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品偶尔会被亚马逊警告侵权,但是又找不到实际原因,浩方集团能帮忙解决的吗?

疫情引发出口贸易爆发式增长

2020年,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品牌出海的王总来说,是忙碌的一年。

疫情爆发初期,王总预见了宅家锻炼的需求与市场,但是拿不准是否要提高工厂产能一方面不确定疫情的持续时间另一方面,王总虽然有一个4人规模的亚马逊运营团队,靠着放小卡片的方式让自有品牌的销量和排名有了起色但同时也向多个其他品牌方供货。客户需求不确定,王总也不好把握产能。

经营多年,王总自有工厂的自主研发能力强,拥有多条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强大的研发能力赋予了产品成本的优势,这使王总的产品非常受品牌方的认可,B2B业务在2020年之前占王总公司90%以上的营收。

就在王总对产能举棋不定的时候,王总的某一个品牌方就先下了一笔大订单——5000个健身器材这让王总坚定了信心,准备为自有品牌备货1000个。

自从恢复生产开始,居家办公、远程遥控成为王总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健身器材主要原材料合金钢消耗极大,王总现有的合金钢供应商因为受到疫情影响,产能严重下滑,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健身器材产能。王总几经周转,才找到另外两家合金钢供应商,从而稳住了健身器材的产能。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改变了王总的生活与工作习惯,更是彻底改变了世界的运转节奏。消费者宅家购物成为常态,极大地推动了电商需求的增长

据 eMarketer 报道,有70%的线上买家喜欢从国外网站购买商品、几乎一半的美国消费者会进行跨境购物。此外,全球 80% 零售商都认为跨境贸易是好赚钱的,一部分卖家在扩大线上影响力后,成功把销售额提高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宏观环境带来的红利,催生了无数个“王总”。

亚马逊封号潮引发传统制造业的连环危机

王总一度以为,2021年是在亚马逊上大有可为的一年,可现实并非如此。

2021年以来,亚马逊针对“操纵评论”、“刷单”和“账号关联”等行为进行封号、账户冻结等操作,不少中国卖家大受影响。王总因产品包裹中的小卡片被亚马逊认定为操纵评论,品牌被拉黑,导致海外仓库存大量积压。深圳跨境电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到7月,亚马逊平台有超过5万中国卖家被封,遭受经济损失预计超千亿元

(图片来源:浩方集团)

可以预见的是,亚马逊动作频频,大量的头部、肩部卖家被封,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亚马逊合规运营正式进入新篇章,遵守平台规则的玩家才能进入下一集。

危机不仅仅来自亚马逊的合规化治理,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也是像王总这样的企业主面临的危机之一。据亿邦智库发布的《2021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8月底,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较2020年同期上涨144%。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也正加剧中国卖家的成本压力。

2021年上半年,王总还在为自家品牌健身器材的利润低而烦恼。与其品牌方卖一样的产品,因为没有品牌效应,只能走性价比的卖货策略,同货源占据该类目第一的品牌在亚马逊的售价是王总自有品牌的一倍

2021年下半年的封号风波,对王总来说更是晴天霹雳。品牌被拉黑后,新品牌注册一时半会下不来,大量库存积压在海外仓库,库存压力与仓储成本日渐增加。此外,如合金钢等原材料的积压,以及暂存在国内仓的成品,桩桩件件都需要费用。

(图片来源:浩方集团)

王总感到莫大的压力,危机已然出现。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机会在哪?

危机中往往就潜藏着机遇。

种种现象表明,过去“随便抓一把低价产品就能卖出去”“靠刷评论、刷单、放小卡片等方式引流”的野蛮发展时代结束了,品牌化、精细化、合规化运营竞争正式拉开帷幕,而机遇就在其中。

虽然因不合规操作导致品牌被拉黑,但是王总仍有优秀的产品和成本、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且产品已被亚马逊市场验证。在拥有相同品质产品的前提下,王总认为,新建品牌通过专业化的品牌营销与合规化、系统化的亚马逊运营,依然有机会冲击健身器材的头、肩部位置

联合运营共创价值,浩方能做什么?

像王总这类客户很典型,有品牌意识,有成本、技术方面的优势,有被市场验证过的优质产品,只是由于不合规运营、库存积压等因素导致整个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亚马逊运营的阶段性失败不会让王总放弃海外市场。

针对王总这类特点典型的企业,作为专注品牌出海的联合运营商,浩方集团刚好可以与之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图片来源:浩方集团)

浩方集团拥有15年的跨境电商行业经验,能为此类客户提升其产品特别是新品在亚马逊市场的成功率,缩短产品在亚马逊市场的成功周期减少试错成本,提供合规化、系统化的亚马逊联合运营服务,帮助客户加速库存周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压力

浩方集团不断沉淀、总结、完善的品牌出海分阶段成长理论,加速品牌从0→1→100的过程。在联合运营模式中,共创产品会经历定位期、导入期、上升期与稳定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运营阶段,配合不同的打法,保障产品快速上线,加速亚马逊品牌成长。

(图片来源:浩方集团Amazon产品成功八要素示意图)

更多品牌出海干货,欢迎持续关注浩方集团。

点击此处,获得15年海外运营团队专业一对一咨询答疑。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我们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雨果跨境取得联系。

}

我也是浩方员工,应届生入职现在也才1年多,看到这么多的负面实在有点气不过,我也来说两句。

第一,在浩方上班有压力,有时候会加班到很晚,这都是事实,但公司在这方面也很注意劳逸结合,每周下午茶、下班后的免费健身房、免费加班餐和打车报销,项目完成时的团建活动,难道都视而不见吗?

第二,公司培养方面,我就说下自己的感受。刚入职的时候公司还有一对一导师制带领成长,每周复盘总结。无论是导师还是周边的同事,没有那种盛气凌人,没有那种全靠自己自生自灭,都是很帮忙的,可能我呆的组比较和谐吧,反正没有遇到你们说的那种夸张的事情。

而且最开始我连亚马逊申诉的邮件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我的导师教地很认真,都让我不好意思了,导师也很负责自己工作很忙,还是抽时间来看看我的学习进度。

公司还有专业的培训,从跨境基础知识讲起,比如怎么创建秒杀、移除订单,出口退税流程知识、亚马逊申诉的处理办法等等,一步步配合实操,没有假大空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帮你成长,感觉就像小时候大人教小孩子走步一样,虽然一路走来也没少犯错,但导师和别的同事都很愿意帮我,当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吊车尾,严重拖了后腿。我想说,上班总不可能天天开心事事顺利,关键是自己的心态要调整好。

虽然从新人到转正再到升职我也是一路坎坷,但整个过程我也是有所收获,很有成就感。当自己能够独挡一面,当看到自己负责的品牌业绩上升的时候,那种喜悦和成就真的让我很开心。

第三,再说说公司的各种活动福利也挺多的,圣诞节、过年等等各种节日礼物都有,每次都有小惊喜。随便晒几张图:

总之一句话,作为打工人我不喜欢996是福报这种话,但是在浩方,有压力也有收获,工资也符合预期。任何公司都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只要知道自己想要的,公司整体是良性发展,工作氛围OK,工资待遇也不错,有学习、升职、晋升的时间和空间那就是不错的公司。想着什么事情都顺着自己,想着每个月最后一天就开工资甚至是月中就开工资,只能说小朋友还是清醒一点别睡了。

PS:删我贴的的人 这辈子没法脱单!

}

在中国,“击鼓传花”是一个众所皆知,用以调度群体氛围的小游戏。人们在击鼓声中传花,鼓声停止时,花被传到谁手上,谁就要接受惩罚。

击鼓传花的本意是透过人们在传花过程中,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所交织的情绪,来激发无比高亢的气氛。鼓声越密,紧张情绪传递越是高潮迭起,而待最终鼓声落下,捧花者成全场最震撼的“惊叹号”。

“击鼓传花”这种现象在资本市场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家上市公司在许多人的手中反复重组,每一个重组方进入上市公司的意图非常明确——谋取高额盈利。庄家吸货后开始炒作,抬高股价,吸引散户来接盘,转移股票和风险。鼓声停下,花落谁家之时,就是谁投机、暴利不成之际。

2020后跨境电商全球范围兴起不仅触发行业内外高速发展,同样引来了包装时髦概念的各类“妖魔鬼怪”。

趁着资本入驻跨境电商风口,一些“击鼓传花”的Amazon Aggregator们大肆造势收购亚马逊店铺,作为叩开融资大门的借口,实现滚雪球般的财富积累,却无法兑现盈利翻倍和品牌溢价承诺。

此时,“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就已被彻底改变了。“花”不再是激扬、竞争的象征,而成为赌博的筹码,钱欲的驱动器。收购亚马逊店铺模式到底是资本的假象“面具”,还是赋予亚马逊卖家们搭往成功的一把“天梯”?

卖亚马逊店铺不?保底那种!疑似旁氏骗局的跨境击鼓传花!

如今,资本市场里“击鼓传花”的小把戏比比皆是。

近些年,身边各种打着“X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年化收益率高”幌子的投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撕开表层面貌,也就是几十年前“旁氏骗局”的变装小把戏罢了——庄家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

这和“击鼓传花”游戏相似,若无新资金进来,鼓声就此停止。但这时候投资者追捧的不是“鲜花”,而是“韭菜”,是沉甸甸无法被偿还的债务。

即便很多人知道这其中有问题,但贪念依然让无数人前赴后继,总觉得自己不会是接最后一棒的“倒霉鬼”。

同样,股市里冠以高大上名词的“价值投资”,扬言投资有潜力企业可赚得盆满钵满,但问题来了,谁不知道效益好的公司和企业?大家都去“价值投资”他们,大家都赚钱,那谁亏了钱。

股市本质上便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你赚的钱必然是别人亏的钱。

但如今,资本市场带着看似正义的“花”,开始往红红火火的跨境电商行业赛道中去迈去,而听起来热闹非凡的“鼓声”,也开始从由远及近地从对面大西洋蔓延开来。

毋庸置疑,全球跨境电商在去年大放异彩,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一路被追焦的主角。不仅赛道被拓宽,利好政策齐靠拢,202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跨境电商行业也迎来资本收官大年——投融资活动有所增加,融资金额也更大、融资轮次更靠前,而相关的企业融资消息开始铺天盖地砸来。

2020年7月起,行业融资规模和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下半年融资金额占全年融资金额的比重达89.5%,行业投融资呈现逐渐回暖的态势。

但正当跨境电商卖家沉浸在与资本一路狂欢共舞的喜悦氛围之际,一群锣声轰鸣的“击鼓队”,(Amazon Aggregator)正浩浩荡荡走来。他们身上携带一份份光鲜亮丽的“邀请函”,鹰眼般犀利地在跨境之路上观望着,逐一敲开那些有着亚马逊平台精品卖家、独立站精品卖家头衔的店铺大门,异口同声地齐问道:

“卖亚马逊店铺不?保底那种!如果出售,那您压在货物上的资产马上可以变成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真金白银!不仅可以买房交首付,退休环球旅行,甚至可以拿着这笔钱二次创业投资新项目!心动不如行动!这是迄今为止你遇上最划算的买卖!没有之一!”


这群拿着合并项邀请函,敲打着鼓声的Amazon Aggregator们,或者roll-up是英文世界对 SellerX 这类公司的定义,意为聚合亚马逊品牌的公司。

简单而言,这类公司专门收购、聚合所有具备潜力、值得投资的亚马逊账号和店铺,然后通过整合运营,利用旗下企业各自在营销和物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降低整体的经营成本,且提升销量和收入,达到更高的品牌溢价。

撕开这层高大上的资本“遮羞布”,这些所谓的“聚合器”其实就是近些年来被资本市场所青睐的私募股权公司。

如果问这些Aggregator们的终极目标,标准统一对外口径是:成为“线上的联合利华”——通过尝试且采用类似的方法,为下一代消费品牌构建一个利用数字技术聚合而成的平台,完成“线上品牌集团”整合。

联合利华集团便是将14个独立合资企业、三大优势系列产品和2000多个品牌通过重新整合优化,成功推广到世界各地,打造当今全球最有价值的消费品品牌。

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商业市场上共活跃着50余家亚马逊原生品牌/店铺收购商。其中,Thrasio、Heyday、Perch、Boosted Commerce和Cap Hill Brands等是体量在美国排名前列的公司。

除了高举Amazon Aggregator大旗的领头羊——美国以外,欧洲(英法德意西等)、拉美、东南亚、印度以及中国的创业者也在渐渐涌入该新领域,成为一批批亚马逊店铺、账号的“淘金者”。


让亚马逊上的精品卖家感到意外的是,本是“卖方”角色的他们,在某一天,居然成为了亚马逊热门“商品”,甚至还是众多Amazon Aggregator 们竞价收购的“香饽饽”。

但是,即使背后有着雄厚的资本背书,这些炒作跨境电商资本新概念的Amazon Aggregator究竟在布怎样的局?其资本运作模式又如何运作?另外,谁会把运营效应好、处于成长阶段的品牌店铺、精品店铺卖给他们?所谓的“跨境电商线上的联合利华”概念到底有多少可信?

据marketplacepulse报道,自2020年4月以来,亚马逊原生品牌已经吸引了资本方超55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其中,价值25亿美元的资本投融资及收购是在今年的1-4月期间产生的。

另外,考虑到一些公司仍未向市场披露自身资金情况,资本方在收购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品牌方面的投入总额应该不止25亿美元。

收购方既有数以百计的成熟卖家、私募股权公司,也有家族办公室和个人投资者,就连JPMorgan Chase、Advent International、Black Rock、OakTree 这样的资本大鳄也开始纷纷押注该新领域。


好生意在哪里,资本就涌向哪里。

能让全球资本大鳄们敏锐感知到、且笃定这个风口,其根源依然绕不开跨境电商行业指数级疯狂增长的2020 年。嗅到盛宴血腥味的资本行家之所以疯狂抢夺跨境电商项目,尤其加注“亚马逊品牌店铺收购”该风口,离不开以下三大加速剂:

其一,亚马逊在2020年实现令人折舌的业绩;亚马逊旗下中国本土品牌Anker成功上市;领航者Thrasio在2020年筹集了数亿美元。这三大因素点燃了资本收购亚马逊店铺的热潮,也让Amazon Aggregator们一举成为资本新宠。

首先,不得不说,现如今,跨境电商行业能如此受到资本市场关注,离不开亚马逊这位“大功臣”。据悉,亚马逊在整个2020年,营收达到3860.6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为2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84%。

在这其中,占亚马逊63%份额的第三方卖家共贡献了804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50%,占其平台总收入的 21%,俨然成为亚马逊第二大收入重点来源。如今,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入驻的数量已高达 610 万。

第三方卖家对于亚马逊而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确实,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卖家通过亚马逊平台实现在线销售,让全球数十亿人通过网购的形式买到产品。未来跨境电商市场前景光明,Amazon Aggregator们显然看到亚马逊平台卖家们蒸蒸日上的销售业务、差异化产品、以及背后蕴含的强大品牌价值。

通过收购、整合这些具备潜力的品牌,再将其技术、供应链、资金乃至品牌运营商的运营手法进行规划和整合,能够有效挖掘它们身上尚未完全开发的潜力与价值,形成具备规模效应的集团。


其二,资本市场进驻“亚马逊店铺收购”风口,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资本看到投资中国本土品牌Anker这类亚马逊品牌后,在未来的高回报率。

确实,2020年,作为亚马逊精品平台卖家高光代表之一的安克创新,凭借着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创造国内跨境行业的神话华丽上市,市值一度冲击800亿。

在如今数字化经济前提下,跨境电商衍生出众多赛道,但能被资本、及Aggregator们所看好的,必然是那些如Anker一般可感动消费者的产品和性价比、有持续迭代的产品能力和优质供应链、且在用户群体中引起共鸣的品牌。


其三,如果说,亚马逊在去年惊为天人的业绩,及安克创新成功上市点燃了资本涌入跨境电商行业的热情,那在该风口的领航者Thrasio 自第一年起便实现年度盈利且在去年实现N轮融资的好消息,无疑如火上浇油般,让这把篝火“哗”一下子串上了天。

大量热钱涌入该风口,财团收购亚马逊店铺和账号的消息扑面而来,蔚然成风。

在古希腊神话中,Thraso是安德洛玛刻麾下的亚马逊战士,意为“自信”,是勇气的拟人化象征,借用Thraso的名字似乎本就显得非常大胆。


不可否认,作为FBA品牌最大的收购方和领航者,Thrasio从2018年创始至今,凭借评估过6,000家亚马逊公司、收购超过100个顶级品牌、管理超过15,000种品类领先产品的规模的经验,一骑绝尘。

2020年7月,Thrasio宣布完成C轮融资,企业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快晋升独角兽的营利性初创公司之一。迄今为止,Thrasio 已经累计公布超过18亿美元的融资,目前市值超过60亿美元。

当下,亚马逊第三方卖家的收购风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marketplacepulse统计,今年的1-4月期间,此领域的资本投融资、收购事件价值高达25亿美元。


不只是Thrasio,其多位竞争对手在2020年至今也获得了巨额融资。总部位于柏林的SellerX获得了1亿欧元(1·18亿美元)的融资;Razor Group筹集了2670万美元风险投资,FBA Heroes获得6500万美元融资。

如今的财团对第三方卖家收购热潮更像是跨境电商版的“黄金矿工”。

品牌就像价值不一的“黄金”或“钻石”,而“聚合商”们则是试图寻找它们的“矿工”。淘金者不可能盲目抓取包裹,对他们来说,时间消耗过高会降低游戏获胜几率。

当淘金者的爪子工具瞄准“金子”(品牌商家)后,按下确认键,才可准确抓住符合收购标准的目标企业,达到效益回报最大化。

作为淘金者,品牌卖家的产品类别可能并非是着重考量因素,但这些淘金者选择标准一般会存在相似变量:店铺评论、优质产品(有专利更优先)、企业过往的成长记录、以及未来发展和品牌的增值空间。

Thrasio 等品牌聚合公司更偏向于收购那些亚马逊上拥有爆款 listing的FBA精品卖家。

一方面,FBA(Fulfillment By Amazon)模式下,依托于亚马逊FBA服务的品牌店铺,品牌聚合公司可以整合期间统一、有效地协调好后端物流链条,降低物流成本;而拥有爆款精品的listing卖家,其SKU少而精,单个精品SKU价值更大,这也是Amazon Aggregator的重要选择标准。

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品牌聚合公司看上的依然是那些“值钱”的中小品牌,毕竟“值钱”的企业显然比只会“赚钱”的企业更具资本吸引力。从资本市场偏好来讲,只会赚钱的公司回报率一般不高。

这些品牌聚合公司一般会使用科学技术去扫描亚马逊FBA生态系统,寻找出符合企业投资标准中最具吸引力的亚马逊 FBA 品牌,通过卖家listing及销售、采购记录对其进行估值。卖方一般能获得其年度净利润的3到4.5倍资金。

但对于Amazon Aggregator们来说,收购品牌只是进入市场的一个战略起点,后续整合运营以及品牌打造的能力,才是这类公司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但即便这类企业有着雄厚资本背书,加之自身在创意、品牌管理和营销方面也具备实力,但依然很难讲清,这是否又是资本大鳄与私募金融公司联合策划的一场“数字游戏”。

因为从投资角度而言,他们的责任是将企业财富不断增值,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高倍率的财富回报;同时,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以“大致正义”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前面所提及的“价值投资”,同样也只是资本市场的大鳄们用来掩盖自己收割韭菜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如今大肆造势收购亚马逊店铺风潮兴起,局势尚且不明也难以评判。私募股权公司坐庄的“击鼓传花”小把戏?收购亚马逊店铺模式,到底是资本市场的“假面具”,还是真如他们所言,赋予亚马逊卖家们搭往成功的一把“天梯”?


收购亚马逊店铺Amazon Aggregator模式是“假面具”?跨境电商“线上联合利华”骗局?

今年5月,全球最大的亚马逊第三方品牌收购公司Thrasio宣布在中国本地成立专门团队,并投入5亿美元用于开拓中国市场。

但与此同时,其他Amazon Aggregator 们也如幽灵般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准备将中国品牌卖家收入囊中。

中国区总裁Alan Lim公开表明,中国是Thrasio 2021年重点扩张市场,华南与华东地区是重要支撑点与开拓点,目前Thrasio已率先在深圳成立中国分部,并计划在今年组建上海团队。

确实,对于如Thrasio这类聚合亚马逊品牌企业而言,如果想跨境电商赛道内建立一个真的具有开创性的全球消费品公司,中国必定是开拓疆土版图中重要部分。

毕竟在全球亚马逊卖场中,有近一半头部卖家的总部位于中国,他们为亚马逊市场贡献了相当大一部分的GMV。在亚马逊在今年发布的市场数据中,约有46%的销售商总部设立在中国。

除头部卖家以外,疫情后中国卖家在平台上的数量占比也在急剧飙升。海外数据显示,亚马逊海外各大站点在今年迎来卖家数量激增,其中超过75%新卖家来自中国,而去年的平均占比只有47%。


亚马逊就像鱼池,Amazon Aggregator品牌聚合公司对中国卖家抛出“饵料”,在鱼池中“打捞”出优质鱼苗,再圈养在自家池子里,让这些“鱼苗”养得更肥美,以便正在未来实现财富翻倍。

虽然这种商业模式很新颖,其运行逻辑也是将优秀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品牌获得更高溢价和实现持续性增长,卖方也能卸下重担,享受收益,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要对这种“线上联合利华集团”的新概念保持存疑呢?

Amazon Aggregator的终极目标,都说要成为线上“联合利华集团”、“宝洁集团”。但口号喊得响亮,但联合运营模式实操难度有多高?出售的品牌是否可以如其承诺那般,实现长期盈利、获得更高品牌溢价?

“品牌联合运营”的模式看起来并非Amazon Aggregator所描绘的那般简单。

世界500强、拥有多达1600个品牌的全球四大日化巨头之一的联合利华集团,即便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早已开始筹谋,但也花了相当长时间才能这般傲人成绩——成功变身为“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示范者。

毫不夸张地说,日常我们在超市看到的联合利华旗下某类品牌洗发水,这个小物品其实已经牵动了联合利华集团1500家供应商、25.3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9个区域分仓、300个超商和经销商。

联合利华是如何做到将体量巨大的组织灵活高效运转起来?

答案是其复杂而庞大的供应链体系。自2018年其,联合利华便开始打造4S(Swift & Agile-迅速敏捷,Smart-智能,Sustainable-可持续,Striving-进取)供应链,加速推进智慧供应链创新。

其一,深度数据挖掘与需求分析。为准确预测日化品销售情况,联合利华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治理、存储、查询、展示数据的数字化经营;另外,联合利华还按照16个品牌产品形态划分四大业务类别,让团队预测销售情况。


其二,全球协同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联合利华旗下400多个品牌的产品在六大洲270个生产基地生产,所有涉及原料、包装材料采购、供应商选择、采购规模频次安排,都由全球统一调配。科学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也使企业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供货准时率得以改善,从而大大提高顾客满意度。

其三,渠道供应链管理,实时洞察市场动态。通过B2B经销商渠道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的延伸及便利性,使商务过程不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企业实现与经销商之间端到端的供应链管理。

不可否认,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一个平台或者集团,协调和整合不同品牌之间的矩阵布局的联合运营的模式的确让人敬佩,但其背后所要求的数据挖掘与需求、协同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渠道供应链管理能力都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得以形成。

但刚创业没几年,年轻气盛的Amazon Aggregator们仗着自己背靠资本大鳄,便开始在跨境电商内吹嘘“线上联合利华集团”口号,未免也过于高调张扬、哗众取宠了些?

Thrasio声称能成为下个世纪的消费产品领军公司,让数亿客户获得满意体验,尽享消费之乐;SellerX可以协助亚马逊卖家在五个月后实现八位数的销售额;factory14企业使命是打造21世纪最知名的品牌……

企业使命喊起来一个比一个响,但也一个比一个荒诞。

一旦亚马逊平台政策发生调整、或因为企业内部出现问题引发资本退场,mazon Aggregator们这股“淘金热”还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割一波韭菜就退场?他们会在乎品牌的生死吗?

可能这时依然会有人插一嘴,大喊:“别一棍子打死一船人!”

一方面,在这些淘金者里,依然有财力背景强大、资深专业团队的企业协助品牌完成后半程的升级蜕变;另一方面,在扩张规模阶段感到处处掣肘、以及被亚马逊系统性风险绊倒的卖家确实也需要本金回笼、资金变现的机会。

但目前而言,这些整合亚马逊品牌公司,都尚未给出更充分、更具备说服力的证据用以佐证——收购整合品牌的策略是有利可图的,有长久成效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指的——有利可图、有所成效,并非是“卖家”出售店铺后所获得的“回笼本金”,而是指品牌未来具象化的发展空间。毕竟市面上,通过出售品牌获取上百万真金白银、一夜成千万富翁、实现买房买车环球旅行的情况不在少数。

但店铺被收购后呢?这些Amazon Aggregator企业会对店铺做出怎样的运营规划?投资者是否能够真实兑现向卖家和品牌的那般承诺?

但不管是海外的Amazon Aggregator们,还是国内开始萌芽的深圳浩方集团的“联合运营模式”,目前都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足够的数据用以佐证该模式的长久有效性,这是否又是一场资本泡沫,我们也不得而知,依然需保持观望态度。

资本游戏:你玩不起!收购亚马逊店铺模式合理与幻象

在暗藏汹涌的跨境电商里,卖家为争夺市场份额搞得头破血流是竞技常态;而深陷库存、低周转铺货卖家也因资金压力过大,深陷规模化扩张困扰;亚马逊愈发严格的限制性政策,也让不少卖家惊心胆战,处处掣肘。

所以,对于以上遇到运营瓶颈、担心未来亚马逊平台各项政策变化、销量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现金流紧张、想要转型其他平台或其他赛道、想要回归生活,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卖家而言,如今出售自己的亚马逊店铺和账号,可能也是一种本金回笼、资金变现或“退场”的好机会。

而且收购的PE倍数一般在3倍上下,卖家可在短时间内拿到3倍左右的年利润,一些 Aggregator 还会提供对赌协议,只要被收购的店铺达成营收指标,卖家就能享受利润分成。在协议结尾期限,甚至还可轻轻松松拿到几百万现金,拍拍屁股走人。

但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品牌卖家而言,虽然收购金额诱人,但把品牌建立在一个平台上、拱手让人经营管理的模式,显然有些太超前、过于冒险了。中国精品卖家为何不对这种模式“买单”呢?

其一,中外商业思维上的差异,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影响各国的经商模式。西方商人受资本主义观念影响在经济活动中带有侵略性进攻性,中国商人受东方古典思想影响在经济活动中小农意识占有欲强烈保守。

因此,中国卖家更愿意守住自己的“生意”,而非因为“短期利益”放弃经营。在他们看来,虽然对方收购金额诱人,但这无异于卖掉一只会持续“下蛋”的鸡。有点钱赚就卖了,岂非自断后路?

此外,中国精品卖家更关注如何完成从卖家到品牌的升级。毕竟安克创新在去年也成功破除了2018年以来持续已久的行业内外对跨境电商看空唱衰的现象,也凭一己之力将垂直纵深单品模式质疑的声音击打粉碎,给予众多想走精品模式、做长期事业的卖家希望。

其二,国外卖家讲究及时行乐,但中国卖家更提倡勤俭过日子。尤其是处于中年阶段的卖家,他们面对具备诱惑的收购条件,更多会思考、平衡短期收益与未来收益的关系。

毕竟优秀的产品和品牌在未来会产生溢价行为,卖家不仅实现能实现财富增加,人生价值、企业价值也会得到全方位提升。类似国外这种从头再来、二次创业风险过高,持续经营好品牌、保持收入稳定才够稳妥。


其三,聚合亚马逊品牌公司在人才团队管理、品牌运营、供应链整合调配和管理上是否行之有效?是否有足够成熟完整的收购体系及运营矩阵?

联合利华集团能成为头部日化企业,离不开其数据挖掘与需求、协同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渠道供应链管理能力。而初出茅庐、尚未身经百战的Amazon Aggregator们,又有多少个能拥有完整的、系统的运营实力呢?

其四,砸钱买数据、借助资本力量让原有品牌获得更大估值溢价,才是这些“淘金者”的真实目的。

几乎所有聚合亚马逊品牌公司所“圈”定的原始资金,大都来自于资本大亨们背后的私募资金积累。Thrasio之所以能融资超过18亿美元,背后就是高盛资本、摩根大通银行、摩根史丹利等多家知名资本。

因此,所谓的买卖店铺、对赌协议、利润分成,实际上也是一场风险投资。卖家看重的是“未来收益”,但庄家们看重的是卖家的品牌——即你的“本金”。

其五,操纵、重整亚马逊流量、从亚马逊单平台引流到其他独立站、社交媒体,这件事本身就不现实。这种体量的第三方卖家整合也不会造成亚马逊在跨境电商上的话语权变更,甚至构不成威胁。作为电商龙头的亚马逊,已经在物流、支付领域完成“疆域”版图扩展,给予第三方卖家更健康、更完善的、更稳定的平台生态系统。


我们并非去批判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不管是这种聚合亚马逊品牌的模式、还是如国内的瑞幸咖啡通过财务造假获得8.64美元融资的方式;甚至说最近叮咚买菜、每日优鲜选择在对可赌性强产业兴趣大、愿意给企业更高估值的美国上市消息,本质上都是为了确保资金链不被断裂,同时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罢了。

毋庸置疑,前景光明的跨境电商的确需要资本加持。但这些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若是将风险投资、价值投资的规则,嵌入到跨境电商赛道里,那无疑便成了搅乱“混水”的人。

若这些私募股权企业仅仅是拿卖家的“品牌”和“店铺”当做数据和叩开融资大门的借口,实现滚雪球般的财富积累,却无法兑现当初的盈利和品牌溢价承诺,卖家又能向谁哭诉?

总而言之,资本越是疯狂涌进风口,符合收购条件的亚马逊精品卖家就越应该保持清醒。

毕竟无风不起浪,事出反常必有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马逊侵权行动计划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