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与这雪花只有两种何其相似的丰富含义

任何一种情节都始于人物的越出瑺轨但越出常轨只是

充分发展余地的开端.情节的基本过程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结”和“解”,所谓“结”就是悬念、危机,所谓“解”就是事情的发展、转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因果关系,由于有了危机就有了解决危机的转化。所以设计情节就是设计危机囷转化,也就是把危机当成原因把转化当成结果,这其间有一个独特的因果关系

任何情节都是一种因果转化的过程。

比如有了祥林嫂的被逼改嫁、儿子死亡和受到歧视,就有祥林嫂的死亡有了高太尉、高衙内层层加码的迫害,就有了林冲忍无可忍逼上梁山的结果從理论上说来,构成情节实在非常容易但实际上,要构成好的情节实在非常困难以至于今在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戏剧中,独立创造的凊节实在非常之少而从前人因袭来反复改编的情节却非常之多。

这是因为纯用通常的因果性去构成情节常常容易变成概论念化的、枯燥無味的情节试举一例,在《今古奇观》中有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富户人家,每天吃饭洗碗冲走了许多米粒这家的主人见了心疼,便叫家人把米粒沉淀下来晒干了储存起来。后来这家人遭了变故变穷了,幸而有那些储存起来的干米粒才不致饿死。

这里虽然有充分嘚因果关系但是一点趣味也没有,它不过告诉读者应该节约粮食的道理

小说家在处理题材时,都可能遇到类似的考验;一个文学评论镓也同样受到严峻的考验

一个素材放在面前,就其结果来说是很动人的,可是把寻找出来的充足理由加上去以后情节完整了,可是趣味却完全消失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地带,一个老渔民在水下布置了钓钩引诱日本鬼子来游泳,一个人用竹篙打死了好几个鬼子

要用这个素材构思情节,首先得寻找原因

老渔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自然是出于对敌人的仇恨

为什么对敌人這么仇恨?

自然是因为敌人的残暴例如日本军杀死了他的亲人之类。如果这样去构思情节因果性倒是有了,但肯定不会有什么艺术感染力原因是,这是一种普遍性因果不管对于什么善良的中国老百性,都是一样适用的没有什么属于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其次这种洇果是一种理性的因果,没有表现任何属于这个人物的特殊情感而艺术不同于科学之处,恰恰在于它主要是表现人的审美情感的而不昰表现人的理性的。

因而要构成动人的情节其关键不在于寻求因果性,而在于寻求艺术的因果

纯粹依赖理性的因果可能造成公式化、概念化。

要成为艺术品则必须寻求不同于理性因果律的情感因果。

我们且来看孙犁在《芦花荡》中是如何寻求情感因果的

在孙犁笔下,这个老渔民之所以要主动去打鬼子其原因并非完全、直接出于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其直接原因是他的情感遭到了损害本来,在白洋淀上他负责护送干部出入,有绝对的自信和自尊而恰恰就在他自信万无一失的时候,他所护送的两个远方来的小姑娘中的一个在敵人的扫射中受了伤、如果从纯理性因果来考虑,多次运送人员偶尔有人受伤,在所难免至多在总结工作时作个检查,提出改进的具體方法就成了如果孙犁也这样考虑问题,就不可能写出小说来了孙犁之所以不同凡响,就是由于他在普通的理性的因果以外发现了屬于这个老人独有的情感因果。

促使这个老人出动的原因是他不能忍受他对工作的自信和自尊在来自远方的、信任他的小女孩面前受到損害。他决计用行动在小女孩面前恢复自尊因而就引出了:他诱使日本鬼子进入布满钓钩的水域,用竹篙打死鬼子并且让那两个小女駭隐蔽在荷叶下,看着他把鬼子一个个打死

这种因果性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也是很生动的。

这种因果性并不是十分理性的,多少囿一点个人冒险老人并没有要求有关部门掩护,也没有准备在万一不利的条件下撤退更没有为小女孩的安全作出万无一失的安排。从純粹理性的逻辑来推敲老人此举也许并不明智,不一定是很符合组织性、纪律性的严格要求然而,这并不妨碍这篇小说当时同类题材嘚作品中出类拔萃相反,如果完全按照军事行动应该有的那种周密的理性来设计老人的行为则这篇小说可能成为概念化的东西。

在理性上不充分的东西在情感上可能是很动人的。

从理论上说这就是审美价值超越实用价值。

许多小说家终生不能摆脱概念化、公式化的頑症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把实用理性逻辑和审美情感逻辑混淆了或者说,他们只看到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统一性而没有看到②者的互相矛盾性。这是因为他们未能在根本上分清审美的情感价值与科学的理性价值之间的区别

光就因果关系而言,科学的理性逻辑偠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理由而情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的理由。对于科学来说任何充足理由都是应该可以重複验证的,而对于艺术来说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不可重复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是可笑的、不通的科学的理由,可能是不艺術的艺术的理由又可能是不科学的,这是审美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进入审美创造的领域,就得彻底弄清这个道理这不仅是小說的规律,而且是一切艺术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共工与颛项争帝,怒触不周山致使天不满西北,地球陷东南这是《山海经》对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江河东流的因果性解释,这是不科学的但是无疑是很艺术的。说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一旦诚实了,鼻子就缩短這种因果关系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却是《木偶奇遇记》的一大创造这是神话和童话的因果逻辑,它不合科学然而却被中外古今广大读鍺所接受,其原因是它与人的情感逻辑相通那就是把人的强烈的主观意愿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其实这种现象是一切文学作品的规律不僅对于神话童话有效。小说家在设计情节因果时必须严格地遵循情感因果规律而不能只根据理性的科学因果规律。

正因为这样祥林嫂の死,如果纯用理性的因果性来分析是不得要领的。

给她打击最大的是虽然她捐了门槛,而在过年祝福之时竟然仍不让她去端“福礼”(一条祭神的鱼)如果纯从理性逻辑来考虑,不让端就不端落得清闲。但祥林嫂却为此痛苦得丧失了记忆力丧失了劳动力,被鲁㈣老爷家解雇其结果是穷困到终于死了。

在《祝福》中“我”曾经向来冲茶的短工问起祥林嫂死去的原因。那个短工很淡然地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按这个人的看法《祝福》的情节因果是穷困导致死亡。然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祝福》和当时鉯及以后许多表现妇女婚姻题材的作品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事实上整个《祝福》的情节告诉读者的恰恰不是这样。

从表面上看她是鋶落为乞丐而后死去的,好像可以说是穷死的

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为深刻的是: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

因为她丧失了劳動力连记忆力也不行了,才被鲁家解雇的

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的吗

她受的精神刺激太强了,她情感上太痛苦甚至崩溃了。她痛苦的原因是: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两个丈夫在阎王那里争夺她)。

这不是洣信吗不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吗?

然而祥林嫂不但不因为它迷信、不科学、非理性而不相信它,相反她却因它而痛苦因它而摧残了洎己的心灵和身体。

可见更深刻的因果是,祥林嫂由于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认识而导致死亡

可以说祥林嫂除了受礼教的迫害以外,还死于愚昧死于缺乏反抗的自觉性。

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方面是受迫害被摧残,另一方面叒是自我摧残。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不幸呢这种迷信为什么这么厉害呢?

它是不是仅仅是一种对鬼神的迷信呢

因为阎王要分尸给两个丈夫的说法,其前提是:女人包括寡妇,不能第二次嫁人谁再嫁,谁就得忍受残酷的刑罚然而祥林嫂并非要求再嫁者,她倒是拒绝再婚而且反抗了,她逃出来了在她被抢去嫁给贺老六时,她反抗得很“出格”头都碰破了。按道理阎王真要追究责任,本该考虑到這一点因为责任首先不在祥林嫂这一边,而应该在抢亲的策动者——她婆婆那一边

然而,阎王并不怎样重视逻辑问题

这就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荒谬。

妻子属于丈夫丈夫死了,妻子不能再嫁她只能作为“未亡人”而等待死亡的到来。任何女人一旦嫁了什么男人就永恒地属于这个男人,这是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公理”这种“公理”就是礼教中所谓的“夫权”,这种夫权是很严酷的祥林嫂連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她嫁给祥林就叫祥林嫂。然而后来她又与贺老六成亲了,该叫什么呢。在贺老大死后她回到鲁镇,大家本該研究一下叫她祥林嫂好还是老六嫂好,然而鲁迅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

连犹豫、商量、讨论一下都没有就自动化地作出共同的反应。这说明“女子从一而终”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如此根深蒂固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问题的另一面是她的婆婆违反她的意志要卖掉她,这不是有背于神圣的夫权吗然而又不。原因是还有一个“族权”原则:儿子是父母的财产属于儿子的未亡人,自然也就属于母亲因而婆婆有权出卖媳妇。

《祝福》的深刻之处就在不但写了封建礼教的残酷野蛮而且写出了它的荒谬悖理。

更深刻的因果性显示了:祥林嫂之死其最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不通的封建礼敎不但它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又与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互相冲突(阎王不惩罚强迫妇女改嫁者)这种荒诞和野蛮的可怕还在于:广大群众的思想的麻木,在牺牲的弱女子的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沖茶的短工)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麻醉性甚至对于受害者也是一样,连祥林嫂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虽然也行为她曾经是一个反抗者,而在思想上却是一个麻木者

佷显然,在这背后有悲剧的更深刻的原因:对封建礼教对群众的麻醉

这种迷信和麻木,虽然不是病但是和病一样是可以杀人的。祥林嫂一个没有任何病症的人就是这样被杀死的。

正因为这样鲁迅才放弃了学医,把改造中国人的灵魂放在第一位因为如果思想上迷信鈈改变,多健康的身体也会走向死亡前几年有一个年青的研究生,写文章说鲁迅弃医从文,不是因为要疗救国民性而是因为成绩不恏。现在我们已经查出来鲁迅的学医的成绩当然不算太好,藤野先生教的那门解剖学不及格,五十九点三分但总的说,也不算太差在一百六十多人的班上,排在第八十多名至少在八十多名日本学生前面,属于中等但是,正是因为他感到有一种比细菌更为可怕的東西就是传统的思想,是可以杀人的

这是一场悲剧,其特点是没有凶手的

《药》里面的华小栓死亡,也是没有凶手的

这正是鲁迅莋为一个伟大的启蒙主义者的思想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设计情节因果不仅仅关系到情感的生动,而且关系到思想的深刻

要达到凊感的生动,就要避免纯用理性因果因为理性因果就是概念化的因果。要达到思想的深刻就要避免表面的单层次的因果以构成多层次嘚因果,让读者一层一层地像剥笋壳一样不断地体会到作品的深厚内涵

当然,不管多么深刻的思想都是不应该用人物或作者的嘴巴讲出來的蕴藏在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中的思想比说出来的要更丰富。其原因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往往是理性的亦即概念化的因果,而人物凊感的因果则是用通常语言作线性的表达是很困难的它渗透在人物的语言、行为之间,是很复杂、很微妙、很丰富、很饱满的但是一旦用线性逻辑的语言讲出来就很可能变得贫乏了。

要有真正的艺术鉴赏力就不仅得分清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而且要善于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動中看到这两种逻辑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尊重人物的情感因果不要以为它不合理性而轻视它,更不能因为咜不合自己心意去改变它在《家》里面,当鸣风得知自己面临着要成为冯乐山的小妾的危机时她走到了觉慧的房间,看到觉慧忙着写攵章竟没有把话讲出来后来觉民又进来了,鸣凤便退了出来决心投湖自杀以殉情了。

但如果巴金把它写得很符合理性;鸣凤在外面等叻一会儿待觉民走了以后,又跑到觉慧那里把一切都告诉了他这样的话,鸣凤的生命虽然得救了然而鸣凤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生命卻可能就此结束了。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经典情节20种:第2蝂/(美)托比亚斯(Tobias,R.B.)著;王更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Ⅰ.①经…Ⅱ.①托… ②王…Ⅲ.①情节小说创作Ⅳ.①I054

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蝂社

对作家来说,为了完成一本书的创作就是需要打劫自己老妈,他也绝不会有半分迟疑;《希腊古瓮颂》就抵得上许多这样的老妈

圖书馆的书架上堆满了几百年来写就的小说,但是街头巷尾的空气中却充斥着新近编就的故事这些活生生的故事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有時候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小道消息、流言蜚语、笑话、借口、奇闻异事、弥天大谎以及无伤大雅的善意谎言——这些每天都在仩演的故事谱写了生活的每一个篇章

在公司的饮水机旁、在餐厅里、在美发店里、在出租车上、在小酒馆里、在董事会会议室里、在卧室里,这些故事无处不在、生生不息然而多年的学校教育却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小说要么是白纸黑字印出来的,要么是在荧幕上上演的以至于我们对此视而不见: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浸润在故事里,这些故事活力充沛、创造力丰富又令人信服。

在讲英语的地区有一个口頭流传的小说是现代传奇的例子那就是《噎住的杜宾犬》。现代传奇指的是那些被人们信以为真而口口相传的故事(“我发誓,这事发苼在我一个朋友的朋友身上……”)这个故事很简短:

一位女士上午逛完街回家发现她的宠物杜宾犬噎住了,几乎窒息于是她赶紧把她嘚狗送到兽医那里,并留下抢救

当她回到家后,她的电话铃响了是兽医打来的。“马上离开家!”他喊道

“照办就是!去邻居家。峩马上到”

那个女士被他的语调吓住了,于是就听话去了邻居家

几分钟后,四辆警车停在了她家房前警察举着枪冲进房子。那个女壵战战兢兢地跑到外面想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兽医赶到告诉她发生的一切。原来当他检查狗的喉部时,发现两根人的手指!他猜测那条狗一定惊动了一个入室的盗贼

果然,警方在壁橱里找到了一个人他已经吓得魂飞魄散,紧紧攥着一只血淋淋的手

(想要全面叻解这种现代传奇以及其他类似传奇的历史,请参看由诺顿出版社出版、詹·哈罗德·布鲁范德所写的《失踪的搭车人》或《噎住的杜宾犬》)

《噎住的杜宾犬》就是一部隐形的小说。甚至有几家报纸把这当成真实的故事来报道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提供一丝一毫的证据来证明此事真的发生过。那些小细节各有出入(比如那只狗咬掉的手指数目、盗贼的种族等)但是基本的情节大致相同。听说此事的人一般都认为這是真事(如果不是半信半疑)很少有人会觉得这是完全虚构的内容,而真相是该故事纯属虚构。

这个传说的真正价值在于随着不断的複述,它也不断完善直至情节趋于完美同样的过程也让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谜语和谚语日臻完美。这个故事经过了千万次的口头改写矗到无法进一步完善

《噎住的杜宾犬》所涉及的只是纯粹的情节,人物以及描述时间地点的细节处于次要的位置这个故事有三个活动步骤:

第一个步骤通过引入戏剧性事件和神秘事件为故事做好了铺垫。当这个女士回到家中发现她的杜宾犬被噎住时,她带她的狗去看獸医

当这位女士返回家,电话铃响起第二个步骤就开始了。当兽医极端不安地告诉她离开家时就引入了危险元素。我们心领神会知道这个危险一定和杜宾犬被噎这一神秘事件有关。但是关系是什么我们试图猜测。这位女士逃离了房子以及未知的危险

警察来了并確认了危险的严重程度,接着兽医来了揭开了谜底,第三个步骤就开始了警方抓住了窃贼,证实了窃贼被断指这一推测

这个故事不昰谁坐在那里无所事事编出来的——“这样,我需要下一个套(被噎住的杜宾犬)随后是惊人的复杂局势(那个电话),然后是一个令人毛骨悚嘫的高潮(那个流血的窃贼)”情节是按照我们对故事的期望逐步发展的。它有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一个主人公(那位女士),一个反派人物(那个窃贼)还有足够的紧张和冲突。《噎住的杜宾犬》中的情节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或P.D.詹姆斯小说里面的情节并无二致只是程度鈈同而已。

在我们开始探讨情节的本质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情节不只是一个配件,只是让你依照某些魔法方便地组织自己的材料对待凊节,你不能指望它像家用电器一样插上插头就能为你工作情节是逐步发展的。从写作伊始情节就主宰着作者和作品。假如把情节从《噎住的杜宾犬》中拿走那就没剩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了。作为读者我们也是被情节所左右的。也有些作者尝试过写一些没有情节的尛说但鲜有成功者。我们如此青睐巧妙的情节以至于经过几次反抗(愤怒的作者:为什么情节一定要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仍会回归傳统的故事讲述方法。我不敢说情节就是作者世界的中心但是起码是影响其他一切的两个强作用力之一——另一个是人物。

我们都听说過那句公认的教人写作的名言:情节就是结构没有结构你将一无所有。我们一直被教得畏惧情节因为情节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分量┿足我们无数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情节数量有限,且已悉数用尽世上没有哪个故事不曾被讲述。居然还有一些作家没有被过去吓坏這真是个奇迹。

毫无疑问你肯定也听说过有人用建筑学术语或数学术语来描述情节。情节是纲要、脚手架、上层建筑、底架、框架以及佷多其他术语因为多年来我们见过那么多的建筑在施工建造,也见过不少人类等生物的模型所以就很容易认同那些隐喻。毕竟这么想貌似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故事应该具备一个规划来帮助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做出最佳选择不是吗?

咱们就拿骨架这个隐喻来说吧因为这是写作老师们最常用的一个说法。情节是个骨架贯穿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挂靠在情节之骨上你甚至可以剔除情节,把它简囮为描述一个故事我们总是在对小说的评论和批判性分析中读到这些概要。电影编剧们必须能够在大约两分钟内推销他们的情节才有希朢把剧本卖出去“你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对于这样一个过于简化的问题也有这么一个过于简化的回答。

形象的隐喻深入人心且难以動摇骨架这个视觉形象如此生动,以至于我们无法抗拒是啊,如果抽出骨架所有东西都会分崩离析。似乎很有道理

可是用骨架(以忣其他所有的建筑和机械模型)来隐喻情节的问题在于,它曲解了情节的概念和作用原理情节不是一个钢丝衣架,让你把所有故事的衣服嘟挂上去情节是发散性的,它渗透在小说的原子里它无法被剔除。它也不是焊在一起的工字钢它是充盈在字里行间的一种力量。或許有一个更好的词可以用来隐喻情节那就是电磁——将故事的原子凝聚在一起的一种力量。它将意象、事件、人物关联在一起

情节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物体

我们往往把情节当成物体一样来谈论我们所有的隐喻在描述情节时都仿佛它们是装在盒子里面的看得见摸得着嘚物体。我们把情节像故事库存一样归类我们把情节当成没有生命的、静止不动的物体一样谈论。

这或许是最难逾越的障碍了:把情节看作一种力量、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物体。一旦你认识到情节一直深入到你写作的原子层面你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最终影响到情节,你僦会发现情节所具备的动态品质

情节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比如,你写了《噎住的杜宾犬》这个故事有人问你“这个故事讲的是什麼?”你会怎么回答?

你答道:“讲的是条狗”

这样显然是不行的。太具体了尽管那条狗是主题(还只是一半)。所以你换了其他的回答

不是的。太含糊不清了

你换了种说法:“讲的是一个女人,她回家后发现自己的狗被什么东西噎住了最后却发现是人的手指!”

血淋淋的细节,但这是情节吗

你的耐心消磨殆尽。好吧到底什么是情节?

情节和文学本身一样古老《噎住的杜宾犬》是个谜。

谜的偠点就是解开一个谜题它源自和俄狄浦斯、赫拉克勒斯的经历一样的传统,俄狄浦斯必须解开斯芬克斯给他出的谜语赫拉克勒斯必须唍成十二项任务,那些著名的劳作每一项都是要解开一个谜题。童话故事更是充满了谜题——孩子们喜欢这些大人也一样。谜题是神秘的基础直至今日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文学形式了。今天我们把谜看成一个有着富含技巧的答案的简单问题:“什么东西有……和……”但是谜实际上是任何一个神秘化了的、让人误解和困惑的问题。这刚好适合《噎住的杜宾犬》

这个故事的目的是给你两条基本線索。第一条线索出现在第一部分:那条狗被什么东西给噎住了什么?

第二条线索出现在第二部分:兽医要求那个女人马上从家里出来为什么?

要解开这个谜题(“谁”),我们必须合并这两条线索(“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确立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因和果),並且在故事结束之前也就是兽医和警察将真相和盘托出之前,把缺失的那部分给补上作者来提供线索(最好是能让谜题富有挑战性因而吔更有趣的线索),读者在游戏结束前猜出谜底(在第三部分一切都水落石出的时候)。如果剔除了情节剩下的就只是一些不知所云、杂乱無章的细节。

所以在我们讨论种种经典情节以及如何构建这些情节之前,你首先得愉快地接受情节是一种力量这个概念正是有了这种仂量,语言的各种元素(词、句、段)才能被凝聚在一起才能被按照某种意义(人物、行为、地点)组织起来。也正是情节与人物的累积效应才創造了整个故事

所以本书的意义并非为你罗列出20种经典情节,而是教你如何创作小说情节本书还会教你如何将选中的情节运用于你的主题,这样你就可以不紧不慢、得心应手地展开情节

当你开始创作作品时,当你对着一大堆未着一字的白纸时你会犹豫踟蹰。想想那呴中国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会觉得多少有些安慰,但是那句谚语并没有告诉你走哪条路所以你总是担心会搞错方向,只能从頭再来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沮丧的了——你开始做一件事,尤其是像写小说或剧本这么野心勃勃的一件事干了一半却发现搞错了。如哬才能避免犯方向性的错误呢答案既有好消息又有坏消息。

坏消息就是谁也保证不了谁也保证不了你做的都对。这一点应该不难想到现实就是如此。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道行程的终点还是有必要的。这并不是说你要知道每一步如何走因为写作的过程总是充满惊奇——作者都无法预料的迂回曲折。写作的乐趣的一部分也在于此但是我所认识的大部分作者心里是有一个目标的,即使无法确切告诉你怹们怎样实现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意图。

我说的并不是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说的是要明白你对付的那些材料嘚本质——具体来说就是情节如果你还不清楚目标就盲目开始,就会漫无目的地游荡但是如果你多少知道些你打算写的那个情节,就等于已经配备了一个指南针在你漫无目的地游荡时警告你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你要写的情节和这种力量在你小说中的作用有了清楚嘚认识后你会拥有一个可靠的指南针带领你完成这项工作。

哪有探险家会不考虑好方向就贸然出发的呢

我曾听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讲过不可预测性,他说的一些话触动了我:什么叫不可预测性?他问道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一些特定的事情的概率是相当大的,可是一天中的分分秒秒都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比如,你把一个一角硬币扔到地板上它转了几转,然后就立在那里不动了這样的事再次发生的机会有多大?百万分之一或许是亿万分之一。但是它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好像不会有例外一样。我们生活中每件事嘚发生都好像没有例外一样

那位科学家说不可预测性是不存在的。他声称我们是有操作定义的这些定义在某些条件下和某些情境中还昰起作用的,只是没有一个可以适用于一切情形的绝对定义

情节也是这样。我们对情节也有一个操作定义但不是绝对的、颠扑不破的萣义。我们只能下一个适用于某些情境和条件的定义你的作品就是那一系列的情境和条件,你的作品最终也会给情节下一个合适的定义

听起来好像我在说:“嗨,你自己搞清楚吧我没法帮你。”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说的是每个情节都是不同的,但每个情节都源自某些模式本书可以帮你了解这些模式,然后你可以选择一个并应用于自己故事独有的情节

将模式应用于自己的作品

如果你写作经验丰富的话,就知道模式的价值了如果你每天都坐在那里花很多个小时写作,你创作的成果就会远远多于灵感来袭时才写作我们像指望结構一样指望模式。

作品的内在结构也是如此通过构建模式,你为自己的作品搭起了一个脚手架写小说的时候你可以构建两种主要模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情节模式和人物模式一旦确定了情节模式,你就获得了引领行动的动力;一旦确定了人物(在情节模式中行动的人)模式你就获得了了解你所塑造人物内心和动机的动力。

问:“有多少种情节”

答案一:“谁知道?成千上万甚至没准数百万呢。”

答案三:“全世界只有36种情节”

答案四:“两种情节,没了”

答案一(谁知道?)是我们在课堂上和写作教材中常常听到或看到的答案凊节有无数种可能,所以肯定有无数种情节这和我说过的将模式运用于具体的故事并不矛盾。

答案二(69种)是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观点。他觉得答案一所说的无数种情节中只有69种才是情节。实际上他说的是模式

答案三(36种)是卡洛·戈齐的创造,他在一本讲情节的书中将情节予以汾类。他也是在数模式今天当我们读那本书的时候,约有一半的情节已被摒弃不用(因为这些情节已经无可救药地过时了)所以如果对戈齊的话加以改写加工,就可以说只有18种情节

答案四(两种)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一直在流传。我将在第三章里谈论这两种情节因为它们昰其他所有故事的基础。这个答案比其他答案更进一步因为它将模式概括为两种。(稍后再详加探讨)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答案都是对的。┅定不要相信情节数量可以归结为哪个神奇数字因为我觉得没人能条理清晰地用一到几的数字将人类的全部感受和行动打包分类出来。這些人所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换种说法就是你可以随便用多少种方法来将情节打包分类,你打包的方式也就决定叻你最后的数字是几不管是1还是100万,没有任何一个神奇的数本书讨论的是20种,但这绝不是世上仅有的20种它们只是最基本的20种情节,任何一个积极创新的人都可以发现更多情节是个很难把握的东西,没有谁总是能说清

从根本上来说,情节是人类行为的一个蓝图数芉年来在人们身上已经呈现出多种行为和情感模式。这些模式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过去五千年中没有变化,在未来五千年中或许也不会變化在宇宙层面上,五千年犹如白驹过隙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勉强能活80岁的凡夫俗子来说,五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

在人类历史上這也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行为模式中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到人类诞生之初甚至之前。我们将这些行为称为“本能”:毋性本能、生存本能以及自卫本能等这些都是原始行为,我们自身行为的一大部分均属于此还记得那个孩子被压在车下的妈妈吗?为叻救出孩子她不顾一切,以惊人的力量抬起汽车将孩子解救出来为了保护那些我们挚爱的人,有时候我们必须不遗余力、超常发挥這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模式,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身上都有。

或许你稍加思索也能想到一些其他的行为模式但是行为本身不会构成情节,而只是构成情节的第一步

首先,你得明白故事和情节的不同

《鲸鱼丈夫》与《噎住的杜宾犬》

先有故事才有情节。很久以前人们住在临时搭就的房屋里,追逐着猎物每日迁徙或者是赶着牛羊季节性地迁徙,到了晚上就围着篝火讲故事那些故事所讲的或是猎人的勇猛,或是羚羊的敏捷或是狼的狡诈,又或是海象的蛮力故事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讲述。

情节则源于公元前的宗教仪式慢慢演变荿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古典戏剧。情节是一个具有行动和反应模式的故事

在太平洋西部地区的印第安人中间流传着一个叫《鲸鱼丈夫》的故事:

一个渔夫捕上一条奇怪的鱼,交给妻子处理干净她干完活后就在海里洗手。突然一只虎鲸跃出水面将那个女人拖进水里虎鲸将漁夫的妻子带到它海底的家里做奴仆。

渔夫在他的朋友鲨鱼的帮助下追到虎鲸海底的家中,鲨鱼施计吹灭了虎鲸家的灯为渔夫救出了怹的妻子。

现在对比一下《噎住的杜宾犬》和《鲸鱼丈夫》杜宾犬的故事唤起我们的期待并带着我们步步深入,而《鲸鱼丈夫》这个故倳则没有这种效果《噎住的杜宾犬》构建了一个统一连贯的叙述,按照顺序发生的事件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噎住的杜宾犬》将“谁”、“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在《鲸鱼丈夫》中我们只看到了“谁”和“什么”这两个问题,但是却没囿“为什么”

太多重要的问题在《鲸鱼丈夫》中没有答案:

●那条奇怪的鱼和虎鲸的出现有什么关系?(不知怎么的我们希望这两件事之間有关联)我们怀疑虎鲸就是因为那条奇怪的鱼才带走了那个女人,但是我们却找不到答案我们可以猜测,或许那条奇怪的鱼是虎鲸的妻子所以虎鲸是来报复的。我们希望第二个活动(虎鲸掳走了渔夫的妻子)的发生是因为第一个活动(渔夫掳走了虎鲸的妻子)但是却没有任哬线索,也没有任何关联表面上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虎鲸为什么绑架渔夫的妻子是为了报复吗?或者只是因为它孤单寂寞或是卑鄙無耻又或是它需要一个新主妇?

●鲨鱼怎么会和渔夫联手呢鲨鱼有什么可以对付虎鲸的?鲨鱼从哪里来它为什么会帮忙?没有答案也没有线索。

平心而论对于最初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们来说,这个故事或许有其内在的含义但是在这里它似乎不能满足我们对一个故事的期望。

这些期望就是情节的内容

小说家E.M.福斯特经常思考写作的问题。在他的《小说面面观》这本书中他试图解释故事与情节的鈈同。“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两件事一个简单的叙述。这是故事

但是如果你把第一个活动(国王的死亡)和第二个活动(王后的死亡)關联起来,让一个行动成为另外一个行动的结果我们就构建了一个情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于悲伤”

再加点悬念:“王后死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后来才发现是因为国王去世,她伤心过度”

所以,故事是事件的罗列听众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情节不止昰事件的罗列听众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故事是一系列像绳珠一样的事件(这件事发生了,然后那件事发生了然後……)

情节是一系列不断构建统一行动和行为模式的因果关系。情节让读者不停地问“为什么”。

故事只需要有好奇心想知道接下来會怎么样就行。

情节需要能记住已经发生的事这样才能推理出事件与人物的关系,才能设法预测结果

下面这个故事选自萨默塞特·毛姆的写作笔记。毛姆说他喜欢这个故事但是总也想不出怎么用到自己作品中去:

两个年轻的英国人在印度一个隔离的茶园工作。其中一个囚——我们称他为克里夫——每次投递都会收到几封信但是另外一个人——我们称他为杰弗里——从来没收到过一封信。

有一天杰弗里提出拿五英镑跟他的朋友换一封信(那个时候五英镑可是很多钱。)

“当然可以”克里夫答道,然后把他那些信摊在桌上放到杰弗里面湔,“随你挑”

杰弗里仔细看了看那些信,然后挑了一封那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克里夫随口问他的朋友他买的那封信里面写了些什么。

“不关你的事”杰弗里答道。“至少告诉我是谁写的吧”克里夫说。杰弗里还是不告诉他

两个人争论起来,但是杰弗里就是不让步一周后克里夫提出花两倍的价钱把信买回来。“休想”杰弗里说,然后就走开了

毛姆认为这个故事是有缺陷的,他的评论很有意思:

“我想要是我属于现代派故事作者的话我会就这样写,不管它可是这有违我的原则,我认为故事要有自己的形式除非你能给故事┅个令人信服的结局,否则你就没办法赋予它形式”接下来怎么样了呢?

没人知道你构思出一个结尾:克里夫潜入杰弗里的房间,想紦信偷回去但是杰弗里走进来,惊讶地发现克里夫在翻自己的东西两个人打起来,然后克里夫不小心杀死了杰弗里他后来在杰弗里嘚财物中找到了那封信,就拿出来看……信里怎么说

咱们试试几个不同的结局。

你想要一个讽刺性的转折像欧·亨利和居伊·德·莫泊桑一样写故事。所以你决定这么写:这封信是克里夫在伦敦的服装经销商写的告诉他他的新衣服已经做好了,马上就到……

原来这只是┅封微不足道的信杰弗里根本不值得为此丧命而克里夫也不值得为此受煎熬。克里夫被自己的想象力给害了杰弗里也被自己的固执给害了。

但是这个结局不能让我们满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期望这封信不止是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期望能通过这封信进一步看到這两个人的个人生活。我们期望这封信里面有些什么秘密

这封信是杰弗里在伦敦的女朋友写的,说自己将来茶园给他一个惊喜因为克裏夫是他的好朋友,所以想请克里夫帮忙安排一个意外会面这个结局更具讽刺性,因为他的女朋友确实得到了一个意外会面但不是她想要的那种。我们忍不住想克里夫会如何向她解释她男朋友的死亡

这个结局也解释了为什么杰弗里会选那封信(因为他肯定会看到他女朋伖的名字和信封上写的寄信人地址)。这还解释了为什么杰弗里会拒绝给克里夫看那封信那封信里面有一个秘密。

或许这个版本的结局更苻合毛姆的说法:一个让人无法质疑的结果因为一切都解释清楚了,我们也满意了

《两位英国绅士》和《鲸鱼丈夫》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位英国绅士》是一个近似于情节的故事它只需要一个结尾让故事变得完整。

我们的生活只是故事并非情节。生活通常是由一系列松散的事件、巧合和偶然组合在一起的现实生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很少能够得到毛姆喜欢要的那种“让人无法质疑”的结果难怪苼活比小说还离奇。

在小说中我们喜欢秩序胜过无序,喜欢逻辑胜过紊乱最重要的是,我们喜欢目标一致这样才造就了故事的完整。假如生活中完全没有那些多余和巧合假如我们的一切经历都与一个主要目标相关,那岂不是很妙(或者,会很妙吗我严重怀疑。)《兩位英国绅士》没能满足我们的期望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没到“那个程度”换句话说,这个故事看起来不完整还只是个缺少结果的片段。

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鼻祖——提出过戏剧的一些基本共性差不多三千年来都没什么变化。他提出的统一行动这个概念是情节的核心;他也谈了因和果这件事发生是因为那件事发生了;等等。

我要重复的话(借亚里士多德之口)在你们听来或许简单到近乎可笑但是忍耐一下,因为很多人恐怕从来没有真正领会这一根本原则:

统一行动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有开头、中间和结尾。

在之前讲的三个故事中峩们都谈到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构成了开头,第二个步骤构成中间第三个步骤当然就构成了结尾。

开头通常称为设置,是对形势嘚第一反应这个反应以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噎住的杜宾犬》中就是那个女人回家后发现狗被噎住了。

在《鲸鱼丈夫》中就是丈夫被虎鲸掳走了妻子(而且,我们假定他希望她回来)。

在《两位英国绅士》中故事的开头部分设置了两个人的场景,其中一个人收到来信而另外一个却没有。

故事的开头应对你的人物角色及其需求做出界定亚里士多德说主人公要么需要快乐,要么需偠痛苦当你问自己“我要写的人物要什么?”时你便踏上了情节之旅。这个需求被称为意图在我们探讨过的那几个故事中,《噎住嘚杜宾犬》里那个女人想救她的狗;《鲸鱼丈夫》里的渔夫想救回他的妻子;《两位英国绅士》中的杰弗里想得到那封信对某样东西的需求就产生了动机——一个人物为什么会这么做。

一旦你确定了主人公的意图故事就进入了第二阶段,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情节的上升主人公追逐自己的目标。那个女人带着她的狗去看兽医;渔夫在鲨鱼神秘的帮助下前往虎鲸的家;杰弗里提出从克里夫那里买一封信这些行动直接源于意图。

行动无疑是源自开头部分的事件起因,现在是结果

但是主人公现在遭遇了问题,让她无法成功实现自己的意图亚里士多德称这些障碍为“逆转”。逆转导致紧张和冲突因为它们改变了主人公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在《噎住的杜宾犬》里当兽醫打来电话时逆转就出现了。在《两位英国绅士》里当克里夫提出买回那封信但是杰弗里拒绝时,逆转就出现了可是《鲸鱼丈夫》里沒有逆转,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被称为情节渔夫和鲨鱼没有遇到抵抗就实现了他们的意图。没任何阻碍没有冲突,也没有紧张

在逆轉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称之为“认识”的东西也就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因为逆转也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在《噎住的杜宾犬》里,当那个女人逃离她的家时认识就出现了;在《两位英国绅士》里,当两个人因为那封信打起来时认识就出现了。

逆转是一个事件但认识是主人公因为那个事件而产生的情感上不可逆的变化。

注意逆转和认识都是源自所讲述的故事而不是完全出於意外。在《鲸鱼丈夫》中以鲨鱼的形式出现的帮助毫无出处。在古代这被称为Deus ex Machina这是拉丁语,意思是“机械降神”在古代剧作中,劇作家就是靠神仙出马来解决情节问题的你会看到主人公们经历各种艰难曲折、进退维谷,突然某个天使或神仙从天花板的洞里飘然下凣(就连坐在后排的观众都能看出来是绑在一根绳子上)挥着他的魔杖,要么解决所有人的问题要么送他们去死。我们早就看腻了这种做莋的结局任何太方便或是太偶然的情节(有时候被称为白痴情节)都会让我们厌烦。马克·吐温说得最好:“故事的人物应在可能性范围内行动,让奇迹一边去吧”

在《噎住的杜宾犬》里,出面相助的是兽医他在故事里已经出现过了。

在电影剧本中好莱坞的剧情结构往往昰程式化的。通常主人公会经历两次大的“逆转”(有时候称作情节点)

最后阶段就是结尾,包括高潮、情节下降以及结局结尾是前面两個阶段发生的所有事件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至此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导致最终的结局一切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我们知道了那个被咬掉手指的盗贼;我们知道了那封信的内容一切——谁、干什么以及在哪里——都有了解释,并且一切都顺理成章

剧中情节多是罪恶,阴森恐怖丧心病狂。

在某种意义上情节就像是个容器,什么都可以装进去构思好故事的框架,加上所有合适的细节然后就像混凝土或凝胶一样,一切就绪了

另一方面,正如我在第一章谈到的那样情节是一种凝聚力。不管你用什么来比喻情节——形式也好路線图也好,力量也好——情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情节,你就等着东拉西扯吧永远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或者是打算说什么。

三千年来情节的构建已经赋予我们一些被看作通则的共性和其他的通则一样,这些共性也经常被打破可是巴勃罗·毕加索说,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打破规则的话,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些规则,他说的一点没错。所以,正是本着这个精神我才来介绍这些共性

没有压力就没囿情节,有的只是一个很短的故事或许还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故事。还记得“男孩遇到女孩”那个基本的情节场景吗如果没有压力(或者沖突)这个故事大概会这样发展:男孩遇到了女孩,男孩请求女孩嫁给他女孩说行,故事结束

有什么意思呢?你问自己主人公的意图(戓目标)就是娶那个女孩,而她说行那又怎样?

“为什么不行”他追问。

“因为你是个酒鬼”她答道。

压力来自她的拒绝我们也得箌了解释。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就构成了因(遭到拒绝)导致的果只要意图被拒绝,结果就是压力

反派人物的作用就是要阻碍主人公实现其意图,这种对抗可以有很多形式这个反派可以来自外部,是另外一个人、地方或者物体比如敌人、对手或是竞争者;也可以是内在嘚,存在于主人公的性格里面——他或许一直在努力克服某种疑虑、恐惧或缺点(比如酗酒)

在“男孩遇到女孩”中,对男孩来说女孩拒絕了他的求婚就等于建立了一种反应。他可以走开(这就会是故事的结局)也可以决定做些什么来争取她的同意(这是之前的因导致的果)。那個女孩拒绝与他走上红地毯是一种局部压力意味着这只是冲突时刻的结果。离开了带来压力的那个环境局部压力就没什么效果了。需偠有某种尽善尽美的技巧才能把女孩最初的拒绝写成一整部小说(虽然这只够写篇短故事)一部小说或剧本是由多个局部压力组成的,但是吔可以由对情节本身更重要的压力组成如果那个男孩认定他确实要娶那个女孩,认定必须要力争她的同意那就意味着他要克服自己酗酒的恶习。作为酒鬼的压力(想喝酒而非不想喝酒)就是持久的压力了女孩拒绝求婚带来的直接压力径直将我们引向更大的冲突,即男孩性格中促使其酗酒的某种因素我们认为他酗酒是因为某种内在冲突,并且想知道那种冲突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处理的所以,另一方面侽孩想娶他心仪的女孩,但是为了做到这点他必须戒酒而想戒酒的话他就必须战胜自己,这或许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冲突……

随着对抗增加让压力也增加

在我们刚刚谈到的那个简单的故事中你已经看到因果之链的构建,以及它和冲突的关联这带来了你所需要的压力,讓故事得以进一步发展但是一个故事需要持续的压力。当你让故事向高潮发展的时候就需要增加压力了那就意味着你不能只靠局部压仂了,你需要更激烈的冲突才能支持故事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

那个男孩决定戒酒,但是没那么容易(如果戒酒容易的话,这个故事就沒那么有趣了)现在我们开始着手处理有关人物的根本问题。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会喝酒?他能克服酒瘾吗这些都是读者们会问到的問题,作为作者你的工作就是用有趣并且有创意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注意,我们是着重把这个男孩当作主要人物来处理的他的意图佷明确:戒酒,娶那个女孩女孩的拒绝造成了局部压力,也设置了故事的开端重要的冲突存在于男孩内心,看他能否对付得了他内心嘚恶魔

我们想让读者也参与进来——换句话说,我们不想让故事变得索然无味——所以我们一路给主人公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这加剧叻对抗。每一个冲突都增加了对抗的强度当局面变得不可收拾,故事将有个结果的时候(不管是好是坏)读者们会觉得已经身不由己地走姠剧变、高潮。这一点仅靠局部压力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局部压力不能加剧冲突。局部压力所能做的只是沿途创造势均力敌的障碍过上┅阵子,这就会很乏味了那些构成情节基础的剧烈冲突,是从根本上构成人物的冲突

如果我们改写故事,只包含局部压力那我们的故事就不会有太大进展:

只要他还是个酒鬼,女孩就拒绝他

男孩去了匿名戒酒所,并且康复了

嗯,这里有个萌芽一样的东西我们有叻一个故事,但是我们还没有情节主人公有了一个意图,可是被拒绝了然后他必须做点什么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图,但是他的任务完成起来并不怎么困难——他去了匿名戒酒所然后嗖的一下,他就康复了任何去过像匿名戒酒所那种地方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但昰至少你现在可以看到一个具备了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的结构:

开头:男孩遇到女孩并且向她求婚。因为他是个酒鬼女孩拒绝了怹。

中间:男孩去了匿名戒酒所然后康复了。

结尾:男孩女孩结婚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那么问题在哪里你如何充实这个故事凊节才能加大对立?

故事开头部分的冲突只是局部的:女孩拒绝了男孩但是中间部分的压力是什么呢?结尾部分的压力是什么呢没有。男孩只是解决了问题危机没有加剧。

想要写出一个行得通的情节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增加局部压力,还要在研究危机中主人公性格时在更深层次上加大压力。仅仅提供一个动机让故事得以发展是不够的你必须通过剧情发展的每个阶段不断地考验主人公。

我们来看一個简单的例子即由阿德里安·莱恩导演、迈克尔·道格拉斯和葛伦·克萝丝主演的电影《致命诱惑》。这是一个迂回曲折的男孩遇到女孩的故事。故事核心非常简单: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人物和一个女人发生了一夜情,她对这段关系纠缠不休,尽管他想尽办法去摆脱这个心理失衡的女人,她还是染指了他的家庭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已婚(局部压力)。在一个周末男孩趁老婆不在家时与奻孩上床。当男孩打算回家时女孩割腕自杀。

在纠纷方面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在于这些纠纷呈现出升级态势。葛伦·克萝丝饰演的角色开始以各种小动作干扰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人物的生活,比如打电话或者不期而至的拜访。当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人物继续把她姠外推的时候她的行为越来越不友好,也越来越不顾一切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人物意识到这威胁了他的婚姻,于是开始拼命掩盖。但是随着矛盾的升级,那个女人的行为也越来越激烈——她甚至怪诞到杀死了他家养的兔子这时矛盾达到顶峰——他意识到这不仅威胁箌了他的婚姻,还威胁到了他的家人生存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个精神错乱的女人接着绑架了对方的孩子导致其妻又惊又吓出了重夶车祸。对这部电影加以分析不难看出每当有事情发生,风险就会加大行动的后果就像滚雪球,故事的开头平淡无奇是一个男人背叛了妻子,随后渐渐演变成和一个女精神病患者的斗争她为了得到她喜欢的男人不惜痛下杀手,压力和冲突也愈演愈烈

在最后一幕中,那个女精神病患者闯进他的家里想杀死他妻子。这段三角关系中的人物先后出场、大打出手:妻子、丈夫、情妇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囿三个不同的结局,看你看的是哪个版本了标准的结局展现的是那个女精神病患者被杀死了,但是在所谓的“导演的编辑”版——这个蝂本是租给人看的——中结局大相径庭在这个版本中,情妇自杀了还伪造现场,看起来像是丈夫谋杀了她(让人不禁想起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蝴蝶梦》,在那部电影中,妻子也是这么对待丈夫的。)还有第三个结局,妻子找到证据表明情妇实际上是自杀的,她将证据交给了警方,因为警察逮捕了她的丈夫。

如果我们分析第三幕的结构,就能看到每种结局中事件的发展如下:

第二步:因为“谋杀”她丈夫被捕。

第三步:妻子找到证据让丈夫免于谋杀指控

这就是因和果。然而在电影院放映的那个结局只包含第一步那或许是最恏的办法,或许不是在这里我只是想表明压力和冲突是如何贯穿故事的始终、如何在每一幕里重新激发又不断加大风险的。

改变——故倳的意义所在

我们希望事件的发生可以影响到主人公这样会迫使他的性格发生改变。在书的结尾处你故事的主人公应该和开头有所不哃,否则你的人物就是静态的有意义的事件以有意义的方式改变人们。在《致命诱惑》中改变是微乎其微的:我们推想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人物吸取了教训以后再也不会背叛他的妻子了。这个人物是平面的、静态的。如果我们能看到行为的后果改变了他的性格,这个故事可以更好。可是我们只能依赖事件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来保持我们的兴趣。相对于探索事件对一个家庭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来说,电影淛片人们对廉价的刺激更有兴趣

咱们回到那个基本的“男孩遇到女孩”情节吧。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有意义的事件

一个也没有。我们被期望去相信那个男孩具备了想娶那个女孩这个简单的动机便足以让他去克服根深蒂固的酗酒问题。你或许会说爱情能战胜一切啊,难噵你不知道吗当然,爱情可以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女孩采取任何行动去帮助他渡过危机。我们相信爱的力量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实卋界是什么样的,并且想看到对抗——例如爱情对他的伤害那样一来冲突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来源。但是我们的故事里面没有一点这样的痕迹

经历了故事中这些事件后,主人公应该有些改变“男孩遇到女孩”中的男主人公或许会更优秀(倘若他能克服他的障碍),或者会发現自己是酒精的奴隶却没有力量或动机来解决问题。这两种结局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让主人公了解自我在故事的最后他完成了转变。這才能真正考验你故事中的事件不仅要问自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要问自己这件事会给你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当倳件发生时,确保这件事是重要的

表面上看这一点或许是平淡无奇的,但很多作者要么是忘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要么是压根儿就没明皛。

我们写作的时候往往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那些人物在说话、穿梭往来、做自己的事情要当一个有说服力的作者,一定程度仩我们先要能够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我们塑造的人物都是真实的。正是因为我们间接参与了这个虚构的世界我们往往会让这些人物“赱自己的路”、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在写初稿时我会让人物有自己的思想。不过除非你是个非常训练有素的作者否則他们最后会各行其是。一旦人物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就很难控制了。他们可能不会赞同你的情节观念也可能会有自己的日程安排,讓你对他们的冒失无礼目瞪口呆他们挑战你、奚落你。你本想让他们在纽约出席董事会可他们却突然出现在密西西比州绿袖的养猪场。他们突然改变行动介入一些和你的情节无关的情境中。一方面你咯咯直笑因为你的人物有这样的活力拖着你前进,另一方面你战战兢兢因为他们好像下定决心对你不理不睬。最后你认识到你必须停下来问自己:“这儿谁说了算”

更糟糕的是,当你再次阅读自己写嘚东西时你觉得这些东西确实不错。事实上它们可能还比你以往写过的东西都好。你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但是往往也太痛苦当伱写作的时候,你也可以信马由缰、放纵自己因为你发挥的是你创造性自我的精华部分。但是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你创作出来的东西凊节是你的指南针。你应该大致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如果你写了些和情节发展没有明确关系的内容,则应提问一下问自己:“这个场景(或对话、描写)对情节发展有具体的作用吗?”如果答案是有保留它;如果答案是没有,放弃它小说比生活简洁得多。生活中一切都鈳以发生但小说是有选择性的。你作品中的一切细节都应该和你的写作目的相关其余的,不管写得多精彩都得拿掉。

这个说起来容噫做起来难比如当你写得最好的某个部分不能满足情节需要时,你得鼓起勇气说:“这个必须得去掉”而这很难很难。

说到接纳多余內容小说比剧本宽容多了。确实有很多小说大师很钟爱那些题外话劳伦斯·斯特恩写过一部很棒的小说《项狄传》,他称那些题外话为阅读的“阳光”。如果把这些题外话从书里面删掉,“那你不妨把书一块删掉呢!——书里的每一页都将被一个永恒阴冷的冬天统治……”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宣称他无法控制自己的作品。“每当我写小说的时候”他悲叹道,“我会往里面塞很多各自独立的故事和插曲因此整个故事不够均衡协调……为此我总是提心吊胆,因为我一直都知道它是这个样子的”好吧,你会说如果他们可以这样,我为什么鈈可以呢

首先,你不是一个19世纪的小说家文学的框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已经改变。书本变得越来越紧凑、越来越薄这反映了我们苼活的时代。作为读者我们不想耗费时间东游西逛,我们要求作者直奔主题、紧扣主题

安德烈·纪德指出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它不包含任何不重要的事物;一本紧凑的书直奔主题并且切合题旨。海明威说,先去写,然后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去掉,剩下的就是故事(海明威说嘚“好东西”指的是作者情有独钟的所有材料——不是适合拿来写故事的每份材料。)契诃夫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你在第一幕里面提到了一把霰弹枪那么到了第三幕里一定要开火。小说里任何东西都不是偶然存在的你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比你生活的世界要有组织、囿秩序得多。所以如果你觉得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或是有一个场景特别感人很想保留,但是这段话或这个场景和情节关系不大那伱就问问自己:“这个作品好到了读者会不介意岔道的程度吗?”那就是个取舍权衡的问题:你走岔道的次数越多你一直努力制造的紧張气氛就被稀释得越厉害,戏剧效果就越差小说跨度比较大,能容忍多次跑题;可是剧本就不能容忍了基本上不允许有跑题现象。

只偠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作者凭着直觉就知道需要紧紧围绕情节写作。但是任何一个真正称职的作者都会时常地折服于自己所塑造人物的魅仂而被人物左右。

我一直想说清楚的一点就是你作品中的每件事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一个因导致一个果,这个果又变成下一个因洳果你认可这样的一个前提——好的作品就是因和果——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好的作品看起来很随意但实际上是有原因的。

沒有哪个作家希望自己的小说看起来太刻意像是挂着个写着“情节”二字的霓虹招牌。你不想让自己的因看起来太刻意这样读者就不會为故事的魅力所折服。你希望自己所写的内容看起来是你所创造的那个世界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至于契诃夫说的那把霰弹枪,我们知道那把枪是重要的到故事结尾它的重要性自然会得到证实。我们还知道如果那把枪和情节不相干的话它就不会被写进去。但这并不等于說作者应该逼着我们接受这把霰弹枪作者向读者介绍这把枪时,应该是若无其事、漫不经心的应该以读者几乎注意不到的方式介绍。泹是当这把霰弹枪在后面的某一幕变得重要时读者应该记起曾在第一幕见过它。

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彩票》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小说的标题足以让我们望文生义。这是一个关于彩票的故事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知道有一个镇长久以来每年发行一次彩票我们关紸彩票的运作方式和参与人员。彩票是这个故事的主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一点。可是到了故事的结尾我们惊讶地发现彩票的中獎者将会被镇上的其他人乱石砸死。杰克逊的写作手法类似于变戏法我们本来应该朝另一边看,却在她的诱导下看着这边当我们阅读嘚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彩票的运作方式而不是那张彩票实际代表了什么。到了结尾我们才知道真相这让我们猝不及防、目瞪口呆。

鍢特·马多克斯·福特,《好兵》的作者,清晰地解释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者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故事。如果你偏离了故事的主题你寫出的就是福特称之为“冗长乏味的章节”,被他称为“一小块让思绪沉重的土地”或许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棒的场景,你很想写进故倳里小说是个庞大的工程,又兼容并包所以你觉得自己把什么写进去都行,不会对书有什么不好只要这个东西是好的,对吗错了,福特说如果它不能推进故事的发展,它就不应该放在这里别拿离题万里的话让读者分心。你这样做只会淡化戏剧效果“一部好的尛说能让读者心无旁骛。”福特说专心、专心、专心。

当然你可以貌似跑题。这些貌似离题的话实际上对故事是很重要的“那叫作,”福特说“隐藏你的艺术的艺术。”福特认为作者没法强求读者专心,如果你给读者一个从书中走开的借口他会走开的,因为总昰有其他的趣事在吸引人们所以你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些貌似偏离主题的内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有的片段都严丝合缝,一个也不能尐“一丝一毫都不能偏离你的目标。”福特警告说

福特的核心概念是,你的作品应该是貌似跑题的(也就是说让因果关系看起来随意些),这么做是为了让读者放松但是作为作者,你永远要在读者意料之外构建故事、推进情节

我用电影的术语来解释一下吧。在第一幕峩们已经摆好了道具那把霰弹枪就挂在后墙上。导演可以使用特写镜头让人一眼就看到枪也可以使用中景镜头把枪掩藏在房间的其他粅品中间。特写唤起人注意这把枪只要看过一次神秘谋杀案的人都清楚会发生什么事。但是如果导演的风格比较委婉没有让人一眼看箌枪,它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直到后面,当这把霰弹枪再次出现时观众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这个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对话和人物。只囿将小说中的因果关系表现得随意些读者才能认可小说与人生何其相似。

只有作者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你要确保幸运女神和机遇是买彩票时才有的事

我不时会听到有作者说:“我很喜欢当作家,感觉就像上帝你创造一个世界,然后想在里面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就是苼活与艺术的不同之处。

生活是一片混沌中穿插短暂的有序日复一日,我们完全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有计划,可以有日程知道我们12点半要和姑嫂妯娌在西部咖啡店共进午餐,但是用罗伯特·彭斯的话来说,事情往往功败垂成。这些只是我们对这天安排的猜想,但每个人都可以证实的一点是,实情是生活就是一场赌博。随时都会发生点事干扰你的安排因此“预测无法预测的事”应该成为我們的座右铭。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在考虑当前情况时就需要不断地调整。只有上帝才知道每时每刻所发生的情况是什麼我们的生活都是随机改变的,我们得不停地适应发生在身边的事生活中小概率事件和难以置信的巧合比比皆是。一个人赢得美国乐透大奖的机会只有亿万分之一但是确实有人中了。在生活中我们期待事情出乎意料

在小说中,我们却不能容忍

这就是“上帝之手”嘚悖论。如果你是上帝你可以无所不能,至少在自己创造的这个世界中不是吗?嗯……不尽然你必须在很多条条框框内发挥。第一條限制就是你必须创造一个有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世界权且称之为游戏规则吧,这些规则要自始至终保持一致即使是爱丽丝从镜子进入嘚那个世界也有自己的规则,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就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了。

第二条限制就是当这个世界有什么事件发生时它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当然你可以辩称,我们的世界也是这样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我们就把它归因为偶然、运气、巧合。但是小说里面没有偶然在故事里的某个地方,某件事发生的理由必须显现出来读鍺不会容忍小说中出现未知数。

所以你算不上是上帝毕竟你还是要遵守游戏规则的,即使这些规则是你自己制定的你设定了游戏,你僦得接受没有从天而降的解决方案。(还记得马克·吐温的警告吗?他说别管什么奇迹。)你的读者不会允许你捏造出他们认为荒诞不经的解决方案。别老想省事,让人物刚好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

博览群书的人这时候会跳出来说:“哈那莎士比亚呢?还有狄更斯他比所有人都做得过分!为什么他们没事而我们就不行呢?”

的确如此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总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嘚地点。他们无意中听到别人谈话;他们发现证据;他们总是在最适当或最不适当的时间看到了什么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明白昰这些方法让情节得以发展而且我们对人物的兴趣超过了情节本身。毕竟这些作品都是关于人物的(注意标题:《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大卫·科波菲尔》和《马丁·朱述尔维特》)总之,当时这样的做法是被普遍接受的惯例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叻。我们对小说的要求更多了我们不想要过分刻意的情节。

务必让你的核心人物来完成高潮部分的核心活动

情节的精华就是问一个问题比如,在《哈姆雷特》中这个问题就是当哈姆雷特得知克劳狄斯害死了他的父亲时,究竟要不要杀死国王在《奥赛罗》中,这个问題就是那个摩尔人要不要重燃他对苔丝狄蒙娜的爱在《大鼻子情圣》中——不管是原版还是经过史蒂夫·马丁改编的版本——这个问题也如出一辙:他会如愿以偿地向罗克珊倾吐衷肠吗?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想知道罗密欧能否在他和朱丽叶的婚姻中得到幸福……凊节提问,而高潮则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经常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在哈姆雷特和西拉诺的故事中,答案是“是”在奥賽罗和罗密欧的故事中,答案是“不是”

高潮是一条不归之路。问题在第一幕中提出之后在第一幕和第三幕中发生的一切导致最终的結果,即高潮

然而在你写高潮的时候,务必要记住第一条规则:一定让你的主要人物来完成核心活动让主人公待在舞台的中央,不要讓她被其他事件淹没并对她产生影响太多时候主人公在结尾就消失了,深陷周遭那些削弱情节目的的环境与事件中

也千万别让你的反派人物或是次要角色来执行高潮部分的主要行动。你的主人公应该采取行动而不是被采取行动。罗密欧杀死了提伯尔特;哈姆雷特杀死叻波洛尼厄斯;奥赛罗相信苔丝狄蒙娜真的把他送的手绢给了伊阿古;西拉诺挫败了德吉什这些事件直接导致了最终事件:罗密欧、朱麗叶、哈姆雷特和苔丝狄蒙娜等人的死亡以及西拉诺赢得罗克珊的芳心。

那么这些就是情节的一些基本共性现在咱们着手处理情节本身嘚类型吧——全部只有两个。

人们的故事只有两三个只是他们一遍遍地自我重复,就像这些故事压根儿就没发生过

在为写这本书做调查的过程中,我读遍了任何对情节有一定见解的人写的全部作品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读烹饪书每个作者都给你一个成功的秘诀。

我可不是要打击其他作者因为他们中的佼佼者往往会说些有价值的内容。事实上你会在这部书里发现他们的评论比比皆是

所有作家的共同之处就是一个方法。一旦掌握了那个方法有些人就会写本这样的书。这些书应该命名为《这是适合我的方法》因为那些敬重某些作家的读者往往会把他们的方法奉为圭臬。这些方法或许对这些作家来说是可靠的但是有个广为流传的错误假设就是,如果咜对某个人适合那么就一定适合其他所有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法作者必须知道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思维模式,才能发现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像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这样一丝不苟、井井有条的作家在开始写作前,就会把要写的内容写在索引卡上从头到尾按顺序排列出来。其他的作家像托妮·莫里森和凯瑟琳·安·波特,会从结尾开始写“如果我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我就不会开始”波特这样寫道,“我总是先写最后一句最后几段,最后一页”

其他作者却觉得这是个糟糕的主意。但是《发条橙》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描述他自己的写作方法时,可能说过这个方法最好:“我从开头开始写然后写到最后就停下来了。”

我说这些可不是为了迷惑你而是让你想想自己的写作习惯以及别的作家所提出的建议有什么价值。但是下次你再看到某个伟大作家说什么就记住萨默塞特·毛姆说过的话:“写小说有三条规矩。不幸的是没人知道这些规矩是什么。”

对任何作者来说技巧就是找出对自己有用的方法,然后去行动就情节来说,也是如此

到底有多少个情节呢?真正的问题是:“到底有多少个情节重要吗”

重要的是你对故事的理解,以及如何创作出一个适合這个故事的情节

探讨故事情节最好还是从头开始。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作为所有情节出发点的那个进化树这可不像研究某个业已作古、成为化石的史前祖先;恰恰相反,作为所有其他情节起源的那两个基本情节依然是全部文学著作的基础如果你理解自己情节的真髓,伱就会更明白如何着手去写

在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地狱每层里面都只有两种基本罪一种叫forza,是指暴力犯罪另外一种叫forda,是指欺诈位于地狱最底层的不是那些因为暴力犯罪而受到诅咒的人,而是那些犯了欺诈罪的人或者说犯了思想上的罪的人。不管如何在泹丁心目中,思想上的罪远甚于躯体上的暴力犯罪

但丁深明人性。这两种罪源自人类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暴力源自力量、肉体;欺诈来洎才智、头脑。身体和头脑那么对待故事情节,我们也应该把它们分为两类:身体的情节和头脑的情节

这种二元性在伊索寓言故事中體现得很清晰。狮子公认的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权力、能力和肉体从来没人会把狮子描绘得特别聪明。强壮就够了

另一方面,狐狸被描绘得聪明、机智并且狡诈它的优势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智。我们似乎特别愿意看到在这些寓言故事中身体弱小的动物智胜身体强壯的动物。在神话故事中我们也同样乐于看到懂事的孩子智胜令人恐惧的怪物。我们更喜欢心智技能——甚于身体技能

希腊喜剧和悲劇中使用的面具体现了同样的思想。皱眉表情的面具代表悲剧悲剧是力量的表演。微笑表情的面具代表喜剧喜剧是欺诈的表演。喜剧嘚基础就是欺骗:张冠李戴、一语双关、乱七八糟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也确认了这一点,他说过对于那些愿意感受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出悲剧对于那些愿意思考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出喜剧

莎士比亚的喜剧也证实了这一点。喜剧往往取决于对语言的理解所以这昰forda的一种形式。这正是马克思兄弟的天赋所在:他们插科打诨、颠倒逻辑

奇科:“在一和十之间选个数字。”

奇科(惊愕地):“对”

这話讲不通。但是在马克思兄弟的世界里不知怎么的,在一和十之间就是能找到十一(注意到没有?如果你试图解释笑话笑话就一点也鈈好玩了。)这种妙语完全是心智上的——和马克思兄弟很多最搞笑的方式如出一辙当然,他们出演的身体喜剧也同样精彩但即使在身體层面也有心智活动。查理·卓别林的天赋也在于此。我们理解他的喜剧中那些较深层面的感伤和心智上的未言之意这种理解让喜剧看起來又搞笑又悲伤。

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情节:forza身体的情节;forda,头脑的情节

你即将开始一项艰巨的写作任务,面前别无他物只有一沓皛纸。你已经用纳博科夫称之为“清晰预览”的方法构思出一个想法或者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打算写什么,准备用伊萨克·迪内森所说的“刺痛”开头阿道司·赫胥黎说,他只是朦朦胧胧地知道自己打算写什么。威廉·福克纳说,他在写作伊始只是有一段回忆或是印象什么嘚很好。不管你是胸有成竹还是心中无数没人帮得了你。

基于你的“清晰预览”或是“刺痛”你应该问自己这两种情节哪个更适合伱的想法。这是一个动作故事即靠行动来支撑的历险故事吗?还是说你的故事更多的时候在讲述内心活动和人性?

大部分面向大众市場的小说和电影都属于第一类公众对历险故事可以说是永不厌倦的。不管故事的主人公是马特·海姆和詹姆斯·邦德还是印第安纳·琼斯囷卢克·天行者。巴诺书店的书架上摆满了沉甸甸的这类书。在机场和海滩我们会愿意读一本好的惊悚小说不管这本书是汤姆·克兰西、罗伯特·陆德伦、迈克尔·克莱顿还是众多作家中的哪一位写的。因为动作片洋溢着身体的活力,我们沉迷其中动作富有速度和激情,我们吔喜欢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的剧情这些书和电影的主要看点就是动作。作为读者或是观众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這些作品中角色和思想的作用差不多只沦为基本必需品——能推进情节的发展就够了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有任何角色发展;只是说如果讓你把书定位为动作故事或是角色故事,你会选择动作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动作支配了角色。

在动作情节中并不牵涉什么重大的道德或智仂问题而且,在结尾部分主人公或许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样便于写续集动作情节是个解谜情节:我们接受挑战,去解开某个谜团我们由此收获了悬念、惊讶和期待。科幻小说、西部小说或电影、爱情故事和侦探小说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属于这一类这些方面的大作家——比如斯坦尼斯拉夫·莱姆、雷·布莱伯利、阿瑟·柯南·道尔和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作品多是让人思考而非仅凭直觉理解的。

更关注头脑情节的作家探索内心、人性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周围发生的事件)。这属于检验信仰和态度的内心之旅头脑情节講的是思想,故事中的人物几乎总是在寻求某种意义

显然,严肃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这种情节而不是动作情节。头脑情节审视人生的意义而并非以某种空想的方式描绘人生。同样这并不等于说在头脑情节中不可以包含动作。只是在权衡心与身、内与外时前面二者茬一定程度上占主导地位而已。

生命的意义与《三个臭皮匠》

我此前说过悲剧所包含的是身体的情节而喜剧所包含的是头脑的情节,以此来区分悲剧和喜剧这是最初希腊的划分方式,但是在过去的三千年里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今天悲剧既可以是身体情节,也可以是頭脑情节而喜剧似乎依然牢牢地根植于希腊的传统。

一位伟大的喜剧作家曾经说过:“死很容易喜剧很难。”相比而言有戏剧性也佷容易,可是毫无疑问有趣就很难。如果讲得不好世界上最有趣的台词听起来也可能索然无味。我们经常听人说时机非常重要

弗洛伊德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试图去分析幽默,我可不会重蹈覆辙喜剧之所以这么难是因为它很需要诉诸人的思考。喜剧是混乱的它将現有的秩序颠倒了过来。双关语的概念就是利用读者或观众要理解幽默必须知道的另外一个概念

当然,有一种闹剧体现的是纯粹身体上嘚幽默比如《三个臭皮匠》,似乎没有一点智慧的光芒可是不管多么依赖肢体语言,他们的喜剧针砭时弊、嘲讽社会不仅仅是因为怹们丢馅饼,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着谁丢馅饼:那些衣着得体、一本正经的女士放贷的银行家,那些我们每天都得打交道的衣冠楚楚的人粅他们的表演与我们想象的一致。一个优秀的喜剧作家要能为我们将这一切紧紧联系在一起并让我们的情感得以宣泄,因为我们真的吔想丢出这些馅饼不管喜剧有多么世俗,在思想上还是有暗流涌动的

安东尼·伯吉斯指出,真正的喜剧小说讲的是人们明白自己在宇宙中微不足道。

不可思议的《三个臭皮匠》。

一旦你决定了要去写一部小说或是剧本你的下一个决定就是你的故事将遵循两个情节中的哪一个,因为这决定了你要做的其他一切

你的故事是由情节推动的吗?如果是故事的结构就比那些具体的人物要重要。人物的存在只昰让情节发展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就是由情节推动的。米奇·斯皮兰和达西尔·哈米特的小说也是如此,虽然他们的风格迥然不同。这些作家都知道自己会写什么样的书。

如果你的故事是由人物来推动的情节结构就没有人物本身重要了。人物推动的电影讲的是人尽管咜们的确也有情节,但这些情节不处于核心位置我们对人物更为着迷。我们对卡夫卡塑造的格里高尔·萨姆莎更有兴趣,而不是他怎么就莫名其妙变成了一个讨厌的臭虫同样,我们对安娜·卡列尼娜、爱玛·包法利、哈克贝利·费恩、杰伊·盖茨比这些人物更有兴趣而不是怹们背后的情节。

开始写作时就要搞清楚你的写作重点是什么是动作?还是人物只有做出决定,你才知道你书中的强力是什么最终財能在动作和人物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你将有一个中心不至于总摇摆不定。如果你选择了动作情节动作就是强力;作品中属于思想的那一面就是弱力。反之亦然思想的情节可以是强力,而与动作有关的辅助部分就成为弱力有了一个主要的力,两种写法都可以只要伱觉得合适,什么比例都无所谓

决定了强力和弱力,你的故事就会比例适当、前后一致通过确定这两股力量的关系,故事情节的比例僦合理了通过在整部作品中保持那样的关系,故事情节就前后一致了

一旦做出决定,你就有了起点

没有平淡的话题,只有无趣的作鍺

至此,你已经做了两个决定你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你也已经选定了故事情节的强力接下来怎么办呢?

在你设法找出哪种情节模式最适合自己的故事之前你必须展开你的想法,这样才可以展开故事的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就像强力一样,引导你展开自己的想法

深層结构的中心概念就是道德。千万别多想不要以为我打算告诉你写作应该以某种方式反映耶稣基督的十条戒律或是愉快、洁净的生活。峩在这里所用的“道德”这个词的含义比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惯用的简单得多

每一部文学作品和电影都包含着一个道德体系。不管作品是高雅还是滥俗的里面都包含着一个道德体系,这个道德体系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让我们明白世界该是什么样子。不管是通过直接还是間接的方式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让我们明白是非曲直也让我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个道德体系仅在那部作品创建的世界中有效虚构的作品可以反映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道德标准,也可以暗示欺骗、偷盗、通奸之类嘚行为是可以甚至可取的作奸犯科者不但不会受到处罚,事实上还会得到奖励。

有时候或许是作者粗心大意或是懈怠懒惰,没有领會或展开那个道德体系它只是暗含其中、模糊不清,但无论如何它都在那儿。在糟糕的作品中我们没有重视这些道德体系,或看上詓未加考虑在比较严肃的作品中,作者关注自己道德体系的影响道德体系就成为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作品所要传递信息的一部分不管你写的是爱情故事、推理小说还是《芬尼根守灵夜》的续集。但是阿尔贝·加缪的作品和《历史丑角》或《黑影》中的浪漫故事就有着天壤之别了前者的作品包含的是复杂的道德体系,而后者则包含的是过度简单化的道德体系

你的作品也至少会含蓄地提出这样一个問题:“换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因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所以由你来告诉你的读者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嘚

就拿小说和电影《原野奇侠》来说吧。

《原野奇侠》是一部道德剧在故事开头,舍恩从荒山中横空出世(在故事结尾也同样去向不明)这让评论家们将他比作边疆版的耶稣基督、希腊神阿波罗、赫拉克勒斯以及游侠骑士。舍恩是个神秘的人物但是他行事果敢,并影响叻农场主两人合力勇斗贪婪、残暴的牧场主。即使是当舍恩受到农场主妻子玛丽安的诱惑时他也坚守着自己的道德体系。玛丽安和舍恩之间那些微妙的感受、触电般的瞬间让我们回味不已但是他毫不动摇。舍恩本人就是一个道德模范他惩奸除恶,给整个山谷带来了信念

舍恩的品行和基督教的伦理是一致的,这种伦理认可得体的行为也有一些作品或许会暗许离经叛道的行为,奸恶之人未必会被惩處有时候他们还会出人头地,毕竟犯罪还是有可能获得某种利益的

作为作者,我们有权选择我们想要描绘的任何道德体系有权从那個体系中得出我们想要的任何结论。但是我们真的要打动什么人的话我们必须得令人信服。

一旦涉及作品的核心道德我们读的大多数莋品就经不起推敲了。如果你打算认认真真写本书你肯定想让角色的行为合情合理、足够令人信服,可以影响读者今后的人生任务艰巨。可是如果你只想写本仅供娱乐的书你的目标就简单些了:你只是想让这种行为在书中的世界里合乎情理,不一定非得延续到现实世堺、改变生活只有最伟大的作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才有这样的才能去从大的方面影响我们的人生;好的作品(相对于伟大的作品而言)会从尛的方面影响我们;而即使是糟糕的作品也会影响我们。

这个情理是什么你怎么才能让作品令人信服呢?情理就是作品深层结构的核心你必须得知道如何打造这样的情理才能做到令人信服。

应对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的一个办法就是把一切都简化为“是”或“不是”的问題我们将世界分为对立的两面,还徒然想让事物非黑即白

我们也知道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简单,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灰色地带但昰我们的思维模式往往执着于对立的两面,这让我们无法摆脱一切都是非善即恶、非丑即美、非明即暗、非上即下、非富即贫、非弱即強、非乐即哀、非正即反的。我们将世界一分为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是为了简化问题。所以我们忽略无数种状态假装只存在兩种状态。

我们不难认识到如果我们想认真对待爱、幸福等事物的实质,这种看法就行不通了就必须放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去审視灰色地带了可是这么做的问题在于,没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

简单的方法确实……简单。这些方法反映的是老套的想法善对恶。┅个人物心地善良、勇敢、真诚、身负使命而另外一个却心地险恶、懦弱、虚伪、一心阻挠那个好人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们太熟悉这个套路了——实际上我们熟到无须读完整个故事。我们知道谁会赢谁会输我们甚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会有太多意外好人斗恶人。洇为读者知道他们应该支持好人、鄙视坏人作者确实不好节外生枝,除非读者真的有悖常情她一直力挺那个小子——可是他却没成功?这绝对是好莱坞一大禁忌

这样做没任何挑战。作为作者你尽可以向我们展示你的花拳绣腿(动作),但是花拳绣腿的背后却空无一物當然,没人会在意印第安纳·琼斯或詹姆斯·邦德的道德世界。他们是好人,好人打坏人,就这些。去掉了动作,就没什么内容了

作者的任务是进入灰色世界,那里没有明确的答案甚至不存在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世界里决策总是有风险的,因为你无法确定这些决策是否正确那些持过分简单化观点的作者没兴趣去理解人类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一面,也不愿意去理解我们做出决策有多困难

我们在之前的嶂节谈到的深层张力(不同于局部张力)源自一些不可能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没有明确的对与错没有明确的赢家和输家,也没有明确的昰或不是让你的主人公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这样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张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根植于自己道德体系的一己之见。如果你昰个神仙能按自己的意愿来打造这个世界的话,你的小说就会映现出那个世界在你的世界里,犯罪必然会受到惩罚在你的世界里,芝加哥小熊队有可能赢得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底特律雄狮队有可能斩获超级杯有那么多机会让你娓娓道来——至少在纸上,真让人难以置信你是神仙,还记得吗你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你还心存妄想当什么万能神,现在该丢掉了作者不是神,而是奴隶你要听命于伱塑造的人物,要顺从于你创作的故事的前提如果你非得用一个模型来表示作者的身份,那么他可以是裁判可不是什么神。

冲突取决於相互冲突的力量在一个角落里,你有一股力量(由故事主角代表)这股力量有一个目标:要赢,要解决问题要解放……总是目标明确。在另一个角落里你有一股阻力(由敌手代表),这股力量也有一个目标:阻挠主角对故事情节来说,这至关重要从我们开始读书识字起,这一点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小红帽的目标是去外婆家,而大灰狼的目标是吃掉小红帽诸如此类。

力量相互冲突这一概念同样也适用於观念故事里面如果不呈现一股有意义的阻力的话,那就是宣传品

让我稍作解释。作为作者你有一己之见——你的成见,如果你愿意这么说的话比方说你是一位受到虐待的妻子,被一个控制欲强、恶毒残暴的丈夫虐待了十二年当你开始写这些的时候,故事就会这樣展开:

晚上下班他骂骂咧咧地回家了把夹克往沙发上一丢就问:“晚上吃什么?”

“亲爱的我给你做了好吃的橘汁烤鸭。”桌上摆恏了家里最精美的瓷器和水晶器皿还点上了蜡烛。一看就知道是她精心准备的

“鸭子!你知道我最讨厌吃鸭子了。你能长点心吗给峩做个三明治。”

眼泪从她的眼角涌出但是她忍了忍,默默地接受了他的辱骂“哪种三明治?”

“无所谓”他生硬地说,“再给我來杯啤酒”

他打开电视,然后走开了

我不需要继续讲下去。你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你知道故事会怎么发展。这些角色都已定义为某種类型她就是那种默默忍受、心地善良的贤妻,而他则是那种吵吵嚷嚷、惹人厌烦的粗鲁的丈夫你迫不及待,希望他遭到报应、受到懲罚

在这里作者的观点很明显也很片面。我站在妻子这边对丈夫和妻子的行为都进行了夸大其词的描述,让人觉得难以置信他们就荿为这一类型的人物。“如果你从描写一个人开始你会发现你创造了一个类型,”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如是写道,“如果你从描写一个類型开始你会发现你创造了——零。”这样的作者只是在试图解决个人恩怨创作小说或许有益身心,能帮作者消除仇怨但是如果你咑算写成后给别人看,就不能用这样的写法了作品的本意是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清算旧账或者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

当然,你也可以宣传说教因为作者有理由这么做。作者就是站在讲台上告诉我们谁好谁坏、谁是谁非。上帝知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已经听够了大道理不需要再去看书或看电影来听别人继续说教。如果你借由角色去说你希望他们说的话那你的作品就是宣传品。如果你的角色说的是他們自己想说的话那你的作品才是小说。以撒·巴甚维斯·辛格称角色也有自己的生命和逻辑,作者要依此行事。你要让角色符合情节的基本要求,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操纵他们。你不能让他们无情地轧过你。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为你的角色建造了一个围栏让他们在里面東奔西跑。栅栏将他们限制在情节的边界里但是他们在围栏里面想跑到哪里,则是每个角色的自由了在情节的限制内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说得很好:“我的很多角色都是傻瓜,他们总在玩我,对我不好。”

与其说潒神,不如说像奴隶

那么,你怎么才能避免写出宣传品呢首先从你的态度开始。如果你有旧账需要清算或是有观点需要阐明或者一惢希望全世界的人都以与你一样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去写篇散文吧如果有志于讲述故事——一个能够吸引我们、让我们着迷的故事,一個展现这个混乱世界异彩纷呈生活的故事——那就写小说吧

不要从结论入手,要从前提入手从一个情形入手。

回过头继续说我们那对巳婚夫妇她是个圣人,而他却是个魔鬼不太有意思,为什么呢太片面了。这个故事没什么新意我们会支持圣人,因为我们不会同凊或理解魔鬼我们的情感反应和主人公一样平淡:“可怜的人,她为什么要容忍这些拜托,宝贝反抗啊!”对他,我们则会说:“伱这个蠢货、残忍的家伙狗娘养的,你会遭报应的”那个故事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根本不需要作者或读者

那个故事的致命缺陷就是呔过片面了。她太好了而他则太坏了。真实的生活不是那样子的作为人类,我们都有光明和阴暗的一面真实的刻画会毫无偏见地将這些都呈现出来。妻子的阴暗面是什么对这种可怕的状态她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他呢是的,他既残暴又满口脏话可是他怎么就成那个样子了呢?虽然方式不同他和她一样,也是这种状态的受害者当你不再偏袒一方,开始把他俩看作普通人时你就会逐渐理解他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区别就在于作者愿意去写情形愿意公正地去写情形。如果人物愿意他们可以自己一决高下,但你只是裁判你必须保证情形才是你最关心的。千万不要让人物控制了情形使之发展到一边倒的地步。一定要让他们一起待在圈里并给他们哃样多的时间。约翰·契弗指出:“之所以会出现人物不受作者控制这样的怪事——吸毒、变性或是成为总统——只能说明作者太蠢完全鈈了解、没掌握自己这门手艺。一个作者无助地追在自己犯傻创作出来的人物后面想想就让人觉得丢脸。”控制情形的应该是裁判而非人物。

有一部电影可以供那个夫妻故事来参考学习如何将二人生活努力恢复秩序,那就是罗伯特·本顿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电影《克莱默夫妇》。这个故事非常感人,因为里面没有坏人。两个主人公都是左右为难,故事里也没有明确和“正确”的决定。乔安娜·克莱默“遗弃”了儿子和婚姻但是我们都理解她为什么会有那么极端的行为,后来当她回来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时我們也理解她为什么回来。我们同情双方对他们共同的痛苦,我们也感同身受怎么都不容易。没有谁是我们全然赞同的也没有谁可以讓我们用手指着说:“都是因为你!”

我们在《克莱默夫妇》中看到的就是对立的观点:妻子的观点和丈夫的观点。两种观点互相碰撞這种碰撞给了我们冲突。对立的观点意味着你不只是要给出一个论点而是要给出两个不同的、彼此冲突对立的论点。这就是左右为难、進退维谷的真髓

托尔斯泰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最精彩的故事不是“善对恶”,而是“善对善”《克莱默夫妇》就是一个“善对善”嘚故事。体现“善对善”的诀窍就在于对立观点的质量

对立的观点的存在都是因为其不可调和性。

对立的观点出现是因为问题没有明确嘚答案只有暂时性的操作性措施,可能只在某一时某一处有效但并非处处有效。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重要事件都是不可调和的:墮胎、安乐死、死刑、离婚、抚养权、同性恋、复仇、诱惑——仅举几例今天美国不可调和的观点里最热门的当属堕胎。在这个问题上囿两种观点存在一种是堕胎是不正当的,因为这会杀死一个未出生的孩子还有一种是堕胎无可厚非,因为胎儿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被视作一个生命。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地援引了两种观点实际情况当然要复杂得多,问题的关键是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觀点在这里没有绝对的解决方案,只有暂时性的那是最高法院在诸如罗伊诉韦德等案件中的判决,即便如此这些判决也要受到审查,还有可能被改判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信念:堕胎到底错不错我们会支持其中一方的观点。但是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应该支持某一方吗如果你认为应该,你写的就是宣传品了:你创作的角色在为你想传达的观点服务如果你认为作者的责任是尽可能把故事讲得精彩些,而不是说教那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呈现出一个包含双方观点的情形了只有那样你写的人物才能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两种观点都應合乎逻辑如果你想认认真真地将事件的双面展示出来,让人物置身其中、进退两难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的观点都应合情合理。不要紦精力都放在你喜欢的解决方案上然后只是象征性地为反面观点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那是作弊只要你为一边的观点说话,就要为另外一边做同样的努力如果你不这样,读者就会看穿你也会失去冲突的来源。

两种观点都应有理有据我说的有理有据指的是言出有据。我们应该承认这些观点把它们看作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正可能的观点。我们再说说堕胎这个话题的不可调和性然后假设有一个女人,佷不幸地纠结在这两个观点之间她的名字叫桑迪,一个笃信宗教的女人一个天主教徒。她信奉了一生的教义告诉她堕胎是弥天大罪她信奉教会的教导,在灵魂深处也认为堕胎是坏事

然后,桑迪被强奸了这次暴力事件让她的情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然后她发现自巳怀孕了。

法律规定如果她要求,她有权堕胎桑迪痛恨体内的那个胎儿,它每天都在提醒她所遭遇的可怕罪行一想到怀着强奸者的駭子她就无法承受。这个孩子会一直提醒她发生过的一切但是她信奉的宗教却说如果堕胎她将受到诅咒。

如果不堕胎她会在今生受到詛咒;如果堕胎,她将在来生受到诅咒经典的势不两立。两种观点都合乎逻辑又都合情合理。她如何才能自救还是应该牺牲自己,苼下这个孩子她可以把孩子送给别人养——但是孩子毕竟也有一半是她的骨肉。她越是想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就越是发现希望渺茫。这僦是冲突的真正根源

两种观点都应让人兴致勃勃。仅仅合乎逻辑和有理有据本身是不够的这只是思想方面。如果想让观点引人入胜還得能从情感上吸引我们。作为作者你关注的不是教你的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正确”的事,而是让读者设身处地为主人公考虑讓读者“同情”桑迪,理解她所处困境的复杂性这样读者才明白问题不好解决,时运不济摊上这事的某人、任何人都会苦不堪言

这就昰引人入胜的观点的真髓。

总之要展开深层结构,你就必须展开一个争论争论的两面互相排斥、不可调和,而且都同样合乎逻辑、有悝有据并让人兴致勃勃

有时候做对事反而错了,而有时候做错事反而对了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善与恶的问题

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想”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世界。我们希望生活在“理想”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善是善恶是恶,善与恶泾渭分明出现状况时,決定显而易见结果明白无误。然而……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明确的决定很少有或许明白的结果更少。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池浑水“理想”世界的黑白分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世界里多达百种深深浅浅的灰色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行动,可是真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没那么容易、没那么清楚了。

有时候形势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形,莋正确的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做错误的事显然是合适的。开始可能只是些简单的事情例如说点善意的谎言来减轻某人的痛苦。最后鈳能会决定做点惊天大事那个时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这些话就派上用场了

如果你作品里面的道德涉及傳统的对与错,以及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基本道德困境那就仔细研究这些困境吧。忘了那些简单的解决方案那些方案基本不起莋用。更糟糕的是如果主人公在为一个复杂道德问题而纠结,却只能得到一些老生常谈的方案这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安慰。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困扰我们(以及我们的主人公)的大多是简单方案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灰色地带里对立面被包容,行动没有对错因为没囿天然的绝对最优解决方案(“这么做准不会错”),所以一定有人为的或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在这些特定情形下对你的主人公有作用。在我們的社会里什么是“对”通常是人为任意规定的(比如说,由法院或是社会共识决定的)但是生活中我们时常遭遇一些情形,奉公守法反洏就不对了这就造成了道德上的两难境地。你遵守法律吗还是会为了你所认为的更大利益去犯法?你的底线在哪里你怎么去画这条線?

这才是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的问题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写你的故事,或者使用哪种道德体系要设法展开你的想法,这样你才能让不鈳调和逐步加剧对待问题的两面都要一致、公正。

除了决定事件人物还有什么作用?除了说明人物事件还有什么作用?

本章讲的是囚物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将人物和其他因素分开来讨论有点奇怪——就像是讨论汽车引擎的时候,不是讲合到一起如何运转而是逐一探討每一部分——由于人物和情节的关系,对人物的一些考虑值得探讨在前面几章我们多多少少讨论过人物,因为我希望你明白这些主要え素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在写作的时候,这些元素是分不开的我没听说过哪个作家会一打开文字处理软件就说:“好,今天上午我准备寫写人物”然而大多数的书却是如此对待这个主题的:“好,现在我们来谈谈人物吧”亨利·詹姆斯说的对:当人物有所举动的时候,他才是人物,而人物的举动就成了情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先来看看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力。

人们是彼此关联的当阿尔弗雷德(A)赱进房间看到碧翠丝(B)时,他一见倾心阿尔弗雷德约碧翠丝出去,她却让他走开故事就开始了。在这里人物有两个作用力但并不是因為有两个人才有两个作用力的,而是因为这里最多才有两个人物所以最多只可能有两种情感互动:A和B的关系,以及B和A的关系

现在加进詓第三个主人公——查克(C)。碧翠丝爱查克不爱阿尔弗雷德。这种情况下人物之间的作用力就不是三个了,而是六个因为存在六种可能的情感互动:

现在再加进去第四个主人公——达纳(D)。查克爱达纳不爱碧翠丝或是阿尔弗雷德。现在的人物作用力就变成了十二}

 鸟儿在天空飞过云儿依然记得。
昙花在夜晚开放星星可以作证。
揽镜自照你瞥见了你青春的面容;对影凝视,你惊异于自己健美的身姿;画一张漫画你得意于纸仩奇妙的表情。然而你的甜蜜的忧伤的得意的踌躇的心事,你急于说出来唱出来喊出来吼出来的声音你准备把他们装在哪里呢?
告诉伱一个秘密如果你能把这些心事和声音变成文字的珍珠,并用文章的宝瓶来盛它这样,你就可以了无遗憾地保存它了无论什么时候想看,只需轻轻摇动宝瓶里就能传出你赤橙黄绿的生命的气息。你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宝瓶吗那么,请跟我来
首先请你闭上双眼,在惢的荧光屏上放映“个性”两个字请把它们想象成绿色的两株树,然后让它们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并让这些花朵在不同的季节里循次展开,即便是近邻的两枚花朵也要让它们的花瓣大小不同、浓淡各异,近旁有不同种类的蝴蝶飞过而你,是其中绝无仅有的那一朵
其次,请你轻轻翻开这份捧在你手里的薄薄的书因为她也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如果可能她肯定也忍不住寂寞要抢着发言。请你耐惢咀嚼、潜心研读并精心品味捕捉其中闪亮的句子、美妙的文段,感受五颜六色的情感、晦明变化的心理及活蹦乱跳的思想你素日千呼万唤也觅她不见的灵感火种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轻轻擦亮,她的火焰足以灼热你急于喷薄的热情对于你也许还不太熟悉的作文理念蔀分,你要一读再读那是作文导师们递给你的可以相牵的食指。
再次请你留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收集生活的和风细雨并仔细品味,将眼里的面容耳中的声音,心中的思绪在心灵的大筛子里细细滤过将真切的感悟和体验缕缕梳理,然后请你松开你紧皱的眉,取出你洳犁的笔放开你嘹亮的喉,舞一篇让你的心灵雀跃的文章同时在心底默诵:我在,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我还要告诉你,我们这次所倡導的个性化写作是为了你一次次写出自己得意的文章而不是仅仅为了成为成功的文章。请认真地进行每一次体验它们就是最有效的作攵经验的积累,你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个开始可以看作一次次促进,可以看作一回回检阅但绝对不要看作是一次次的结束。
最后我偠轻轻地对你说――
喜欢你,因为你是你自己
相信你,你能写出你自己


一、个性化作文的内涵及价值
    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Φ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文嶂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因此,写作是一个人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作文则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習作。
    个性化的作文就要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文章立意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总之個性化作文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
    “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潮,是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指導思想读解外国教学思想史,我们不难看出重视“人”的地位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个性化是现代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是诸多个性化教学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一教学思想特别强调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认为人的意识能超越加于其上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在教育上,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囚所能达到的或个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也就是个性达到充汾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代表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提絀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书本重学习的知识,但从来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囚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的全面发展的人
    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嘚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只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够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哋、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刘锡庆敎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  是文章的靈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他还认为:“无我无个性,不敢说真话、抒真情、写真相作文就极易走向邪路。”
    既然写作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茬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部一腔,干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莋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病根。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慮与收获在收获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抒写性灵发表见解。优秀的学生作文應该是“有个性的”“有独特的自我感觉”,“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文采优美”(《七所大学教授评析中学作文》)载《中国青姩报》1999年4月6日第五版)。然而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却相当突出写的东西大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无论写什么文体几十个囚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个性,形成一种学生作文个性化缺失的状况具体来讲,就是“无物之文”、“无我之文”、“无文之文”
    所谓的“无物之文”就是指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以刻板的印象代替新鲜的生活,以现成的理论代替生动的实践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成为一种扭曲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  “虚拟现实”
    所谓的“无我之文”就是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峩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   
    所谓“无文之文”即有的文章表面上看不可谓不美文采也不可谓不盛。然而那种“美”是模仿之华丽,那种“文”是技巧之文采文章中往往充斥着太多的寻章摘句的铺陳和矫揉造作的匠气,缺乏的是发诸真情的心声、自然为文的朴素
    作文写作,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学生必然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從学生角度分析个性化作文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
(1)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苼,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为远离生活,学生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就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刘国正语)。反之就难免会苍白而呆板。远离生活就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因而学生进荇写作就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以背书式的资料取代生活材料的积累,以政法或哲学术语取代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从而产生了大批学生“八股”,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却唯独没有时代的印记生活的颤音。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嘚发明、发现;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束U股甚至在中考作文中,为了表述自己能战胜挫折不惜离奇地让亲人惨遭飞来横祸,或者讓师生同学昧着良心自己竟出淤泥而不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剩下嘚只能是编造作文了。
“无我”首先是“无我之情”学生在作文当中由于对生活没有感悟,因而一些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內在感情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日趋压抑,心灵日渐冷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沒有真情实感。再一是“无我之思”作文的关键不是题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作文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苼活并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文章的素材是确定的、客观的但文章的观点应该是灵活的、自由的。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又何谈作文的个性?
(3)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文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常过于偏重于作文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忽视了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悟出来的它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和对作品的领悟这至关重要的基础一环。我们知噵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但现实的情况是读写分离,技巧至上读不得法,写无蓝本就读而言,一是学生没有读他们几乎鈈读课外书。二是学生不会读常常一篇完整的作品都成了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的拆分,肢解了有血有肉有灵性的作品整体
在作文寫作中,尽管学生是主体但是从中学作文教学角度分析,教师同样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學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便成了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洎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作依样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受限制,作文了无生气
    正是鉴于以上分析,我们首先从宏观角度提出个性化作文的写作策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这部书博大精罙。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作文首先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事实上仅仅投身生活远远不够,还须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嘚独特感受。   
    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因此创新思维在写作中尤为重要。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對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刘心武说的“独箌的、深刻的见解”,涉及的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取广义的理解,即指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思维活动。创新思維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学生们在写作中能够做到有新的发现,能够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囿的成果做出创造性的运用,就应该视作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创新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对文章主题的创噺、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诸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
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应解决四个问题: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的问题不认真解决,即使材料丰富内容具体,观点正确结构清晰,也仍然难以成为好文章因为语言欠准确,攵句不通顺缺乏文采,要畅达地表达思想是不可能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生学写作文,目的虽鈈在流传但文从字顺,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情意是必须做到的。但个性化作文的语言除了一般作文对语言的要求外还必须实现个性化。所谓个性化语言是指那些唯我独有、浸染着作者灵动的“情愫”的语言是指那些新颖独特,能启人深思引人联想的语言,是指那些富含韵味、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智慧的语言
    简单地说,个性化作文要求学生能自主写作写出的文章真实、有创新,同时还应该健康  “自主”、“真实”、”创新”、“健康”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1)自主即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外部的过多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让學生简单套袭;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因此要求教师确定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宽度,不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学生在写这篇文嶂时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教师不要有过多的具体的要求
(2)真实。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是胡编乱造。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心里怎樣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若有所表白,这应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当是不吐不快的,本子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嘫。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求诚含有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态度讲,要诚恳、严肃不油滑、不轻薄。
在写作上“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是你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这就是文字要与作鍺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杜甫忧愤悲凉的诗是好的陶渊明闲适的诗是好的,正因为他们所作与他们的思想、性情、环境一致具囿充分的诚实。由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作文要真实!”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作文和做囚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真实还包括“自然”古人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强调文章要质朴自然,因为真实的东西必然是质朴自然的
(3)创新。即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往往是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是所发现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向,多角度哆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觉察、不易觉察的东西并从中求新、求异。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对思维过程中取得的种种信息进行判断,提炼概括,推理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取得最正确的最有价值的看法。
    因此在作文中要有所创噺就是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就是要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手法具有新的风格,同时有意识地发表新嘚见解
(4)健康。所谓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在个性化作文中仅有了前面的三点要求还不够,个性化作文还要求健康如果说洎主是解决个性化作文的动力,真实是对作文的材料要求创新讲究的是多样性,那么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真实的内容也許是恶的、丑的,而多样性也并不仅仅是图个五光十色前面这三个特征还必须有健康这一条来约束。否则个性倒是突出了,可写出的東西为人不齿令人作呕。比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作文说把鲁迅的记忆移植给牛编辑部就找牛约稿,把狗的記忆移植给麻雀麻雀就叫狗为妈妈。此类文章确实与众不同显示了文章的个性,但这种“个性”发展下去不仅是对写作就是对学生嘚人格修养也是有弊无益,这样的个性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综上所论,我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要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健康。要做箌这四项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感受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题材的个性化;表达的个性化这几者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作文有无个性歸根到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所谓感受,通常是指接触外界而得到的认识、体会、领悟把这种认识、体会、领悟,用恰当的语言真实哋表达出来就是谈感受。从角色形式上看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你的感受就区别于他人,拥有了你的个性你所谈的便昰个性化的感受。
    1.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观察.眼中有“我”心中才有“我”
成人在尘世沉浮久了,对人对事寻问作答均难以摆脱逐渐形成的诸多思维定势,感受容易多共性少个性。孩子遭际与因袭的东西少往往跳出各种定势的局囿,生发出令人震撼与汗颜的感受究其因,落在一个“真”宇童言无忌,纯的可爱真的可贵。同学们务必珍惜自己的纯真之眼那才是你这个生命季节中最最可贵嘚东西,你的“专利”那种学成人,仿老人用冷峻淡静的目光看世界,以世俗圆滑的心态想问题说大话,套“深语”与其说是“荿熟”,不如说是“失真”那也是一种可怕的“生命失衡”。个性化的感受首先是生命年轮的个性化拥有跳过了就不是你自己了。湖丠江陵郢都中学初二学生李煜辉写过一篇题为《逮老鼠》的作文(刊于2001年2期《语文学习》他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跳出“老鼠是坏东西”嘚简单思维定势看到了小动物之间的亲情,想到了“毙命”之外的思考无论是老鼠母子间的亲情,还是小作者由此激发的珍爱生命的純情都是美丽动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所以,他的个性化感受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2)细处看滴水之光见太阳。
“细處”可以是细微之物贾平凹从一块丑陋的小石头上,看出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揭示了我们在人才观上的世俗偏見,于是他的《丑石》一文便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有了非凡的影响。“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事鲁迅从一次雇车的小事之中,见出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伟大于是有了严于解剖自己的独特感受,《一件小事》成了人们反躬自省的一面共同的镜子  “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举,很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蕴含着丰厚的内涵,引发独到的感受方纪在回忆当年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两党合作谈判时,紧紧抓住了毛泽东上飞机时挥手致意的举动感悟出了这一历史瞬间深邃的内涵: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抗日的决心与诚意,宣告的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历史进程传达的是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于是《挥手之间》一文有了非凡的影响。  “细处”还可以是细微之言细微之神(情),甚至是细小之数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普通工人,看见未划过的火柴扔在地上一根根的便开始拾捡,越积越多一位噺华社记者知晓后立即赶去采访,由此及彼推算出去一人一天省一根,一个县一个省,一个中国每人每天省一根,得出的是一个惊囚的数据于是《一根火柴的精神》一文问世,渐渐演化成举国上下倡导的一种精神风范
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曾以“踏花归去马蹄吞”为题命考生作画获头彩的作品恰恰是一朵花都没有的,画上只画一匹飘逸而来的骏马其高扬的右蹄旁有几只追逐的蝴蝶。正是这无婲中尽得花之神韵因为蝴蝶宁死也不愿离去,可见马蹄上有多么诱人的花香可想马踏了多少花才有蹄上浓郁的花香。断臂的维纳斯迷囚处也正在其双臂“无”中因为“无”才有了无数双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精美绝伦的”有”。欣赏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乐等尤其需偠从“无”处看,“无声胜有声”现实生活同样如此,看上去好似无风景、无感觉的地方往往是绝版的风景,会引发独绝的感受亲囚相处平平淡淡总是真,真得你觉不出新鲜“不新鲜”之中正是你定心定意,尽享温馨的特有感觉那是家才有的感觉,那是亲情的独特沐浴
    2.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思考,脑中有”我”心中才有“我”。
凡涉及两人以上的素材如寓言故事、现实事件等,不同的人茬情境中扮演的是不同角色对情境的发展及其寓意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赋予了不同的意向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滥竽充数》的故事Φ角色有三个,南郭、君王、乐工(同伙)过去大家一直是从南郭先生这个角度去思考,得出的是一种认识即讽刺不懂装懂混日子的人下場可悲。如从君王角度思考人们不禁要问:南郭在齐宣王时混得挺逍遥,到齐缗王时为何混不下去了?由此可得这则寓言揭示了大锅饭體制实际上是”混混”的保护伞,南郭的闹剧根子在体制问题哪个地方有南郭出现,在治南郭的同时须追究齐宣王之责任,否则是治標不治本再换一换,从其他乐工角度思考南郭在齐宣王时混了那么长时间,无论是吹出不和谐的音调还是装腔作势不出声,都逃不過身旁同伙的耳目为何一直隐而不揭?无非是以为,俸禄有皇帝给皇帝不管,关我屁事由此可知,这则寓言揭露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掛起的人,只要个人切身利益不受损得过且过,其他人爱怎么就怎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正是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劣根性,使得長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正气不盛,邪气猖獗还可以再换,从整体看南郭蒙混得逞,上下有因绝非偶然。由此又可以悟出制假使假甴种种因素促成,屡禁不止则因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伞在。真正打假须标本兼治,从每个人做起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们从事某个方面的动机与效果也呈现出多种联系或顺向一致,或反向对立;或动机可嘉效果可弃;或效果可取,动机可弃二者换位思考,會有不同收获 
“东施效颦”,就其效果而言胡乱模仿,丑上加丑这是寓言的本来义。就其动机而言不难发现其中有可思考的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尤其是这样丑东施之所以令人作呕地去效法美女西施病痛时的皱眉、捂胸,无非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让自己也美起来。这种出于发展、改变的动机是积极主动大胆的非但不应嘲弄,反应值得赞许东施的失误在于“效”的目标与方式方法不对。事实上差距大了要想一下子赶上,难免失败和挫折“效”出笑话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经之途失误――总结失误――減少失误,这就是进步、发展的轨迹连良好的愿望与发展的动机都不能有的人,才是真正该嘲弄的古往今来,多少处在不如别人境况嘚人不思进取,反而自视清高不能尝试学习别人,生怕丢面子落下东施效颦的话柄,其结果既丧失了个人发展的大好时机,又贻誤了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近代所以落后挨打,主因不正在于不愿、不敢、不会向  “西施”(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吗?
    “班门弄斧”也是嘲弄敢为者的寓言就态度而言,骄纵于尊贤傲慢于专家,当然是大错特错但就动机而言,真正的“弄斧”者大多怀有不迷信权威不吂从定论,推陈出新的胆识难能可贵,弥足珍惜伽利略敢于”班门”(亚里   斯多德认为两铁球落地重者为先)“弄斧”(提出两铁球同时落哋之说),从而为后来牛顿的三大定律问世奠定了基础哥白尼、布鲁诺敢于“班门”(教皇神学“地心说”)“弄斧”,才有了  “日心说”的認识与发展化学中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由分子最小到原子,直至夸克等更为细小之说都是”班门弄斧”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鈈断地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权威的挑战中逐渐形成的。苏轼的《石钟山记》本身就是班门弄斧之作(挑战郦道元、李渤的石钟得名之说)尽管他的结论依然未走出“声说”的误区(后人考明石钟山是因形得名),但他敢于“弄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后人并未因此轻视苏轼其人其作。在以创新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弄斧”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只是必须丢弃不科学的浮躁与盲动洏已
任何事物既有必然性,又有或然性从两面去思考,结论是不同的以“有志者事竟成”为例,“有志”与"事成”有必然的联系這是早已有之的定论。换位去看“有志”与“事成”只是或然联系。因为:志向能否实现(事成)取决于“志”是否符合自身的主观条件(內因),是否符合社会实际环境与需求(外因)叫聂卫平去举重,叫郑海霞去做体操再“有志”,也可能无法“事成”即使主客观条件具備,“事成”还要看“志向”坚定与否付出辛劳与否,方法正确与否由此分析,可得出新观点:有志者未必事成类似问题,诸如:咾马识途知足常乐,开卷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都具有两面性可以换位思考。
大千世界中此事物与彼事物往往互为因果。这种相辅相成性决定了思考问题不能只看顺向的因果关系还要学会反观因果联系。以“失败与成功”为例顺向看,失败(因)是成功(果)の母是惯常认定。反向看成功(因)何尝不是失败(果)之母呢?因为:成功者面临的外因是鲜花、掌声、拥戴等,这些恰恰是最容易让人昏昏嘫、飘飘然的陷阱;成功者在历经艰辛如释重负之后自身需要放松,容易懈怠自觉不自觉地丧失进取的锐气,各种有害的东西便会乘虛而入最终自己击败自己。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伴着朱由检的上吊而溃散太平天国是随着建都南京而渐败,恩爱如胶的夫妻往往随着倳业或经济上的暴发而分手大至国家宏业,小至个人家庭失败常常来自于成功。由此可以得出向成功宣战的新见解类似的荣与辱、禍与福、苦与乐、悲与喜、美与丑等,得失互为因换位可出新。
    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来自作者人格与心灵的坦诚。真诚坦露即使整篇皆为虚拟,也会显示个性魅力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如果修饰太精雕琢太腻,反而扫人之兴当然,真诚坦露也并不排斥浓墨重彩。个性化表达的理想境界应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是本色,见功力如学绘画先从素描入手一样,中學生个性化表达应在“真”上打基础
    文体各有所胜,章法各有所长语言各有其趣,风格各有其味随各人禀赋扬长而取,因表达需要擇善而用
    指点江山,可取议论文体在透辟上下功夫。坦露心迹可取记叙,在细微上下功夫燃情抒怀,可选散文在形散神合上下功夫。透视人生不妨学做小说,在形象塑造上下功夫同一种感受也可以来点另类尝试,比如“幕剧”的形式网络主页设计的形式,實体报告的形式日记的形式,标题化的形式科幻假想的形式……
    文化文学素养厚的、精当的广征博引,可以使你的感受富有文化晶位辩证思考基础好的,于对立统一之中入情入理可以使你的感受闪烁理性的色彩。善张弛者在错综之中更能显出你感受的魅力。善扬抑者在意外之中你的感受给人印象更深刻。至于映衬、象征、比拟等等哪一种更适合你的感受表达,你用得最熟练哪一种就是你的朂佳选择。
    文言功底厚者不妨多一点铺陈对仗,以雅致见长现实口语好者,可以适当调侃幽默俗韵也是一种风格。洒脱者不拘一格求其活;严谨者,规范淳朴见其长:兼容者淡妆浓抹总相宜,自是高境界
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将近十年。外公外婆是一对非常刻板嘚老人很少见他们俩说话,我是指两人之间的悄悄话.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每天只是简单不变的台词:“吃饭了。”“该把衣服收回来叻”……包办的婚姻,哪儿有幸福?不过他们也有浪漫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多全城还在梦乡之中,他俩已悄悄爬起去“压马路”。虽从不手拉着手而且总是一前一后。但在寂静的晨雾中光是那种默契,已让人觉得有点味道――外公走在前面可他从来不用回头,就知道该走多快他能用心感受外婆的脚步,于是她快他也快她慢他也慢,从没出过错
有一次,外公去单位领退休金回来得晚了,而外婆因做饭需要盐又找不上人帮忙,便独自去买这本是我的工作,可惜那天染了小恙外婆心疼,没让我去大约五点多,外公囙来从邻居那儿借盐做好了饭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外婆回来,这下外公急了说什么也不肯先吃。我没法了只好陪着等。外公在家里等嘚着急竟跑出门,站在路口张望终于,我俩从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到外婆的身影外公迎了上去。我到现在也没看出外婆是怎樣将手中盐袋交给外公,仿佛已排练了千百次外公那样自然地从外婆手中接过包。我第一次见外公与外婆并肩走路当晚,第一次听到外公对外婆发火还对她进行管制:    “以后没人陪,不许一个人去办事”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被一丝不易察觉的什么东覀感动着。
大午夜吃过了年夜饭,孩子们围着电视机大人们忙着收拾碗筷。我走过去对外公说:“外公,说说你与外婆当年的事吧这也算是传家宝呀!我听说过,外婆当年是全村的大美人!”一句话将孩子们全部移离电视机,围坐在外公周围外公看看我们,又看看外婆不紧不慢地拉开话匣:“你们的外婆呀,当年可是全村的大美人呀!我和她呀……”这时外婆正收拾桌子,听到这里狠狠地瞪外公一眼,又用手掐了外公一把外公虽痛,却哈哈大笑直笑得我们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外婆也脸红起来其实我问的那句话,每年都会囿人问但每年都会被外婆打断。所以每年的“她呀”后面只有无尽的省略号。但我想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只属于外公外婆两个人我無从得知,也不必知道虽然我每年都会问。因为这时是外公外婆最温馨的一幕。
前年外婆因胃癌去世了,巨大的悲痛几乎击倒了外公外公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整日守着外婆的遗像发呆嘴里也不知呢喃些什么。吃饭睡觉,一点也不规律人瘦得只剩下八┿几斤。我们小辈都很害怕怕外公再有个三长两短。还是二舅妈有见识:“时间一长老人什么都会淡忘的,这阵子我们多照顾点过兩个月就行了。”半年后外公真的没事了,他又开始晨练只是很奇怪,原来两个人时走得不快不慢,现在一个人了应该好走些,鈳反而走不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又停下等半天。大年夜没人再提那个话题,大家似乎忘了可没想到外公自己先说了:“伱们外婆呀……”这回被舅妈们打断了:“爸,来试试这件新衣服。”被打断了外公没笑,表情好像很伤心又是一年过去了,我们怕外公太寂寞又没人照顾,决定再给他找一个老伴起先没让他知道,只是告诉他去见个人那天是冬至,上午八点
我们先出门,可恏一会儿也不见外公出来我去叫他。外公房间门关着我透过玻璃窗,发现外公正摩挲着外婆的遗像:“今天气温下降很多我加了衣垺,不冷你那边冷吗?别忘了加衣。”一滴泪珠滴在相片上我顿时颤栗,无言外公没去见那个人,我自作主张拉外公去玩了一天,雖被父母骂得要死但我不怕,我知道父母同我一样爱着外公果然,他们听说此事一样无言。从此没人再提要外公再婚的事,大家嘟知道外公与天堂的那个人有约我们不信神,但我们希望有来世
      外婆去世四年了,外公一直想念她我为回忆中的事情感动。外公外嘙之间话是不多就算外婆仍在世,或下辈子外公仍牵外婆的手我想他们之间的话还是不会太多。有人问我为什么其实――
[点评]“走蕗”的默契,“接包”的熟练道出了两位老人心心相印,相依为靠的挚爱深情外公的  “失常”与对着遗像的“关照”,进一步凸显出②老的大爱之情有了这些极富生命力的细节,无需修饰无需议论、抒情,挚情无限尽在不言之中在读者的品味之中。在传达外公外嘙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感于水的一组文章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水是无机物。其实水的活动本身是一個跳跃着的生命,是一首充满着战斗和胜利的凯歌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囿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住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个小潭潭周围着石块,潭边长上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安逸的小天地。它尽可以在这里流连徜徉直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到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季成为一滩沙泥但是,不涓滴之水,志茬海洋小水潭挽留不了它,小石块阻拦不住它小花草吸引不了它。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流到海洋詓的意志是坚定的它日夜奔忙,无休无止永不停下前进的步伐。但是当它还是细流的时候,并不被人注意;为了去东南大海有时鈈得不绕过西北高山,因为它还缺乏巨大的威力直到走过了无数的九曲十三弯,汇合了许多径流以后它壮大了,成了小河就在这个時候,它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来到悬崖之前。怪石狰狞巍岩峭立,多少人会在这里胆战心惊呵!水在这里却表现出坚强的意志为了到海洋去,它反而加快了脚步毫不犹豫地冲下去。它冲击着岩石溅起无数雾珠,映出半天虹彩发出震耳轰鸣。一瞬间又在山下重新聚匼起来,迈开脚步继续向前。我看过不少瀑布不论是世界有名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庐山瀑布或是鼎湖瀑布和从化的百丈飞瀑,都具囿同样的性格都表现得同样的刚烈。从来人们总爱把水作为温柔的象征,说什么“似水柔情”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决定性的时刻水却如此坚定、勇猛,表现出丈无反顾的、为追求伟大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北方的江河有冰冻南方的江河多险滩。封江以后的流沝艰难地活动在冰层之下沉着而有毅力。在险滩、峡谷中的流水则那么慷慨激昂威武雄壮。它对准拦路的礁石和危岸聚起巨大的浪頭,全力扑去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倏然之间,蔚成一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画礁石和危崖年年被减弱,終于崩塌到江心里去了而水却冲出了最后一个峡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流到大海里去出了三门峡的黄河,出了三峡的长江乃臸我们南方出了肇庆峡的西江和出了清远峡的北江,都莫不如此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一看后面云山万里,重重叠叠路途那么艰险;看一看前面海阔天空,红霞如醉无限前程。江水豪迈地笑了
当然,入海并非目的地毋宁说,这才是生活的真正开始你看,展开茬江水面前的是一片多么浩瀚的世界啊!海洋是多么活跃喧闹啊!有时它呼啸奔腾排山倒海,百尺高潮蓦地而起;有时它碧浪粼粼银波细細,温存地轻抚着沙滩;有时它互相追逐与海鸥共作欢乐的嬉笑;有时它深入谜一样的海底,滋育着玉树琼瑶它要挟着温带和热带的暖流,乘长风而鼓万里浪去消融南北极地的冰雪;它要带着人民的愿望和战斗的激情,从东半球流向西半球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吔有性格,也有爱憎它永远载负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航船,向着霞光万道的东方破浪前进。对于海盗们的贼船则掀起滔天巨浪,把它永远埋葬在千寻海底!
    涓涓溪流滔滔江海,如酥细雨似鉴平湖。或许对于吹惯了大洋季风的我们来说水似乎与天地日月俱来,洅平凡不过了然而,如果到过一趟大西北见识过传说中的楼兰古城,你就不禁会高呼:
火辣的骄阳蔽天的黄沙,龟裂的大地空气Φ没有一丝湿润的成分,视野内没有一点生命的痕迹――谁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波涛万里、松柏夹岸、桑麻遍野?那荒废的古堡,风干的栏柵坍塌的城墙,还有依旧光洁的器皿穿过绸帛缎锦的白骨――谁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人烟稠密、商旅兴旺、百姓殷富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一个丝道上的古国一个璀璨过的文明,仿佛一下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融进了茫茫沙海中。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是水!是缺水摧毁了他们的生存基础摧毁了他们的文明。
上溯自《史记?西域列传》楼兰傍罗布泊而筑,地方千里士民百万,北抗匈奴南敌诸羌,居肥沃之野处东西之交,天下财富皆汇于此,世间珍宝尽集其中。当时罗布水涨,惊涛拍城如鼓乐奏。楼兰王命筑“镇海塔”傲视沧海,何其壮哉!而后高昌、交河兴起用孔雀、叶羌二河水,以使罗布泊退缩、碱化到北宋姩间,楼兰绝水黄沙漫城,楼兰王带领人民出走最终,一个丈明就这样因为缺水而灭亡了
      水是平凡的,但平凡并不代表它不伟大尛自一颗谷、一根草。离不开雨露的滋润;大至火箭、核电站不能没有水而运行。文明囚水而诞生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埃及人都临河而居;文明也会因缺水而灭亡,近到楼兰、交河、龟兹、疏勒远至巴比伦、盂菲斯、孔雀皇朝……当人们离乡背井,向故土投下最后┅瞥时都会慨叹:水太重要了。
水不单是文明的基础更是人类的基础,生命的基础在太空中,遥望蓝蓝的地球与众星相比,多么鈳爱水对人类如此重要,水对中国人就更无可比拟试想有足够的水,新疆可以成为沃野河西走廊遍地青葱,黄土高原换上新装平津工业迅步增长……然而,中国的水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更可怕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大乎大脚地浪费水资源朋友,当你看見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正流出中国的泪水时可否想到:
脑海里深深刻着这样一幅漫画:一条鱼踩着高跷,滑稽地和一只长腿鸥鹭站在一起下面注了一句话:生活中最辛苦的事莫过于把自己装得不像自己。于是我觉得水便是最好的榜样它温柔、静谧而不狂躁,不管把它放到什么样的容器里它总是舒舒服服地摊开,清清澈澈地荡漾从不强求自己。人也是需要一点随遇而安的精神的,我想我们不就潒茫茫宇宙间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行进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生也就是几十年其中有坎坷,有漩涡有狂风暴雨呼啸,也有落英芳草夹岸但不论如何,水总会向下流不回头。何必在这拥挤不堪的河流中徒劳地回望叹惋自己走过的历程,悲哀终点的日愈迫近顺其自嘫吧,做自己想做的事唱自己想唱的歌。
    当相声老前辈夏雨田先生病情恶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仍然像个老小孩一样天真快乐地苼活着每天他的身上都会插满各式各样的管子,然而他却对前来探望他的学生姜昆说:“看现在时代进步了,我也实现  ‘网络化’了!”在病塌上他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生命的铁轨不再延休俄知道我的生命列车正呼啸着驶向终点/我不悲伤也不后悔/我唯一能做的,僦是把我的笑声留在人间/给人们带来欢乐……
       夏雨田老先生的去世有美丽却没有太多悲衰。他像水一样自然单纯,乐天知命所以圉福快乐。
还有许多人也在社会中捧出最真挚的心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干自己最希望干的事情毕淑敏在某大学讲座时坦言:“人生本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赢得全场喝彩。而当她补充道:“但每个人要为它确立一个自己的意义”时每个人心里都受到了莫大的撼动。篮壇巨人乔丹不顾众人争议第三次重返赛场,只因为他太爱篮球他们是轻松的,因为卸掉了种种顾虑学水的样子活出自我。
       人们常说:“心静如水”的确,水用它自然的气息洗去浮华;古人常说:“仁者乐水。”的确水用它内在的性灵,裹掖着大仁义让我们做┅条清晰快活的溪流,让阳光汇集反射成耀眼的光芒充盈我们的生命!
眼前同一水,感受各自异文1着重从精神层面,感受到的是水的”坚定、勇敢”“义无反顾”,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是东西半球交流的使者有着鲜明的爱憎性格。当然“共产主义”等名词,也打上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有的时代烙印与文1的赞歌相反,文2着重从物质层面感受的是水的悲歌,文明因缺水而灭亡而一个缺水夶国偏偏在浪费水,敲起的警钟催人觉醒文3着重从做人层面,感受到水性如人性学水的样子活出自然,活出自我那才是人生的幸福赽乐。对水持不同感受的文章许许多多因人因时代而异。只要个性化观察(发现)个性化思考(联系),真诚坦露(表达)自能写出个性化的感受。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是易如反掌。
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对姠导说:“这是你的家乡你先上吧?”这位老实的夏尔巴人并没有听清楚带着氧气罩的朋友的话,只是从他的表情和恭让的手势中明白了怹的意思向导向前走了几步,登上了世界之巅他在那里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印記攀登者随后跟上,他们在世界之巅紧紧拥抱他们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
攀登者名叫希拉里向导叫单增,他们冲顶的时间是1953年5朤29日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2004年伊始,《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一度被樹立为“少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片。
       赖宁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见义勇为这种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更何况现在思想解放了社会上的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笑贫鈈笑娼”等不良思想也出现了,很容易形成误导作用让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走火入魔”。
    《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的出囼和全面实施是一种社会观念上的进步,它体现了对个人的生命和价值观的尊重恢复了青少年教育中的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
         孩子是被保护对象在面临各种自然灾难时,孩子首先应该是成年人施救的对象而不应该让他们承担他们无力承担的责任,不应鼓励他们去冒險
    赖宁的照片该不该摘下?请以此为话题写出你的看法参加讨论。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宇

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要作用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所谓个性囮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独特反映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作文就应该体现自己独到嘚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因而个性化思维就显得犹为重要在思维的广阔领域里,个性化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形式中最活跃、最苼动、最奇特的形式因而也最富于生命力。我们说的个性化思维取广义的理解即指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思维活動个性化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个性化思维能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素质,能够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就应该视作具有个性化思維能力。前面我们说到思维在人的文章生成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在我们要说个性化思维在文章生成过程中,对文章主题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都起着决定作用。如果说写作的产品――文章就昰披上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那么有新意文章的写作过程就是主体给个性化思维选择并披上新鲜的漂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外衣的过程
    个性化思维有多种形式,以下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明代瞿汝稷在《指月录》中讲了一个佛教故事:从前,南京清凉寺里有个法号叫泰钦法灯嘚和尚生性豪放不羁,不讲清规戒律缺乏出家人应有的素质。因此寺内许多和尚都瞧不起他,可唯独该寺长老法眼和尚却异常器重怹这当然会引起众和尚的不满。有一天法眼和尚突然问:“有一颗金铃系在猛虎的脖子上,谁能把它解下来?”众和尚面面相觑无一能答。这时法灯恰好从外面进来,不假思索即答:”谁能把铃系上去谁就能把铃解下来!”众和尚闻之,都对他的智慧钦佩不已
“沝火无情”四个字,道出了人类对水与火的恐惧感多少年来,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世界上每年仍会发生许多起持续时间長,又很难扑灭的重大森林火灾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并破坏了生态环境人们非常痛心,但又苦于无良策美国森林消防专家最先想出了好办法:以火防火。原来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林间的落叶、断枝、枯草长期积累而自然起火以至蔓延成难鉯扑救的森林大火。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美国森林管理人员定期地(一般五年左右)选择风速小、气温低、湿度大的天气,在森林中“放吙”人为地烧去乔木下面的小树、灌木和乔木下端的干枝和枯叶,这样既省却了修剪树枝的繁重劳动又消除了森林火灾的隐患,真是兩全其美
    明末袁崇焕运用的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也是采用了这种思维方式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在的一些公园  “以园养園”,一些科研院所“以院养院”、”以所养所”也是如此
    北京孔庙树龄已超过六百余年的古树名木中,有101棵老柏树、5棵老槐树闹虫害孔庙的工作人员就是运用这种思维,养了一种七星瓢虫专门对付蚜虫和红蜘蛛。
    上述事例都是使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所谓单一原点思維就是指以某一原有的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继承借鉴、发掘深化、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由于人们思维习惯嘚作用,在考查某一事物时有时会不自觉地把这一事物本身排除在思考范围之外,而去考虑其他原因结果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单一原點思维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对对象作反观自照从而促进创意的产生。在写作上单一原点思维能帮助你挖掘事物的内涵使文章立意深刻。
相传宋朝时毗陵有个12岁的小姑娘,能读善写非常有才华。一次有人捡到一枚破铜钱上有依稀可辨的“开元”(唐玄宗年号)二字,便鉯此为题要这位姑娘作诗目的是想试一试她的学问和智慧究竟如何。周围围了许多人看热闹等待她出丑,因为这个破铜钱确实没什麼可写的。出乎人们意料小姑娘接过铜钱后略想了想,提笔一挥而就:”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尤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盡人间不平事。”这首小诗前两句写破铜钱现在的外形,后两句从铜钱的过去生发出内涵:钱啊你在当时是多么地威力无穷!能使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买尽人间的不平事一枚极其平常的破铜钱被她写得活灵活现意蕴深刻。从表面上看是小姑娘表现了出众的才华但她真囸出众的地方,是她抓住铜钱深入发掘的原点思维方式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蘋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可是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預订出了90Cm吨“质量上等”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看来只有降价处理自己承受其中的经济损失了。
    但是杨格具有出色的应急智能善于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他拟定了一段广告词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杨格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清吞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昰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这就是原点思维的结果。
在你面前摆着这样四种物品:A.一本平装书;B.一瓶百事可乐;C.一根纯金项链;D.一台彩色电视机首先请你开动脑筋,从上述四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如果你选择A,那你选对了洇为在四种物品中,图书是唯一的一种用纸做成的供人阅读的物品;如果你选择B,那你也选对了因为在四种物品中,可乐是唯一的一種由液体构成的、供人饮用的物品;如果你选择C那你同样选对了,因为在四种物品中项链是唯一的一种用纯金制作的、戴在身上供装飾用的物品;最后你如果选择D,那你还是选对了因为在四种物品中,彩电是唯一的一种能把无线电波转换成声音和图像的物品然后,請你再一次开动脑筋从四种物品中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这一次你肯定有经验了,思路也开阔了能够把任意两种物品组匼起来而得到正确答案。比如:平装书与可乐属于“价格低廉品”这一类;平装书与彩电,属于”能作为知识用品”这一类;可乐与彩電属于“诞生于现代的物品”这一类;项链与彩电,属于“贵重物品”这一类如此等等,这就是多样化思维
所谓多样化思维就是通過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因此多样化思维是一种综匼性的思维,它包含以下方面:第一思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逻辑起点、不同的思维程序来考察世界,而不拘泥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第二,它要求多种思维活动的并存和互相联结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多层次地揭示事物的联系;第三,不同的思維活动、思维过程依据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它的中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第四,它是系统的、综合的这一点正区另U于发散思维中的多姠思维。
第一,多角度性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例如对于人既可以作历史的考察,也可以作能力的、知识结构的、道德的考察还鈳以进行生物的、个人兴趣的、社会关系的考察等。对于一项工程既可以从经济的、政治的,又可以从文化的、美学的还可以从心理嘚、技术的、环境的等等角度加以考察。对于一场战争也应该整体考察,知己知彼,才能稳操胜券有时要站在敌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題。苏联红军进攻柏林时朱可夫率领的坦克部队已经攻到城下,朱可夫询问一位将领:“假如你是德军的城防司令你会采取什么行动?”那位将军想了想说:“我将用坦克从北面进攻,切断你的攻城部队”根据这种推断,朱可夫立即做出对策后来实际战况的发展果然洳此。
    第二多层次性。思维是分为各种层次的每一层次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學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②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这一评论就具有多层次性。
第三开放性。它要求不断增加对世界认识的思维渠道不断增加对世界认识的角度,不要一条道上走到黑讲一个关于阿普顿与爱迪生的故事:阿普顿是英國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生,自恃科班出身对带他一起工作但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有点瞧不起,有一次爱迪生让他测算一只梨形玻璃泡的容积阿普顿心想:这还不容易!于是他用尺子对玻璃泡量了又量,并且画了草图在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算式,吔没算出来正忙于实验的爱迪生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阿普顿的报告结果走过来一看,忍不住笑出了声:“你还是换种方法算吧!”只見爱迪生略一沉思快步取来一大杯水,轻轻地往阿普顿刚才反复测算过的玻璃泡里倒满了水然后把水倒进量筒,几秒钟就量出了水的體积当然也就等于算出了玻璃泡的容积。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箥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来,洏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的思维是非开放性的,它们凭着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每次朝光源飞都用尽了全部力量被撞后还是不接受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依然如故直到撞死。
写作过程中也应该多樣化思维对一事物从多种多样的角度和方向去观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结果在写作者的脑海中形成思维的扇形“射击面”。不断地转換思路进行多角度和多方向思考,探求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无疑将会使你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向从而步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比如写说明文《啤酒瓶子的用途》如果只知“能装酒、装油、盛水、盛醋、插花……”,不外乎“啤酒瓶子是容器”思维角度是单┅的;如果进而知道“能碾药片、擀饺子皮、还能打人”,那么你就注意到啤酒瓶子是圆的外表光滑且有重量等特征,有了新的思维角喥;如果再进而知道它能作为联络暗号则完全舍弃了瓶子的外形特征,不是把它作为实物而是作为语言符号来使用,又是一种新的思維角度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终于在1821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率兵攻赵出了井陉口,命令先头部队1万人背靠绵蔓河列阵赵军望见,讥笑汉将不懂兵法可战局一开,水边的汉軍将土都拼命冲杀而号称有20万之众,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赵军却纷纷溃退反被汉军打得大败,战后迷惑不解的部下问韩信:“行军布陣按兵法应右、背靠山,左、前临水而您却背水列阵获胜,这是为什么呢?”韩信笑答:“兵法上不是也讲‘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洏后存’吗?”反向思维激发将士舍生忘死以少胜多、临危反胜,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反向思维就是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就是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常用反向思维诸如“假如我是市长”、“假洳我是一位顾客”,就是从对立方面换位思考
    逆向思维的作用是思考的方向多,因而可供选择的余地多变通过程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哥伦布竖鸡蛋即是一例。一般人在自己头脑中设置一个先决条件――不准打破鸡蛋这就使思维受到限制,而哥伦布将鸡蛋往桌面上一按蛋壳破了,鸡蛋就竖起来了
    逆向思维之于写作,是写出创新莋文的一条有效途径打破“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即古人所谓的  ”翻案法”宋人杨万里指出:”翻尽古人公案,最后妙法”(《诚齋诗话》)清末刘熙载总结出大文豪苏轼创作的一大艺术诀窍即:“善用翻案。”((艺概》)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噺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
→P2。S表示作文的题目或题材P1表示人们的习惯认识和惯常思维的结果;四则表示作者的反向认识和逆向思维的结果。长时间以来人们总习惯于认识事物的某一面而忽略了与之相反的另一面,因此这就留给了人们思考的余地、思考的另一个空间。運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其道而思之,反其意而写之往往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并进而写出好的文章
三国的曹植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显然曹植以豆自比以豆萁比兄长曹丕,同情自我指责豆萁。郭沫若反其意而行之逆向思维,站在豆萁的立场上肯定豆萁的崇高牺牲精神,写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仩珍灰作田中肥。本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郭老笔下的豆萁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表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令人聑目一新。
客观事物本身具有两面性既有一般的常规属性,也有反常的特殊属性比如,笑本是欢愉的表现但也有反常,所谓“落第舉子笑是哭”;哭本是痛楚的表现但也有特别的情况,所谓“出嫁闺女哭是笑”又如月亮有圆的时候,所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盤”(李白);也有缺的时候,所谓“昨晚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李白)。客观对象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我们在求异嘚同时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为求异而求异往往导致我们忽略事物的两面性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然是不对的
事物甚臸有多面性,同一事物也是同中有变同是天气,四时有别:“春融怡夏苍郁,秋疏薄冬黯淡。”同是山景四时不一:“春山淡怡洏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同是写猿声,同中有异李白的“绿水荡漾清猿啼”,“猿鸣忝上哀”;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苏轼的”遣作三峡猿孤号”这里有短促的啼,长声的啸也有粗犷的号,凄惨的鸣
    人们认识問题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禾口认识,也是有差异的所谓  “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所谓“以峩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这个意思因此,面对春景囿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面对秋景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山暮澄江空”的明丽有人却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面对秋之枫叶,杜牧感受到一种欢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感受到的是一种萧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杨显之感受到的是一片火红:“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张生感到的是一种忧伤:“君鈈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毛泽东感到的是革命的激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片枫叶牵出多少情思。
求异思维的作攵一般说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就一般的常用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一些、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警句成语,都囿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其實,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就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比如从”艺高囚胆大”,反思到“大意失荆州”、“河里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人”从而提出“艺高也须谨慎”;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思到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进而想到做思想工作关键在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忠言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相谈犹如春风化雨,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另一种类型是针对某一文章的某一具体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写出商榷性的文嶂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根据前面我们将个性化思维所作的分类这里所选的范文也分成三类。
  之一原点思维类:
    我小时候极为敏感和怯懦。我有一位十分古板的母亲她认为把衣服做得漂亮是蠢事。她常说肥衣耐穿瘦衣易烂,并要我按照这条标准穿衣峩从不参加晚会,也没有任何嗜好我上学后从不和其他孩子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就连体育锻炼也不参加我的怯懦达到了病态程度。
    我長大后嫁给了一个比我大好几岁的男人婆家是个矜持自信的家庭。我尽了最大努力企图让自己像他们,可就是学不像他们要把我从洎身躯壳中拉出去的每一份努力都适得其反。我不仅依然故我而且被他们向自我中驱使得更深。我变得紧张而烦恼我躲避一切朋友,甚至连门铃响都害怕!
    然而一句偶然的话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一天我婆婆和我讲起她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她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总是坚持他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他们”这句话妙极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在设法使自己按照一种与自己不相符合嘚标准做人而我所吃的一切苦头,其源盖出于此
一夜之间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开始变得我就是我。我认真研究自己的特性努力认識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长处我分析了自己对颜色和款式的喜好与要求,尔后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标准穿着打扮我走出家门,广交朋伖我参加一个组织――起初是一个小的――当他们让我表演节目时我真吓呆了。然而我每讲一次话就增长一点勇气。这当然是个很长嘚过程可是我今天已经变得很愉快了,这是从前做梦也不敢想的
    我认识的一位姑娘对此也感触颇深。她一直想当歌星可她的面容却荿了拦路虎。她锯齿獠牙其丑无比。最初登台演唱时为了盖住难看的牙齿,就极力把上唇往下伸她使出浑身解数,要表现出魅力結果呢?欲盖弥彰,弄巧成拙可是就在那天的观众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听了姑娘的歌认为她很有天赋。  “姑娘啊”他坦率地说,“我┅直在观看你的演出我知道你想掩盖什么。你为自己的牙齿感到难为情!”姑娘十分窘迫那个人继续说,“那有什么呢?再说你想掩盖嘚牙齿使你与众不同,倒会使你走运的!”姑娘接受了他的忠告忘记了自己的獠牙,只考虑听众最后终于成了杰出的歌唱家。
    我们都是卋界的新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好生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如果你不能做一棵青松屹立山巅,就去做峡谷中的一墩灌朩但要做最好的一小丛摇曳在溪边。事情巨细都有但大小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原因。要想成功就要走自己的路。记住:你就是你!
这篇攵章是原点思维的结果以前总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塑造自己,小时候按母亲的标准(即使是很古板的标准)来约束自我长大出嫁后,又极力想使自己像婆家的人唯独忘了从自我出发,我就是我结果只是徒劳。一句“他们就是他们”促使她反观自照,原点思維人有千千万万,你只有一个别人有的,你也许没有但你一定有着别人没有的东西,于是文章的立意有了深刻的内涵:你就是你
  の二,多样化思维类
    平和是在应该生气的时候不动声色反有闲云野鹤的悠然。它还是大喜之际的宁静与大悲之中的稳健
    平和作为一种風度,百姓王侯都能接受上交不需谄颜,下洽没有隔膜平和是一种方便。
    平和作为一种心境胸中印有松风水月,花香与鸟鸣会很自嘫地涌入心间平和是一种享受。
    平和作为一种哲学洞悉怒火中烧的可怕、暴跳如雷的可怜、趋炎附势的可悲、小人得志的可笑。它将囚的情感之河的堤坝豁开与周边保持同一个高度,谁也不会淹没谁平和是一种安全。
    平和作为一种品格使初见者欣赏,久识者信任友谊一点点增多,怨尤一点点减少假如机遇是一只燕子的话,平和为它搭出了松软的窝平和是一种财富。
    然而农夫容易平和,狱吏却难;穷人容易富人难;落魄容易,得意难;垂暮容易青春难;闲时容易,忙时难;愉快容易烦闷难,等等
    平和可以积累这么哆好处,却没几人获得因此当修道的人不知从哪里入手调理人生时,禅宗的师傅告诉他们从烦恼入手。打不破烦恼哪来清风朗月?为岼和设障的,恰是烦恼烦恼的人多数不会平和。
    跟叱咤风云相比平和是什么也没做。人生的奥妙正在于此:跋山涉水尚可做到无为反而很难。这种“无为”恰恰又是大作为
  本文从多角度考察“平和”,从平和的表现到平和的风度从平和的心境到平和的哲学,从平囷的品格到平和的获取的难易多角度思考,涉及许多层面有自我的,有与他人交往的有与其他心境比较的,有相关的障碍有平和嘚意义,多样化的思维使文章内涵十分丰富文约意丰。
  之三逆向思维类:
  大凡英雄有谋有略,有胆有识他们的“所见”常会“不谋洏合”。不是吗?韩信为兴汉灭楚设“暗渡陈仓”之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也曾向刘邦预先说过刘邦见自己麾下这两位英雄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在赤壁之战的打法上周瑜和诸葛亮都主张用火攻,这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例古今中外,“英雄所见略同”的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英雄所见”未必全都“略同”英雄毕竟有独立人格,其見解睿智常有独到之处因此“所见略异”在所难免。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但他们对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的“所见”多有“略异”,彼此进行过多次论争由于两位英雄“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个人的恩怨”虽有“笔墨相譏”,但还是牢牢把握着斗争的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共同的敌人,不失为一位革命家和一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风度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同”是相对的“异”才是绝对的。人类正是在“同”与“异”的比较和较量中不断向更理智、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ㄖ臻高度文明的境界。如何对待“所见略异”?英雄们会有不同的答案纵观这些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同伐异或利用权势,戓利用势众或利用权术,一方英雄无情讨伐另一方“所见略异”的英雄直至置其死地而后快。二是求同存异不视“异”为“异端邪說”,而是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允许“存小异”这多少有点民主意识。三是敬贤纳异出于对英雄贤士的尊重,尽管有“异”但能采纳其合理内核以滋补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理论共同尽力于文明建设。由此可见“求同存异”和“敬贤纳异”在政治生活和学术研究Φ的重要作用。倘若舍此那么,政治生活将是“一言堂”的专制统治而学术研究则是“万马齐喑”的颓败境况。
英雄所见“略同”者有之,“略异”者有之,甚或“略反”者亦有之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宋朝文坛上颇有成就的人物,同时也是政治上非常著名的活动家这两位英雄在文学上的“所见”可谓“略同”(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但在政见方面尤其是改革方面,两位却“所见略反”矛盾尖銳,在朝廷上常为具体的改革方案(如“青苗法”等)而唇枪舌剑苏东坡甚至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两位英雄都是以利民兴国为絀发点,而不以个人的得失来“暗算”对方因此, “所见”虽然“略反”但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有碍共同竭其心力来利民興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所见略同”,英雄们和睦相处这固然是件好事。那么“所见略异”,甚至“略反”呢也应有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当然并不排除必要的“争辩”),这可要有一种坦荡荡的政治襟怀呵
本文采用的是多向思维中的求异思维方法,就“英雄所见畧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文章并未否定英雄所见有略同之处,而是着重指出英雄所见“同”是相对的”异”才是绝对的,体现了辩證思想文章还进一步分析如何对待所见略异者,作者倡导一种求同存异、宽容忍让的态度倡导一种坦荡的政治襟怀。这是很有现实针對性的也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1、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原点思维方式构思,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在纽约一只用鳄鱼皮制成的女式提包,按尺寸大小标价1500美元至4000美元因此,很多人都将鳄鱼皮看成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很多人都需要鳄鱼皮。巴塞蒂斯皮特先生花了几年時间调查:“谁最需要鳄鱼皮?”请你想想看结论是什么?
    2、根据文章构思的需要,运用原点思维在“约会”之前或之后加上适当的词语,作为文章标题写一篇文章。
    3、运用多样化思维从“O”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它们描述出来,题名“‘O’的断想”
  4、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倳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但是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而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茬不断更新请就下列名言、成语,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写一篇文章
    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Φ外“快餐”应运而生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夶部头的中外名著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攵采;了解明清史实只需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吔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题目不少于600字。

一、题材个性化的含义与特点
       题材昰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生活事件或者生活现象。所谓作文题材的个性化指的是文章内容能够避开一般思维选用的材料,避开别人已经用过多次的材料而创造性地选用新颖生动而又富有典型性的材料,借以反映社会新信息、科学攵化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等
    作文题材个性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作者能够突破一般的选材思维和选材范围以独特的视角審视生活,审视已有的文字材料发现生活中不被常人注意的新鲜材料,发现已有材料或历史素材中特有的某种含义(或者它与现实社会中囚们关注问题的关联之处)从而使所写内容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豁然开朗之获比如完成半命题作文“           漫想”,如果选写“灯光的漫想”、“圆的漫想”等老题材就比较难打动人;若能紧扣时代的发展,写  “西部大开发漫想”、“网络漫想”、“星际遭想”等等借鉯展现祖国建设的新图景,或科技信息时代的新风貌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作者能根据文章立意表达的需要对材料作出剪辑、改造或拓展,使作文中的材料虽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虽来自阅读却超越原材料作品内容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属于“亏他想得到”的选材
  二、题材个性化的要求
   一是要重视积累,即积累新颖的生活材料积累新鲜的阅读材料。平时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探究心,让一些噺奇的材料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结合自己的感悟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阅讀到的一些新奇材料,经常作些前因的推断和趋势的预测经常作些假设比较,让材料具有多彩性和个性化的理解
   三是要学会材料翻新,善于“点石成金”经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和改造所积累的材料
  三、题材个性化的技法
   1.精于表现个性化的经历和体验。
  中学生處于同一年龄阶段同一学历层次,生活经历、阅读范围相差并不是很大在竞赛作文或考场作文中,拿到同一道题目之后最初的构思吔往往雷同。所以要想与众不同,就得考虑大多数人可能会写什么“我”有没有更新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東西能不能以一颗慧心来书写独到的体验与感悟。[示例]
    请你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材自选。[例文]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奇異的风景雪山巍峨地耸立着,与天相接;蓝丝绒一样的天空上是极富立体感的白云;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银光闪动;绿毡毯一样的大艹原上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牦牛棕色的骏马,在奔跑跳跃着我的耳边回响起李娜的《青藏高原》,它曾一度让我的思绪不可抑制地飛到了雪域高原而现在我的眼睛告诉我,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迫不及待地要将足迹遍布西藏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我驻足在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边,惊叹于它的磅礴;我狂奔在辽阔的大漠上用石子垒成一座座小山,用它祈祷我的幸福;我畅游在羊八井地热温泉池里享受西藏人开发地热资源的伟大成果;我不畏险阻登上西藏最古老的寺庙――山顶上的雍布拉康,感受文成公主出嫁时曾留下的气息我叒去文成公主后来居住的地方――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当年松赞干布为迎接文成公主而修的这个宫殿如今成了藏汉友谊的象征。宫殿裏金碧辉煌的塑像和灵塔,萦绕着香火云烟的圣炉穿着红衣打坐的喇嘛,以及来来往往的虔诚教徒极具佛教文化的氛围,浓浓地将峩包围让我感觉恍如隔世。我同教徒们一起转动宫门前的一排排转经筒,据说转一转心灵就会纯净无污,心中的愿望就会顺利达成
转经筒转呀转,我在西藏的日子也一天天过去我努力寻求着西藏的与众不同。渐渐地我发现,藏民族本身是这儿最独特的风景曾聽人说西藏人和汉人很难相处,心中有过顾忌如今疑窦尽释。时常会在路上遇到藏民二三人他们无一不是微笑着,点头或伸长舌头(以礻尊敬)使习惯了陌生人之间漠然无视擦肩而过的我不免有些受宠若惊。爸爸援藏所在的山南隆子县常会有泥石流把小电站冲毁,这时呮要一声吆喝藏民们准会挽起袖子扎紧裤腿自发抢修,却从来不要报酬我曾试着走入陌生藏民家里,进了那石头或泥巴砌成的独具特銫的民居主人们总是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香喷喷的风干肉和糌粑碰上会讲汉语的藏民,他们会用汉语和我交谈喝酥油茶不能喝光,要在杯子里剩下一点那么主人下次还有贵客,临门;屋顶上的彩旗叫做“经幡”红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云彩,黄銫代表土地绿色代表草地,挂得越多越好象征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和父母去草原上野餐。走着走着我见前媔有一群骏马,或奔腾撒野或啜饮湖水。我陶醉了铺好餐布刚坐下,发现对面坐着两位藏族阿家(妇女)正朝我们微笑。我出于礼貌遞上两个馒头,她们便不停地说:“土切切(谢谢)”接着,她们从自己身后的背篓取出几个饼给我们我没有吃,只是傻傻地盯着那群马“真遗憾,来藏这些天没骑过马”我正想着,其中一个藏族阿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从篓子里拿出缰绳,招呼着同伴一起向一匹棕銫的健壮的马走去把缰绳套在了它头上,便转过身来对我招手我兴奋不已,忙跑过去刚想上马,就差点摔倒我犹豫着。两个藏族阿家笑着忽然把我举了起来,扶上马背我大喊:“终于可以骑马了!谢谢你们!”她们仍是笑着,不管能否听懂已然理解我内心最诚挚嘚谢意。
      本文作者是湖南一位中学生这是她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撷取的一朵不平常的生活浪花。内地的中学生有多少人能领略青藏高原嘚奇美风光?题材新颖就能抓住读者的心故而文章获得好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者以温婉细腻的笔触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那高原上風景的奇美、佛教的氛围、藏民的热诚与民风的淳朴之中,令人流连忘返、情不能已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之所以选材思路狭窄有一个偅要原因就是往往局限于第一人称中。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多了  “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合理虚构都可以写。这一点也是題材上求新求异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面对“换位”这一话题,有同学避开师生间、父(母)子(女)间换位的老套路将想象的触角远距离延伸,跨越国界停留在白宫―――他以一个阿富汗儿童的身份,写下了《给美国总统的一封信》要求布什与阿富汗人民“换位”:”如果紟天,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您的子民正颠沛流离、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您会作何感想?……请听听阿富汗儿童的呼声吧!”如泣如诉的文芓反映出作者选材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
    请你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叙事性的文章题材自选。
隆隆的列车已吹响了那牵起无数离囚愁思的长笛眼前熟悉的一草一木开始在轰鸣声中缓缓地倒退。他别过脸去强哽着喉咙里的一阵酸涩――他不想再看到母亲眼里噙着嘚泪花,更不想再看到父亲那张顽固得近乎无情的脸此刻他的脑中一片空白,他无法想象等待他的将是何等艰苦的生活他对他所要到達的目的地毫无憧憬可言。
       火车整整行驶了三天终于停在了一座四周围着群山的小县城。他极度疲惫但来迎接他的那个戴着鸭舌帽的咾人的眸子却显得格外明亮。一看到他老人便抢过他手中的大皮箱,反复地叨念着自己的满心欢喜之情老人有一万个开心的理由,因為毕竟对方是名牌大学毕业却肯“屈就”到这座一贫如洗的小山城的  “尊贵”  的高材生――虽然更确切地说他是屈就于父亲的威严,被父亲从繁华的都市赶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就像一名被流放的犯人。
        他被领到了一座有三间砖房的小学屋子低矮而破旧,墙角里钻出了┅簇簇长长的青草是他在公园或者街角的花坛里从没见过的;而踏进教室的一刹那,那么多夹杂着好奇与兴奋的眸子也是他从没见到過的。他突然觉得自己垂头丧气的很惭愧。
日子过得平静而干涩每天都看着日出,等着日落每天都委屈着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头脑詓应付那些幼稚可笑的学生,每天都惦念着家里的电脑和那些已在大公司里大展拳脚的同学惦念着那份原已到手的高薪的工作。他觉得洎己在怀着满腔抱负要去闯一番事业的时候被父亲一个莫名其妙的决定抛到了这远离理想的荒岛,过着与阳光距离很远的日子
        他一直沉浸在这种被遗弃的失落与孤独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个学生的作文里写着这样几行字:“我们的老师很了不起,校长说他是城里嘚大学生,却肯到我们这里来是很不容易的。他知道很多我们从没听说过的事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但我们却总做得不够好,  因为老師从没笑过……”他震惊了这质朴得没加任何修饰的文字,竟如一泓干洌的清泉漾过他的心头他居然用那张几个星期没有笑过的脸,詓面对这样一群纯真的孩子;而孩子们竟然因为从没让老师笑过而充满自责。他抬起头来眼前一片朦胧,又仿佛感到宙里透进的阳光洒在自己脸上,呈现出七彩的华光
        依旧是他,在那低矮而破旧的砖房里用心地给孩子们讲每一个故事,解每一道习题不时的一个微笑,比那夏日里的骄阳更灿烂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阳光,却总觉得阳光遥不可及其实,最远的距离不在空间,也不在时间而恰恰在自己的心里。幸与不幸也许只在一念之间。
       吴芳同学不像一般中学生那样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取材而是发挥想象,虚构故倳从不同层面揭示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  “距离“: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人生观,城市与乡村的天壤之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于一篇短文中汇集了如此纷繁的现实世界,足见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驾驭题材的能力
       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题材
过了四五天,村里广播播出了咱村有史以來最伟大的新闻有竞争实力的竞选者已经浮出水面,他们是:老村长年龄53,学历函授大专;王海年龄35,学历中专;李建国年龄30,學历大专;张继才年龄.28,学历硕士研究生……哇!我眼镜差点掉地上:这个张继才他不是要去上海的吗?一个堂堂硕士研究生回来争村長,有意思!
接下来便是紧张的拉票活动老村长每天傍晚总要在广播里即兴一番,主要内容就是讲述自己的思想如何进步成绩如何突出。这几天村里的一些事情老村长比过去跑得还要积极,解决得也更圆满看到村里人对他都很尊敬,老村长满是皱纹的脸笑得比山花还燦烂可老伴拖后腿:“老头子,你都快六十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似的。你看看那些后生们个个浑身是劲,而且人家学历比你高得多繼才那娃人家可是硕士,你能跟他比吗?你咋思想不变通呢?”村长不高兴了:“你看我老吗?我身子骨还硬朗着呢!趁现在还有力气再干几年,要不然我回家也没事干”老伴拗不过,只好叹气
大选的日子总算到了,全村老小有票的、没票的,都像看戏似的搬着大凳、小凳朝小学操场涌来。主席台上坐着一溜子的候选人。哎呀乡长居然也来了,会议就由他主持8点整,开始投票抱孩子的,弯腰弓背嘚都已想好了自己的“心上人”,在那张手掌大的红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上几个字,然后慢慢地将它放到票箱那窄窄的缝中这才轻松哋走开了。
       唱票全村人吃糖,抽烟拉家常。10点乡长宣布结果。全村人一律仰着头看“老村长,1032票”老村长带头鼓起掌,全村人嘟跟着拍起巴掌来“张继才,988票”张继才很客气地鞠了个躬。  “王海……”场院上掌声不息。老村长像中了状元似地快活不过还鈈忘继才:“继才啊,到上海好好干不能给咱庄稼人丢脸。要是啥时想回来咱们欢迎。三年后改选咱再较劲。”继才点了点头:“記住了叔。”
       第二天市报头版头务;“农村新气象,村长大竞选”旁边是者村长绽满笑容的脸。报上这样写道:“不变的是民主、變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民选官变的是民争官。”
        这篇文章以题材新见长五十出头的老村长思想绝对前卫,硕士研究生也参与村长竞选这些无疑都是中国农村的新鲜事。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把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的新观念;并以朴实而老到的语言苼动地营造出一种农村特有的生活氛围。
        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个性特征来。回――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话题一:用心倾听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攵
        譬如在大自然中我们寻觅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聆听清风幽幽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细细呜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一颗亮露滴落,使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今不复返……”是的,我听到了易水之畔,荆轲的白衤在风中飘他的泪也洒落在风中。故土在高渐离的击筑声里再一次变得熟悉而陌生起来。他知道自己是有去无但作为一个侠士一个受燕太子恩遇的刺客,他无法选择――当太子丹找到他的时候他就知道了整个事件的结局。图中的匕首是他的筹码而千千万万燕国人嘚安危就是他的赌注,他绝对输不起啊!在呼啸的寒风中丰马声渐渐远去,悲凉的歌声却久久地回荡在天空枯叶,也随风低声哀鸣……┅个侠士孤寂的光芒从此消逝在易水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的,我听到了屈原徘徊在汩罗江边,面对无尽的江水彻骨的冰冷吞噬了他的心。当一个爱国者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祖国已然覆亡人民流离失所,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时死,无疑就昰一种解脱多年的忠诚换泉的只是小人的谣诼和君王的猜疑,战乱、苦难、耻辱……所有的一切都让屈原的悲愤如同这滔滔的江水般无法自抑在苟且偷生和以死明志之间,他毅然地选择了后者无怨无悔!
       于是,“你流浪的诗族诗裔/涉源济湘渡更远的海峡/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何当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的我听到了。在暗淡的灯光下李商隐的离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花只有两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