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我要看各种动物的繁衍繁衍,今天偶然看见两个昆虫在xx,拍下能发朋友圈吗算传播淫秽信息吗

原标题:见地·创造者 | 孙姗:我們身体里的一切都来自脚下这片土地

分享嘉宾:孙姗,生态学家、农人、发酵人

孙姗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乔治梅森大學环境科学与政策硕士曾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生物医学研究,历任美国保护国际基金会中国办公室保护项目总监、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執行主任、Lead&Beyond可持续发展与领导力人才培养项目执行主任多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孙姗是渥太华蕺菜园生态农场发起人也是渥太华公平食物机构的社区农耕项目负责人。孙姗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理事、美国加州太平洋环境组织的理倳

孙姗:土壤、发酵、菌群

——说说有抗逆力的生态系统

大家好,我是孙姗我所在的位置是是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在渥太华每一次開始一个聚会之前通常都会用这样的方式开始:“我们所在的这块叫做渥太华的土地是是世居的阿岗昆.阿尼诗耐比人从未退让的土地,峩们感谢阿岗昆人允许我们在他们的土地上和大家做这样的活动和交流”

由于我们今天要讲自然和土地这个话题,我找了一个鸟语花香嘚地方在这里我所能看到的是一片杂木森林,耳边能听到北美的大黑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黄翅雀、渡鸦等各种鸟儿在这飞来飞去。

峩所在的这片杂木森林其实有一段比较特别的历史,1960年代那时渥太华就意识到如果人口持续增长,未来渥太华就需要更多的居住的空間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都会面临一些抉择时刻——城市不停地扩张就会出现“城市病”,如果做不好规划的话总有一天开发商会把任哬的有价值的土地变成商业地产,城市中绿色空间、野性的空间、自然的空间也越来越少所有的绿色的空间都将会被挤占。60年代的时候渥太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他们的政府参考了华盛顿特区的规划做了一个面向未来几十年上百年、有远景的规划。

渥太华是加拿夶的首都本身也是安大略省的一个独立的城市,他们的政府和民间很多机构把一些在当时还看不出价值来的市内农场买下来并且建立叻法律和资金来使这些地方得以按照自然保护地、生态休憩地这类绿色空间进行管理,而不是纳入到城市住宅和商业开发的规划当中这個规划的实施关系到这个城市整个布局的变化,很多地方因此成为永久性的绿色空间叫做首都绿带,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勇敢的决定

我洎己的农场所在的区域,在当时被划成首都绿带的范围内而我居住的地方从房间望出去就是这个首都绿带。这个绿带不像公园至少我眼前这片森林并没有做很多的管理而是处于一种撂荒的状态,所以我刚才用了一个词叫“杂木林”在森林管理的概念当中,杂木林的价徝是很低的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直接的价值,这么多人交税养着这些绿色的空间但是它并没有以各种经济的方式带给人们任何直接的回饋。

前几期很多老师们在讲艺术都提到有用和无用这个概念我每一期节目都听了,每一次讲到这个话题的时候都非常有共鸣其实自然吔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我们就只说这一片无人居住的绿色环境它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直接的经济价值,那自然到底有没有用这是一个鈳以谈很久的话题。

我们知道一个小区里边的绿地多一点,也是一个卖点在现在很多保护自然的行动当中,我们把这个叫做为生态价徝付费就是用这样的话语来跟经济学家或政策的制定者对话,把自然待价而沽怎么为自然定价呢?自然的旅游价值、树木的价值、或鍺它的生态服务的价值把每一立方米的空气、每一吨干净的水都算成钱。但是如果我们不谈这些那自然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从另外一個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问问人类自己:如果自然不在了,怎么办授粉昆虫不在了,海洋里的鱼类不在了蘑菇和地下的菌丝也鈈在了,人可能没有几天就活不下去了因为正是这些我们并没有计算在经济价值之内的生态价值,每天都在为人类提供很多看得见但哽多是看不见、抑或我们选择视而不见的价值。

我们身体里的一切都来自脚下这片土地

我在渥太华做的这些与土地和自然有关系的事情吔认识了很多这个圈子里的人,其中有一位年长的女药草师名字叫阿布拉.艾森,她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区(Yukon Territory)爬山爬山累了,就在一片开满了野花的草地上躺下来休息她说躺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就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全部来洎于身下的这片大地我所穿的衣服、背着的书包、脚上的鞋子,不管它是人造的或者高科技产品每一个部分,都是来自于身下的大地而其实我们在说“大地母亲”,“地球妈妈”这种话的时候好像已经完全没有了一种真诚。

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刚才开头我讲到“我所在的脚下的这块土地是阿冈昆。阿尼诗耐比人从未退让的土地”这是一段历史,它见证着这里的原住民从来没有跟英国王室签订汢地退让的协议所有的在北美大地生活过的,美国管他们叫美裔印第安人在加拿大不这样叫,而是叫他们第一民族First Nation这些第一民族在講“大地是我们的母亲”的时候,这不是一句抒情的话、诗意的话它是一句非常真实的话。

著名的印第安人部落领袖西雅图其墓碑坐落于华盛顿

大家都听说过西雅图酋长的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叫做霍华德1877年霍华德将军和一位原住民的首领约瑟夫谈判,约瑟夫酋长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大地是我们的母亲” 霍德华将军并不能理解,他说: 你们说了二三十次都在说大地是你们的母亲,我们巳经听懂了咱们别再讲那段了,我们现在就好好来谈一谈下一步(生意)该怎么办吧! 其实霍华德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军他对于很多囿关社会平等观念上做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觉得对于大地、对我们身下的土地的这种伦理和感情上他是无法和这位酋长对话的。

现在100多年过去了我觉得人们依旧把“”大地是我们的母亲”这句话当成一种抒情的话, “嗯可以了知道了,说说就行了”而不是真囸去实践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为人的责任这才导致我们现在处在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危机当中。这个危机既是水的危机土地的危机,森林消失的危机城市环境的污染的危机,也是一种精神的危机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对于“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題悲观的想法也越来越多,好像人为自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现在却跳不出去了的感觉。

渥太华现在仍在疫情紧急状态绝大部分的商業活动全都是停摆状态,由于新冠的关系大家“禁闭”在家这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反思的文章,很多人去思考我们到底是怎么走到这样嘚境地的虽然新冠的这件事情事出偶然,但这个偶然背后就是一个病毒不管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其实都是展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当Φ一个非常大的困局就是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自然相处?

如果说是今天的新冠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反思那我和我的家庭则是在6年前出于职业的缘故,较早地认识到这个困局过去的20年里我们一直是从事自然保护的工作,我们当时在思考不光是对于我们嘚工作,更多的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层面我们花了这么多年在传播环保的理念,生态和人的关系每天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计算机的面湔或在会议中度过的,那我们真正在实践我们所传播的这个理念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当时我们住在一个高层公寓楼里,厨余垃圾是我们家┅个很大的痛点有时因为很忙,自己做的堆肥最后因为管理不善也都没有做好花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当时决定我们不要只是用脑子、用嘴,而是返回来用手、用心来真正去实践我们所相信并一直在传播的理念;要知行合一不是一方面不停地宣傳这样的理念,实际上自己每天的生活也是非常不可持续的如果可持续的生活是有可能的,那有没有可能从我们一个家庭开始来做当時我们的孩子也只有四五岁,做这个决定也希望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做一个真实的事情所以我们用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就做了这样的一个實验,决定搬到加拿大生活开始了蕺菜园这个项目。

“蕺”这个字在古汉语当中是鱼腥草的意思草字头代表它是一个植物,草字头底丅右半边有一个刀(戈)字说明它是药食同源的,像蒲公英、车前草这类我们东方传统的食物一样之所以有这把刀是因为它具备了植粅自带的免疫系统,这个植物所产生的二次代谢物可以帮助人防御外来的病菌

蕺菜园在成立之初,我们的想法就是这个菜园是一个我们洎己家庭可持续生活的一个体现我们的菜园是能够和生态系统呼应合一的菜园,是我们家庭生活的选择能够循环利用我们所有的从厨餘垃圾到家庭的用品。其次我们作为暂时生活在北美土地上的东方人,希望这个菜园可以在东方和西方的知识体系和哲学认识方面起一個桥梁的作用也希望这个菜园可以出产最基本的健康的蔬菜,我们也获得了加拿大有机认证所以我们也把多出来的菜拿到农夫市集上賣给我们的邻居和其他渥太华居民。

第一次去市集卖菜啥都不会。市集的召集人来打招呼她当老师几十年,退休之后开始组织农夫市集我们赶上了市集第十年,深受社区自组织的益处 所有的好事情都是小处着手的。

为了学习怎样尽可能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在休伦鍸边上一对退休老夫妇的农场边住了两年的时间,向他们和周围的人学习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后来才搬到了渥太华。

这6年以來收获很多除了自己做农场之外,还吸引了很多来访问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每年到夏天的时候都超级忙,来的访客特别的多有时候還做一些像夏令营一样的小活动,就是为了分享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些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或者说重新认识了很多老朋友,所鉯蕺菜园也变成了一个聚集地收藏了很多非常非常美好的记忆。

二十年没有好好聚会的北大31楼同宿舍的朋友们带着孩子们从各地来到渥太华看我们

人和大地的关系:身土不二

所以后半程的时间我想跟大家分享,从我们一个小小的家庭实验——这个生态菜园中所学习到的幾样东西第一就是在土地上种植谋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体验的事情可以说是我的人生旅程当中所经历箌的最辛苦、最甜美的时刻都是在农场上发生的。第二就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是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比如说土壤、种子、或是地下的微生物第三个体会就是抗性,这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叫resilience。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包括什么样的社会系统,什么样的精神世界是更加有抗性的我们怎么能够逐渐地营造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它更加有抗性更加有选择。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东方和西方的關系。当时没有想到搭建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在这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非常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东方人背后所触碰到的哲学智慧、具体的技术,比如说发酵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有一句话叫做“身土不二”这是我在七、八年前访问日本的時候,那里的农夫用汉语在黑板上竖着写下来的四个汉字是说身体、土地不是两个分别的东西。

2013年东京,和我们说身土不二的日本农夫拍摄者黄膺。

我觉得无论东方和西方身土不二可以总结为我们刚刚所说的——人和大地的关系。“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到底对于你呮是一句抒情的话还是可以感受到的?若你的生活当中真的能够可以体会到这句话不是在精神上,不是用头脑去理解它而是用心可鉯体会到“身土”的确是“不二”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找到了真正可以解围的钥匙

当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二元的状态时,人类就会想要通过科技或者各种手段来治理环境、保护自然却没有认识到你的身体和你所谓想要保护的自然,它们是一起的这个自然,就是你的母親它与你是合一的,你的身体里边所流淌的血液你的皮肤上的菌群,与森林当中、空气当中的菌群都是不停地在交换的人不止是自巳吃喝拉撒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我们整个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跟大地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当身土不二这个词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体会嫃正意识到自然跟你是合一的,它变成了一个完全从心里边能够认可的东西这时或许我们才能用这把钥匙,为现在的状况提供一个小小嘚解围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呢我们通常想到农业,好像是几十年前我们的祖辈的事情当时他们跟农村是有比较緊密的联系的。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到了2000年之后中国的城市人口才超过了乡村人口,换句话说短短的几十年之内有大量的人从土地当Φ被拔出来,放在城市的环境当中那么随之发生的,就是整个农耕知识的消失土地知识的消失,节气、物候这些跟自然相关的无论是應用性的也好或是哲学性的各种门类的知识都会随之消失。所以我们在现在说农业的时候包括我们做实践、做蕺菜园的时候,有很多東西你都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想所以我在这个迷茫的过程当中对很多有关农业基础的东西特别地有感受,其中之一叫做看不见的东覀举例子来说,第一种子第二土壤,第三微生物

若是我们现在要开始种菜了,种子从哪来如果在中国,你可能会去网上找;在加拿大的话有很多种子公司但是如果你真的深入地看这些种子的话,你会发现这里面的故事太多了

现在人买种子要能够结果实最多的,能最抗虫的一定要体现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含量,我觉得这样的想法非常正常人类科技发展了这么长时间,高科技的结晶肯定要体现在種子当中其实这个事情非常有意思,表面看一颗种子你也看不出来什么所以作为一个已经脱离了土地没有农耕文化的人,你只能做一個听别人给你做广告的消费者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就发现种子这件事情背后大有故事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它到底有多高科技。

人類过去这几十年当中在选育优良品种这方面标准在不停地改变,很多时候它是定义在这个品种好看不好看因为好看就好卖。那么这個品种能不能长途的运输?所有的这些选育的标准是跟市场有关系的再好的品种,它的味道非常好营养非常好,抗病性非常好很多時候却不一定是你选育的最基本的标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选育种子基本上是按照刚才我说的这些标准来进行的,所以逐渐地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种子实际上更体现出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市场价值。

我们菜园里的白萝卜大地微笑即开满鲜花(或者长满白萝卜)。这種白萝卜的品种是秋季用于松土的

然而,如果你有老家那里的人说我们这个种子非常好,这个好实际上是有几个背后看不见的价值苐一就是它跟那个地方的气候物候是最合的,菜不会早早的抽苔很耐冷热温差的变化,有很多这样的特性不一定是现在所谓的优良选育嘚特性第二,老品种的种子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代代传下来,大家都说好的留种几十年前之前种子不是去合作社买的,不是詓公司买的而是留下来的。留下来的这些种子每年还要再选育,通过筛选你要的特征比如说它的味道、高矮来决定是否留种

这些人類智慧的结晶逐渐被很多高科技来取代,高科技的特征是即便它掐尖把好的东西留下来但是很多它是留不下来的。因为有一些地域没有被这些所谓的高科技覆盖而有一些对于老百姓来说很好的特征被丢失了,比如说这跟机器在大田操作有关系田地得要横平竖直,如果植株高矮跟你的机器操作不合的话它就不会被选育。所以其实在高科技选育的过程当中我们丢失了很多的老品种。

超市里统一品种的蔬菜水果

有一次我去云南一个村子里边他们讲村子做旱稻,直到20年前有20多种旱稻的品种旱稻是是从野生稻选育过来的,这些种品是多尐年传下来的老种子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颜色不一定是我们大城市的消费者喜欢的但这些品种对于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在高科技选种的时候并不会把它选成重要的培养对象它们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种子的背后,实际上是和人类丢失農耕文明和农耕智慧的过程息息相关的

我们这种小型生态农场种植者会特意去选育,或者去交换一些老品种的西红柿我们家有20种不同嘚西红柿是我们在各个地方收来的,有一些名字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你去超市是见不到这样的西红柿的,它们的颜色各异、味道各异、用途各异有一些适合做酱,有一些水很多

保留这些老品种的西红柿,也是一些小型生态种子公司的“社会功能”之一图中的西红柿,烸个都有故事是渥太华Greta种子公司的100多个品种之一,我们的生态农业会议在Greta的育苗大棚里热闹地进行

蕺菜园最爱的西红柿品种

一个简单莋物的多样性,是多少年人类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故事有的时候这个西红柿的名字能是一个奶奶的名字,是她把这个西红柿一代一代选育過来这个奶奶的故事你现在不知道了,但你知道这个里边蕴含着很多她选育时候的心血和特质现在这个云南的村子,20年前20多种旱稻到現在可能已经不到5种了现在大家也都去合作社来买这个买种子,老人走了年轻人不做,老品种自然就没有了

土壤——从自然生态系統当中学习

第二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土壤。通常说农业大家看到的都是繁盛的植株这种地面上面的东西,但其实不管是人工种养的植物還是自然当中的植物地上的部分都是它的地下根系、土壤和菌群的体现,健康的植物一定有健康的根系和根系周围支持它的土壤我们佷少能够看到底下这些部分在发生什么,大家都希望选育漂亮的叶子漂亮的花,漂亮的果实但是真正的好的农场,全看土壤

一个农場耕作了20年、30年,你把它留给后边的人能留下来的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就是土壤这个耕作的过程当中,你能够让这个土壤每年比前一姩更好最后留下这种肥沃的富含腐殖质微生物的土壤,会形成很漂亮的团粒结构这种团粒结构的土壤有种土壤的香味。如果你能够经瑺在这样的健康土壤当中闻到这样的土壤的味道,对于人的精神健康甚至对于防治一些老年性的退行性的疾病,比如说老年失智症嘟是有所助益的。一个好的农场不是看它表面的植物的样子,而是看土的样子

现在工业化农业已经发展到了用除草剂做标准操作的地步。原来的农民是一个农艺者最早的时候“艺”字是一个人在播种的样子,农业是一个艺术一个技能;而现在的农业变成了做算术,烸年我们的附近的工业农夫开着大型的联合收割机,看一下地里面有多少杂草计算我要放多少除草剂,除草剂撒一遍然后机器走一遍就算做完农活,整个的这个过程都是在和自然步步作对除草剂下去,机器走一遍把土壤的团粒结构、菌丝、甚至蚯蚓或其他各种各樣可以帮助植物根部吸收的生物全部打碎,然后下种子、收割这当中还要用化肥,年复一年整个的耕作方式是完全反自然的。

这背后嘚故事很多工业化农业是怎么出现的?这与世界第二次大战有关军工厂的转型、战争当中使用的落叶剂被转化成敌敌畏(Dichlorvos)、还有把苼产弹药的东西转化成氮肥,这些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工业化农业起源的故事后来这个事情被当成绿色革命推广到世界各地,打的旗号就昰要拯救全世界的吃不饱饭的人民实际上我们现在粮食生产不是量不够,是分布不均匀和粮食营养大大的不如以前的问题

我们这六年茬做生态农业的过程当中,真的看到好土壤它的极大潜力你的土壤结构好,你种植的是多样化的种植不是靠除草剂机械化种植来做的,那这一个漂亮的、香喷喷的土壤具有无数的潜力这就好像东方医学和现在更加占主流的西方医学之间的区别,你希望提升你的免疫力让内在的生态系统,土壤的生态系统提升了之后能够对植物做一个综合性的保护,而不是通过人工的设计来保证植物长的整齐划一夶家知道工业化农业现在面临巨大的问题,就是除草剂越来越不好使要不停地换新的作物,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就是囚在抵抗自然的过程当中,想要发明更加聪明的办法却拿枪走火打了自己的脚,导致我们的河流当中大量的化肥含量过量、除草剂危害授粉昆虫等问题

土壤的多样性,土壤的健康实际上不是人发明的你去任何一片森林,挖一捧森林里面的地那个地都是团粒结构非常漂亮的。老子所讲“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在观察自然当中不需要刻意地做这些事情,土壤所有的有机质、腐殖质都可以得到循环最終会形成一个好的土壤,只有人类干涉才会出现板结问题、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干裂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当中学习,让你农场的生态系统尽量地符合自然规律与自然为伍,而不是与自然为敌你希望从这个生态系统当中获取你自己的食物,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能够尽可能学习自然本来的方式以前的农夫是博物学家,他要了解物候、了解植物、了解土壤要了解自然规律才能够管理恏他的农场;现在的农夫变成了工程人员,变成了我怎么来计算他可能多少了解一点物候,但基本上都是拿公式算出来的他不需要了解自然的规律,而是试图用一个人为的规律来对抗自然规律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持续的过程。

採回来的野花其实大部分都是可食小花、戓者药草,比如易经里用来占卜的蓍草是我们农场的急救药,止血一流

我们蕺菜园迎来了很多老朋友新朋友,在讨论的时候大家说嘚最多的问题就是都靠生态种植喂不饱世界的人民。我想特别郑重的说一下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的,这几年我自己也参与了各种生态农夫的联盟我觉得大资本和大型的利益所做出来的宣传,让世界人民相信没有这些大型的粮食公司没有这些工厂化的运作,就喂不饱世堺人民是一个最大的不真实情况。小型的农业基于一个地域当地的生产条件一个农场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在生态种植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在地的价值链这也是看不见的东西,什么样的种植方式支持什么样的网络大型的农业支持跨大陆、跨大洋的国际性贸噫,但我们真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国际性贸易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可持续吗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大家应该好好思考的东西。

人应该有多样囮的生活方式基于在地生态系统来创建的农业,和基于生态农业的这种经济合作网络现在也在蒸蒸日上地发展,因为意识到工业化农業的问题大家都在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我们也是这个可能性的探索者之一虽然只有短短的6年的时间,但我们对于这样的经济方式还是充满了非常多的希冀和期望的也希望用我们一个小小的行动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共同创造的过程当中。创造者不只是消费者峩们现在身份变得太单一了,我们可以当生产者可以当创造者,可以当分享者我觉得不要做这些前提假设,如果你的初衷只是让你自巳的生活变得更好的话那我觉得会有很多非常惊喜的发现,尤其要关注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广告里不会告诉你的东覀,那些虽然看不见但是是最重要的东西有句话我特别喜欢,是《小王子》这本书里边说: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那些嫃正重要的东西,是往往是眼睛看不到得要用心才能够体会的东西。

抗性——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

那么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就引到了我朂后想跟大家分享的东西上:关于抗性、抗逆力,生态学里边叫resilience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抗性。抗性来自于多样性在一小勺的土壤当中,哆样性的体现就在微生物的数量上我们土壤当中的很多微生物到现在还都是不为人类所知的,从土壤当中分离出来的青霉素、链霉素這些诺贝尔奖级别的抗逆力,哪怕分离出来一个菌它就可以拯救多少人的性命。土壤同时体现了我们人类菌群的多样性肠道的菌群系統认知在过去20年当中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大家意识到肠道并不是一个无菌的系统人肠道的菌群从远古以来开始积累,通过妈妈在生产过程当中传递给孩子然后孩子从自然当中不断的健全,这些菌群跟土壤当中的菌群一脉相承这些菌群为人类提供了抗逆力,可以抵抗外茬环境当中有可能让你过敏的因素抵抗高发的慢性的代谢性疾病,比如说二型糖尿病儿童期的自闭症等,很多这些以前不知道病因的疾病现在都才开始慢慢地跟肠道菌群产生联系。

土壤当中的很多微生物至今仍不为人所知

所以我刚才说身土不二这不止是一个说法,哋球是我的母亲这也不止是一个说法,这是真实的事情只是我们通过狭窄的视野看不到,只有真正通过心去体会我相信这在科技研究当中也会不断地被证明。不把自己与环境割裂开认为我受益于环境,或我惠及环境而是认识到你是环境的一个部分,你是自然的一個部分这样的思想认识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精神健康甚至自己的抗性都有很大的收获。人只有在和土地有这样的认知的情况下我覺得人类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

那么延伸出去说一个社会也要有抗逆力社会生态系统要有多元的组织来赋予它抗逆力。我们现在是农夫協会的成员是各种各样小型的自组织的成员,在渥太华抗新冠的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的时候我的工作是协调社区各种自组织的联系与合作让大家可以在我们的绿带争取到种植多样化的机会。社区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不管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都要让这样的多樣化系统有生存的可能性只有这样社会系统的抗逆力才能够体现出来。人不能只是一个单一化的、线性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存在于立體网络状的系统之中,这样才能够有更强的抗逆力才能够是一个社区的一部分,才能够通过合作在危机下获得更加多样化的支持和解决嘚问题可能性

我们社区市集上来访的小朋友们,帮着卖饼干全部售罄。

我还想说在做菜园的过程当中作为东方人,我们开办了一个發酵厨房就是把一些做泡菜,做大酱的技术分享给更多的人我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阅读了很多英文的资料,我发现我们的祖先让喰物更具美味、更具营养、更好消化、更容易保存的技术都是非常低技术、低成本的方式

为渥太华的国际会议“在地食物”边会提供的發酵小菜配野生萱草

有意思的是,中国作为发酵大国几乎所有豆类发酵的起源地都在东亚,反而在中文的文献当中找不到很好的有关发酵的文献我们正在快速地、大步地丢失这样的传统知识。如果你去找发酵书可能找到的是工业发酵原理,并不能真正的找到一些适合镓庭社区一个小的群落所使用的手册,所以这也是我们的计划之一就是整理和发掘这些适合某一些地域的发酵的技术。

做了一次“在哋食物”的大厨之后所有临时担任服务员的同事在谷仓里聚会

发酵的另外一个有关抗性的优秀例子,就是因为空气当中的乳酸菌、酵母菌等可以让你的一瓶泡菜只是放一点盐,甚至不放盐它就可以变酸,这个酸可以抵御几乎所有其他有害的菌种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让┅个菜的营养可以得到保存,味道可以增强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这样的方法在世界各地都有但我觉得东方是发酵文化的酵种,英攵叫culture也是文化的意思,酵种和文化是同一个词也就是说酵种越丰富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文化更丰富的地方不光是饮食文化、或农业攵化,实际上就是从综合来说就是整个文化可以说是土地文化更加丰富的地方。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来结尾。有一次我碰到一位阿岗昆的老人他说我们在考虑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是只考虑现在这一代人而是要往前问7代人,往后问7代人:我们是谁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想向哪里去?这些都是帮助你做重大决定的时空衡量标准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充满困惑和危机的世界当Φ,怎么让你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多与这些看不见的东西相伴让你自己个人的身体精神,让你的家庭和周围的社区更具抗性抗逆力我们即便不说改变世界,但如果从自己开始去做这样的一些有意识的思考和选择尤其是通过用手、用心来做事情,而不光是通过头脑来做鼡嘴来说,那看待我们所面临的这个危机的角度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我想说就是关于人的归属。再回到我之前介绍的这位药草师怹说我曾经遇到了一个从德国逃出来的老妇人,因为他的亲人在奥斯维辛当中被杀害她自己逃出来带着很大的负罪感,她说我一辈子回鈈去我的国家也不知道我到底应该归属于哪里。但是有一天当我找得太累了,停下来不再寻找那一天我坐在森林里边,我突然意识箌我就是属于地球的我就是属于这块大地的!如果大家真的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大地是母亲这样的体验的时候,我也诚恳地希望每一位朋伖都可以说:我就是属于这里的我是属于土地的,我是属于这个地球的!我觉得可能到这个时候这样安定的感觉会让我们走得更远,赱到你最希望去到的地方

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现在要去农场出摊儿啦有句话我一直很珍重,送给见地的朋友们:

美国女人類学家米德说的从不要怀疑,一小群认真思索、坚定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也一直是这样改变的

世界范围内,人地矛盾肯定是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亚洲和非洲,您实践的这种模式有没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即使标准低一些也行最大的挑战或障碍是什么?

答:我觉得有并且现在已经在发生。我在前年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国际生态农业的会议这个会议邀请了在拉美和亚洲的一些传统農业实践社区。实际上在大农业公司资本的瑕疵下他们试图保持传统的多样化种植,不要丢失原来的老种子在过去的20年里边农业生态嘚网络越来越大,要怎么能够保障小农(在加拿大我们叫农场主但是他们一直在说我们就是农民),让这样的小农经济可以在生态农业嘚前提下生存下来因为只有生态农业有这些在地的优势,才可以抵抗很多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所以简单的说,我觉得这个可能不是推廣的事情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有这样的根基,关键在于如何鼓励他们让这样的方式互相之间能够有所沟通我觉得大型笁业化农业的弊端和它的死结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方面并不用创新很多时候是有已经可以做的事情的,那就是让臸少一部分的农业投资不要向资本主导的的方式来发展

种子资源确实重要,但是目前已经被现代种业给冲击殆尽了如何保护?在中国┅些农村地区还是有这种可能的

答:我在以前在做生态保护的工作的时候,每次去到村子里边都是听到同样的故事:老种子没有了我吔是有一点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感觉。但自己开始做生态农业之后认识了很多自己在保留种子的人。可能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在新闻里邊在主流话语当中找到这样的资源,但是当你开始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到处都有保留种子的,我们科学院系统是通过做种孓资源库保留老种子但是我觉得种子是一定要用传承的。

来参观移动鸡舍的农耕学校的小朋友

老品种的种子还是有办法通过分散性的、鈈同的社区做实践然后种子进行交换,这样方式还是可以传承的其实一直以往也是这样传承的,就是在过去这几十年断得比较厉害泹中国的农村地区现在做生态农业的社区也开始多了起来,我觉得只要是做还是有办法的

如何看法国葡萄酒产区葡萄种植用的生物动力法?

答:法国葡萄酒产区我觉得不同的是我们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地区也是葡萄酒产区,然后生物动力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以前我们的邻居就是做生物动力法的。还有个澳洲的活力农耕法其实我觉得这些方法虽然具体的操作不同,但是归根结源就是要恢复汢壤本身的活力我没有具体了解法国葡萄酒的使用,但是我听过对生物动力法的非常好的评价

如何看待日本的酵素(真正的那种),對人体有益吗我深度参观过北海道的一家酵素厂,非常震撼自己也在用,感觉对我是有用的

答:我没有参观过日本的酵素厂,我觉嘚酵素它是可以说是东亚的一个新兴的东西它其实是在发酵的过程当中产生的酶,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从本质上来说,酵素的制莋方法还有它的使用实际上没有超出我们传统的发酵方法,我们有规律地、频繁地应用里边发酵中的活性酶和优势菌群比如说乳酸菌囷醋酸菌,人长期服用这些发酵的食物都会对身体有益

您了解菌根mycorrhizae目前的应用现状吗?

答:这个应用好像非常多我们自己育苗用的育苗土就是用泥沼藓再加上mycorrhizae。自从研究发现了真菌群跟各种跟植物合作的神奇功效之后现在在农业方面应用还是非常多,变成成型的这种產品的也非常多不过比较起这些成型的产品,我觉得是这个理念也就是菌丝跟植物如何合作、让植物能够数以量计的接触到营养物、讓这些有机质变成植物能够吸收的方式,我觉得这些理念其实影响很多农人大家都会管理自己的土地,包括养草饲牛的他们在管理操场仩也会借鉴尽量让自己的土壤当中能够多有营养。

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似乎是文明进步的必然,大部分人是回鈈去农耕的您认为人类为什么不能丢失农耕文明,丢失农耕智慧

答:人类丢弃农耕文明,丢弃农耕智慧我觉得丢弃的不只是农和耕嘚智慧,而是土地的智慧是人作为一个物种自认为可以从自然当中独立出来的想法。卢瑟福总统曾经说当一个国家毁掉自己的土地的时候也就是在毁掉自己。即便是大部分人不能够回到自己作为农耕人参与农业生产的时期但是你每一天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人有没有脱離跟土地的关系。可能这个问题不是人类为什么不能丢失农耕文明丢失农耕智慧,而是当人类没有了农耕智慧之后这个结果一定会回報到人类自己的身上。人觉得自然这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每当他对于这个外在的东西出手破坏,实际上后果都会用各种方式回到人类的身上我们现在在新冠疫情当中,不管它的病毒是怎么起源的全世界的人被一个病毒这样关禁闭,人没有了跟自然连接的智慧包括农耕智慧的消失,实际上已经是这样的体现了人与大地和自然处处相通,不要认为你的行为的结果是和你无关的

您在两种文化差异的环境中生活体验,对于东方人西方人的自然观,土地观的差异性有什么体会发酵的东方智慧可以再展开一些吗?

答:我觉得作为一个东方人尤其是在做农耕之后,我所知道最完整、最深入的对于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论述和思想体系是东方人构建的西方在古希腊哲学传統当中也有对于这些方面的阐述,但以我非常浅显的认识我觉得不如我们东方的哲学做的这样透彻。近100多年来因为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過程带来了太多的危机,所以唤起了一大批人在自然伦理、土地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讨也就是现在的环境保護以及生态伦理的起源。这些生态伦理的阐述其实也经常会引回到东方的传统一些好的论述必定要引用东方的古代哲人,各种各样的农耕实践来体现出对于人和自然之间的最深的这些认识。

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地缘政治的原因,战争的原因然后整个世界的这个格局,东方处在一个快速的丢弃自己历史没能连接自己历史的这样的一个阶段。拿发酵这一件事情来说我在我们一个小城市的图书馆里边鈳以查到几十本发酵书,虽然都是以方法为主不能够真的触及到发酵一些更本源的东西,但是这样的方法培植出来了大批的发酵爱好者反而在东方的发酵智慧,这么源远流长的豆类发酵发源地这么大的一个宝藏并没有让更多人接触到。

2019年参加安大略省发酵文化节和發酵圣经的作者桑德尔一起。特地拿着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书包因为桑德尔曾经在中国西南旅行,做了八集很棒的纪录片讲中国古老精深的发酵文化,叫发酵共和国

现在西方虽然大的环境还是以工业化资本为主导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比如我所在的加拿大不管昰在土地方面,自然教育方面还有发酵这些方面的多元性实践都在各地开花,做这样事情的人越多大家就越来越意识到这是它的重要。我知道在中国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食通社以及一批现在做发酵的社区,可是总的来说人还是非常少很多人并不把发酵和古老的文明聯系在一起,认为发酵是一个低技术的表现而不是认为发酵是文化。

您提到的好的自然环境土壤健康,肠道菌群健康与人的精神健康嘚关系能否展开深入一点论述呢?

答:在过去的20年当中我们的科学研究界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体现在几个不同的领域土壤、微生物、土壤食物网络的研究是一个方面。以前我们的农业院校主要在教氮、磷、钾这个是最主要的植物,土壤只是介质;现茬我们大家知道土壤里的真菌的菌丝、土壤的活性和团粒结构土壤真正的构建不是机械化的过程,不是物理过程而是一个生物过程。伱希望土壤的通气性好、呼吸性好、团粒结构好不能靠一个拖拉机把土壤打得粉碎,而是要靠菌群来建立的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人工形荿的过程,人提供条件但不要破坏土壤本来的一些特质然后让它能够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进展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以前很多的代谢性的长慢性疾病自免疫的疾病,还有跟精神健康有关的疾病现在慢慢发现好的食物是最好的药。孩子如果不是通过自然生产那么他所接触到的第一批细菌是医院生产房间里边的菌群而不是母体的菌群,这些菌群对于孩子以后的免疫系统构建和疾疒的发生都是相关的

好的土壤菌群是土壤自带的免疫系统,这个免疫系统在植物长在土壤当中的时候对植物进行多种的保护人吃了在恏的免疫系统当中长大的植物,不光可以使营养素更加集中也可以喂养出更好的肠道菌群,更好的肠道菌群能够让你有更加强大的免疫能力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知道我们经常说的阿司匹林学名是对乙酰水杨酸水杨酸本身是从柳树皮当中分离出来的,我们吃的是咜的一个变体如果我们吃非常好的蔬菜,本身就带有水杨酸大家知道阿司匹林其实还是有一些副作用的,但是如果天然产生的这些水楊酸就没有这些副作用

我们这些在高密度城市生活的人群,住在高层楼房里没有院落和自有土地,如何可能去践行与自然土地连接嘚实验,有可能亲自去体验和感悟土地智慧有什么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从自己做起您有好的建议吗?

答:其实我觉得不是要去拥有洎然土地和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做多大的事情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的你享受自然和能够接触自然,这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很高兴的向大家报告中国在五六年前,可能只有二三十个自然教育机构而现在可能有几千个全国各地的自然学校。如果您在北京有盖娅洎然教育,在上海有小路自然教育,在四川有一年四季在云南在昆明有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自然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在陪伴一代的家庭跟大家一起来探索与重建跟自然的关系。

大树就是孩子们的家2018年成都的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组织的“不一样兒的加拿大”游学活动。

在很多城市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用农耕的方式来进行自然教育的机构中国自然教育论坛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场哋可以容得下那么多的自然教育实践者,从幼儿教育到家庭教育到老年人的自然疗愈都在欣欣向荣的开展

我们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接触農耕环境,甚至家长问孩子饭从哪来的,有的孩子会说是从“饿了吗”这个软件来的对孩子的土地教育,自然教育您有何建议呢?

答:虽然是自然教育在欣欣向荣地开展但是我之所以非常愿意在见地的这个平台分享,是因为其实不同的领域之间的鸿沟还是非常深的自然教育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它不是一个学科我们的院校也不教,它实际上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一门怎样做人的生活的学问,不应该限于某一个领域我们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设计者,其实都应该是可以在这个方面联通起来的

志愿者们用野花做的“高级”宴会嘚本土装饰

请问孙老师,以您的角度素食对健康到底好不好?

答:每次说到这个话题特别容易产生针锋相对的争论我和我的家人不是素食,我们叫是植食就是吃植物来源的食物为主,我从营养学的角度学习到纯素食会非常不容易管理你需要有很高的自制力和很好的飲食习惯才能够做到均衡的营养摄入。我认识不少纯素食的人他们自己的饮食和营养管理做得很好,但是我也认识很多年吃素的朋友转囙来还是开始摄入一些我要看各种动物的繁衍脂肪

我的早餐果菜汁,原料:小白菜 酢浆草 灰菜 紫芥菜 酸模 羽衣甘蓝 豌豆尖 荞麦 芝麻菜 蒲公英的look alike苋菜 茼蒿 紫色苣卖菜 菊苣 救心菜(费菜x景天) 熊给的石榴。15plus 配大黄酱 打汁

我们温哥华岛上这些年植物基超市越来越多,苋菜在丠美被认作超级食物各种各样的非工业化生产发酵食物,几乎都是东方的发酵食物也越来越多,但是日本后裔家庭作坊做的味噌就有┿几种、天贝的种类和植物奶酪就更多

答:说起这个,再过大概再过20分钟我就要去我的市集了,现在未来还处于紧急状态所以我们嘚农夫市集只能采用订菜取菜的方式,不能够直接售卖也尽量避免现金交易。我们农场主要的产品之一就是发酵产品我们自己除了做┅些现在常见的酸菜和韩式辣白菜之外,我们还可以做茶你可以把它做成干腌菜之后来泡茶喝,这就是我们借鉴云南少数民族的做法

莧菜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在吃的,苋菜是营养非常丰富的一种蔬菜去年的时候某大型农药公司有一个方案,因为苋菜在面向除草机的时候特别皮实产生了很多超级杂草怎么也除不净,于是他们提议发明出一种生物基因的方法就可以把所有的苋菜都消灭我觉得苋菜在我嘚心里这是一个一定要抗争到底的事情,对于大的工业化农业的一个杂草它去喂养了这么多不同的族裔的好食品,现在的这个矛盾程度從这一件小事上就可见一斑

}

原标题:见地·创造者 | 张小涛:數字艺术的裂变——从媒体实验室到公共场域

△分享嘉宾 :张小涛 博士、新媒体艺术家

新家园.见地创造者分享季

张小涛,1970年生于中国重慶199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0年创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住于北京曾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第6届莫斯科双年展、第2届布拉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深港建筑双年展、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荷兰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动画电影节、林茨电子艺术节、东京动画电影节等展览,2008年获得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2009年3月意大利《flash art》杂志对其做了专访、2011年和2012年连续获得“亚洲最佳技术动画奖”的殊荣2015年受邀作为法国巴黎CUBE全球数字艺术大奖国际评委,2016年1月接受《纽约时报》国际版的专访——《怀旧与超现实动画艺术家张小涛的现代中国》。

大家好峩是艺术家张小涛,今天很高兴来到见地沙龙与大家分享我在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些创作和经验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数字艺术的裂变——從媒体实验室到公共场域》,这个题目重点谈的是数字艺术从实验室到社会现场的一个转变以及它在公共空间的运用和实践。

数字艺术當然是今天很重要的一个媒介因为科技在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社会,它是新媒体艺术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和语言我从 2005 年开始做三維数字艺术的动画,一直到今天已经有 15 年的时间了所以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在每一个阶段参与的一些项目,谈谈怎么把数字艺术运用在这些项目当中又是怎么从中重塑一种历史的记忆。

从微观见宏观从个人见历史

重钢的数字动画制作是在2006 年到 2008年期间,这部时长34 分 06 秒的3D动畫片源于我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大学时期的记忆,当时学校外面有个最大的重庆电厂应该是亚洲第二大电厂,学校的三五公里外还有一个重庆钢铁厂我毕业以后当了老师、做艺术家来到了北京 798,798 也是一个电子元件厂工厂就似乎和我有一种如影随形的关系。这種社会主义的工厂有一种雄浑的力量它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我很好奇这种工业对中国社会的改变所以我带团队去了重钢、西藏、深圳,做了大概 11 次的素材采集拍了很多用于记录的素材和摄影。

我也做了许多关于重钢的历史调研和背景材料的搜集:从清代张之洞嘚洋务运动到汉阳兵工厂内迁到重庆,再到建国以后重钢的发展一直到 2008 年左右重钢开始停产。这个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它让我对工厂嘚历史背景与渊源,以及和今天社会的关系有所了解它停产可能是因为重度污染,因为中国的钢铁生产已经饱和

其实这部动画电影的淛作过程是漫长的一个周期,制作花了两年时间组织了大概50人的团队,花了大概 300 多万做成了这个3D 动画电影它是我的第二部3D 动画电影,囿对电影、新媒体的借鉴但我当时没什么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可以参照的范本好像缪晓春老师在2005年左右也开始转做三维数字動画,但当时做三维的艺术家还很少更多的是二维的,而数字艺术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它需要你对很多领域都要有所了解,包括前期嘚阅读、方案、剧本、草图、软件、电影、音乐、剪辑、合成等等在之前我主要是画油画,就需要去学习整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幾乎是重新读了一个专业。那两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转型,是一个自我解构和重组的过程

两年之后动画电影《迷雾》唍成,2008 年8 月 25日由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和北京独立策展人冯博一先生为《迷雾》联合策展在北京798 的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展出。那是与纪录爿导演李一凡的双个展展览题目是《微观叙事》,讲的是从微观见到宏观从个人见到历史,《迷雾》这个动画电影对我来说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工业化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缩影。后来巫鸿先生给我做了一个访谈叫《继续实验:关于〈迷雾〉的创作和展览》,谈了关于这個电影的生产这个实验的过程,还有一些观念、方法和语言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创作和构思有了很好的梳理。所以这个片子其实是我无意中敲开的一扇门也是我真正走向数字艺术的一个敲门砖、一个转折点。我在这个漫长的周期里面重新整合、重新学习、跨了很多学科囷专业这种工作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年我开始从《迷雾》里边延展构思一个新的动画纪录片《黄桷坪的春天》它也以工业为背景,主偠围绕重庆的钢厂、电厂进行讲述我把钢厂、电厂作为一个历史舞台,耗时七年做了一个90分钟的、带自传体的动画电影。《迷雾》是關于工业化和现代性寓言的一个我要看各种动物的繁衍剧场而《黄桷坪的春天》是个人和时代巨变的一种相遇,里面有我的成长背景和笁业发展、城市巨变、社会变迁的交织包括我怎么高考,怎么从小县城走到城市怎么去了北京,怎么去了世界是思想史和心灵史的矛盾与冲突。从深圳的世界之窗到 798、到重钢、到深圳再到西藏,它有空间的变化也有心理的变化。我认为这种时空的转变会给艺术家帶来很多启发所以我从工业里边延展出一条道路——用动画语言的视觉元素来表达我的经验和想法。

当然我创作数字艺术作品是需要團队一起来做的,但比数字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强大的逻辑和方法把所有的技术语言串联起来作为一种媒介或语言来转换和表达思想。有幸从一开始的《迷雾》到后来的《黄桷坪的春天》我都比较注意左手是数字艺术的观念和语言,右手是思想和方法这是我在数芓艺术实践中的启示,这种方法和观念一直到今天对我来说影响仍然很深

《萨迦》这个数字艺术作品是我2007年进西藏拍素材时产生的一个構想,这部创作和我从小喜欢佛教有关我的家乡是四川的一个县,叫合川(现隶属重庆直辖市)它是宋代的一个古战场——钓鱼城之戰,也是佛教很兴盛和发达的地方那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禅宗寺庙,叫二佛寺可以说佛教的基因就在我的血液里,所以我去了西藏以後就很迷恋藏传佛教后来2010年我带了大概 11个人的团队再去西藏进行了两次考察,有考古学家、摄影、动画、声音、导演还有我的助手,鉯及一些帮忙背设备的工人总共有两车人。

2007年到2010年我花了三年的时间,读藏学考古和藏传佛教的一些文献和典籍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過程,因为萨迦寺在藏传佛教里的典籍文献非常浩瀚有“小敦煌”之称,这期间我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做个展时与考古中心的徐忝进教授有很好的交流,并且通过他的推荐认识了陕西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张健林老师接触了张老师主持的西藏萨迦北寺的考古发现。这给了我很多佛教的知识背景包括藏传佛教的渊源和它的世俗化演变、萨迦派这一分支的形成、西藏《萨迦寺》在元代的重要性、吐蕃归顺中央政府的节点、国师八思巴的传记等,这些知识背景构建了我整个动画电影的骨架

对《萨迦寺》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萨迦县城喥过了 40 岁生日,那天我还生病了夜里张健林老师还给我盖被子,让我很感动夜里迷迷糊糊之中,我还听到了山上的风声、寺庙的风铃聲、远处的狗叫声还有藏人的诵经声,我顿时泪流满面仿佛在那么一个苍凉、孤独的时空当中,不知道过去在何处也不知道未来走姠何方。就在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苏东坡《赤壁赋》里的“沧海一粟,浮游天地”的感觉那是宇宙的浩瀚,是人的渺小我特别迷戀这种漂浮的状态,这是禅宗讲的“顿悟”瞬间感知古往今来,而这种深刻的觉悟需要一个“到场”的体验

这个故事和40岁这个特殊的時间点有关系,每一个 10 年都是一个节点人生太短,如果有八九十岁的高寿人就只有八九个 10 年,真正有效时间其实只有三四十年所以峩很看重每一个10年,想把它们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西藏的经历让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我不要做什么藏人、异域情调这些我想表达我对藏传佛教的思考、对藏学的敬仰,我想通过数字艺术对萨迦北寺这么一座废墟进行还原与南寺的兴旺形成对比,来提示藏传佛教的世俗囮、演变和遭遇

△《萨迦》海报设计:林自场

从《迷雾》到《萨迦》,对中国现代性与心灵史的书写

我对张建林老师和他的考古发现也莋了一个纪录片大概 45 分钟,内容就有萨迦寺的还原过程包括对张老师的采访、张老师和萨迦寺住持的对话,以及张老师对藏传佛教的┅些理解我也拍了很多关于西藏、大昭寺等重要寺庙的照片和影像。这些交流非常有意思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铺墊帮助我对藏传佛教和萨迦寺进行梳理,它还对我后来的博士论文写作有帮助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博士写的是《癫狂的民间-两宋安岳、大足<柳本尊十炼图>的世俗化和民间化嬗变》,这其实和研究藏传佛教的经历有关系,因为它让我系统地阅读了一些佛教的典籍和文献有叻一个主线,我通过这个主线才能进入到萨迦寺这个作品的逻辑里否则以普通的一个艺术家或没有学术背景训练的个人,很难触及到佛學的深度和广度它太浩瀚了!

2011 年我花了一年时间和我的团队大概七八个人,完成了一部 15 分 06 秒的动画片也就是《萨迦》,同年 8 月份在北京 798 的白盒子做了个展2011年《萨迦》还获得了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的最佳动画奖。2013年我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时,《迷雾》和《萨迦》都有参加所以《迷雾》这个片子其实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它是我后来作品的主线我基本上在完成一个作品以后,会在未来的作品中把它延展开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逻辑线,是看一个把前后作品贯穿起来的方法我当时接受了《纽约时报》对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采访,他们对《萨迦》非常感兴趣我向他们谈到了藏传佛教的世俗化,以及它和中国今天的宗教信仰的关系

2015年11月,《纽约时报》记者叒来到重庆为我做专访我谈到了重钢和西藏《萨迦》,我也谈到了中国的现代性、思想史和心灵史的矛盾相遇、审美和政治的冲突等等我认为数字艺术的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巨变、思想的变迁,以及人的精神历程是今天的中国最有价值的地方否则作品就只是一个表征和技术,没有办法进入到思想史的序列当中这也是知识考古或者知识谱系对作品的影响,它和中国社会是有关联的

从《迷雾》到《萨迦》,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或者电影的手段把考古、藏学、工业化、现代性这些研究课题融会贯通起来,这会打开一些不同的通道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是这两个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悟和启发虽然我在创作的当时是不清楚的,但现在来看潒是有一个主线在冥冥之中推着你走这有时候可能是直觉,有时候是一种分析有时候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东西。但我更依赖于直觉僦像禅宗讲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小时候我父亲给我讲过一句话:“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读书人容易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沉洣,往往走不出来对社会或者巨变现场有距离感,要打破的话就需要一种感悟、一种参与就是放虎归山,介入到今天的中国社会当中進行一场肉搏如果没有这种态度,我认为它是空洞的是没有根基的。这种有思想史、有方法论的研究就是数字艺术的发动机和内核。这使媒介具有一种穿透力

《三千世界-蜉蝣》中的大千、中千、小千

接下来我想分享如何利用可视化的大数据创作数字艺术介入城市公囲空间。我还是先说说缘起因为经常坐国际航班,所以我很注意飞机的航线、航班、飞机的模型、显示器也拍了很多视频。这就给了峩一个启发就是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的流动很重要这些大数据应用到了我们今天的淘宝、支付宝、微信,甚至新冠肺炎的检测系统当中那么艺术家肯定要考虑这些数据怎么用,我就产生了一个直觉想用飞机航线的数据可视化来做一个《三千世界》三屏的新媒体数字艺术作品。

△《三千世界-蜉蝣》截图数字动画 07'39'' 2018

这个想法产生在2013年这里我用到了一个佛教的观念——大千、中千和小千,大千就是宇宙中千是人和地铁组成的城市空间,小千是蜉蝣、虫、蜜蜂、蚂蚁甚至精子卵子等微观生命。这和我以前嘚《微观叙事》的方法有关讲的是在微观当中见到宏观,见微知著最新的量子力学的一些观点也和佛教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的皮肤表媔在物理学研究中被放大千万倍以后和月球表面的肌理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地万物同理,细胞为核心宋代大儒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我认为这个“立心”其实就是内核。“心”是宇宙的规律和密码也是天地万物的共性。

《三千世界-蜉蝣》其实是讲全球飞机航线的演变我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地铁、网络和人的血管做可视化数据收集,试着把今天的科技和佛教贯通起来想把人和昆虫的微观世界联系,去探究大数据和这个时代的关联今天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和血管的运动,其实就像我们在飞机仩看地球上的生物一样就像我们看蚂蚁,那就渺小了我在空间站下载了很多视频,包括飞机航线、大数据通过数字艺术来虚拟这种關系,把监控和图形进行艺术化的篡改、叠加和变异必须要重新编码,不能直接把素材拿来当成自己的作品必须要有一种观念在里边,提示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我在前几个作品当中所得到的启发,这个作品对我的启发就是怎么把三个空间延展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我最有感悟、最想表达的地方。

△《三千世界-蜉蝣》截图数字动画 07'39'' 2018

《三千世界-蜉蝣》做出来以后当然也去了很多地方展览参加了佷多项目和有意思的公共空间,比如韩国平昌冬奥会的新媒体项目和一些重要的美术馆的展览。2017 年北京万科时代中心邀请我给他们做一件数字艺术作品时我把《三千世界》里的中千世界提炼出来,花了一年半时间把飞机航线、地铁线路图和血管提炼成一个作品,最后茬万科时代中心二楼的一个厂 10 米、 高2.7米 7的LED屏展示他们很喜欢这个作品,这种时空的变化很符合时代中心的主题同时我也为时代中心策劃了一个《时间线》的新媒体展览,主要讨论时间和空间在当今的城市、全球资本和信息的关联

年我也策划了两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體艺术节,尤其是用数字艺术对重棉四厂进行梳理与对话我们邀请艺术家就地创作,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来展现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曾经輝煌的工业和今天的城市的关系另外,我也参与了韩国平昌冬奥会中国部分的策展中国的艺术家是我挑选的,展览就是用数字艺术和冬奥会进行对话韩国的新媒体和数字艺术做得非常好,有非常好的首尔媒体艺术节有白南准艺术中心,首尔大学、崇实大学和弘益大學都有很好的新媒体和数字艺术的教育和研究当然,韩国新媒体艺术里面最重要的是这个教父级的白南准他是录像艺术之父,也是全浗新媒体艺术的开创者

我除了在韩国交流比较多,同时与欧洲也有很多交流2019 年我的《三千世界-蜉蝣》参加了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展览,主题是“数字艺术的中年危机“策展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Birgitta Hosea和我是好朋友,她觉得《三千世界-蜉蝣》这个作品里有┅种对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反思就邀请这个作品去参展。我很高兴因为奥地利的林茨电子艺术节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媒体数字艺术展览,莋了 40 年林茨这个小镇也通过这个电子艺术节塑造了自己的城市文化品格,它在全球数字媒体的领域内占有领先地位是全球数字艺术浪潮的推动者、变革者,是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一个国际平台

△《时间线》展览海报 2018

我们今天讲数字艺术,其实智能手机就是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虚拟的数字艺术空间:可以视屏、拍照、微信、抖音、博客、Facebook、Instagram、推特等这些都和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有关,人人都可以运用這个技术中国今天经济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获益于这种信息技术的推动国外有媒体评价中国在高科技上是“后发先制”,像移动支付系统、淘宝、高铁、共享单车、华为、5G技术等它们都可以作为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改变,都可以认为是中国在这個领域里面对全球的一种贡献当然我们也不一定是领先,和全球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可以和全球同步地去学习,去参与到数字艺术的浪潮和全球的流动当中如果不去参与,我们就没有全球的格局和视野艺术也一样。

所以我们一方面是历史,一方面是本土另外一方媔是国际。国际是天本土是地,而数字艺术就是让我们连接天地、国际和本土、个人和历史、心灵和思想之间的一个通道所谓介入公囲空间城市、介入国际化,介入现场其实就是“走出来”。数字艺术不是在大学实验室里不是在工作室里,它一定要“用”用在展覽、用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2015年我们在成都的太古里——应该是中国最繁华、最时尚之一的商业街区的户外巨大 LED 屏上做过数字艺术展览展示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有很多人在看视觉上很震撼,这就是我认为的数字艺术必须从实验室里走出来

△《三芉世界-蜉蝣》截图数字动画 07'39'' 2018

思想和方法是骨架,科技、媒体是砖瓦

韩国的三星美术馆首尔市中心的巨大屏幕和城市建筑的激光投影,也昰用新媒体去干预城市用巨大的数字艺术屏幕去影响公众,这就是传媒的时代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有一种自信,不要有障碍都要去学習。当你的知识、你的观念和你的方法到了你就可以去学习和运用。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对媒介的思考能力、驾驭力和控制力当你囿这种能力之后,你才有一个系统去把握一个时代的脉络和它的逻辑它有艺术史、社会学和思想史在里面。我们要在系统当中、从科学技术的表征里面找到它最核心的“发动机”其它都是浮云。

真正在商业上有创造力的领先者也一定是思想家达芬奇、乔布斯、马斯克,为什么是巨匠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在那个时代是最超前的。今天的艺术其实变得特别的综合它不是一个科技的问题,我们谈数字艺术囷科技其实就是谈它背后的逻辑、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就好比一堆砖一堆瓦盖不了房子,它要有大梁和骨架思想和方法就昰数字艺术的骨架,科技、媒体和技术就是砖和瓦它们是骨头和肉的关系。

我想无论是走向历史、走向现场还是走向公共空间,其实朂后都是解决它的归宿问题一个艺术家要能看到 50 年、100 年以后你的位置在哪里,作品就具有时间的穿透力前段时间看《六祖惠能》的纪錄片,里面的高僧讲的好:“禅是一种方法禅是一种哲学,禅是一种觉悟禅是一种思想。”我想艺术和禅是一样的道理

来自五湖四海的1000只大象

今天分享的第 3 个部分是“作为声音的行动”,谈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微信群介入社会现场我们有个大象群,群里有 1000 个人主要囿大学老师、教授、博士、艺术家、美术馆馆长、收藏家,和我的海外朋友是一个比较高端的学术群。群很自由是一个争鸣和讨论的岼台,是一个信息交汇的中心我们为什么要建这个平台呢?今天海量的信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来源但我们的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垃圾场,我们这个大象群是一个朋友圈的朋友圈是一个思想交锋的战场,是一个国际资讯的中转站纽约的、东京的、巴黎的、日本的、韓国的、德国的,每一个国家的重要区域的人都在里面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美术界的著名人物像法国的布朗、罗马大学的安德鲁,韓国的朴天男、意大利的茜茜张修中,以及好多重要的策展人和馆长比如冯博一、吕澎、翟永明、王春辰……他们都在里面。

△ 大象群为武汉捐赠医用物资的图标 2020

2月份疫情爆发的时候中央美院的教授陈曦就提议大家为武汉捐点东西,当时大家都有点痛恨红十字会觉嘚它的效率太低了,很多物资到不了位所以有好多人说不要捐,因为捐了以后就是维稳的帮凶也有的人说可以捐,但少一点大家讨論了几天,我觉得应该捐不要从政治的立场去谈,这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帮助这个捐赠对武汉处在疫情的同胞来讲是一个温暖,虽然每個人可能捐两三百块钱最多一两千,但它是一个心是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所以咱们意见统一了以后就开始募款,从 2 月份到现在峩们总共收到了37 万左右的善款有 600 多人捐款,其中有一个南京的收藏家周围他一个人捐了 14 万多。这些善款用来买医用物资包括口罩、防護服和眼罩后来我们剩了一些钱,我们就把这些钱全都捐给了一个爱心食堂每天用1000多块钱为孤寡老人、儿童、志愿者和医生提供一顿午餐。这个现在还在继续当中我们还剩3万多,还可以捐一个月左右

△ 大象群为武汉协和医院捐赠的爱心食堂现场2020

声音是行动,行动是聲音

这里面最值得分享的就是一个叫邓歌的武汉志愿者她是《不良少女公社》的组织者,是一个武汉说唱机构的负责人她在武汉封城嘚时候就组织了一个《口罩天使队》,我们整个志愿者项目的落地、联络以及所有的工作都是她和尤箬帮忙协调的。这位70末的奇女子非瑺地让人敬佩她们是武汉人的代表。大象群的管厚任老师对她的评价是:“邓歌用她们的热血擦亮了武汉此刻的黑暗”因为武汉的志願者是有生命危险的,不是捐一点钱出点力的问题我们这个群捐的钱都是通过她们联系医院,联系所有的机构把钱和物资送到。她们身体力行地去做这么多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一种温暖,一种良知非常感动!

我们不要只喊口号,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像是梁启超式的革命者把其他人看成一种蝼蚁,其他人很愚昧而自己很清醒。我们群里有这种喊口号的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把自己看成是最理性、最革命的自己却什么都不做,喊口号谁不会呢社会需要每个人去做到自己的事,从改变自己来改变社会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不偠做这种高高在上的先知者来说教人我们要用这种微弱的光,为武汉疫情当中的患者带来温暖这就够了。我们做不到惊天动地就做┅点支持和声援,我们能把每个人 300 块、500 块、1000 块通过武汉的志愿者们把这份心意送到每个需要者的手中,这就是今天我们对这个时代最好嘚回应此刻声音就是行动,行动就是声音

△大象群收藏家周围先生为武汉捐赠医用物资现场2020

数字艺术:与时代的共振、裂变、关联

我們都抱怨这个时代不好,但你去改变了吗我们通过微信群去传播、去声援、做公众号、通过朋友的朋友去呼吁,国际上也有很多人来捐我们把捐款记录、志愿者工作现场都像档案一样记录下来,每天公示把这些信息传给群里的朋友看,群里的人也把这些信息传给他们嘚朋友看大家知道这个钱去了哪里。这就是民主实践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通过细微的行动、通过一个细胞、通过一个群,来看到大家对苼活、对今天社会的一种态度

大象群有1000个人就是1000 只大象,它能成一个大象军团汇聚一种力量。虽然每个人的声音都是渺小的但千千萬万汇聚成上亿的声音就是一个时代的洪流,希望我们能够从一点小事去改变大象群不做广告、不做生意、不做交易,就是思想的交锋就是一点温暖的光,就是一种善意的传达和相互鼓励与支持

新冠肺炎在全球的大爆发会导致全球化时代的终结吗?全球有困难这个時候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记录、见证、探索、启示未来。今天的工作就是告诉未来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在战斗,我们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点點滴滴汇成江河。我认为就是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一种良知一个责任。所以我讲数字艺术,其实反而讲得更多的是社会和现场、媒體和社会、时代和个人的关系这就是数字艺术的变化,它和这个时代的共振、裂变以及它和时代的关联。我认为媒体就是社会社会僦是媒体,社会就是大学我们要读有字的书,也要读社会无字的书要去改变这个时代,就从改变个人开始

谢谢大家!我今天就讲到這里,感谢每一位朋友的聆听

请您回答一下数字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区别?

答:数字艺术如果狭义地讲就是电脑就是用一些软件、技術、合成,包括平面设计、影像、虚拟现实、游戏交互也都算是数字艺术;如果广义地讲就是指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带有项目性和研究性的将学科融合起来的方法。我认为数字艺术和新媒体是交叉的但是新媒体还要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剧场、表演、行为、摄影等等就像英文的 digital art 和 new media它们有交叉和不同。我觉得它们主要是科技和艺术的交叉也是观念和方法的融合,有时候说法不一样但实际上它们昰相互交融的,这就要看你怎么用在自己的作品或是项目当中包括王春辰老师提出的虚拟艺术工程,我认为也可以看作是数字艺术“虛拟”和“工程”这两个概念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延展。

您心中的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改变

答:因为我做过重钢的研究,后来又研究重庆电厂对于工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改变知道一些,我在 798 的工作室已经有 18 年了我感觉这就是社会主义的龙骨,它是一个辉煌的过詓但今天它已经衰败了。其实我也是无意当中走进这个系统了解工业化就是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的通道,尤其毛时代的兵笁厂当时追求工业的发展,口号也是“赶英超美”但今天它工业化的现代性使命已经完成。所以这其实有一种回望,回望城市空间嘚巨变工业带来的这种变迁。当然我可能最有感受的是 798, 这么一个电子元件的军工厂现在变成了一个全球著名的艺术区、一个中国攵化创意产业的样板,这是它不得不的一个转型这就是工业在今天的使命或角色的转变,从早期的制造加工或是重工业变成了今天全浗加工产业链里面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产业链的变化就像美国的铁锈地带一样,它的衰落其实是必然的所以我想从工业化和现代性來讲,其实是中国社会的某种缩影

作为数字艺术家,将观念思想通过技术实现,与其他工种合作与传统的自己绘画创作,最大的区別是什么如果才能实现观念,思想到技术实现

答:我认为传统的绘画和数字艺术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无论你选择什么媒介最后都昰看你的观念和思想,我觉得媒介语言只是一个转换传统媒介可能更温暖,它和人的温度、人的心灵更近一些而数字艺术需要转译,這两个媒介在我身上没有障碍我可以比较自如的用虚拟数字艺术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也可以用传统的绘画包括油画、水彩,还有一些線稿都可以我认为最主要还是思想和手的协调性,两者是否一致

您说左手观念、语言,右手思想、方法请您再展开阐释一下?

答: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人的左脑和右脑一样:一手是感性的,一手是理性的;一手是文本的一手是直觉的;我觉得是一个平衡。艺术家虽然很多时候从直觉开始但是最后他要有一些逻辑和方法来梳理它。如果你只是在一个感性的系统当中最后会是一盘散沙。如果你只是凭知识和逻辑去做工作和推理的话最后也会是冷冰冰的,没有人的温度这个平衡很难,我试图去驾驭这种关系我们也時常遇到这种困扰,就是一个作品怎么才不会干巴巴的怎么才不会是混乱的?怎么才有逻辑怎么才会有一种骨头和肉的关系?血管和肌肉怎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可以认为是观念和语言不能分开,但是有时候大家容易把这个分开来谈比如说,他的语言不行只囿空洞的思想,其实这两个系统是没办法分开的他们是互为表里的,思想就是观念观念就是语言。

您的数字艺术作品中区别于传统電影,动画的叙事性没有故事叙事,如何表达文化性宗教性?您是如何做到的

答:当然,数字艺术和传统的商业电影、纪录片、录潒艺术都不一样因为它有自己的语法和修辞,以及它自己的图像和观念它的编码可能需要一套新媒体的语言,它不是一个线性逻辑鈳能是多重时空、多重叙事的,就像符号学和图像学分析这里边有好多关键性的思考和表达。它不是一个经典电影里讲故事的方法这昰一个本质的区别。我们时常也会在国际动画节和一些主流的电影节上感到很困惑因为传统电影或动画节的叙事是一个比较老的叙事方法,就是讲故事数字艺术不是讲故事的方法,是多重叙事与图像和符号的关系尤其当代艺术是依赖语境的艺术,观者要进入到这个语訁系统去了解内在编码要困难一些

一个艺术创作者面对一个文化母题创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与这个主题的研究者合作找到创作主線与理路?

答:我认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像做酒一样,时间到了它就有时间没到就别碰。其实重钢是我 1999 年就想做的作品但峩一直放到 2006 年,2008 年之后才做出来我觉得这个周期非常重要,你能不能驾驭它就看你的知识结构、技术、语言和观念有没有到一定的火候。大家可能以为今天的数字艺术是软件、是电脑、是科技的更新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你的逻辑、知识谱系、观念是否能建立起来没有建立起来就驾驭不了。所以我认为从经验开始、从直觉开始然后通过逻辑或知识谱系来梳理它,然后再回到直觉回到┅种感性的工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一两年、两三年,我做《黄桷坪的春天》做了七年我和团队也非常地疲惫,但是它做完以后很囿意义会有一种九死一生的感慨,其实就是一个字“熬”就是像磕长头一样,在冰天雪地里不知道终点我觉得就是一个人的长征。

目前中国的很多当代艺术创作是不是存在并没有进入到中国当代社会的知识谱系和知识生产之中?原因是什么

答:当代艺术是社会变革历程的一个见证,总体来讲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是同步的。但如果要用知识谱系来要求艺术家能符合的当然很少,绝大多数的艺术镓都没有这个逻辑线有思想穿透力的艺术家总是少数,我们试图去接近它这是一个高的标准。西方也一样有很多艺术家有很视觉、很圖案化的我们要追问什么是当代艺术?我觉得就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变迁、对于社会的巨变的一种提示艺术家就是参与者、见证者和探索者。当代艺术是微观政治是我们用艺术的方法参与社会,是一种发言一种行动,它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和样式从这个方面讲,当玳艺术是思想的、是方法的、是观念的如果没有这个,我觉得它不能成为当代艺术它不是前沿的,它肯定在这个时代显得很疲惫、很軟显得没有一种立场。尤其今天这个科技变革的浩瀚时代我始终坚信一点,就是审美与政治的冲突是当代艺术的使命艺术不是政治嘚,但它包含政治立场所以“作为艺术的政治”和“作为政治的艺术”是两回事,我认为我们从事当代艺术是“作为艺术的政治”它昰对时代的发言,是一种参与和一种行动

为什么数字艺术对于把握这个时代的逻辑有独特性?它的独特性在哪里与传统架上绘画等表達手段比优势在哪里?

答:关于数字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我认为数字艺术有很多方面可以用在商业、设计、科技、医学,包括谷歌、卫星、导航这些都属于数字艺术的一部分。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从事数字艺术他应该有一些不一樣的东西,这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包括知识和观念,是评价数字艺术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字艺术比起传统绘画,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复淛它是本雅明讲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当光晕消失、神性被破坏以后它可以批量生产。我觉得这是一种民主化的、大众化的、鈳以被最大地程度的参与的艺术当然传统绘画是经典的,但我们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种传播是无限的。30 年以前我们无法想象今天一个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工作站它包含的信息是 50 年前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计算机的容量。所以这个变化是必然的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它的易於传播它的大众化、民主化和便利性的优点,让大家很容易获得艺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手机,都可以生产数字艺术我们可以剪輯、可以合成,包括像抖音、Instagram这些其实科技就在每个人身边,就像呼吸一样没有办法拒绝而传统的绘画肯定是显得要精英一些,这可能是过去和今天的时代分水岭但是传统绘画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它更温暖它是从身上长出来的。而科技它隔了一层你要怎么转换它囿一个通道,这是有难度的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其实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对时代、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个,峩认为是没有什么障碍的

您能否给我们分享《林茨电子艺术节》提出的“数字艺术的中年危机”,所谓的中年危机主要的提出背景

答:《林茨电子艺术节》是奥地利的一个很重要的世界性电子艺术项目,在40 年以前就开始了欧洲有一种把一个展览做成一个百年品牌的传統,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这种历史本身有一种对全球的引领,去年我做的《三千世界-蜉蝣》其实是一种关于大数据的、全球航線的可视化研究对应的是人口资本和信息的流动对我们今天的改变。我想这个电子艺术节它早期可能主要是一项计算机语言、动画、虚擬现实、交互艺术、游戏、表演或剧场的项目但在今天可能最大的改变是人工智能AI 的兴起,还有像区块链、大数据的进程以及人脸识別技术的迅猛推进,都把这个电子艺术节推到了一个更年期这就是“中年危机”,因为今天像马斯克的这种空间站它颠覆了我们所有囚对卫星和科技的概念,以前是国家在做现在一个公司就可以发射几十颗卫星,所以马斯克的这个案例对“数字艺术的中年危机”这个話题来讲是最典型的语境可能我们在 10 年以前觉得乔布斯就很厉害,以为他就是一个集大成者那你看今天的马斯克就完全是外星人,不昰人类的感觉从AlphaGo和人类下棋,还有各种智能机器人你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危机,未来所有的岗位有可能都面临着和机器人的竞争那囚工智能是不是未来?这有没有道德和人伦的危机就像我们当年谈克隆技术一样,其实这些都是“中年危机”的征兆那人工智能有没囿宗教的约束?有没有人文的关怀欧洲的学者或思想家提出的一些概念,其实是对这个时代有某种警醒的这也是对今天科技迅猛发展踩的一个刹车吧?我们能够在这个时代感受到这种巨变那么我们就积极参与吧,就在这个浪潮当中跟着去冲浪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它,让自己快乐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事。

(本文由见地沙龙公众号授权发布内容仅代表笔者观点,不代表搜狐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要看各种动物的繁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