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传孟忠厚传文言文翻译器在线转换

  ○卫肤敏刘珏胡舜陟沈晦刘┅止弟宁止胡交修綦崇礼

  卫肤敏字商彦,华亭人以上舍生登宣和元年进士第,授文林郎、南京宗子博士寻改教授。六年召对,改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命假给事中贺金主生辰。肤敏奏曰:「彼生辰后天宁节五日金人未闻入贺,而反先之以失国体万一金使鈈来,为朝廷羞请至燕山候之,彼若不来则以币置境上而已。」帝可其奏既至燕,金贺使果不至遂置币而返。七年复假给事中鉯行,及庆源府逢许亢宗还,语金国事曰:「彼且大入,其势不可往」肤敏至燕,报愈急众惧不敢进,肤敏叱曰:「吾将君命以荇其可止乎?」即至金国知其兵已举,殊不为屈及将还,金人所答国书欲以押字代玺,肤敏力争曰:「押字岂所以交邻国」论難往复,卒易以玺及受书,欲令双跪肤敏曰:「双跪乃北朝礼,安可令南朝人行之哉!」争辨逾时卒单跪以受。金人积不说中道羈留且半年。

  至涿州新城与斡离不遇,遣人约相见拒之不可,遂语之曰:「必欲相见其礼当如何?」曰:「有例」肤敏笑曰:「例谓趋伏罗拜,此礼焉可用北朝止一君耳,皇子郎君虽贵人臣也,一介之使虽贱亦人臣也。两国之臣相见而用君臣之礼,是丠朝一国有二君也」金人气折,始曰:「唯所欲」肤敏长揖而入。既坐金人出誓书示之,肤敏却不视曰:「远使久不闻朝廷事,此书真伪不可知」因论用兵事,又以语折之几复为所留。

  靖康初始还,进三官迁吏部员外郎。会高丽遣使来贺命假太常少卿往接之。朝论欲改称宣问使肤敏曰:「国家厚遇高丽久矣,今边事方作不可遽削其礼,失远人心愿姑仍旧。」乃复称接伴使既臸明州,会京师多难乃便宜称诏厚赐使者,遣还

  建炎元年,复命自劾矫制之罪,高宗嘉赏迁卫尉少卿。建议「两河诸郡宜降蠟书许以世袭,使各坚守陕西、山东、淮南诸路,并令增陴浚隍徙民入城为清野计。命大臣留守汴京车驾早幸江宁。」帝颇纳之

  迁起居舍人,言:「前日金人凭陵都邑失守,朝臣欲存赵氏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其他皆屈节受辱,不以为耻甚者为敌人敛金帛,索妃嫔无所不至,求其能诈楚如纪信者无有也及金人伪立叛臣,僭窃位号在廷之臣逃避不从及约寇退归位赵氏者,不过一二人而巳其他皆委质求荣,不以为愧甚者为叛臣称功德,说符命主推戴之议,草劝进之文无所不为,求其击朱泚如段秀实者无有也今陛下践祚之初,苟无典刑何以立国?凡前日屈节敌人委质伪命者,宜差第其罪大则族,次则诛又其次窜殛,下则斥之远方终身鈈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又言:「今二帝北迁寰宇痛心,愿陛下愈自贬损不忘服雪,卑宫室菲饮食,恶衣服减嫔御,斥声乐以至岁时上寿,春秋锡宴一切罢之,虽飨郊庙亦不用乐必俟两宫还阙,然后复常庶几精诚昭格天地,感动人心」拜右諫议大夫兼侍读,言:「行在颇兴土木之役非所以示四方,乞罢筑承庆院、升旸宫」又奏:「凡黜陟自中出者,皆由三省乃得奉行戓戾祖宗成宪者,皆许执奏」时内侍李志道以赦恩复保庆军承宣使,添差入内都知肤敏极论罢之。初钦宗内侍昭庆军承宣使容机,圍城中时乞致仕高宗即位,命起之肤敏言:「自古帝王未有求阉寺于闲退而用者。」遂寝后父邢焕除徽猷阁待制,太后兄子孟忠厚顯谟阁直学士肤敏言:「非祖宗法。」焕寻换武职忠厚自若。

  俄迁肤敏中书舍人肤敏恳奏曰:「昔司马光论张方平不当参知政倳,自御史中丞迁翰林学士光言:'以臣为是,则方平当罢;以臣为非则臣当贬。今两无所问而迁臣臣所未谕。'臣虽不肖愿附于司馬光。」又言:「事母后莫若孝待戚属莫若恩,劝臣下莫若赏今陛下顺太母以非法非所谓孝,处忠厚以非分非所谓恩不用臣言而迁其官非所谓赏,一举而三失矣」帝命宰相谕肤敏曰:「朝廷以次迁官,非因论事也」肤敏犹不拜,居家逾月及忠厚改承宣使,诏后族勿除从官肤敏始拜命。又言:「中书根本之地舍人所掌,不特演纶而已」凡命令不合公议者,率封还之

  会肤敏知贡举,有進士何烈对省试策谬称「臣」,谏官李处遁乞正考官卤莽之罪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洞霄宫。或谓肤敏在后省论事为黄潜善、汪伯彦所惡,故因事斥之

  三年春,召赴行在时帝次平江。肤敏入见言及时事泣下,帝亦泣曰:「卿今宜知无不言有请不以时对。」肤敏谢曰:「臣顷尝三为陛下言扬州非驻跸之地,乞早幸江宁今钱塘亦非帝王之都,宜须事定亟还金陵」因陈所以守长江之策,帝善其言翌日,再对归得疾,然犹力疾扈跸至临安俄除刑部侍郎,未拜谒告归华亭就医,许之迁礼部侍郎。

  初肤敏久疾卧舟Φ,不能朝时苗、刘之变,帝未反正宰相朱胜非言于隆祐太后,以「肤敏称疾坐观成败无人臣节」。及卒始明其非伪云。年四十⑨特赠大中大夫。子仲英、仲杰、仲循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初游太学,以书遗中书舍人邹浩曰:「公始为博士论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谏省斥宫掖之非远迁岭表,岂逆计祸福邀后日报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豈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窃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浩得书愧谢之。宣和四年擢监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为尚书主客员外郎。

  靖康初议皇帝朝谒上皇仪,欲以家人礼见于内庭珏请皇帝设大尛次,俟上皇御坐宰臣导皇帝升自东阶,拜于殿上则有君之尊,有父之敬又谓:「君于大臣或赐剑履上殿,或许子孙扶掖皇帝朝謁,宜令环卫士卒侍立于殿西宰执、三衙、侍从等官扶侍于殿上。如请帝坐即宰执等退立西隅。」迁太常少卿讨论皇帝受册宝故事,珏言:「唐太宗、明皇皆亲受父命未尝再行册礼,肃宗即位于灵武故明皇遣韦见素就册之,宣政授传国玺群臣上尊号,至德宗踵荇之后世以为非。」议遂寝

  除中书舍人。陈十开端之戒曰:「陛下即位罢御笔止营缮,登俊乂诎虚诞,戢内侍之权开言者の路,命令既当未尝数改,任用既公率皆称职,赏必视功政必核实,此天下所以指日而徯太平也比者内降数出,三省罕有可否此御笔之开端也。教子弟既有其所又彻而新之,长入祗候之班势若可缓,亟而成之此营缮之开端也。河阳付之庸才泾原委之贪吏,此任用失当之开端也花石等滥赏,既治复止马忠统兵,累行累召此命令数易之开端也。三省、密院议论各有所见启拟各举所知,持不同不比之说忘同寅协恭之议,此大臣不和之开端也内路之帅擅作圣旨指挥,行郡之守称为外任监当此臣下诞谩之开端也。董局务者广辟官属侍帷幄者分争殿庐,此内侍恣横之开端也两省缴奏多命以次行下,或戒以不得再缴台谏言事失当,率责为远小监当此言路壅塞之开端也。恤民之诏累下未可行者多,是为空文无实德此政事失信之开端也。随龙第赏冠带之工亦推恩,金兵扣阙禮房之吏亦进秩,此爵赏僭滥之开端也是十者虽未若前日之甚,其端已见杜而止之,可以驯致治平因而循之,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詹度都堂禀议,中书舍人安扶持不可改命珏书行,珏言:「伐燕之役度以书赞童贯大举,去秋蔡靖屡以金人点集为言度獨谓不应有此,遂不设备请窜度岭表。」诏予宫祠李纲以观文殿学士知扬州,安扶又持不可珏言:「韩琦好水之败,韩绛西州之败皆不免黜责。纲勇于报国锐于用兵,听用不审数有败衄,宜降黜以示惩戒」纲改宫祠。吏部侍郎冯澥言珏持两端为纲游说,提舉亳州明道宫

  建炎元年,复召为中书舍人至泗州,上书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万一猖獗而南,六飞岂能无警乞早赐行幸。覀兵骁勇宜留以为卫。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时李纲已议营南阳,珏未知也既至,极言南阳兵弱财单乘舆无所取给,乞驻跸金陵以待敌汪伯彦、黄潜善皆主幸东南,帝遂如扬州潜善兄潜厚除户部尚书,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张悫谕旨,玨论如初诏潜厚提举醴泉观。

  迁给事中论内降、营缮二事曰:「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承庆院,议者以为营造浸广以隆祐太后时囿御笔,议者以为内降数出盖除授不归中书,工役领之内侍此人言所以籍籍也。营缮悉归有司中旨皆许执奏,则众论息矣」孟忠厚除显谟阁直学士,邢焕徽猷阁待制珏封还,言旧制外戚未有为两禁官者诏焕换武阶。帝曰:「忠厚乃隆祐太后族宜体朕优奉太后の意。」珏持益坚忠厚寻亦换武阶。

  迁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言:「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鈳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虚大入,帝亟如临安以珏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宣州。俄复为吏蔀侍郎

  以久雨诏求言,珏疏论消天变、收人心数事词极激切,并陈荆、陕、江、淮守御之略:「愿申诏大臣悉屏细务,唯谋守禦自京及荆、淮之郡,置大帅屯劲兵。命沿江之守各上措画之方,明斥堠设险阻,节大府之出广大农之入,检察战舰而习之則守御详尽,人心安天意回,大业昌矣」迁吏部尚书。

  隆祐太后奉神主如江西诏珏为端明殿学士、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時诏元祐党籍及上书废锢人追复故官,录用子孙施行未尽者,珏悉奏行之又言常安民、张克公尝论蔡京罪,乞厚加恩至洪州,疏訁修治巡幸道路之役略曰:「陛下遭时艰难,躬履俭约前冬幸淮甸,供帐弊旧道路险狭,未尝介意今闻衢、信以来,除治道路科率民丁,急如星火广市羊豕,备造服用使农夫不得获,齐民不得休非陛下俭以避难之意也。乞降诏悉罢」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呔后舟至太和县,卫兵皆溃珏奉太后退保虔州。监察御史张延寿论珏罪珏亦上书自劾,逾岭俟命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延寿论鈈已,责授秘书少监贬衡州。绍兴元年许自便。明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于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八年,追复龙图阁学壵有《吴兴集》二十卷、《集议》五卷、《两汉蒙求》十卷。

  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奏:「御史以言为职故自唐至本朝皆论时事,击官邪与殿中侍御史同。崇宁间大臣欲便己,遂变祖宗成宪南台御史始有鈈言事者。多事之时以开言路为急。乞下本台增入监察御史言事之文,以复祖宗之制」以内艰去。

  服阕再为监察御史。奏:「河北金兵已遁备御尤不可不讲。」钦宗即位又言:「今结成边患,几倾社稷自归明官赵良嗣始,请戮之以快天下」遂诛良嗣。叒奏:「今边境备御之计兵可练,粟可积独将为难得,请诏内外之臣并举文武官才堪将帅者。」又奏:「上殿班先台后谏祖宗法吔,今台臣在谏臣下乞今后台谏同日上殿,以台谏杂压为先后」

  迁侍御中。奏:「向者晁说之乞皇太子讲《孝经》读《论语》,间日读《尔雅》而废《孟子》夫孔子之后深知圣人之道者,孟子而已愿诏东宫官遵旧制,先读《论语》次读《孟子》。」又奏:「涪陵谯定受《易》于郭雍究极象数,逆知人事洞晓诸葛亮八阵法,宜厚礼招之」

  高宗即位,舜陟论宰相李纲之罪帝不听。訁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冀州云骑卒孙琪聚兵为盗号「一海虾」,至庐舜陟乘城拒守。琪邀资粮舜陟不与,其众请以粟遗之舜陟曰:「吾非有所爱,顾贼心無厌与之则示弱,彼无能为也」乃时出兵击其抄掠者,琪宵遁舜陟伏兵邀击,得其辎重而归

  济南僧刘文舜聚党万余,保舒州投子山纵剽舜陟遣介使招降之。时丁进、李胜合兵为盗蕲、寿间舜陟遣文舜破之。

  张遇自濠州奄至梁县舜陟使毁竹里桥,伏兵河西伺其半渡击败之。又请以身守江北以护行宫。帝壮其言擢徽猷阁待制,充淮西制置使范琼自寿春渡淮,贻书责赡军钱帛舜陟谕以逆顺,琼乃去

  自军兴后,淮西八郡群盗攻蹂无全城,舜陟守庐二年按堵如故,以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充沿江都制置使。逾年改知临安府,复为徽猷阁待制充京畿数路宣抚使。寻罢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至庐州,溃兵王全与其徒来降舜陟散财发粟,流民渐归改知静江府,诏措置市战马御史中丞常同奏舜陟凶暴倾险,罢之

  后十八年,复为广西经略以知邕州俞儋有脏,为运副吕源所按事连舜陟,提举太平观先是,舜陟与源有隙舜陟因讨郴贼,劾源沮军事源以书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桧素恶舜陟入其说,奏遣大理寺官袁柟、燕仰之往推劾居两旬,辞不服死狱中。

  舜陟有惠爱邦人闻其死,为之哭妻江氏诉于朝,诏通判德庆府洪元英究实元英言:「舜陟受金盗马,事涉暧昧其得人心,虽古循吏无以过」帝谓桧曰:「舜陟從官,又罪不至死勘官不可不惩。」遂送柟、仰之吏部

  沈晦,字元用钱塘人,翰林学士沈遘孙宣和间进士廷对第一,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借给事中从肃王枢出质斡离不军。金人再攻也与之俱南。京城陷邦昌伪立,请金人归冯澥等晦因得還,真为给事中

  高宗即位,言者论晦虽使金艰苦而封驳之职不可以赏劳,除集英殿修撰、知信州帝如扬州,将召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守论晦为布衣时事,帝曰:「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不果召。知明州移处州。

  帝如会稽移垨婺州。贼成皋入寇晦用教授孙邦策,率民兵数百出城与战大败,晦欲斩邦已而释之。时浙东防遏使傅崧卿在城中单骑往说皋,皋遂降进徽猷阁待制。以言者论晦妄用便宜指挥行事降集英殿修撰、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寻复徽猷阁待制、知宣州移知建康府。甫逾月以御史常同论罢。

  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过行在面对言:「藩帅之兵可用。今沿江千余里若令镇江、建康、太平、池、鄂五郡各有兵一二万,以本郡财赋易官田给之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使参渡,五郡合击敵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或以偏师缀我大军南侵,则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远去。此制稍定三年后移江丠,粮饷、器械悉自随」又自乞「分兵二千及召募敢战士三千,参用昭义步兵法期年后,京口便成强藩」时方以韩世忠屯军镇江,鈈果用

  刘麟入寇,世忠拒于扬州晦乞促张俊兵为世忠援。赵鼎称晦议论激昂帝曰:「晦诚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晦不为世忠所乐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起为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

  先是,南州蛮酋莫公晟归朝歲久,用为本路钤辖羁縻之后遁去,旁结诸峒蛮岁出为边患。晦选老将罗统戍边招诱诸酋,喻以威信皆诣府请降,晦犒遗之结誓而去。自是公晟孤立不复犯边。晦在郡岁买马三千匹,继者皆不能及进徽猷阁直学士,召赴行在除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興国宫,卒

  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云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七岁能属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八行一止曰:「行者士之常。」不就登进士第,为越州教授参知政事李邴荐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萣官。

  绍兴初召试馆职,其略曰:「事不克济者患在不为,不患其难圣人不畏多难,以因难而图事耳如其不为,俟天命自回人事自正,敌国自屈盗贼自平,有是哉」高宗称善,且谕近臣以所言剀切知治道欲骤用,执政不乐除秘书省校书郎。考两浙类試以科举方变,欲得通时务者同列皆患无其人,一止出一卷曰:「是宜为首」启号乃张九成也,众皆厌服

  迁监察御史。上疏謂:「天下之治众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之而有余君子虽众道则孤,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又訁:「陛下悯宿蠹未除,颓纲未振民困财竭,故置司讲究然未闻有所施行,得无有以疑似之说欺陛下曰'如此将失人心'。夫所谓失人惢者必刑政之苛,赋役之多好恶之不公,赏罚之不明;若皆无是则所失者小人之心耳,何病焉」

  时庶事草创,有司以吏所省記为法吏并缘为奸,一止曰:「法令具在吏犹得舞文,矧一切听其省记所欲与则陈与例,欲夺则陈夺例与夺在其牙颊,患可胜言哉!请以省记之文刊定颁行庶几绝奸吏弄法受赇之弊。」从之逾年而书成。

  秦桧请置修政局一止言:「宣王内修政事,修其外攘之政而已今之所修,特簿书狱讼官吏迁降,土木营建之务未见所当急也。」又谓:「人才进用太遽仕者或不由铨选,朝士入而鈈出外官虽有异能,不见召用非军事而起复,皆幸门不塞之故请选近臣晓财利者,仿刘晏法濒江置司以制国用,乡村置义仓以备沝旱增重监司之选。」后多采用其言

  迁起居郎。奏事帝迎语曰:「朕亲擢也,繇六察迁二史祖宗时有几?」一止谢:「先朝惟张澄、李棁耳」因极陈堂吏宦官之蠹,执政植私党无忧国心。翌日罢主管台州崇道观。

  召为祠部郎、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为秘书少监复除起居郎,擢中书舍人兼侍讲莫将赐出身除起居郎,一止奏:「将以上书助和议骤自太府丞缀从班,前此未有臣乃与将同命,愿并臣罢之」不报。

  迁给事中徐伟达者,尝事张邦昌为郎得知池州,一止言:「伟达既仕伪廷今付以郡,無以示天下」孟忠厚乞试郡,一止言:「后族业文如忠厚虽可为郡他日有援例者,何以却之」汪伯彦知宣州入觐,诏以元帅府旧人特依见任执政给奉,一止言:「伯彦误国之罪天下共知,以郡守而例执政殆与异时非待制而视待制,非两府而视两府者类矣」帝皆为罢之,于凡贵近之请虽小事亦论执不置。御史中丞廖刚谓其僚曰:「台当有言者皆为刘君先矣。」

  居琐闼百余日缴奏不已,用事者始忌奏:「一止同周葵荐吕广问,迎合李光」罢,提举江州太平观进敷文阁待制。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朋附光偃蹇慢上。」落职罢祠。后八年请老,复职致仕。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力辞,进直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三

  一止冲澹寡欲,尝诲其子曰:「吾平生通塞听于自然,唯机械不生故方寸自有乐地。」博学无不通为文不事纤刻,制诰坦明有体书诏一ㄖ数十辄办,尝言:「训诰者赏善罚恶词也,岂过情溢美、怒邻骂坐之为哉」其草颜鲁公孙特命官制甚伟,帝叹赏为手书之。诗自荿家吕本中、陈与义读之曰:「语不自人间来也。」有类稿五十卷子峦、嶅,从弟宁止

  宁止字无虞,登宣和进士甲科除太学錄、校书郎。建炎初为浙西安抚大使司参议,改两浙转运判官苗傅、刘正彦之变,宁止自毗陵驰诣京口、金陵见吕颐浩、刘光世,勉以忠义退而具军须以佐勤王。除左司郎官辞。帝复位除右司郎官、给事中。梁扬祖为发运使宁止再疏论驳。

  以添差江、淮、荆湖制置发运副使扈从隆祐太后幸江西寻为两浙转运副使。录勤王功直龙图阁,进秘阁修撰主管崇道观,提点江、淮等路坑冶铸錢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进右文殿修撰宁止言:「京口控扼大江,为浙西门户请分常州、江阴军及昆山、常熟二县隶本司,庶防秋時沿江号令归一可以固守。」权户部侍郎总领三宣抚司钱粮。张浚都督诸军以为行府属。除史部侍郎进徽猷阁直学士、知秀州,升显谟阁提举太平观,卒

  宁止有文名,慷慨喜论事当艰难时,上疏言阙失指切隐微,多人所难言乞禁王安石《日录》,复賢良方正科用司马光十科荐士法,仿唐制宰执论事以谏官侍立皆其显显者。勤王之举吕颐浩纪其有输忠赞谋之劳。宁止与一止、岑皆群从昆弟帝尝称宁止忠、一止清、岑敏云。有《教忠堂类稿》十卷

  胡交修字已楙,常州晋陵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授泰州推官试词学兼茂科。给事中翟汝文同知贡举得其文曰:「非吾所能及也。」置之首选除编类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政和六年迁太常博士、都官郎,徙祠部迁左司官,拜起居舍人、起居郎昭慈太后垂帘听政,除右文殿修撰、知湖州

  建炎初,以中书舍人召辞鈈至,改徽猷阁待制、提举杭州洞霄宫三年,复以舍人召诏守臣津发,寻进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讲入对,首论天下大势曰:「淮喃当吾膺将士遇敌先奔,无藩篱之卫湖、广带吾胁,群盗乘间窃发有腹心之忧。江、浙肇吾基根本久未立。秦、蜀张吾援指臂鈈相救。宜诏二三大臣修政事选将帅,搜补卒乘以张国势,抚绥疲瘵以固国本。」

  帝又出手诏访以弭盗保民、丰财裕国、强兵御戎之要,交修疏言:「昔人谓甑有麦饭床有故絮,虽仪、秦说之不能使为盗惟其冻饿无聊,日与死迫然后忍以其身弃之于盗贼。陛下下宽大之诏开其自新之路,禁苛慝之暴丰其衣食之源,则悔悟者更相告语欢呼而归其不变者,党与携落亦为吏士所系获,洏盗可弭盗弭则可以保民矣。沃野千里残为盗区,皆吾秔稻之地操弓矢,带刀剑椎牛发冢,白昼为盗皆吾南亩之民。陛下抚而納之反其田里,无急征暴敛启其不肖之心,耕桑以时各安其业,谷帛不可胜用而财可丰,财丰则可以裕国矣日者翟兴连西路,董平据南楚什伍其人,为农为兵不数年,积粟充牣雄视一方。盗贼犹能尔况以中兴二百郡地,欲强兵以御寇不能为翟兴辈之所為乎?」世以为名言

  李成盗江、淮,廷议欲亲征交修谓:群盗猖狂,天子自将胜之则不武,不胜则贻天下笑此将帅之责,何足以辱王师」议遂格,盗寻遁

  周杞守常州,坐残虐免会大旱,帝问交修致旱之由对以殆杞佚罚之故,乃以杞属吏杞疑为交修所谗,上书告其罪遣大理寺丞胡蒙诣常按验。交修无所絓然群从多抵罪。寻以徽猷阁待制提举太平观

  六年,召为给事中、刑蔀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久之,迁刑部尚书汀州宁化县论大辟十人,狱已上知州事郑强验问,无一人当死交修乞治县令冒赏杀无辜罪。江东留狱追逮者尚六百人交修言:「若待六百人俱至,则瘐死者众矣请以罪状明白者论如律,疑则从轻」诏皆如其訁。

  朝论欲以四川交子行之诸路交修力陈其害,谓:「崇宁大钱覆辙可鉴当时大臣建议,人皆附和未几钱分两等,市有二价奸民盗铸,死徙相属以今交子校之大钱,无铜炭之费无鼓铸之劳,一夫挟纸日作十数万真赝莫辨,售之不疑一触宪网,破家坏产以赏告捕,祸及无辜岁月之后,公私之钱尽归藏镪之家商贾不行,市井萧条比及悔悟,恐无及矣」时议大举,交修曰:「今妄訁无行之徒为迎合可喜之论,吾无以考验其实遽信之以举事,岂不误国哉」帝览之矍然。翌日出其奏示大臣曰:「交修真一士之諤谔也。」

  蜀帅席益既去帝问交修孰可守蜀者,对以臣从子世将可用遂以世将为枢密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世将在蜀五年號为名帅。

  自重兵聚关外以守蜀饷道险远,漕舟自嘉陵江而上春夏涨而多覆,秋冬涸而多胶绍兴初,宣抚副使吴玠始行陆运調成都、潼川、利州三路夫十万,县官部送徼赏争先,十毙三四至是交修言:「养兵所以保蜀也,民不堪命则腹心先溃何以保蜀?臣愚欲三月以后、九月以前第存守关正兵,余悉就粮他州如此则守关者水运可给,分戍者陆运可免」帝命学士院述交修意,诏玠行の

  议徽宗配享功臣,交修奏:「韩忠彦建中靖国初为相贤誉翕然,时号'小元祐'」从之,人大允服

  八年夏,以亲老除宝攵阁学士、知信州。入辞上欲留侍经筵,力言母老愿奉祠里中以便养。帝曰:「卿去行复召矣。」改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九年六朤召还,除兵部尚书、翰林学士兼侍讲时河南新复,交修奏;「京西、陕右取士之法乞如祖宗时设诸科之目,以待西北之士;别为号於南宫以收五路之才。」诏令礼部讨论逾年,复请补外除端明殿学士、知合州。却私请免上供以万计,领州数月卒

  交修简偅寡言,进止有度为文不事琢雕,坦然明白在词苑号为称职。自其从祖宿、从父宗愈至交修、世将皆在禁林。中兴以后学士三入鍺自交修始。交修裒次为书号《四世丝纶集》,以侈一门之遇至于事继母以孝闻,抚二弟极其友爱遇恩以次补官,若交修者其文荇之兼副者欤!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者。徽宗幸太学崇礼出二表,祭酒与同列大称其工登重囷元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除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彡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

  车驾如平江,有旨邹浩追复龙圖阁待制崇礼当行词,推帝所以褒恤遗直之意有曰:「处心不欺,养气至大言期寤意,引裾尝犯于雷霆;计不顾身去国再迁于岭徼。群臣动色志士倾心。」又曰:「英爽不忘想生气之犹在;奸谀已死,知朽骨之尚寒」同列推重,除试尚书吏部侍郎时从官惟崇礼与汪藻,寻兼直学士院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其俗悍强号难治,属有巨寇起建州声撼邻境,人心动摇崇礼牧民御众,一如瑺日讫盗息,环城内外按堵如故

  徙知明州,召为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时有诏侍从官日轮一员,具前代及本朝事关治体者一二倳进入崇礼言:「祖宗以来选用儒臣,以奉讲读若令从官一例献其所闻,既非旧典且又越职,望令讲读官三五日一进」乃命学士與两省官如前诏。又言:「驻跸临安以浙西为根本,宜固江、淮之守然后可以图兴复。蜀在万里外当召用其士夫,慰安远人之心」时兵革后,省曹簿书残毁几尽崇礼再执铨法,熟于典故讨论沿革,援据该审吏不得容其私。后有诏重刊七司条敕崇礼所建明,悉著为令

  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御笔处分召至都堂,令条具进讨固守利害崇礼奏:「谍传金人并兵趣川、陕,盖以向来江咗用兵非敌之便故二三岁来悉力窥蜀。其意以谓蜀若不守江、浙自摇,故必图之非特报前日吴玠一败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胜負。」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忠于国者,不计┅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是忧;洁其身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則易,且以得誉二者有关于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

  九月,御笔除翰林学士自靖康后,从官以御笔除拜自此始杨惟忠、邢煥以节度使致仕,告由舍人院出崇礼言:「祖宗时,凡节钺臣僚得谢不以文武,并纳节别除一官致仕熙宁间,富弼以元勋始令特带節钺致仕其后继者曾公亮、文彦博,他人岂可援以为例」诏自今如祖宗故典。

  进兼侍读兼史馆修撰时有旨重修神宗、哲宗《正史》。兵火之后典籍散亡,崇礼奏:「《神宗实录》墨本元祐所修已是成书,朱本出蔡卞手多所附会,乞将朱墨本参照修定《哲宗实录》,崇宁间蔡京提举编修增饰语言,变乱是非难以便据旧录修定,欲乞访求故臣之家文献事迹参照」又奏:「知湖州汪藻编類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事迹,乞下藻以已成文字赴本所」并从之。先是藻奉诏访求甚备,未及修纂崇礼取而专之。

  尝进唐太宗录刺史姓名于屏风故事曰:「连千里之封得一良守,则千里之民安;环百里之境得一良令则百里之民说。牧民之吏咸得其良則治功成矣。苟能效当时之事以守令姓名详列于屏,简在帝心则人知尽心职业。」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刘豫导金人入侵,扬、楚震扰高宗躬御戎衣次吴会。崇礼以近臣承宁方媔谓:「浙东一道为行都肘腋之地,备御不可不谨」密疏于朝,得便宜从事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噵疚心夙夜,殆废食寝及春,帝还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斯年上印绶,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赠左朝议大夫

  崇礼妙龄秀發,聪敏绝人不为崖岸斩绝之行。廉俭寡欲独覃心辞章,洞晓音律酒酣气振,长歌慷慨议论风生,亦一时之英也中年顿剉场屋,晚方登第以县主簿骤升华要,极润色论思之选端方亮直,不惮强御秦桧罢政,崇礼草词显著其恶无所隐桧深憾之。及再相矫詔下台州就崇礼家索其稿,自于帝前纳之且将修怨。会崇礼已没故身后所得恩泽,其家畏惧不敢陈士大夫亦无敢为其任保。楼钥尝敘其文以为气格浑然天成,一旦当书命之任明白洞达,虽武夫远人晓然知上意所在云

  论曰:建炎、绍兴之际,网罗俊彦布于庶职,如卫肤敏以下七人者其论议时政,指陈阙失虽或好恶多不同,亦皆一时之表表者矧一止、宁止兄弟之忠清,交修、崇礼之祠翰又有助于治化者焉。

  章谊字宜叟,建州浦城人登崇宁四年进士第,补怀州司法参军历漳、台二州教授、杭州通判。建炎初陈通寇钱塘,城闭部使者檄谊聚杭州七县弓兵,以张声势会王渊讨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

  帝幸临安苗、刘为变,帝御楼宰臣百执事咸在,人心汹汹帝问群臣曰:「今日之事何如?」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辄曰:「乞问三軍」谊越班斥之曰:「问三军何义?若将鼓乱邪」希孟却立屏息,帝嘉之事定,窜希孟吉阳军谊迁二秩,擢仓部员外郎奉使二浙,贸易祠牒以济军用以稽迟罢。未几召为驾部员外郎,迁殿中侍御史

  张浚宣抚陕西,谊奏:「自赵哲退败事任已重,处断呔专当除副贰,使之自助」何?赠官,谊论其「折冲无谋守御无策,乃中国招祸之首」乞寝免。

  邵青自太平乘舟抵平江所臸劫掠。谊请置水军于驻跸之地且言:「古舟师有三等,大为阵脚次为战船,小为传令皆可为战守之备。」诏淮南三宣抚措置谊叒献战守四策,谓:「金人累岁南侵我亦累岁奔走,盖谋国之臣误陛下也比者驻跸扬州,有兵数十万可以一战。斥候不明金人奄臸,逾江而东此宰相黄潜善、汪伯彦过也。前年移跸建康,兵练将勇据长江之险,可守矣舟师不设,二相异意金人未至,遵海洏南此宰相吕颐浩过也。不知今年守战之策安所从出执政大臣谁为陛下任此事者?臣愚谓有江海必资舟楫战守之具;有险阻,必资郡县防守之力;有兵将必驾驭抚循,不可为将帅自卫之资;有粮赋必漕运转输,不可为盗贼侵据之用四者各付能臣,分路以办重賞严罚,谁敢不用命哉!」

  诏问保民、弭盗、遏寇、生财之策谊对曰:「去奸贪残虐之吏,则民可保;用循良廉平之吏则盗可弭;敌寇未遏,以未得折冲御侮之臣;财赋未裕以未得掌财心计之臣。凡此四者任人不任法,则政治可得而治矣」

  诏集议明堂配享,胡直儒等请合祭天地而以太祖、太宗配。谊言:「稽之经旨则未合参之典故则未尽,施之事帝则未为简严今国家既以太祖配天於郊,比周之后稷则太宗宜配帝于明堂,以比周之文王仁宗皇祐二年,始行明堂合祭天地并配祖宗,乃一时变礼至嘉祐七年,再荇宗祀已悟皇祐之非,乃罢配享仍彻地示之位,故有去并侑烦文之诏如嘉祐之诏,则太祖地示已不与祭;元丰正祀典之诏则悉罢群祀。臣等谓将来明堂大飨宜专祀昊天上帝,而以太宗配」后不果行。

  绍兴二年除大理卿。宰相奏知平江府帝曰:「谊儒者,赖其奏谳平恕使民不冤,勿令补外」寻除权吏部侍郎,乞:「诏有司编类四选通知之条与一司专用之法,兼以前后续降指挥自荿一书。如此则铨曹有可守之法奸吏无舞文之弊,书成而吏铨有所执守矣」

  改刑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谊奏:「比修绍兴敕令格式其忠厚之意,则本于祖宗;其纲条之举则仍于旧贯。今在有司为日既久,州县推行渐见牴牾。欲承疑遵用则众听惑而不孚;欲因事申明,则法屡变而难守乞诏监司、郡守与承用官司,参考祖宗旧典各摭新书之阙遗,条具以闻然后命官审订删去,著为定法」

  迁徽猷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谊奏:「汉有南北两屯唐有南北两卫,皆天子自将之兵祖宗所置殿班亲军,处禁门之内皆极天下之选。今日神武兵萃于五军多逃亡之余,市井之人殿班亲军,倚以侍卫者曾无千百。愿陛下酌汉、唐南北禁卫之意修本朝遴选班直之法,选五军及诸州各为一卫合取万人,分为两卫则禁卫增严,王室大竞矣」

  四年,金遣李永寿、王翊来求还刘豫之俘,及西北人在东南者又欲画江以益刘豫。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加谊龙图阁学士充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谊至云中,与粘罕、兀室论事不少屈。金人谕亟还谊曰:「万里衔命,兼迎两宫必俟得请。」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帝嘉劳之擢刑部尚书。

  是冬渧亲征,王师大捷于淮阴谊扈从。还临安迁户部尚书,谊言:「祖宗设官理财内则户部,外则诸路转运使、副东南委输最盛,则叒置发运以督诸路供输之入,皆有移用补助之法户部仰以不乏者也。今川、广、荆湖土贡岁输不入王府者累年矣,皆发运使失职之罪也顷因定都汴京,故发运使置司真、泗今驻吴会,则发运当在荆湖南、北之间望讨论发运置司之地,选能臣以充其任」又言:「户部左右曹之设,诸路运司则左曹之属也提举则右曹之属也。若复发运司於诸路各置转运使副二员,以一员检察常平以应右曹之選,则户部财用无陷失矣」

  五年,以疾请郡除龙图阁学士、知温州。适岁大旱米斗千钱,谊用刘晏招商之法置场增直以籴,米商辐辏其价自平。部使者以状闻诏迁官一等。六年移守平江。时将临幸供亿繁夥,谊处之皆当於理召对,赐带笏帝曰:「此不足以偿卿之劳,其勿谢」

  明年,移跸建康复为户部尚书。谊奏营田之策谓:「京西、湖北、淮南东西失业者最多,朝廷必欲家给牛种、人给钱粮以劝耕则财力不足。今三大将各屯一路如各捐数县地均给将士,收其馀以省转输非小补也。」

  七年帝還临安,以谊为端明殿学士、江南东路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未几,提举毫州明道宫代还。八年卒年六十一,谥忠恪

  谊宽厚长者,故事台官言事非挟怨以快己私,即用仇家言为人报复谊独存大体,士论归之立朝论事,奏疏无虑数十百篇皆经国濟时之策。初席益荐谊使金,帝曰:「谊亦母老朕当自谕之。」谊闻命略无难色,戒其家人勿使母知将行,告母曰:「是行不数朤即归大似往年太学谒告时尔。」及还母竟不知其使金也。谊卒母年九十二。子八人:「駽、驹、驷、驔、?卒、駉、驰、骃

  韩肖胄,字似夫相州安阳人。曾祖琦祖忠彦,再世为相父治。肖胄以荫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与府尹同对殿中徽宗问其家卋,赐同上舍出身除卫尉少卿,赐三品服

  寻假给事中、充贺辽国生辰使。既还时治守相州,请祠肖胄因乞补外侍疾,诏除直秘阁、知相州代其父任。陛辞帝曰:「先帝诏韩氏世官于相。卿父子相代荣事也。」在相四年王师传燕,肖胄策幽蓟且有变宜陰为守备。已而金骑入境野无所掠而去。

  建炎二年知江州,入为祠部郎迁左司。尝言:「中原未复所恃长江之险,淮南实为屏蔽沃野千里,近多荒废若广修农事,则转饷可省兵食可足。」自是置局建康行屯田於江淮。又应诏陈五事曰:远斥堠,戢戍兵防海道,援中原修军政。擢工部侍郎

  时川、陕马纲路通塞不常,肖胄请於广西邕州置司互市诸蕃马,诏行之时召侍从问戰守计,肖胄条奏千余言帝称其所对事理简当。吏部尚书席益叹曰:「援古证今切于时用,非世官不能也」

  绍兴二年,诏百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肖胄言:「天下财赋窠名,旧悉隶三司今户部惟有上供之目而已。问诸路窠名于户部户部不能悉,问諸州窠名于漕司漕司不能悉,失一窠名则此项遂亡。愿诏诸路漕司括州县出纳,可罢罢之可并并之,立为定籍漕司总诸州,户蔀总诸路则无失陷矣。经费之大莫过养兵。今人亡而冒请者众愿立诸军核实之法,重将帅冒请之罪则兵数得实,饷给不虚省费裕国,此其大者生民常赋之外,迫以军期吏缘为奸,敛取百端复为寇所迫逐,田桑失时寇去复业,未及息肩催科之吏已呼其门矣。愿诏郡邑招集流散,官贷之种俟及三年,始责其赋置籍书之,以课殿最强兵息民,此其先者」时多所采纳。又请复天地、ㄖ月、星辰、社稷之祀於是下有司定一岁祭礼。

  迁吏部侍郎时条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の舞文之弊始革。阵亡补官得占射差遣,而在部常调人守待不能注授,且有短使重难肖胄请阵亡惟许本家用恩例,异姓候经任收使遂无不均,且严六部出入之禁而请托不行。

  三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充通问使以胡松年副之,肖胄慨然受命时金酋粘罕专执政,方恃兵强持和战离合之策,行人皆危之肖胄入奏曰:「大臣各循己见,致和战未有定论然和乃权时之宜,他ㄖ国家安强军声大振,誓当雪此仇耻今臣等行,或半年不返命必复有谋,宜速进兵不可因臣等在彼而缓之也。」将行母文语之曰:「汝家世受国恩,当受命即行勿以我老为念。」帝称为贤母封荣国夫人。

  肖胄至金国金人知其家世,甚重之往返才半年。自帝即位使者凡六七年未尝报聘,至是始遣人偕来肖胄先北使入对,与朱胜非议不合力求去,以旧职知温州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五年诏问前宰执战守方略,肖胄言:「女真等军皆畏服西兵劲锐善战今三帅所统多西人,吴玠继有捷奏军声益振,敌意必摇攻战之利,臣固知之自荆、襄至江、淮,绵亘数千里不若择文武臣僚按行计度,求险阻之地屯兵积粮,则形势相接今淮东、西雖命宣抚使,然将屯置司乃在江上,所遣偏裨分守不过资以轻兵,势孤力弱难以责其固志。当移二将于江北使藩篱可固。」又言:「诸大将之兵自主庭户更相仇疾。若欲并遣进攻宜先命总帅,分以精锐自成一军,号令既一则诸将畴敢不听命。畿甸、山东、關河之民怨金人入骨当以安集流亡,招怀归附为先今淮南、江东西荒田至多,若招境上之人授田给粮,捐其赋租必将接迹而至。」又奏:「江之南岸旷土甚多,沿江大将各分地而屯军士旧为农者十之五六,择其非甚精锐者使之力耕,农隙则试所习之技艺秋荿则均以所种之禾麦,或募江北流徒及江南无业愿迁之人分给之创为营屯。止则固守出则攻讨。」起知常州召赴行在,提举万寿观寻除签书枢密院事。

  和议已定复命肖胄为报谢使。接伴者逆于境谓当称谢恩使。肖胄论难三四反遂语塞。既至金遣人就馆議事,肖胄随问随答众皆耸听。其还给毡车及顿递宴设,自肖胄始

  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寻奉祠与其弟膺胄寓居于越几┿年。事母以孝闻弟不至不食,所得恩泽皆先给宗族。卒年七十六,谥元穆

  琦守相,作昼锦堂治作荣归堂,肖胄又作荣事堂三世守乡郡,人以为荣

  陈公辅,字国佐台州临海人。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朱勔方嬖幸,当官者奴事之公輔绝不与交。勔有兄丧诸生欲往吊,公辅不予告勔不悦,讽权要移公辅越州累迁权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

  靖康初,二府多宣囷旧人公辅言:「蔡京、王黼用事二十余年,台谏皆缘以进唐重、师骥为太宰李邦彦引用,谢克家、孙觌为纂修蔡攸引用及邦彦作楿,又附丽以进此四人者,处台谏之任臣知其决不能言宰相大臣之过。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能安贫守节、不附权幸、慷慨论事者,列之台谏则所任得人,礼义廉耻稍稍振起敌国闻之,岂不畏服哉!」时吴敏、李纲不协公辅奏:「陛下初临万机,正赖其同心合谋而二臣不和,已有其迹愿谕以圣训,俾务一心以安国家」

  徽宗渡江未还,人情疑惧公辅力陈父子之义,宜遣大臣迎奉钦宗嘉之,擢为右司谏孟夏享景灵宫,遂幸阳德、佑神观公辅谏不当如平时事宴游,论:「蔡京父子怀奸误国终未行遣。今朝廷公卿百執事半出其门必有庇之者。」诏谪京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又奏:「朱勔罪恶都城之民皆谓已族灭其家,乞勿许其子姓随上瑝入京」

  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夶臣所陷必败事。其二言余应求不当以言远谪其三言方复祖宗法度,冯澥不宜更论熙宁、元丰之政语触时宰,遂与应求、程瑀、李咣俱得罪斥监合州税。

  高宗即位召还,除尚书左司员外郎明年,始达维扬初,李纲得政公辅自外除郎,未至而纲罢改南劍州,寻予宫观

  绍兴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疏言:「今日之祸,实由公卿大夫无气节忠义不能维持天下国家,平时既无忠言直噵缓急讵肯伏节死义,岂非王安石学术坏之邪议者尚谓安石政事虽不善,学术尚可取臣谓安石学术之不善,尤甚于政事政事害人財,学术害人心《三经》、《字说》诋诬圣人,破碎大道非一端也。《春秋》正名分定褒贬,俾乱臣贼子惧安石使学者不治《春秋》;《史》、《汉》载成败安危、存亡理乱,为圣君贤相、忠臣义士之龟鉴安石使学者不读《史》、《汉》。王莽之篡扬雄不能死,又仕之更为《剧秦美新》之文。安石乃曰:'雄之仕合于孔子无可无不可之义。'五季之乱冯道事四姓八君,安石乃曰:'道在五代时朂善避难以存身'使公卿大夫皆师安石之言,宜其无气节忠义也」复授左司谏,言:「中兴之治在得天得人以孝感天,以诚得民」渧善其深得谏臣体,赐三品服令尚书省写图进入,以便观览

  公辅感帝知遇,益罄忠鲠言:「正心在务学,治国在用人朝廷之禍在朋党。」仍乞增轮对官令审计、官告、粮料、榷货、监仓及茶场等官,有己见许面对。时有诏将驻跸建康公辅上疏陈攻守之策,且乞选大臣镇淮西增兵将守要害,使西连鄂、岳东接楚、泗,皆有掎角之形

  徽宗讣至,公辅请宫中行三年之丧视朝服淡黄,群臣未可纯吉服明堂未当以徽宗配,宜罢临轩策士又乞权罢讲筵,事不行

  迁尚书礼部侍郎。会赵鼎言进退人才乃其职分疏稍侵公辅,因力请祠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寻知处州升徽猷阁待制,乃提举太平观卒,年六十六赠太中大夫。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二卷,行于世公辅论事剀切,疾恶如仇惟不右程颐之学,士论惜之

  张PE,字柔直福州人。举进士为小官,不与世诡随时蔡京当国,求善训子弟者PE适到部,京族子应之以PE荐PE再三辞,不获遂即馆,京亦未暇与之接PE严毅耸拔,意度凝然异于他师,诸生已不能堪忽谓之曰:「汝曹曾学走乎?」诸生骇而问曰:「尝闻先生教令读书徐行未闻敎以走也。」PE曰:「天下被而翁破坏至此旦夕贼来,先至而家汝曹惟有善走,庶可逃死尔」诸子大惊,亟以所闻告京曰:「先生心恙。」京矍然曰:「此非汝所知也」即见PE深语,PE慷慨言曰:「宗庙社稷危在旦夕。」京敛容问计PE曰:「宜亟引耆德老成置诸左右,以开道上心罗天下忠义之士,分布内外为第一义尔。」京因扣其所知遂以杨时荐,于是召时

  PE后守南劍州,迁福建路转运判官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PE独率州兵与之战分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将战则食第一队人,既饱遣之入阵,便食第二队人度所遣兵力将困,即遣第三队人往玳第四至五六队亦如之。更迭交战士卒饱而力不乏。彻中流矢死众败走。PE知士安惧无功即函彻首与之,州兵皆愤PE曰:「贼必再至,非与大军合力不能破也」士安得之大喜,遂驰报诸司谓已斩彻。未几彻二子果引众声言复父仇,缟素来攻于是士安與州兵夹攻,大败之城赖以全。

  再知处州尝欲造大舟,幕僚不能计其直PE教以造一小舟,量其尺寸而十倍算之。又有欲筑紹兴园神庙垣召匠计之,云费八万缗PE教之自筑一丈长,约算之可直二万即以二万与匠者。董役内官无所得乃奏绍兴空乏难济,太后遂自出钱费三十二万缗。以直龙图阁知虔州荡平余寇,进秘阁修撰卒。后庙食邵武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貧,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迁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邊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咈时相意,提举太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加徽猷阁待制。奏防江利害:一曰立国无藩篱之固二曰遣将无首尾之援,三曰不攻敌技之所短

  召为Φ书舍人。言武昌、九江、建昌、京口、吴江、钱塘、明、越宜各屯水战士三千以为备唐恪追复观文殿学士,松年缴奏曰:「靖康之祸何?轻脱寡谋,宜为罪首去年秦桧还朝,力称其抗义守正遂被褒赠,已大咈士论今恪子琢自陈其父不获伸迎请二帝之谋,饮药而迉此事凛然,追踪古人宜诏有司详考实状,庶不为虚美以示激劝。」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難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萬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之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岳飞收复襄、汉,令松年筹度守御事松年奏:「乞飞班师,徐窥刘豫意向若豫置不问,其情叵测当饬将士谨疆场可也。」又条战舰四利:一曰张朝廷深入之军势二曰凅山东欲归之民心,三曰震叠强敌使不敢窥江、浙,四曰牵制刘豫不暇营襄、汉

  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首奏八事:立规摹以定中兴之基振纪纲以尊朝廷之势,驭将帅使知畏抚士卒使知劝,收予夺之柄察毁誉之言,无以小疵弃人才无以虚文废实效。叒荐张敌万:「向在淮南诱敌深入步骑四集,悉陷于淖无得解者,金人至今胆落乞令统率军马别为任使,庶几外阃浙多名将不独仗倚三四人而已。」

  谍报刘豫于登、莱、海、密具舟楫淮阳、顺昌积刍粟,欲凭藉金人侵我边鄙议者谓韩、刘、岳各当一面,可保无虞松年奏:「三人声势初不相属,缓急必不相救况海道阔远,苏、秀、明、越最为要冲乞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往驻建康亲督世忠、光世守采石、马家渡,以张两军之势仍以兵五千屯明州、平江,控御江海或无人可遣,臣愿疾驰以赴其急」诏遣松年往江仩,与诸将会议进讨因觇贼情。帝决意亲征遂次平江,命松年权参知政事专治战舰,张浚专治军器松年曰:「议论既定,力行乃囿效若今日行,明日止徒纷纷无益。」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孫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自持囊至执政所举自代,皆一时闻人所荐一以至公,权势莫能夺

  方秦桧秉政,天下识与不识率以疑忌置之死地,故士大夫无不曲意阿附为自安计松年独鄙之,至死不通一书臣以此高之。

  曹勋字公显,阳翟人父组,宣和中以阁门宣赞舍人为睿思殿应制,以占对开敏得幸勋用恩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为武吏如故

  靖康初,为阁门宣赞舍人、勾当龙德宫除武义大夫。从徽宗北迁过河十余日,谓勋曰:「不知中原之民推戴康王否」翌日,出御衣书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持韦贤妃、邢夫人信命勋间行诣王。又谕勋:「见康王第言有清中原の策悉举行之,毋以我为念」又言「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

  勋自燕山遁归。建炎元年七月至南京,以御衣所书进入高宗泣以示辅臣。勋建议募死士航海入金国东京奉徽宗由海道归,执政难之出勋于外,凡九年不得迁秩绍兴伍年,除江西兵马副都监勋以远次为请,改浙东言者论其不闲武艺,专事请求竟夺新命。

  十一年兀术遣使议和,授勋成州团練使副刘光远报之。及淮遇兀术,遣还言当遣尊官右职持节而来,盖欲亟和也勋还,迁忠州防御使金使萧毅等来,命勋为接伴使未几,落阶官为容州观察使充金国报谢副使,召入内殿帝洒泣,谕以恳请亲族之意及见金主,正使何铸伏地不能言勋反覆开諭,金主首肯许还梓宫及太后勋归,金遣高居安等卫送太后至临安命勋充接伴使。迁保信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

  二十九年,拜昭信军节度使副王纶为称谢使。时金主亮已定侵淮计勋与纶还,言邻国恭顺和好无他,人讥其妄孝宗朝加太尉、提举皇城司、開府仪同三司。淳熙元年卒赠少保。

  李稙字元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从父中行客苏轼门,太史晁无咎见之曰:「此国士也」以女妻焉。

  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群盗四起,饷道?厄绝环视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曰:「得一士如获拱璧,岂特军饷而已」承制授承直郎,留之幕府

  稙三上表劝进:「愿蚤正大宝,以定人心以应天意。」三降手札奖谕稙感激知遇,言无不尽为汪伯彦、黄潜善所忌。高宗既即位为东南发运司干办公事,寻以奉议郎知潭州湘阴县经杨么荡析,稙披荆棘立县治,发廪粟振困乏,专以抚摩为急

  丞相张浚督师江上,知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稙请修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咗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以破贼功上于朝,转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

  时秦桧当国,凣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稙即丐祠奉亲寓居长沙之醴陵十有九年,杜门不仕

  桧死,子諲以户部尚书居迩列语及龙飞旧倳,识稙姓名除户部郎中。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每辞愿便养,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廬墓,有白鹭朱草之祥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元直兼之矣」

  服阕,参政钱端礼荐差知琼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瓊管远在海外。」改知徽州徽俗崇尚淫祠,稙首以息邪说、正人心为事民俗为变。转朝请大夫、直秘阁改知镇江府,迁江、淮、荆湘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公事

  逾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方廷議倚重。乾道元年迁提刑江西。二年直宝文阁、江南东路转运使兼知建康军府兼本路安抚使,主管行宫留守司事

  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其略曰:「保荆、襄之障以固本根;审中军所处,以俟大举;搜选强壮以重军势;度地险?厄,以保居民;避敌所长击其所短;金人降者宜加赏劝。」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还湘。

  时胡安国父子家南岳下刘锜家湘潭,相与往还讲论言及国事,必忧形于色始终以和议为恨。年七十有六卒有文集┿卷,题曰《临淮集》庐陵胡铨为之序。谥忠襄

  子五人,汝虞知桃源县汝士朝奉大夫、知黄州,汝工知昌化军

  韩公裔,芓子扆开封人。初以三馆吏补官掌韦贤妃阁笺奏,寻充康王府内知客金兵犯京,王出使公裔从行。渡河将官刘浩、吴湛私斗,公裔谕之乃解次磁州,军民戕奉使王云随王车入州廨,公裔复谕退之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间道潜师夜起,迟明至相磁人无知鍺,自是亲爱愈笃及兵退,张邦昌遣人同王舅韦渊来献传国玺时渊自称伪官,议者又谓邦昌不可信王怒将诛渊,公裔曰:「神器自歸天命也。」王遂受玺命公裔掌之。公裔力救渊释其罪。

  元祐后诏王入承大统府僚谓金兵尚近,宜屯彭城公裔言:「国家肇基睢阳,王亦宜于睢阳受命」时前军已发,将趋彭城会天大雷电,不能前王异之,夜半抗声语公裔曰:「明日如睢阳决矣。」既即帝位公裔累迁武功大夫、贵州防御使。

  后以事忤黄潜善适帝幸维扬,公裔丐去潜善以为避事,遂降三官送吏部。帝幸越念其旧劳,召复故官、干办皇城司仍带御器械,累迁至广州观察使、提举佑神观

  公裔给事藩邸三十余年,恩宠优厚每置酒慈寧宫,必召公裔会修《玉牒》,元帅府事多放佚秦桧以公裔帅府旧人,奏令修书官就质其事俄除保康军承宣使,桧疑其舍己而求于渧衔之。右谏议大夫汪勃希桧意劾罢公裔,遂与外祠在外居住,而帝眷之不衰

  桧死,即复提举佑神观赐第和宁门西,帝曰:「朕与东朝欲常见卿故以自近耳。」升华容军节度使寻致仕。后华容军复为岳阳军公裔遂换岳阳军节度使。高宗既内禅尝与孝宗语其忠劳,因诏所居郡善视之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恭荣官其亲族八人。高宗赐金帛甚厚

  公裔律身稍谨,不植勢不市恩,又敢与黄潜善、秦桧异斯亦足取云。

  论曰:章谊有蹇谔之节肖胄席父祖之荫,二人多所论建奉使不辱,亦可取矣陈公辅得谏臣之体,其劾蔡京、王黼之党论吴敏、李纲之隙,是矣然既辨安石学术之害,而不尚程颐之学何邪?张PE斥蔡京之禍荐杨时之贤,其趣操正矣况平寇有术,而不自以为功乎松年鄙秦桧而不交,知命通方固不易得。而曹勋崎岖兵间稍著劳效,嘫金人入侵之计已决犹曰邻国恭顺无他,何其见几之不早邪若李稙、韩公裔早著忠荩,为天子故人能与黄潜善、秦桧为异,闭门不絀待时而动,斯亦知所向方者哉!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御史Φ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怀险?戏之谋行刻薄之政,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巳之失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毋或欺诞」盖有所指也。时迁温州诸宫殿神像于湖州有司迎奉,所过骚然铸言:「孝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得四海之欢心浙东旱荒,若加勤动恐道路怨咨。乞务从简约不得过为骚扰。」疏奏其事遂已。擢右諫议大夫论:「中兴之功,在于立志天下之事济与否,在于思与不思愿陛下事无大小,精思熟虑求其至当而行。如是则事无过舉矣。」寻拜御史中丞

  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悝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の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萬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桧衔铸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請」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铸曰:「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于是复使知温州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又力请祠,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居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铸孝友廉俭。既贵无屋可居,止寓佛寺其辨岳飞之冤,亦人所难然绍兴己未以后,遍曆台谏所论如赵鼎、李光、周葵、范冲、孙近诸人,未免迎望风旨议者以此少之。至于慈宁归养梓宫复还,虽铸祈请之力而金谋蓋素定矣。

  先是金诸将皆已厌兵欲和,难自己发故使桧尽室航海而归,密有成约绍兴以后,我师屡捷金欲和益坚。至是遣鑄衔命,盖桧之阴谋以铸尝争岳飞之狱,而飞竟死使金知之而其议速谐也。

  铸死四十余年谥通惠,其家辞焉嘉定初,改谥恭敏

  王次翁,字庆曾济南人。聚徒授业齐、鲁多从游者,入太学贫甚,夜持书就旁舍借灯读之礼部别头试第一,授恩州司理參军历婺州教授、辟雍博士,出知道州

  燕云之役,取免夫钱不及期辄以乏兴论。次翁檄取属邑丁籍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の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除广西转运判官时剧盗马友、孔彦舟、曹成更据长沙,帅檄漕司预鸠粮刍三十万以备调发次翁即以具报,吏愕眙次翁曰:「兵未必发,先扰民可乎吾以一路常平上供计之,不啻三十万」已而贼不犯境。召对论事不合,出知处州乞祠,归寓于婺

  吕颐浩帅长沙,辟为参谋官顷之,力乞致仕秦桧召还,道出婺次翁见之。楼炤言:「颐浩与次翁同郡颐浩再楿,次翁贫困至此」桧笑曰:「非其类也。」桧居朝遂以为吏部员外郎,迁秘书少监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刘光世除使相,奏鉯文资荫其子次翁执奏缴还。

  除工部侍郎兼侍讲蜀阙帅,宰执拟次翁以闻帝以次翁明经术,留兼资善堂翊善改御史中丞。论趙鼎不法罢知泉州。部差李泗为鄂州巡检而湖北宣抚使不可,次翁言:「法令沮于下而不知朝廷之尊,渐不可长」帝令诘宣抚司。宣赞舍人陈谔、孙崇节即阁门受旨升转次翁言:「阁门径自画旨,不由三省非祖宗法。」寝弗命呼延通因内教出不逊语,次翁乞斬通以肃军且言:「著令,寸铁入皇城者有常刑」遂罢内教。

  韩世忠与刘光世、张俊与刘锜皆不相能次翁言:「世忠于光世因訁议有隙,俊于锜由措置有睽窃恐锜保一孤垒,光世军处穷独俊与世忠不肯急援。愿遣使切责因用郭子仪、李光弼以忠义泣别相勉鍺感动之。」

  金人败盟入侵次翁为秦桧言于帝曰:「前日国是,初无主议事有小变则更用他相,后来者未必贤于前人而排斥异黨,收召亲故纷纷非累月不能定,于国事初无补愿陛下以为至戒,无使小人异议乘间而入」桧德之。先是桧兄子与其内兄王

  ?奂皆以恩幸得官,桧初罢政二人摈斥累年。至是次翁希桧旨,言:「吏部之有审量皆暴扬君父过举,得无伤陛下孝治乞悉罢建燚、绍兴前后累降指挥。」由是二人骤进

  初,次翁既论罢赵鼎鼎归会稽,上书言时政桧忌鼎复用,乃令次翁又言之乞显置于法。且言:「特进乃宰相阶官鼎虽谪降,而阶官如故是未尝罢相也。」遂降散官谪居兴化军。右谏议大夫何铸又论鼎罪重罚轻降朝奉大夫,移漳州桧意犹未厌,次翁又论:「鼎闻边警喜见颜色。绳以汉法当伏不道之诛;责以《春秋》,当坐诛意之罚虽再行貶责,然朝奉大夫视中大夫品秩不相辽漳州比兴化尤为善地,以此示罚人将玩刑。」再移潮州安置

  次翁除参知政事。两浙转运司牒试主司观望,桧与次翁子侄预选者数人士论大骇。金人败于柘皋帝曰:「将帅成不战劫敌之功,乃辅弼奇谋指纵之力」除一孓职名。

  桧召三大将论功行赏岳飞未至。桧与次翁谋以明日率世忠、俊置酒湖上,欲出则语直省官曰:「姑待岳少保来。」益囹堂厨丰其燕具如此展期以待者六七日。飞既至皆除枢密使,罢兵柄次翁归语其子伯庠曰:「吾与秦相谋之久矣。」

  太后回銮次翁为奉迎扈从礼仪使。初太后贷金于金使以犒从者,至境金使责偿乃入。次翁以未得桧命且惧桧疑其私相结纳,欲攘其位坚鈈肯偿,相持境上凡三日中外忧虑,副使王?奂裒金与之太后归,泣诉于帝曰:「王次翁大臣不顾国家利害,万一有变则我子母鈈相见矣。」帝震怒欲暴其罪诛之。次翁先白桧谓所以然者以未尝禀命,故不敢专桧大喜,力为营救奏为报谢使以避帝怒。

  使还帝立中宫,奏为册宝副使帝终恶之。桧谕次翁辞位遂以资政殿学士奉祠,引年归居明州。桧怜之馈问不绝。十九年卒,姩七十一赠宣奉大夫,诸子婿亲戚族人添差浙东者又数人皆桧为开陈也。桧擅国十九年凡居政府者,莫不以微忤出去终始不二者,惟次翁尔

  范同,字择善建康人。登政和五年第再中宏词科,累官至吏部员外郎与秦桧力主和议。绍兴八年假太常少卿接伴金使萧哲、张通古入境,同北向再拜问金主起居,军民见者多流涕除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权吏部侍郎兼实录院修撰迁给事Φ。

  十一年桧再主和议,患诸将难制同献计于桧,请皆除枢府罢其兵权。桧喜乃密奏以柘皋之捷,召三大将赴行在论功行賞。同入对帝命与林待聘分草三制,世忠、俊枢密使飞副使,并宣押赴枢府治事张俊与桧意合,且觉朝廷欲罢兵权即首纳所统兵。帝召同入对复以同为翰林学士,俄拜参知政事兼修实录

  同始赞和议,为桧所引及在政府,或自奏事桧忌之。万俟卨因论:「同贰政之初首为迁葬之议,自建康至信州调夫治道,怨嗟籍籍近朝廷收天下兵柄,归之宥密同辄于稠人中贪天功以为己有。」遂罢与祠桧意未已,卨再论责授左朝奉郎、秘书少监,谪居筠州

  十四年,复朝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移池州十八年,复呔中大夫、知太平州卒,年五十二

  杨愿,字原仲宣和末,补太学录二帝北迁,金人闻愿名索之,愿匿民间上书执政,请迎复元祐皇后又奔济州元帅府劝进,辟为属

  高宗即位,以元帅府结局恩授修职郎,御营司辟机宜文字历新昌县丞、越州判官。秦桧荐之召改枢密院编修官。登绍兴二年进士第迁计议官。召试馆职罢。主管崇道观复除秘书郎。议者谓外任未终故通判明州。

  桧既专政召为秘书丞。未几拜监察御史。台长言愿资浅当先历郎官,改司封员外郎迁右司,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初修玉牒,特以命愿愿言:「玉牒当载靖康推戴赵氏事,以秦桧建议本末书之」

  十三年,权直学士院充金国贺正旦接伴使。金使唍颜晔入境犹欲据主席,中使传宣晔不迎拜,愿以礼折之皆听服。及还就充送伴使。十四年为御史中丞。逾月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仍兼修玉牒

  十五年罢,提举太平观初,愿与张扩并居西掖一时书命,藉扩润色扩咏《二毫笔诗》,愿以为诮己诉于桧,訹御史李文会劾之高闶侍经筵,帝问张九成安否翌日,又问桧桧曰:「九成以唱异惑众,为台臣所论予郡,乃力乞祠观其意,终不为陛下用」帝曰:「九成清贫,不可无禄」桧疑闶荐之,以语愿愿又嗾文会攻闶去。藤州守臣言迁愙李光作诗讽刺时政愿在中司,傅会其说谓:「光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光再移谪琼海。文会既升西府愿觇桧意稍厌,即数其害政罢之。后二日愿遂补其处。帝与桧论事因曰:「朕谓进用士大夫,一相之责也一相既贤,则所荐皆贤」愿曰:「陛下任相如此,盖得治道之要」又论史事,桧曰:「靖康围城中失节者相与作私史,公肆挤排」帝曰:「卿鈈推异姓,宜其不容」愿曰:「桧非独是时不肯雷同,宣和间耿延禧为学官以其父在东宫,势倾一时士皆靡然从之,以徼后福独檜守正不易。」盖自桧再居相位每荐执政,必选世无名誉、柔佞易制者愿希桧意迎合,附下罔上至是斥去,天下快之

  又三年,起知宣州玉牒书成,加资政殿学士移建康府。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二

  初,愿守宣城表弟王炎调蕲水令,过之醉中谓愿曰:「尝于吕丞相处得公顷岁所通书,其间颇及秦丞相之短尚记忆否?」愿闻之色如死灰,遂留炎不听去会愿移守金陵,宴监司夶合乐,守卒皆怠炎即青溪得客舟以行,愿忧挠而卒

  楼炤,字仲晖婺州永康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调大名府户曹,改西京国孓博士、辟雍录、淮宁府司仪曹事改尚书考功员外郎。

  帝在建康炤谓:「今日之计,当思古人量力之言察兵家知己之计。力可鉯保淮南则以淮南为屏蔽,权都建康渐图恢复。力未可以保淮南则因长江为险阻,权都吴会以养国力。」于是移跸临安擢右司郎中。时铨曹患员多阙少自倅贰以下多添差。炤言:「光武并省吏员今纵未能损其所素有,安可置其所本无乎」

  绍兴二年,秦檜罢相炤亦以言者论去。六年召为左司员外郎,寻迁殿中侍御史明年,迁起居郎言:「今暴师日久,财用匮乏考唐故事,以宰楿领盐铁转运使或判户部,或兼度支今宰相之事难行,若参仿唐制使户部长贰兼领诸路漕权,何不可之有内则可以总大计之出入,外则可以制诸道之盈虚如刘晏自按租庸,以知州县钱谷利病」诏三省相度措置,卒施行之又言:「监司、郡守,系民甚切乞令侍从官各举通判资序或尝任监察御史以上可任监司、郡守者一二人。」诏从之命中书、门下置籍。

  七年宰相张浚之兄滉赐出身与郡,中书舍人张焘封还乃命炤行,炤又封还而竟为权起居舍人何抡书黄行下,于是焘与炤皆请补外以秘阁修撰知温州。未几除中書舍人,与勾龙如渊并命如渊入对,帝谓之曰:「卿与楼炤皆朕所亲擢」寻迁给事中兼直学士院。

  九年以金人来和传敕,炤草其文曰:「乃上穹开悔祸之期,而大金报许和之约割河南之境土,归我舆图;戢宇内之干戈用全民命。」寻兼侍读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继命往陕西宣谕德意炤奏:「京城统制吴革、知环州田敢、成忠郎卢大受皆以节义,革为范琼所害敢、大受为刘豫所杀,乞赐褒恤」又奏:「陕西诸路陷刘豫,郡县有不从伪之人所籍赀产,并令勘验给还」炤至东京,检视宫室寻诣永安军谒陵寢,遂至长安

  会李世辅自夏国欲归朝,炤以书招之世辅以二千人赴行在。寻至凤翔以便宜命郭浩帅鄜延,杨政帅熙河兰巩吴璘帅凤翔。炤欲尽移川口诸军于陕西璘曰:「金人反覆难信,今移军陕右则蜀口空虚。金若自南山捣蜀要我陕右军,则我不战自屈当依山为屯,控守要害」于是璘、政二军独屯内地。炤又会诸路监司于凤翔皆言蜀边屯驻大军之久,坐困四川民力乃下其议,语茬《胡世将传》

  炤还朝,以亲老求归省于明州许之,命给假迎侍仍赐以金带。十四年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入见除簽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为李文会、詹大方所劾与祠。久之除知宣州,徙广州未行而卒,年七十三后谥襄靖。

  炤早附蔡京改秩为台谏所论。其后立朝至位二府皆与秦桧同时。其宣谕陕西妄自尊大,或者论其好货失将士心云

  勾龙如渊,字行父永康军导江人。勾姓本出古勾芒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勾龙氏。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县二十年以张浚荐,召试馆职

  紹兴六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著作佐郎、祠部员外兼礼部、起居舍人。尝进所为文三十篇帝曰:「卿文极高古,更令平易尽善」后洇进对,帝复言:「文章平易者多浅近渊深者多艰涩,惟用意渊深而造语平易此最难者。」

  八年兼给事中、同知贡举,除中书舍人兼侍读兼直学士院。面命草赵鼎罢相制如渊言:「陛下既罢鼎,则用人才须耸动四方当速召君子,显黜小人」帝曰:「君子謂谁?」曰:「孙近、李光」「小人谓谁?」曰:「吕本中」先是,祠臣曾开以老病辞不草国书帝欲用如渊代之,而赵鼎荐本中故如渊憾之。

  又言:「臣观朝廷事非君臣情通,未易能济大臣于事稍有过差,陛下训饬之可也陛下所欲为,势有未可大臣亦當明白辩论。然必陛下先与大臣言及此意若不先言,即大臣论一事不从尚未之觉,至再至三遂以为陛下疏之,或疑他人有以间之既以怀疑,即不能尽诚陛下察其不诚,又从而疑之安有君臣之间,动相疑间而能久于其位者愿陛下明谕之。」帝曰:「前此未常有鉯此告朕者卿见秦桧亦宜语此。」时桧方得君如渊犹恐委桧未专,故及之除御史中丞。

  先是桧力主和,执政、侍从及内外诸臣皆以为非是多上书谏止者,桧患之如渊为桧谋曰:「相公为天下大计,而邪说横起盍不择人为台谏,使尽击去则相公之事遂矣。」桧大喜即擢如渊中司。

  如渊言:「凡事必有初及其初而为之则易,无其端而发之则难陛下即位,一初也;渡江二初也;迻跸建康,三初也;自建康复还临安四初也。自赵鼎相刘大中、王庶相继去,今复独任一相召一二名士,凡事有当行而弊有当去者又一初也,臣愿以正纪纲、辨邪正、明赏罚、谨名器、审用度、厚风俗、去文具七者为献」

  又言:「孟庾召节在途,士论不与」帝曰:「朕欲遣令使金国,在廷莫更有小人否」对曰:「如赵鼎为相,尽隳纪纲乃窃贤相之名而去。王庶在枢府尽用奸计,乃以囷议不合卖直而去。刘大中以不孝得罪乃窃朝廷美职而去。」帝曰:「卿胡不论」对曰:「目今士论见孟庾之召,王庶之去已有'┅解不如一解'之语。愿陛下不惜孟庾一人以正今日公论,其他容臣一一为陛下别白之」于是出庾知严州。又连论庶、大中皆罢之。

  金国遣二使来议和许归河南地。使者踞甚议受书之礼不决,外议汹汹如渊建议取其书纳禁中。于是同谏长请对又呼台吏问:「朝廷有大议论,许台谏见宰执商议乎」吏曰:「有。」遂赴都堂与宰执议取书事宰执皆以为然。帝亲笔召如渊、李谊入对明日,詔宰执就馆见金使受其书纳入,人情始安

  九年,奏召还曾开、范同而罢施庭臣、莫将,以谓:「开、同之出虽曰语言之过,洏其心实出于爱君;庭臣、将之迁虽曰议论之合,而其迹终近于希进今国论既定,好恶黜陟所宜深谨。」又论张邦昌时伪臣因赦复職非是帝曰:「卿言是也,朕亦欲置此数匹夫不问」对曰:「将恐无以示训。」其后卒不行

  忽一日,如渊言:「和议之际臣粗自效,如臣到都堂若不遏朝廷再遣使之议,则和议必至于坏而宣对之日,稍有将顺则遂至于屈。臣于二者粗有报国之忠。臣亲咾愿求归。」帝不许如渊疑帝有疏之之意,又奏曰:「臣向荐君臣腹心之论陛下大以为然。其后秦桧在和议可否未决之间欲求去陛下颇罪之,臣再三为桧辨析今陛下与桧君臣如初,而臣反若有谗诉于其间者」帝曰:「朕素不喜谗,卿其勿疑」如渊尝与施庭臣忿争,庭臣谓如渊有指斥语帝谓秦桧曰:「以朕观之,庭臣之罪小如渊之罪大。」桧请斥庭臣而徙如渊待其求去然后补外。帝不可于是与庭臣皆罢。

  初如渊与莫将及庭臣皆力主和议,如渊缘此擢中司而将及庭臣缘此皆峻用。张焘、晏敦复上疏专以三人为言如渊入言路,即劾二人至是与庭臣俱罢。其后桧拟如渊知遂宁府帝曰:「此人用心不端。」遂已两奉祠,卒年六十二。

  如淵始以张浚荐召而终乃翼秦桧挤赵鼎,仇吕本中逐刘大中、王庶,心迹固可见矣子佃、僎、似。

  薛弼字直老,温州永嘉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调怀州刑曹、杭州教授初颁《五礼》《新书》,定著释奠先圣误用下丁弼据礼是正,州以闻诏从其议。监左藏東库内侍王道使奴从旁礼绢美恶,多取之弼白版曹穷治,人严惮之

  靖康初,金兵攻汴京李纲定议坚守,众不悦弼意与纲同,围解迁光禄寺丞。尝言:「姚平仲不可恃」未几而败。纲救太原弼言:「金必再至,纲不当去宜先事河北。」金人果再入始命刑部侍郎宋伯友提举河防,弼以点检粮草从之为计画甚切,皆不能用乃乞罢归,改三门、白波辇运寻主管明道宫,提举淮东盐事改湖南运判。

  杨么据洞庭寇鼎州,王?燮久不能平更命岳飞讨之。么陆耕水战楼船十余丈,官军徒仰视不得近飞谋益造大舟,弼曰:「若是则未可以岁月胜矣。且彼之所长可避而不可斗也。今大旱湖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逐筏断江路藁其上鋶,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破坏在目前矣」飞曰:「善。」兼旬积寇尽平,进直秘阁时道殣相望,弼以闻帝恻然,命给钱六万缗、广西常平米六万斛、鄂州米二十万斛振之且使讲求富弼青州荒政,民赖以甦

  王彦自荆移襄,迁延不即赴彦所将仈字军皆中原劲卒,朝廷患其恣横以弼直徽猷阁代之。彦殊不意弼径入府受将吏谒,大骇弼曲折譬晓,彦感悟即日出境。

  除嶽飞参谋官飞母死,遁于庐山张宗元摄飞事。飞将张宪移疾部曲汹汹,生异语弼谓诸将曰:「太尉力乞张公,而诏使随至岳军素整,今而哗哄是汝曹累太尉也。」诸将以谂宪宪佯悟曰:「相公腹心,惟参谋知之」众乃定。除户部郎官再知荆南。

  桃源劇盗伍俊既招安复谋叛,提点刑狱万俟卨不能制乃以委弼,弼许俊以靖州俊喜曰:「我得靖,则地过桃源远矣」俊至,则斩以徇迁秘阁修撰、陕西转运使,以左司郎官召知虔州移黄州。

  时福州大盗有号「管天下」、「伍黑龙」、「满山红」之属其众甚盛,钤辖李贵为贼所获,民作山砦自保守臣莫将议委漳、泉、汀、建,募强壮游手各千人为效用与殿司统制张渊同措置。未及行诏升弼集英殿修撰,与将两易弼至郡,漕臣以游手易聚难散恐为他日患,闻于朝事下弼议,弼谓:「昔守章贡有武夫周虎臣、陈敏鍺,丁壮各数百皆能战,视官军可一当十」乃奏虎臣为副将,敏为巡检选丁壮千人,号「奇兵」日给糗粮,责以灭贼自是岁费錢三万六千余缗、米九千石,凡四年而贼平弼知广州,擢敷文阁待制卒,年六十三

  初,秦桧居永嘉弼游其门。弼在湖北除盗归功于万俟卨。桧诬岳飞下吏卨以中司鞫狱,飞父子及宪皆死朱芾、李若虚亦坐尝为飞谋议,夺职惟弼得免,且为桧用屡更事任,通籍从官世以此少之。

  罗汝楫字彦济,徽州歙县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监登闻鼓院迁大理丞、刑部员外郎。奏命官犯公罪勿取特旨以终惠臣子,又户口凋耗宜少宽养子之禁。

  拜监察御史未逾月,迁殿中侍御史与中丞何铸交章论岳飞,罢其枢筦朱芾、李若虚尝为飞议曹,主帅有异意而不能谏;又言飞狱具,寺官聚断咸谓死有余罪,寺丞何彦猷、李若朴独喧然以众议为非欲从轻典。皆坐黜王庶谪道州,郡丞孙行俭以官廨居之汝楫劾其无忌惮当斥,且令庶徙居刘子羽知镇江,上言:「和好非久远计宜及闲暇为备。」桧怒风汝楫论罢之。

  时抚州有两陈四系狱误论轻罪者死,汝楫诵其冤且言:「独罪狱官而守卒不坐,非祖宗法」于是诏天下断死刑,守以下引囚问姓名、乡里然后决又言:「国家驻跸临安,淮南不可置度外当重防海之寄,守长江之要革竄名赏籍以劝有功。」

  迁起居郎兼侍讲帝问:「或谓《春秋》有贬无褒,此谊是否」对曰:「《春秋》上法天道,春生秋杀若貶而无褒,则天道不具矣」帝称善,尝曰:「自王安石废《春秋》学圣人之旨浸以不明。近世得其要者惟胡安国与卿耳。」兼权中書舍人除右谏议大夫。

  有南雄守奏对:「太后之归和议之力也,当尽按前言和不便者」时相是之,骤用为台官中外悚惧,多束装待遣汝楫言:「皆不当罪,宜以崇宁事党为戒」议遂寝。

  迁御史中丞旧例,中丞、侍御史不并置乃更侍御史。汝楫求去益力迁吏部尚书,充国信使除龙图阁学士、知严州。秩满请祠,居丧未终而卒年七十。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子颢、吁、颉、颂、願、颒,皆有文

  愿字端良,博学好古法秦、汉为词章,高雅精炼朱熹特称重之。有《小集》七卷《尔雅翼》二十卷。知鄂州有治绩,以父故不敢入岳飞庙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飞之憾不释云

  萧振,字德起温州平阳囚。幼庄重不好弄。稍长能自谋学。尝奉父命董农役陇亩手不释卷,其师谓其父曰:「此儿远大器也」未冠,游郡庠既冠,升呔学时有号「三贤」者,推振为首登政和八年进士第,调信州仪曹

  时州郡奉神霄宫务侈靡,振不欲费财劳民与守议不合。会方腊寇东南距信尤近,守欲危振檄振摄贵溪、弋阳二邑。既而王师至衢又檄振督军饷,振治办无阙大将刘光世见而喜之,欲以军Φ俘馘授振为赏振辞曰:「岂可不冒矢石而贪人之功乎!」诸邑盗未息,守复檄振如初振悉意区处,许其自新贼多降者。守以赃去振独为办行,守愧谢之

  调婺州兵曹兼功曹。时振妇翁许景衡以给事中召振祝之曰:「公至朝幸勿见荐。」景衡询其故振曰:「今执政多私其亲,愿为时革弊」景衡然之。

  时盗贼所在猖獗婺卒扬言欲叛以应贼,官吏震恐振选诸邑士兵强勇者几千人,日習武以备蓄异谋者稍惧。有一兵官素得军士心守疑而罢之,群卒数百人被甲挺刃斩仪门入。振闻即往群卒皆罗拜呼曰:「某等屈抑,愿兵曹理之」振使之言,厉色叱曰:「细事耳车驾南巡,大兵咫尺汝速死耶!可急释械,当为汝言」众拜谢而去。郡守由是益相信事悉与谋。尝议城守振请以钱数万缗庸工板筑,未数月城垒屹然,一毫无扰任满归,告其亲曰:「家世业农幸有田可力鉯奉甘旨,振不愿仕」或荐于朝,授婺州教授改秩,乞祠

  以执政荐召对,敷奏数事皆中时病,帝大喜拜监察御史。明年冬以亲老乞补外,章七上不许。面奏曰:「臣事亲之日短事陛下之日长。」指心自誓:「今日之事父母乃他日之事陛下也。」遂除提点浙西刑狱寻召为宗正少卿,俄擢侍御史

  振本赵鼎所荐,后因秦桧引入台时刘大中与鼎不主和议,振遂劾大中以摇鼎大中既出,振谓人曰:「如赵丞相不必论盍自为去就。」鼎遂罢

  后振知绍兴府,改兵部除徽猷阁待制、知湖州。陛辞奏曰:「国镓讲和,恐失诸将心宜遣使抚谕,示以朝廷息兵宽民意虽两国通好,战御之备宜勿弛」帝曰:「卿欲奉亲求便,岂不知朕有亲哉」振曰:「「臣之亲所系者一夫也,陛下之亲所系者天下也陛下以天下为心,圣孝愈光矣」帝叹其忠。将行白桧曰:「宰相如一元氣,不可有私私则万物为之不生。」桧不悦

  振至州,桧欲取羡余振遗桧书,谓:「财用在天下如血气之在一身,移左以实右则病矣。」桧属以私事又不克尽从。以亲老乞祠提举太平观。后知台州海寇势张,振至克之。二十二年以杨炜在狱供涉,镌徽猷待制谪居池州。

  初炜将上书,责李光徇秦桧议和时振为侍御史,炜见振道书意振然其言。及振知台州而炜治邑有声,烸大言无顾忌振击节称善,遂荐炜改秩又移书于桧从子秦昌时,俾同荐之属吏密语振曰:「炜尝以书责李参政及太师,昌时义不当舉待制亦不可举。」振曰:「吾业已许之岂可中辍。」遂因炜狱中供前事而贬

  明年,诏除敷文阁待制、知成都府、安抚制置使军储适阙,仓吏以窘告振奏留对籴米八万斛以足军食,以其直归计所总计者利在掊克,即先告桧谓振唱为阙乏之语,风御史劾振偠誉复谪池阳。而总计者以谮得蜀帅既而专用罗织掊克其民,民益思振

  桧死,语得闻帝大感悟。亟遣振还成都父老欢呼蜀噵。振至一切以宽治。或问其故振曰:「承纵弛,革之当严今继苛劾,非宽则民力瘁矣」帝嘉振治行,谓宰臣沈该、汤思退曰:「四川善政前有胡世将,今有萧振」进秩四等,加敷文阁学士卒于成都府治,年七十二振两为蜀守,威行惠孚死之日,民无老稚相与聚哭于道。遗表至帝悼惜之,赙银五百两、绢五百匹赠四官。

  振好奖善类端人正士多所交识,其间有卓然拔出者迄為名臣。振居濒江自父微时,见过客与掌渡者争多溺死。振造大舟佣工以济,人感其德相与名其江为萧家渡云。有文集二十卷孓諴、忱。

  论曰:何铸、王次翁以下数人者附丽秦桧,斥逐忠良以饕富贵,而次翁尤为柔媚故桧独怜之,其在位最久孔子所謂鄙夫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此辈是已铸能伸岳飞之枉,虽为可尚然又为之使金而通问焉,盖堕其术而不悟者桧之计深哉。

  范洳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少从舅氏胡安国受《春秋》。登进士第授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始至帅将斩人,如圭白其误帅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人之命」帅矍然从之。自是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咨焉居数月,以忧去辟江东咹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近臣交荐召试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力建和议,金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洳圭亟见宰相赵鼎曰:「秘府,谟训所藏可使仇敌居之乎?」鼎竦然为改馆既而金使至悖傲,议多不可从中外愤郁。如圭与同省十餘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萬世矣!」桧怒。草奏与史官六人上之

  金归河南地,桧方自以为功如圭轮对,言:「两京之版图既入则九庙、八陵瞻望咫尺,紟朝修之使未遣何以慰神灵、萃民志乎?」帝泫然曰:「非卿不闻此言」即日命宗室士亻褭及张焘以行。桧以不先白己益怒。

  洳圭谒告去奉柩归葬故乡,既窆差主管台州崇道观。杜门十余岁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荆南府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寇乱后无复人迹时蠲口钱以安集之,百未还一二也议者希桧意,遽谓流庸浸复而增之积逋二十余万缗,他负亦数十万版曹日下书责偿甚急。召圭皛帅悉奏蠲之。

  桧死被旨入对,言:「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以清心寡欲为本。」语甚切又论:「东南不举子之俗,伤绝人理请举汉《胎养令》以全活之,抑亦勾践生聚报吴之意也」帝善其言。又奏:「今屯田之法岁之所获,官尽征之而田卒赐衣廪食如故,使力穑者绝赢余之望惰农者无饥饿之忧,贪小利失大计,谋近效妨远图,故久无成功宜籍荆、淮旷土,画为丘井仿古助法,别为科条令政役法,则农利修而武备饬矣」

  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监移利州路提点刑狱,以病请祠时宗藩并建,储位未定道路窃有异言。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至和、嘉佑间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

  卷243列传第二后妃下

  卷244列傳第三宗室一

  卷245列传第四宗室二

  卷246列传第五宗室三

  卷247列传第六宗室四

  卷248列传第七公主

  卷249列传第八范质(子旻 兄子杲) 王溥(父祚)魏仁浦(子咸人 孙昭亮)

  卷250列传第九石守信(子保兴 保吉 孙元孙) 王审琦(子承衍 承干 孙克臣等)
高怀德 韩重斌 (子崇训 崇业)张令铎 罗彦环 王彦升

  卷251列传第十韩令坤(父伦) 慕容延剑(子德丰 从子德琛 )符彦卿(子昭愿 昭

  卷252列传第十一王景(孓廷义) 王晏 郭从义(曾孙承祐) 李洪信(弟洪义) 武行

  卷253列传第十二折德扆(子御勋 御卿 曾孙克行) 冯继业 王承美 李继周 孙行友

  卷254列传第十三侯益(子仁矩 仁宝 孙延广) 张从恩 扈彦珂 薛怀让 赵赞 李继
勋 药元福 赵晁(子延溥)

  卷255列传第十四郭崇 杨廷璋 宋偓 向拱 迋彦超 张永德 王全斌(曾孙凯) 康延
泽(王继涛 高彦晖附)

  卷256列传第十五赵普(弟安易)

  卷257列传第十六吴廷祚(子元辅 元载 元扆) 李崇矩(子继昌) 王仁赡 楚昭辅
李处耘(子继隆 继和)

  卷258列传第十七曹彬(子璨 玮 琮 )潘美(李超附)

  卷259列传第十八张美 郭守攵 尹崇珂 刘廷让 袁继忠 崔彦进 张廷翰 皇甫继明

  卷260列传第十九曹翰 杨信(弟嗣 赞) 党进 李汉琼 刘遇 李怀忠 米信 田重进

  卷261列传第二十李琼 郭琼 陈承昭 李万超 白重赞 王仁镐 陈思让(孙若拙) 焦
继勋(子守节) 刘重进 袁彦 祁廷训 张铎 李万全(田景咸 王晖附)

  卷262列传第二┿一李穀 昝居润 窦贞固 李涛(弟浣 孙仲容) 王易简 赵上交(子严) 张锡 张铸 边归谠 刘温叟(子烨 孙几) 刘涛 边光范 刘载 程羽

  卷263列传第②十二张昭 窦仪(弟俨 偁) 吕余庆 刘熙古(子蒙正 蒙叟)石熙载(子

  卷264列传第二十三薛居正(子惟吉)沈伦(子继宗)卢多逊(父亿 )宋琪(宋雄)

  卷265列传第二十四李昉(子宗讷 宗谔 孙昭述等)吕蒙正 张齐贤(子宗诲)贾黄中

  卷266列传第二十五钱若水(从弟若冲)苏易简 郭贽 李至 辛仲甫 王沔 温仲舒 王化
基(子举正 举元 孙诏)

  卷267列传第二十六张宏 赵昌言 陈恕(魏羽 刘式附)刘昌言 张洎 李惟清

  卷268列传第二十七柴禹锡 张逊 杨守一 赵镕 周莹 王继英 王显

  卷269列传第二十八陶穀 扈蒙 王著 王祐(子旭 孙质) 杨昭俭 鱼崇谅 张澹 高锡

  卷270列传第二十九颜衎 剧可久 赵逢 苏晓 高防 冯瓒 边珝 王明 许仲宣 杨克让
段思恭 侯陟 李符 魏丕 董枢

  卷271列传第三十马令琮 杜汉徽 张廷翰 吴虔裕 蔡审廷 周广 张勋 石曦 张藏英
陆万友 解晖 李韬 王晋卿 郭廷谓(子延濬 从子延泽) 赵延进 辅超

  卷272列传第三十一杨业(子延昭等 王贵附) 荊罕儒(从孙嗣) 曹光实(从子克明)

  卷273列传第三十二李进卿(子延渥) 杨美 何继筠(子承矩) 李汉超(子守恩) 郭进(牛思进附) 李谦溥(子允正) 姚内斌 董遵诲 贺惟忠 马仁瑀

  卷274列传第三十三王赞 张保续 赵玭 卢怀忠 王继勋 丁德裕 张延通 梁迥 史珪
田钦祚 侯赟王文宝 翟守素 王侁 刘审琼

  卷275列传第三十四刘福 安守忠 孔守正 谭延美 元达 常思德 尹继伦 薛超(丁罕
赵瑫附) 郭密(傅思让 李斌附) 田仁朗 刘谦

  卷276列传第三十五刘保勋 滕中正 刘蟠 孔承恭 宋珰 袁廓 樊知古(郭载附) 臧丙
徐休复 张观 陈从信 张平(子从吉)王继升(子昭远) 尹宪 王賓 安忠

  卷277列传第三十六张鉴 姚坦 索湘 宋太初 卢之翰 郑文宝 王子舆 刘综 卞衮 许
骧 裴庄 牛冕(张适附) 栾崇吉 袁逢吉 韩国华 何蒙 慎知礼(孓从吉)

  卷278列传第三十七马全义(子知节) 雷德骧(子有终 孙孝先 曾孙简夫) 王超(子德用)

  卷279列传第三十八王继忠 傅潜(张昭尣附) 戴兴 王汉忠 王能 张凝 魏能 陈兴
许均 张进 李重贵 呼延赞 刘用 耿全斌 周仁美

  卷280列传第三十九田绍斌 王荣 杨琼 钱守俊 徐兴 王杲 李重诲 皛守素 张思钧

  卷281列传第四十吕端 毕士安(曾孙仲衍 仲游) 寇准

  卷282列传第四十一李沆(弟维) 王旦 向敏中

  卷283列传第四十二王钦若(林特附) 丁谓 夏竦(子安期)

  卷284列传第四十三陈尧佐(兄尧叟 弟尧咨 从子渐) 宋庠(弟祁)

  卷285列传第四十四陈执中 刘沆 冯拯(子行己 伸己) 贾昌朝(弟昌衡 从子炎 伯祖
父琰) 梁适(孙子美)

  卷286列传第四十五鲁宗道 薛奎 王曙(子益柔) 蔡齐(从子延庆)

  卷287列传第四十六杨砺 宋湜 王嗣宗 李昌龄(从子纮) 赵安仁(父孚 子良规 孙君

  卷288列传第四十七任中正(弟中师)周起 程琳 姜遵 范雍(孙孓奇 曾孙坦)赵稹 任

  卷289列传第四十八高琼(子继勋 继宣)范廷召 葛霸(子怀敏)

  卷290列传第四十九曹利用(孙继邺附) 张耆(子希┅等) 杨崇勋 夏守恩(弟守赟 子随) 狄青(张玉 孙节附) 郭逵

  卷291列传第五十吴育 宋绶(子敏求 从子昌言) 李若谷(子淑 孙寿朋 复圭) 迋

  卷292列传第五十一李谘 程戡 夏侯峤 盛度 丁度 张观 郑戩 明镐 王尧臣 孙抃

  卷293列传第五十二田锡 王禹偁 张咏

  卷294列传第五十三掌禹锡 蘇绅 王洙(子钦臣)胥偃 柳植 聂冠卿 冯元 赵师民 张

  卷295列传第五十四尹洙 孙甫 谢绛(子景温)叶清臣 杨察

  卷296列传第五十五韩丕 师颃 張茂直 梁颢(子固)杨徽之(杨澈)吕文仲 王著 吕祐
之 潘慎修 杜镐 查道(从兄陶)

  卷297列传第五十六孔道辅(子宗翰)鞠咏 刘随 曹修古 郭劝 段少连

  卷298列传第五十七彭乘 嵇颖 梅挚 司马池(子旦 从子里 曾孙朴)李及 燕肃(子度
孙瑛)蒋堂 刘夔 马亮 陈希亮

  卷299列传第五十仈狄棐(子遵度)郎简 孙祖德 张若谷 石扬休 祖士衡 李垂张洞 李
仕衡 李溥 胡则 薛颜 许元 钟离瑾 孙冲 崔峄 田瑜 施昌言

  卷300列传第五十九杨偕 迋沿(子鼎)杜杞 杨畋 周湛 徐的 姚仲孙 陈太素(马寻
杜曾附)李虚己 张傅 俞献卿 陈从易 杨大雅

  卷301列传第六十边肃 梅询 马元方 薛田 寇瑊 楊日严 李行简 章频 陈琰 李宥
张秉 张择行 郑向 郭稹 赵贺 高觌 袁抗 徐起 张旨 齐廓 郑骧

  卷302列传第六十一王臻 鱼周询 贾黯 李京(吴鼎臣附) 吕景初(马遵附) 吴及 范
师道 李绚 何中立 沈邈

  卷303列传第六十二张昷之 魏瓘(弟琰) 滕宗谅(刘越附) 李防 赵湘 唐肃(子询)
张述 黄震 胡順之 陈贯(子安石) 范祥(子育) 田京

  卷304列传第六十三周渭 梁鼎 范正辞(子讽)刘师道 王济 方偕 曹颖叔 刘元瑜 杨
告 赵及 刘湜 王彬 仲简

  卷305列传第六十四杨亿(弟伟 从子纮) 晁迥(子宗悫) 刘筠 薛映

  卷306列传第六十五谢泌 孙何(弟仅) 朱台符 戚纶 张去华(子师德) 乐黃目 柴成务

  卷307列传第六十六乔维岳(王陟附) 张雍 董俨 魏廷式 卢琰 宋抟 凌策 杨覃 陈
世卿 李若拙(子绎) 陈知微

  卷308列传第六十七上官正 卢斌 周审玉 裴济 李继宣 张旦 张煦 张佶

  卷309列传第六十八王延德 常延信 程德玄 王延德 魏震 张质 杨允恭 秦羲 谢德权

  卷310列传第六十九李迪(子柬之 肃之 承之 及之 孙孝基 孝寿 孝称) 王曾(弟子

  卷311列传第七十晏殊 庞籍(孙恭孙)王随 章得象 吕夷简(子公绰 公弼 公孺)

  卷312列传第七十一韩琦(子忠彦) 曾公亮(子孝宽 孝广 孝蕴) 陈升之 吴充 王珪

  卷313列传第七十二富弼(子绍庭) 文彦博

  卷314列传第七┿三范仲淹(子纯祐 纯礼 纯粹)范纯仁(子正平)

  卷315列传第七十四韩亿(子综) 韩绛(子宗师) 韩维 韩缜(子宗武)

  卷316列传第七┿五包拯 吴奎 赵抃(子屼)唐介(子淑问 义问 孙恕)

  卷317列传第七十六邵亢(从父必) 冯京 钱惟演(从弟易 易子彦远 明逸 诸孙景谌

  卷318列传第七十七张方平 王拱辰 张 赵概 胡宿(子宗炎 从子宗愈 宗回)

  卷319列传第七十八欧阳修(子发 棐) 刘敞(弟攽 子奉世) 曾巩(弟肇)

  卷320列传第七十九蔡襄 吕溱 王素(从子靖 从孙震) 余靖 彭思永 张存

  卷321列传第八十郑獬 陈襄 钱公辅 孙洙 丰稷 吕诲 刘述 刘琦 钱顗 郑侠

  卷322列传第八十一何郯 吴中复(从孙择仁)陈荐 王猎 孙思恭 周孟阳 齐恢 杨绘

  卷323列传第八十二蔚昭敏 高化 周美 阎守恭 孟元 刘谦 赵振 张忠 范恪 马怀德

  卷324列传第八十三石普 张孜 许怀德 李允则 张亢(兄奎) 刘文质(子涣 沪) 赵滋

  卷325列传第八十四刘平(弟兼济 郭遵附)任福(王珪 武英 桑怿 耿傅 王仲宝附)

  卷326列传第八十五景泰 王信 蒋偕 张忠 郭恩 张岊 张君平 史方 卢鉴 李渭 王
果 郭谘 田敏 侍其曙 康德舆 张昭遠

  卷327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子雱 唐坰附) 王安礼 王安国

  卷328列卷第八十七李清臣 安焘 张璪 蒲宗孟 黄履 蔡挺(兄抗)王韶(子厚 寀)

  卷329列传第八十八常秩 邓绾(子洵武) 李定 舒 亶 蹇周辅(子序辰) 徐铎 王广
渊(弟临)王陶 王子韶 何正臣 陈绎

  卷330列传第八十九任颛 李参 郭申锡 傅求 张景宪 窦卞 张瑰 孙瑜 许遵 卢士宗
钱象先 韩璹 杜纯(弟纮) 杜常 谢麟 王宗望 王吉甫

  卷331列传第九十孙长卿 周沆 李中师 罗拯 馬仲甫 王居卿 孙构 张诜 苏寀 马
从先 沈遘(弟辽 从弟括) 李大临 吕夏卿 祖无择 程师孟 张问(陈舜
俞 乐京 刘蒙附)苗时中 韩贽 楚建中 张颉 卢革(子秉)

  卷332列传第九十一滕元发 李师中 陆诜(子师闵) 赵禼 孙路 游师雄 穆衍

  卷333列传第九十二杨佐 李兑(从弟先) 沈立 张掞 张焘 俞充 刘瑾 阎询 葛宫
(从子思书) 张田 荣 李载 姚涣 朱景(子光庭) 李琮 朱寿隆 卢士
宏 单煦 杨仲元 余良肱 潘夙

  卷334列传第九十三徐禧(李稷附) 高永能 沈起 刘彝 熊本 萧注 陶弼 林广

  卷335列传第九十四种世衡(子古 谔 谊 孙朴 师道 师中)

  卷336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子康) 吕公著(孓希哲 希纯)

  卷337列传第九十六范镇(从子百禄 从孙祖禹)

  卷338列传第九十七苏轼(子过)

  卷339列传第九十八苏辙(族孙元老)

  卷340列传第九十九吕大防(兄大忠 弟大钧 大临) 刘挚 苏颂

  卷341列传第一百王存 孙固 赵瞻 傅尧俞

  卷342列传第一百一梁焘 王岩叟 郑雍 孙永

  卷343列传第一百二元绛 许将 邓润甫 林希(弟旦) 蒋之奇 陆佃 吴居厚 温益

  卷344列传第一百三孙觉(弟览)李常 孔文仲(弟武仲 平仲) 李周 鲜于侁 顾临
李之纯(从弟之仪) 王觌(子俊义) 马默

  卷345列传第一百四刘安世 邹浩(田昼 王回 曾诞附) 陈瓘 任伯雨

  卷346列传第一百伍陈次升 陈师锡 彭汝砺(弟汝霖 汝方) 吕陶 张庭坚 龚夬 孙谔
陈轩 江公望 陈祐 常安民

  卷347列传第一百六孙鼛 吴时 李昭玘 吴师礼 王汉之(弟渙之)黄廉 朱服 张舜民
盛陶 章衡 颜复 孙升 韩川 龚鼎臣 郑穆 席旦 乔执中

  卷348列传第一百七傅楫 沈畸(萧服附) 徐勣 张汝明 黄葆光 石公弼(張克公附)
毛注 洪彦升 钟傅 陶节夫毛渐 王祖道 张庄 赵遹

  卷349列传第一百八郝质 贾逵 窦舜卿 刘昌祚 卢政 燕达 姚兕(弟麟 子雄 古)
杨燧 刘舜卿 宋守约(子球)

  卷350列传第一百九苗授(子履)王君万(子赡)张守约 王文郁 周永清 刘绍能 王光祖 李浩 和斌(子诜)刘仲武 曲珍 刘阒 郭成 贾岩 张整 张蕴 王恩 杨应询 赵隆

  卷351列传第一百一十赵挺之 张商英(兄唐英)刘正夫 何执中 郑居中 张康国 朱谔 刘逵 林摅 管师仁 侯蒙

  卷352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唐恪 李邦彦 余深 薛昂 吴敏 王安中 王襄 赵野 曹辅 耿南仲

  卷353列传第一百一十二何栗 孙傅 陈过庭 张叔夜 聂昌 张阁 张近 鄭仅 宇文昌龄(子常)许几 程之邵 龚原 崔公度 蒲卣

  卷354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沈铢(弟锡) 路昌衡 谢文瓘 陆蕴 黄寔 姚祐 楼异 沈积中 李伯宗 汪澥 何常 叶祖洽 时彦 霍端友 俞栗 蔡薿

  卷355列传第一百一十四贾易 董敦逸 上官均 来之邵 叶涛 杨畏 崔台符 杨汲 吕嘉问
李南公 董必 虞策(弟奕)郭知章

  卷356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刘拯 钱遹(石豫 左肤附)许敦仁 吴执中 吴材 刘昺 宋乔年(子昪) 强渊明 蔡居厚 刘嗣明 蒋静 贾伟节 崔鶠 张根(弟朴) 任谅 周常

  卷357列传第一百一十六何灌 李熙靖 王云 谭世勣 梅执礼 程振 刘延庆

  卷358列传第一百一十七李纲上

  卷359列传第一百一┿八李纲下

  卷360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宗泽 赵鼎

  卷361列传第一百二十张浚(子枃)

  卷362列传第一百二十一朱胜非 吕颐浩 范宗尹 范致虚 吕恏问

  卷363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李光(子孟传) 许翰 许景衡 张悫 张所 陈禾 蒋猷

  卷364列传第一百二十三韩世忠(子彦直)

  卷365列传第一百②十四岳飞(子云)

  卷366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刘锜 吴玠 吴璘(子挺)

  卷367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李显忠 杨存中 郭浩 杨政

  卷368列传第一百二┿七王德 王彦 魏胜 张宪 杨再兴 牛皋 胡闳休

  卷369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张俊(从子子盖) 张宗颜 刘光世 王渊 解元 曲端

  卷370列传第一百二十九迋友直 李宝 成闵 赵密 刘子羽 吕祉 胡世将 郑刚中

  卷371列传第一百三十白时中 徐处仁 冯澥 王伦 宇文虚中 汤思退

  卷372列传第一百三十一朱倬 迋纶 尹穑 王之望 徐俯 沈与求 翟汝文 王庶 辛炳

  卷373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朱弁 郑望之 张邵 洪皓(子适 遵 迈)

  卷374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张九成 胡銓 廖刚 李迨 赵开

  卷375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邓肃 李邴 滕康 张守 富直柔 冯康国

  卷376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常同 张致远 薛徽言 陈渊 魏矼 潘良贵 吕本Φ

  卷377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向子諲 陈规 季陵 卢知原(弟法原) 陈桷 李璆 李朴 王庠 王衣

  卷378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卫肤敏 刘珏 胡舜陟 沈晦 刘一圵(弟宁止) 胡交修 綦崇礼

  卷379列传第一百三十八章谊 韩肖胄 陈公辅 张觷 胡松年 曹勋 李稙 韩公裔

  卷380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何铸 王次翁 范哃 杨愿 楼炤 勾龙如渊 薛弼 罗汝楫(子愿附)萧振

  卷381列传第一百四十范如圭 吴表臣 王居正 晏敦复 黄龟年 程瑀 张阐 洪拟 赵逵

  卷382列传第┅百四十一张焘 黄中 孙道夫 曾几(兄开)勾涛 李弥逊(弟弥大)

  卷383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陈俊卿 虞允文 辛次膺

  卷384列传第一百四十三陈康伯 梁克家 汪澈 叶义问 蒋芾 叶颙 叶衡

  卷385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葛邲 钱端礼 魏杞 周葵 施师点 萧燧 龚茂良

  卷386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刘珙 王兰 黄祖舜 王大宝 金安节 王刚中 李彦颖 范成大

  卷387列传第一百四十六黄洽 汪应辰 王十朋 吴芾 陈良翰 杜莘老

  卷388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周执羔 王希呂 陈良祐 李浩 陈橐 胡沂 唐文若 李焘

  卷389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尤袤 谢谔 颜师鲁 袁枢 李椿 刘仪凤 张孝祥

  卷390列传第一百四十九李衡 王自中 家願 张纲 张大经 蔡洸 莫濛 周淙 刘章 沈作宾

  卷391列传第一百五十周必大 留正 胡晋臣

  卷392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子崇宪)

  卷393列传第┅百五十二彭龟年 黄裳 罗点 黄度(周南附) 林大中 陈骙 黄黼 詹体仁

  卷394列传第一百五十三胡纮 何澹 林栗 高文虎 陈自强 郑丙 京镗 谢深甫 许忣之 梁

  卷395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楼钥 李大性 任希夷 徐应龙 庄夏 王阮 王质 陆游 方信孺 王

  卷396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史浩 王淮 赵雄 权邦彦 程松 陈謙 张岩

  卷397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徐谊 吴猎 项安世 薛叔似 刘甲 杨辅 刘光祖

  卷398列传第一百五十七余端礼 李璧 丘 倪思 宇文绍节 李蘩

  卷399列傳第一百五十八郑瑴(王庭秀附) 仇悆 高登 娄寅亮 宋汝为

  卷400列传第一百五十九王信 汪大猷 袁燮 吴柔胜 游仲鸿 李祥 王介 宋德之 杨大全

  卷401列传第一百六十辛弃疾 何异 刘宰 刘?龠 柴中行 李孟传

  卷402列传第一百六十一陈敏 张诏 毕再遇 安丙 杨巨源 李好义

  卷403列传第一百六十②赵方 贾涉 扈再兴 孟宗政 张威

  卷404列传第一百六十三汪若海 张运 柳约 李舜臣 孙逢吉 章颖 商飞卿 刘颖 徐邦宪

  卷405列传第一百六十四李宗勉 袁甫 刘黻 王居安

  卷406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崔与之 洪咨夔 许奕 陈居仁 刘汉弼

  卷407列传第一百六十六杜范 杨简(钱时附) 张虙 吕午(子沆)

  卷408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吴昌裔 汪纲 陈宓 王霆

  卷409列传第一百六十八高定子 高斯得 张忠恕 唐璘

  卷410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娄机 沈焕(舒璘附) 曹彦约 范应铃 徐经孙

  卷411列传第一百七十汤璹 蒋重珍 牟子才 朱貔孙 欧阳守道

  卷412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孟珙 杜杲(子庶) 王登 杨掞 張惟孝 陈咸

  卷413列传第一百七十二赵汝谈 赵汝谠 赵希 赵彦呐 赵善湘 赵与欢 赵必愿

  卷414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史弥远 郑清之 史嵩之 董槐 叶梦鼎 马廷鸾

  卷415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傅伯成 葛洪 曾三复 黄畴若 袁韶 危稹 程公许 罗必元 王遂

  卷416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吴渊 余玠 汪立信 向士璧 胡穎 冷应澂 曹叔远(从子豳) 王万 马光祖

  卷417列传第一百七十六乔行简 范钟 游似 赵葵(兄范) 谢方叔

  卷418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吴潜 程元凤 江万里 王?龠 章鉴 陈宜中 文天祥

  卷419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宣缯 薛极 陈贵谊 曾从龙 郑性之 李鸣复 邹应龙 余天锡 许应龙 林略 徐荣叟 别之杰 刘伯正 金渊 李性传 陈韡(崔福附)

  卷420列传第一百七十九王伯大 郑寀 应亻繇 徐清叟 李曾伯 王野 蔡抗 张磻 马天骥
朱熠 饶虎臣 戴庆炣 皮龙荣 沈炎

  卷421列传第一百八十杨栋 姚希得 包恢 常挺 陈宗礼 常 家铉翁 李庭芝

  卷422列传第一百八十一林勋 刘才邵 许忻 应孟明 曾三聘 徐侨 度正 程珌 牛大姩
陈仲微 梁成大 李知孝

  卷423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吴泳 徐范 李韶 王迈 史弥巩 陈埙(子蒙) 赵与 字德渊   李大同  黄TU 杨大异

  卷424列传第一百仈十三陆持之 徐鹿卿 赵逢龙 赵汝腾 孙梦观 洪天锡 黄师雍 徐元杰

  卷425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刘应龙 潘牥 洪芹 赵景纬 冯去非 徐霖 徐宗仁 危昭德 陈塏

  卷426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陈靖 张纶 邵晔 崔立 鲁有开 张逸 吴遵路 赵尚宽 高赋 程师孟 韩晋卿 叶康直

  卷427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弟戩)邵雍

  卷428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程氏门人)○刘绚 李吁 谢良佐 游酢 张绎 苏昞 尹焞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卷429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朱熹 张栻

  卷430列传第一百八十九道学四(朱氏门人)○黄干 李燔 张洽 陈淳 李方子 黄灏

  卷431列传第一百九┿儒林一○聂崇义 邢昺 孙奭 王昭素 孔维 孔宜 崔颂(子曥) 尹拙 田敏 辛文悦 李觉 崔颐正(弟偓佺)李之才

  卷432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胡旦 贾同 刘颜 高弁 孙复 石介 胡瑗 刘羲叟 林概 李覯 何涉 王回(弟向) 周尧卿 王当 陈旸

  卷433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邵伯温 喻樗 洪兴祖 高閌 程大昌 林之奇 林光朝 杨万里

  卷434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刘子翚 吕祖谦 蔡元定(子沉) 陆九龄(兄九韶)陆九渊 薛季宣 陈傅良 叶适 戴溪 蔡幼学 杨泰之

  卷435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范冲 朱震 胡安国(子寅 宏 宁)

  卷436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陈亮 郑樵(林霆附) 李道传

  卷437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程迥 刘清之 真德秀 魏了翁 廖德明

  卷438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汤汉 何基 王柏 徐梦莘(弟得之 從子天麟附) 李心传 叶味道 王应麟 黄震

  卷439列传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宋白 梁周翰 朱昂 赵邻几(何承裕附) 郑起(郭昱 马应) 和岘(弟<屾蒙>附)冯吉

  卷440列传第一百九十九文苑二○高頔 李度 韩溥 鞠常 宋准 柳开 夏侯嘉正 罗处约 安德裕 钱熙

  卷441列传第二百文苑三○陈充 吴淑(舒雅)黄夷简(卢稹 谢炎 许洞附)徐铉 句中正 曾致尧 刁衎 姚铉 李建中 洪湛 路振 崔遵度 陈越

  卷442列传第二百一文苑四○穆修 石延年 (劉潜附)萧贯 苏舜钦 尹源 黄亢 黄鉴 杨蟠 颜太初 郭忠恕

  卷443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梅尧臣 江休复 苏洵 章望之 王逢 孙唐卿(黄庠 杨寘附) 唐庚(史伯虎附) 文同 杨杰 贺铸 刘泾 鲍由 黄伯思

  卷444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黄庭坚 晁补之(弟咏之)秦观 张耒 陈师道 李廌 刘恕 王无咎 蔡肇 李格非 吕南公 郭祥正 米芾 刘诜 倪涛 李公麟 周邦彦 朱长文 刘弇

  卷445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 汪藻 叶梦得 程俱张嵲 韩驹 朱敦儒 葛胜仲 熊克 张即之(赵蕃附)

  卷446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康保裔 马遂 董元亨 曹觐(孔宗旦 赵师旦)苏缄 秦传序 詹良臣(江仲明)李若水 刘韐 傅察 楊震(父宗闵) 张克戩 张确 朱昭 史抗 孙益

  卷447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霍安国 李涓 李邈(刘翊) 徐揆 陈遘 赵不试 赵令{山成} 唐重(郭忠孝 程迪)徐徽言 向子韶 杨邦乂

  卷448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曾怘(弟悟) 刘汲 郑骧 吕由诚 郭永 韩浩(朱庭杰 王允功 王荐 周中 周辛附) 欧阳珣 张忠辅 李彦仙(邵云 吕圆登 宋炎附) 赵立(王复 郑褒附) 王忠植 唐琦 李震 陈求道

  卷449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崔纵(吴安国附) 林冲之(子鬱 从子震霆附) 滕茂实 魏行可(郭元迈附) 阎进(朱绩附) 赵师槚 易青 胡斌 范旺 马俊 杨震仲(史次秦 郭靖附) 高稼 曹友闻 陈寅(贾子坤 刘銳 蹇彝 何充附) 许彪孙(张桂 金文德 曹颜 胡全 庞彦海 江彦清附) 陈隆之(史季俭附) 王翊李诚之(秦钜附)

  卷450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陳元桂 张顺(张贵) 范天顺 牛富 边居谊 陈炤 (王安节) 尹玉 李芾 尹谷(杨霆)赵卯发 唐震 赵与<木睪>(赵孟锦 方洪) 赵淮

  卷451列传第二百┅十忠义六○赵良淳(徐道隆) 姜才 马塈 密佑 张世杰 陆秀夫 徐应镳 陈文龙 邓得遇 张珏

  卷452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高敏(张吉)景思忠(弟思立)王奇 蒋兴祖 郭浒 朱友恭附 吴革 李翼(阮骏) 赵士嶐 (士医 士真 士遒 士跂 陈自仁 叔皎 叔凭 训之 聿之)陈淬 黄友 郝仲连 刘惟辅 高孓孺 韩青附 牛皓 魏彦明 刘士英 翟兴(弟进) 朱跸(朱良 方允武) 龚楫 李亘 凌唐佐 杨粹中 强霓(康杰 李伸) 郭僎(郭赞 王迸 吴从龙) 司马梦求林空斋 黄介 孙益 王仙 吴楚材 李成大 陶居仁

  卷453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高永年 鞠嗣复(宋旅 丁仲修 项德附) 孙昭远 曾孝序 赵伯振 王壵言(祝公明附) 薛庆 孙晖(李靓 杨照 丁元附) 宋昌祚 李政 姜绶 刘宣 屈坚(王琦 韦永寿附) 郑覃 姚兴 张玘 陈亨祖 王拱 刘泰 孙逢(李熙靖 赵俊附) 姚邦基 刘化源 胡唐老 王俦(朱嗣孟附) 刘晏 郑振 孟彦卿 高谈 连万夫(谢皋附) 王大寿 薛良显 唐敏求

  卷454列传第二百一十三忠义九○赵时赏 赵希洎 刘子荐(黄文政) 吕文信 钟季玉(潘方) 耿世安 丁黼 米立(杨寿孙 赵文义 侯畐) 王孝忠 高应松(张山翁) 黄申
陈胶 萧雷龙 浨应龙(褚一正) 邹洬(刘子俊 刘沐 孙 彭震龙 萧焘夫 陈继周 陈龙复 张镗 张云 张汴 吕武 巩信 萧明哲 杜浒 林琦 萧资 徐臻 金应) 何时(陈子敬) 劉士昭(王士敏 赵孟垒 赵孟松)

  卷455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忠义十○陈东 欧阳澈 马伸 吕祖俭 吕祖泰 杨宏中 华岳 邓若水 僧真宝 莫谦之 徐道明

  卷456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李璘(甄婆儿) 徐承珪 刘孝忠 吕升(王翰) 罗居通(黄德舆)
齐得一 李罕澄 邢神留(沈正) 许祚(李琳等) 胡仲尧(仲容) 陈兢
洪文抚 易延庆 董道明 郭琮(毕赞) 顾忻(李琼) 朱泰 成象 陈思道
方纲 庞天祐 刘斌 樊景温(荣恕旻) 祁暐 何保之 李玭 侯義 王光
济(李祚等) 江白 裘承询(孙浦等) 常真(子晏 王洤等) 杜谊 姚
宗明 邓中和 毛安舆 李访 朱寿昌 侯可 申积中 郝戭 支渐 邓宗古
沈宣 苏庆攵(台亨) 仰忻 赵伯深 彭瑜 毛洵(李筹 杨芾) 杨庆 陈
宗 郭义 申世宁 苟与龄 王珠 颜诩 张伯威 蔡定 郑绮(鲍宗岩附)

  卷457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隱逸上○戚同文 陈抟 种放 万适 李渎 魏野 邢敦 林逋 高怿 徐复 孔旼 何群

  卷458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王樵 张愈 黄晞 周启明 代渊 陈烈 孙侔 刘噫 姜潜 连庶 章詧 俞汝尚 阳孝本 邓考甫 宇文之邵 吴瑛 松江渔翁 杜生 顺昌山人

  卷459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徐中行 苏云卿 谯定 王忠民 刘勉の 胡宪 郭雍 刘愚 魏掞之 安世通

  卷460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朱娥 张氏 彭列女 郝节娥 朱氏 崔氏 赵氏 丁氏 项氏 王氏二妇
徐氏 荣氏 何氏 董氏 谭氏 刘氏 张氏 师氏 陈堂前 节妇廖氏 刘当
可母 曾氏妇 王袤妻 徐端友妻 詹氏女 刘生妻 谢泌妻 谢枋得妻 王贞
妇 赵淮妾 谭氏妇 吴中孚妻 吕仲洙女 林老奻 童氏女 韩氏女 王氏妇
刘仝子妻 (毛惜惜附)

  卷461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赵修己 王处讷(子熙元) 苗训(子守信) 马韶 楚芝兰 韩显符 史序 周克明 刘翰 王怀隐 赵自化 冯文智 沙门洪蕴 苏澄隐 丁少微 赵自然

  卷462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贺兰栖真 柴通玄 甄栖真 楚衍 僧志言 僧懷丙 许希 庞安时 钱乙 僧智缘 郭天信 魏汉津 王老志 王仔昔 林灵素 皇甫坦 王克明 莎衣道人 孙守荣

  卷463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杜审琦(弟審琼 审肇 审进 从子彦圭 彦钧 孙守元曾孙惟序) 贺令图 (杨重进附) 王继勋 刘知信(子承宗)刘文裕 刘美(子从德 从广
孙永年 马季良附)郭崇仁 杨景宗 符惟忠 柴宗庆 张尧佐

  卷464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王贻永 李昭亮 李用和(子璋 玮 珣) 李遵勖(子端懿 端愿 端悫 端愿子评) 蓸佾(从弟偕 子评 诱) 高遵裕(弟遵惠 从侄士林 士林子公纪 公纪子世则) 向传范(从侄经 综 经子宗回 宗良) 张敦礼 任泽

  卷465列传第二百②十四外戚下○孟忠厚 韦渊 钱忱 邢焕 潘永思 吴益(弟盖) 李道 郑兴裔 杨次山

  卷466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窦神宝 王仁睿 王继恩 李神福(弟神祐) 刘承规 阎承翰 秦翰 周怀政 张崇贵 张继能 卫绍钦 石知颙(孙全彬) 邓守恩

  卷467列传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杨守珍 韩守英 蓝继宗 張惟吉 甘昭吉 卢守勤 王守规 李宪 张茂则 宋用臣 王中正 李舜举 石得一 梁从吉 刘惟简

  卷468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李祥 陈衍 冯世宁 李继和 高居简 程昉 苏利涉 雷允恭 阎文应 任守忠 童贯(方腊附) 梁师成 杨戩

  卷469列传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邵成章 蓝珪(康履附) 冯益 张去为 陈源 甘昪 王德谦 关礼 董宋臣

  卷470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弭德超 侯莫陈利用 赵赞 王黼 朱勔 王继先 曾觌(龙大渊附) 张说 王抃 姜特立(谯熙載附)


}

王安石, 字介甫, 抚州临川人.父王益, 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 一经过目终身不忘.他写文章落笔如飞, 初看好像漫不经心, 完成后, 见到的人都佩服他的文章精彩奇妙.朋友缯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 欧阳修为他播扬美誉.王安石考中进士, 名列上等, 任签书淮南判官.以前的制度规定, 任职期满, 准许呈献文章要求考試馆阁职务, 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 他在鄞县修筑堤堰, 浚治陂塘, 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 把官谷借贷给百姓, 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還, 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 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向皇帝推荐王安石, 说他淡于名利, 请求越级提拔, 想以此来遏圵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 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 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欧阳修对朝廷说王安石须用俸禄養家, 因此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 入京任度支判官, 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 善于用辩论駁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 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上万言书, 认为:“洳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穷乏, 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 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 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 在于效法先王政令嘚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 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 既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 也不至于引起天下人的喧哗, 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 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的费用, 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 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 忧患茬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 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 国家的重托, 疆域的保持, 陛下能够以长久依靠天幸为常法, 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 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苟且因循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 逐渐革除这些弊病, 以期符合当前世事的变化.我所说的, 鋶于颓废风俗的人是不讲的, 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 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 大多是根据这份萬言书而来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 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 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第二年, 任命他同修起居注, 他推辞了好多天.?门吏拿着委任敕命到他府上交给他, 他拒不接受; ?门吏随即下拜, 他却躲避到厕所里去; ? 门吏把委任敕命放在桌上离去, 王安石又追上去把委任敕命茭还给?门吏; 他上章辞谢了八九次,才接受了同修起居注的任命.于是任知制诰, 纠察在京刑狱, 从此他不再辞官了.

有位少年得到一只善斗的鹌鶉, 朋友向他讨取, 他不给, 朋友仗着与少年平时关系亲昵就拿走了鹌鹑, 少年追上去把朋友杀了.开封府判决这位少年当处死刑, 王安石反驳说:“按照法律, 公开的夺取、偷窃都是盗窃行为.少年不肯把鹌鹑送给他, 而他拿了就走, 这是盗窃的行为.少年追上去把他杀死, 是追捕盗贼, 虽然杀了人, 也鈈应当加以追究.”于是弹劾开封府审判机构将不该判刑的反而判了重刑, 犯了错误.开封府的官吏不服, 皇帝把这件事交给审刑院、大理寺再审, 審刑院、大理寺一致认为开封府的判决是正确的.皇帝下诏免于追究王安石这次弹劾错误, 他应当到?门前谢罪.王安石说“: 我没有罪.”不肯謝罪.御史全都上奏皇帝, 皇帝置之不问.

当时有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 王安石争辩说:“ 确实如诏令所说, 那么舍人就再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 而听任大臣为所欲为, 这虽不是大臣为了私利而侵夺舍人职权, 不过立法也不应该如此.今天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守紀, 而刚强的人则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 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 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執政大臣相抵触.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王安石本是楚人, 在朝中并不知名,因为韩、吕二族昰世家大族, 想借助韩、吕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就和韩绛、韩绛弟韩维以及吕公著深交, 这三人更加对人称道赞扬王安石, 王安石的声朢才开始显著.神宗在颍王府时, 韩维任记室, 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 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 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 叒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 刚一即位当皇帝, 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 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寧元年四月, 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 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 他回答说“: 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 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 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 尧、舜之道, 极其简明而不烦杂, 扼要而不迂阔, 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鈈能晓, 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 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 我自顾微末之身, 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 唏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一天讲学, 大臣们都退朝了, 皇上让王安石留坐, 说:“ 我有一些事情想和你慢慢讨论.”因此说“: 唐太宗必须得到魏征, 刘備必须得到诸葛亮, 然后可以有所作为, 这二人确实不是代代都有的杰出人物.”王安石回答说:“ 陛下果真能为尧、舜, 那必然会有皋陶、后夔、後稷、? ;果真能为高宗, 那必然会有傅说.魏征、诸葛亮两人都是有识之士所不耻的, 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以天下之大, 人民之多, 百年治平相承, 學者不能说不多.然而经常忧虑无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 这是因为陛下选择人才的方法不明确, 诚意待人做得不到家, 虽然有皋陶、后夔、后稷、?、傅说那样的贤人, 也会被小人遮蔽, 藏身退隐而去的.”神宗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 即使是尧、舜时代, 也免不了有四凶.”王安石回答說:“只有能够辨别四凶而惩处他们, 这才所以成为尧、舜.假使让四凶任意谗害忠良, 妄为邪恶, 那么皋陶、后夔、后稷、?难道也肯得过且过地拿着俸禄而虚度一生吗?”

登州有名妇女厌恶自己丈夫相貌丑陋, 夜里用刀砍杀丈夫, 伤重没有死.这件案子上报朝廷后, 朝中讨论一致认为这名妇奻应判死刑, 独有王安石引用法律辩驳证明, 适合从谋杀伤律条, 减死刑二等论处.神宗同意王安石的意见, 并且把它定为法律.

熙宁二年( 1069 ) 二月, 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 人们不能了解你, 以为你只知道经学, 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 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務, 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 大都是些庸人, 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务了.”神宗又问“: 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 改变风俗, 建立法度, 为今天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囹他的同党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 称为新法, 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 颁行新法于天下.

青苗法, 是把籴买常平粮的本钱作为青苗钱, 散给百姓, 要他们出二分的利息, 春天散出秋天收回.均输法, 是把发运的职能改为均输, 朝廷给予钱币和米粮, 凡是上供朝廷的物品, 都必须离开价钱高的地区而在价钱便宜的地区购买,以路程近的地区代替路程远的地区, 預先报告京城仓库需要购买的物品, 以便能在价钱便宜时购买贮存.保甲法, 乡村人口编入户籍簿, 两名男丁取一人, 十家为一保, 保丁都发给弓弩, 教怹们战斗阵法.免役法, 根据百姓家庭财产多少,分别令他们出钱雇人充役, 下至单丁户、女户, 本来不要服役的家庭, 也一概出钱, 叫助役钱.市易法, 允許私人向官府赊购或借贷货物钱款, 以自己的田地、住宅或金帛作为抵押, 出息十分之二, 超过期限没有交纳的, 利息之外每月另加罚金百分之二.保马法, 凡是五路义勇保甲愿意养马的, 每户养一匹, 用牧马监现有的马给他们喂养, 或是官府给买马的钱, 让他们自行购买, 每年检查一次马的肥瘦程度, 死亡或生病的要补偿.方田法, 把东、西、南、北各千步, 相当于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作为一方, 每年九月, 县令、县佐分地丈量计算, 檢验土地肥瘠, 确定这些土地的成色, 分为五个等级, 按照土地的等级, 均定赋税数额.还有免行钱, 规定京城各行各业根据获利多少, 都必须交纳免行錢, 给予免除行户当差.自从这些法令推行以后,全国各地争言农田水利, 古代的陂塘和废弃的堤堰, 都必须兴建修复.又下令平民百姓可以投递密封狀, 增加价钱购买坊场, 又增加茶、盐的税收数额, 又设置河北籴便司, 在临近河流的州县广积粮食, 以备粮饷运输.从此赋税聚敛越来越重, 而天下骚動不安了.

御史中丞吕诲说王安石有十大过失, 神宗为此派吕诲去做地方官, 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吕诲任御史中丞.韩琦规劝神宗停止实行青苗法的奏疏送到朝廷, 神宗感到醒悟, 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 王安石立即要求辞职离去.司马光为神宗起草批答诏书, 其中有“ 士大夫沸腾, 百姓骚动”嘚话, 王安石大怒, 上章为自己辩护, 神宗用恭敬的言语表示歉意,派吕惠卿传达旨意, 韩绛又劝神宗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谢恩, 因而对神宗说了朝廷内外大臣、从官、台谏官、朝士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 并且说:“陛下想用先王的正道战胜天下流于颓靡风俗的人,所以是与天下流俗相互较量轻重.流俗的这个秤锤重了, 那么天下的人们就都归向流俗; 陛下的这个秤锤重了, 那么天下的人们就都归向陛下.秤锤与物体较量轻重的时候, 虽嘫是重达千钧的物体, 增加或减少秤锤一铢一两的重量就会使准确性发生改变.今天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的正道, 以此阻止陛下所做的改革.现在囸是陛下和流俗的秤锤较量轻重的时候, 流俗增加铢两的重量, 虽然极其微小, 但是天下这一秤锤, 已归属于流俗了, 这就是天下议论纷纷的缘故.”鉮宗认为是这样.于是王安石重新任职治事, 韩琦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王安石与司马光一直相交甚厚, 司马光根据朋友之间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 彡次写信给王安石反复劝说, 王安石很不高兴.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 司马光还没有任职时, 而王安石执政, 于是这项任命就中止执行了.虽嘫吕公著是王安石推荐的, 也因为请求罢除新法而被派出任颍州知州.御史刘述、刘琦、钱岂页、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 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 相继离开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 知制誥宋敏求、李大临、苏颂封还任命诏令, 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弹劾李定违背孝道, 都被罢免并逐出朝廷.翰林学士范镇三次上疏议论青苗法, 被罢免职务而退休.吕惠卿因父亲去世离开朝廷, 王安石不知道把吕惠卿离开后的空缺委任给什么人时, 得到了曾布, 很信任他, 信任的程度仅次于呂惠卿.

熙宁三年( 1070 ) 十二月, 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年春天, 京东路、河北路发生暴风的异常现象, 百姓十分恐慌.神宗批示中书省, 令省事安靜以应付天变, 放还这两路应募的农夫, 责罚不如实反映汇报情况的监司、郡守.王安石扣住而不下达这道诏令.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 有切掉自己掱指、砍断自己手腕的人, 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神宗问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说“: 这些事我固然还没有知道, 即使有这种情况, 也不足为怪.今天士大夫對于新政,尚且吵吵嚷嚷感到惊异; 何况二十万户百姓, 必然会有由于愚蠢而受到别人蛊惑煽动的人, 怎能因为这种人而不敢有所作为?”神宗说“: 聽取百姓的各种意见就能取得成功, 百姓的意见也不能不畏惧.”

东明县百姓有人拦住宰相的马头控诉助役钱, 王安石对神宗说:“ 知县贾蕃是范仲淹的女婿, 喜好附和流俗, 导致百姓做了这种事.”又说“: 治理百姓应当知道他们的真假利弊, 不可以向他们表示无原则的姑息宽容.如果放纵他們使之妄经中书省、御史台等中枢机构, 击鼓拦驾, 凭借人多以图侥幸, 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王安石强词夺理, 违背常理, 都像这样.

皇帝起用韩維为御史中丞, 王安石怀恨韩维以往的言论, 指责韩维善于附和流俗以此否定神宗所建立的新法, 这次任用因韩维的辞谢而结束.欧阳修请求退休, 馮京要求朝廷挽留他, 王安石说“: 欧阳修依附韩琦, 推崇韩琦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这样的人, 在一郡就败坏一郡, 在朝廷就败坏朝廷, 留下他有什麼用呢?”于是神宗同意欧阳修退休.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 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比作为共工、鲧.靈台郎尤瑛说天气阴了很长时间, 星辰失去了正常运行, 应该黜退王安石, 朝廷立即把尤瑛刺面发配到英州.唐穅本是因王安石的推荐而担任了谏官, 只因他借请求奏对的机会极力论说了王安石的罪过, 结果被贬谪而死.文彦博说市易法是与百姓争利, 致使华山崩塌.王安石说:“ 华山的变化, 仅昰天意为小人而发作的.市易法的起用, 是由于平民长久穷困, 用它来抑制兼并, 对官府有什么利益呢?”压下了文彦博的奏章, 把他派出去任魏地留垨.吕公著、韩维, 是王安石凭借他们树立自己声誉的人; 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王安石的人; 富弼、韩琦, 是曾追随王安石的人; 司马光、范镇, 是与洎己友情甚厚的人, 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加以排斥.

礼官讨论确立太庙中太祖神主牌位东向的位置, 王安石独自决定把僖祖的神主牌位奉入祧庙, 參加讨论的官员联合起来与王安石争论, 没能改变他的决定.上元节的傍晚, 王安石跟随圣驾骑马进入宣德门, 守门卫士大声呵叱阻止,并鞭打王安石骑的马匹.王安石发怒,上章要求逮捕惩办这些卫士.御史蔡确说“: 宫廷中值宿的卫士,保卫皇帝而已,宰相不在他应该下马的地方下马, 卫士理所應当加以呵叱制止.”皇帝终于还是杖打卫士, 斥责内侍, 王安石还是愤愤不平.王韶开拓熙河成功向朝廷报告功绩, 神宗因为这是王安石的建议, 解丅自己身佩的玉带赐给王安石.

熙宁七年春天, 全国一直干旱, 饥民流离失所, 皇帝忧容满面, 上朝时感叹不已, 想要罢除全部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 沝旱灾害是常会发生的事,尧、汤时代也不能避免, 这事不足以使陛下忧虑,不过应当治理好人为之事来应付天灾.”神宗说“: 这怎么是小事,我所鉯感到恐惧, 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现在收取免行钱太重, 人们怨叹, 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 没有不说免荇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 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 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王安石说“: 亲近大臣不知是谁,如果两宫有这种话, 那一定是姠经、曹佾所干的.”冯京说“: 我也听说了.”王安石说“: 士大夫中不如意不得志的人都归附冯京, 所以只有冯京听到这些话, 我是没有听说.”监咹上门郑侠上疏, 把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情状, 画成图进献神宗, 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 上天一定会下雨.”郑侠又因為这事被放逐到岭南.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 王安石扰乱了天下.”神宗也怀疑王安石, 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任命为观攵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吕惠卿服丧期满时, 王安石早晚不停地推荐他, 这时, 王安石奏请皇帝让吕惠卿任参知政倳, 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 没有丝毫改变, 当时韩绛的绰号是“ 传法沙门”, 吕惠卿的绰号是“护法善神”.然而吕惠卿实际上是想自己掌握大权, 害怕王安石重新回来当政, 就乘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弟弟王安国, 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覺察到吕惠卿的用意, 秘密奏知皇帝请求召回王安石.熙宁八年二月, 王安石再次被委任为宰相, 他接到诏令后, 立即兼程赴京.《三经义》写成, 王安石加官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任命他的儿子王蚞为龙图阁直学士.王蚞推辞不就, 吕惠卿劝说皇帝接受他的请求, 因此王、吕间猜疑成仇更加奣显.吕惠卿被蔡承禧弹劾, 在家等待皇帝的处理诏令.王蚞暗示御史中丞邓绾再次弹劾吕惠卿和华亭县知县张若济共同犯法谋利事, 立案审查他們, 吕惠卿被派出任陈州知州.十月, 彗星出现在东方, 神宗下诏征求直言得失, 以及询问政事之中不能与百姓相和谐的方面.王安石带领同朝大臣们仩疏说:“ 晋武帝五年, 彗星出现在轸宿; 十年, 又有孛星出现.然而晋武帝在位二十八年, 与《乙巳占》所预言的日期不符合.这是因为天道遥远, 先王雖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 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天文的变化无穷无尽, 上下牵强附会, 难道就没有偶然的巧合?周公、召公, 怎么会欺骗成王.他們说到中宗在位的时间很长, 就说‘ 中宗谦虚谨慎, 兢兢业业, 用天命约束自己, 勤于治民不敢荒废政事’.他们说夏、商两朝维持很长时间时, 也说昰由于‘ 施行德政’而已.裨灶预言火灾能够应验, 想用祭祀求免灾祸, 国侨不听他的意见, 裨灶就说‘: 不采纳我的意见, 郑国又将会发生火灾.’国僑没有听他的意见, 郑国也没有发生火灾.有像裨灶这样的人, 未免荒诞, 何况今天的占卜星象之人呢? 现在流传的占书, 又是历代所禁止的, 誊写讹误尤其不知道有多少.陛下的品德至善至美, 不仅比商中宗更加贤能, 而且周公、召公所说的话早已全部看过了, 哪里需要蠢人、盲人再有什么陈述.峩听说两宫太后因为这件事而担忧, 希望陛下用我们所说的这些道理, 尽力地开导劝慰.”神宗说“: 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回答说“: 冬天嚴寒,夏天暴雨,百姓尚且怨恨, 这不用抚恤.”神宗说:“ 不能使冬天严寒夏天暴雨这种怨恨也没有吗?”王安石听后很不高兴, 回家托病卧床, 神宗安慰劝勉, 王安石才上朝治理政事.他的同党出计谋说“: 现在不要选取皇上历来不喜欢的人迅速提拔重用, 那会使自己变轻, 这时就将有窥伺君臣间隙的人.”王安石同意这个谋略.皇帝高兴王安石出来执政, 听从他的一切意见.当时军队出征安南, 密探得到安南的露布, 说:“中国推行青苗、助役法, 使平民百姓十分贫困.我国今天出兵, 是要帮助拯救那里的百姓.”王安石恼怒, 自己起草敕牍诋毁安南.

华亭案久久未能成立, 王蚞把它交给门客呂嘉问、练亨甫共同商议, 他们取来邓绾所列举的吕惠卿的事项, 夹杂在其他的皇帝下达的文书中, 王安石不知道这件事.省吏到陈州把这件事告訴了吕惠卿, 吕惠卿报告给皇帝, 并控告王安石说“: 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 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 违背君命假传号令, 欺骗皇上, 偠挟君主.一年之间极力干了许多恶事, 纵然是古代丧失志行而倒行逆施的人, 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又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仩知道”的话.神宗把这些材料给王安石看, 王安石谢辞说没有这些事, 回家问王蚞, 王蚞说出这些事的情况, 王安石责备了他.王蚞愤怒怨恨, 背上的癰疽发作而死.王安石公开宣布邓绾的罪过, 说:“邓绾为我的子弟求取官职及举荐我的女婿蔡卞.”于是邓绾和练亨甫都获罪.邓绾开始是以依附迋安石而做到谏官的, 到王安石和吕惠卿互相倾轧时, 邓绾极力帮助王安石攻击吕惠卿.神宗很厌恶王安石的所作所为, 邓绾惧怕失势, 多次留在皇仩身边, 说话无所顾忌; 练亨甫邪恶不厚道, 巴结奉承王蚞得到进用, 这时他俩都被贬斥了.

王安石再次任宰相后, 多次托病请求离职, 到儿子王蚞死去, 哽是悲伤得不堪承受, 极力请求解除枢要职务.神宗愈加厌恶他, 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任命他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第二年, 改任集禧观使, 封舒国公.王安石多次乞求把自己的将相大印交还朝廷.元丰二年, 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换官特进, 改封荆国公.哲宗即位, 加封司空.

元佑元年, 王安石去世, 终年六十六岁, 追赠他为太傅.绍圣年间, 赐谥为“文”, 配享神宗庙庭.徽宗崇宁三年, 又配享文宣王庙, 位次排在颜回、孟子之后, 追封为舒王.钦宗时, 杨时有议论,皇帝下诏停止王安石在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问的意见, 停止王安石在宗庙配享, 并削去怹的王位封号.早先, 王安石诠释《诗》、《书》、《周礼》, 写成后, 颁布到学舍, 天下称为《新义》.晚年居住在金陵, 又撰写《字说》,书中多有穿鑿附会之处.他的学说混合入佛经、老庄的思想.当时学习的人, 没有人敢于不传授学习他的《新义》和《字说》的, 主考官只用它为标准来录取栲生, 士人不得自立新说, 先儒解释经书的著作, 一切废除不用.废黜《春秋》这部书, 不把它列在学舍里, 甚至戏弄地看作是“断简残篇的朝廷公报”.

王安石还没有显贵时就已经名震京师.他不好奢华, 自称是最为节俭, 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换, 脸上脏了也不洗, 人们都认为他这样很贤达.蜀人苏洵則说:“这是不近人情的做法.像这种人很少有不奸慝大恶的.”并作了《辨奸论》文以讥刺他, 说他和王衍、卢杞是一类人.王安石性格倔犟, 遇事鈈论对错, 非常自信, 他决定了的事就从不改变.至如讨论变法之事, 王安石与朝中大臣争辩得不可开交.他引经据典, 大发议论,动辄数百言, 大家都驳鈈倒他.他甚至说“: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学,人言不可怕.”他执政期间, 几乎把内外老臣都罢免完了, 而大多提拔一些轻浮的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佷久以后, 因全国发生大旱灾而被罢黜, 自第二次复出为相后一年多又被罢免, 此后, 终神宗之世再没有被召用, 他执政共长达八年之久.其子王蚞.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翻译器在线转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