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喜欢读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09年,有一部现象级节目首播,它就是香港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

10年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豆瓣评分也一路高涨,三季分别为8.9、9.1、9.1。

它用抽丝剥茧的笔触,探讨贫富差距背后的原因,试图找到一点解决问题的线索。

它用真人秀的方式,呈现了意气风发的富翁,被抛入一无所有的境地后的生活状态。

这两天,我一口气看完17集纪录片,内心充满一种无法形容的悲伤。

为分配不均的资源、为代代遗传的贫穷、为没有选择的人生、也为孩子们摇摆而模糊的未来……

社会就是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奔跑,也只不过是抵达了别人的起点而已。

尽管心有不甘,但我们必须承认,要想跨越固化阶层,除了努力读书,没有更加容易的路。

这个社会正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这话听上去虽然残酷,却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参与测试的15位社会精英,没人真正体会过贫穷的滋味。

在他们的认知里,贫穷并不可怕,努力工作就可以摆脱。

他们要么从小衣食无忧:

总之,他们过往的人生体验,除了辉煌,就是成就,除了幸福,就是甜美。

当节目组收走他们的信用卡和现金,他们也是信心十足:

“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然而,当初的豪言壮志有多“轻狂”,日后的“打脸”就来得有多疼。

JuJu来到香港十八区里最贫穷的地区——深水埗,和一个单亲新移民家庭生活五天。

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住宿。

从原来的豪华别墅,到不足10平米的板间房,她只感觉逼仄和压抑:

“一睁开眼,就有东西挡着。”

她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工作。

因为新移民家庭没有学历,语言也不通,只能做最低下的工作:

到茶餐厅洗碗和做服务生。

她清晨6点起床,忙到晚上7、8点才能回家。

JuJu在餐厅端盘洗碗,仅仅工作了两个小时,就感觉又累又饿,差点昏倒。

当她看到其他洗碗工从早到晚都在忙碌,没有一刻放松,却只能拿很少的工资,她原来的认知动摇了:

“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多劳动,但收入真的很低,对他们实在不公平。”

不仅如此,在孩子教育方面,JuJu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贫穷家庭,照理来说会更重视教育,可是他们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

8岁男孩信誓一个人在家,依靠20港币解决两餐,没人督促他学习。

JuJu辅导了一个小时,信誓只学会了三个英文单词“they、we、you”,并且,连单词意思都不清楚。

这样的情况,令JuJu又气又急,十分沮丧。

这样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很多底层家庭的真实写照?

因为生活捉襟见肘,父母没时间栽培下一代。

因为各种诱惑太多,孩子没法专心学习。

当一个人处在贫穷和没有学历的境地,不是努力就可以改变,也许世世代代难以翻身。

哈佛毕业生田北辰,成了一个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

不到2平米的笼屋,连腿都伸不直,在他看来“根本不该住人”。

当地居民无奈叹气:“我们没有选择。”

田北辰在大街上运垃圾、洗垃圾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他没有任何盼望,整日只想吃饱饭,原有的斗志也消失殆尽。

一直践行“煮食”理念的琳琳,同样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她希望帮助底层家庭烹调美味又有营养的菜式,但走进厨房就吓了一跳:

“只是一个有水龙头的地方,放置了煮火锅用的燃气灶。”

弹幕里有句话让我忍不住红了眼眶:

比起其他底层家庭,这已经算好的了,至少有厨房和厕所。

琳琳要用每天50元钱,负担小娴一家三口和自己的生活。

当了解到后者每天吃饭没有讲究,只是填饱肚子足矣。

当琳琳建议小娴先把节瓜炒一下再煲汤会更美味,对方说这样太浪费燃气。

琳琳才发现自己的认知太过理所当然: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有个住所已是万幸,能吃饱更是奢侈,法式大餐和营养搭配,只能算作天方夜谭。

富二代Eric的经历,在节目中算是相对励志的。

他变成了街头流浪汉,每晚都睡不好,仍然积极推销自己,找工作谋生。

只是生活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他好不容易当上外卖小哥,不到五个小时就被辞退了。

他找到一份扛报纸的零工,累到满头大汗却只赚到10块钱,吃顿饭都不够。

种种不如意面前,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千万富翁,也不得不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像一个只会把笔不断削短的铅笔刀,不会把笔削尖,只会削到只剩橡皮,像软皮蛇一样能吃就能、能睡就睡。”

当你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特别心酸?

Eric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还能想办法找到工作,很多人没有学历、没有能力,只能混吃等死。

经济领域上有个二八原则,说的是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财富。

那些低学历、低技术水平的人,很大概率只能从事低回报工作。

没有知识和一技之长的人,则只能被挤压在社会的底层,很难翻身。

如果日复一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人就会变得沮丧无助,最终失去向上的斗志,活得没有尊严。

你也许会问,既然贫富不均的现状这么难改变,既然出身决定命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努力读书。

要想跨阶层脱贫,要想活得有尊严,一个人必须读书。

努力读书不一定会成功,但它可以让你跳出绝望的环境,带来一点点翻身的可能。

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第三季中,请来了“补习天王”伍经卫。

他的成长经历非常励志,以五万元开补习社起家,经过努力打拼,成为有13间分校的大型补习学校。

参加节目前,伍经卫的理念很明确:

读大学不会让你脱贫,但至少要做到这一步,才有机会脱贫。

参加节目后,他的想法更加坚定:

教育是解决跨代贫穷的不二法门,更是今天社会最基本的入场券。

拥有大学学位,是这个社会最低的门槛。

以我国2018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排行榜为例,月薪排在前20位的毕业生,85%毕业于985、211院校。

网上曾晒过一张饭局图,一众商业精英,都毕业于名校。

他们因为读书所积累的见识和格局,足以让他们掌握更多资源,实现更高追求。

美联储St.Louis分部统计过家庭中受教育程度最高者(>40岁)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净财富超过100万美元的比例的关系。

数据显示,绝对财富的级差比收入级差来得更加触目惊心。

硕士学历以上家庭比高中学历家庭的百万富翁比例,整整高了30倍。

看了这些数据,你还会认为读书无用吗?

读书,不仅仅是我们摆脱现实桎梏、冲破固有阶层的那条最简单的路,它还是我们过上梦想生活、拥有选择权利的那项最明智的投资。

幸运的是,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和政府的重视,我们每个人面临的读书的机会,比以前更容易实现了。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能努力读书,一步一步向上走,不断积累学识和能力,他就会逐步打破阶层桎梏,拥有议价的能力。

无论是面临就业、交友还是强大家族的情况,都能自在从容。

如果你的家庭世世代代都读书,也会由此一点点积累财富,最终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让你的子孙后代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段话。

「我们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在于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

生活在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

孕育着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涵养。」

因此,在能读书的年纪,千万不要蹉跎光阴,在该“投资”的年岁,千万不要浑浑噩噩。

}

“天下之患,莫大于中枢之失驭(吕思勉语)”。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中央完全丧失了驾驭地方的能力,一度造成连年征战的局面。西晋虽然有过短暂的统一,那也不过是“统一政府的回光返照”,等到北方少数民族独立之后,晋室不得不避祸江南,偏安一隅。来到江南地区的还有北方的世家大族,他们一批一批的南渡,打着拥护晋室的名义,各自圈地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庄园,封山禁泽,恢复了往日的贵族生活。刚刚来到江南的时候,这些北方的世家大族“不免有新亭对泣”之感,等到家计有了着落,便“直把杭州作汴州”,无意恢复故土,也不去想北方还有自己的“家”。

众人皆醉之时,总会有清醒者,祖逖就是最早提出北伐并且付诸行动的人。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今河北保定涞水县北),“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他性情豁达而放荡不羁,少年时期既不学习礼仪,也不爱读书,但性情豪爽,经常打着他兄长的名义对那些贫穷的乡亲父老予以资助,所以周围人对他都很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博览群书,无书不读,一下子声名鹊起,见到他的人都称赞他有济世之才。二十四岁那年,他和一个名字叫刘琨的人一起在司州当主薄,夜半之时传来荒野之中鸡的鸣叫声,他就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他将鸡鸣作为唤醒他斗志的一种声音,接着顺势起床开始舞剑,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雄心。

洛阳沦陷之后,即将崩溃的中央政权没有办法为百姓提供稳定的环境,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百姓们的要求很简单——活下去。于是他们组成不同性质的集团,或者依附于有声威的个人。祖逖的声望让很多流民开始依附他,“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 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他还被推为行长,成为流民的头领。当时流民为了安全,选择的路线都几乎一致:取道泗水、淮水沿中渎水方向南下,接着经广陵到京口。这条路线的好处在于可以尽快远离战乱,而且可以得到东晋政权的保护。祖逖选择的也是这一路线,等到他来到泗口的时候,晋元帝司马睿将他任命为徐州刺史,把他迁居到京口居住。

正是社稷将倾之时,祖逖常怀恢复故土的志向,他请求晋元帝司马睿将北伐的任务交给他,他对晋元帝说: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籓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这个时期的晋元帝正在巩固自己在江南的统治地位,无暇顾及北伐,听了祖逖的话之后,任命他为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根据王仲荦先生的数据,此时东晋国库“有布二十万匹,绢数万匹”,北伐当是国之要务,举国之力尚且前途未卜,何况仅仅给了一点象征性的支持。但是祖逖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带领着当初跟随他的流民读过长江,并在渡江的时候立下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他一语成谶,他的一切甚至生命都留在了他想要恢复的那片土地上。渡江之后,他屯兵江阴,自己招募士兵,自己打造武器,并且在整顿好军队之后,开始向北进发。祖逖并非意气用事之人,但并不缺少行伍之人的气质,他能够北伐,和他敏锐而长远的眼光是分不开的。当司马睿在江南之地稳定自己政权的时候,北方已经陷入了一片兵燹之中。匈奴刘聪灭亡了西晋之后,逐渐控制了晋南、豫北和关中一代,并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者;石勒南取江汉失败,以襄国为根据地,向河北扩张;李雄占据巴蜀之地,继续开疆拓土。未曾东渡的北方人,舍不得自己的故乡,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多股势力,无形中成为南方晋室的屏障。祖逖早年好友刘琨据并州屯兵晋阳,多次挫败刘聪;平阳人李矩率领乡人守土自任坞主,屯兵新郑;东郡东阿人魏浚率领流民对抗刘曜,他死后,家族子侄重新整理他留下的势力,继续对抗前赵刘曜;河南郭默、乞活帅陈午、魏郡邵续,各自与石勒周旋。这些人虽然势单力孤,但是手下英勇善战,多次以少胜多,为北方汉人争取了生存空间。除了上述流民帅或者坞主,很多胡族也遥尊江南的晋室为正朔,比如辽东、辽西和代郡的鲜卑部族就配合流民帅和坞主对抗前赵和后赵。

如此有利的形势,祖逖岂能放过?祖逖北伐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将北方各自为政的流民帅和坞主联合在一起,以前这些流民帅或者坞主虽然同为北方汉人,但是向来不和,祖逖来了之后,很多人都原意受祖逖的指挥。但是也有例外,蓬陂坞主陈川因为自己部下投奔祖逖,感到地位受到威胁,就投靠了石勒。祖逖知道消息后,马上提大军攻打陈川,石勒派石虎帅军五万给陈川解围,祖逖设计击败石虎。石虎不甘心,收拾残兵抢掠豫州,带着陈川回到了襄国,并且留下桃豹守卫陈川故地,桃豹守哪里是祖逖的对手,随后连夜退兵东燕城。祖逖乘胜进军,派冯铁占据二台,自己镇守雍丘,并屡次派兵截击石勒军队,石勒军队慢慢的都归附了祖逖。祖逖不仅善于用兵,屡次出奇制胜,而且内政方面也是一流人才。祖逖因为少年时期的游侠气质,即便后来通读了诗书,依旧没能改掉性情豁达的性情,这种性情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整理内政平添了很多好处。

祖逖颇有战国信陵君之遗风,史记中描写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祖逖也是平易近人,对人毫无架子,晋书中写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功之人,不论大小,都会加以赏赐,而且不会拖延赏赐的时间。尽管祖逖兵权在手,但是自己不蓄私产,不为自己谋求财富;他以身作则,勤劳节俭,亲自督促农民务农,让子弟带头发展生产;战争不断,暴尸荒野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祖逖看到荒野之中的白骨,便会好生安葬。祖逖做的这一切,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百姓中的长者曾经流泪这样说。祖逖是个懂得变通之人,他虽然与石勒处于战争状态,但是明白贸易带来的好处,他不仅可以在贸易之中收税供给军队,还能让百姓通过贸易极大地丰富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条件,所以当石勒请求“互市”的时候,祖逖没有拒绝,任凭自由贸易,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可是一旦得到石勒有军事行动的消息,他马上集结军队严阵以待。

正当祖逖踌躇满志,想要一举收复北方的时候,东晋朝廷派遣戴若思坐镇合肥节制他,祖逖不是贪恋权势之人,但是戴若思虽有才望,却缺少战略眼光,而且自己目前已经收复了大片土地,依然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心中甚是不快。祖逖当然明白戴若思此来的另外目的:防备王敦。东晋虽然稳定了江南局势,暂时让江南百姓心悦诚服,可是东晋朝廷之上权臣王敦和宠臣刘隗对立,内乱随时都会爆发,而内乱一起,必然会让自己的北伐功业化为泡影北伐难成。双重打击让祖逖忧郁而生病。尽管有病在身,他依旧没有放弃收复北方的计划,“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率众筑垒”,每一处都安排得当,并且步步为营,可惜天不假年,“筑垒”尚未完成,祖逖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世说新语·》之中曾记载一段趣事: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祖逖)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王敦的小名):何敢不逊!摧摄回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祖逖死后,不仅他收复的土地又落入石勒之手,王敦自认为没有了对手,便发动了叛乱。

八百多年之后,一个和祖逖同样志在北伐的人出生了,他就是辛弃疾,祖逖虽然功败垂成,但确实已经尽力,可辛弃疾胸中沸腾的一腔热血却只有一个结果:被无情的扑灭。辛弃疾多次以东晋皇室来暗喻偏安的南宋王朝,指责那些肉食者,1198年,年届花甲的辛弃疾满怀悲愤写下了一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江左沉酣求名者”表面不正是指除了主张北伐的祖逖等人以外的那些江左豪族吗?“知我者,二三子”,在这为数不多二三子里面,大概有祖逖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多的人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