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商铺买了东西,造成家里巨额亏损怎么赔偿?

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怒答之。

首先,不会有革命式的变革。变革一直都在发生,但是不会革命,该革命的已经革过了,剩下的时间是线上线下的发展与融合。因为五年的时间还是太短,马云和王健林对赌电商份额占到50%的时间都是2022年,所以5年之内还谈不上革命式的变革,下面的内容不局限在题目的“五年之内”。

其次,电商也不过是一条渠道。马云说“之所以电商会基本取代传统商业,是因为电商是不是模式创新,而是生活方式的变革”,这个我不太同意。生活方式的变革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是电商,电商只是互联网发展道路上一个必然的形式而已,在我看来,说到底电商本身也就是一条新兴渠道,和传统渠道并不矛盾,以后逐渐成为企业渠道的一部分,与其他渠道相融合,只是这样的融合还需要时间。

而且电商的概念虽然很红火,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电商的特点给了很多淘宝小店做梦的机会,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淘宝的门槛比传统渠道似乎降低了很多,是一次在洗牌中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事实上,没有门槛才是最大的门槛,现在回头来看,能够活下来并盈利的淘宝品牌有多少?80%以上只不过是苦苦挣扎,为淘宝做嫁衣而已。

最后,渠道的复杂性。在中国市场谈到渠道,就一定要谈到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从一线到六线,每条线都充斥着大量机会,所以中国的渠道既复杂又充满了可能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今日电商对传统渠道的冲击的影响力,有如当年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对本土小品牌的冲击,很多国际品牌,如宝洁、联合利华等,既有品牌优势又有成本优势,理论上应该杀得本土品牌片甲不留,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小微企业活下来并做大了,主要凭借的还是渠道深耕构成的非对称战略,凭借特定环境下的“渠道为王”战略,这些小微品牌不但活下来了,还有很多活的很好,做成了大品牌,与国际品牌有了相抗衡的力量。

所以,电商对传统渠道冲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传统渠道自身变革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题目中提到的,线上线下如何改变,怎样结合。目前来看,广泛来说,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是一种趋势,但是具体来看的话,这种趋势会因为企业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别,而最大的变数来自于传统渠道中的经销商。

插一段,“渠道为王”的战略为什么如此有效?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广大经销商们,是他们将企业的铺货渠道下沉再下沉。在广大的三四五六线城市的零售店夫妻店和小吃店里,大品牌因为种种原因优势不明显或难以涉足,这就成了小微企业们生存与发展的沃土。所以,这也是传统渠道相比于电商最具特点的地方。

线上线下的结合分企业情况而论,不同的企业融合的速度、发展的程度都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界定不明显,大概齐):

走在最前面的,应当是各种淘品牌、小而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部分企业已经有很多是O2O的典范了,比如雕爷的阿芙精油一直倡导的“全网营销,淘宝成交”就是对线上线下融合的最好解释和实践。这类企业就是因为电商而生的,所以必然走在变革的最前头。

目前来看,都是在线上做出一定的销量以后,在线下开始做一些旗舰店、专卖店之类的实体店,不是为了抢占传统渠道,而是开放一个消费者体验和尝试的窗口,也可以作为仓储物流使用。当然还有很多还没开门店的,比如什么大妈微博送饭军团这样的,那些是O2O的起步形态。门店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品牌展示而不是销售终端,就像阿芙精油那样的,商场里面开个门店拉高自己的形象,门店的产品又死活不降价,突显线上产品的便宜,促进了线上的销售(@雕爷真真牛逼,个人非常佩服。)

接下来就是一线品牌。电商和自媒体让这些大品牌们有了近距离接触消费者的机会,也是一次品牌传播进行整合的契机。但从短期来看,除了苏宁这样的大型线下线上平台商,企业自身还是很难做到理想的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的模式。

渠道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线下专心做体验的话,和经销商的利益分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一般线上的产品还是和线下有差别,或者价格体系上不太相似,对电商的利用除了渠道之外,还是互动、信息收集之用,二者的结合还不够有机。

最后是那些规模不小,自身品牌力、影响力又不够的品牌。对这些品牌,或者说企业而言,电商和online更是一种对现有渠道和传播的补充,但是如果要有机整合的话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迫切且有必要做的。对他们而言,电商化、线上线下整合化并不是完全按照企业自身意志决定的,这个进程应该是和经销商、小伙伴们一同进退。

线上渠道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传统渠道+1而已,而且还要制作不同的产品,防止引发价格混乱,放在传统渠道来讲就是要防止冲货砸价。电商渠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销量的增长,对品牌的整合化意义不大,加之很多这样的企业营销也慢人一步,一般开个官网、开个微博,有专人管理也就不错了。

所以,从整体来看,线上线下的整合是一种趋势,但不会无限趋近于品牌传播的“线下体验,线上成交”的理想状态,至于程度究竟如何,需要看两个方向:淘品牌中的佼佼者线下如何发展,传统品牌中的霸主渠道扁平化进程。这两个过程是电商与实体店结合的答卷。

}

谢不邀,果然今年的互联网整体行动来得整齐划一呀。

身边就有同事就是从京喜出来的,对于京喜拼拼而言,这样的结果或许是迟早的事了;

也特意问了一下同事,这个消息大概率也是真实的,只是比例多与少的问题。

老规矩,说结论前先说一下社区团购是怎么一回事;

社区团购就是一种隔日达,顾客今天下单,隔日可以拿到自己的货品。

下单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团点,而这些团点基本上是实体店面,或者有些美容美发好无边际的也可以做团长,只要有人上门开团点,你愿意就行。

而这些提供收货点的团长,在收到订单之后可以每一件商品拿到一些佣金,低的1高的十几的样子。

简单来说就像是菜鸟驿站一样的功能,平台把东西送过来放这,顾客过来拿,然后平台给佣金给店主。

这个行业本是因为疫情封控不得出门,只能送到附近自取而衍生的一个模式。

兴盛优选算是最早做出花样出来,把广大直营店小超市纳入到互联网化的一个创新。

但是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明显的护城河,基本上只能采取最原始的竞争利器——便宜

就像拼DD当初捅淘宝刀子的手段一样,简单直接。

便宜的方式要么是压榨供应商,要么就得自己掏钱补贴;

最开始的补贴很凶,不过后来被监管叫停。

这几年疫情反复,社团的销量也确实还不错,但是仍然无法实现规模化的盈利。

因为总会有平台出来打价格战,然后其他平台被迫应战。

这种模式慢慢做下去,用户购买是一方面,更多就变成了小店的进货平台。

意思是你这平台当作进货渠道用,既赚了佣金,又拿回来拆散用零售价卖给顾客的这种。

盈利难与亏损多是当前所有社区平台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即使是强与拼DD也暂时没法解决的问题。

背景交待完之后,开始说下京喜的情况。

京喜相对于美团,多多,盒马,兴盛这几家当下的巨头来说,加入得最迟。

同样一句老话,新来艺伎想要加入『怡红院』接客,要抢前面几个『名伎』的生意要怎么做?

要么收费更便宜,要么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要么就接『名伎』不愿意接的客户了

简单来说就是,后入场子的必须要比前面加入的付出更多。

本来这一行就是亏损非常严重的行业,后面加入进来竞争的还要付出更多才行。

更何况京喜入驻之后,一方面讨好消费者——价格卖得更低;

二方面讨好团长们——给的佣金更高;

两者一下来引来了第三波『嫖客』——贩子或薅羊毛的。

他们会经常用各种账号或者喊各种人群来替他们大量刷单,只要是市面上的硬通货,都会刷起来;

无论是鸡蛋,牛奶,食用油,牙膏什么的,照单全收。

然后串通网格仓(负责中转配送的)把这些货不送到消费者手里,而是又送到美团,多多等平台再刷一遍。

因为很多时候平台为了冲业绩会自己发优惠券,会设置高额佣金,来回折腾一下,到手的价格比出厂价都低。

不过后来美团,多多们提高了风控等级,而京喜则一如既往的成为了那个老实人,变成了刷单贩子最喜欢的平台,没有之一。

最后呢,这些人以及那些团长是没有忠诚度的,你涨价,降佣他就去别的平台玩。

短时间刷上去的GMV,那虚假的繁荣,潮水退去,会看到一群人在泳池里裸泳野战。

而京喜走到这一份上,也率先开始断臂求生,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然而当前还剩下的4家巨头,日子恐怕也不会太好过。

但是这些平台的竞争之下,作为消费者之一的答主,确实是买到了很多非常不错的蔬菜水果等。

尤其是当在百果园花99块只买到了12颗草莓的时候,同样的99块可以在社团平台买到快50多颗的时候,现在看什么东西都觉得贵。

这些平台照顾到了答主这样的穷人以及买菜不看秤的人,只希望不要到最后一家都不剩了就行。

而京喜裁员的那些或许还有的是曾经的伙伴同事们,他们又一次踏上了新的路程,祝好!

毕竟东哥已经不把你们当兄弟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猫赔付怎么找店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