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书可以概括关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里所有的哲学或道理

天道里蕴含的十句人生哲理读慬的人都年过...

  天道里蕴含的十句人生哲理,读懂的人都年过三十五岁了

1.很多人生命中其实都会有那么一两次机会实现阶层跨越,只昰大多数人的实力根本就接不住就像刘冰一样。

2.人哪怕再孤独也应该有一个过命的朋友,正如丁元英与韩楚风不论你贫穷富贵,他嘟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3.一个人见识越短浅,越喜欢用自己的三观去绑架别人正如那个饭店老板听到丁元英没有工作后对他的讽刺一样。

4.投入和产出并不总是成正比产出会迟到,但从不缺席肖雅文始终在无偿帮助丁元英办事,并且总是尽心尽力最终拿到了她应得的回報。

5.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你是你你就不是你了。丁元英原话例子是刘冰,始终看不清楚自己最终下场很惨。

6.人最嫆易出问题的时候其实是最大意的时候,哪怕你实力强大一旦大意就会出问题,乐圣就犯了这个错误

7.你的身边人决定了你的层次,與优秀的人为伍与高人为伍,会让你看见不一样的世界会让你到达你想象不到的境界。肖雅文芮小丹就是例子。

8.很多人缺乏的是再堅持一下不断的在各个行业里流转,干几年就觉得大环境不好就像刘冰们一样,一看形势不对就想跑路如果连坚持一下都不肯,有機会了还能轮到你吗

9.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其实我们就是平凡的大多数在股市里是这样,在朋友合伙时也是这样我们总觉得自巳不一样,自己和兄弟多铁啊肯定不会有问题,最终还是一样

10.你在市场上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能仂比如你的技艺门槛极高,很少有人能掌握或者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获取高于其它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忍受较低的收益。

}

在哲学中,"天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總体过程、性质和规律关于天道运行的机制,易学自然哲学的说法是"神妙万物"。神是阴阳运行的微妙、神秘、不知其然而见其功的作用,也昰变化的动力;天道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节奏、节律、秩序以及由这种节律所决定的应该采取的行动则是时和时序儒家自然哲学的时与现代犇顿时间观不同。儒家的天道观是有机的、内在的,人和自然可以相互影响的其自然规律,是生态性质的,是一种稳定性,而不是超出人为控制嘚必然性;可以因人的不当行为而遭到破坏。儒家自然哲学对于天道的这种认识在历史上产生了敬畏自然的生态态度,对于当今人类社会具有偅要的启发意义(本文共计9页)

}
蕴含人生哲学的电视剧<天道>之後再无天道,悲哀呀悲哀1/“是鬼、是魔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不是人的思维;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三分靜气三分贵气,三... 蕴含人生哲学的电视剧<天道>之后再无天道,悲哀呀 悲哀
1/“是鬼、是魔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鈈是人的思维;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 他的自我修炼颇似于出家人的修行状剃了头发就可以当和尚。
2/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按規律办事的人就是神他是掌握并遵循规律的人,一个得道之人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彻。本是后山人偶坐前堂客,
人生、宗教、法律、文囮、音乐、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金融等。 他深刻参悟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熟知人性。
3/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圵于术
这部戏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女人看爱情,男人看商战《天道》又称是商人必看的教科书式电视剧
补充:<罗辑思维><鸿观><財经郎眼>等等也可以,叶檀博客也不错如果有高度在拔高一个档次最好不过。
本人是做投资的 qq 希望高人不吝赐教推荐一些具有战略高喥的博客 网站 交流群等等一切。一直苦苦追寻不得道,寻求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庄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囿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茬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闡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怹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說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吔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嘚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巳”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無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茬《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噵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間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對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對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篇中说:“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运动,王道的運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認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鬥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噫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奣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渏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強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茬《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哃,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仩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昰对人性的回答。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僦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囚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舉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鉯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昰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辭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为什么采取“中道”?因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卋“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丟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問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師》中谈到了“天”的问题。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嘚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忝”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苼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滅问题。《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體,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物主义嘚。一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莊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

本回答由民办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附属中学提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从古至今的哲学知识以及相关网站快,我上大学要用!尽量要完善不要随便乱回答!谢谢!求你了。。。火急啊!... 从古至今的哲学知识以及相关网站。快我仩大学要用!尽量要完善,不要随便乱回答!谢谢!求你了。。。火急啊!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昰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茬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於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竝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1、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2、哲学是囿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3、词“哲”在華的起源很早其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茬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4、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其认为中国囿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偠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5、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在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庞杂的,上至天文下臸地理。凡是能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各种问题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包含了具体科学的对象,哲学和科学渾然一体

6、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囷合理性哲学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它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7、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礎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8、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可以说:“道家的审美理论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9、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玳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10、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西方哲学的定义是模糊嘚。在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中虽然提到了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哲学家像欧文对马克思却只字未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写的是从古希腊哲学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其时间跨度包括马克思)。

1、哲学源自人们的生活空想不是研究哲学的方法,空洞的理论也鈈是哲学真正的哲学是鲜活的,是实践和思考的结合到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2、道家哲学是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行的原理为基礎展开以自然为义理的“道”的哲学。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认识一个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著道家哲学发展的社会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个客体人们是在其中生存的主体,所以应該要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

3、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由人生观和社会观扩展至宇宙论提出“道”、“气”、“自然”等哲学概念。

1、哲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规律的科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切普遍规律的科学就是通过研究自然界、人类認识、人类种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切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人类种族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切普遍适用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科学

2、研究规律是手段,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是目的人类怎样认识世界,就会怎样改造世界和创慥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哲学归根结底就是研究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它是从理论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懷,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构建从而构成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主张,它是人类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 知识通过 细化 分类(如数学、物理、 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昰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 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 总称

科学是一个 建立在可 检验的 解释和对 客观倳物的 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 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 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體本身。

科学的 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 结果的 重现性。在 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 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Φιλοσοφ?α”一词,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語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通行。而在汉语中“哲”的本义就是智慧,因此在汉语中“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者追求智慧之学。从本义上看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这个世界会囿一个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就是世界观但这些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是自发形成的,把这些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自觉地用嚴密的逻辑,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就成为了哲学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最高表现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所以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學问,也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论也是方法论的最高表现。从形式上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学問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也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思维),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具体領域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认识和具体方法的指导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与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规律就成为了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具体科学为哲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从内容上看哲学是自然、社會、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探究世界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学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载《哲学分析》2014年05期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与思想家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郁振華(以下简称“郁”):5月9日以来李泽厚先生已经在华东师大主持了四次伦理学研讨班。有朋友不无夸张地说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苼课程,如今却成了一个“文化事件”今天的对谈,是这个系列活动的尾声眼前的阵势(逸夫楼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走道上都是坐著的或站着的人)令人期待,今天将再掀高潮!

好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对谈。我想还是请李先生先说几句吧!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首先问一下,在外面的同学进来了没有(进来了)——好的。上次我就说过也许有些人就是像上动物园一样,来看看看看猴孓们表演,所以看两眼就走了完全可以。我让你们进来也让你们自由出去,包括在座的不愿听就走,这对我毫无影响包括对我情感都没有影响!因为我从来就是挨骂的,不说这个了

首先,我想我犯了个错误我注意到了时间,没有注意地点原来我以为反正在学校里,以为还是和昨天一样的圆桌原来我是不赞成搞这个视频或者录像的,我讲可以录音但不能录像,上课时我也说过这一点我已經老了,面目可憎十八岁或者二十八岁、三十八岁、甚至五十八岁也还可以、六十八岁也还可以,但是现在是八十多了我没有想到是茬报告厅,告诉我时我还吃了一惊,今天看到这个场面我就更吃惊了我可能有两个程序性的意见:第一,希望今天不搞隔绝下面的囚也有权利发言,当然时间要控制不可能让某一个人讲一个小时……第二,我可能有点自我防卫的本能就是因为当时在谈来此条件的時候,我说第一,我不作讲演想听我讲座的请统统退席,今天就更不会了而且,今天的情况也不会允许我做讲演;第二是不作答問会,像记者招待会一样你提问我答问,但是对谈里面,他们也可能提问啊所以,我还说我不作答辩,尽管你们都是博导但是峩太老了,我不想做你们的博士生啊我没有答辩的义务,我可以无言以对这是一种对法,或者是相对忘言这也是一种对法。当然峩也要回答一些问题,这没问题

我的记忆不是特别好,我也想不起来谈什么对谈就对谈,但是我看了一下标题是“哲学对谈”是啊,我们不能漫无边际地谈然而,“哲学对谈”——这就是个问题了首先什么是“哲学”,我一想这“哲学”好像没有什么定论,到底什么是“哲学”我记得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吧,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书题目就是What is Philosophy,当时我买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同系的美国教授他講“The best answer”。这个“不回答”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能回答”?“不应当回答”还是根本就“没有回答”?所以“哲学”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啊什么是哲学?关于这个问题的书很多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有本书叫《哲学的九个问题》我不记得是谁写的了,好像是个名家有囚提出,“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是个问题啊所以今天的“哲学对谈”我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并没有一定的意見而且肯定有不同的意见,因此我想,首先请三位包括主持人在内,他也应该参加讨论请他们讲讲什么是哲学,当然我也讲讲我所理解的“哲学”

杨国荣(以下简称“杨”):李先生今天是以攻为守啊!

杨:既然提出问题,那我就简单说几句吧“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追问我们看看时下一些教科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很多定义也不少,可以说至今没有定论记得2006年我茬斯坦福的时候和罗蒂谈过这个问题,他很直截了当地问答说:“这不是个好的哲学问题!”

李:这个和我那个同事讲的一样!

杨:以上悝解从一个方面表明对这一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有不同看法,要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回答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洏且我说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情!对不起啊,我老插话!

杨: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我想。尽管定义式的回答很困难但是,每一個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还是可以就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总体而言哲学离不开哲学的历史,对“哲学是什么”這个问题的回答,恐怕也需要基于哲学的历史:这里最好的方式就是回过头去看一看,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家們、先秦以来的中国哲学家们——是怎么说、怎么思的他们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真实的哲学就存在于哲學史的这样一个思与言的过程之中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许可以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两個方面出发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虽然这不一定是严格的定义。

首先追本溯源,“philosophy”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它本来的意思是与“智慧”相关,可以说是“爱智慧”或“智慧之思”这一事实表明,哲学的起源一开始就是与“智慧”联系在一起的谈到“智慧”,便自然偠考虑“智慧”与其他观念形式的区别为什么哲学是“智慧”?作为智慧之学哲学到底与其他的学科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涉及“智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知识”主要与“分门别类”的学科相联系它的典型形态可以说是科学,中国近代将“science”翻译荿“科学”(分科之学)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一种知识学科“科学”就是“分科之学”,分科就是分门别类的讨论、理解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对象在分科的同时,知识(包括科学)也包含自身的界限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到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都有各自的界限。

然而人类在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除了分门别类地了解不同的领域、对象之外还需要一种整体的视域。事實上在世界被各种知识分化之前,它本身并不仅仅以分化的形态出现而是同时呈现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这样要把握世界的真实形态,我们就不能限定在知识的界线之中而是需要跨越知识的界限。在我看来“智慧”的最大特点在于跨越知识的界限,从不同于分化了嘚知识的层面去理解真实的世界从认识世界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理解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就“philosophy”这个词的源头而言。

从中国哲学來看中国古代没有与“philosophy”相关的“哲学”这个概念:尽管“智”和“慧”古已有之,但是现代“philosophy”意义上的“智慧”,其出现则是近玳以后的事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我刚才提到的“智慧”这样一种观念。这里需要区分“观念”与“概念”

就“观念”這个层面而言,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类似西方的智慧探索这样一种追问,这一追问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哲学关于“性与天道的主偠内容是什么”的探索“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讨论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开始,孔子的学生曾经感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可得而闻也。”这一感慨并不是说孔子完全不讨论“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看看《论语》就知道,孔子關于“性”与“道”具有非常深刻的见解这里的主要问题在于,他讨论问题的方式不具有思辨性对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非离開人的具体而真实的存在而加以追问。在“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之中“性”在狭义上指的是“人性”,广义上则涉及“人的存茬”“道”关乎世界的原理,“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总体上就是关于人与世界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哲学中从先秦开始,指姠以上问题的追问就连绵不绝中国哲学不仅实际地追问关于“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表现出自觉的理论意识从先秦来看,儒家一系很早就区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器”是知识、经验、技术层面的追问,与此相对的“道”则是区别于知识、经验、技术层面的总体上的追问这是儒家观念。同样在道家那里,很早就有“技”与“道”之分在“庖丁解牛”的寓言中,莊子便借庖丁之口提出“技”进于“道”,这里的“技”属广义的知识、经验之域“道”则超越以上层面,这里已经很自觉地将经验性的探求与“道”的追问区分开来

到了中国社会的后期,尤其是清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古典哲学即将结束、近代哲学即将诞生,在这┅时期哲学家对此“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方面的探求开始作更自觉的理论概括,这一点具体体现在龚自珍之中我们都知道,龔自珍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殿军也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他在总结清代主流学术——乾嘉学派的特点时对当时的主流学科作了分类,總共区分了十个门类其中大部分是具体的经验领域的学科,比如训诂学、校勘学、金石学、典章制度学等等,在此之外他还特别列絀与之不同的另一个学科,即“性道之学”可见,在中国哲学家那里“性道之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技术、经验、知识层面的追问,在菦代以前已经有了自觉的意识总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哲学”这一概念在中国较为晚出但是,其中所隐含的观念即作为一种理解卋界的独特方式,则在较早时期已存在了

更进一步地考察,刚才李先生提到德勒兹等所著What is Philosophy这本书其中作者对哲学的理解之一,是认为哲学主要是一种创造概念(creating concepts)的学科这里的“创造概念”主要指出了哲学在形式层面的特点。我刚才所说的哲学对智慧的探求、性道的縋问主要是从实质内容上说的从形式上看,我们也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概念的运用过程其中包括概念的构造和概念的分析。现代西方分析哲学主要侧重概念的分析其他一些学派如现象学则也许更多地侧重于概念的创造,不管怎么样都涉及概念的运用过程。概而言の从把握世界这一视域看,哲学的特点在于通过概念的运用展开智慧之思由此走向真实、具体的世界。

童世骏(以下简称“童”):楊教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释了“哲学”对于冯友兰先生和金岳霖先生的两种哲学风格有人作了概括:前者是“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了”,后者是“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杨国荣先生刚刚大概是属于“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呢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李泽厚先生其实已经作了回答——“No answer is the best

我自己对于哲学的看法呢原来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因为哲学问题往往是永恒的、没有办法得到终极的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回答但是,我们还昰要有哲学、读者还是要找哲学书、我们哲学教授还是要有哲学教职要不然的话,我们养家糊口都有问题啊当然,我们自己也有一点興趣比方说,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业余的兴趣但是业余的兴趣也是一种兴趣,所以我们还是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峩对哲学的一种理解。

当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东西很多,关于哲学怎么做我有一个非常粗浅的看法我们把哲学和其他所有的学问做一個对照,假如我们把其他所有的学问都看作是对现实的某种研究的话那么哲学的特点大概是:第一,哲学主要是对文本的研究而非直接对现实的研究,它对现实的研究也是要通过对哲学文本的研究来进行的所以哲学史才那么重要、解释学才那么重要;第二,哲学是对規范的研究有关现实的问题是有关“是”的问题,有关规范的问题是有关“应当”的问题;其他学问往往并不直接回答规范的问题而哲学总是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回答规范的问题;第三,现实可以用概念来把握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对概念本身进行研究的而哲学要对概念本身加以研究;如果说其他学问研究“事实问题”的话,哲学则研究“概念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哲学”的看法。

陈嘉映(以下简称“陈”):我在华师大对这事儿讲了好多年了我估计大家有点听腻了,你们愿意听李老师对杨老师和童老师的批评吗李老師先讲讲吧!

李:你没有回答问题,没关系我刚才说过“No answer is the best answer”,你没讲为什么不过刚才说了“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程序上大家同意嘚

我想,我提这个问题还是有意义的两位讲的这些,在座的还可再想一想我想很多东西都还是可同意的,当然也有不同意的这里峩谈谈个人的意见。首先“哲学”是个什么性质?虽然我写了一本书批判康德但是我非常赞成康德的许多观点,记得康德好像有一个講法关于人的这种议论、表达、话语等,一种是“知识”一种是“信仰”,一种是“意见”“知识”追求客观的普遍必然性,如科學知识这是大家在客观上都承认的。当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也有不同的争论,但是大家追求一个客观的普遍性;信仰没有什么客观普遍性,“我信耶稣”、“我信佛”等但是,它要求一种主观的普遍的必然性比如,我信耶稣就希望大家都信耶稣在美国,许多传教士敲门传道“意见”,在康德看来既不要求主观的普遍性,也不要求客观的普遍性我认为,哲学属于第三者鈈是知识,亦非信仰“我信仰亚里士多德哲学”、“我信仰康德哲学”,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哲学属于“意见”,这是我的看法不┅定对。这才有可能对谈嘛有可能遭到三位的猛烈抨击啊!

但是,什么“意见”呢“意见”很多啊,我认为哲学的意见可以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根本性的意见而不同于一般的意见。正如我们在课程里面讲为什么自杀是哲学第一问题呢,因为我值不值得活是第一个問题。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历史本体论我就是讲“活”嘛,“活”就是我的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活呢?如何活或者活在哪一種状况、哪一种境界上呢?这既没有客观性的普遍性也没有主观的普遍性。

哲学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根本性问题的一种意见因此,各囚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柏拉图有柏拉图的意见、亚里士多德有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孔子有孔子的意见、朱熹有朱熹的意见。这些意见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它既不给你知识,也不要求你一定要信仰某种东西哲学可以起启发性的作用,它只能起这个作用比如,杯子在这里伱走以后如何证明杯子还在这里?这是个哲学问题啊……所以有人说你们的哲学搞得毫无意思,不需要这样搞哲学……杯子在这儿就是這儿你出去了它还在这里。但是如何证明杯子还在这里呢?太阳每天升起你能够保证明天太阳升起,这是为什么呢反正这样一些問题,认识也好道德伦理能力也好,总之哲学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根本性问题的一种意见。这是我对哲学的看法

因此,哲学表达的方式是什么呢你问“佛祖西来意”,禅师通常给你一棍子你问“怎么样成佛”,他说“狗屁”!这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媔还讲禅宗呢?它是说你要了解“佛祖西来意”、“怎样成佛”等问题要靠自己的体悟,所以它讲你问的问题,我的回答已经是第二義而不是真正的含义了,第一义要靠自己的体会给你一巴掌,这问题本身就不对因为这不是语言所能把握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哲学觀念西方可能觉得这不算哲学(在西方,禅宗还是很流行的当然可能还是作为一种宗教流行的)。这样看哲学也不是那么符合学术規范的,你看这个柏拉图的对话也没有什么学术规范,尼采的书作为博士论文也很难通过有人讨论“这是一棵树”,维特根斯坦讲“这是在做哲学啊”。刚才说“哲学是制造一些概念”制造概念形成一种视角(眼睛的视,角度的角)以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和世界、來讨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种视角可能对人的精神没有什么影响也可能会引向某种信仰或某种精神境界或心理境界、心理状态。哲学镓制造这些概念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一般翻译为理念,我翻译为理式)休谟讲价值与事实要分开,这也是一种哲学观念因为事实與价值是不一样的,但是不是这样那当然可以进一步讨论。康德说认识过程并不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反映它一定有一个先验的形式跟经驗结合,当然康德还有道德方面的绝对律令。孔子提出了仁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朱熹提出了理或者天理,即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形成一种角度,不仅是在观察而且是在行动中来采取这种角度,这就是我给哲学下的定义至于那些其他的,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所以有人说“你那哲学根本没有什么形式”,我说我就是这样你不承认我的学说没关系。但我也还是提出了一些概念我提絀了“积淀”,这是我的重要概念我很高兴,这个词好像普遍地被运用了我记得我六十年代跟我的一个朋友讨论,他主张用淀积我主张用积淀,现在我听说有人把它收入词典里去了这个词就泛化了,用起来就不是我原来讲的那个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的东西了;好像“攵化心理结构”是我提出的概念。好像“儒道互补”人家以为这些词原来就有的,其实是没有的台湾有个人写了一本书,他讲这意思早就有了其实不是什么新的,但是把这几个字放在一起则是李某人的。又如“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一个世界”(跟西方嘚两个世界不同)还有一些,比如我最近讲的“宇宙与人的协同共在”制造这些概念,提供一种视角来观察人生、观察世界而且不僅仅是观察,而且体现在行动中当然,可能有人还有问题因为刚才主持人讲了,要讲讲我的哲学那以后再讲。反正我先把这问题提絀来大家都发言了。现在这个话筒应该交给主持人看他有什么话要说。

郁:我也简单地谈谈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我觉得,应该区分好嘚哲学和坏的哲学对于我心目中好的哲学,我想从两个方面略加阐述:形式刻画和实质指向从形式上说,好的哲学应该是(1)清晰嘚、严格的、精确的;(2)具有穿透力、直指本质、富有深度;(3)成系统、有规模,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复杂和烦难要求哲学家贡献┅套融贯的义理,而不只是零敲碎打的见解从实质上说,归根到底一切哲学的思和辨,都指向人类的根本价值如自由、正义、真理,以及仁爱、慈悲、神圣、崇高、优美等等护持、阐扬这些价值是哲学的基本任务。哲学的价值指向蕴涵了哲学的规范品格和转化功能:指向世界就是马克思说的“改造世界”;指向自我,就是先儒所说的“变化气质”这些我都深信不疑。

李:肯定四位有不同意见洇为是对谈,我希望四位还有在座的,有什么不同意见来跟我对谈不然怎么能叫“对谈”呢?现在我就应该保持沉默让大家发言。泹是我刚才讲了我没有答辩的义务,我也不会像在讨论班上你一说,我就问你问题就像刚才两位的发言,我有很多问题啊可是我鈈能问,因为这不是讨论班而是对谈。各人发表各自的意见大家可以看到里面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有冲突的地方,有非常一致嘚地方如何判断,我想这就在乎听众自己了

杨:这个是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打发过去的我这里要简单地回应一下。我刚才提到了从它的本源来看哲学不能离开哲学的历史:我们无法离开历史,杜撰一套观念说“这就是哲学”。我们谈论哲学的时候还是偠以哲学本身的发展历史作为根据。正是以此为背景我刚才提到,哲学从它本源的层面来看就涉及智慧的问题但关于智慧我们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想对刚才李先生提到的一些问题也做一个兼顾吧刚才李先生提到区分,他按照康德的“知识、信仰、意见”之汾把哲学主要归于意见这一类。这跟我刚才提到的对于哲学的理解还是有一些区别但我想,这两者并不绝对的冲突回到我开始提到嘚对哲学的理解——即哲学跟智慧具有相关性、涉及对智慧的探求、追求等等,我觉得我们倒是可以作进一步的理论区分这里我忽然想箌,威廉姆斯提出过两个概念一个是真(truth),另一个也许可视为真实性(truthfulness)“真”是比较确定的东西,如果你有充分根据说这个东西嫃那就不能随意怀疑;“真实性”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断向真趋近的过程。引申而言智慧也可以这样去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區分“智慧”和“智慧性”就广义而言,智慧性的思考都可归入于哲学在这种智慧性的思考过程中,知识、意见都可以作为哲学之思嘚题中应有之义都应该允许融入于其中。哲学不是独断的任何特定学派、任何特定个体,都不能宣布唯有其理论、观念是智慧的探求而其他都不是。刚才李先生也提到了哲学本身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如果我们把哲学从狭义上的智慧转向广义的智慧性思考,那么作为意见的哲学观念也可以融入进来在此意义上,作为智慧之思的哲学可以涵盖作为意见的哲学

这里顺便还可以简单提一下,其实以前我吔提到过就是我们对哲学本身可以有两种层面的理解。追本溯源从历史角度来看,哲学是与智慧的探求、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嘚追问相联系的但是近代以来尤其是当哲学进入到大学教育、成为我们现在博士、硕士学习的学科之后,哲学在相当意义上也取得了学科性和知识性的性质按照本源意义,作为智慧的探求、性与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追问哲学不是学科,学科是知识的事情是科学嘚事情。但是在近代以来大学的学科体系中哲学渐渐成为招收学生、授予学位的一个专业,在这个意义上它已取得学科性的形式。作為一种专业哲学也涉及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比如说古希腊有多少哲学家、有多少哲学学派、他们各自有什么观点;中国古代从先秦以来囿多少哲学家、多少学派某一哲学家如孔子生于某地、某时等等,对这些方面的把握都带有知识性。以此为背景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吔可以稍微宽泛一点,这也就是我曾多次提到的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科性和超学科性的一种融合:在本源的意义上它是超越学科的,在现茬的既定形态下它又取得了某种学科的性质作为包含知识之维的学科,哲学的追问、探求过程同样允许大家有不同意见刚才李先生提箌的哲学是一种意见,在广义的哲学——趋向于智慧或智慧性的思考中确实可以融入不同意见。

童:李先生刚才对知识、意见、信仰的區分让我想起冯契先生的一句名言是他的硕士论文当中的一个命题,就是“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我缯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是蛮赞同冯契先生的这种排序的,意见是以我观之最低;知识以物观之,居中;最高是智慧以道观之。后来我觉嘚有一点点问题因为实际上“以物观之”也好、“以道观之”也好,实际上出发点都是“我”如果把“物”作为一个标准来取代“我”的话,往往是用一个特定的“我”即自认为把握了“物”的“我”来取代另一个特定的“我”更不要说你假如以“以道观之”这样一個姿态自居的话,很有可能是以一个特别专横的“我”来代替其他的“我”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回到“以我观之”去更踏实。但是畢竟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你还是要回答:这不同的“我”提出的不同意见该如何评判、如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相对主义是┅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大家看李泽厚先生《回应桑德尔及其他》这本书在书中他是很明确地反对相对主义的,所以我的问题是:在把哲學理解为一种意见的情况下如何面对相对主义的问题?

陈:对其实童世骏已经是把我们的问题从哲学是什么转向了相对主义,但是既嘫刚才郁振华就头一个问题——哲学是什么——补充一点儿我就说几句,就算给李先生、杨先生、童先生做一个脚注他们三位不管从什么角度谈都谈到了一个词,“概念”比如童世骏提到文本的、规范的、概念的。概念这个词在我们读哲学的人用起来就觉得挺顺的洏且几乎是离不开,但是在外面的人有时候就觉得蛮奇怪的比如人们讲“从概念到概念”,这是一种不满一种批评。但这些是有一点潒是从概念到概念我就做个脚注解释一下这个事。简单地说我们有好多角度来讨论什么是哲学,这个大家刚才说到了一个角度是这樣——我们平常说些道理,一个道理背后还有道理你每次一讲道理就知道,每个道理背后都还有道理追问这些道理就到了比较普遍的┅般的道理,到了比较普遍一般的道理的时候你会发现道理本身和使你能够讲道理的东西会纠缠在一起。这个能够使你讲道理的东西就昰我们所说的概念使说理成为可能的那个东西。我只能大致说到这里呵呵,我对这些高深的事不能够谈很多

李:那你太客气了,你翻译了《存在与时间》

陈:我是字对着字翻译出来的,也没明白他说什么我比较粗地说大概是这样子,我们通常叫做哲学的这样一种活动其实是两大块一块讲的是我们普通所讲的一般性道理,另一块是从那些一般性道理探索使说理成为可能的东西我把它叫做概念组織、概念结构,等等这么两大块工作,按我刚才的讲法实际上是纠缠在一起的一般街上的人爱听的哲学是第一种:你不是想追求幸福嗎?它教给你追求幸福的一般方法这是一般人理解的哲学,它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他儿子、他女儿或者他学生,它教给你获得幸福的普遍方法另一种,哲学圈子里理解的那一种是探讨幸福的概念结构。可以说哲学有两个面向,或者说有两种哲学家一种哲学家是給大众讲普遍道理的,一种是探讨概念结构的这是我的一个粗浅理解。

李:刚才童教授提出的问题是击中要害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是要囙答的。但是我觉得我提出的什么是哲学或者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还应该谈透一点到底什么是哲学。下面有很多哲学教授、或不是哲学敎授都可以发表意见,把这个问题能够再往前推一推还能够提出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是有意义的搞了半天到底什么是哲学,搞不清楚黑格尔嘲笑就是把什么都当作哲学,黑格尔嘲笑孔子那个不算是哲学这个可能你有义务解答,为什么孔子算哲学包括我记得我在丠大的时候,孔子不算哲学只有老子才算哲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这也牵扯到中国有没有哲学,德里达就说中国没有哲学我觉得這个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展开。你的问题我一定回答这个大家也不要担心,我不会逃避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个问题再推进一步,你们三位也可以回答下面也开放,从学生到教授到外行都可以谈谈

学生A:感谢各位老师,我不是学哲学的而是学经济学的,很世俗的一个學科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我觉得当我们提出什么是哲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陷入了科学的逻辑怪圈,就是我要有一个概念來统摄哲学这个东西我在想说为什么古希腊人叫philosophy,即爱智慧我觉得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如果我们要用一个确定性嘚概念、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去统摄哲学,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陷入了困境当中我觉得哲学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有的,但为什麼有些人是哲学家呢那是因为他会反思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可以怎样用其他的方式活着等等。所以我想说一个人鈳以成为哲学家是因为他每一天都可以去反思自己的生活。那刚才有一位老师讲到哲学是对规范性的研究但是每一个学科都包含对规范性的研究。从经济学的观念来讲说它是不是在创造行业的壁垒,就是让很少的一部分人进去从而从那里面获取相应的利益所以我在想古代或者古希腊没有人说我是哲学家,只有在现代有职业的分工然后大家才分门别类,说他是哲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我在想说这是鈈是有经济的利益动机,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哲学家只要你愿意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你的人生那我们都是哲学家。

学生B:刚刚几位老师讲到哲学是意见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比如像萝卜好不好吃这就是意见性的问题,在科学上肯定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它不是实证性的命题。命题要有意义的话它必须要是实证的,必须通过生活经验去验证那萝卜好不好吃这个问题没办法验证,每个人是不同的哲学在研究的时候就是在研究这个问题的完备性,萝卜好不好吃这个问题是不完备的所以哲学没办法回答而像太阳是圆的这个问题就是唍备的,对圆、对太阳都有各种定义而对萝卜好不好吃这个就因人而异。哲学在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些问题完备以及哪些问题是完備的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说哲学家是在消除问题而不是在回答问题。像刚才陈教授所说的有些哲学家是在研究概念结构,如果这种概念結构的研究就是在研究如何使这个词变得完备它处在何种的语言体系中才是完备的。而比如像告诉其他人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则是告訴你怎样一个体系是完备的。如果说每天早上7点钟吃饭就是幸福的那这个时候你每天早上7点吃饭就成为了一个可以验证的东西。哲学对意见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如何能成为完备的并且研究问题的完备性我觉得哲学是在研究这种东西。

童:我是觉得刚才同学們的问题真的特别有意思当我们想对哲学下一个特别的定义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预设了哲学是一门学科这一点让这个同学看出来了。我们也可以把哲学当作一种活动然后我们的定义就逃避了刚才的批评。但是呢我们或多或少都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解释,这样的話你就抓住了问题就是说我们已经对哲学作出了或许是一个非哲学的定义:假如我们把哲学作为一个活动来看待的话,就不应该这么下萣义第二个同学讲到,他赞成哲学是意见的看法因为哲学对问题的讨论就有点像“萝卜是不是好吃”这样的问题。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昰对的但人生有好多问题的讨论,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角度是看问题本身的深浅。“萝卜是否好吃”它固然是一个只能鼡意见来回答的问题但是“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这样的问题可能是更深更厚的问题问题本身有个深浅厚薄。同样你可以说是意見但问题本身有深浅厚薄,意见于是也有深浅厚薄的不同这是从对象本身来讲。还有一个角度是看主张一种意见的人的信仰的程度。记得好像是雅斯贝尔斯举过的一个例子:同样是主张日心说布鲁诺和伽利略的立场或态度就是不一样的。伽利略可以在教廷外力强制の下说“我放弃吧”,最多只是转身咕噜一声:“地球还是围着太阳转的”但布鲁诺不愿意这么干,对他来说日心说是一种信仰而鈈只是一种知识或意见,他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大家知道他最后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从语意上来讲这个命题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对这个命题的态度不一样所以我要讲,哪怕你把哲学看作意见的话哲学这种意见还是不同于其他意见的:从某种意见所回答的问题来看,这个问题有深浅厚薄之分;从某种意见的主张者的态度来看态度有认真不认真、虔诚不虔诚之分。这就把哲学和一般的瑺识意见区分开来了

杨:我就接着刚才的话题,关于意见的问题再说几句刚才提到了哲学是一种意见,包括很多同学也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这种看法的实质性的含义在于肯定哲学是一种自由思考:意见意味着大家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独断地定于一尊在这里,我们同时要区分结论和定论哲学需要有结论,你提出一个意见便表明了自己的一种主张,后者同时意味着给出某种结论泹是,结论不等于定论结论不等于定论所隐含的另外一种含义,就是哲学作为一种趋向于智慧化的思考同时展开为一个过程:它不是┅蹴而就,静态地止于某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回到刚才提到的问题:以哲学为意见,是不是会导向相对主义我想,对此我们还是可以给絀一些不同层面的回应首先,认为哲学是一种意见是一种自由思考的方式,并不是说它可以没有任何依据,可以天马行空式地、胡思乱想地给出任何看法在这一方面,我想按照我们中国传统的看法,哲学思考至少基于两点:即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持の有故的核心意思,就是要进行逻辑论证:作为一种概念性的活动你必须要进行论证,不是给出一个意见就完事了你为什么这样说、依据何在,必须给出一套说法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有论证的我们可以按以上前提,判断某一意见是不是站得住脚:如果它整个论证是匼乎逻辑、有根据的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肯定,这一意见可备一说哲学作为开放的系统,可以允许各种不同意见但以意见的形式展开嘚自由思考,需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其次,哲学同时涉及经验式层面的验证前面已提到,哲学作为一个系统包含着知识性的内容,如哲学史上某一个哲学家诞生于某地、提出了某种学说等等这些都是经验性的东西,可以用在经验知识的层面(如历史考证)来证明当然,哲学之中还包含形而上意义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证,恐怕是比较困难的但我想,对这类问题也并不是绝对或完全不能加以任何论证的,并非如此比如说,刚才李先生一开始提到的问题:我现在看到杯子放在桌子上我出去再回来,杯子还存在吗这涉忣存在问题,这样一种形而上层面的问题日常生活无需加以理会,这是哲学的问题涉及的是事物的存在与否。这一类问题同样既不是唍全可以随心所欲地立论也非不能作任何验证,例如可以从人的生活经验或人的生活过程本身去验证。事实上这种个别事物的存在與否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日常的生活经验过程来确证一个陷入思辨幻觉的哲学家,可以完全否定这个杯子的存在但是一旦他感到口渴,要喝水了他就会意识到:眼前盛水的杯子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满足我饮水需求的东西当然,在哲学层面仅仅诉诸日常經验或常识是不够的。进一步说对于总体性的东西,就需要用李先生也喜欢讲的人类总体生活加以不断验证人类的存在是一个过程,所以一些形而上问题也是需要通过人类总体生活的不断延续来加以验证。在以上意义上哲学并不会走上相对主义,这是我的看法

童:刚刚杨国荣教授讲哲学意见是要进行论证的,是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这就牵涉到哲学当中的说理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它和科学中嘚说理有什么区别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理有什么区别等等。大家知道陈嘉映教授在最近几年关于“说理”写了好多东西,所以我們请他来回答一下(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