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字鹤鸣?

世人皆知梅兰芳是一代京剧大师,

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的造诣颇高,

他还是一位擅长书画的大家。

才艺非凡的大师,凤毛麟角。

演别人容易,活自己难。

于戏曲、于感情、于艺术造诣,

梅兰芳可说的,不止一点点……

本是男儿郎,绝非女娇娥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8岁学正工青衣,师从吴菱仙;10岁初次登台;17岁与名武生王毓楼之妹王明华结婚;1922年自组班社进入了巅时期;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投票选名旦,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关于梅兰芳的出身,有很多说法。

晚清时期,商人,文人,官僚等的娱乐项目主要是戏园子和堂子。堂子,即伶人集体宿舍,逛堂子叫打茶围,从事打茶围行业的伶人叫相公,相公从事的是“以歌侑酒”“以曲伺人”的服务。所以他们又叫歌郎。

《雁门关》梅巧玲饰萧太后

歌郎必须习艺,有色,有艺,还有一副好性情,包括谈吐,走路,笑容,眼神等等。所以,很多是由名伶兼营。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就是堂子业主,开了“景和堂”。对于自己的弟子,有的在自己的堂子培养,有的送到别的堂子。如梅兰芳的伯父是把梅兰芳送到梅的姐夫朱小芬的“云和堂”。

梅兰芳从小在“云和堂”著名坊学艺。人称“梅郎”,侑酒为业,也是被看好的歌郎,他的成名与自幼在堂子学艺和更为全面的调、训练直接相关。梅兰芳福人,运气上佳。本事学好,恰逢“堂子”衰落,这使他避免了走上“红歌郎”的道路而进入演艺界。

早年的梅兰芳并无过人天赋,他被一位戏曲名家评价为呆滞的“死鱼眼睛”。梅兰芳并未心灰意冷,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他每天仰望长空,双眼同鸽子一起飞翔,每天俯视水底,双眼同金鱼一起遨游。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终于练出了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顾盼生辉,令那位名家刮目相看,当即收下了这位高徒。

成名后,梅兰芳第一次去上海演出,丹桂戏院专门购买了数期当地报纸的版面,只写着‘梅兰芳’三个大字,连着登了好些天,引起不少人关注。演出场场爆满,后来他出场费高达十根金条。身价绝不逊于当今的各路明星。

鲁迅曾说,梅氏京剧之所以大受欢迎,有两个原因:男人爱看是因为“扮女人”,女人爱看是因为“男人扮”。跟迷失性别的程蝶衣相比,梅兰芳似乎很明白自己的雄性身份,讨了三个老婆,生了一堆儿女。

抗战时期,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海。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粉饰太平拉拢人心,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梅兰芳断然拒绝日寇要求,并蓄须明志。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将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高官气急败坏骂道:“在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梅兰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哪怕一出戏,迫于生计,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靠卖画艰难度日。

从诸多社会行为来看,梅先生自然是男旦中的男人。

名伶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能守身如玉,男女之事自己要把握得住。台上表演各种情感,台下也容易生出感情来。由慕而爱,由爱而迷,一堕深渊,便不可自拔。梅兰芳是懂得的,他一生都是慎之又慎,始终坚守自持。典型的事例是与孟小冬的关系。

1925年,孟小冬18岁,正值如花似玉、风华绝代的年龄。她在堂会上认识了伶界大王梅兰芳,两人合演经典桥段《游龙戏凤》。京城一时万人空巷。在台上,孟小冬是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梅兰芳则是千娇百媚的李凤姐。在台下,孟小冬是光彩灼人的美少女,梅兰芳则是风度绝佳的翩翩公子。郎有情,妾有意。时间一久,两人情愫渐生。

但当时梅兰芳已经娶妻,且有两房太太,太太福芝芳难以接受丈夫的这段新感情,不愿让孟小冬进门,也不承认她。梅兰芳很为难,只好把孟小冬娶到了家外的一处院子。

婚后,两人的日子倒也过得甜蜜而安宁。然而,这一切宁静却又很快被一起枪杀案所打破。孟小冬的一个戏迷疯狂迷恋她,对她和梅兰芳结婚很不满,错手杀死了梅兰芳的朋友。梅兰芳又后怕又内疚,迁怒于孟小冬,加上福芝芳的劝告,他对这段感情退缩了。开始冷淡孟小冬。

1930年,梅雨田夫人过世,孟小冬按照礼数去给婆婆守孝,在门口,被福芝芳叫人挡住,意为不承认她是梅家人,没资格守孝。更打击人的是,“就连梅先生也不让她进门,说你‘回去吧,你回去’。孟小冬大受刺激,没脸做人啊,所以她哭哭啼啼离开梅家。”另一京剧名家许锦文的这段描述听来让人黯然神伤。这件事成为压倒孟小冬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婚四年之后,孟小冬在《大公报》第一版连登三日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孟小冬带着她的骄傲和倔强,选择离去。这段感情中,梅兰芳始终是对不起孟小冬的。

梅兰芳青年时期与冯耿光(即冯幼薇)之合影

梅兰芳先生的祖父梅巧玲以及父亲梅竹芬生前喜爱书画,因此家中收藏的明清字画颇丰。梅兰芳从小就是在家族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长大的。

后来,梅兰芳在首次赴上海演出时结识了吴昌硕等一批绘画名家。当时梅兰芳才20岁,名气还不是很大,邀请他的上海丹桂第一台许少卿特地安排他和京剧老生王凤卿同台演出,又邀请了一大批包括“海派”领袖吴昌硕在内的海上名流为他捧场。演出了一个半月,梅兰芳一下子走红上海滩,也和一批海派书画名家交上了朋友。

第二年他再次去上海演出和吴昌硕聚会时,吴昌硕主动说:“畹华(梅兰芳字畹华),你这次来,我要好好地给你画一张着色的红梅。在你回去之前,我一定画好了送过去。”没过几天,吴昌硕果然为梅兰芳画了一幅《红梅图》,上面题有于右任的一首诗:“辉映天人玉照堂,嫩寒青晓试新妆。皤皤国老多情甚,嚼墨犹矜肺腑香。”

返京后,梅兰芳在挚友罗瘿公的介绍下进入了北京绘画圈,并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位绘画老师王梦白。王梦白每周一、三、五到梅兰芳家传授书画技法,教他绘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等。此前,诗文大家王湘绮和易哭庵都曾对梅兰芳说:“当一个艺人是容易的,但当一个名艺人不可没有文墨,更不能不懂诗歌。”梅兰芳得到这幅诗画并茂的墨宝后,进一步激起了学诗习画的兴趣。

在恩师王梦白的引荐下,梅兰芳还结识了不少北京画界中的名家,如并称“京师四大家”的陈师曾、齐白石、凌文渊与陈半丁等。

1920年秋天,梅兰芳在他的书斋“缀玉轩”接待了齐白石、汪霭士、李释堪等人,也算是小型的名流雅集。梅兰芳为齐白石理纸磨墨请齐白石画草虫,并在旁悉心观摩齐白石作画的动作,为自己的表演汲取素养。然后梅兰芳又即兴为众人唱了一段《贵妃醉酒》。次日齐白石回赠诗曰“飞尘十丈暗燕京,缀玉轩中气独清。难得善才看作画,殷勤磨就墨三升”。

齐白石、梅兰芳《花卉蝴蝶》

就这样,两人“惺惺相惜”,齐白石久闻梅兰芳的戏剧之精,梅兰芳也早已久仰齐白石的绘画造诣,梅兰芳遂拜齐白石为师。

梅兰芳在北影拍摄影片时与齐白石合影

齐白石对梅兰芳说:“你这样有名,叫我一声师傅就是抬举老夫了,就别提什么拜师不拜师的啦……”可梅兰芳坚持要举行拜师仪式,行跪拜大礼。即使在戏曲界的名头早已声名海外,他对学画却一丝不苟,只要不排练不演出,不管风天雨天,他都按时到齐宅学画,进门先向老师鞠躬问好,谦逊恭谨。

一次,二人同去赴宴,齐白石因衣着朴素且与众多达官贵人不相熟而独坐角落,些许冷落。梅兰芳到场后鞠躬向齐白石叫道“老师”,并将其搀扶前排坐下。一众人等才向齐白石问候。后齐白石为此精心绘制一幅《雪中送炭图》赠予他,并配诗“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梅兰芳收到后回诗一首:“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此般尊师重道被传为佳话。

受多位名家恩师的影响,加上自身艺术修养的深厚,梅兰芳的绘画成就突出,尤以仕女、佛像、达摩最拿手,花鸟树虫等,也常为他笔下之物。他作品清丽秀雅、神形兼备。于画的雅致之中看到了一份清新脱俗,灵动有趣。

他将绘画与戏剧融为一体,“从这些画里,我感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密,对于戏曲艺术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我很想从绘画中吸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一次新剧《嫦娥奔月》,梅兰芳就是从古画中去寻找服装和头面的教材,从而开辟了一条戏曲创作新路子,其采用的新式古装,让人眼前一亮。戏曲与绘画之间的相融相合,自此便开始了。

战争期间,他因为抵抗恶劣环境而谢绝了舞台生活,其中苦闷自难言语形容,唯有画画方能让他找到一片宁和之地。虽说画画“一半是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但他对绘画的热情与执着却从不消减,不分昼夜地在汽油灯下挥毫撒墨。

后多次举办画展,引起界内界外的一阵轰动。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于其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非常气愤,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此般凛然的民族气节,得到群众热烈支持,梅兰芳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九一八之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师从画家汤定之,算是他的最后一位绘画老师。汤定之擅长画松,梅兰芳也学习画松,但他并未放弃画仕女图,专心摹古,并结合自己的化妆经验,让所画仕女别有一番神韵。1936年初夏,冯耿光的夫人施碧颀40岁生日,梅兰芳特别画了一张仕女图为她庆寿。这幅仕女图“神韵淡雅,笔墨简净,是梅兰芳中年的代表作”。

尽管梅兰芳接触的绘画交际圈里的大多文人画家皆为北方名家,山水画是他们的灵魂所在。但梅兰芳明显偏好视觉效果比较强烈的海派绘画,花鸟竹菊与仕女佛像为其终身所画。海派绘画的题材较之山水画有着更为轻松的可读性,梅兰竹菊与人物画设色具有更鲜明的装饰效果,这也是能迎合上海市民阶层趣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无论是戏曲还是绘画,梅兰芳总能在南北两派中找到一个平衡的调和,雅俗共赏。如他常说:“创造是艺术修养的成果。”

梅兰芳的书法功底亦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梅兰芳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戏,比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但他演得最好的戏却在台下,这出戏叫人生。

梅兰芳成名后,有一次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散场后,梅兰芳找到老人,并用专车把他接到住地,待如上宾。梅兰芳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吾师也。先生言我不好, 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者见梅兰芳如此谦恭之礼,便认真指出:“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你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深觉自己疏漏,于是低头便拜,称谢不止。以后每在此地演出,他都必请老者观看并请其指正。

籍籍无名时,批评几句还能一笑而过,可大名鼎鼎时受到单刀直入的批评,没有几个能和颜悦色。批评梅兰芳的只是个普通票友,可梅大师敢于放下身段,虚心求教,这才是他不断攀越艺术高峰的秘诀。

梅兰芳红遍大江南北,但他永不满足,决心把京剧推广到西方。剧团为准备工作花了很多钱,剧团就要出发了,不料动身的前两天,从美国来电 报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可以推迟。朋友再三规劝,谁也不看好这次铤而走险,梅兰芳沉思片刻说:“欢送会已经开过,船票已买好,如果又不去,我的声誉必会一落千丈,我也会情绪低落的。走,按原计划上船。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险!”梅兰芳说完,把电报撕碎扔进壁炉内。他漂洋过海如期到达美国,结果让京剧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原地踏步可能会赢得一时的安稳,但惧怕惊涛骇浪一定不会摘取彼岸的辉煌。正是靠着大无畏的冒险精神,梅兰芳才为京剧艺术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狭路相逢,胜利属于敢于亮剑的勇者,正如电影《梅兰芳》里的经典台词: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对待强敌梅兰芳铁骨铮铮,对待平民百姓他则宽厚大度。一次梅兰芳临出演《嫦娥奔月》 前得知管道具的刘师傅把花镰花篮忘在家里,当时他冷静处理,一边让刘师傅乘自己的车去取,一方面上场应对。事后刘师傅却感到十分惶恐,唯恐梅老板使脾气辞退自己。后来,刘师傅发现梅老板还和往常一样待自己,丝毫没被辞退的迹象,刘师傅面带感激含笑说道:“俗话说‘脾气随着能耐长’您和其他人不一样,您的脾气没随能耐长,大人有大量!谢谢,谢谢!”梅兰芳笑笑说:“能耐,就是能奈,就是要能奈住自己的脾气和性子,动不动耍脾气、使性子,那是没有能奈之举。我‘能耐’还差很多,咋能长脾气呢?”

小聪明者脾气随着能耐长,有大智慧的人本事越大脾气越小。

日军侵华时期,李宣倜却在汪伪任职。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名满天下,李宣倜却沦为汉奸四面楚歌,妻离子散穷困潦倒,很多昔人好友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看到李宣倜无法维持生计,梅兰芳不避嫌,每月资助他200元生活费,每次到上海演出,必先把李宣倜接来吃饭。

梅兰芳饰演的《贵妃醉酒》

原因是梅兰芳于15岁那年染上了白喉,每日带病演出。白喉若治疗不及,会危及生命。非常赏识他的李宣倜得知后,对梅兰芳祖母道“从明天起,你每天派人到我家去取八吊钱来,马上送孩子去治病!”梅兰芳安心待在家里养病,40天后痊愈,梅兰芳对此恩终生不忘。但梅兰芳恩怨分明,感情和是非分得明白,不和李宣倜同流合污,但朋友有难他不会因担心名誉而袖手旁观。深情厚谊令人感佩,义不容辞值得敬仰。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梅兰芳的艺术生命长盛不衰,他梅骨兰心的人格魅力也必将百世流芳。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的艺术从不惊天动地,从不山呼海啸,上下合度,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就像他的为人,一副好脾气,永远是谦恭礼让,温文尔雅。可谓“戏子生涯,君子人格”。

}

全民反诈,保宁平安! 南京反诈IP形象101、炸诈弹亮相

全民反诈,保宁平安! 南京反诈IP形象101、炸诈弹亮相

}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7梅兰芳的励志故事梅兰芳,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2/7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3/7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二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灭亡,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路子放宽才好。”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在北京唱红了。后来,他到上海演出,也一炮打响。他那甜润大方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细致的表演,受到观众的赞扬。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大轴”戏,就是每场最后的一出。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4/7戏能唱大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为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连当时的“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创造“梅派”梅兰芳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把传统剧目演得十分出色,得到了观众的承认。但是他并不满足。“我们要创新,演新戏。”他说,“我看了新兴的话剧,话剧的剧目很多是反映现实的。我想京剧也可以这样做。”“对。咱们也编些时装戏演。”大家都赞同。时装戏,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戏。因为演员要穿现实生活中的服装上场,京剧传统的表演方法用不上了,需要用新的方法演。而且在化装、道具上,男演女的困难更大了。梅兰芳知难而进,很快排练出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戏,上演了。“京戏也演时装戏啦”观众们互相传说着,“演得还真不错。”梅兰芳为京剧演现代戏开出了一条路。他又集中精力编演古装戏。传统京剧在旦角化妆上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大都是男扮女,在发式、服装、扮相上缺乏女性特点,而且缺少舞蹈,舞台效果差。梅兰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排练了大批新戏。在这些新戏中,他扮演的古代妇女,头饰5/7变了,服装变了,扮相也十分美观。不仅如此,梅兰芳还为许多角色设计了舞蹈。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里的羽舞,太真外传里的盘舞,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廉锦枫里的刺蚌舞,等等。从此,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绚丽多彩,成了梅兰芳演戏的突出特点。梅兰芳还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他读过曹植的洛神赋以后想“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很有神话色彩。如果编一出有诗意的歌舞剧演出就好了。”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京剧洛神编出来了。舞台上,梅兰芳扮演的洛神,驾着云雾,身披长纱,宛如天神下凡。在川上相会一场,三层高台上,洛神和众仙女边唱边舞,把观众引入了神话世界,非常精彩。梅兰芳的新戏,使京剧舞台焕然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他的名声更大了,因为表演自成一派,被称为“梅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前四名。从此,“四大名旦”被人们公认。把京剧介绍给世界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被称为“国剧”。现在,京剧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知晓。而最先把京剧引向世界的就是梅兰芳。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两次率剧团到日本演出。6/7日本人过去对中国戏曲不大了解,看了梅兰芳的戏,他们说“京剧不用布景,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梅兰芳的表演也是无与伦比的。”梅兰芳又决定把京剧向西方介绍,自费去美国演出。剧团为准备工作花了很多钱。1929年底,剧团就要出发了。不料动身的前两天,从美国打来电报,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可以推迟。有的朋友对梅兰芳说“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到美国不上座,你就破产了。”梅兰芳沉思了一会儿说“欢送会已经开过,船票已买好,如果又不去,我的声誉必会一落千丈,我也会情绪低落的。”“那,你的意思是”“走,按原计划上船。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险”梅兰芳说完,把电报撕碎扔进壁炉内。他如期在1930年1月到达美国。第一天演出完了,他对在美国讲学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说“今天的戏,美国人看懂了吗”“看不懂。情节太细了。”梅兰芳激动地说“张先生,请你帮我挑选剧目,一定要让美国人看得懂。如果我的演出失败了,中国的文艺7/7也没有光彩呀”在张彭春等人帮助下,梅兰芳果断地改换了剧目,又加强了舞台的布置,突出了东方艺术美。结果,他的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评论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原来不理解的,懂了。中国戏是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更深刻。”梅兰芳先后到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演出,还会见了电影大师卓别林。东西方的两位艺术大师一见面就热情地交谈起来。卓别林说“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见了你,我简直认不出来。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电影上判若两人呢”梅兰芳说。1935年,梅兰芳又率团访问了苏联,同样获得成功,有时竟谢幕达十八次之多。他还与着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会了面,交流了各自的艺术。梅兰芳的出国演出,使京剧艺术从此走向了世界。他自己也成为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文化使者。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都把见到梅兰芳,看他的戏当成重要的内容。中国戏园里也出现了外国观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兰芳生平简介1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