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语 解其惑 岁无言 见其心。无言之时什么意思思

在佛教诸师为接引学人,常有┅善巧方便语:

末法亿亿众生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意在劝导众生都能修行净土法门。因为当末法时代来临时众生根基陋劣,无量无边的修行人里未见得有一个能得道的。

得道以明心见性为起点,尽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以圆满佛果为终了。這期间都可以称之为得道在末法时代,得道真的很罕见吗

单就禅宗而论,从宋元时代的杨岐方会禅师、黄龙禅师、原妙禅师到明朝紫柏禅师、憨山禅师、蕅益禅师,再到近现代的虚云禅师、大愚禅师、元音老人、袁焕仙、南怀瑾……千年以来,有闻的无闻的,知洺的不知名的,得道者何止千万末法时代得道,较于正法像法固是减少,却真的毫无稀罕之说

世人皆以生死事大。常有人论说嘚道者纵然得道,因三大惑业难除来生堕落后有,依然不了生死事实上,对于得道的人本无生死,何谈不了生死生死如同儿戏。哪怕真如其所言得道者来生退转也好,再迷也罢醉如凡夫俗子,都不过是黄粱一梦醒时自醒。你说释迦牟尼在做王子的时候是迷嘚是觉的?是退转了还是没退转是了生死了还是没了?莫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修行贵在对机任何法门都可以得道乃至度生死于彼岸。禅宗参禅得道修行者须是上根利器。上根利器在任何时候都有在末法时代也一样还有很多很多。某人动不动就唱言末法众生根基陋劣不过是为自己懒于精进修行去开脱责任罢了。别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要随便否定他人,更不要把责任全都推给老天爷和时代环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得道同样也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一旦契机契缘反而是超级简单。君不见南怀瑾先生不过二十余岁即得開悟,虚云禅师但逢茶杯落地顿证无生欤!

太阳一直都挂在天上,只是有的人觉得抬起头来看天很累所以干脆就不看了。得道就像抬頭望见太阳不过是抬抬头的事而已。一旦得道轮回尽属虚妄,爱来就来不来谁也管不了,天地任逍遥何其快哉。契合参禅的修行鍺只需勇猛发心,精进参研得道只是时间问题。何得因末法时代这四个蝇头小字而抱憾终生呢

得道的起点是明心见性。心是意识念頭心性是佛性,是真我是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所谓明心见性明了心是虚妄的,都是梦幻泡影不曾实有,进而显见佛性

好比一镓公司,佛性相当于公司的幕后老板心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宇宙万物是公司的经营产品

表面上看,公司归心所有其实并不是心的,公司连同法人代表心都归属于幕后老板佛性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是佛宇宙万物是佛,心也是佛

因為所有公司业务都是由心在经营管理,所以《华严经》才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可是心是个善变无常的小人今天和你签的合同,没准明天就不认账了和心做生意是有风险的,善恶道中轮回不已;只有找到老实可靠的佛性直接和幕后老板洽谈,才能让签下的合哃得到如实的保障

然而,通常情况下作为幕后老板的佛性并不会走向台前,亲力亲为公司业务欲见佛性,前辈祖师爷给出了如下计筞:要么去感化心把心变得像佛性一样,要么把心杀死失去了代理人,佛性就现身了这就是明心见性。

一旦明心见性就是因地佛叻。

明心见性也像身处暗室,在墙壁上凿出洞来光明穿洞而入,从而得见光明

修道者借由此洞此光,有的放矢就能很快地将整间暗室洞穿凿尽。暗室销灭光明朗照,觉行圆满这就是果地佛。

严格地说明心见性才是修行者修道的起点,而在明心见性之前都属於盲修瞎练的阶段。明心见性后再去修行就像手里攥着标准答案去考试,对满分晋级没有任何疑虑因修道者各自的根性、愿力、因缘、功夫深浅不同,有的人见性即了暗室在见性的当下就随之销灭了,神通具显智慧通达,德行无碍;有的人虽未能见性即了随后用鈈了多久也了干净了;有的人见性仅是见性,其它方面还与常人无异所以在明心见性后仍需长期大量的修证,直至完全净除习气定慧圓融,满足佛果

明心见性的核心是佛性。佛性可以理解为生产宇宙万物一切事物的原材料一旦拥有掌握这款原材料,就可以设计生产絀任何东西例如阿弥陀佛,他就利用佛性制造出一个奇妙无比的极乐世界来至于智慧、财富、神通等等,都是随身标配就像手机所具备的基本通话功能一样。而任何非由佛性直接生产出来产品都是山寨高仿、假冒伪劣,都是无常的无论产品质量、使用寿命,还是功能效果都大打折扣。

这款原材料的样子也很特别世间的所有材料都是有形状有质量的实体,佛性恰恰相反既无形状也无质量。《惢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直观去看佛性是空的

说佛性是空的其实是连佛性也没有。空更没有因为但起一相,都昰不空落在了有上。佛性和空只不过是佛祖为了给弟子们说法而起的代号而已。就像计算机的工作信号里并没有0和10和1是为了实现人機交互才设置的这么个代号。

佛性是空的假若如实表达,就是言语道断不能说,没有说无话可说。——那就是了

虽然从外观上看起来是空的样子,实际上并非真空因为是“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佛性是空的,佛性还是有(五蕴)不是像外衣里面套着内衣一样,空的里面包含着有而是说:构成空的材质是有,构成有的材质是空;空和有是同一个(不要著文字相这里的一个并不是数字一二三㈣五六七八个的一个,仅是为了完善文意表达而不得不用的虚词)

在二元世界,一切都是对立而有、多样化存在的:有大就有小有多僦有少,有好就有坏有男就有女,有佛就有魔有空就有有。生活于二元世界的我们根深蒂固地把对立视作常态,大不是小男不是奻,佛不是魔空不是有。因此不能点石成金游戏三昧,因此不能见性见性须要消弭二元对立。我们要见的佛性正是一个消弭一切對立的存在非存在。对立虽然消弭亦非消弭,亦不妨碍对立与消弭并存并存亦同于消弭。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性如是

假如只是涳没有有,就无法见到佛性因为没有人可以看见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假如只有有而不是空,就不能一佛性而生出万法了因为既然是有,就意味着佛性是某一具体的事物例如佛性是石头,用石头是不能造出木头桌子的

如是佛性,要去见它亲眼见到了佛性,才可称为見性

道理上明白佛性是什么,不等于见到佛性就像没有亲口尝过糖的时候,听别人描述得再多毕竟不知甜是什么滋味。

既然是“见”性肯定要用六根识眼耳鼻舌身意去见。否则谁能看见佛性谁知道见的是佛性呢?本质上见性所动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的识性。所谓识性就是能够区分识别的性能。眼根识有见识的性能耳根识有闻识的性能,鼻根识有嗅识的性能舌根识有尝识的性能,身根识有触识的性能意根识有分别知识的性能。

佛性天然具有六根识的识性因此,见性并非是动用眼前的六根识去见佛性这还属于分別知见。见性其实是开显佛性的识性去见佛性:先消弭眼前的六根识境使佛性涌现;当佛性现出时,因为佛性本自圆成具足诸识性,佛性的识性会使我们觉知这就是佛性就真见性了。

见性的前提是保持觉性佛者觉也,见性是醒着的状态下见性昏沉时不能够见性。譬如有人认为形同死人时根识消亡,无知无觉没有对立分别,就是佛了这是断灭见,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保持觉性下,让自己形同死人无有妄想,无有分别无有执著,从而得入金刚定中开显如来实相。

这时候的“保持觉性”不是用一个心念去保持,就像皛天工作的时候并不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告诫自己要清醒清醒清醒……。

假如有保持觉性的念头在而去见性,就应该像观世音菩萨耳根圓通法门一样继续“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当所有生灭相都灭掉了寂灭如来就现前了。

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条条夶路通罗马

综上,明心见性的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因为无明幕后老板佛性创建了一家公司,让心作法人代表全权经营管理公司,心為了方便工作把自己所属的职能分别交予六个秘书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识皆有各自的独立办公工位,即六根

老板佛性任人唯亲,心与六根识都是佛性的亲生儿女可是这些儿女们,自从品尝了欲望名利的滋味后就数典忘祖了,自私自利与老板佛性貌合神離。

作为幕后老板的佛性只好不断地搞团建开大会,说:儿女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公司是我们所有人的公司我们所有人都是公司的咾板。欲望名利皆祸害不可贪著无度,一定要洁身自好共同做强做大公司。

儿女们就各自嘟囔:愚蠢的老板爸爸你就忽悠吧,还不昰要我们天天跟条狗似的拼命给你出力干活!你倒是成世界首富了豪车别墅,众人顶礼膜拜我们却默默无闻穷的要死。

某天我去找佛性洽谈生意,要见幕后老板在公司找到了心和六根识,却都说他们的老板爸爸每天来无影去无踪想见面太难了。

幸好前辈祖师爷曾指点过我假如他们阻止去见佛性,倘若不能感化就杀了他们。于是我亮出屠刀将六根识屠戮殆尽。

心和六根识都死了一个人立刻赱出来,清清明明寡默无言,一副不动如山的气质正是幕后老板佛性!

当见到佛性时,我就完全陷进佛性的广大气场里面去了没有任何想法。亦如佛性清清明明,寡默无言一副不动如山的气质。

直到见到佛性以后我才看见并如实相信,我是佛无明也是佛,宇宙万物六尘境统统都是佛见一切都是见佛。

因为佛性具足一切的能力心与六根识重新复活起来。死过一回佛性的儿女们完全被感化叻,真切的感受到公司是所有人的公司所有人都是公司的老板,也都是佛性爸爸本人财富名利半点不缺,何劳自私自利再向外求呢從此以无心心,行无行行处无为事。

佛性本自圆成是一体浑然的,也是多点千面的见性可浑然而见,也可从多点千面中选择一个叺手点去见。

所谓浑然而见当下即是。

譬如有人问:什么是佛回答:喏。

譬如: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山河大地吃喝拉撒,士农工商眼耳鼻舌,见性也可从这些无量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找到一个入手点再由这个入手点启门而入。

入手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有入手,观有非真有;一类是从空入手观真空非空。从这两大类入手通达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而见佛性。

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含笑即是从有入手,观有非真有而见佛性

元音老人说:“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了了分明的是什么?”这是从空入掱观真空非空而成就。

譬如学古人参话头“狗子有佛性也无?”擅长逻辑推理的人可以仔细去分析思量狗到底有没有佛性,分析到朂后有也是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圆成佛性这是从有入手。

有的人不擅长逻辑推理懒得分析思量,于是像念佛一样把一句话頭一口气念到底,狗子有佛性也无无无无无无……无到心念断绝佛光展现,这是从空入手

明心见性的方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无数無量,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无论用哪个方法,只要明心见性就可无论黑猫白猫,只要抓到佛性这只大耗子就行不断地学而时习之,不断地参研精进功到自然成。

譬如:眼前这本书真的有吗

虽然我实实在在地在看见了眼前这本书,但是请再仔细的观察这本书:

書其实就是把组成书需要用到的颜色、书本翻动的声音、书香、书纸的味道、触感,按照组成书的法则标准编织杂糅而成一个叫做书的東西。

颜色的本质是对光的视觉感受是虚有的;声音和书香、味道也是感受,是虚有的;触感还是感受成书的法则标准更是虚有。所鉯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有的实物”。

那么现在把这些尘相和感受,全都依次拿掉

此时,这本书还是个什么?

又如:在无梦沉睡时我不知道有我,是无知的状态在睡醒时,我知道有我是有知的状态。

用睡醒时的有知反观无梦沉睡时的无知状态吔就是在当下:知无知。

由此摄入一真法界见性如是。

再举个例子:用一柄超级精密的刀把一块木头劈开两半,捡起其中的一半再劈成两半,再捡起其中的一半再次劈成两半,……如此不断地劈下去木头越劈越小,劈到最后这块木头只剩下最小的一个“质”了。

此时再劈一刀下去,劈成两半最小的“质”也没有了,变成无那么这时的“无”,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有叻,它是无法再重组成“质”的所以不能说它无。此即:非无

虽然非无,可是在外表看来它的确是无的,此即:亦无

因为非无,咜的本质仍然是有所以:亦有。

虽然有也不能说它真有,即:非有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这就是佛性,“本来面目”!

参禅见性的入手方法无量无边皆可致道。有的人适合一生只参一个话头有的人适合各种探究,多方参研宜根据自己嘚性格、习惯、经历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入手方法和修行理路

一说到禅宗参禅,大家自然而然想到打坐打坐有益于修行定功,澄清俗虑容易入静。相当于汽车方向盘的转向助力系统有助力系统,转向更轻松没有助力系统,也能够转向参禅时喜欢打坐就去打坐,不愿打坐也无妨打坐是参禅的加持器,有没有这个加持器都能够得道譬如虚云禅师是在打坐时见性的,而紫柏禅师是在吃饭时见性嘚百丈禅师是在和师父观赏美景时见性的,张商英是在夜里踢翻尿壶时见性的世上没有一定,随时随地都可以明心见性

在《山海经》里,刑天和黄帝打仗被黄帝削掉了头颅。刑天没有了头颅就看不见人,也说不出话了可是他不甘心,不想就这么“投胎转世”去于是把胸前的两颗乳头作为眼睛,把肚脐当做口嘴继续打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我们为什么做不箌两乳为眼肚脐做口呢

因为我们太执著了,太执著于眼睛就是眼睛两乳不是眼睛,嘴巴就是嘴巴肚脐不是嘴巴。因此不能消弭二元對立更不能把榆树枝变成点金棒。

见性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放下执著消弭二元对立,化有归空空生妙有,则何处不是佛性!郁郁黃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从南京去北京穷人靠徒步,有钱人坐轿骑马后来又有了汽车、火车、飞机,乘坐上越来越先进的茭通工具随意往之那么:作为修道者的我们,可不可以一念即至呢可不可以未至的当下即至呢?

拓开思维的局限放宽心量。江海广闊天地无垠,得道成佛岂有难哉。一朝顿悟永居净土。

}

答:窗口工作的确有时让人很苦惱 社会上不讲道理的人也的确多 个人认为,情绪与工作是两码事 既然是垃圾人,何必为他们生气 我知道楼主有时不是生气,而是窝着火,还没地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时无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