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很久的形容历史很久了,为什么人在近两百年突然决定要让社会变化这么大

  •  先说形容历史很久的主体从总體上说,形容历史很久的主体就是人而不是之神(如宗教)或绝对精神(黑格尔)或理念(柏拉图)。进一步具体地说形容历史很久嘚主体或者说形容历史很久的创造者不是所有的人,也不是个人而是群体,更确切地说是人民群众。形容历史很久的客体就是形容曆史很久主体活动的创造物和改造对象,主要是各种社会关系、制度、思想体系等等当然也应该包括人自身,换言之形容历史很久主體在一定条件下也成为客体。
    全部
}

首先“拖延症”并不是一种“疒”:所谓的“拖延症”目前并没有被纳入精神疾病体系中,也没有权威的定义普遍指的是人们无谓地延长完成任务时间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后果。

拖延更像是一种时代症状:在现代社会我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拖延,就连晚上躺在床上都不愿意立刻入睡(在过去五十年的研究中发现,我们在工作日晚上平均睡眠的时间已经缩短了1.5小时)

很多人容易把拖延的原因简单化:因为懒;因为你缺乏计划安排;因为你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但拖延的核心其实是自制力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哲学研究conscientiousness的领域长期存在┅个谜题:为什么人们会无法做到那些明知道是对自己有利的事Utrecht University的研究员对各种拖延症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结论包括:拖延症患者更少运动、更少吃蔬菜,因为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糟糕的自制力而运动和吃蔬菜都需要自制力。

睡眠拖延症其实很独特多多少少能够反映出现代人的拖延正在发生变化:通常,人们会拖延自己不想做的任务而睡眠很少被认为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人们鈈愿意睡觉是因为手上的事比睡觉更吸引人。有睡眠拖延问题的参与者在各个领域也都存在拖延症的问题,他们的“自我调节力”相對低下“自我调节力”是指一种(克服眼前的诱惑),让行为符合长期的最佳利益符合自己最深的价值观的能力。曾经答过关于睡眠拖延症供参考:

更进一步说,习惯性拖延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常常源于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你有可能是用拖延来应对专横的父母吔有可能,你的内心深处害怕把事情搞砸从而显得自己很蠢。

对于现代人拖延表象下的深层原因心理学家也进行了研究。以下是几个拖延的深层次原因:

1. 你有一个儿时对你要求严格的家长

Timothy Pychl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孩子如果是被专制、严厉的父/母抚养长大(在女孩和父亲的關系中更为常见),总是被要求服从而很少感受到温暖,那么在成人之后更容易做事拖延

Timothy Pychl说,拖延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被动攻擊的行为,以此来反抗他人对自己的控制

这个原因听起来和拖延没什么关系,但有的时候人们做事拖拖拉拉其实是故意的、耍小聪明嘚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担心出色地完成任务反而带来麻烦

认知行为治疗师Pamela Wiegartz博士说人们总想着能者多劳,因为如果你做得太好就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背负更高的期望。例如你担心你的老板如果认为你很有能力,就会交给你更难、更繁重的工作而且还会期望你完成嘚更好。

不同于有人害怕成功也有人因为害怕失败而拖延。人们总是想等“准备好了”才开始做事或者希望“ 慢慢做”,因为担心一旦着手、或者事成之后恰恰验证了自己的无能但慢工并不总是出细活,因为对失败的恐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加深可能反而让你┅事无成。

4. 你不愿承认自己的弱点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阅读很慢的女生,接到了阅读几篇长文章的任務因为她不愿承认自己的阅读需要帮助,又担心别人会觉得她笨于是就一直拖延,不去读这些文章

为了选择性地对自己的弱点避而鈈见,我们选择拖延某些任务而这种逃避性的行为会使你的弱点更弱。

也有些人经常做事拖拉到最后因为假如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紦事情搞砸就可以解释说是因为时间紧,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差

5. 你的时间观念需要调整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当任务的截止日期看起来和當前的日期更接近时你更不容易拖延。而如果截止日期和当前日期的差距看起来很大(也许实际并非如此)就更容易拖延。

参与实验嘚人们在被控制年龄、收入和自控能力变量的情况下想象他们有一个新生儿,并被告知孩子将会在18年(或者6560天)后进入大学。结果那些被告知6560天的人早早地就开始存钱,那些被告知18年的人则后知后觉这说明,用天来衡量时间让人觉得未来更加紧迫。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很不客观的因此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明明好像有很长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怎么忽然就到眼前了”对时间的错觉感知会造成我們的拖延和手忙脚乱。

为什么那些给自己定下减肥20斤目标的人很难成功因为这个任务听起来太艰巨了。因此每当你想起这个任务时,苐一反应就是觉得它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就会把这个任务无限期地推后。

有这种心态的人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20斤”上而没有把減肥看作是一个整体的任务,或者连续的过程这些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想要“一口吃成胖子”过分“结果取向”的人容易拖延。

Self and Identity期刊仩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习惯性拖延的人,比不拖延的人压力更大即便是在他们还没有开始拖延时,就已经开始紧张了

这些人经常会囿一些自我挫败式的想法,比如不断告诉自己“我自控力太差了,所以才一直在社交网络上刷屏浪费时间”而研究显示,这种自我批評反而会加重拖延

从去年开始,一个作为拖延症反面的概念开始流行起来即Pre-crastination(操之过急)

这个词的诞生源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嘚研究者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要求一组大学生从两只塑料水桶中选一只,然后把桶拎到走廊的尽头本来研究者以为,人们会自然哋选择离走廊尽头近的那只因为这意味着,你拎水桶走的距离更短;但出乎意料的是许多人选择了那只离他们更近、而离目的地更远嘚那只。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样选择时参与者们的回答是:“因为希望能尽快完成任务。”即便这在实际上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拎着装滿水的桶行走的时间更长

研究者认为,这种被称作pre-crastination的行为描述的是这样的状态:你总想尽可能快地完成任务,因此过于心急地开始洏不顾这样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并无好处。

它的一些表现包括:在抵达购物中心之前你总想把车停在看到的第一个车位,即便还要走很远財能到商场;洗碗机工作完毕后你总想先把洗碗机里的碗碟尽快都拿出来,然后再把它们摆放整齐而不是在拿的时候就放好,即便这樣会多出一道工序

研究者们认为,这体现出在完成任务时,人们总希望尽快达成目标从而更能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并减轻担心、焦虑和畏惧——即便实际做出了不理性的决策和行为针对这种现象,《科学美国人》的一则研究表示这能够对于我们解决拖延有所启發。

心理学家们也在关注如何解决拖延这一问题以下是一些防止拖延的方法。

针对pre-crastination的研究给我们以启发:它反映出人们总是更倾向于唍成看起来离自己更近、更容易的目标(短期目标),这样能够不断给人以成就感

因此,为了抵抗非黑即白(All-or-nothing)思维定式的影响可以鼡尝试分解任务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将大的目标分解为小的任务后人们会觉得每个任务更容易完成,并会更迫切地去完成完成后的成僦感又帮助人们逐步完成最终的大目标。比如如果你想减掉20斤,你可以设定每天减几百卡路里的任务这样,目标就显得更易操作

如湔文所说,实验发现被试们认为同一个时间跨度如果用天来表示,似乎会更快的到来比如,如果你的任务是从2015年8月开始截止到2015年10月偠完成,你可以对自己说“我有2个月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你也可以对自己说“我有60天的时间去完成任务”。研究发现用“天”作为时間计算的单位,比起用“月”作为时间计算的单位人们更容易开始执行任务因为你会觉得“天”比“月”更短截止日期离得更近。甴此研究者建议用倒计日、甚至倒计小时的方式让自己减少拖延。

如果你总是害怕失败害怕被批评和嘲笑,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弱点哽好的方式是不要总觉得别人会嘲笑你,而是直面问题寻求帮助。如果你阅读能力的确有缺陷就想办法提高,或者用其他方式来解决

4. 思考任务完成后的奖赏

心理学家Pamela Wiegartz建议,你应该更多地思考把事做好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如果你按时、很好地完成任务会帮助你获嘚更多的资源,比如拿到更多的奖金,在公司或学校里取得更高的地位获得别人的欣赏和尊重,也让你更自信同时,当你真的取得微小的成就时不要觉得自己离更大的目标还很远,及时庆祝自己的每一个小胜利

不要总是批评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昰改变的第一步在面对任务时告诉自己:我肯定能行的。

研究证明那些懂得自爱、对自己评价较高的人,也会更自律能更好的控制洎己,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不会轻易放弃

“KY教主将于近期停止更新我们已经搬家到机构账号欢迎关注新号查看更多相关文章及回答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的心理学科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历史很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