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无乃就这样天安排是什么歌

布衣,是指麻布衣服。因为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所以就用来借指平民。唐代大诗人孟浩然(689 ~740)就是一介布衣,并且做了一辈子的“布衣”。

孟浩然年青时和大家一样,在家读书,一度隐居鹿门山。鹿门在现在湖北省襄樊市,这座山在古代可是大有来头。

据清同治本《襄阳县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和襄阳侯习郁巡游苏岭山的时候,梦见了山神,是两只梅花鹿,于是光武帝就命令习郁在附近的山上立了一座神庙,在神道口雕刻了二只石鹿。老百姓就把这座庙叫做鹿门庙,把这座山称作鹿门山。

后来,东汉末年,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不接受荆州刺史刘表的数次延请,带着家人栖隐鹿门。后来就有人在山的东麓建了庞公祠。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贤,也在此隐居过,这座山因而名闻遐迩,后人甚至称之为“圣山”。

在《夜归鹿门歌》中,孟浩然描述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是这样的: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在美丽的襄阳,在这个隐居风气十分盛行的地方,他很享受这种隐居生活。从黄昏日落到夜空月悬,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从喧闹的世俗到寂寥的山上,他既是在归家,也是在归隐,既是在写实,也是在抒怀,他愿意做一个自由来去的“幽人”。

这是孟浩然的个性使然。和孟浩然同时代但是比他年轻的王士源,十分仰慕孟浩然的才华,在孟浩然死后,他搜集孟浩然散佚的诗篇,编了一本诗集。在《孟浩然集序》里,王士源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意思是孟浩然从内到外善良美好,清秀脱俗,不受拘束,潇洒自然。孟浩然为人“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虽屡空不给,而自若也。”意思是他无论做什么,不虚伪,不做作,一举一动都很真诚,在一般的世俗人眼中,看起来似乎很放诞。交朋友不是为了钱财,不是抱着什么目的,而是任凭自己的天性,想和谁来往就和谁来往,所以生活比较拮据。可是,虽然家里经常没吃没喝,孟浩然也泰然自若。这种风神潇洒的姿态令人佩服,连李白都为之赞美: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但孟浩然比李白年长一些,所以李白称呼孟浩然为“夫子”,明显带有敬爱之意。在这首《赠孟浩然》中,对于孟浩然放弃功名利禄而选择归隐山林,常常在月下喝酒喝到醉倒,醉心大自然的良辰美景而不肯侍奉国君的人生选择,李白感慨到:孟浩然就像一座高大的山一样,我只能站在山下,徒然地敬仰他的美好的品德。

孟浩然果真安心于隐居吗?做为一个读书人,其实他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并不甘心一辈子做布衣,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一诗中,他曾说自己: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他也感慨自己都三十多了,但命运不济啊。父母慢慢变老了,自己内心一方面高兴父母高寿,一方面又担心不能很好地奉养老人。因为自己家里太穷了,没什么吃的。所以,现在打算向孔子、毛公学习,向京中当政的知己表明自己已“弹冠”准备出仕,望故人援引。

虽然隐居更符合他的个性和人生追求,但是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低头折腰。于是,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他准备出山求仕了。

孟浩然诗好人好,一到长安,马上就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唐才子传》里记载了一件事情:

唐代中央政府机关有三大部门: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当时和孟浩然交好的张九龄、王维、张说等人都在三省办公,孟浩然常和他们在省中聚会。有一天,聚会的时候,正值秋天,他们要玩文字游戏,即景联句。一人说一句,到孟浩然这里,孟浩然说: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意思是雨停后,天上的云慢慢散开了,最后只剩下几片极薄极淡的云彩,在银河周围飘荡;因为雨刚刚停止不久,还有稀稀疏疏的雨点从梧桐叶滴落的声音。这两句诗出语看似平淡,但“把秋霄雨霁的景象描绘得贴切自然、高旷广远而且不落尘俗”(叶嘉莹语),一下子就把大家全震住了,这帮人“举坐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都赞叹这句诗写得清雅绝伦,写得太好了,所以都停笔不再写了,服了,心服口服!

孟浩然到长安两次,第一次参加考试,以为自己能考中,结果落榜了,他很受打击,有点不甘心,又回到长安,做第二次努力,可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唐才子传》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孟浩然和王维关系很好,王维在金銮殿待诏,一天,私下邀请孟浩然进来,共同探讨作诗之道。没想到,不一会儿,有人报皇帝驾到。孟浩然在匆忙之间很是惊惧,因为在办公的地方怎么能办私事呢?怕给王维添麻烦,就趴到床下藏起来。但是王维不敢隐瞒啊,否则就是欺君之罪,就把这事儿跟唐玄宗报告了。没想到唐玄宗很高兴地说:“我常常听说这个人,却从来没有见过他。”就让孟浩然出来相见,孟浩然出来后跪拜了两次。玄宗问他:“你带诗卷来了吗?”孟浩然回答说:“这次碰巧没带着。”玄宗就让他吟诵一首最近新作的诗,孟浩然就吟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其实就是在发牢骚,可能是对自己第一次应试不中有点不满意,孟浩然就有点自怨自艾,想表达的是仕途失意的幽思。但是,这时候说这首诗也太不应景了!唐玄宗一听就不高兴了,说:“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是你自己不求做官的,我何曾抛弃过你,你怎么诬赖我呢?于是就下旨放孟浩然回终南山。孟浩然就此不得不和“仕途”说了拜拜,他第二次长安求仕又失败了。

后来,他也曾经向一些有权位的人寻求过机会,譬如干谒张九龄,孟浩然写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自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但是张九龄并没有机会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等到张九龄罢相被贬到荆州后,才聘请他在自己手下做过“从事”,也就是干点活儿给点饭吃而已。等张九龄离开荆州,孟浩然也就失去了这个职务。

《新唐书》还记载孟浩然后来还有一次从政的机会:采访使韩朝宗想把孟浩然带入京师并向朝廷推荐他,恰好有朋友来,孟浩然就和朋友“剧饮欢甚”,喝得很多很开心。有人提醒他跟韩公的约定,孟浩然呵斥人家说:“已经喝上酒了,哪管其他的破事!”最终没有前去赴会。韩朝宗很恼火,就告辞走了。孟浩然对此也没后悔。从孟浩然放旷的个性看,他确实只适合归隐山林。不然,即使步入官场,这样不通人情世故,又怎能干得下去?

就这样,孟浩然一辈子都没能做上官,虽然也曾经因为解决家庭困境想做官,也付出过努力,但是个性、机缘让他一辈子都没能步入仕途。他做了一辈子的老百姓,不过像他这么有名望的老百姓,在古代还真是少见啊。

孟浩然最终的结局挺悲催的,他最终只能再次回到家乡襄阳度此残生。不幸的是他背上长了“疽”,一种毒疮,据说很不好治,而且不能吃海鲜之类的发物。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另一位大诗人王昌龄来到襄阳,拜访孟浩然,两人相聚甚欢。可能没啥吃的,只能以时鲜待客,孟浩然吃饭的时候也吃了一些海鲜,致使本来已经稍稍平复的毒疮重新发作了,不久就死去了,这一年,他才五十二岁。

附录:《唐才子传·孟浩然》

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咢,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后张九龄署为従事。开元末,王昌龄游襄阳,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终。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近。所著三卷,今传。王维画浩然像于郢州,为浩然亭。咸通中,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今存焉。

附录:《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孟浩然传》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附录:《旧唐书卷二百·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孟浩然传》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

附录: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丞相范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尚书侍郎河东裴朏、范阳卢撰、大理评事河东裴总、华阴太守郑倩之、守河南独孤策率以浩然为忘形之交。山南采访使本郡守昌黎韩朝宗谓:“浩然间代清律,置诸周行,必咏穆如之颂。”因入奏,与偕行,先扬於朝,与期约日引谒。及期,浩然会寮友,文酒讲好甚适。或曰:“子与韩公豫诺而忘之,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它。”遂毕席不赴,由是闲罢,既而浩然亦不之悔也,其好乐忘名如此。士源它时尝笔赞之曰:“导澜挺灵,实生楚英,浩然清发,亦自其名,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於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子曰仪甫。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以诞;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名不继於选部,聚不盈於担石。虽屡空不给,而自若也。

士源幼好名山,行年十八,首事陵山。践止恒岳,咨求通元丈人,又过苏门,问道隐者元知运。太行采药,经王屋小有洞。太白习隐诀,终南修《亢仓子》九篇。天宝四载徂夏,诏书徵谒京邑,与冢臣八座讨论,山林之士麕至,始知浩然物故。嗟哉!未禄於代,史不必书,安可哲踪妙韵,从此而绝?故详问文者,随述所论,美行嘉闻,十不纪一。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构彩,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既无他事,为之传次,遂使海内衣冠缙绅,经襄阳思睹其文,盖有不备见而去,惜哉!今集其文诗二百一十八首,分为四卷。诗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录次而不弃耳。王士源序。

宜城王士源者,藻思清远,深鉴文理,常游山水,不在人间。著《亢仓子》数篇,傅之於代。余久在集贤,尝与诸学业士命此子,不可得见。天宝中,忽获《浩然文集》,乃士源为之序传。词理卓绝,吟讽忘疲,书写不一,纸墨薄弱。昔虞坂之上,逸驾与驽骀俱疲;吴灶之中,孤桐与樵苏共爨。遇伯乐与伯喈,遂腾声於千古。此诗若不遇王君,乃十数张故纸耳。然则王君之清鉴,岂减孙蔡而已哉?余今缮写,增其条目,复贵士源之清才,敢重述於卷首。谨将此本,送上秘府,庶久而不泯,传芳无穷。天宝九载正月初三日,特进行太常卿礼仪使,集贤院修撰上柱国沛国郡开国公韦滔序。

}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是代思妇设想的闺怨之作。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河边的草地草儿青绿一片,园中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

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好像皎皎的明月。

她打扮得红装艳丽,伸出纤细白嫩的手指扶着窗儿向远方盼望她的亲人。

从前她曾经是个青楼女子,她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才成了游子的妻子。

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寂寞。

这首诗与《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

《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阳城里是多么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

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而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首筝曲的声调是多么地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入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知音者能体会出音乐的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

作者无名氏似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这首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首诗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

这首诗写景抒愤上的妙处,在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明月如此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该诗或云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

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

此诗也表现了主人公对于感情含蓄的表达,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兔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兔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爱情画面,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这是一首哲理性的杂诗,但读来却非但不觉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韵。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路途遥远,长途跋涉,难以到达。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天的东风吹摇枯萎的野草。

眼前看到的都不是过去的事物,人怎么能够不迅速衰老?

盛和衰各有不同的时间,只恨建立功名的机会来得太迟。

人不如金石般坚固,生命是脆弱的,怎么能够长寿不老?

倏忽之间生命就衰老死亡了,应立刻进取获得声名荣禄。

这首诗通过客中生活的一个偶然现象,反映出诗人空虚而无着落的现实苦闷和悲哀,与”西北有高楼”意境相似。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

从曲折绵长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

四野茫茫,转眼又有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犹如动地般的吹起。

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

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也会让人苦闷。

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

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

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

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

那燕赵宛洛之地本来就有很多的佳人美女,美女艳丽其颜如玉般的洁白秀美。

穿著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习练著筝商之曲。

《音响一何悲》之曲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声竟似骤雨疾风,听起来分外悲惋动人。

由于听曲动心,不自觉地引起遐思,手在摆弄衣带,无以自遣怅惘的心情。

反复沉吟,双足为之踯躅不前,被佳人深沉的曲调所感动。

心里遥想着要与佳人成为双飞燕,衔泥筑巢永结深情。

这首诗主人公是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人,如堕暗夜永不明。

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人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这首诗是出于游子所作。诗中主角路出城郊,看到墟墓,生发出世路艰难、人生如寄之情;

作者在死生大限的问题上,愤激地抒发了世乱怀归而不可得的怆痛之感。

这首诗,和“驱车上东门”的内容基本相同,所表现的情感是前面一篇的引申。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死去的人因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了啊,活着的人却会因离别愈久而更感亲切。

走出城门,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啊,却只见遍地荒丘野坟。

古墓被犁成了耕地啊,墓地中的松柏也被摧毁而成为柴薪。

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

身逢乱世,羁旅天涯我想返回故乡啊,但心想回家却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子!

本诗劝人通达世事,及时行乐,不必为那些毫无益处的事而日夜烦忧,并讽刺了那些贪图富贵者不懂得领悟人生的愚昧无知。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

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

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何必总要等到来年呢?

整天不快乐的人,只想为子孙积攒财富的人,就显得格外愚蠢,不肖子孙也只会嗤笑祖先的不会享福!

像王子乔那样成仙的人,恐怕难以再等到吧!

这首诗,是寒冬深夜里梦境的描写,反映出一种因相思而坠入迷离恍忽中的怅惘心情。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展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寒冷的岁末,百虫非死即藏,那蝼蛄彻夜鸣叫而悲声不断。

冷风皆已吹得凛冽刺人,遥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无寒衣。

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经商求仕远离家乡。

独宿于长夜漫漫,梦想见到亲爱夫君的容颜。

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

但愿此后长远过着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度此生。

梦中良人归来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同自己亲热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

只恨自己没有鸷鸟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着颈子远望寄意,聊以自遗。

只有倚门而倚立,低徊而无所见,内心感伤,不禁泪流满面。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心事。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这首诗和前面《凛凛岁云暮》一样,也是描写寒冬长夜里深闺思妇的别恨离愁,表现其坚定不移的情爱。

前篇是空床独宿所产生的梦想,本篇是星空怅望而引起的遥思,两篇在意境上也是相类似的。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织有文彩的素缎。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我要将它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

唯有胶和漆,黏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和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

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

晶莹的露珠啊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

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

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

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

南箕星、北斗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

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

}

一、文言句式典型句子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7.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8.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2.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15.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1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7.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18.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19.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2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21.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22.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2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4.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6.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7.沛公安在?(《鸿门宴》)

28.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郞文》)

2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3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34.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35.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

3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37.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魏公子列传》)

38.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39.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40.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孔雀东南飞》)

4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3.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4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45.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梁惠王下》)

4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4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8.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49.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50.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请翻译下列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注意句式的准确翻译。

1 石公曰:“ 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 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选自袁宏道《拙效传》)

(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

(2)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2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 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选自郑板桥《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1)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

(2)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

3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 “ 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人曰:“ 往遗之耳。” 茂曰:“ 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选自《后汉书· 卓茂传》)

(1)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

(2)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3)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4 李遵勖,字公武, 少学骑射,驰冰雪间,马逸,坠崖下,众以为死,遵勖徐起,亡恙也。天圣间,章献太后屏左右问曰: “ 人有何言?” 遵勖不答。太后固问之,遵勖曰:“ 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 选自《宋史· 李遵勖传》)

(1)少学骑射,驰冰雪间,马逸,坠崖下,众以为死。

(2)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

5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 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 “ 但尔口奏,不须造帐。” 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 选自《隋书· 列传第六十六》)

(1)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

(2)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

6 郭文,字文举,少爱山水,辞家游名山。 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 “ 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1)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2)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

1.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者,……表判断)

2.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表判断。注意,本句句末的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3(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者,……”表判断)

4.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无判断词,靠语意表述判断)

5.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译为,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类词语还有”“”“”“”“”“”“”“等等)

6.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文言中用表判断的方式不大常见)

7.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8.吴巨是普通人,偏安在远地,将要被人吞并。(“…………表被动)

9.自己也死于别人之手,被天下人所嘲笑。(“…………”表被动)

10.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们俘虏了。(“……为所……”表被动)

11.我担心被大王您欺辱对不起赵王。(“…………表被动)

12.想(把和氏璧)给秦王,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表被动)

13.我不能拿全吴国的土地,数十万民众被被人控制。(“…………”表被动)

14.荆州的百姓归附曹操,是为兵势所逼迫啊。(没有被动词,靠语意表被动)

15(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主语往往承前省略)

16.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省略了谓语、主语)

17(赵王)认为蔺相如的功劳大,授予()上卿的职位。(动词的宾语省略)

18.孙权把(曹操的书信)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不受到震动改变脸色的。(“后面省略了代词,在文言文中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19.将军()黄河以北作战,我()黄河以南作战。(“省略了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经常省略)

20.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主语后置,公子能急人之困的主语,但是后置了;宾语前置,是疑问代词,作的宾语,正常语序为在安”)

21.我的内心空旷而惆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22.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23.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来了什么(东西)”(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4.您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5.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6.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7.沛公在哪儿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8.只有依靠兄嫂。(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兄嫂”)

29.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惑。(宾语句读”“复指要前置)

30.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定语后置,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

31.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可是比蓼蓝的颜色()深。(介宾短语于蓝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的后边。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成为状语后置)

3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33.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 [定语后置,数 ( )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 ]

34.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者人”)

36.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可翻译为:怎么……呢?)

37.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 …… (欤、与、耶、哉、乎 ),常表反问,可翻译为:难道 ……吗? ]

40()为什么竟如此愚拙!这女子不讲礼节。(何乃,可翻译为:为什么竟。)

41.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何其,可翻译为:为什么这么,多么。)

42.现在人家正像刀和砧板,我们就像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 …… (焉、也 ),可翻译为: ……干什么呢?为什么 ……呢? ]

43(自杀)的想法竟然就这样决定了。(乃尔,可翻译为: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44.天空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 …… (邪、也 ),可翻译为:是 ……还是 ……呢? ]

45.大王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庶几,可翻译为:大概,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46.再说水汇积不深,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且夫,可翻译为:再说,而且。)

47.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孰与,可翻译为:比……怎样)

49.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之谓,可翻译为:叫作,才算;就是,说的就是。)

50.不久就以苏州百姓暴乱之名向朝廷请示,查究处死了五个人。(既而,可翻译为:随后,接着,不久)

1(1)天下在趋利避害方面最狡猾的是兔子。

(2)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成为了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

2(1)他们写文章,一定不能够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铭刻在人心灵深处,为世人所传诵。

(2)难道不是富贵足以使人愚笨,贫贱足以使人树立志向疏通智慧吗?

3(1)曾经有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的米肉的人。

(2)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他办而送给他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

(3)你真是个糊涂人哪。大凡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懂得互相尊敬的道理。

4(1)(李遵勖)少年时学骑射,在冰雪上驰骋,马脱缰而跑,他掉到崖下,众人以为他死了。

(2)臣没听到别的,只听人说天子已经成人,太后应该及时还政给天子。

5(1)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为当时的人所称赞。

(2)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写在账簿上的文书在哪里?元恺说:接受刘荣的指示,没有写在账簿上。

6(1)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

(2)(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麋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

  A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 其人勇士。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 庭中始为篱。

  C 灭六国者六国也。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 故木受绳则直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梁父即楚将项燕。 B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 郡之贤士大夫……,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 若即若离。

  5、“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嬴乃夷门抱关者。

  C 旬乃还第。 D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6、“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

  A 是天下之大贼也。 B 是胜之舍人也。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不知木兰是女郎。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禹,汤被之矣。 B 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同舍生皆被绮绣。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受制于人。

  9、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激于义而死焉。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激昂大义。

  C 使不辱于诸侯。 D 败秦师于崤。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1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1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14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15、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一)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17、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几个写几个。

  18、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19、“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 B 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C 释之,以为寡人(之)戒。 D 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20、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别乐滋滋地当人君! B 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

  C 不快乐的是人君! D 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二)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21、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 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B 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C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2、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

  A 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 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C 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3、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B 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C 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D 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24、翻译“故以‘ 稼’名轩”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此,他用“稼轩”自号。 B 因此,他用“稼”字来给自己家中轩堂命名。

  C 他因此而字稼名轩。 D 人们因而称他辛稼轩。















  17、①莫乐(于)为人君!②师旷侍坐于前。③琴坏于壁。④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高考文言句式难点突破练习

“之”“是”为标志。固定句式名手是“何……之有?”“”唯……是……”等。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重庆)

2.齐桓公与邦人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0年上海卷)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前置代词宾语以“之”最为多见,或指事,或代人,均须译出。

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课程标准乙卷)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年湖南卷第9题)

5.有滏阳人焦通……()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5上海卷第18题)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最常见的代词“何”,此外还有“胡”“奚”“焉”“安”“恶”“曷”“乌”等。

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天津卷第13题)

7.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课程标准卷Ⅱ第7题)

8.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2014江西卷第13题)

9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2015湖北卷第12题)

以助词“者”为标志,有时还呈现为“(名)+有……者”的结构。

10.甫抵里閈,亲故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2014年重庆)

11.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0上海)

1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2009上海)

1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重庆卷第10题)

14.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山东卷第13题)

“之……者”为复合标志

15.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湖南)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见”为被动句标志,或“见……于……”连用,均译为“被 、受到”。

17.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2014四川)

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

18.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2山东)

19.甫数以其术干诸卿,常不见听信。(2010山东卷)

”为被动句标志,或“为……所”连用,亦均译为“被、受到”。

20.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2015上海卷第18题)

2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弱,尤不足当也。(2014江苏第8题)

22.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四川卷)

㈢单用”为被动句标志,译为“受、受到、遭到”及“被”。

2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4.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状语常由“以+(名)”“于+(名)”的介词结构充当。

25.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011年山东卷)

2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11年湖北卷)

2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一为“……者,……也”,一为“是……也”;前式考生极易漏写判断词“是”,后式则易把充当主语的“是”(应译为“这”)误当作判断词。

28.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2015重庆卷第10题)

29.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013江西)

30.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2006重庆)

《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的主谓倒装。在高考翻译题中,也时有这类句子出现。如下例:

3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江苏)

“得无(非)……” “得非……”,分别由惯用词组“得无”“得非”与语气词“乎”前后呼应构成。一般译为“可能……吧”“大概……吧”及“莫不是……吧”“不就是……吗?”

3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2013年湖南)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 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    

33.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四川)

“无乃……乎(欤、邪)”。“无乃”是复合虚词,表示揣测、估计,后可接语气词“乎”“欤”“邪”,译为“恐怕(是)……吧”。

34.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013天津第13题)

3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天津)

“孰与”是用于表比较的复合虚词,可译为 “与……(相比),谁(哪一个)……?”。

3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乎”,“其”为语气副词,“乎”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 “难道……吗?”或“大概……吧!”

37.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重庆卷第11题)

38.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天津)

1有什么难不难的?(有何难)

2视金玉为贱物,视人民为宝贝或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贱金玉,宝人民)

9我怎么能不说说呢?(乌:怎么)

10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问寒温表庆贺者亲故)

11桂阳有个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乡民(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民)

12乡里一个嫉恨沈周的人(疾周者里人)

13(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人有一良之方一善之言)

14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冷暖饥饱,明白地见到士兵的辛劳艰苦。(审知……,而明见……)

15跟孟祥交往的官员(于孟祥交之缙绅)16敲打能发出铿然声响的石头(铿然有声之石)

25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来制止百姓(勿以罪惧民,勿以力止民)

26用柴薪把死者厚厚地裹住,用棺椁替换了这一习俗(以薪厚衣之,以棺椁易之)

27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仪(以其于晋无礼) 28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1.而君幸于赵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受制于人。(………………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

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不规则省略)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省略动词后的宾语省略介词后的宾语省略兼语)

例如:可烧()而走()也。(动宾)

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表示反问,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怎么办……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还是……”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相比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一、指出下面句式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钜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释】公:赵公,宋仁宗时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死后谥清献灾沴:灾害,疾疫。

(选自《续古文观止》)

(1)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2)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3) 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

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隧: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

(选自《国语?襄王不许请隧》)

1.指出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

D.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

1)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2)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使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公子重耳对秦客》)

【注释】晋献公:重耳的父王。舅犯:重耳的舅舅子犯。子显(韅):秦穆公的使臣。

1、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C、子显以致使于穆公。

1)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无,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帝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之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盈,何爱数万缎帛不以杜其馋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

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诬告忠嗣,敕征入朝,贬汉阳太守。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城堡,拔之。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言。

1.指出下面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 )

A.今顿兵(于)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

C.(帝)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

D.敕征(之)入朝,贬汉阳太守。

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句( )

A.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

C.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

D.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

2)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一、(1)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状语后置)

2)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状语后置)。

3)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定语后置)

二、1D(其他三个为宾语前置句)

2、(1)晋文公在郏地使襄王复位后,周襄王用田地来赏赐他,文公谢绝接受,而请求允许他死后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2)我又怎么敢因个人私恩改变先王规定的重要制度,取辱于天下呢?那样做,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和百姓呢?

三、1DAC是状语后置句,B是主谓倒装句)

1)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地在伤心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应该谋划啊!

2)君王赏脸慰问流亡的人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

四、1C(省略成分是

2BA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两个不属于倒装句)

3、(1)您因为爱惜士兵的缘故,不愿意成就延光的功业,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给他),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被动句)

2)现在用几万士兵争夺一座城,得到它不足以制约敌人,不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所以忠嗣不愿意做这事。(定语后置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信老天自有安排是什么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