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香港电影打入国际市场的开路先锋

  遥想当年,张汝京携一公文包奔跑于京沪两地,最终2000年2月在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有限公司,2004年3月17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一举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芯片制造业的聚光灯下的焦点之一。然而仅仅9年后,张汝京黯然离职,此时中芯国际刚刚经历了以服输为结局的又一场与台积电的官司,同时这家公司已经连续10个季度亏损,何时扭亏不得而知。
  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纠缠多年的官司有了最新进展。在台积电发布状告中芯国际侵犯专利并盗用商业机密一案胜诉后,中芯国际昨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已与台积电达成和解,为此将支付2亿美元的追加赔偿以及向台积电贡献一些股权。
  除了2亿美元现金支付,中芯国际还将向台积电发行17.89亿股新股,约占中芯国际10月31日已发行股本的约8%,并授予台积电可按照每股1.3港元的认购价,认购6.95亿股中芯国际股份的认购权证。股份发行生效后,台积电将获得中芯国际已发行股本合计约10%股份。
  虽然从中芯国际的公告文本看,张汝京的离职与此次和解是独立的两个事件,但结合张汝京曾做过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下属、中芯国际从创始以来就不曾摆脱台积电责难等背景来看,张汝京的离开,很难避免被推测为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和解背后的“隐秘条件”。
  如果把张汝京离职与和解方案相联系,可以猜测这个和解方案直接导致了张汝京的离职,至少是这个和解方案促成了中芯国际董事会对他的免职,去年大唐电信以1.72亿美元入主中芯国际并占有16.6%的股份,根据和解协议台积电加上配发合计股份将达到10%,台积电将成为大唐电信之外的第二大股东。
  台积电行使认股权后,中芯国际总股本扩大至248.5亿股,台积电将持有10%股份,超过上海实业集团9.07%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大股东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下降为14.88%,仍为第一大股东。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台积电财大气粗,此次针对中芯国际的侵权官司绝不是未来钱,在长达6年多的过程中,台积电终于意识到,想要击败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掉他们的首领。从这次和解协议中也很容易看出,2亿美元与市场预测的10亿相差甚远,但是最令人惊讶的是中芯国际创始人从此离开了,这也许就是台积电最想看到的结果。而这一些也将影响这个中国半导体业。
  台积电能否按照上述协议成为中芯国际新股东,还需等待层层审批。对于台积电入股与张汝京离职两事之间的关联,曾晋皓拒绝置评。市场人士指出,成为中芯国际的大股东,是台积电打入大陆市场的良好平台。中芯国际在昨日的公告中强调,虽然台积电将通过获得占定向增发后总股本7.2%的17.89亿股新股和占2.8%的6.95亿股认购权证成为占股比例达一成的中芯大股东,但台积电将不派代表进入中芯国际董事会,且不会参与中芯国际的日常运营。
  继上周美国加州一法院判决中芯败诉後,针对与台积电之间几项缠诉多年的侵权官司,中芯周二公告称,已取得和解,将向台积电支付合共2亿美元,并将约8%的股份拱手相让,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这笔赔偿金对于台积电来说,粗估相当于台积电每股盈馀小增约0.2台币,但反之对于中芯却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市值,可能元气大伤.两岸两大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及中芯国际多年的侵权官司,终以中芯须赔偿2亿美元及相当1亿美元股份达成和解.分析师指出,看似双赢的背後,中芯营运能否渐入佳境仍充满变数。
  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在近日表示,一位业内的资深人士将出任该公司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外界普遍推测,中芯国际的这一举动将使得陷入困境的中国芯片制造业内出现大的合并动作。 作为世界顶级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前任高管,王宁国拥有厚实的行业背景。由于他同时也是中国的另一家主要芯片制造商华虹NEC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因此分析家们普遍认为,中芯国际的此次职位调动将为中国芯片制造业带来行业急需的合并行为。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中芯国际CEO张汝京积怨已非一日。张汝京如果就此离开中芯国际,则已是第二次在与台积电的“斗法”中败走。
   张忠谋被称为台湾半导体教父,而张汝京在大陆创业则被形容为“半导体教父”。这一次张汝京被张忠谋斗下台来。
   二张在交恶之前还是很有渊源。当年两人同时在德州仪器供职,但张忠谋为德国仪器资深副总裁,也是张汝京的领导。随后两人都回到台湾创办企业,张忠谋创办了台积电,张汝京创办了世大积电,本也还相安无事。
   但据坊间传闻,世大积电的大股东中华世大在瞒着张汝京的情况下以50亿美元的高价把世大积电卖给了台积电,张汝京愤而离职。台积电行为明显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张忠谋还多次用“盖厂好手”来形容张汝京,这明显让张汝京不悦。
  仔细研读这个结果,似乎又能琢磨出一点不同的味道。事实上,如果结合官司进程中的几个细节,就会产生更多疑问。比如2005年双方本已达成和解,且根据当时的协议中芯国际已经付出了不少钱,台积电为什么又“反水”?官司拖了六七年为什么偏偏到今天才判决?无论从规模、技术还是盈利水平来看,中芯国际都远不是台积电的对手,台积电为何咬着中芯国际不放?
   用张汝京与张忠谋的个人恩怨来解释这些问题缺乏说服力,但结合两家公司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却可以得出不同结论。
  目前来看,台积电表现得相当节制和收敛。其在和解协议中表示,10%的持股是“有限制的”,既不会进入董事会,也不会干涉中芯国际的日常运营。但是长远来看,因为在代工领域直接竞争,如果中芯国际运营良好,台积电便会面对“左右手互搏”的难题。因此对中芯国际乃至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台积电的入主都成为了一种不可琢磨的变数。
  显然,此次中芯国际输掉与台积电又一轮官司,只是令张汝京辞职的导火索,张汝京本人言:要为输掉付全责。然而,更有人猜想张的离职是双方合解书中的一个条款,足以说明台积电对张汝京的敌视程度。
   基于上述所发生的若干事件,我们似乎可感觉到这背的玄机。

   1、2009年6月23日,江上舟接替王阳元任中芯国际董事长。
   2、2009年10月21日,江上舟被选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新任理事长。
   3、2009年11月3日,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地方高等法院周二判定,中芯国际窃取并使用竞争对手台积电商业机密,判令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超过10亿美元的损害赔偿。
   4、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董事会宣布张汝京离职,王宁国接任。
   5、2009年11月10日下午,台积电宣布双方达成合解协议。
   6、台积电持有中芯国际一成股份,仅次于大唐控股和上海实业,成为后者第三大股东。

临危受命 中芯国际何去何从?

  加州败诉、台积电入股及张汝京离职,将让中芯国际面临长、短期两重风险。一是短期内团队调整影响公司稳定,二是台积电入股、台湾政策开放,将让中芯面临被恶意并购的风险。
  中芯国际总裁兼CEO职位已确定为王宁国,但COO、CTO等角色面临调整。由于连年遭遇技术方面的诉讼,中芯急需借助新人淡化负面形象。消息人士透露,近日,特许半导体CTO杨士宁、上海某家代工企业COO或将加入中芯,分别担任CTO或COO职位。“中芯投资方一直对杨士宁推崇有加。”消息人士表示,近3年来,外界一直盛传,他将取代张汝京,担任CEO职位。
  重选核心高管,有望淡化因遭遇多年诉讼带来的负面形象,提高投资人信心。如果杨士宁能重返中芯,将可提升公司技术研发能力。但是,高管团队调整,往往会带来军心不稳,当年,邱慈云、杨士宁出走,也曾带走部分人马,引发管理风险。事实上,前天以来,中芯部分员工已人心惶惶。
  另一重微妙变化,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它主要来自新的股东台积电的潜在威胁。根据和解协议,中芯除赔偿现金外,还将送出8%股份外加认购权证,交易完成后,台积电将成为第三大股东,名列大唐控股、上海实业之后。 威胁正是来自这一股东地位。尽管台积电昨天强调,它不会向中芯董事会派驻代表。但分析人士表示,这只是台积电现阶段的无奈。未来,难以保证中芯不会遭遇对手的收购。中芯股权十分分散,第一大股东大唐控股持股不足17%,它与上海实业加起来,也远远不到控股地位,多年来,中芯一直存在非常严重的恶意收购风险。由于它是纽约、香港上市公司,台积电等对手完全可通过二级市场收购。
  这次张汝京的离职与中国芯国际与台积电的彻底合解,将标志着中芯国际将进入新的历程,而此后还会发生若干围绕中芯国际的的事件,而新管理层的任务也绝不轻松,他们的作为将最终决定中芯国际的命运。

  1984年,受台湾官方邀请,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辞去美国通用器材公司总裁一职,回台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院长一职。两年之后,他在工研院的摇篮里创办了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简称台积电),成为影响台湾科技产业的一件盛事。
   9年后,另一位同样从美国回来的华人李钟熙成为第六位接任台湾工研院院长之职至今。他称,台积电是扮演台湾产业与科技创新“开路先锋”的工研院当年生产出来的一个“最大BABY”。
   11月6日,正是耗时四年的“台积电状告中芯国际案”初审判中芯败诉的第二天,李钟熙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预言,双方将必然以“和解”告结,并且世界半导体企业间的“合并整合”也“未必不好”。

  王宁国能否对铁板一块的核心层进行改造将成为未来中芯国际是否复兴的关键,如何打破目前的利益链,建立大陆、台湾员工共赢的核心团队是王宁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即使依然以台湾籍员工为主,至少应当吸引更多的大陆籍员工参与到公司的运营决策,否则王宁国很难跨越张汝京将中芯国际带入辉煌。
   危机许多时候其实是转机,一旦王宁国能够解决张汝京无法解决的难题,相信伴随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增长,SMIC的前景会更光明,从这方面看,所谓诉讼、更换CEO甚至赔款都未必是坏事,问题是张汝京无法办到的事,王宁国能逾越吗?

}

【何立峰:进一步有序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人民日报撰文《支持浦东新区勇当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开路先锋,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其中提出,进一步有序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海内外重要投融资平台,发展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核心区。

}

11月6日,圆通速递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总监黄逸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圆通速递子公司圆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通国际控股”)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先达国际物流控股有限公司出售各方日前办理了相关股权交割手续,料近期能完成,交割完成后,公司通过圆通国际控股持有先达国际 61.75%的股份,实现对先达国际的控股。

圆通收购先达系中国快递行业第一起跨境并购案,中国物流学会特邀研究员杨达卿认为,并购先达国际是圆通“向上走”介入供应链服务走和“向外走”拓展服务跨境电商的国际快递的一个突破,料将有越来越多快递公司寻求并购路径进军海外。

在全球贸易放缓的背景下,贸易借着互联网的翅膀乘风翱翔。据预估,到2020年全球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至少达到1万亿人民币。

当前阻碍跨境电商爆发的正是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根据行业统计,国际物流占跨境电商的成本高达15%~20%。也就是说在美国买300元的产品,要付近60元的物流成本。国际快递昂贵的收费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国民亦呼吁有与中国制造及中国贸易相匹配、具性价比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近几年国内快递企业开始迈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出于谨慎考虑,国内快递公司多选择小规模自建自营体系或用代理模式出海,鲜有通过大规模并购进行海外扩张,圆通则开辟了中国快递企业出海新打法。

今年5月,圆通对外披露拟收购先达国际,这起并购案开始浮出水面。先达国际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1995年成立,建立之初提供本地空运和海运服务,随后日益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知名的国际物流公司,在全球16个国家建立了超过50个独立稳定的组织机构,形成遍布亚洲、美国和欧洲的战略部署和办事处网络,提供一体化服务。

受空运和海运市场低迷的行情影响,先达国际近几年业绩并不太好。2016年,先达国际收益仅为28.67亿港元,同比减少11.1%,净利润为500万港元,同比大减90%。

在被圆通收购前两年,先达国际开始寻求与菜鸟网络合作,转道跨境电商业务以挽回下滑的货量。正是这段期间,先达国际被圆通瞄上了。“我们双方接触了有一年多。”黄逸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圆通之所以看中先达,一方面是看中其核心价值资源,作为上市公司,先达规范性好、业务稳定性高。同时,作为离内地最近的境外资本市场,香港发达的金融环境具有非常强的境外筹资能力,可作为资本的平台。

再者,先达拥有直营自建的主要市场业务站点。与很多货代不同,其目前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公司实体,在全球拥有52个自建站点,业务范围覆盖超过150个国家、超过2000条国际航线。而这些国家地区正是中国贸易主要伙伴、“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市场。

此外,先达核心团队来自香港及欧美。各地子公司基本实现了管理层的本地化,诠释了中西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先达作为开路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圆通出海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冲突。

“收购先达国际,并不是为了买壳,而是一次战略收购,双方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所作出的决定。”黄逸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圆通将依托先达实现全球战略。

此前,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曾披露,圆通的海外战略与愿景很明确,就是要跟着“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跟着华人华企、跨境电商与阿里平台走出去。目标上,圆通要成为中国服务的新标杆,形成覆盖全球的业务网络,依托科技互联网技术,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和供应链集成商。

战略并购先达正是圆通海外战略的直接体现,先达在圆通未来版图中的定位也很明确,黄逸峰表示先达在完成交割战略入股以后,将成为圆通唯一的海外业务平台。

黄逸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先达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先达国际”未来将会更名,以体现圆通控股股东的事实,不过子公司业务品牌将会保留,同时保留的还有整个先达国际的管理团队,借其专业知识辅助圆通出海。与此同时,作为圆通唯一的海外业务平台,圆通速递将逐步将国际业务资源与团队装入先达国际,并在业务发展上予以足够的支持。

黄逸峰称,圆通要在香港打造陆海空多式联运的公共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为圆通服务的,也是为所有同行及快递公司服务,更是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另外,香港将成为圆通的全球转运中心,圆通从今年开始,在香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与布局,建立了自己的配送网络,投入多辆中港卡车运营。而作为圆通国际业务总部,先达将助力圆通汇聚国际人才,整合全球资源。此外,圆通筹备发起的全球包裹联盟(GPA),目前已完成在香港的全球总部设立,通过联盟共享打通国际网络资源。

据悉,股权交割完成后,圆通与先达双方未来的战略整合,将实现国内与国际两张网络的充分协同。圆通国内的高效物流服务网络与先达全球的业务服务网络,将为中国及全球客户提供全球互联互通的全球物流服务。在干线资源和关务上更进一步形成互补和协作。

双方也会促进双方代理加盟商及客户资源的协同,提供更多元化的业务与产品,深度开发先达全球代理中优秀合作伙伴,一同发展本地国际快递业务。

杨达卿认为,并购先达国际是圆通“向上走”即介入供应链服务走和“向外走”即拓展服务跨境电商的国际快递的一个突破。

“快递竞争的下一站,或者说下一个大市场是‘快链’。”杨达卿认为,快递企业要走出利润被逐渐削弱的短价值链条服务,向长链条的快链服务,即基于大数据下的快捷和精准供应链服务迁移。在这个迁移中,一类像京东物流、苏宁物流、品骏快递等企业背靠电商平台具有天然的数字型供应链服务优势;二类像顺丰不依附阿里京东的企业,已布局电商和商业,并发力冷链、医药、IT领域的快链服务,有了生态闭环;三类如圆通等菜鸟联盟成员企业,业务布局若与阿里系电商高度协同,就能赢得更多资源。圆通收购在东盟、香港等市场领先的先达国际,是圆通独立策略,也跟阿里系集群协同有关。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与其对外贸易规模相适应,现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与美国相当,2016年达到3.7万亿美元,但中国尚未出现比肩全球的国际物流巨头。

杨达卿认为,并购是DHL等国际快递巨头布局全球的一个路径。目前,全球快速市场正面临东盛西衰,在中国消费基础和电商增量在全球领先的情况下,决定未来五到十年,全球快速市场向东看。快递“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一两家国际快递品牌,未来五到十年将逐渐成为中国快递引领期。“相信圆通还会有一些国际并购。”杨达卿认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捷克、匈牙利等国采访时注意到,圆通的业务网络已经探至这些中欧国家,中国驻匈牙利商务参赞周新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圆通已在捷克边境有代理点,正考虑在匈牙利建立第二个点,利用海陆空便利物流中转,将中国货物通过匈牙利这个点,运送至巴尔干和中欧,以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地。

“从业务发展来说,以后海外市场肯定要自己做才行。”一位不愿具名的“四通一达”某快递企业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陈, 事实上在上市后,各家快递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可对于海外市场该如何做、从哪块开始着手、用什么模式推进,各家都在暗自观察和调研,并不敢贸然突进,“海外风险确实挺高的,损失不起。”上述高管透露,自家公司目前正在对韩国物流进行小规模的股权投资,以此试水,将视效果再定。

较同行的谨慎,圆通缘何如此冒进?“圆通推崇领先文化。”黄逸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圆通董事长喻渭蛟一直向其高管层表示,要做全球性快递公司老大,需要做突破性尝试,“循序渐进无法做到老大”,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圆通事事争人先,大胆规划,包括对航空的投资以及成立全球包裹联盟等。

圆通并购先达,或会突破国内快递同行海外布局“循序渐进”的心理防线,引爆快递境外并购风潮,一如当初申通率先借壳上市,引发快递企业上市潮一样。那么哪些区域与标的会率先成为中国快递企业的并购目标?

杨达卿认为,人口近六亿的东盟市场目前是中国市场溢出效应最大受益区,其次是包括印度等南亚市场也是新增长引擎,还有人口密度高的尼日利亚、南非等非洲新兴市场,或许都是国内快递企业优先投资或收购布局的区域。

黄逸峰坦陈,为了实现海外版图的扩张,圆通今后还将持续寻求新的并购标的,他认为东南亚、欧洲都将是圆通重点关注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拥有网络优势,并与圆通业务导向相符合的企业,将会是圆通多元化投资的目标。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海外并购并非都是成功的案例,融合不成反拖后腿的例子比比皆是。杨达卿认为中国是后发市场,在国际化物流人才储备和管理经验上都还没有建立领先优势,这种情况下如果做斩首式收购——即全资收购当地领头羊企业,后续风险较高,尤其在领先市场,TCL等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化中已花过类似学费。一般采取一些参股投资,建立利益共同体相对稳健,在探路中建立人才梯队和国际化经验尤其重要。

黄逸峰也表示圆通同样顾虑到并购后的文化融合这一点,故而特意请了国际咨询公司来做过渡安排,协助协调,理顺机制和模式,加之双方并购前将国际发展的理念做了充分的交流,达成共识后才促成并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超贤导演的影片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