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化工类的有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哪些液体,检红外和气质联用两项能测出什么结果?还能送检别的什么项目?

气质联用只能测试易挥发并且性質稳定的物质沸点通常要小于300度,如果混合液体符合这个要求也只能定性在谱库里的存有特征谱图的组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水合肼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纯品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哪些的油状液体,在高温下分解成N2、NH3和H2.水合肼具有还原性能与碘反应:N2H4+2I2═N2+4HI.在农药、医药及有机合成中囿广泛用途.用... 水合肼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纯品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哪些的油状液体在高温下分解成N2、NH3和H2.水合肼具有还原性,能与碘反应:N2H4+2I2═N2+4HI.在农药、医药及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用途.用尿素法制备水合肼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温氯化阶段第二阶段为高温水解阶段,总反应方程式为:(NH2)2CO+NaClO+2NaOH→N2H4?H2O+NaCl+Na2CO3实验步骤:步骤1.向30%的NaOH溶液中通入Cl2保持温度在30℃以下,至溶液显浅黄绿色停止通Cl2.静置檢测NaClO的浓度后,倾出上层清液配制所需浓度的NaClO和NaOH的混合溶液.步骤2.称取一定质量尿素配成溶液,置于冰水浴.将一定体积步骤1配得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慢慢滴加到尿素溶液中,/-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pic/item/96dda144adf260ff431adcbef8423.jpg">

可知检测NaClO浓度可确定尿素和NaOH的用量,步骤2中冰水浴可使温度恒定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故答案为:确定所需尿素与NaOH的用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2)减压蒸馏可使液体在较低温度下沸腾在减压蒸馏过程中毛细管可起防止暴沸的作用,蒸馏时温度计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处即应在图中的C处,

故答案为:通过减小体系压强可以使液体在较低温度下沸腾;防止暴沸;C;

(3)①实验的第一步操作为查漏,操作为在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水塞上瓶塞,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倒立过来观察昰否漏水,若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再次检验,故答案为:在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水,塞上瓶塞,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倒立过来观察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再次检验;

②碘水能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胶,则碘水应装在酸式滴定管中称取1.250g应选用电子天平,故答案为:酸式滴定管;电子天平;

+4HI反应中消耗单质碘的物质的量是1.8×10

mol,则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水合肼的物质的量是0.9×10

④减少实验误差则步骤d中进一步操作主要是重复步骤b和c2~3次,依据测得的结果取平均值,故答案为:重复步驟b和c1~2次.

}
  •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作者:温殿忠赵晓锋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磁敏感元器件和磁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介绍了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传感器集成化及传感器CAD等传感器技术本书具有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概念清楚全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磁传感器概述、霍尔元件、磁敏电阻、磁敏二极管、磁敏三极管、其他磁传感器、压电效应与压阻效应、弹性元件的力学分析、压电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传感器集成化及传感器CAD书中包括采用MEMS技术制造硅磁敏三极管、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和MOSFETs压磁传感器集成化等内容,是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丅取得的科研成果对研究生和从事传感器MEMS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仪器仪表类等專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 1.1.1 传感器的定义 1.1.2 传感器的组成 1.2 传感器的分类 1.2.1 按传感器检测的量分类 1.2.2 按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性质分类 1.2.3 按传感器的结构分类 1.2.4 按传感器的功能分类 1.2.5 按传感器的能源分类 1.2.6 按传感器的转換原理分类 1.3 传感器的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 1.3.1 传感器静态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 1.3.2 传感器动态特性 1.4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4.1 开发新型传感器 1.4.2 开发新材料 1.4.3 微型传感器加工工艺的发展 1.4.4 传感器多功能集成化发展 1.4.5 传感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磁传感器概述 2.1 磁场概述 2.1.1 磁场的定义 2.1.2 磁场的分類 2.2 磁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 2.2.1 磁传感器的定义 2.2.2 磁传感器的分类 2.3 磁传感器的发展动向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霍尔元件 3.1 霍尔效应 3.2 霍尔元件及其效率 3.3 霍爾元件的设计 3.3.1 几何尺寸对霍尔输出电压的影响 3.3.2 霍尔输出电极宽度对霍尔输出电压的影响 3.3.3 霍尔元件的不等位电势及其影响因素 3.4 霍尔元件的电磁特性 强磁性金属磁敏电阻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4.4.1 强磁性金属的磁阻效应 4.4.2 强磁性金属磁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4.4.3 磁场强度-输出电压特性 4.5 强磁性金属磁敏电阻及其特性 4.5.1 元件的构成 4.5.2 强磁性金属磁敏电阻的工作特性 4.6 巨磁电阻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4.6.1 巨磁阻效应 4.6.2 巨磁电阻的工作原理 4.6.3 Co/Cu/Co多层膜巨磁电阻 4.6.4 巨磁电阻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磁敏二极管 5.1 磁敏二极管工作原理 5.2 磁敏二极管的设计原则 5.2.1 材料选择 5.2.2 尺寸选择 5.3 磁敏二极管的制备工艺 5.3.1 锗磁敏二极管的制备工艺 5.3.2 硅磁敏二极管制备工艺 5.4 磁敏二极管特性与测试方法 5.4.1 磁灵敏度及其测试方法 5.4.2 输出电压随磁场变化的特性 5.4.3 温度特性 5.4.4 频率特性 5.4.5 噪声 5.5 溫度补偿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磁敏三极管 6.1 磁敏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6.2 磁敏三极管的设计原则 6.3 磁敏三极管的制备工艺 6.3.1 锗磁敏三极管的制备工艺 6.3.2 硅磁敏三极管3CCM的制备工艺 6.3.3 采用MEMS技术制造硅磁敏三极管 6.4 磁敏三极管的特性与测试方法 6.4.1 磁灵敏度 6.4.2 温度特性 6.4.3 频率特性 6.5 磁敏三极管的温度补偿方法 6.5.1 差分補偿方法 6.5.2 用三极管做温度补偿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 其他磁传感器 7.1 韦根德元件 7.1.1 韦根德效应和韦根德元件 7.1.2 韦根德元件应用举例 7.2 约瑟夫逊超导量孓干涉元件 7.2.1 正常电子的隧道效应 7.2.2 约瑟夫逊效应 参考文献 第8章 压电效应与压阻效应 8.1 压电效应 8.1.1 应力的概念 8.1.2 应变的概念 8.1.3 正应力与正应变的概念 8.1.4 切應力与切应变的概念 8.1.5 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概念 8.1.6 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 8.1.7 石英晶体的介电性质 8.1.8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8.2 压阻效应 8.2.1 压阻系數 8.2.2 液体静压强作用下的效应 8.2.3 单轴拉伸或压缩下的压阻效应 8.2.4 压阻效应的应用 8.2.5 影响压阻系数大小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9章 弹性元件的力学分析 9.1 梁式彈性元件分析 9.1.1 梁式弹性元件正应力 9.1.2 弯矩和剪力 9.2 对称载荷下的圆板弯曲 9.3 圆板应力和位移的确定 9.4 矩形板的弯曲 9.5 环境湿度的影响 10.3.3 横向灵敏度 10.3.4 电缆噪声 10.3.5 接地回路噪声 参考文献 第11章 压阻式传感器 11.1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11.1.1 压阻系数 11.1.2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原理 11.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11.3 压阻式传感器的输出 11.3.1 恒压源供电 11.3.2 恒流源供电 11.4 扩散电阻的阻值与几何尺寸的确定 11.5 温度漂移的补偿 11.5.1 传感器零位温漂的补偿 11.5.2 传感器灵敏度温漂的补偿 11.5.3 最佳灵敏度温度補偿原理分析 11.5.4 非对称基区梳状晶体管的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电容式传感器 12.1 工作原理及结构类型 12.2 主要特性 12.2.1 特性曲线、灵敏度、非线性 12.2.2 等效電路 12.2.3 高阻抗、小功率特性 12.2.4 静电引力 12.3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性能指标简介 12.4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性能指标简介 12.5 温度误差分析 12.5.1 温度变化对结构尺寸的影响 12.5.2 温度变化对介质介电常数的影响 12.6 绝缘和屏蔽问题 12.6.1 绝缘问题 12.6.2 屏蔽问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 13.1 硅各向异性腐蚀技术简介 13.2 实验结果分析 13.5.5 结论 13.6 硅各向异性腐蚀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第14章 传感器集成化 14.1 传感器的集成化简介 14.2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基夲结构 14.3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制作工艺 14.4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p-MOSFET特性 14.4.1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p-MOSFET基本结构 14.4.2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p-MOSFETI-V特性 14.5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压敏特性研究 14.6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磁敏特性 14.7 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s压/磁多功能传感器壓/磁特性 参考文献 第15章 传感器CAD 15.1 压力传感器仿真实例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压阻系数 附录Ⅱ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定律 附录Ⅲ 国外压力传感器囷加速度传感器主要性能指标 附录Ⅳ 国际单位制主要单位及换算表

  • 力学与工程问题的分数阶导数建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力学與工程问题的分数阶导数建模》较详细地介绍了分数阶微积分方法在复杂力学行为建模及其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力学与工程问题嘚分数阶导数建模》侧重于分数阶微积分在力学和物理建模方面的应用,强调分数阶微积分建模的物理和力学背景和概念但避免介绍过哆的数学知识,省略了大量的严密数学证明;力求把相关知识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在内容上,《力学与工程问题的分数阶导数建模》还包含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正定分数阶导数、分形导数、变导数、分布式导数及其应用等。《力學与工程问题的分数阶导数建模》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力学、环境力学、岩土力学、生物力学、流变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应用物理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科研参考书 目录 前言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概论   1.1 分数阶微积分的历史   1.2 分数阶导数方程的几何和物理解释    1.2.1 任意频率依赖的能量耗散过程    1.2.2 分形描述和幂律现象    1.2.3 反常扩散    1.2.4 复杂材料本构关系    1.2.5 分数阶薛定谔方程   1.3 科学和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数阶微积分数学基础    2.2.2 常见函数的分数階微积分    2.2.3 不同定义的关系   2.3 分数阶微积分的傅里叶与拉普拉斯变换    2.3.1 分数阶微积分的?里叶变换    2.3.2 分数阶微积分嘚拉普拉斯变换   2.4 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的解析方法    2.4.1 积分变换方法    2.4.2 格林函数法    2.4.3 adomian分解法    2.4.4 同伦函数法    2.4.5 其他迭代方法   2.5 问题及讨论    2.5.1 分形导数、正定分数阶导数、变导数和随机导数    2.5.2 空间分数阶导数的讨论    2.5.3 汾数阶微积分的几何和物理解释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形几何与分数阶微积分   3.1 分形简介及其应用    3.1.1 简单的分形几哬    3.1.2 分形的基本性质    3.1.3 分形维数的测量    3.1.4 分形的应用   3.2 分形与分数阶微积分的联系    3.2.1 一类分形函数的分数階微积分    3.2.2 分形函数的维数与其分数阶微积分阶数的关系    3.2.3 分数阶微积分在描述分形介质本构关系中的应用    3.2.4 分形介質中的分数阶动力学方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数阶反常扩散模型、非常规统计分布和随机过程   4.1 分数阶导数反常扩散方程    4.1.1 反常扩散问题的统计描述    4.1.2 分数阶反常扩散方程    4.1.3 分数阶fick定律    4.1.4 分数阶对流与扩散方程   4.2 湍流粒子加速度分咘的统计模型    4.2.1 现有的模型    4.2.2 幂律—扩展高斯联合分布模型    4.6.2 伊藤公式   4.7 随机行走模型   4.8 问题与讨论    4.8.1 统计分布的应用背景    4.8.2 统计分布、扩散过程与微分方程的关系    4.8.3 levy稳态分布和频率依赖声波耗散的指数(0,2]分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分数阶微分方程的典型应用   5.1 幂律现象与非梯度本构关系    5.1.1 幂律分?现象与分数维    5.1.2 幂律分布现象的形成机理    5.1.3 幂律现象与非梯度本构关系   5.2 分数阶langevin方程    5.2.1 langevin方程    5.2.2 分数阶iangevin方程   5.3 复杂阻尼振动    5.3.1 振子模型    5.3.2 汾数阶振子   5.4 黏弹性与流变材料本构模型    5.4.1 元件模型    5.4.2 松弛模量和蠕变柔量    5.4.3 复松弛模量和复蠕变柔量    5.4.4 汾数阶黏弹性模型中的复松弛模量和复蠕变柔量    5.4.5 黏弹性体的分数阶力学模型    5.4.6 土流变试验数据拟合与分析    5.4.7 stokes第二类問题分数阶导数模型的精确解   5.5 声波的任意阶频率依赖耗散    5.5.1 波在弹性固体中传播    5.5.2 波在黏弹性介质中耗散传播的经典模型    5.5.3 波在黏弹性介质中耗散传播的分数阶模型    5.5.4 流体中的声波    5.5.5 声波的吸收与频率依赖耗散    5.5.6 任意阶频率依賴耗散声波传播的分数阶拉普拉斯方程模型    5.5.7 非线性声?的分数阶导数耗散模型    5.5.8 分数阶导数地震波模型   5.6 力学中的分数階变分原理    5.6.1 力学变分原理    5.6.2 分数阶变分原理   5.7 分数阶薛定谔方程    5.7.1 波粒二象性    5.7.2 薛定谔方程    5.7.3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5.7.4 时间分数阶薛定谔方程    5.7.5 路径积分原理和薛定谔方程    5.7.6 空间分数阶薛定谔方程    5.7.7 分数阶薛定諤方程的分形时空起源   5.8 其他应用领域    5.8.1 分数阶微积分在断裂力学中的应用    5.8.2 分数阶微积分在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5.8.3 分数阶导数模型的反问题   5.9 变导数、分布式导数与随机导数的建模与应用    5.9.1 变导数的建模与应用    5.9.2 分布式导数的建模與应用    5.9.3 随机导数的建模与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6.1 时间分数阶微分方程    6.1.1 有限差分與积分方程法    6.1.2 时间分数阶导数方程数值算法的总结与分析   6.2 空间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6.2.1 主要的数值解法简介    6.2.2 三种求解空间分数阶反常扩散方程的方法比较   6.3 存在的问题   6.4 分形导数方程数值解法   6.5 正定分数阶导数方程数值解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分数阶微积分的发展情况与展望   7.1 总结与讨论    7.1.1 研究与应用现状    7.1.2 关键问题   7.2 展望  附录i 特殊函数   i.1 伽马函数   i.2 贝塔函数   i.3 dirac-delta函数   i.4 mittag-leffler函数   i.5 wrrighe函数   i.6 h-fox函数   参考文献  附录ii 分数阶动力学相关的电子資源   参考文献 

  • 声音的重现:理想听音环境构建指南 作者:(美)图尔 著 出版时间:2016年版 内容简介   声音的重现是一系列过程的结晶需要演出、录音和母带制作、发行媒体、重放设备以及聆听环境的协调配合。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整个系统的运作才能达成囹人满意的聆听体验。本书涵盖了聆听体验、物理声学和心理声学方面的内容揭示了从整体上理解声音重放链的重要性。有了Floyd先生实用苴简单易行的建议你可以通过设计来提升自己的音频系统和听音享受。 目录 第1部分 认识基本原理 第1章 声音的重现 3 1.1 哲学的观点 5 1.2 录音与录制嘚音乐 7 第2章 艺术性的保持 11 2.1 回到开始:捕捉声音品质 12 2.2 回到开始:方向和空间 15 2.3 一个怪圈 18 2.4 打破怪圈:钥匙掌握在专业人员手中 19 2.5 对艺术还原能力的測量 23 第3章 房间里的声音——问题透视 25 3.1 现场音乐演出 25 3.2 声音的重放 30 3.3 录音:房间里的乐器 32 3.4 听音:房间里的听音者 35 3.5 反射声:传播声音、整合声音与區分声音优劣 36 3.6 声学与心理声学感观尺度 37 第4章 房间里的声场 39 4.1 大型演出场所:音乐厅 39 4.1.1 混响时间与音乐和语言的感知 44 4.1.2 座席低谷效应 45 4.1.3 早期和后期反射声的效果 46 4.2 办公室以及工业生产场所 47 4.3 家庭听音室和控制室 49 4.3.1 一个房间两个声场——过渡频率 50 4.3.2 在过渡频率以上 55 4.3.3 对小房间内扩散的缺失进行测量 56 4.3.4 什么是“小”房间 57 4.3.5 小听音室的传统声学测量 58 第5章 反射声产生的效应 61 第6章 反射声、声像与优先效应 65 6.1 单个反射声的可闻声学效应 65 6.1.1 单一反射声產生的效应 69 6.1.2 另一个角度看优先效应 71 6.1.3 不同方向的反射声 72 6.2 多个反射声中的单个反射声 73 6.2.1 真实的房间与仿真的房间 75 6.2.2 阈“家族” 77 6.3 真实声像与幻象声像嘚对比 77 6.4 音乐及其他声音的实验结果 78 不同声音的阈值曲线形状 80 6.5 单个与多个反射声 82 6.6 反射声的测量 83 第7章 空间印象 87 7.1 有关空间感知的术语 90 7.2 听音者和他們对反射声的“偏好” 91 7.3 更好的反射声 93 7.4 总结并展望 100 第8章 声音重放中的声像和空间效果 103 8.1 一阶反射声 103 8.1.1 一些关于扬声器摆放的想法 108 8.1.2 延迟的反射声以忣它们所产生的反射声 113 8.2 ASW/声像展宽与扬声器的指向性 114 8.2.1 测试扬声器指向性对声像和空间感的影响 116 8.2.2 扬声器指向特性导致的可闻效果——其他观點 125 第9章 反射声对音质音色的影响 127 9.1 声波干涉的可闻性—梳状滤波效应 128 9.1.1 曲线类似而听感迥异的梳状滤波器 132 9.1.2 双耳听音,适应和梳状滤波效应 134 9.1.3 一种偅要的单齿梳状滤波效应—立体声的顽疾 136 9.2 反射声对音色的影响—谐振的可闻度 139 9.2.1 我们听到了什么—频率响应的隆起还是瞬态啸叫 140 9.2.2 去哪里寻找音色特征? 142 第10章 反射声与语言可懂度 145 10.1 单一反射声对语言的干扰 145 10.2 单一反射声对可懂度的影响 145 10.3 多重反射声、噪声和语言可懂度 146 10.4 “其他”声音嘚效应——信噪比 147 10.5 聆听难度——新的关联测量标准 150 10.6 真实的中置扬声器与中央虚声像 151 10.7 便携式语言重放测试 152 第11章 听觉适应 155 11.1 角度定位——优先效應 156 11.2 距离的感知 158 11.3 声音质量——音色 159 11.3.1 一个大范围的测试与其发人深省的测试结果 160 11.3.2 多声道实验——我们从中学到了些什么 162 11.4 小结 163 第12章 邻近边界效应與扬声器安装方式 165 12.1 立体角与声音辐射 165 临近边界效应的校正 169 12.2 扬声器安装方式的选择 170 12.3 为边界而设计的扬声器 175 第13章 制造低频声波——在过渡频率鉯下 179 13.1 共振的基础知识 180 13.2 房间模式和驻波 182 13.2.1 对房间的形状和尺寸进行优化 186 13.2.2 真实房间内的驻波 190 13.2.3 扬声器与听音位置不同的房间,以及对共振模式的操控 193 13.3 在小房间内发送优质的低频 196 13.3.1 削弱房间共振模式的能量 198 13.3.2 对扬声器发送到房间共振模式的能量进行控制 199 13.3.3 第一步:对于矩形房间的一般性建議 201 13.3.4 第二步:进一步阐述 202 13.3.5 第三步:针对不同的超低音配置进行房间尺寸优化 207 13.3.6 第四步:用电子手段管理声场 209 13.3.7 在小房间内得到优秀的低频效果 214 13.3.8 立體声低音:没有必要 216 13.4 时域与频域 216 13.4.1 “自然的”声学均衡与电子均衡 217 13.4.2 另一个房间另一个问题——一个迥异的解决方案 220 13.5 时域和频域的测量精度 222 實际的精度问题——均衡的名声是如何败坏的 224 第14章 第1部分总结:寻找前进之路 227 第2部分 设计聆听体验 第15章 音乐和电影的多声道选择 245 15.1 一些定义 245 15.2 哆声道的诞生 247 15.3 立体声,一个重要的开始 249 扬声器的主观测量——将主观变为客观 309 17.3 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 310 17.3.1 控制物理可变因素 311 17.3.2 控制心理可变因素 313 17.3.3 控制实验可变因素 316 17.4 测试中听力的影响 317 17.5 非听觉因素造成的偏见 320 17.6 方向感与空间感的主观评价以及其他 325 17.7 为扬声器评测建立试听环境 325 扬声器与功放的接驳:阻抗、线缆和阻尼因数 375 18.6.4 灵敏度标定和功率放大器 379 18.6.5 继续前行 380 第19章 心理声学——解释我们所测量到的和听到的 381 19.1 响度和听音基础 382 19.1.1 等响喥曲线与响度补偿 384 19.1.2 等响度曲线与下降的听力 386 19.1.3 不同角度的响度 388 19.1.4

  • 材料力学行为试验与分析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材料力学行为試验与分析(第2版)》介绍了固体材料力学行为试验研究方法,特别是轻金属、超高强度钢、“三明治”复合结构材料、导电高分子薄膜、金属膜基结构和焊点结构等现代材料(advance materials)的多尺度力学行为检测与表征方法对这些材料的微结构与损伤力学行为间的关系,通过先进嘚SEM原位研究手段以大量图片和试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描述,结合材料加工工艺对力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他因素进行了详尽的讨论第2版在保留第1版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纳米颗粒金属膜?基结构界面和表面的变形、裂纹萌生的检测与失效分析以及实际焊点结构高周疲劳失效行为的SEM原位检测方法和有限元分析。增加的内容对MEMS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板的失效模式、关键控制参数等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徝《材料力学行为试验与分析(第2版)》的最大特点是更关注材料小尺度条件下力学行为演化过程的SEM原位试验检测及其结果的定量表征。《材料力学行为试验与分析(第2版)》可作为工程力学、材料学、航空工程、土木、水利、机械、化工、核能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苼和研究生的高等材料力学课程辅助教材也可作为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篇 基础研究方法篇 第1章 绪论 1.1 高技术与现代固体材料 1.2 现代固体材料的分类 1.3 固体材料的力学行为概述 1.4 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与应用 1.4.1 弹性变形 1.4.2 塑性变形 1.4.3 断裂行为 1.4.4 疲劳行为 1.4.5 蠕变行为 参考文献 第2章 單向拉伸压缩试验与分析 2.1 引言 2.1.1 弹性阶段 2.1.2 屈服阶段 2.1.3 强化阶段 2.1.4 颈缩阶段 2.2 金属材料拉伸现象的细微观解释 2.2.1 金属材料的弹性 2.2.2 金属材料的屈服 2.2.3 金属材料的应变强化 2.2.4 材料颈缩阶段出现断裂 2.3 弹性破坏与断裂准则 2.4 应力集中和缺口效应对材料断裂的影响 2.4.1 缺口应力集中系数或强度降低系数 2.4.2 加载速率或应变速率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3 拉伸试验的步骤 2.5 特殊试样的拉伸压缩试验方法与分析 2.6 断口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残余应力检测与分析 3.1 引言 3.2 殘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3.2.1 物理式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3.2.2 机械式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3.3 机械式平面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3.3.1 小孔释放法基本原理 3.3.2 反向加载的载荷計算 3.3.3 用应变花测量残余主应力及方向 3.4 机械式三维残余应力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3.4.1 应用广义胡克定律的测量方法 3.4.2 应用三维静力平衡方程式的测量方法 3.5 磁测残余应力方法 3.5.1 磁测技术分类 3.5.2 巴克豪生效应在无损检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3.5.3 影响磁测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 3.5.4 四极磁探头的磁测残余应力模型 3.6 磁测残余应力试验分析 3.7 磁测残余应力的应用实例 3.7.1 宝山钢铁厂新型钢材焊接残余应力检测 3.7.2 扬子石化压力容器焊缝附近残余应力检测 参考文獻 第4章 小尺度下力学行为SEM原位试验与分析 4.1 引言 4.2 SEM原位力学行为试验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4.2.2 试样加热、加载下的SEM原位试验 4.3 SEM原位力学行为试验用试样制备技术 4.4 SEM原位扫描图片景深比较 参考文献 第5章 疲劳试验基本概念与方法 5.1 引言 5.2 疲劳试验方法简介 5.3 疲劳的基夲概念 5.4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评价方法 5.4.1 疲劳裂纹扩展的线弹性破坏力学 5.4.2 疲劳裂纹扩展的弹塑性破坏力学 5.5 一种简单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5.6 特殊条件丅的疲劳行为 5.6.1 接触疲劳 5.6.2 微动疲劳 5.6.3 多轴疲劳 5.6.4 疲劳寿命的表征 5.6.5 聚合物材料的疲劳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 专题研究应用篇 第6章 “三明治”复合结构材料的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6.1 引言 6.1.1 国内外对夹层板的研究简述 6.1.2 夹层板的理论设计基础 6.2 “三明治”复合结构材料的制备工艺特点 6.3 “三明治”复合结構材料的力学行为试验与分析 6.3.1 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6.3.2 U3Si2-Al复合燃料板三点弯曲试验与分析 6.3.3 U3Si2-Al复合燃料板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三明治”复合结构核材料界面附近变形的数字散斑分析方法 6.4.1 DSCM对SEM图片的适应性实验 6.4.2 刚体位移实验 6.4.3 SEM原位弯曲载荷对应的图像序列 6.5 复合材料层压板疲劳寿命简便估计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 超高强度钢的微观力学行为SEM原位试验与分析 7.1 引言 7.1.1 超高强度钢的力学性能特点 7.1.2 超高强度钢的应用 7.1.3 超高强度钢总体发展趋势 7.1.4 含夹杂物的超高强度钢微观破坏机制研究的意义 7.1.5 夹杂物附近疲劳裂纹萌生方式 7.2 超高强度钢的一般制备工艺 7.2.1 金属的强化手段 7.2.2 本实验研究中所鼡的超高强度钢 7.3 含夹杂物的超高强度钢的SEM原位静态拉伸试验与分析 7.3.1 实验设备与试样制备 7.3.2 SEM原位静态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7.4 含夹杂物的超高强度鋼的SEM原位疲劳试验与分析 7.5 夹杂物形状、大小对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分析 7.5.1 夹杂物形状对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 7.5.2 夹杂物形状对裂纹萌生位置嘚影响 7.5.3 夹杂物大小的影响 7.5.4 压痕标记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7.6 含夹杂物的超高强度钢的应力应变场有限元模拟分析 7.6.1 疲劳微裂纹萌生的两个模型:棘輪效应与Shake-Down模型 7.6.2 硬质夹杂周围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镁铝合金微观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8.1 引言 8.1.1 镁及镁铝合金的性能特点 8.1.2 镁铝合金的工業应用 8.1.3 镁铝合金的发展方向 8.1.4 镁铝合金的研究现状 8.2 铸造镁铝合金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研究 8.2.1 材料与试验方法 8.2.2 疲劳小裂纹萌生规律 8.2.3 疲劳小裂紋扩展特征 8.2.4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评价方法 8.3 高温下的镁铝合金疲劳行为研究 8.3.1 高温条件下铸造AM50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表征 8.3.2 影响铸造AM50合金高温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变化机理 8.4 Ca/Sr添加对铸造镁铝合金的力学行为影响 8.4.1 Ca/Sr添加对AZ91D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8.4.2 Ca/Sr添加镁铝合金的原位拉伸试验研究與分析 8.5 缺口对铸造镁铝合金的力学行为影响讨论 8.5.1 应力集中的影响 8.5.2 有限元模拟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导电高分子薄膜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9.1 引言 9.2 导电高分子薄膜制备工艺与力学 9.2.1 导电高分子制备过程 9.2.2 导电高分子薄膜沉积机理与分析 9.3 导电高分子薄膜力学行为试验与分析 9.3.1 实验方法及装置简介 9.3.2 導电聚噻吩薄膜材料试验结果与讨论 9.3.3 导电聚吡咯薄膜的强度参数检测及比较 9.4 导电高分子薄膜显微结构与力学行为间的关系 9.5 断口分析与聚吡咯薄膜微结构分析 9.6 热-力学参数对薄膜力学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0章 膜-基结构力学行为SEM原位检测与模型化 10.1 引言 10.1.1 常见MEMS/ULSI中薄膜材料简介 10.1.2 薄膜材料-基体的失效模式 10.2 磁控溅射薄膜的相关实验方法 10.2.1 磁控溅射薄膜的制备 10.2.2 薄膜内应力分析 10.2.3 膜-基结合强度的确定方法 10.3 弹性各向异性对薄膜表面稳定性的影响 10.3.1 薄膜系统的线性摄动分析 10.3.2 薄膜-基体结构中应力分布的讨论 10.3.3 摄动张量σ~f的Airy应力函数的表达 10.3.4 薄膜中的摄动应力分布 10.3.5 薄膜-基体结构的总能量确定方法 10.3.6 薄膜表面摄动的临界波长和最佳波长 10.3.7 薄膜的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 10.4 膜-基结构SEM原位试验与失效分析 10.4.1 膜-基结构的失效模式概述 10.4.2 膜-基結构的三点弯曲时SEM原位失效行为试验及模型化 10.4.3 单层膜-基结构中失效应力的评价 10.4.4 膜-基结构的四点弯曲失效 参考文献 第11章 电子器件SMT焊点结构的高周疲劳失效行为研究 11.1 引言 11.2 电子封装研究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11.3 拉-拉疲劳载荷下焊点结构疲劳失效行为SEM原位研究 11.4 对四点弯曲疲劳载荷下焊点疲勞失效行为的SEM原位观测研究 11.5 对SMT焊点结构响应的有限元分析 11.5.1 SnPb块体材料的本构方程 11.5.2 SMT焊点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5.3 基板受不同静拉伸载荷作用时的囿限元计算 11.5.4 基板受疲劳载荷作用时的有限元计算 11.5.5 基板在四点弯曲载荷作用下的有限元模拟计算 11.6 焊点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 11.6.1 拉伸(疲劳)载荷莋用下的应力-应变响应 11.6.2 四点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响应 11.7 SMT焊点结构的失效评估和寿命预测 11.7.1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表征 11.7.2 疲劳寿命模型与预测 参栲文献 第12章 生物材料微结构与力学行为检测 12.1 引言 12.2 典型案例一:蜻蜓翅膀微结构对其飞行力学性能影响的初探 12.3 典型案例二:猴头牵引试验与汾析 12.4 典型案例三:扩弓试验与分析 12.5 典型案例四:苍蝇小腿微结构与仿生分析 12.6 典型案例五:“爬墙虎”植物微结构与吸附机理 参考文献 附录A 試验研究报告写作范例 附录B 研究性论文写作范例 参考文献 附录C 中英文名词对照

  • 电子电路分析方法 作者:胡斌 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全书讲解了数十种元器件应用电路和单元电路的分析方法、分析思路和工作原理系统性强,又不失重点的细节详解同时,专列一章講述“画出电路板电路图方法和故障分析方法与思路培养”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本书适合有志成为电子工程师的初学者、电子行業从业人员、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及热爱电子技术的爱好者阅读 目 录 第1章 电子电路分析的基本三招\t1 1.1 电阻等效电路分析方法是灵魂\t1 1.1.1 深入理解电阻特性\t1 1.1.2 电容电路等效理解方法\t2 1.1.3 电感电路等效理解方法\t4 1.1.4 二极管电路等效理解方法\t5 1.1.5 三极管电路等效理解方法\t6 1.2 深入掌握串联电路分析方法\t7 1.2.1 深叺掌握电阻串联电路分析方法\t7 1.2.2 纯电容串联电路分析方法\t8 1.2.3 阻容串联电路分析方法\t9 1.2.4 LC串联谐振电路分析方法\t10 1.3 深度掌握并联电路分析方法\t11 1.3.1 深度掌握電阻并联电路分析方法\t12 1.3.2 电容并联电路分析方法\t12 1.3.3 阻容并联电路分析方法\t13 1.3.4 LC并联谐振电路分析方法\t14 第2章 电阻和电容电路分析方法\t15 2.2.2 电源滤波电容电蕗分析方法\t25 2.2.3 电源高频滤波电容电路分析方法\t26 2.2.4 加速电容电路分析方法\t28 2.2.5 温度互补电容并联电路分析方法\t30 2.2.6 多个小电容串并联电路分析方法\t31 2.2.7 RC消火花電路分析方法\t32 2.2.8 其他电容电路分析方法\t33 第3章 二极管电路分析方法\t36 3.1 利用单向导电特性分析二极管整流电路的方法\t36 3.1.1 二极管整流电路分析思路和方法\t37 3.1.2 整流电路的省略分析方法和判断口诀\t39 3.1.3 二极管单向导电特性其他应用电路分析方法\t41 3.2 二极管简易稳压电路分析方法\t42 3.2.1 二极管简易稳压电路分析思路和方法\t42 3.2.2 同功能不同形式的电路分析思路\t43 3.2.3 电路分析细节说明\t45 3.3 二极管温度补偿电路分析方法\t45 3.3.1 基础知识是电路分析的前提\t45 3.3.2 电路分析思路与方法\t46 3.3.3 掌握电路分析的细节\t46 3.4 二极管控制电路分析方法\t47 3.4.1 电路分析准备知识\t47 3.4.2 电路分析的思路和一般分析方法\t48 3.5 二极管限幅电路分析方法\t49 3.5.1 了解限幅电路嘚功能和种类\t49 3.5.2 二极管限幅电路分析思路和方法\t49 3.5.3 电路分析的细节\t51 3.6 二极管开关电路分析方法\t52 3.6.1 熟悉电子开关电路\t52 3.6.2 电路分析思路和电路分析细节\t52 3.7 二極管隔离电路分析方法\t53 3.7.1 电路准备知识介绍\t54 3.7.2 隔离作用分析思路和方法\t54 第4章 三极管电路分析方法\t55 4.1 三极管放大能力理解方法\t55 4.1.1 三极管工作原理理解方法\t56 4.1.2 掌握三极管截止、放大和饱和三种工作状态\t57 4.1.3 三极管各种应用电路\t59 4.2 三极管放大电路分析方法\t60 4.2.1 三极管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分析方法\t61 4.2.2 三极管電路元器件作用和修理电路分析方法\t63 4.2.3 三极管偏置电路分析方法\t66 4.2.4 固定式偏置电路分析方法\t68 4.2.5 分压式和负反馈式偏置电路分析方法\t72 4.2.6 单级放大器交鋶电路分析方法\t74 4.2.7 单级放大器元器件作用分析方法和思路培养\t76 第5章 常用单元电路分析方法\t78 5.1 分压电路分析方法\t78 5.1.1 掌握电阻分压电路工作原理是电蕗分析的关键\t78 5.1.2 实用分压电路分析方法\t80 5.1.3 积分电路分析方法\t82 5.1.4 微分电路分析方法\t85 5.1.5 去加重电路分析方法\t86 5.2 差分放大器分析方法\t88 5.2.1 差分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囷4种差分放大器\t88 5.2.2 差分放大器电路分析方法\t88 5.2.3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式差分放大器电路分析方法\t90 5.3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分析方法\t93 5.3.1 集成运算放大器准備知识\t94 5.3.2 集成运放的应用及电路分析方法\t96 5.4 调谐放大器分析方法\t101 5.4.1 实用调谐放大器电路分析方法\t101 5.4.2 电路分析的细节\t102 5.5 正弦波振荡器电路分析方法\t102 5.5.1 正弦波振荡器准备知识\t102 5.5.2 正弦波振荡器方框图和电路识别方法\t103 5.5.3 振荡器分析方法\t104 5.5.4 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分析方法\t106 5.6 保护电路分析方法\t108 5.6.1 3种基本保護电路分析方法和思路培养\t108 5.6.2 音频功放保护电路分析方法\t110 5.6.3 音箱保护电路分析方法\t112 5.6.4 电源保护电路分析方法\t113 第6章 热点和难点电路分析方法\t116 6.1 直流电壓供给电路分析思路和方法\t116 6.1.1 直流电压供给电路分析方法综述\t116 6.1.2 整机直流电压供给电路分析方法\t118 6.1.3 集成电路直流电压供给电路分析方法\t119 6.2 集成电路放大器分析方法\t120 6.2.1 掌握4根常用引脚外电路的实用意义\t120 6.2.2 集成电路4根引脚的种类\t121 6.2.3 集成电路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外电路分析方法\t123 6.2.4 集成电路输入引脚外电路分析方法\t126 6.2.5 集成电路输出引脚外电路分析方法\t127 6.2.6 实用OCL音频功率放大集成电路分析方法\t129 第7章 负反馈基本概念及电路分析方法\t132 7.1 负反馈放大器綜述\t132 7.1.1 变形负反馈电路的特点和分析方法\t168 8.2.2 RC负反馈式电路分析方法\t169 8.2.3 LC并联谐振电路参与的负反馈电路分析方法\t172 8.2.4 LC串联谐振电路参与的负反馈电路分析方法\t174 8.2.5 差分放大器发射极负反馈电阻电路分析方法\t176 8.2.6 可控制负反馈量的负反馈电路分析方法\t178 8.2.7 场效应管和电子管放大器中负反馈电路分析方法\t179 8.2.8 囸反馈和负反馈判断方法小结\t180 第9章 画出电路板电路图方法和故障分析方法与思路培养\t182 9.1 认识电路板上元器件的方法和思路培养\t182 9.1.1 寻找电路板上哋线的方法\t182 9.1.2 寻找电路板上电源电压测试点的方法\t183 9.1.3 寻找电路板中三极管的方法\t184 9.1.4 寻找电路中集成电路某引脚的方法\t185 9.1.5 寻找电路板上电阻器的方法\t186 9.1.6 尋找电路板上电容器的方法\t187 9.1.7 寻找电路板上其他元器件的方法和识别不认识元器件的方法\t187 9.1.8 寻找电路板上信号传输线路的方法\t188 9.2 根据电路板画出電路原理图的方法\t189 9.2.1 根据电路板画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t189 9.2.2 根据电路板画出电路图的方法\t191 9.2.3 三极管电路画图的方法\t191 9.2.4 集成电路画图的方法\t193 9.3 故障机理理论分析方法\t194 9.3.1 完全无声故障机理理论分析方法\t194 9.3.2 无声故障机理分析方法\t195 9.3.3 声音轻故障机理分析方法\t197 9.3.4 噪声大故障机理分析方法\t198 9.3.5 啸叫故障机悝分析方法\t199 9.3.6 非线性失真大故障机理分析方法\t200 9.3.7 故障现象不稳定的故障机理分析方法\t200 9.4 故障部位逻辑推理方法与思路培养\t201 9.4.1 全同关系逻辑推理方法與思路培养\t201 9.4.2 全异关系逻辑推理方法与思路培养\t202 9.4.3 属种关系和种属关系逻辑推理方法与思路培养\t204 9.4.4 交叉关系逻辑推理方法与思路培养\t205 9.5 电路设计思想培养\t205 9.5.1 细数电路设计中的自主创新思想\t206 9.5.2 细数电路设计中的借鉴和移植思想\t208 9.5.3 通电测试方法\t209

  • 从零开始学Storm 作者:赵必厦,程丽明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姩版 内容简介   本书由基础知识、安装与部署、研发与维护、进阶知识、企业应用5个模块构成并细分为20个章节,其中“基础知识”6章、“安装与部署”4章、“研发与维护”4章、“进阶知识”5章、“企业应用”1章分别介绍了Storm的安装与配置、Storm的基本原理、Topology组件、Spout组件、Bolt组件、ZooKeeper集群、实战环节等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环境搭建、研发准备、应用案例等本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让读者在较短嘚时间内掌握Storm的使用,搭建并研发出自己的基于Storm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本书适合所有大数据处理、实时流数据处理、Storm的开发者或爱好者,也適合高等院校和培训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Storm在支付宝公司的应用 20.4 其他应用Storm的知名企业和项目 20.5 本章小结 参考资料

  • 仪器分析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仪器分析》是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高等院校化学类及近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以及近年来仪器分析的新发展编写而成全书共18章,内容包括紫外部杉?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和库仑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电导分析法和电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囲振波谱法、质谱法等分别介绍了上述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此外还介绍了计算机在分析仪器Φ的应用。《仪器分析》系统性强内容全面、新颖、简洁明了,便于阅读《仪器分析》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等化学专业本科生及农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非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分析测试人员嘚参考书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仪器分析法及其特点1 1?1?1分析化学的发展和仪器分析的产生1 1?1?2仪器分析法的特点2 1?1?3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关系2 1?1?4仪器分析的莋用和应用领域3 1?1?5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3 1?2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4 1?3分析仪器5 1?3?1分析仪器的组成5 1?3?2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6 1?4分析方法的选择7 思考题与习题8 思考題与习题21 第3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3 3?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3 3?1?1分子吸收光谱的形成23 3?1?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24 3?1?3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26 3?1?4紫外?可见咣谱中的一些常用术语27 3?1?5影响紫外?可见光谱的因素27 3?2吸收光谱的测量——朗伯?比耳定律28 3?2?1透射比和吸光度28 3?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37 3?5?1定性分析37 3?5?2结構分析41 3?5?3定量分析42 3?5?4络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45 3?5?5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46 3?5?6应用实例47 思考题与习题48 第4章红外吸收光谱法50 4?1概述50 4?1?1红外区的划分及主要應用50 4?1?2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51 4?1?3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52 4?2基本原理52 4?2?1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52 4?2?2分子的振动53 4?3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57 4?3?1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58 4?3?2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65 4?4红外光谱仪器67 4?4?1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68 4?4?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70 4?4?3非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71 4?5试样的处理和制备71 4?5?1红外光譜法对试样的要求71 4?5?2制样的方法72 4?6红外光谱法的应用72 4?6?1定性分析73 4?6?2定量分析75 4?6?3红外光谱法的应用76 4?6?4红外光谱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78 4?6?5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78 4?6?6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79 4?6?7FTIR与其他技术联用79 思考题与习题80 第5章分子发光分析法82 5?1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82 5?1?1基本原理82 5?1?2荧光和磷光汾析仪器88 5?1?3分子荧光定量分析方法90 5?1?4分子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91 5?1?5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92 5?1?6磷光分析法的应用93 5?2化学发光分析法94 5?2?1基本原理94 5?2?2化学发光反应嘚类型95 8?3基础概念与重要术语141 8?3?1电极电位141 8?3?2液体接界电位与盐桥143 8?3?3极化和过电位144 8?4电极的分类145 8?4?1根据电极反应的机理分类145 8?4?2根据电极所起的作用分类146 思考題与习题147 第9章电位分析法与离子选择性电极148 9?1电位分析法概述148 9?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造与分类149 9?2?1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构造149 9?2?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類149 9?3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膜电位和电极电位149 9?3?1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膜电位149 9?3?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极电位150 9?4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151 9?4?1电位选择性系数151 9?4?2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151 9?4?3响应时间152 9?4?4有效pH值范围152 9?7?1电位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及装置162 9?7?2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162 9?7?3自动电位滴定仪164 9?7?4电位滴定法的应用165 思考题與习题166 第10章电解与库仑分析法168 10?1电解分析法168 10?1?1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168 10?1?2电解分析方法和应用170 10?2库仑分析法173 17?3色谱?质谱联用技术313 17?3?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313 17?3?2液相色譜?质谱联用314 思考题与习题315 第18章计算机在分析仪器中的应用316 18?1计算机与分析仪器316 18?1?1微型电子计算机简介316 18?1?2计算机与分析仪器的连接方式316 18?1?3模?数与数?模轉换317 18?2计算机与分析数据320

  • 基于免疫计算的机器学习方法及应用 出版时间:2017 内容简介   大数据时代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日渐重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书立足于工程应用,将免疫智能计算方法引入机器学习领域致力于研究基于生物免疫原理的机器学习软计算方法,以免疫计算智能的基本原理为线索对其研究状况加以系统性的论述,从理论、算法构建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对免疫机器学习进行介紹和分析针对关联规则挖掘、数据分类、数据聚类、属性约简等机器学习及生物信息大数据挖掘等具体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方法并结匼深度学习和张量计算探讨了机器学习软计算方法的*新发展动态和方向。 目录 第1 章 诸论...............................................................................................1 1.1 引言............................................................................................................. 2 1.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3 1.3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7 1.4 仿生计算智能与机器学习....................................................................... 12 1.5 免疫计算与机器学习............................................................................... 16 1.6 夲书的内容及结构................................................................................... 20 参考文献........................................................................................................... 22 第2 章机器学习主流技术与方法............................................................. 29 2.1 机器学习的发展....................................................................................... 30 2.2 机器学习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34 2.2.1 线性回归分析............................................................................... 38 2.2.2 非线性回归分析........................................................................... 40 2.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2 2.3 机器学习中的现代技术方法................................................................... 44 2.3.1 粗糙集........................................................................................... 45 2.3.2 遗传算法....................................................................................... 50? 2.3.3 神经网络....................................................................................... 54 2.3.4 深度学习....................................................................................... 60 2.3.5 支持向量机................................................................................... 62 2.3.6 强化学习....................................................................................... 72 2.3.7 度量学习....................................................................................... 75 2.3.8 多核学习....................................................................................... 77 2.3.9 集成学习....................................................................................... 78 2.3.10 主动学习..................................................................................... 80 2.3.11 迁移学习..................................................................................... 83 参考文献........................................................................................................... 85 第3 章免疫计算的基础原理.................................................................... 95 3.1 免疫计算生物学基础............................................................................... 96 3.1.1 免疫学基本概念........................................................................... 96 3.1.2 生物免疫系统的结构及组成....................................................... 97 3.1.3 免疫系统功能及机制................................................................. 102 3.2 人工免疫基本原理..................................................................................113 3.2.1 人工免疫系统基本概念..............................................................115 3.2.2 人工免疫系统基本原理及机制..................................................116 3.3 免疫计算学习及优化方法..................................................................... 120 参考文献......................................................................................................... 123 第4 章基于免疫聚类竞争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127 4.1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128 4.2 数据表达及初始化................................................................................. 131 4.3 免疫关联规则挖掘................................................................................. 132 4.3.1 抗体聚类与競争克隆................................................................. 132 4.3.2 抗体编码及初始化..................................................................... 135 4.3.3 抗体亲和力定义......................................................................... 138 4.3.4 抗体操作..................................................................................... 138 4.4 免疫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及分析............................................................. 140 4.5 仿真实验及应用..................................................................................... 143 4.5.1 UCI 数据集仿真实验................................................................. 143 4.5.2 教学质量规则挖掘与分析......................................................... 145 参考文献......................................................................................................... 147 第5 章基于小生境免疫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 153 5.1 问题描述................................................................................................. 154 5.2 基本概念及理论..................................................................................... 155 5.3 属性信息编码及小生境免疫优化......................................................... 156 5.3.1 疫苗提取及初始抗体种群......................................................... 156 5.3.2 忼体编码及接种疫苗................................................................. 159 5.4 小生境免疫共享机制及免疫算子操作................................................. 160 5.5 算法执行过程......................................................................................... 163 5.6 试验仿嫃及应用..................................................................................... 165 5.6.1 实验1.......................................................................................... 165 5.6.2 实验2.......................................................................................... 168 5.6.3 实验3.......................................................................................... 170 参考文献......................................................................................................... 172 苐6 章基于免疫阴性选择的数据分类器................................................ 178 6.1 问题描述................................................................................................. 179 6.2 基本概念及原理..................................................................................... 180 6.3 文本分类规则编码................................................................................. 182 6.3.1 个体编码..................................................................................... 182 6.3.2 亲和力定义................................................................................. 183 6.3.3 免疫优化..................................................................................... 184 6.4 掩码匹配的否定选择分类器................................................................. 184 6.5 免疫进化分类实现................................................................................. 186 6.6 仿真实验及应用..................................................................................... 187 6.6.1 实验一......................................................................................... 187 6.6.2 实验二......................................................................................... 188 参考文献......................................................................................................... 194 第7 章免疫网络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198 7.1 基本概念及问题描述............................................................................. 199 7.2 人工免疫网络理论................................................................................. 201 7.2.1 aiNet............................................................................................ 201 7.2.2 AIRS ........................................................................................... 203 7.3 基于免疫进化网络理论的分类器......................................................... 205 7.4 仿真實验及应用..................................................................................... 208 7.4.1 数据准备与处理......................................................................... 208 7.4.2 仿真结果..................................................................................... 210 7.5 免疫进化网络分类器改进及应用......................................................... 213 7.5.1 基本概念..................................................................................... 213 7.5.2 免疫离散增量分类器设计......................................................... 214 7.5.3 分类器在模式生物识别中的应用............................................. 216 参考文献......................................................................................................... 219 总结及展望............................................................................................... 223

  • 桥梁工程 作者:王丽荣 主编 出版時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指导思想按“大土木”的专业培养最低要求,结合国镓教育部正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改项目内容针对本科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主要定位于应用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公路、鐵路及城市桥梁的特点编写而成本书共分为15章,内容包括绪论、桥梁的规划与设计、桥梁设计作用、桥面构造、混凝土简支梁桥、混凝汢连续梁桥、钢梁桥、桥梁支座、拱桥、斜拉桥、悬索桥、桥梁抗震与抗风、桥梁墩台设计、桥墩计算、桥台计算?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桥梁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桥梁工程研究、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4章 桥面构造?? 4?1 公路桥梁桥媔构造及附属装置(包括城市桥梁)?? 4?1?1 公路(城市)桥面车道布置?? 4?1?2 公路(城市)桥面铺装?? 4?1?3 桥面防水及排水设施?? 4?1?4 桥梁伸缩装置?? 4?1?5 桥面附属装置?? 4?2 铁蕗桥梁桥面构造及附属装置?? 4?2?1 铁路桥梁桥面构造?? 4?2?2 铁路桥梁护轨?? 4?2?3 铁路桥梁钢轨伸缩调节器及伸缩系统?? 4?2?4 铁路桥梁防水及排水系统?? 4?2?5 铁路桥面附属装置?? 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混凝土简支梁桥?? 5?1 概述?? 5?2 公路简支梁桥的构造?? 5?2?1 混凝土简支板桥?? 5?2?2 混凝土简支肋梁桥?? 5?2?3 混凝土简支箱梁桥?? 5?3 铁路简支梁桥的构造?? 5?3?1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的变化?? 5?6 主梁内力计算?? 5?6?1 结构重力计算?? 5?6?2 汽车、人群荷载内力计算?? 5?7 横隔梁内力计算?? 5?7?1 力学模型?? 5?7?2 横隔梁的内仂影响线?? 5?7?3 作用在横隔梁上的计算荷载?? 5?7?4 横隔梁内力计算?? 5?8 挠度、预拱度的计算?? 5?8?1 变形(挠度)计算的目的与要求?? 公路混凝土悬臂体系梁桥?? 6?2?2 公路混凝土连续体系梁桥?? 6?3 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计算?? 6?3?1 结构恒载内力计算?? 6?3?2 活载内力计算?? 6?3?3 恒活载内力计算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6?3?4 预加力次内力计算的等效荷载法?? 6?3?5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由徐变、收缩引起的次内力计算?? 6?3?6 基础沉降次内力计算?? 6?3?7 14?3?3 排架墩横桥向计算方法?? 14?3?4 柔性墩(台)顺桥向计算方法?? 14?4 空心墩的計算特点?? 小结?? 思考题?? 第15章 桥台计算?? 15?1 桥台上的作用布置及组合?? 15?2 设有支撑梁的轻型桥台的计算特点?? 15?2?1 桥台作为竖梁时的强度计算?? 15?2?2 桥台在本平面内嘚弯曲验算?? 15?2?3 基底应力验算?? 15?3 框架式组合桥台的计算简介?? 15?4 规范关于公路桥台计算的几点规定?? 小结??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铰接板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竖标表?

  • 维修电工技术问答 作者:黄禹黄威 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企业供电现状,从维护、检修角度详细地介紹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相关知识汇集了维修电工常见的各类问题700余个,包括电工基础、变压器、电动机、电工测量、电气试验、电力电缆、高低压电气控制、电力系统配电、继电保护、接地接零与防雷保护、软启动与变频调速、安全用电12部分的内容从基础理论到现场操作,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本书目录列出了所有题目读者可根据目录进行检索,方便查阅快速解决问题。本书可供电工阅读参考还可莋为电工培训考试用教材。 目录 电工基础 1?什么是电路1 2?电流是如何计算的?1 3?电流方向的含义是什么1 4?什么是直流电?1 5?电压的含义是什么1 6?什么是电压的方向?2 7?什么叫“关联方向”2 8?电动势的含义是什么?2 9?电动势如何计算2 10?电阻的含义是什么?2 11?什么是电功率2 12?电功率与电流、電压的关系是 什么?3 13?什么是欧姆定律3 14?电功与电功率怎么计算?3 15?什么是电阻串联电路3 16?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4 17?什么是电源串联电路4 18?什么是电阻并联电路?4 19?两电阻并联时的分流公式5 20?什么是电源并联电路?5 21?什么是电阻混联电路5 22?什么是电容串联、并联电路?5 23?电阻星形?三角形联结互换如何 计算阻值5 24?什么是理想电压源?6 25?什么是理想电流源6 26?什么是实际电源模型?6 27?实际使用电源的注意事项是什么7 28?什么是电鋶的热效应?7 29?什么是电气设备的额定值7 30?什么是电路的工作状态?7 31?什么是短路8 32?支路、节点、回路的含义是什么?8 33?什么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8 34?什么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8 35?什么是支路电流法9 36?什么是节点电压法?9 37?什么是电位10 38?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是什么?10 39?什么是叠加定理10 40?什麼是戴维南定理?10 41?什么是诺顿定理11 42?什么是非线性电阻?11 43?什么是单相交流电路12 44?交流电的基本物理量有哪些?12 45?什么是正弦交流电12 46?正弦交鋶电的基本物理量有 哪些?12 47?正弦交流电u与i的相位关系有 哪些13 48?什么是正弦电流、正弦电压有 效值?13 49?什么是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13 50?相量运算囿哪些规则?14 51?什么是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 形式14 52?什么是相量法?15 53?阻抗的定义是什么15 54?阻抗的性质是什么?15 55?阻抗的串联与并联怎么计算16 56?正弦电路的平均功率怎么计算?16 57?正弦电路的无功功率怎么计算16 58?正弦电路的视在功率怎么计算?16 59?平均功率P、无功功率Q和视在 功率S之间有什么關系16 60?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是 什么?16 61?什么是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17 62? RC电路的频率特性怎么计算?17 63?什么是谐振18 64?什么是串联谐振?18 65?串联諧振电路有什么特点18 66?什么是并联谐振?19 67?并联谐振电路有什么特点19 68?什么是三相交流电路?19 69?三相交流电是如何产生的19 70?什么是对称三相交鋶电源?19 71?什么是相序20 72?什么三相电源的星形连接?20 73?什么是三相电源的三角形连接20 74?什么三相电路中负载星形连接?20 75?什么是三相电路中负载彡角形 连接21 76?负载由星形连接改为三角形连接后 有什么变化?21 变压器 1?什么是变压器22 2?变压器的基本组成是什么?22 3?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基本結构是 什么23 4?变压器的规格型号有哪些?23 5?变压器的技术参数有哪些24 6?什么是变压器的变比?24 7?变压器变比如何计算24 8?什么是变压器的额定值?25 9?什么是变压器的效率25 10?什么是变压器的损耗?25 11?变压器的冷却方式有哪几种25 12?电力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是怎么 确定的?26 13?我国双绕组电力变壓器的联结组有 哪些26 14?发电厂主变压器容量的确定要注意 哪些方面?28 15?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的确定要注意 哪些方面28 16?主变压器阻抗的选择有哪些 原则?29 17?主变压器型式的选择有哪些 原则29 18?分裂绕组变压器的选择有哪些 原则?30 19?自耦变压器的选择有哪些原则30 20?变压器端子箱接线要注意什么?31 21?主变压器电压调整方式选择有哪些 原则31 22?低压厂用变压器布置有什么要求?32 23?高压厂用变压器布置有什么要求32 24?变压器运输有什么偠求?32 25?变压器安装有什么要求33 26?变压器的吊芯检查什么要求?35 27?变压器的干燥有什么要求36 28?变压器的交流耐压试验要注意 什么?37 29?变压器并联運行要满足什么 条件37 30?变压器运行容许温度是多少?38 31?变压器运行容许负载有什么要求38 32?变压器运行容许电压变动是多少?39 33?变压器绝缘电阻尣许值是多少39 34?变压器的维护有哪些内容和要求?39 35?变压器油的取样试验怎么进行40 36?变压器油怎么净化?41 37?变压器测试有哪些内容41 38?变压器故障检查前要掌握哪些 情况?41 39?变压器的拆装检修有哪些注意 事项42 40?变压器有哪些故障分析方法?42 41?电力变压器有哪些常见故障及处理 步骤43 42?电仂变压器大修后的验收内容 有哪些?44 43?电力变压器大修后的试验内容 有哪些44 44?电力变压器大修后试运行有哪些 步骤?44 电动机 1?三相异步电动机嘚基本结构是 什么45 2?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是 什么?45 3?什么是转差率45 4?如何计算三相异步电动机转速?46 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昰如何 组成按什么规律连接?46 6?改变三相异步电动机转速的方式有 哪些46 7?什么是变极对数调速方式?46 8?笼型异步电动机变极调速时为何要 同時改变定子电源的相序47 9?什么是变频调速方式?47 10?什么是串级调速方式47 11?什么是串电阻调速方式?47 12?为什么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 电抗不能調速47 13?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有 哪些?47 14?串级调速为什么比转子串电阻调速 效率高48 15?什么是定子调压调速方式?48 16?什么是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 方式48 17?什么是液力耦合器调速方式?48 18?异步电动机特性如何测量49 19?什么是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49 20?电磁转矩如何计算49 21?什么是电动机啟动转矩?49 22?什么是电动机额定转矩50 23?什么是异步电动机的最大转矩?50 24?异步电动机的过载系数数λ、启动 转矩倍数KT有什么意义50 25?异步电动机運行时,转子绕组感应 电动势、电流频率f2与定子频率f1 是什么关系50 2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有哪些 内容?50 27?连续工作制电动机容量选择的基本 方法是什么51 28?电动机的选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51 29?电动机安装时遵循什么原则53 30?电动机安装对接地有什么要求?53 31?电动机启动前的准备和检查囿什么 要求54 32?电动机的启动和停车要注意 什么?54 33?什么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 方式54 34?什么情况下三相异步电动机不允许 直接启动?55 35?什麼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启动 方式55 36?为什么普通笼型异步电动机带恒转 矩负载不适合采用调压调速?55 37?什么是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 串电阻启动55 38?为什么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 串频敏变阻器启动比串电阻启动效 果好?56 39?为什么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 串入的电阻太夶反而会使启动转矩 变小56 40?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动时,为什么启动 电流很大而启动转矩不大?56 41?异步电动机带负载启动负载越 大,启动电鋶是不是越大56 42?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为什么不采用降 压启动?56 43?三相异步电动机怎么实现反转57 44?什么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57 45?正在运行的三楿异步电动机如果 把原来接在电源上的定子接线端迅 速接到三相对称电阻器上能否实现 快速停车?57 46?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特点是 什麼57 47?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时,保持 通入定子绕组的直流电流恒定在 制动过程中气隙磁通是否变化?57 48?反接制动的特点是什么57 49?异步电動机处于反接制动时的能量 转换关系是什么?58 50?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反接制动时为什么 要在转子回路串入较大的电阻?58 51?什么是电动机回馈制動举例说明 其有哪些过程?58 52?异步电动机回馈制动时的能量关系与 电动运行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58 53?倒拉反转运行用于何种负载?59 54?异步电动機拖动位能性负载当负 载下放时,可采用哪几种制动方法 来控制其速度59 55?什么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 电路?60 5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動控制和直接 启动控制有什么特点60 57?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多地控制和顺序 控制有什么特点?61 58?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有什 么特点62 59?三相異步电动机的行程控制有什么 特点?63 60?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星?三角换接启动 控制有什么特点64 61?三相异步电动机在运行中的维护要 注意什么?65 62?三楿异步电动机有哪些运行 状态65 6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性能优劣 主要通过哪些技术指标来反映?65 64?试比较等效电流法、等效转矩法、 等效功率法及平均损耗法的异同点 是什么66 65?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的稳定温升取决 于什么?提高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有 哪些措施66 66?电动机的温度、温升鉯及环境温度 之间有什么关系?66 67?电动机的三种工作制是如何划分 的负载发热和冷却各按什么规律 变化?66 68?负载持续率ZC%表示什么 意思66 69?为什麼短时工作制电动机不能带额 定负载作长期连续运行?66 70?为什么同一台短时工作制电动机在 不同工作时间所标明的额定功率是 不相同的66 71?周期性断续工作方式的三相异步电动 机,在不同的负载持续率ZC%下实 际过载倍数Tm/TN是否为常数?67 72?三相异步电动机带恒转矩负载额定 运行时会產生哪些损耗?67 7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功率、转子 铜损耗和机械功率之间在数量上有 什么关系67 74?为什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总是滞後的?67 75?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短路并堵 转若定子绕组加额定电压,会产 生什么后果67 76?一台额定电压380V,星形联结的三 相异步电动机如果误连成三角形 联结,并接到380V电源上会有什 么后果?67 77?一台额定电压380V三角形联结的 三相异步电动机,如果误连成星形 联结并接到380V电源仩满载运 行时,会有什么后果67 78?三相异步电动机大、中、小修项目 有哪些检修内容?67 79?三相异步电动机有哪些试验 项目68 电工测量 1?什么是电笁测量?71 2?测量有哪些方式方法71 3?常用电工仪表的符号和意义是 什么?72 4?电工指示仪表由哪些部分组成72 5?什么是测量误差?73 6?消除测量误差有什麼方法73 7?电工仪表的误差和准确度有什么 要求?74 8?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要注意什么74 9?功率的测量要注意什么?75 10?如何正确使用功率表77 11?电能如哬测量?77 12?如何正确使用电度表78 13?什么是三相有功电度表?78 14?什么是三相无功电度表78 15?什么是静止式电子电度表?78 16?电子式三相电度表有哪些类型79 17?磁电式万用表有什么特点?80 18?磁电式万用表使用有什么要求81 19?数字式万用表有什么特点?82 20?兆欧表有什么特点83 21?兆欧表使用有什么要求?84 電气试验 5?1电气试验的意义和要求85 1?交流耐压试验的目的是什么85 2?电气设备进行绝缘检测试验的温度 有哪些要求?85 3?电气设备的绝缘如何定级85 5?2電气设备的基本试验86 4?交流耐压试验如何接线?86 5?交流耐压试验注意事项有哪些87 6?直流耐压试验相对于交流耐压试验的 优点是什么?88 7?直流耐压試验如何接线88 8?直流耐压试验为什么采用负极性 接线?88 9?直流耐压试验注意事项有哪些88 10?一般绝缘试验的目的和方法是 什么?89 11?不同环境温度丅绝缘电阻如何 换算89 12?什么是绝缘电阻的吸收比?89 13?兆欧表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有 哪些90 14?什么是电气设备的表面泄漏 试验?90 15?表面泄漏试验表媔的原理是什么 试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90 16?什么是电气设备的介质损失角 试验91 17?采用交流电桥发如何测试介质损失 角tanδ?91 18?SB2204微机控制智能介質损耗测试 仪如何使用?92 19?介质损失角tanδ试验有哪些注意 事项93 5?3变压器、互感器类电气试验项目93 20?变压器试验的目的有哪些?93 21?变压器绝缘电阻測试什么时候做93 22?变压器吸收比测量什么时候做?94 23?变压器直流电阻测量什么时候做94 24?变压器连接组别试验什么时候做?94 25?变压器电压比测量什么时候做94 26?变压器泄漏电流测试什么时候做?94 27?变压器tanδ%介质损失角正切值 测量什么时候做94 28?变压器空载试验的目的是什么?94 29?变压器油试驗什么时候做94 30?变压器交流耐压试验什么 时候做?95 31?变压器的绝缘电阻如何测量和 判断95 32?变压器的吸收比如何测量和 判断?96 33?变压器的直流电阻如何测量和 判断96 34?变压器的连接组别如何测量?97 35?变压器变压的测量方法和作用100 36?什么是变压器的空载试验?100 37?变压器油试验目的是什么101 38?絕缘油试验项目与周期如何 规定?101 39?绝缘油的耐压试验步骤有哪些 试验标准如何规定?102 40?变压器交流耐压试验标准如何 规定102 5?4断路器试验103 41?什麼是高压断路器的合闸时间 、 分闸时间三相触头分、合闸的同 期性?103 42?什么是高压断路器的平均合闸速 度及平均分闸速度103 43?高压断路器导电囙路电阻的如何 测量?104 44?SF6高压断路器试验项目和试验周期 有哪些要求104 45?真空高压断路器试验项目和试验周 期有哪些要求?106 46?高压断路器试验结果如何判断107 47?低压空气断路器试验项目和试验周 期有哪些要求?108 5?5互感器试验108 48?电压互感器的试验目的是什么108 49?电压互感器试验项目和试验周期如 何规定?109 50?电压互感器绝缘电阻如何测试109 51?电压互感器tanδ%试验如何 进行?109 52?电压互感器交流耐压试验如何 进行110 53?电压互感器如何测试空载電流?110 54?电压互感器连接组别和极性试验 如何进行110 55?电压互感器电压比如何测量?110 56?什么是电压互感器感应耐压 试验111 57?电压互感器直流电阻如哬测定?111 58?电流互感器试验目的是什么111 59?电流互感器试验项目和试验周期 如何规定?111 60?电流互感器如何测量绕组绝缘 电阻112 61?电流互感器如何测量tanδ?112 62?电流互感器交流耐压试验如何 进行?113 63?电流互感器局部放电试验如何 进行113 64?如何测量电流互感器极性?113 65?电流互感器变比试验如何进行113 66?电流互感器伏安特性试验如何 进行?114 67?电流互感器如何测量直流电阻115 5?6避雷器试验115 68?避雷器的试验目的是什么?115 69?避雷器有哪些试验项目115 70?阀式避雷器工作原理是什么?115 71?阀式避雷器试验项目与周期如何 规定115 72?阀式避雷器绝缘电阻如何测量?116 73?阀式避雷器电导电流及串联组合 元件的非线性因数差值如何 测量116 74?阀式避雷器工频放电电压试验如何 进行?117 75?阀式避雷器放电计数器动作情况 如何检查117 76?氧化锌避雷器工作原理是什么?118 77?氧化锌避雷器试验目的是什么118 78?氧化锌避雷器有哪些试验项目与 周期?118 5?7电力电缆试验119 79?电力电缆的试验目的是什么119 80?电力电缆的试验項目有哪些?119 81?电力电缆试验的一般规定有 哪些120 82?为什么电力电缆一般做交流作 耐压试验?120 83?电力电缆如何进行直流泄漏和 耐压试验121 84?电缆线蕗绝缘电阻值如何测量?121 85?如何计算电缆线路的电容电流和 充电功率122 86?高压交联电缆绝缘电阻试验项目 与周期如何规定?122 87?调频式串联谐振耐壓试验装置的 原理是什么123 88?交联电缆的交流耐压试验标准是 什么?124 89?低压电力电缆试验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