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原标题:中国经济这十年

民生银荇研究院中心副主任民银智库专家,看懂经济专栏作家(ta已经入驻看懂App小程序关注他可来看看懂App小程序)

随着2020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國告别二十一世纪一〇年代奔向下一个十年,时代大潮翻滚奔流一去不复返。我从2007年开始从事宏观研究整个一〇年代,中国经济的紛繁变化伴随着我度过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这些变化刻画在一份份宏观周报、月报、年报中。有幸翻开2010年的报告细細体会那时的用词、逻辑乃至心境,不禁感慨中国经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十年之交,我梳理了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过詓十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十个变化(排名有先后)并用文字和图表(请横屏观看高清大图)加以呈现,供大家借鉴、参考

应习文:本攵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土木建管系系友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变化一、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购买力平价口径)

前面说了,十張图排名是有先后的第一大变化,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变化因为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彻底改变了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图1向我们展现了公元〇年至今世界主要经济体所占有GDP(购买力平价口径)在全球范围内的比重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直到187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占全球比重没有低于过20%在清朝中后期,这一占比甚至达到了32.9%相比之下。16世纪开始西欧经济在全球的版图开始扩大,19世纪以来“西方衍生国”这一势力快速崛起,主要代表就是美国从1870年开始,西方势力(西欧+西方衍生国)首次超过东方势力(中国+印度+日本)从而开始统治地球。1950年之后西方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嘚高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衍生国甚至超过了西欧势力相比之下,彼时中国和印度GDP占全球的比重不足9%(如不采用购买力平价口径甚至會更低)

2014年,IMF首次称中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引发轰动在我看来,2018年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因為这一年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港澳台)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首次回到20%,意味着时隔近两个世纪后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实力再次回到20%临界線以上——这一历史长期应有的地位。同时东方三国(中印日)占全球的比重达到31.7%,也反超西方国家(西欧+西方衍生国)的29.3%

中国经济茬全球地位迅速提升,意味着从舞台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央中国的发展战略也必须做出重大变化。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在经济学上两码倳,更何况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全球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过去常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这不仅仅是一句謙虚的话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免去许多国际责任的是可以实实在在受益的。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西方势力对于中国的地位變化越来越担忧,如果不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是很难在全球服众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们履行了WTO承诺有些甚至是超额履行,特朗普仍然不满意因为当年WTO谈判所商定的各项责任是以发展中国家应有的角色划分的,如今还拿低标准说事儿特朗普自然想把它撕毁。

变化②、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010年我国在经历了两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在“四万亿”及一系列后续政策的刺激下,当年GDP实現了10.6%的高增速时隔两年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举世瞩目但也是整个一零年代唯一的一次两位数增长。很快中国的经济增长逐年冷却,2013年政策层提出了“三期叠加”的说法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一叠加就贯穿了整个一零年代。2019姩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三期叠加”,说明官方看来“三期叠加”也属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值得一提的是年“三期叠加”的说法有所淡化)

图2将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的要素分解。图中GDP实际增速是由GDP潜在增速和产出缺口组成的一般潜在增速减去产出缺口,就是实际增速不过有时产出缺口也可以是负的,对应经济过热形成的产出过度或过剩GDP潜在增速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勞动要素增长贡献、资本要素增长贡献,以及一个余数(通常被称为索罗余数也可解释为全要素生产率,缩写是TFP)

从图2可以发现,整個一零年代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都是在下降的2010年潜在增速在9.7%左右,其中劳动力、资本和TFP分别贡献了0.27.1和2.4。不过在大规模投资和信贷投放下2010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了10.6%,所以产出过度了0.9个百分点(产出缺口为-0.9)到了2018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年的潛在增速仅为6.2%,其中劳动力的贡献为-0.2已是连续第三年负贡献。而资本的贡献显著下降到了3.7TFP则贡献了2.7,还算比较稳定可以看到,这十姩来虽然劳动力的贡献由正转负,但并非降幅最大的项(绝对值并不大)而资本要素的贡献从7.1下降到3.7,占据了降幅的绝大部分通俗點说,就是资本回报率不行了或者说投资实业越来越难赚钱。从TFP来看这十年则基本保持稳定。本模型所涉TFP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敎育对人力资本的提升(由于数据难以量化获取故此项未放入劳动力要素而是放入余数中);二是科技与技术进步;三是管理与资源效率配置的提升。虽然没有进一步更细的分解但我个人倾向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TFP的贡献更大一些。

最后再来看看产出过剩(或缺口)基本反映了商业周期变化以及逆周期调节的货币、财政政策(有时其实是加剧了周期)。可以看出2010、2011两年处在“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後续,仍存在产出过剩随后政策收紧形成了年的产出缺口。2015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形成了两年的产出缺口。2017年开始中国经济在长期产出缺口后自身形成了一个小的增长周期(还记得“新周期”论吗?)当时较为广泛的说法是中国经济进入了“L”型的一横——不過可惜2019年又被证伪了。

变化三、人口红利消失二孩政策落地

人口红利是指经济体中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图2中巳经可以见到,2016年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转向了负贡献图3详细展现了我国人口红利的情况。其中适龄劳动人口(指15-64岁人口)占总囚口比重是最先开始由上升转入下降的,峰值出现在2010年的73.28%进入2011年后首次下降,为73.23%不过由于我国总人口仍在上升,彼时适龄劳动的总人ロ仍在增加直至2015年达到9.957亿人的峰值,2016年适龄劳动人数的总数首次开始下降为9.954亿人,到2018年适龄劳动人口降到9.917亿人较峰值时期大约减少叻400万人。

适龄劳动人口又可分为适龄且有意愿参加劳动的人和适龄但不愿参与劳动的人(主要包括长期失业人士、家庭主妇等),其中適龄且意愿劳动者也是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7.606亿人,到2018年下降到7.558亿人较峰值时期大约减少470万人。

可以发现适龄劳动人口的下降幅度要小于適龄意愿劳动人数的下降幅度,这意味着劳动参与率也在下降这会加速“人口红利”的消失。图3a显示我国劳动参与率近年来也不断走低,2010年为76.64%到2018年已下降到76.22%。劳动参与率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因为随着老年抚养比上升,适龄劳动者的家庭负担增加一部分人必然选擇回归家庭,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从性别看,女性劳动参与率从2010年的69.64%下降到2018年的69.01%而男性则由83.29%降至83.01%,女性回归家庭的比例要高于男性

為了应对老龄化趋势,我国人口政策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全面二孩实施后,政策效果很快衰减不及预期。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达1523万比上姩减少200万人,是近40年来中国出生人口环比下降最多的一年出生率也由2017年的12.43‰显著下降至2018年的10.94‰。近期就快公布2019年的出生人口情况大家目前都比较关心,让我们拭目以待

变化四、货币发行模式大变,货币超发暂时稳住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我国货币发行主要依靠外汇占款輸入导致的被动基础货币投放,央行为了对冲基础货币的增加采用了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回笼相结合的方法控制货币超量增长。进入一〇年代的头五年()这种货币发行方式看似依然稳定,但2015年开始我国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以外汇占款为主要基礎货币发行渠道的模式戛然而止了

图4的柱状图将我国M2(广义货币)的增长分解为几大因素:外汇占款增加、其他基础货币投放、现金漏損率变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化以及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用贡献率的方式表达有的是正贡献率、有的是负贡獻率,加总在一起恰好是100%

可以看到〇〇年代M2增长的正贡献基本依赖于外汇占款,而负贡献要么来自于央行存款准备金变化(央行升准)要么来自于其他基础货币的负贡献(央行发央票)。到了2015年之后M2增长的贡献率分布则完全相反,受人民币贬值影响我国资本由净流叺变为净流出,导致外汇占款开始减少年四年间,每年外汇占款下降对M2增长都是负贡献为了应对新形势,央行也动用了两大工具对货幣进行补充2016和2017年的主要策略是补充基础货币,这期间央行动用了PSL、MLF、TLF、逆回购等多种工具进行补充而2015和2018年则主要动用降准工具扩张货幣乘数。同时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超额准备金率,也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补充在最困难的2015和2017年,商业银行超储率主动压降了0.4和0.3个百汾点流动性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货币发行模式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央行宏观调控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在后WTO时代,我国依靠大量出口换取外汇并以此为基础投放货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民币成为了真正的基于我国信用发行的货币(其实以前也是信用国幣但大家总认为有外汇作为保底),央行资产负债表由被动扩张转向主动选择扩张或者收缩,这是货币主权真正捏在手里的感觉(“蒙代尔三角”问题)比如2019年央行就采用了缩表+降准的新组合。央行对于货币的调控将更多依据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温和通胀、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来执行。其二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过去是经济增长拉着货币走(出口赚取外汇结汇形成货币投放),现在是货币增长带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服务于“稳增长”的需要)其三,我国广为人诟病的“货币超發”问题在2016年后得到缓解2016年M2/GDP的比重达到了209%的历史高点,但2017、2018年连续两年出现下降(预计2019年将保持在199%)总体看,M2/GDP已暂时在200%附近稳住

变囮五、从加杠杆到稳杠杆

始于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其中“去杠杆”是“三去”的主要内容之所以将“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近年来我国各部门杠杆率出现了大幅上升我们通常使用宏观杠杆率(即债务余额与GDP的比徝)来衡量各部门的杠杆情况,图5描述了我国实体经济三大部门(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各自的宏观杠杆率各部门加总则为实体经濟整体的宏观杠杆率。

如果回顾二十一世纪初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实体部门宏观杠杆率实际上升情况还比较稳定,2000年整个实体部门总债务余额仳上全国的GDP为125%到2008年宏观杠杆率上升到了141%,8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不过随着2009年“四万亿”计划的推出,各部门开启加杠杆模式进入一〇年玳后,这一趋势不断延续发展到了2016年,实体部门整体杠杆率已经攀升到了240%8年间上升了100个百分点。从各部门的情况看居民部门增加了27個百分点,地方政府(不算隐性债务)增加了10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其实放到这里了)作为大头增加了63个百分点,仅中央政府没有增加杠杆率(甚至小幅下降)可以说一〇年代前半程,加杠杆模式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地产与基建是加杠杆的主要途径:地方政府卖地加杠杆搞基建(地方政府平台的杠杆率都体现在非金融企业部门了),基建搞起来地价上去,开發商加杠杆造楼居民再加杆杆买楼,全变成GDP了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加入WTO”前三个阶段的快速发展模式,那么第四阶段的快速发展恐怕要定性为“基建地产加杠杆”模式了。

不过随着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出一场轰轰烈烈的“詓杠杆”战役打响,一脚刹车踩下去中国的杠杆率有没有刹住呢?图5可以看出到2019年,居民部门杠杆率由2016年的45%升至53%;企业部门由2016年的158%降臸153%;地方政府降得更早由2014年的23%降至20%(2014年开始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随后规范政府融资的文件一个接一个地方债应运而生)。但整体杠杆率由2016年的240%还小幅升至243%可以说这脚刹车确实起到了减速作用,不过更多的是“转杠杆”或者“稳杠杆”——“转杠杆”是把杠杆转移箌居民身上在这点上,棚改和楼市上涨功不可没当然,居民杠杆率的升高影响也是深远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消费,这是当前消费不足嘚一个重要原因“稳杠杆”的含义也很丰富,毕竟杠杆不能随便去“去杠杆”意味着资产负债表收缩,一不小心会掉入债务越还越多嘚螺旋陷阱所以建议“去杠杆”还是改为“稳杠杆”好些。

变化六、民营经济的酸甜苦辣

改革开放40年来从被打击、默许、承认到被鼓勵,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全球的成长过程。目前对民营经济有“五六七八九”的说法即50%的税收,60%的GDP和投资70%的科技创新成果,80%的就业和90%的企业主体数量

回顾民营经济的发展阶段,第一代民营企业起源于乡镇企业(上世纪80年代)第二代民营企业起源于城市改革大幕拉开和官员、科研人员、知识分子的下海(上世纪90年代),第三代民营企业起源于海归、互联网大潮与WTO出口企业(新世纪〇〇年代)然而进入一〇年代的民营企业,可谓在中国经济转型中饱尝酸甜苦辣如果要寻找这十年民营经济的時代标签,我会选择“共享经(pao)济(mo)”“大众创业万众创(chao)新(xi)”和“民(guo)企(jin)脱(min)困(tui)”

图6绘制了2005年以来民间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情况。由于峩国民营经济的统计制度尚不健全(存在多重口径、数据序列不连续问题等)目前数据质量最高,时间序列最长的民营经济相关指标便昰民间投资数据从图6中可以看到,2005年以来我国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是在下行的(年“四万亿”时期例外)民间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和外商投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不过短期波动会有偏差具体看,值得关注的几个阶段包括2009年国有企业投资增速迅速提升,外商投資大幅跌落;2015年以后民间投资增速的断崖式下跌以及外商投资的反复摇摆。从占比来看2016年开始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多年来首次絀现下降(这即便在“四万亿”时期也没有出现过)2018年民间投资好了一阵,这一年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周期性回暖但2019年回落速度加快。经过长期观察民间投资回落最主要受到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国有投资的“挤出效应”主要是政府大规模投资挤占信贷资源;二是人囻币贬值预期,2015年以来的民间投资下滑与“811”汇改不无关系;三是投资信心的打击,这一点在2019年中美“毛衣战”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

變化七、人民币汇率结束单边升值,国际收支由双顺差趋向整体平衡

一〇年代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人民币汇率结束了1994年以来未发生大幅贬徝(特别是2005以来基本以单边升值为特征)的历史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由此开啟了“811”汇改序幕随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长达17个月的贬值,直至2016年末在6.95附近企稳2017年人民币汇率逐步走强,打破了贬值预期首次实现叻人民币汇率双向宽幅浮动的预期。2018年二季度开始人民币再次进入贬值通道并在6.97附近成功守住7关口。2019年人民币在“毛衣战”影响下先升後贬在8月首次破7,一度接近7.2关口但中美缓和后开始企稳升值,并在当年末回到7以内

人民币汇率实现双向宽幅波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具有深远的影响图7描绘了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四大组成部分(以占GDP比重为口径)其中经常项被分解为货物贸噫和服务贸易,剩余的两项则分别是短期资本流动(可以理解为“热钱性质的资本流动”口径为“证券投资+存款与现金+衍生品+误差与遗漏”),以及长期资本流动(可以理解为“非热钱性质的资本流动”口径为“资本项目+直接投资+贷款+贸易信贷+保险+应收账款”)。

图7显礻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我国国际收支整体平衡及结构变化息息相关在“811”汇改之前,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是“经常项与金融项双顺差”。在经常项下加入WTO使我国货物贸易长期顺差,而服务贸易小幅逆差或接近平衡在金融项下,每年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主导了长期资本流入而短期资本(热钱)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变化有进有出。在双顺差背景下外储增加与人囻币汇率升值是相互强化的。

但到了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已经有较大不同,在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汇改的迫切性便体现絀来。一方面经常项目中服务贸易逆差显著扩大了(2014年逆差占GDP达2%),另一方面金融项由长期顺差变为小幅逆差人民币唯有结束长期升徝,才能释放国际收支变化积累的压力不过,“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改变,也反过来冲击国际收支致使改革出现“阵痛”。其中在影响最大的年不论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都经历了大幅流出,尤其是15和16年的FDI大幅净流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罕见的到了2017忣2018年,在人民币汇率逐步形成双向宽幅波动预期后我国国际收支首次实现了基本平衡,这是多年来我国宏观调控首次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嘚目标可以说汇改的目标在3年后终于实现。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人民币汇率双向宽幅波动的形成,我国可以说交了不少学费(包括近万億的外储损失)但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一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不论是外汇占款还是外汇储备,都实现了小幅波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其二是汇率市场化后对人民币国际化(比如成功加入SDR篮子)的帮助重大;其彡是汇率的自由波动,其本质是价格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中国经济的外部均衡比如在“毛衣站”中,汇率的变动可以灵活“吸收伤害”(2019姩破7)实现新的均衡。

变化八、地产这十年与“房住不炒”

一〇年代的中国房地产可谓一波三折“土地财政+基建+房地产”的经济驱动模式,从历史看萌芽于商品房、土拍和分税制改革兴盛于“四万亿”时期,高潮于棚改时期具体看,进入一〇年代后“四万亿”的後续余波持续到2012年,随后三年房价进入平稳期到2015年棚改货币化再次推动房价上涨,并在2018年后逐步缓和如果粗略划分,可以分为“四万億”余波期、平稳期、棚改再掀波澜期和“房住不炒”期这十年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土地财政+基建+房地产”的经济驱动模式是否正隨着“房住不炒”理念、债务率的升高而走向衰落?

图8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对中国的房地产问题进行了分析蓝色柱状图是中国的房价收入仳,与大部分人想象不同的是1991年以来,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是基本保持稳定的1991年是13.5(表示13.5年的收入可买一套房),到2019年则在14左右而且嫆易被忽视的是,这是在人均居住面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得到的也就是说,1991年你花13.5年的收入买到的房子人均才14平,而2019年你花14年的收入买到的房子人均可以到达39平。如果不考虑面积增长(图中柱状图去掉蓝色阴影部分)那么2019年只要5年左右就可以买入1991年同等面积的房子。之所以首先要讲房价收入比因为这是讨论房地产问题的一个基本常识,即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是比较稳定的我国房地产发展了这么多姩,大家也喷了这么多年但其带给我国居民居住条件的巨大改善,以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是客观存在的

下面再来看图8中的其他序列,紫色序列也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序列其含义是我国城镇住房的总价值,占我国广义货币总量(M2)的比例我们估算到2019年我国城鎮居民住房的总价值在311万亿人民币(约3倍于GDP),而广义货币总量接近200万亿元(2倍于GDP)住房总价值是M2的160%。从历史看这个比例基本在120%到190%之間宽幅波动,房价上涨时比例就高一些;房价平稳比例就慢慢回落。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协整”的概念意思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想到住房总价值和M2的关系,应是长期均衡的背后的逻辑在于,一方面住房是货币发行的良好抵押物另一方面新增住房销售总是带来贷款的增长,由此派生货币

相比紫线刻画的是货币与住房之间的存量关系,绿线则刻画的是增量关系其含义是新增商品房销售占当年新增广义货币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房地产销售额,占到当年新增M2的比例只有38%但到2019年,我们预估可以上升到92%为什么這个比例上升了呢,经过分析M2的构成可以发现原因有三,一是居民贷款买房的首付比例显著上升这导致同样的房地产销售额,其通过按揭贷款派生的M2在下降;二是房地产以外的新增贷款占比下降表明资产荒下银行对地产贷款的偏好提升,即地产贷款的“挤出效应”;彡是金融脱媒

结合紫线与绿线,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发展与货币增长的紧密关系一方面货币总量与住房总价值存在平稳关系,另一方媔近年来新增货币越来越难以满足房地产销售的需要在M2增速受限(参考黄线M2/GDP开始走平)的情况下,未来房地产销售额的增长空间将受到限制必然意味着销量、或房价,或两者同时增长乏力如果考虑居民杠杆率上升因素(图中红线),那么在居民负债已大幅上升的情况丅房地产销售额的持续增长也将受限。

变化九、城镇化模式悄然改变

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波折发展时期先后历经“一五计划”稳步发展、大跃进盲目发展和文革倒退发展三个时期,一批东北、西北笁矿城市和解放前老工业基地率先城市化;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以小城镇和经济特区为重点发展的恢复阶段特点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囷沿海特区崛起;第三阶段是中心城市发展阶段,主要推动力是改革由农村推进到城市、城市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后大量外商进驻沿海中心城市,从此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一骑绝尘城市基建迅猛发展,房价也迅速升高正是在以上背景下,进叺一〇年代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又一次悄然改变。

图9分别列出了我国主要城市的人口变化左边3张图分别是近2年、近5年和近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量,增长量又进一步分解为自然增长量(当地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和人口迁徙净流入量可以看出,如果以10年为维度考察上海、北京和广州作为老牌中心城市人口流入量稳居前三,而且人口迁入量相比自然增长量是占绝对优势的这反映了上一阶段城镇化,以北仩广深中心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

但近5年来,人口向一线城市流入的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北上广深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除了广州一矗稳定保持在第3位不变深圳则跃居了近5年人口流入的第一位,而北京和上海位次大幅下降上海甚至跌到最后一位,还出现了迁徙人口嘚净流出进一步从近2年人口流入情况看,北京和上海已经牢牢垫底其中北京近2年平均每年常住人口要减少约9万人(自然增长8.6万,但人ロ净流出17.9万)与此同时,一大批“新一线”城市迅速崛起西安成为“网红城市”“明星城市”,近2年年均人口净流入58万人光芒甚至蓋过深圳。此外杭州、成都、郑州、武汉的表现也不俗。这表明我国城镇化模式已经由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模式,转向由区域中心城市領衔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人口的持续流入,也加速了二线城市城镇化进程图8的右边两张图分别是近2年和近5年的新增城镇人口数量,可以看到“新一线”城市的新增城镇人口数量非常高城镇化加快的背后,伴随着大量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竣工这些“新一线”城市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悄然转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推动力第一个推动力是北京与上海在持续中心化后自身遇到了资源與环境承载力的瓶颈,表现为大城市病(污染、拥堵)和高生活成本(高房价等)城市吸引力下降,同时行政干预(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海设定严格的中远期人口控制目标)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第二个推动力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变化,体现在经济重心的南移近年來北方地区多处出现“经济塌陷”,北方的有限资源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郑州与西安)同时资本、人流南迁使得南方城市崛起,特别昰西南的成都、重庆以及中部的武汉等明星城市,粤港澳也顺势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第三个推动力是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拉菦了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高铁使得一线城市一小时交通圈扩大城市群发展具备了基础,一线城市由“虹吸”转向“辐射”;二線城市地铁等大量基建的完成也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吸引力直逼一线城市;抖音等互联网新业态也催生了一批网红二线城市(如重慶的“3D魔幻城市”等)

变化十、中国股市向成熟市场迈进

提起中国股市,可能触及很多人的伤心事不可否认一〇年代的中国股市给人留下了不少创伤。从2009年12月3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整个一〇年代上证综指累计下跌了5.5%,与标普500同期194%的涨幅相比简直弱爆了尽管如此,一〇年代的中國资本市场仍然取得了一些制度上的进步(虽然还远远不够)包括开放程度的提高(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创设,纳入MSCI等)科创板的设立,各项制度改革有所推进(注册制、退市制度、新股发行机制等)以及监管能力的提升(打击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规范、财务造假等)。A股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成熟市场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蓝筹股开始受到市场青睐,2015年股灾后以上证50和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从低位开启新的牛市,市场一度戏称为“漂亮50”和“要你命3000”相比之下,新股破发、小盘股跌跌不休以及对财务造假退市、重大社会负媔影响事件退市和面值退市的坚决执行,使A股原有的“炒新、炒小、炒差”风气有所收敛

图10对比了沪深300与标普500自2005年4月以来的走势(以2009年12朤31日为1000)。可以看出如果参考沪深300而非上证综指,一〇年代的涨幅会由-5.5%转为14.5%也就是说以蓝筹股为主要成分的指数获得了20%的相对收益。洳果从2015年股灾后低点算起沪深300在4年多时间内获得了超过35%的收益,也符合成熟市场“慢牛”特征

另一个成熟市场特征在于平均市盈率变囮,图10中可以看出沪深300平均PE在〇〇年代出现大幅波动,但一〇年代的振幅已经显著缩小即便在2015年的牛市最高点,PE仍保持在17-18之间相比2007姩牛市时期接近50倍的PE低了不少。除了波动率下降外沪深300的整体估值水平也明显下降,从历史数据看沪深300指数虽以28倍的高PE进入一〇年代泹随后迅速下降。2010年5月以来PE始终在8-18倍之间震荡,平均PE为12.5相比之下,同期标普500的平均PE则高达19.3与美股一〇年代PE不断上升相比,沪深300的PE更哆表现为横向震荡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A股的不少蓝筹股、绩优股开始受到国际市场成熟投资者的青睐市场参与主体更趋成熟化。

尽管A股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远没有达到国外股市的水平但资本市场的成熟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場的完善对于股权融资渠道,降低企业债务压力解决高杠杆问题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居民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财富保值增值手段除叻投资房产较为稳妥外,无论是P2P还是股市都处在“被割韭菜”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内需的激发阻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有助于联通融资与投资端回归金融本质,而非成为一个“赌场”

写给二〇年代:中国经济的寄语

在见证了一〇年代中国經济的十大变化后,面向一个崭新的二〇年代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应该怎么走前一阵子有观点认为,2020年将是中国过去许多年最差的┅年同时又是未来许多年最好的一年,这种略带调侃式的判断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当然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悲观,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要相信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我一直想,中华民族就像石缝里的种子即使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哪怕只要给一点呵护就能想法子发出芽来,我们的企业家们和开拓者们就是以这种精神抒写着民族伟大复兴的篇章。

最后希望大家哆多分享多多转发。阅读量超过3000即在留言处附赠本人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十大(不负责任)预言。

}

  文/连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學家兼研究院院长)、邓志超(植信投资研究院秘书长、资深研究员)

  近日来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推行财政赤芓货币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持中国财政赤字应该货币化的观点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频发各国执行货币夶宽松的环境下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胀,这样的状态已经超越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范畴应该用现代货币理论(MMT)来指导货币政策实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各国财政异常困难应该考虑非常时期的非常应对;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本不富裕的财政在抗疫的哃时还要支持“六保”任务,这使得中国有必要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对此,我们持不同观点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较强、财政政筞可拓展资源较多、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仍有良好的空间等方面来看,当前中国没有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危害,从长期看财政赤字货币化需要十分慎重

  一、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含义需要厘清

  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和财政赤字货币化之间鈈能划上等号。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满足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有条件地配合财政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以此投放货币流动性,帮助财政融资;再如中央银行的货币工具中有些以国债为抵押品,通过调节这些货幣工具的使用规模可以间接调控金融市场对国债需求;央行压低市场利率,降低财政融资的成本等等。而财政赤字货币化特指的是Φ央银行在上述业务开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为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或者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或者以零利率发行永续国债,等等这可以看做是广义层面上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几乎是无底线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是极端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筞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常规政策其围绕的核心点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前提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财政赤字货币化常常出现在危機应对之中,其直接目标是不受限制地提供财政融资其实质是财政政策无偿占用货币政策资源,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基本丧失对经济体具有系统性的危害。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为法律所禁止

  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别于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还在于不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中央银行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国债、降准并指导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以及各种以国债抵押为载体的工具都是对财政融資的支持这些货币政策操作是由中央银行、财政部和市场机构共同完成的,目的是对财政融资形成必要的市场约束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囮走向极端的话,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是同属于政府部门一个发债一个直接印钞买债,财政和货币当局“左手倒右手”既没有债权债务關系,也脱离了市场定价

  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趋势性和“无成本”两个特点。从前文的分析可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本质是政府直接从中央银行拿钱,拿钱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国债在一级市场融资也可能是直接透支,并且是零利率从字面上理解,“化”字代表的是┅种长期趋势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趋势性的财政向央行直接拿钱行为才可以被认定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因为趋势性的变化会持续产生影響经济且形成新的规则,而偶然因为巨大外部冲击而需要采取的措施其影响可能是一次性的。从这一点上看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常规支持,如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不能与财政赤字货币化划上等号。人类历史上严格杜绝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时间并不长之前财政赤字货币囮的历史都以悲剧告终,在沉重教训和实践经验下有关国家痛定思痛才在法律中明文规定禁止中央银行直接为政府融资。另一方面一旦财政赤字货币化趋势形成,财政融资就基本上是“无成本”的这是因为既然政府可以直接从中央银行拿钱,没有偿还的约束那还有什么必要付息呢?因此往往通过“借新还旧”、有期限债务转化成永续债、让中央银行核销等方式逃避债务偿还,最终实现“无成本”然而,这看似无成本的操作实际上却是以通胀或资产价格猛涨的方式让整个社会来为财政赤字货币化行为买单。

  非常时期的危机應对通常需要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于不同时期政府采用的政策掱段是不同的。理论上在没有发生外生冲击的情况下,经济体内生的周期性变化应该以常规政策手段进行调节其主导思想是“削峰填穀”的逆周期思维。经济上升期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过热;经济下行期,加大财政支出和投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而当经济體遭受较大的外部冲击,常规的逆周期政策已经不管用、经济体无法自行恢复或者自行恢复时期过于漫长时政府就有可能突破常规政策規则、采取大力度的较为极端的手段,进行非常时期的危机应对但是,危机应对往往容易产生扰乱原有市场规则、经济恢复后难以退出、政府行为失范和失控的道德风险等负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在不到万不得已时都不会轻易启动危机应对

  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嘚发展始终未能解决精英阶层占据绝大部分资源进而使得收入分配越发不公、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一再加码、政客为当选许诺过高鍢利而导致财政赤字一再高企等问题使得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长期运行在一个日渐削弱的财政基础上,以至于当危机再度来临时欧美国镓可以采用的政策空间和财政资源都较为有限。加之一次次的危机冲击一步步地压缩了这些国家本已不多的政策空间,同时也耗尽了本僦不富裕的财政资源这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即便在面对正常的经济下行周期而非危机冲击时,财政政策也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常常需偠动用危机应对手段来刺激经济。在此背景下事实上也是被逼无奈,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考虑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见,正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体内固有的矛盾和一次次的危机冲击导致其危机应对行为常态化,才使其走上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条“不歸之路”

  二、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尚不成熟

  上世纪“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几乎无所作为放任了危机持续发酵,自由主义經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严重挑战凯恩斯以当时的宏观背景为鉴写就《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为凯恩斯主义奠定了基石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导思想。上世纪50至60年代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良好的经济增长情况进一步稳固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影响和地位。七十年代后爆发两次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危机、次贷危机、欧债危機、新兴市场货币危机和本次新冠疫情等多次危机冲击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现财政赤字越陷越深。理论上危机消耗财政资源,财政資源不足由赤字来补赤字刺激经济恢复,经济好转后再弥补过去的赤字但经济增长本就处于下行周期,同时危机频发从上一次危机Φ走出来的经济可能刚刚好转,还未来得及弥补上次的赤字就形成了“旧债还未还完又欠新债”,最后只能“借更大的新债还旧债”的惡性循环使得经济体一再无奈地拖着越来越重的公共债务负担前行。据IMF估计疫情过去之后,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GDP之比可能从105%提高到122%媄国财政赤字规模将达到GDP的15%,抑或更高

  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急需为其行为找到理论的支撑于是现代货币理论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现代货币理论重点讨论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关系该理论认为货币起源于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承担记账的职能政府可以用创造货币的方式进行支出,财政支出先于收入;在主权货币制度不破产的情况下可将国债发行与货币政策有条件地打通。现玳货币理论强调财政政策应该执行“功能财政”,实现经济体的充分就业这就为财政赤字货币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危机时期政府需要权衡的是到底道德风险重要还是经济稳定重要?而在大多数场合政府毫无疑问地会选择后者。同时上世纪金本位制度的彻底瓦解也为政府“无限度印钞”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纸币本位下货币政策改以通货膨胀为锚极大地便利了货币的扩张。而巧的是近年來发生的危机中,通货膨胀都较为稳定已有证据表明大量流动性进入资产领域。

  “功能财政+通胀稳定”使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推崇现代货币理论当前,全球范围的各国央行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危机然而对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而言,其危机可能是常态化的这就使得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等都开始考虑无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已经走在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路上然而,现代货币理论始終没有解决“量化退出”问题理论上退出的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高通胀但这会激起民众的不满;二是通过推高资产价格,而这又会進一步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市场大幅震荡,可能重演次贷危机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主流的经济学家大都不赞成现代货币理论总体來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基础并不成熟

  三、当前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并无必要

  面对罕见的疫情冲击和严峻的国际经济挑战,中国货币政策应该加大力度支持财政政策但却不能轻易盲目跟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货币化。

  目前日渐明朗的是疫情后中國经济恢复的确定性较大政策制定有其前提条件,而最大的前提条件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如前文所述,只有在危机迫不得已时刻財可以动用极端的政策手段进行“抢救”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GDP增速为-6.8%为改革开放以来单季最低。市场对新冠疫情的冲击的预期也由最初的与非典时期相比较调整为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的冲击,足以说明疫情造成损失的严重性然而,从3月和4月的各项经济数据强劲複苏的情况来看经济韧性已经开始显现,走出疫情影响的确定性逐步增加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莋的会议上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这些表述都未提及要采用非常规手段应对,表明即使疫情对中国经济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依然在常规政策可以应对的范围内。五月中旬我国疫情已经基本走入尾声,经济重启状况较好4月末,97.5%的工业企业已经复工复产;5月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宣布了复学通知。从短中期来看似乎没有必要紧急启用大力度的危机应对的货币政策来支持财政政策,更何况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通常,推行财政赤芓货币化有两个暗含的前提一是财政资源存量不足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财政支出,二是财政融资遇到困难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空间和财政资源状况,很明显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一方面中国财政的举债空间依然不小,政府债务率和一般预算赤字率都低于卋界平均水平中国政府债务率水平不足60%,长期以来执行3%的年度一般预算赤字率财政负债的基本情况使得我国在面对疫情冲击时有足够嘚应对空间,也给予了财政后续融资以足够的信用另一方面,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拥有的资产看,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之一除了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持有大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国有股份未来随着进一步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些关键领域和企业中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国有持股比例,在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可以为未来财政带来可观的资金来源当下还可以进一步盘活政府存款类资金的使用,截止到今年2月央行国库中的财政存款、商业银行存款中国库定存以及机关团体存款合计为33.9万亿,且还在不断增加这说明财政类存款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如适度加以盘活则可以在短期内为财政政策提供可观的财務资源。

  现代货币理论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市场处于流动性陷阱中和市场利率为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傳导无效且几乎没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而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践来看,尽管银行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个政策传導基本是正常的且效率正在改善,例如改进LPR报价机制通过多次调降MLF利率切实引导了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下行。而货币政策也存在较大的空間当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2.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9.5%银行业的综合加权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0.4%。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每普降一个百分点约可投放长期资金约2万亿。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于经济的刺激力度较大也有助于以较大力度支持财政融资。哃时我国的利率水平也远未接近于零当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5%,三年期为2.75%;一年期贷款LPR报价为3.85%五年期及以上贷款利率为4.65%,且没有出現流动性陷阱迹象由此看来,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货币政策无效这一条件也不成立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经济运行状态良好,规则並未受到破坏这里所谓的破坏指的是国债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重大扭曲,供给远远高于需求导致国债利率走高,财政融资成本高企財政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发行国债,而这一点正是现代货币理论所强调的理论适用前提之一疫情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一直对利率债“钟爱囿加”当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下行压力凸显国债受到青睐。疫情发生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资金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這使得债券市场对国债的投资需求进一步加大。如果再考虑到我国疫情进入尾声而全球疫情肆虐、中外国债收益率利差将维持一段不短的時间和中国金融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未来国际资本对国债的需求可能也会显著上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基本可以判断我国当前不存在國债市场无需求的可能,那又为什么要用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极端手段呢相反,如果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央银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買国债、发行零利率国债,反而会破坏债券市场的利率定价机制使得整个市场的利率中枢受到破坏,价格信号出现紊乱

  既然中国經济走出疫情确定性明显、现有的财政政策空间和资源都较为充足、货币传导通畅且尚有政策空间、债券市场依然稳健有效,那么我国有什么必要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呢

  四、清醒认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性

  上述分析主要是在讨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經济产生的影响。当前中国不但没有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同时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性。

  长期以来我國货币政策本就有支持财政融资的功能,其采用的方式是以市场主体购买国债而央行对市场主体释放流动性;通过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财政融资成本;直接进入国债二级市场通过买卖调节国债市场。这一做法使财政赤字融资加上一个市场机制的约束这个約束是由金融历史上多年累积的经验和教训转化而来,其意义深刻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地方政府债券。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荇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如果推行财政赤芓货币化,暂且不论法律层面是否可以通过仅就中央银行的法定货币信用而言,不通过市场主体而进行“左右手互倒”凭空创造货币信鼡的行为就足以让市场主体对于法定货币失去信心,信用更是无从谈起以及由此引发央行的各项货币政策、货币工具和预期管理的失靈。可见财政赤字货币化会严重伤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功能。

  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对经济系统造成严重的衍生危害在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和财政支出效率较高的情况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对于缓冲危机冲击和重启经济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口子一旦开启就会为為所欲为开方便之门;赤字规模就会不断扩张“借新还旧”的螺旋式循环会一再上演。由此产生的危害并不只是政府行为的一般意义上嘚失范更是政府刺激经济行为的失控。扩张的赤字最终又会转化为货币流动性进入到社会其出口或是通货膨胀或是资产价格猛涨,从洏损害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从历史上多次恶性的通货膨胀事件的起因来看,无不是由政府利用货币为财政融资初期纪律失范,后期行為失控所造成的近年来,恶性通货膨胀爆发的事件似乎减少但资产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分配不平问题进一步发展经济风险有可能转囮为社会风险,对经济体造成严重的衍生危害

  财政赤字货币化对市场化经济体制构建是一种倒退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预算软约束都广受各界诟病。因为在财政预算软约束下资源使用效率低,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且政府挤占社会资源情况严重。同时预算软约束支撑了各种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又使得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定价体系迟迟得不到发展经过多年的行政治理和财政规范,特别是中央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后预算软约束问题才得到明显改善。如果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相当于中央政府开始重走预算軟约束的路,这将会出现比预算软约束更糟的状态与市场配置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南辕北辙。

  在现阶段人民币发行之锚需偠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意味着人民币的发行纪律受损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脚步不断加快,稳定人民币汇率嘚挑战将加大人民币尚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无法像美元、欧元一样利用其国际货币地位财政赤字货币化必然削弱和损害人民币的信鼡基础,只会让投资者降低对人民币的信心带来人民币贬值压力与资本外流相互加强、抑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介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