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3》全阵容公开,哪位明星的加盟最让人惊喜?

文 | 深燃,作者 | 宛其,编辑 | 李秋涵

王心凌效应还在继续。在5月27日播出的《乘风破浪》(以下简称《乘风》)第二期,节目组给了她6个后采片段,观众也在拿放大镜找她。节目弹幕上,不少人表示,是为了王心凌来看节目的。

一周前,《乘风》首播,“甜心教主”王心凌梳着八分斜刘海,穿着百褶裙,在近40岁的年龄,复刻当红时期的热门唱跳曲目《爱你》,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波又一波讨论。

直到5月27日,QQ音乐流行指数榜的前20首歌里,还有16首来自王心凌,前十名里有九首都被王心凌的歌曲霸占;在微博、抖音的热门榜单上,与王心凌有关的话题还在持续发酵。

《乘风》这档综艺,因节目模式创新,第一季火爆开局,但第二季因内容乏善可陈,口碑直线下滑,对于节目组来说,第三季如何创新,如何给观众新鲜感,是绕不开的难题。

王心凌能在众多姐姐中突围,一部分原因来自80后、90后集体青春回忆引发的情感共鸣;另一部分与内娱的低迷有关,今年的综艺市场一潭死水,《乘风》这档唯一带有“选秀”性质的节目,在这一时期播出占据天时地利;剩下的,更像是节目组、平台、各路营销号一起“合谋”的流量表演。

参照偶像选秀综艺的发展路径,在早期出现杨超越、虞书欣、利路修这类话题人物,能对节目有不小加成。这直接带动节目数据,《乘风》第一期有上下两期,播放量均在2.6亿以上,不输前两季。

对节目来说,王心凌这类话题人物的出圈是惊喜。但要说这档节目成了,还为时过早。

王心凌能打响《乘风》的第一枪,不止是因为打出了情怀牌。她的这次走红,其实也颇有一股“偶像选秀”的味道。

网友们追问《乘风》投票入口,打出“你一票我一票,王心凌80还唱跳”、“王心凌不出道,每个中年总裁都有责任”的口号。尽管《乘风》官微发布公告称,节目不设置任何投票晋级环节,但看到这类词条,前综艺节目编剧周岩对深燃表示,“还是粉圈那一套,和年轻版偶像选秀综艺的营销套路是一样的”。

综艺行业相关人士莉莉也有类似观察。“从第一期节目可以看出,节目组想做于文文和张天爱这对‘拽姐和甜妹’CP。很大可能是根据去年《披荆斩棘的哥哥》总结出来的CP经验来做的”,莉莉说,磕CP其实也是一种粉圈文化,能调动粉丝积极性。

在《乘风》节目官宣嘉宾时,她看到在官宣微博下,有部分账号发表带有明星履历的评论,还有的用介绍明星嘉宾有过哪些出圈作品的图片来控评,“这完全是秀粉们的操作方法”,她表示。

“王心凌不出道,每个中年总裁都有责任”这类段子,就带有一种“把王心凌淘汰了,你们看着办的意思”,莉莉说,这类梗也在抓粉丝心理。

在她看来,走过三季,这一季的《乘风》更具有选秀性质,填补现在市面上空缺的偶像选秀节目。“想抓住秀粉的市场,尤其是在偶像选秀节目取消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喜欢看选秀,这档节目正对上他们的胃口”,莉莉表示,这从嘉宾选择上就能窥知一二,例如请来拥有年轻粉丝的偶像明星,前少女时代成员Jessica郑秀妍,以及中国香港女子组合Twins等。

第一期节目播出24小时后,据微热点研究院显示,《乘风》初舞台表演全网热度榜单上,王心凌的《爱你》以断层之势位列第一,排在第二的就是郑秀妍演唱的《失落沙洲》。

一位资深秀粉说,在他们嗑CP的群里,第一期节目出来后,他们非常热衷讨论薛凯琪、张俪、张天爱、王紫璇等长相姣好的女艺人,算不算是节目的“四大门面”。门面一词来源于韩国饭圈,指组合团体中颜值最高的人,可以仅依靠颜值就能够圈粉无数。她现在就正在磕王紫璇和张俪这对CP。

王心凌是一位影视歌三栖明星,在千禧年被评为华语乐坛的“四大三小”天后之一。2004年发布的歌曲《爱你》《花的嫁纱》传唱度极高。但其实,在那个娱乐明星神仙打架的年代,王心凌在同期并不算是最亮眼的,不及张韶涵、蔡依林、孙燕姿、萧亚轩热度高。

但王心凌是其中形象甜美,更接近近年流行的女团偶像气质的一位。在节目里,王心凌仍以甜美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也是她近年在内地综艺节目里的首次亮相。

一位娱乐行业从业者表示,第三季节目刚官宣时,他最期待的就是王心凌,很好奇其舞台表现,“王心凌本身就是唱跳歌手,去《乘风》这种唱跳舞台非常适合”。

在周岩看来,第三季嘉宾比前两季更当红,也更接近年轻人。“很多人都在疯狂追看节目,感觉到今年秀粉的DNA又动了”,周岩说,调动了秀粉,他们就会拿出追星的状态,用粉圈打Call的方式来关注王心凌。

“虽然宁静、那英在娱乐圈的地位很高,但对于90后观众来说,没有太多回忆”,王心凌粉丝周放说,看着自己偶像来参加节目,他对节目有了更高热情。在节目开播时,他还特地邀请好朋友来家里一起看。

王心凌成功切中了当下流行的“情怀潮”,但这其实和节目本身的精彩度没有太大关联。王心凌在《乘风》第一期节目中仅出现了1分多钟,和节目中其他姐姐的镜头相比不算多,这意味着,芒果TV一开始并没有押宝在王心凌上。

周岩表示,在第一期,节目组只给了她一个“甜心奶奶”的标签。《爱你》的确是王心凌的代表作,但她一个人在舞台上唱跳显得有一点“干”,“编舞、编曲、造型等都不够好,舞台应该展示的活力都没做出来”。

对于节目来说,幸运的是,这已经足够有传播度。

在短视频平台上,不少人晒出自家老公看王心凌初舞台的视频,目光温柔,嘴角含笑。“我们只是老了,不是死了”,一位90后观众在节目第一期播出后,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来表达对王心凌的喜爱。“网上的跳舞视频有的是跟风炒作,但'爷青回'大部分是真实的,我就是其中之一”,一位网友说。

“目前娱乐圈属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周岩表示。在今年4月,“0713再就业男团”拍摄的《欢迎来到蘑菇屋》引起轰动,这档体会田园生活的慢综艺,节目邀请了2007届6位“快男”,引发80后、90后的回忆杀。在综艺行业寒冬下,平台想要“用便宜的价格做出更大的效果”,拿能引发情怀效应的明星做节目将会是一种趋势。

周岩表示,现在是80后、90后掌握舆论话语权,节目方会挖出这一代人想看的明星,比如周杰伦、王心凌等,“以后到了00后、95后回忆杀,可能也会做像TFboys、华晨宇、蔡徐坤这类明星”。

“如果《乘风》这次换成Twins合唱,效果也不会差”,周岩认为。

情怀潮,也能带动全民的“流量表演”,侧面为节目助攻。各路账号主们为了蹭热点赚取流量,拍摄相关视频作品增加曝光,期望增加粉丝增加关注度;观众上网也为了找乐子,将其作为社交话题;平台也需要一个“出圈”人物,让资方看到综艺市场的价值。

一位综艺节目宣发告诉深燃,为了提高热度,一般节目会在抖音、微博、小红书上做推广,营造出全民参与的状态。现在节目已经出现的营销点,包括拍自家老公反应,和王心凌合唱等,都是宣发的常规操作手段。“这次王心凌能被看到,说明节目组抓‘直男看王心凌表演的反应’这一营销点抓得很精准。”

03 《乘风》会继续火吗?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王心凌火了,这直接影响到第二期节目的表现,微博热搜上有关于王心凌镜头的讨论,很多观众也在弹幕上表示“为王心凌来看节目的”。

有了王心凌,这季《乘风》稳了吗?

不论是抓住秀粉,还是打出情怀牌营销,节目出圈本质,都与内容精彩程度关联不大。

“王心凌在社交平台上出圈,会有一批人奔着她看《乘风》,但王心凌在节目中如果表现得不够精彩,节目也会走下坡路”,周岩说。王心凌不完全是节目组塑造出来的人设,初舞台只是唤起粉丝的记忆,和选秀综艺里杨超越、利路修等人依靠节目出圈有很大区别。而王心凌之后是否能维持高热度,还得看她身上是否有可挖掘的性格。

更重要的是,王心凌能引起轰动,有情怀与营销的合力。如果明星反复消耗“情怀”,效果也会随着他们参加的节目增多而减弱。

王心凌的热度能否持续,还需要打上问号。这类音乐竞演节目,观众会被真人秀吸引,不关注节目的人也会打开看一看。但根据多年节目制作经验,周岩认为,大部分观众还是更倾向于看节目舞台的精彩程度,更想知道接下来姐姐们在唱什么,唱得好不好。

节目能否延续热度,还得看节目质量本身。

在节目内容层面,《乘风》系列节目一直有传递价值观的野心。这一季度也在求变。

“在姐姐的人选上,并不单方面强调霸气,年龄也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代表什么”,综艺宣发周周表示,这季节目,更像是在传达"girl helps girl"的理念。

“今年节目slogan是‘三十而悦’,传达取悦自己,做快乐的事情,满足自己就好的价值观”,莉莉说。这一点从节目组呈现的王心凌形象也可以看出,她从甜心教主曾转型失败,回到40岁,又坦然接受了自己还是适合“甜心教主”的风格。

在节目里,王心凌说“80岁也可以做甜心奶奶”,周岩说,这是节目组在做王心凌人设时传递的信号,也符合这一季的节目主题。

在莉莉看来,《乘风》相较前两季在制作上成熟不少,不过,节目组在人设打造上更依靠艺人个人发挥和性格,比如之前宁静、陈小春、赵文卓等人出圈,最大的原因是这类艺人本人有性格特点,如果没有这类艺人,节目的真人秀部分就显得较为平淡。

在豆瓣上,有不少观众表示,对节目由两队队长带队PK的赛制表示不解,也有追了三季的网友吐槽,这一季,“整体的初舞台特别平淡,尤其是在前两季的铺垫下,所有人都有了一个可遵循的初次亮相的模板,知道怎样呈现出来的明星人设是最安全的。”

莉莉分析,由于节目邀请的艺人多是中年明星,性格特点基本已经固定,很难再挖掘新的东西,再者,这档节目不是24小时跟拍,成员之间互动的火花也相对有限。

同时,粉圈也不是一张好打的牌。第二期节目播出后,王心凌的粉丝冲到芒果TV上刷“想要看王心凌”的弹幕,在微博上,开始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一位网友留言表示,“请王心凌的粉丝不要在其他姐姐出场的时候刷屏了”。“这档节目有30位姐姐,一位姐姐热度太高,会分走流量和关注度。选秀节目中,粉丝之间也会‘打架’”,周岩说。

第二期节目播出后,王心凌的热度和话题还在继续。从节目设置来看,王心凌这张牌,已经完成了引发80后、90后集体回忆青春的使命。《乘风》还将如何破浪,这个问题还要再观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岩、莉莉、周放、周周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连日来,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制霸热搜。火爆的关注度,是一众自带流量与话题、个性鲜活且各异的30+女明星带来的,更是女性的年龄焦虑、身份认同、价值实现等一连串社会“痛点”引发的。看着节目中的姐姐们逆风飞翔、实力圈粉,太多观众直呼:“我好像没那么害怕变老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凭什么让人追慕?30岁以后,当所有的可能性不断退却,还可以怎样越过时间,越过自己,光芒万丈,活得漂亮?这样一种精神能够如何鼓舞屏幕前每个平凡的你我勇往直前?本期“阅读”,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一些或许不那么标准却能予人启发的答案。  ——编者

  不同人生阶段赋予的东西各不相同,但就其价值和带来的满足感而言没有什么区别

  青春太美——它代表着热血与理想,让人“永远热泪盈眶”。那么年龄上的30+、40+,甚至50+呢?伴随年龄增长的,有一种身体机能上不可逆的衰退,也有一种被称为“中年危机”的心理焦虑。

  早在14世纪,但丁在《神曲》的开篇第一句就已悄然揭示“中年危机”: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对于这样一种危机,人民邮电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自定义人生》一书更是为人们描摹出一幕幕具象可感的图景:我们重回原生家庭,却搞不定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我们倾注热情和爱,却发现自己完全搞不定一个孩子;亲密关系进入油盐酱醋中,开始变得风雨飘摇,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冲突;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开始下降,曾经稳步上升的职业发展开始遭遇瓶颈,每走一步都更加艰难……

  难道这意味着人到了中年后,就看不到想象的空间,丧失了梦想的自由?青春值得艳羡,但不必膜拜,年龄渐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也绝非一件坏事。不少书籍都在提醒我们,需要意识到不同人生阶段赋予的东西各不相同,但就其价值和带来的满足感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美国心理治疗师梅尔·施瓦茨曾在《可能性法则:量子力学如何改善思考、生活和爱的方式》中指出,中年危机只是一次中场休息,让我们能重新获得生活中的主导权。也有人称,貌似危机的焦虑中年,是我们与自己的内在相联系的呼唤,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呼唤,是寻求人生意义的突破。它意味着即将开启自我心智成长的新旅程。

  在人生长河中,中年属于发展心理学中的“成年期”。这个时期常常被认为是整个人生的黄金阶段,因为——此时的人们既不像婴幼儿与儿童时期那样稚嫩,也不像青少年时期那样被问题和矛盾缠绕。李娟娟在《心理学入门:匪夷所思的98个心理学实验》中告诉人们,成年期的人格发展比较稳定,成年期的中年人还认为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控制感比以前有所增强。

  这种增强,或许来源于阅历的沉淀。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在《老去的勇气》中提到过这样的切身体会:2011年开始,他花了四年时间翻译柏拉图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提麦奥斯篇》,彼时,他已经放下希腊语十多年了。翻译时,岸见一郎竟然发觉对于书中的内容,自己理解得远比年轻时深刻,这或许要归功于人生阅历。放下希腊语的那段时间,他也恰巧一直在学习阿德勒心理学,这有助于加深对柏拉图的理解,就像是解答几何问题时,有了辅助线。他在书中坦言:“迄今为止,自己学过的、体验过的、积累下来的东西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我们成长到不再关心他人的评价,能做到纯粹地体会学习带来的喜悦,并且,比起年轻时,对事物的理解也愈加深刻。这就是衰老带给我们积极的一面。”

  年岁的增长,也赋予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冷静和从容。这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埃莉诺·罗斯福在晚年写成的《生活教会我》中给出的观点。她认为,接纳生活本身可能就是对接纳死亡的一种预演。当人们老去时,死亡很自然地成为生命进程的一部分。死亡之于年轻人是反常的,但对老人来说,就像其他无法回避的事情一样正常和必然,这也使得它更容易被接受。

  重要的是,人生的可能不该受到年龄的限制。岸见一郎告诉人们,不管余下的生命有多少,内心都想,一定要做“此时,此地”能做的事,就能永远抱着一颗充满活力的心而活。他举例日本思想家铃木大拙开始日本一本经典著作的英译工作时,已是90岁高龄,“他相信自己的时间是无限的,开始了翻译工作,然后漂亮地完成了,其实就算他最终没有完成,也不能说他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在罗斯福夫人眼中,人的每个阶段都是一片未知的国度,值得我们像探险家一样不断向未知世界前进,欢迎这场精彩历险中的每个变化、每次调整、每次出乎意料——无论好坏。无论处于哪个人生阶段,只有当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充分体验生活,不断深入理解生活的馈赠以及我们如何回馈时,才算得上是一段好的经历。她特别提到,每个人的成长阶段和成熟时间都不一样,因此,不必期待每个人都认为青年时期最有收获。一个人的成长期可能来得比较晚,也就晚些体会到成长的成果。

  与其在工作与生活“能否兼得”的辩论中站队,不如探讨女性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

  中年“姐姐们”只能是妻子、母亲?光芒注定隐藏在丈夫、孩子身后?

  的确,妻子,尤其是母亲的身份,给很多女性带来了不小的桎梏。“女性变了,可她们的生理条件一直未改变。同样地,母性虽为我们的性别史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可窗玻璃极易碎。”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在根据自己真实故事写成的《成为母亲》中感叹。这本书中的很多心理剖析都残酷得让人心颤。例如,她说到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母亲都觉得很困难:“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而当孩子长大,烦恼依旧如影相随:“我独自去伦敦过周末,可是我已不再对时尚感兴趣,不再想打扮自己。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不再与时间同步存在,时间在我这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延迟,仿佛我在打越洋电话。”在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小说《坡道上的家》中,女性的育儿困境更是被放大到某个极致——一边抱着不停哭泣的孩子,一边吃力地爬着长长的坡道回家,这样的意向是现实世界多少母亲的缩影。

  尽管身为女性,若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相较男性或许更不容易。然而,只要勇于争取,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争取并非扭曲自我以获取男人定义的能力与成功,而是在充分拥抱女性真我的基础上达成的。在《勇气:做无畏的自己》一书中,被誉为“华尔街女王”的萨莉·克劳切克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范本: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她,从研究人员的身份起步,在遭受性别歧视、CEO的爆脾气、可怜的薪水后,成为花旗集团的首席财务官。她发现,在现代职场上,女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这些与众不同之处是能使自己所任职的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更具效益的。例如,女性更有大局意识。男人和女人在餐厅里截然不同的点菜情形很能说明这一点。男人通常会快、狠、准地完成点菜,甚至几乎不看菜单就脱口而出“牛排,三分熟”;而女人面对菜单,往往犹豫不决,甚至要将菜单前前后后研读好几遍,沉思着,“牛排确实不错,我最近缺少蛋白质。但是鱼看起来很新鲜,富含欧米伽-3,且脂肪更少。或者我可以来一份鸡肉沙拉,这样我还可以吃甜品……”书中援引研究表明,当在一堆选择中做决定时,女性的大脑的运作部分实际比男性要大。经过脑部扫描可以发现,在做决定的时候,女性整个大脑的不同区域都会发亮,而男性的大脑活动只停留在一个区域。女性的大脑更能应对复杂问题,看问题更全面。又如,女人的优势还体现在对风险更为敏感,会以一种更微妙、更长远的态度做决策,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企业需要的。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拥有更优异的投资表现的公司中,拥有女性创始人的公司占63%,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一结果表明,拥有女性高管的公司,任何层级的运转都比一般公司健康,且更能激发员工的潜能。

  至于女性能不能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萨莉则坦言与其在“能否兼得”的无休止辩论中站队,不如探讨另一个问题:女性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现实生活中,萨莉的确有过因忙于工作而错过孩子的校园活动的时候,可她并不认为孩子会因此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相反,她在工作中的努力,起起伏伏的失败与成功,都在无形之中告诉孩子,成为正直且勇敢的人,拥抱多样性的力量,相信自己拥有提升自我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把自己活成“大女主”的萨莉,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工作狂”。她竟然曾在一次热情洋溢发表演说的会议时间,接起突如其来的手机来电,并向工作伙伴们抱以歉意。电话是她6岁的女儿凯蒂打来的,她告诉妈妈自己有紧急情况,她的粉红色指甲油找不到了。当她回到会场,把这个“插曲”和盘托出时,大家都笑了。萨莉承认,许多女性在抚养孩子、经营工作和家庭方面,做出了与自己不同的选择,可这些选择没有对错,只有不同。而她的职场选择就是——“绝不隐瞒我有孩子,有时候带孩子很辛苦,我一直在尽我所能做到最好的事实。我也不想在一家需隐瞒个人生活的公司里工作。如果我需要隐藏部分自我或为此道歉,努力遵照‘女性要把个人生活留在家里’的潜规则做事,那才是见鬼了呢!”

  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时,你还可以选择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人生从来都不完美。有研究表明,80%的人会在人生中经历不同的重大创伤,无论是被诊断出患病、失去所爱的人、成为犯罪中的受害者,还是从灾难中存活。并且,大多数这类事件的发生都毫无征兆,可以在瞬间就把一个人击倒。乘风破浪,经得起改变,人生才称得上精彩漂亮。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发现:“当我们不能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就面临着改变自我的挑战。”

  心理学家杰弗里·科特勒在《改变:和未知的自己面对面》一书中称,正是危机和失衡,正是高水平的情感刺激(恐惧、困惑、挫折、焦虑),带来了重大改变的机遇。的确,面对生活中最艰难的那些插曲,人们最开始会经历痛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但很多人都能以超越此前水平的能力找到前进的路,并获得自己无法想象的提升。对于这样的真相,这本书援引了大量真实案例作为支撑。1987年英吉利海峡一艘轮船的沉没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这场事故导致近200名乘客遇难,其余的人在冰冷的海面上挣扎求生。事后心理学家被召集到现场评估伤害,提供可能有用的帮助,并在接下来几年中对幸存者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令人惊讶的是,43%的幸存者在受访中表示他们的生活面貌变好了:他们对人际关系更加珍视,他们发现自己更愿意跟他人沟通,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加清晰了。90%的人说,他们不再把一切看作理所应当,这令他们更加投入日常生活。

  在《另一种选择》一书中,脸书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人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痛苦中的改变”。2015年,丈夫在健身房跑步时猝然离世,谢丽尔感到自己的世界崩塌了,“我陷入了空虚。巨大的空虚占据了我的心脏、我的肺叶,限制了我思考的能力,甚至呼吸的能力”。最终她却在朋友、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的帮助下,一点一点获得复原力。

  “复原力”指的是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忍受痛苦的一种能力。它不是先天或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提升的。舍弃“抱歉”“从不”“总是”这样消极的字眼,就是亚当指引谢丽尔迈出的第一步,因为,自责会阻碍谢丽尔以及她的孩子从悲伤中复原。而无论多么悲伤,谢丽尔也学着深深感恩目前拥有的一切——她感恩自己的财务保障体系,人生如此重大的变故并没有将自己陷入财务困境;她感恩自己仍拥有健康的身体,在丈夫去世四个月后,她被通知X光片上有可疑的点,万幸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谢丽尔还在亚当的建议下开始写下“每天三个快乐的时刻”——这是一个暖心的转变,把感受变成语言,能帮助我们度过并克服悲剧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时,积极的改变能不能促成,关键在于,你要不要主动选择增强这种复原力,你要不要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加拿大作家尼尔·帕斯理查在《重塑自我》中指出,我们是否幸福,仅有10%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而剩下90%,基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一切,但却可以掌控我们人生的态度。

  有什么改变是不可能的呢?从恐惧走向成功,尼尔提到关键是思维方向的转变。人们通常认为,在成功做到一件事之前,一得有能力,二得有意愿,否则失败在所难免。尼尔却说:“这么做,就如同是把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沉到了煤矿巷道的最深处,而在通往这里的那条危如累卵的铁路上,一条轨道是自信(会做),一条轨道是动机(想做)。为此,我们最希望完成的任务就被放逐到了很远的地方,面前横亘着两条精神上的障碍。”他认为这样的思维惯性应当被打破,不如直接开始做,随之而来的自然有自信与动机——本以为此生都学不会游泳的他自己,正是由此在并不青春的年纪解锁了游泳技能。

  拥有坦然接受的勇气,也是一种改变,也将为人生赋予力量。历经世事的从容,同样是一种美。在《生命中的所有,都是为你而来》中,医学专家安德烈·莫瑞兹提到,接受人生呈现给我们的一切,是疗愈所有疾病的关键;企图控制一切,必将导致疾病。当你全然接纳生命中的一切,不论当下发生了什么,都不去即刻定论或论断其好坏时,你的心就能打开。你的心如果一直开着“Yes”模式,你就会发现,完美或不完美的一切,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临床心理学家、作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则在《不执着,叫看破 不完美,是生活》中指出,幸福需要超越完美,用“最优主义”取而代之,“不够完美又如何,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月白釉)

}

娱乐圈向来都是小鲜肉偶像组团出道,直到芒果台打造了《乘风破浪的姐姐》,大龄女明星直面女性年龄争议,在舞台上展现不同年龄阶段的魅力。

而芒果台一直都是最会搞事情的,第一季的宁静,第二季的那英、张柏芝…等女明星都是自带话题,从入选开始就为节目营造了满满的话题感。

不仅如此,甚至在第一期节目之后,第二季节目还加入了踢馆环节,也是制造了不少话题,一度霸屏娱乐圈热榜。

今年年初就有消息传出,3、4月即将开始录制乘风破浪的姐姐,今年的姐姐名单也是传过一轮又一轮,起初大家都认为“看看就好”,不过名单中的几位姐姐现在貌似已经有动向了:

王心凌晒出了大陆电压的吹风机、隔离21天的面膜、点赞了来大陆工作的贴文;飞儿乐团曾经的女主唱Faye詹雯婷透露将来大陆工作,还关注了浪姐官博;龚琳娜、张俪、李依晓也练起了舞蹈;何洁、刘美含、郭美美还在积极自荐。

以上是网传的名单,你最期待哪位姐姐呢?也不知道第三季会也什么新的赛制呢?

要知道随着这个综艺节目的爆火,可以说是很多人都能从中获利,节目组赚足了眼球不说,很多女艺人也因为这个节目二次爆红,甚至还可以收获一些意外的友谊。

要说小鱼最期待的,还得说是我们的“斐妈”张小斐和毛晓彤,这二位还是很有特点的。

自从张小斐凭借《你好,李焕英》出圈后,演戏和时尚资源更是好到不行,这也足以见这么多年背后她自己的沉淀,要知道爆红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作为演员来说业务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此处借用浪姐张雨绮的一句话: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

再来说,小鱼为什么期待毛晓彤呢,这几年毛晓彤凭借自身实力,参演了不少爆剧,像《乔家的儿女》、《三十而已》等等都让人看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可塑性,给很多观众带来了惊喜。

她从业务水平到美商进阶,一直给人很稳的印象。

你又最期待哪位女明星登上浪姐的舞台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乘风破浪决赛最终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