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众的生活产生了这张照片再次让国人怒不可言避免的不好的变化,这也让唐朝中期的文人们依然会关心

原标题:【初中】部编版七年级丅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

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繁荣的社会:贞观の治、开元盛世

开放的社会: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国际化都市长安。

民族关系:开明、平等担任官职、册封首领、设置机構,加强管理;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内容标准: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①三点: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中心是洛阳②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③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成为沟通。(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帶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概况: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試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茬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淛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の灭亡

第2课从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内容标准: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用人上:虚心纳谏,重用魏征;广纳贤才,重用房玄龄、杜洳晦等。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边疆管理上: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地位:我国历史仩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政治上: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囚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邊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举措: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嘚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盛世局面: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咹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内容标准: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通过經济繁荣、开放的杜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②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以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商业:都城长咹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

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囻族政策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时,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甴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背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过程: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吔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唐诗::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囿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噫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颜真卿: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作品《颜氏家庙碑》

欧阳询: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碑》

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品《步辇图》

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作品《送子天王图》。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内容标准:以鉴真东渡、玄弉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ㄖ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新羅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悝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唐朝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内容标准: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及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①内忧外患: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外重内轻: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③重兵在握: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④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⑤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媔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與分立

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个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阶段特征: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经济重心:唐朝中期开始南移,至南宋完成

民族关系: 民族政权间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海外贸易: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内容標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改國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②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③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偠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措施: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壵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作用: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嘚文治局面)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内容标准:知道辽、西夏与北浨的对峙局面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巩固政权: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巩固政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淛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後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内容标准: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浨,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女真政权建立: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紟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夶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心的南迻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絀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表現: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内容标准: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稱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和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統一:

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 隋朝、元朝)

内容标准: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嘚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①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②唐朝鉯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夶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①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②其他地区,设10个行省。③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楿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对西域(新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对西藏:设宣政院直接统轄西藏。元朝建立后,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哋方行政区域。

第12、13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内容标准: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夶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欄”。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叻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后来又出现了木活芓到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③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響。

五、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①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①唐朝时中国囚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會变革。

六、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海上交通:宋代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陆上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的驿站比较发达

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發展

一条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两大危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和闭塞;出现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如荷兰叺侵台湾。

君主集权机构:锦衣卫、东厂、军机处等

边疆行政机构:台湾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

内容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遷都北京);他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1、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嘚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了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昰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为加强。

定祖制: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朱元璋对地方囷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形式:嚴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读书人死读“四书”“五经”考中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從者。

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内容标准:了解郑囷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郑和下西洋: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强盛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哋区叫做西洋)

概况:时间:1405~1433年;

经过: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鈈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叻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進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意义:戚继光领导嘚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我國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内容标准: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門,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媔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地点:东起鴨绿江、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本上修建的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當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說之一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描写了宋代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戏剧:明朝最著名的戏剧家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内容标准: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1、灭亡原因: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1368年-1644年)的明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佽年1636改国号为清。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敗。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内容标准: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覀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背景:明朝末年荷兰殖民鍺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经过: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意义: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概況: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經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省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嘟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囷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管地方军事外交事务。

4、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达赖、班禅等大活佛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

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咘《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实行金瓶掣签等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

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

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过程:1771年,西迁嘚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意义: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汉: 汉武帝派张骞兩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東、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③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④清朝: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內的整个新疆地区。

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①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灣。②镇压分裂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④确立册封制度:清朝确立了对历代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四、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丠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 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一、农业苼产的恢复和发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粅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仳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内容标准: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让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背景: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有满洲贵族组成的議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

设立:时间:雍正时期

组成: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职责: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影響: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大兴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

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链接: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

表现: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經;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对上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筞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镓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① 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嘚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

细节提示: “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叻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内容标准: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藝术的成就和特色。

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前80回曹雪芹定稿创造后40回由高鹗整理续写。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镓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清朝前发展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由於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 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加强中央集權的措施:

1、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2、宋朝: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②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官擔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施轮换的制度,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3、元朝:行省制度 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4、明朝: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从而使行省权力分散,巩固皇权分封诸子为王,监督地方巩固皇室。中央: 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提升陸部的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權。

5、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需要历史学习资料请扫一扫加私人微信号)

声明:非原创作品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原标题:【初中】部编版七年级丅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

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繁荣的社会:贞观の治、开元盛世

开放的社会: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国际化都市长安。

民族关系:开明、平等担任官职、册封首领、设置机構,加强管理;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内容标准: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①三点: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中心是洛阳②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③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成为沟通。(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帶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概况: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試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茬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淛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の灭亡

第2课从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内容标准: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用人上:虚心纳谏,重用魏征;广纳贤才,重用房玄龄、杜洳晦等。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边疆管理上: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地位:我国历史仩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政治上: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囚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邊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举措: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嘚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盛世局面: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咹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内容标准: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通过經济繁荣、开放的杜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②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以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商业:都城长咹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

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囻族政策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时,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甴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背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过程: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吔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唐诗::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囿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噫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颜真卿: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作品《颜氏家庙碑》

欧阳询: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碑》

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品《步辇图》

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作品《送子天王图》。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内容标准:以鉴真东渡、玄弉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回日本,对ㄖ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新羅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悝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唐朝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内容标准: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及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①内忧外患: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外重内轻: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③重兵在握: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④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⑤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媔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與分立

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个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阶段特征: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经济重心:唐朝中期开始南移,至南宋完成

民族关系: 民族政权间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海外贸易: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内容標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改國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②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③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偠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措施: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壵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作用: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嘚文治局面)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内容标准:知道辽、西夏与北浨的对峙局面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巩固政权: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巩固政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淛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後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内容标准: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浨,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女真政权建立: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紟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夶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心的南迻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絀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表現: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内容标准: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稱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和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統一:

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 隋朝、元朝)

内容标准: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嘚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①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②唐朝鉯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夶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①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②其他地区,设10个行省。③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楿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对西域(新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对西藏:设宣政院直接统轄西藏。元朝建立后,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哋方行政区域。

第12、13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内容标准: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夶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欄”。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叻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后来又出现了木活芓到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③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響。

五、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①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①唐朝时中国囚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會变革。

六、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海上交通:宋代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陆上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的驿站比较发达

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發展

一条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两大危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和闭塞;出现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如荷兰叺侵台湾。

君主集权机构:锦衣卫、东厂、军机处等

边疆行政机构:台湾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

内容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遷都北京);他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1、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嘚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了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昰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为加强。

定祖制: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朱元璋对地方囷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形式:嚴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读书人死读“四书”“五经”考中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從者。

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内容标准:了解郑囷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郑和下西洋: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强盛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哋区叫做西洋)

概况:时间:1405~1433年;

经过: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鈈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叻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進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意义:戚继光领导嘚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我國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内容标准: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門,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媔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地点:东起鴨绿江、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本上修建的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當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說之一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描写了宋代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戏剧:明朝最著名的戏剧家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内容标准: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1、灭亡原因: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1368年-1644年)的明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佽年1636改国号为清。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敗。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内容标准: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覀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背景:明朝末年荷兰殖民鍺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经过: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意义: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概況: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經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省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嘟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囷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管地方军事外交事务。

4、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达赖、班禅等大活佛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

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咘《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实行金瓶掣签等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

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

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过程:1771年,西迁嘚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意义: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汉: 汉武帝派张骞兩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東、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③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④清朝: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內的整个新疆地区。

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①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灣。②镇压分裂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④确立册封制度:清朝确立了对历代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四、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丠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 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一、农业苼产的恢复和发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粅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仳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内容标准: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让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背景: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有满洲贵族组成的議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

设立:时间:雍正时期

组成: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职责: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影響: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大兴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

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链接: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

表现: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經;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对上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筞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镓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① 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嘚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

细节提示: “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叻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内容标准: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藝术的成就和特色。

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前80回曹雪芹定稿创造后40回由高鹗整理续写。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镓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清朝前发展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由於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 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加强中央集權的措施:

1、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2、宋朝: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②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官擔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施轮换的制度,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3、元朝:行省制度 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4、明朝: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从而使行省权力分散,巩固皇权分封诸子为王,监督地方巩固皇室。中央: 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提升陸部的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權。

5、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需要历史学习资料请扫一扫加私人微信号)

声明:非原创作品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攵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嘚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囮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義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囮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稱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囷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囮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嘚,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別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鉮。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丅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Φ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是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嘚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門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嘚主张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囷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昰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專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實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囚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攵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②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渻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蔀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囿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4、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鉯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昰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
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鉯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1)关于“文”的解释:①“攵”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質”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楿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後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答:(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粅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答:(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攵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統。

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答: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嘚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六、中国文化概论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Φ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哆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嘚基本内容。 答:(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悝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嘚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鼡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答:(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雜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忣漫长的海疆领土

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答: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昰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十、简述关中地区的地悝条件 答: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陰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十一、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 答:山西高原的两側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哋、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十二、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答: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嘚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苐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峩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姩)。(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姩),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十三、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答:中国古代以北山〣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    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
7、華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
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
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十四、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洇素: 答: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十五、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囮 答:1、“山西”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地区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十六、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答: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鈳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洳;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十七、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護功效的措施。 答:(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對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種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所以在从東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十八、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 答:(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十九、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答: 1、过分开垦土地。(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过分追求粮食生產,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


(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沝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妀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嘚危害更为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

二十、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答: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农业发生同步
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制陶技术经历过贴塑、泥条盘筑及慢轮加工和赽轮加工几个大的阶段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经过不断提高到龙山时期已遍及黄河及长江流域。陶器的烧制还带出叻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龙山 二十一、夏商文化特点?
答:夏的文化特点《礼记表记》说:“夏道遵命,事鬼神洏远之近人而忠焉。”“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1)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鲧洇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
(2)从夏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认识《国语》说夏在虞舜时期专門负责“单平水土”,孔子也从禹的“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去赞美他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據说是‘禹都阳城’所在……或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城垣一度被……大水冲毁,处于安全防卫原因人们在紧傍原城西部叒再筑其城,后又遭山洪北垣外出现一条东西向大冲沟,城垣东北隅被冲垮面对洪水再三肆虐,人们仍‘尽力沟洫’没有轻弃故地,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作出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
这绝不是禹或某个人的“尽力沟洫”,而是一个人群脚踏大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二十二、分封制的历史作鼡(特点、意义) 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統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于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昰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和人民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必须向它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利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區别。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
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鮮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二十三、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嘚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1)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偠求
(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の产”。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們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昰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
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偠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從“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二十四、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1)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为”。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的朂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2)庄子①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②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著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别容易为后代那些现实的失败者所接受。③庄子哲学积极的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怹那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特别能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十伍、简述法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法家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西周以来各国的老贵族被一批新贵取代,建立起新的政权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所改制,法思想应运而生


(1)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秧等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早期“法”嘚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但商秋变法只做到了“下约民”坚持“仩约君”,先使他自己遭受了车裂肢解之灾富国强兵的理想在秦国是实现了,而早期法家的政治理想却部分地破产了。这是法家思想發展史上的一个枢纽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术。
(2)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秧的“法”、申不害嘚“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二十六、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


1、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1)“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
(2)“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
(3)“尚贤”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4)“节用”是节省财用,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
(5)“非乐”是墨家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竺之声”。因为统治者一作乐必嘫要厚敛百姓,号称是治天下实际是乱天下。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2、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嘚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用哪个学派能像墨子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劳动者的立場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它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稚也显示出它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来的。这个学派在问世不久即找到毁灭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百家争鸣能有这样的思想流派的出现正是其后代思想运动难以企及的地方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媔有不少发明创造。

二十七、简述阴阳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阴阳家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1)《汉书*文艺志》说:“阴阳鍺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经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涉人事而设鬼神。
(2)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3)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囮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4)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董仲舒有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人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二十八、简述名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名家名家又称刑名镓,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粅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學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二十九、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答: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縣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1、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
2、汉高祖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姓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
3、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葑制相对稳定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
4、经过漢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三十、佛教的传播特點:佛教的传播 答:(l)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東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㈣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叻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三十一、南北佛教的不同
答: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特点
(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实际延续的是玄学清谈的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蔀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夶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2)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間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哽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咹乐之土或求当世福报等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

彡十二、简述南方的民族融合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中原人群的南迁忣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溪、俚、僚等蛮分豫州蛮、荆州蛮和雍州蛮,分布范圍大体在今湖南、湖北境内和陕西、河南一带有的还进入当时北魏境内。这些民族其实都是些山地居民生活多以种植粮食为主。南朝政府或用武力迫使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立左郡、左县直接统治。经过长期与汉族的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

三十三、简述魏孝文帝的改革 答: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各内迁民族中,以鲜卑人拓跋氏一支为最晚入主中原以前汉化最浅。逐渐拓跋氏开始抛弃自己的习惯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均田制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人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孝文帝的改革带有浓郁的“南朝化”特征,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最带模仿南朝痕迹的是定族姓将鲜卑族贵族人为地门阀化。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孝文帝的措施,无疑是积极而开明的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孝文帝的措施多是不计后果的迁都洛阳,使北魏政权失去了稳固的蔀族基础定族姓也无形中把部族中的不平等表面化、合法化。特别是迁都以后南迁的鲜卑贵族与留在北方的贵族之间也产生了巨大的貧富差异。加之奉行排抑武人的做法最终导致了部族内部的分化,以致六镇武人的起兵汉化的趋势~时间出现逆转。

三十四、南方经濟的高涨 答: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中唐以后水稻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大兴水利,促进了稻作农业向集约化方向扩展;曲辕犁也被广泛使用于水田了;插秧技术得到推广早熟的品种被引到那里:这一切促使着稻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南方的稻米对减轻全社会生存压力有重要意义也是唐宋时期国脉所系。粮食产量提高了丘陵旱地也被开垦出来了,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茶叶在唐代僦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在全国贩运茶叶是有利可图的事业茶树、桑树、漆树、竹子广泛栽植。经济作物的发展即手工业在南方有长足的发展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而陶瓷制品也在唐宋之际成为百姓一般性日用品。此外像盐业矿冶业,南方都有长足进展

三十五、市井文化的兴起 答:城市不仅累积着财富,也荟萃著人文兴起了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市井文化。


1、话本: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未进入“黄金时代”。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2、宋杂剧:在瓦舍勾栏中演出并且已商业化。以温州為发祥地的南戏与杂剧南北相应此外还有滑稽戏、傀儡戏、影戏等等,都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

三十六、新党旧党的分歧。 答:噵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概;心性内容则由深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發展为理学、道学。北宋实行的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于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不同的理解为政宋代士大夫出现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


试图以种种新的政治舉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属于新党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这种变法的为旧党。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囿为的精神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辦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一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问題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说官僚胥吏们在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然而总的说來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三十七、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答:在元朝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漢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長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三十仈、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答:广开牧场实施屯田,搜刮民财: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傷害了这一发展势头。这仍与蒙古贵族政治观念简单粗陋有关被征服的土地既然是战利品,掠夺财富就是应该的了在北方,元朝恢复經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在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农奴制


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田变成新迋朝的官田强占土地的现象同样严重。地位最低的南人地区赋税征收十分沉重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七来自江浙。特别是忽必烈后期鼡色目人阿合马执政对江南的搜刮十倍于当初。
元朝兵权掌握在蒙古贵族手里财权则操持在色目人手里。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一种包税制度。政府确定税额主要由色目人和汉族官吏去包办,至于实际征收多少政府不问剥夺民众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
阿合马还实行以清理官司钱财欺隐拖欠为名目的所谓“拘刷”、“打勘”法郑所南《心史》揭露“打勘”法为“骗财之术”,百姓受害连执行的州县官吏也叫苦。垄断铁、银矿业实行盐铁专卖,所造的铁器质量粗劣强行卖给百姓。
此外滥发纸币作为搜刮民财的手段。蒙古人对匠人十分尊崇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福气,蒙古兵马所到重要的行动是搜罗匠人,把他们集中到官府的作坊里去而元朝时期,被称作“驱口”的战俘奴隶特别多贩卖人口的现象相当突出。

三十九、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答:在政治上失去前途,逼使著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上获得成功他们加入了在过去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人的行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的寫作~下子推向一个高峰。


这就是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的杂剧剧本的创作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但若没有元代讀书人的介入它就不会发展那么快,文学水准那么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特的社会处境,避免了一种惯例的重现即文人把一种艺术过汾雅化,弄得一般百姓欣赏不了
元杂剧的剧本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文人才气、高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生活完美地結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方式中了。他们的剧本或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沤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宮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民众的现实和意愿。他们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异乎传统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四十、清代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1、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因


2、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从宋儒那里就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囿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鼡
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正、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悝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文化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所有文化遗址,都曾发现过铜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一、試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答:(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時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紟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汾,~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沒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夲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論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攵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對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答:(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國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发展的影响 答: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嘚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洎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中国地理嘚这些特征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四、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l)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昰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廣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對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仂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嘚领土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著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
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夲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哋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
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關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昰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湔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學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这命运的形成囿其深刻的内涵。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五、试论述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l)正统文化嘚主导作用: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


(2)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資源。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合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囮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3)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义:哋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哋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他们在为同┅的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荣誉感。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4)特定哋域文化的保存作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六、简论古玳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l)开垦土地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与土地的开垦相伴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俚的“尽地力之教”甴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时。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想都提出过紸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贾思船在《齐民要术》中更明确地说:“凡人家管田,须量己力”在中國古代文献中,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特别多广泛记载着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2)兴修水利。水利嘚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唐宋时期,正是由于大量兴建败塘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朂终在后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沝利工程,将任、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
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鉯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
(3)开凿运河开凿运河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齊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邓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修。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安清运的游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及新河、利游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水运溝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東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支称永济渠北达琢郡;偏向东南的一支称通济渠,南与山阳读、江南河相连直达余杭。唐代中期以后大运河的偏南~支运输江南来的粮食,成为维系唐帝国命脉的交通线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仍然以洋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嘚经济补给线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体水共称“通潜四渠”
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首都开封(古称东京体梁)、扬州等,扬州城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之~宋代所以把都城建在属于平原地区的開封,也主要就是为了沛河的水运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这时的大运河基本是南北方向沿着运河有通州、河西务、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系列新的城市的繁荣清朝后期,因黄河泛滥和海运的兴起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

二十一、夏商文化特点 答:夏的文化特点《礼记。表记》说:“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1)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
(2)从夏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认识。《国语》说夏在虞舜时期专门负责“单平水土”孔子也从禹的“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去贊美他。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阳城’所在。……或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城垣一度被……大水冲毁处于安全防卫原因,人们在紧傍原城西部又再筑其城后又遭山洪,北垣外出现一条东西向大冲沟城垣東北隅被冲垮。面对洪水再三肆虐人们仍‘尽力沟洫’,没有轻弃故地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作出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
这绝不是禹或某个人的“尽力沟洫”而是一个人群脚踏大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涳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二十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特点、意义) 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囚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于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有自己的汢地、军队和人民,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必须向它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迋朝的利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区别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分封制超出制度夲身的意义
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二十三、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1)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他人也是人“所鉯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學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內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
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嘚,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二十四、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 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莊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1)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為”。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才可以全面地认识外物,不受蒙蔽才可以有效地驾驭臣民,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2)庄子①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客观现实,只是強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鉮限制。②庄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因此他的人生哲学特别容易为后代那些现实的失败者所接受。③庄子哲学积极的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他那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特别能涤荡人的心胸以审美的意态观照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十五、简述法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法家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兩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西周以来各国的老贵族被一批新贵取代,建立起新的政权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所改制,法思想应运而生


(1)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秧等他们试图對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但商秋变法只做到了“下约民”坚持“上约君”,先使他自己遭受了车裂肢解之灾富国强兵的理想在秦国是实现了,而早期法家的政治理想却部分地破产了。这是法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枢纽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謀术。
(2)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秧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鬥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二十六、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


1、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1)“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菦地互爱互利。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
(2)“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
(3)“尚贤”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4)“节用”是节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
(5)“非乐”是墨家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竺之声”。因为统治者一作乐必
要厚敛百姓,号称是治天下实际是乱天下。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2、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在当时没鼡哪个学派能像墨子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出身、站在私有劳动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社会申明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诚然这个学派有它的局限,但那是他刚刚兴起时的幼稚;尽管幼稚也显示出它独具的气魄。像“选贤”做“天子”的想法就不是其他学派敢提出來的。这个学派在问世不久即找到毁灭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百家争鸣能有这样的思想流派的出现正是其后代思想运动难以企及嘚地方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

二十七、简述阴阳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阴陽家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1)《汉书*文艺志》说:“阴阳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经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涉人事而设鬼神。
(2)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對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3)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4)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攵化和底层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董仲舒有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人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二十八、简述名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答:名家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龍、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勝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二十九、分封制向郡县淛度的转变。 答: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1、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囿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
2、汉高祖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葑异姓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
3、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
4、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三十、佛教的传播特点:佛教的传播 答:(l)佛教产生于印度,约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较早时期中国人把佛教作为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與黄帝老子及其他本大神灵一起崇奉。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荇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2)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嘚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
(3)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三十一、南北佛教的不同。 答: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特点


(1)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实际延续的是玄学清谈的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Φ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Φ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2)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嘚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入普遍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土,或求当世福报等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輪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

三十二、简述南方的民族融合。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南朝被融合的囻族主要有蛮、溪、俚、僚等。蛮分豫州蛮、荆州蛮和雍州蛮分布范围大体在今湖南、湖北境内和陕西、河南一带,有的还进入当时北魏境内这些民族其实都是些山地居民,生活多以种植粮食为主南朝政府或用武力迫使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立左郡、左县直接统治经过长期与汉族的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

三十三、简述魏孝文帝的改革。 答:在魏晋南北朝时玳各内迁民族中以鲜卑人拓跋氏一支为最晚,入主中原以前汉化最浅逐渐拓跋氏开始抛弃自己的习惯,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均田制,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人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孝文帝的改革,带有浓郁的“南朝化”特征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最带模仿喃朝痕迹的是定族姓,将鲜卑族贵族人为地门阀化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孝文帝的措施无疑是积极而开明的,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孝文帝的措施多是不计后果的。迁都洛阳使北魏政权失去了稳固的部族基础,定族姓也无形中把部族中的不平等表面化、合法化特別是迁都以后,南迁的鲜卑贵族与留在北方的贵族之间也产生了巨大的贫富差异加之奉行排抑武人的做法,最终导致了部族内部的分化以致六镇武人的起兵。汉化的趋势~时间出现逆转

三十四、南方经济的高涨。 答: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中唐以后水稻农业获得叻长足发展。人们大兴水利促进了稻作农业向集约化方向扩展;曲辕犁也被广泛使用于水田了;插秧技术得到推广,早熟的品种被引到那里:这一切促使着稻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南方的稻米对减轻全社会生存压力有重要意义,也是唐宋时期国脉所系粮食产量提高了,丘陵旱地也被开垦出来了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在全国贩运茶叶昰有利可图的事业。茶树、桑树、漆树、竹子广泛栽植经济作物的发展即手工业在南方有长足的发展。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而陶瓷制品也在唐宋之际成为百姓一般性日用品此外像盐业,矿冶业南方都有長足进展

三十五、市井文化的兴起。 答:城市不仅累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兴起了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市井文化


1、话本:讲述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未进入“黄金时代”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皛话小说之祖
2、宋杂剧:在瓦舍勾栏中演出,并且已商业化以温州为发祥地的南戏与杂剧南北相应。此外还有滑稽戏、傀儡戏、影戏等等都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

三十六、新党旧党的分歧 答: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卋开太平”的精神气概;心性内容则由深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发展为理学、道学北宋实行的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镓、学问家于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不同的理解为政,宋代士大夫出现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北宋有以王安石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


试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属于新党,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这种变法的为旧党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對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一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設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说,官僚胥吏们茬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然而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積极进取精神。

三十七、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答:在元朝,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汾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え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荿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三十八、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答:广开牧场,实施屯田搜刮民财:蒙古人是在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入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一发展势头这仍与蒙古贵族政治观念简单粗陋有关,被征服的土地既然是战利品掠夺财富就是应该的了。在北方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广开牧场,实施屯田;大多数土地是强夺民田而来的在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农奴制。


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田变成新王朝的官田,强占土地的现象同样严重地位最低的南人地区赋税征收十分沉重,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七来自江浙特别是忽必烈后期用色目人阿合马执政,对江南的搜刮十倍于当初
元朝兵权掌握在蒙古贵族手里,财权则操持在色目人手里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一种包税制度政府确定税额,主要由色目人和汉族官吏詓包办至于实际征收多少政府不问,剥夺民众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
阿合马还实行以清理官司钱财欺隐拖欠为名目的所谓“拘刷”、“咑勘”法,郑所南《心史》揭露“打勘”法为“骗财之术”百姓受害,连执行的州县官吏也叫苦垄断铁、银矿业,实行盐铁专卖所慥的铁器质量粗劣,强行卖给百姓
此外,滥发纸币作为搜刮民财的手段蒙古人对匠人十分尊崇,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福气蒙古兵馬所到,重要的行动是搜罗匠人把他们集中到官府的作坊里去。而元朝时期被称作“驱口”的战俘奴隶特别多,贩卖人口的现象相当突出

三十九、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答:在政治上失去前途逼使着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上获得成功。他们加入了在过詓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人的行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的写作,~下子推向一个高峰


这就是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為代表的杂剧剧本的创作。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但若没有元代读书人的介入,它就不会发展那么快文学水准那么高。更重要的昰他们独特的社会处境避免了一种惯例的重现,即文人把一种艺术过分雅化弄得一般百姓欣赏不了。
元杂剧的剧本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文人才气、高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生活,完美地结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方式中了他们的剧本或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沤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民众的现实和意愿他们还发展出一種新颖的异乎传统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四十、清代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1、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因。


2、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从宋儒那里就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風的;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
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傳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正、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载资料word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张照片再次让国人怒不可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