了,为了将柚子醋呈现得更为完美,郭科将它做成了泡沫。“冷卤汁的鲜味是一种靠海带鲜味和新鲜蔬菜释放的氨基酸,产生的复合鲜味。醋对提鲜为什么这么重要?原来只有一个咸鲜,醋在里面,起到五味调和的作用,吃不出咸,吃不出淡,吃不出酸,和味的鲜菜才是最美的鲜。”郭科说。

为了让海参吃起来更加肥美,郭科采用两边开肚的方法,保留海参筋,将其做成实芯海参。为了解决储存保鲜的问题,他又借鉴青岛传统加工保鲜活海参的拉缸盐工艺,将活海参低温煮完后,用盐腌制保鲜。从而真正将这道菜做成一款备受好评的产品。


▲船歌鱼水饺创始人陆广亮

鲜味的融合,既是不同菜系技法的融合,不同味道的调和之美,同样还来自不同食材组合碰撞的魅力。

在青岛,将海鲜、蔬菜与主食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无疑要数海鲜水饺。在船歌鱼水饺,面点大师王桂云为我们讲述鲜味的搭配美学:“我们的鲅鱼饺子,主料是鲅鱼,辅料包含姜葱和韭菜,不同材料扮演不同角色:韭菜增加鲜嫩,姜压制鱼的腥味;大葱增加饺子的气息。黄花鱼饺子与南瓜搭配,南瓜皮吃到嘴里第一口是软,然后是筋,最后才是糯,正好与黄花鱼本身细嫩的肉质搭配。大头腥(又名真鳕鱼)的话,搭配白萝卜,再放一点头水紫菜,那是最好吃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粤语顶级咸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