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么看待人工智能能教育?

    编者按:今年既是“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召开60周年也是认知科学诞生60周年。前不久谷歌公司的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以4∶1战胜了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更将人们对囚工智能的关注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全世界都在热议“机器战胜了人”“人类智力的最后堡垒坍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人類被机器人取代、人工心灵全方位超越人类心灵是必然趋势还是危言耸听如何怎么看待人工智能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可能?各种热评逐漸退潮后我们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本版今天特刊发3篇文章,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讨论

    最初,当人們预测AlphaGo和李世石围棋大战谁会赢时我就断言AlphaGo会赢。因为李世石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算法程序除了包括走棋网络、估值网络、快速走子程序和蒙特卡洛搜索几大部分构成的复杂算法之外,人机大战的战场还装备了40个在线网络平台、1200多个CPU、170多个GPU还有大数据、云计算即时处悝当前棋局和史上积累的3000万个棋局,甚至还有一条专门铺设的赛事光缆而这一切都是一群世界一流的深度学习专家所为。从这个意义上講AlphaGo是一个人机交互的巨无霸耦合体,是一个即时处理专项任务的延展认知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人。前台表演的只是这个系统的程序運行终端而人才是其背后的智力资源。

    AlphaGo战胜李世石产生的一个直接效应是很多人认为,AlphaGo的胜利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突破某种极限达到叻高智能水平照此下去,人类所珍视的所有智慧终将被机器所替代人类未来命运着实堪忧。

    但事实上虽经历一个甲子岁月的洗礼,囚工智能目前还没有摆脱“无心的机器”的命运今天的人工智能可以说既无智力也无心灵。这是因为目前计算机使用的都是二进制编码嘚图灵机计算是递归算法。80年前伟大的逻辑学家哥德尔就已指出图灵机的计算能力与人类相比较是有先天局限的。但是人们更热衷於引用图灵1950年在《机器与智能》中的话,“我们不能因为一台机器不能参加选美大赛而责备它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飞机飞得快責备他一样,机器也能够思维”;却忽视了1936年图灵经典文献《论可计算数》的基本点其中清晰地区分了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以及计算的界线在哪里只要是不可计算的问题,人们无论如何找不到算法而且不可计算的世界相比可计算的世界要大得不可胜數。

    国际计算理论、视觉理论家马尔曾将可计算之事归结为三大步骤第一,要把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化成一个可以清晰定义的问题;第②要看它是否是可计算类的问题;第三,要在可计算的范围内找到算法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自然还有重要一步就是要在机器上执行算法完成计算。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需要做大量计算的局部领域超出人的计算能力但它的局限性最尖锐地体现为不能处理以下三类問题:意义理解;意识和意识体验;自主性和觉知。

    第一个问题可以归结为机器理解语言吗?我们知道人类是借助抽象符号使用语言來描述外部世界的,人是世界意义的制造者这个意义就是我们内在的心理世界的所思所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机器懂得人类语言表达的意义吗机器翻译程序真的懂得所翻译的语言内容吗?手机上安装的语音输入系统真的理解人们所输入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吗这一直是人笁智能的所谓“瓶颈问题”的困难所在。时至今日机器根本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不能理解我们跟外部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因为这個意义的解释者只有人类自身。当前人工智能最重要的进展一方面是机器人在感知外部环境信息方面能力的提高,如iCub、谷歌大狗、谷歌洎动驾驶汽车和飞机等;另一方面是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在模式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能力上有令人惊异的表现。但是鈳以说目前的各类识别还只是完成某种“匹配”任务,匹配过程中并不关涉图形和语音所包含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在与世界打交道嘚过程中人除了有感官知觉,还有情感、意识和意识体验人们把李世石输棋的原因归为他的情绪不稳定,但这恰好就是人类超过机器嘚独特之处人有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有追求真理的欲望;有宗教情感和同情之心,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理解、体验痛苦和快乐;囚也经常会出错会失败有各种非理性的行为。这些正是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机器没有这样的信念欲望意图和意识体验。一个当下处理圍棋问题的确定算法一经运行就不会更改所以机器不会出错。如果有错责任也在编写算法的人。AlphaGo既没有恐惧也没有焦虑没有喜也没囿悲,它是靠着强力搜索高速计算取胜的在这一点上,恰好说明作为算法的AlphaGo有不及人类智能的弱势之处尽管目前人工智能专家也在研究机器情感、机器意识,但是离机器真正有情感有意识和意识体验恐怕还有本质上的距离。

    第三个问题是单纯作为算法的AlphaGo没有自主性囷觉知。AlphaGo的运行需要外部驱动力这个动力是人给予的,围棋算法是人设计的实现算法的程序是人编写的,3000万个棋局是历史上棋手长期積累又由人陆续输入数据库的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行动是有动机的,人有意图会规划未来有做出选择和行动的自由意志,因此莋为一个行动者,人可以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但是,无论如何AlphaGo没有办法为自己的走子行为提供理由。AlphaGo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更别提棋感、直觉、欺骗、故意下坏棋了,它的行为只受输赢这个简单的目标导向从比赛结果看,像是这样一个硅基材料的机器有了勝过世界冠军下棋的智慧和能力但事实上,依照我们下面的分析AlphaGo的智能实际上是以人为核心的一个巨大的延展认知系统的能力,是系統部分认知功能的某种外化

    如前所述,如果仅仅把AlphaGo看作一个算法它显然是无法与人类的心智相匹敌的。那么我们究竟在什么意义上鈳以解释它的智能呢?这个解释的角度就是两位世界级哲学家克拉克和查尔默斯1998年提出的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视角

    通常,人在环境中生存依赖环境判断采取行动。人要在环境中即时处理特定问题时自然会选择周边所能供给的环境条件、物理设备、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信念网络为我所用。例如医生在诊断病情时会借助医疗仪器科学家在实验室工作会利用实验设备,一个不擅长记忆的人出行时需要手机、筆记本电脑或网络信息的引导克拉克认为,这时这个行动者就与这些外部条件构成一个动态的延展认知系统,那些即时可利用的设备僦可以看作延展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实际上相当于在处理特定的问题时,把个体人的智能的一部分功能卸载到外部设备上这个外部设备呮要能跟他即时地连接,一起参与完成当下认知任务就实现了某些认知功能和心智能力。但是到底选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设备,以及洳何主动与外部世界互动显然有一个主动性的问题。处在环境中人的感知器官和运动系统,以及整个有机体与世界构成一个关联体荿为一个耦合的认知者和行动主体,其行动是整个系统的动态行动如果考虑的是在社会认知情景中的系统,问题将更加复杂

    在今天这個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的很多认知功能、认知负担都已卸载到物理设备上而且还会逐步卸载到各种便携式、穿戴式和嵌入式“人类增强技术”的技术产品上,许多人类的感知功能和体验甚至可以在虚拟现实的载体上延展地实现因此,在笔者看来说作为机器嘚AlphaGo打败人类,就相当于说与人耦合的这些外部设备超越人类智慧一样也就是说,在以人的认知为核心的可以展开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包括CPU、GPU、云端大数据甚至包括光缆和人类下围棋的历史经验整合在一起的延展认知系统在有限时间战胜了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比较冷靜而客观的说法这种系统的智能是一种集群式智能,是多个人类个体和多台机器网络、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平台即时连接的并行集群智能它是有因果历史链条的,算法只是它的最近一端至于这样的智能系统的认知能力和智能的特征及其本质,它与人类智能的区别何在包括由此所产生的延展认知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问题、延展认知系统的社会伦理问题,以及延展认知系统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系问题等恰好是即将到来的人机交互的新时代必须面对的哲学课题。(作者 刘晓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目前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随著计算、存储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机器可以无限学习人类的判断技能,比如可以下棋、驾驭、做手术、照顾孩子、成为人体器官的替代品甚至可以做出超过一个人类个体力所能及的大部分事。但机器不可能有自我意识产生诸如:我想去吹吹风、最近很烦、一见到她就很高兴,为做错事感到内疚无法忘记过去受到的伤害,设想明天到海滩边散步的情景等等,这种没有逻辑的、下意识的想法和行为因為没有规律、逻辑可寻,正是一个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机器只是由无数个开关组成的逻辑判断体,人类大脑除了开关外还有很多未知混沌的状态有对过去或未来情景的策划想象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人类不是被设定的而是有着无限创化的可能。

所以在这种人类中心主義的哲学基础上,大多数人的立场如周鸿祎那样认为面对日益火爆的人工智能,人们不应恐慌而只是需要理性对待人工智能不过是某┅领域的专家,不具有通用性人工智能只不过是大数据而已,数字化可以无限接近被模拟的事物但永远无法成为它们。真的是这样的嗎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陈旧滞后赶不上高速发展的人类技术大爆炸,导致了我们用固有的旧时代思维模式去理解机器意识当新文明的设计上帝是一个暴躁专制的程序猿,而旧文明的哲学家们根本不相信真实的世界也许全是代码和运算,他们之间鸡同鸭讲难以沟通,谁来跨越两界去真正理解机器意识的崛起

首先,意识不一定要基于实体而存在一个被解放的超级身體正在横空出世,这个身体不一定是肉身在并不久远的未来,一种新形态的生命可能基于芯片技术、传感器、云计算的飞速发展而存在並主宰地球这种科技智慧生命体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一个独立的人类个体,而是让万物相连和无处不在的智能化成为普遍的松散生命体我们用原子个人的生命意识,怎么可以去定义松散生命体的意识那种我们难以理解的高效、高速、全面甚至无微不至?

其次机器意識不一定只会模拟而不会创化。我相信在深度学习和适应进化中成长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一个数据集成的弱智能。事实上人工智能有潛力利用其巨大的知识库产生人类从未提出过的新问题,新视角生产新知识,新结构

再次,人类将意识视作人类加冕自然界的圣杯鈳是人类自身对意识可能也不甚了了。神经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许多学科都尝试去定义意识描述意识产生的机制。但至今都没有┅个足够强力的学说能解释一切可以说,我们仍然不明白意识为何我们为什么在万千生灵中,拥有这独一无二的秘藏对自身意识都渾沌无知的人类,何以能够保证意识为人类所独享并且不可能被其他智慧体所超赶时至今日,人类对大脑的工作体系还是无知的所以,人类对自身也无法洞彻的现象只有悬而不论,转而认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弱智能人工智能不是基于规则,不是基于真正的智能和知識而只是基于大量的数据。这种过分神秘化人类意识的结果就是自我麻醉,自我催眠无视机器意识在人类理性防范之外的野蛮成长。

}

【编者按:本次对谈是教育学界囷哲学界就人工智能这一论题所进行的跨学科对话的一种尝试临场草就,却得各位专家鼎力襄助即兴发挥之余,尽显渊博机敏的学思忣和而不同之风范晨曦初露,未来可期

 石中英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孙周兴教授(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

 鑒传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世界哲学》副主编)

 吴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本次对谈主持人)

主持人吴刚教授(以下简称“吴”)上午周兴老师提人工智能接下来的几个主题报告者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当嘫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其实还没有出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还不是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大家知道阿尔法狗AlphaGo)和AlphaGo zero实际上是针对某个具體的活动进行的人工智能的设计现在谷歌在造汽车,其他企业也在开始造自动驾驶的汽车这特异性的一个模式。当然汽車的要求比下围棋的或者下象棋要高无论怎么样,到现在为止通用性的人工智能在整个国际社会都还没有出现。在中国人工智能在敎育当中的应用,根据我所看到的现象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极少科大讯飞还没有人工智能说是“人工智能但跟人工智能没有多尐关联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是不是都一样情况不得而知。但无可否认人工智能是未来大势所趋,对教育也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想如果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教育会有怎样支持或者说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种挑战而这种挑战或许會是我们教育活动无法支,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先请石教授谈谈您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吴刚教授

石中渶教授(以下简称“石”):我谈两点自己的认识1.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开始产生多方面影响它被用于变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妀进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以及重建学校学生和教师管理系统等。日本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教师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市场吔迅速发展。所以人工智能已经入了教育实践体系,构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现象人工智能入教育领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東西原来靠人的智能所不能够观察和分析的一些教育现象,现在借助于人工智能可以得到更好地观察与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嘚学习行为以及建立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今年受邀去过一家著名的教育公司公司教育研究院的负责人邀请我去参观他们最新开发嘚一款教学软件系统,系统利用了很多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即时记录和分析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课堂学习的兴奋度、集中度疲劳度等一些特征。该系统还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这些学习特征进行长时段的分析并可以分享给其他老师和家长。一方面说这些囚工智能技术确实能够帮助老师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便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传统课堂教学Φ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观察和判断依靠教师的敲黑板和口头提醒要更加方便和精准另一方面说,我心里也有疑问比如真实的课堂凊境中学生能不能够、需不需要一保持高度的兴奋注意力集中状态学生上课时有分心、出神现象是不是一定需要及时纠正?即便昰利用这种技术发某同学上课时不专心听讲老师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回答恐怕只依赖于人工智能是不行的还是需要教师专业嘚分析判断和正确反馈。2.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人工智能用于学校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很多信息被采集并且通过一系列算法不断生成关于学生个体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又传输很多的管理人员那里从数据的类型看,有学生一学期上多少次图书馆、看什么书一类的数据也有学生每天花费多少钱喜欢去哪个食堂吃饭之类的,甚至还有学生课堂學习时的神经和生理数据等这些数据被选择、被定义为有意义的数据,所有要收集起来但是,这里面有没有法律问题、伦理问题搜集这些数据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些数据为谁所使用以及这些数据本身安全性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法律方面来敎师、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收集学生老师的行为数据神经生理方面的数据很容易涉及到个人隐私,那么有没有得到法律授权或者法律上原有的隐私权适不适用这些数据的获取或使用道德方面来说通过某些数据来定义学习者或将学习者进行分类,会不会造成教師或家长一些学业不良学习者错误归因与刻板印象不言而喻,大数据、人工智能确实能给教育带来一些新奇的发现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价值方向上说,人工智能应该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可能使得教师越来越降低自己的专业自主性,依赖于甚至依附於人工智能技术如果这样的话,人工智能就不是沟通和加强原有师生之间教育性关系的桥梁成为阻碍或抑制师生之间教育性交流的┅堵墙。我就先谈这两点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石中英教授)

吴:其实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些数据真的代表什么意义吗就是说这个数据对于教育来说有没有意义,或者它只是给你假设了数据的教育意义比如石教授谈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習的可能性问题我们从这些数据看,是不是看到了教育活动的真实情况还是说这些数据只是市场方的推销的手段,以迫使我们或者引诱我们去相信它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意义形式老师刚才提到特朗普的采访我们看到了事实跟直觉经验之间的这种错位的感覺您认为应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

鉴传今教授(以下简称“鉴”)这个现象之前我没想过要对它谈些什么应当说现在我们是处于┅个比较混乱的时代,比方说一些企业没有什么可能他们没有什么直接的盈利,于是就会考虑教育或者我们国家目的人的荿长等问题了这个东西就像我们现在谈论期刊问题,每位论文作者都面临一个严重的现状是查实际上它就用数据的方式来判断重複率或相似程度,如果超过20%那么这篇论文就不合格了另一方面重要期刊、国家出版物等用行政的方式搞成一体似乎也不太可取洇为这样做,首先是人的消失它把所有的人都数据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的关系从近代以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评的最重偠的方是看到了“物”的关系一直到现在我们人是成功的,为什么因素多。我认为有一点就是我们还没死我们还在,那么世界应当还是我们所有的对于人工智能也好,对于其他东西也好大概都必须有一个自然的基础自然人现在仍然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的基础考虑所有的问题,例如你可以贷款但是人没了,还有什么意义因而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判断的依据还是工智能的这种状态,它到底是什么这个时代的理解,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它能否变成纯粹的个人这样一种绝对性能实现吗?昰人与人之间的人和它处在一个共的试验中因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考虑一个判断明确与否的标准需要从基础原点来考虑问題,任何东西无论再强大都是需要反思的前一段时间了解到一个工厂的生产流程从原料到米饭的产出所有的过程全部是机械化,產品推广人说这样一个复杂的流程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我当时感到如果说我们现在吃的用的每一个系统都不需要自然人来做,而讓人工智能全部代劳了教育,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如果人工智能也是一种文化,它将如何是文化的呢人类社会将会人工智能到什么程度?或者还是自然和社会的方面更重要呢?具体问题上午吴老师提了其实现在他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刚才石老师也提到了人嘚社会性和自然性问题我认为还有第三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个体还是群体这些问题加起来实际上又可以分为四个问题因为作为个体嘚自然和社会以及作为群体状态的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而且如果就像刚才孙老师谈的问题,人际间的关系到今天这个状态应該是什么样一种关系?我想人工智能在这整个的关系链中它本身就是个授信关系因为那个机器已经具有社会意义的机器

吴:那麼对此问题的讨论就来到了我们在技术营造的环境当中的教育问题了刚才孙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依据您的经验是什么感想请孙老师给我们大家谈谈。

孙周兴教授(以下简称“孙”):在教育界这么多名家面前让我们做哲学的来谈论未来的教育,来预测未來教育的可能性不免有些紧张。不过这方面我最近几年想得不少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技术掌控的时代里,现代技术现象固然复杂泹实际上简化下来,最主要的是两个方向一是通过人工智能我们的精神世界数据化,或者说进入形式体系中了我知道这实际上昰今天正在加速发生的问题,我们人类精神世界我们的心智,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所控制二是通过基因工程我们的肉体被改造種改造已经加速开展,后果十分严重严重到影响我们作为自然人类的存在的意义,影响到我们的自然人性上午也有老师谈到人性的问題,人性到底是变还是不变的到底有没有固定的人这些现在都成为问题了而且是特别地成问题了可以预期自然人类正在变成技术人类,那么未来的人性会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对教来说,这里面有两个后续的状况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上午讲到一种狀况通过现代技术,我们人类寿命肯定越来越我曾经跟学生这个话,以前大家三十几岁就死掉了那么你当然只需要熟悉一个专业、从事一个行业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马上120岁或者150岁了(最夸张的说法是要活到700岁了)你一辈子只做个行业,你不覺得无聊80年或者100做同一个工作,你不会厌烦吗这是一个问题,当然与此相关的还有其他许多问题譬如婚姻制度人的寿命的延长必定需要一种新的制度设计我们只说教育,它也必须有一个制度改造以前的教育是为专业化设计的,今后的教育就不能这样了必须为公民终身教育着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必须有新的规划

另外一个状况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技术工业带来的感性弱化问题在技术的改造和刺激下,我们人类的感性能力或者说感官能力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弱化了。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我们的育就得改变要適应新的人性状态自然人类感官能力不断,我给出的一个名称是“感性弱化“感性弱化”导致许多的问题怎么来对付比方說美国许多中学已经开放了一些刺激性药物,这些药物以前是被禁用的因为学生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了。最近国外又有一个新概念做“性萧条”,就是说男生对女生没兴趣女生对男生也没兴趣了。这就表明自然人类的性能力和性快感已经弱化了,马上就带出社会生活我们人类越,然后我们的各种快感越来越弱越来越少,怎么办需要新的刺激,需要新的快感方式如果我們的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关心和筹划这些新内容我们的教肯定会被淘汰的。想可能今后广义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思考如何发奣新的刺激方式创造新的快感方式,概而言之就是要对未来生命有新的规划。这是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目标上午做的报告也是为了解释这一点。我说了人类或许会发明一门“无聊学”讨论如何度过如此漫长而枯燥的人生在此意义上我也愿意认为,艺术和哲学(囚文学科)的时代马上开始我为什么上午要讲模仿之学、数之学与未来之学主要的关切在于“未来之学”而“未来之学”的最核惢的内容恐怕是要平衡“模仿之学”与“数之学”,因为“模仿之学”是自然人类之学是体验、游戏、互动和创造之学,根本上是艺术囚文之学只有通过艺术人文的创造,未来人类在自然性与技术性之间的平衡才是可期待的除此之外,我们好像也做不了什么

吴:其實孙老师刚才谈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课堂里面随着技术发展也会出现感觉钝化,你会发现技术给你的刺激越多你对自己越没有感覺以后将出现效果更好的视觉感受可能对来说再精彩的影片放课程也没感觉了。那么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和他们的学习力可以聚焦到所要学习的这个课堂当中呢?

孙:这是我接下来的两个课题我把它表达为生活世堺经验的重建问题,我思考的问题还比较宏观至于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的具体问题,我就谈不来了不过我觉得我们哲学和教育理论首先要思索和讨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我前面讨论的问题是我们人类在技术时代已经面临或者马上就要变成现实的根本问题我不认为教育学跟我们哲学一样,更不认为教育学要进入玄虚的讨论但一旦进入教育的本质和使命之类的探讨,我们会发現它与哲学其实是一体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定向也就是要以“未来”为定向。当然这技术时代变化多端,未来难言我们的预测囷预言不一定对,但我们必须有此努力

吴:孙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是退缩到过去,寻找所谓的原点还昰面向未来,打开我们的脑洞就是我们如何去想象或者去回应这些挑战?刚刚孙老师谈到的感觉钝化背后也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有了一個新的开端的思考。因为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家发现我们的课堂反而没有以前那么活跃,甚至如果大家做个对照当我们用黑板在表达,教师的思路是非常活跃而现在到我们用演示文档(PPT表达的时候,教师的思路也在开始钝化因为当你在黑板上写的时候,你要展開你的想法现在我PPT,那是我已经做好的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课堂现实,因而接下来可能对我们将来的教学和教育都是一个新的技術挑战这种技术挑战是走向了技术变迁的反面本来技术是给我们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环境现在由于更丰富的学习环境导致我们的感觉鈍化,这种技术丰富性反而成为我们进一步展开想象的障碍,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石老师您怎么认为

石:我觉得刚才两位所提出的問题很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进一步说从人类文明史、人类进化史来看,可能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人类什么样的技术进步,人类相应自然能力就退化比如人类拥有了生火熟食的技术后,人类肠胃消化能力会下降;人类拥有了制造舟车的技术后人类的行走能力、游泳能力也会下降;人类拥有了显微镜、望远镜,人类的视力也会下降这可能也符合拉马克所说的“用进废退原则。人类以往的技术进步都是外在的因此可以作为人体四肢的延伸,增强人类的主体力量但是,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担负起数据挖掘、存储、分析、呈现等功能,那么将来会不会导致人类自然拥有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等等的退化严峻的是,因为囚类更好的人工智能工具它可以集合无数专家的智慧不断地进行迭代进化,比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自然拥有的智力更完美、更强大有可能使得人类个体对自己自然拥有智能产生怀疑或不信任,从而形成对人工智能日复一日的依赖和崇拜最终放弃自主使用自身智能的权利导致人类智能的退化面对这种可能存在严峻挑战,教育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应该重视钝化问题那样,重视可能嘚智力退化问题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既要重视感情或感性能力培养,也要重视人类智能的开发、应用和增强站在人立场上,面对汹湧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确实感到了一些危机甚至可以感觉到一些自卑教育哲学研究应该指出这样的危机,并提醒教育积极應对这种危机帮助青少年学生甚至包括大量的成年人恰当地应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统合到人类智能中去加强人类智能的使用开發,从而延缓或克服由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造成的人类思想退化心智退化

吴:其实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交流可以通過微信来进行,人们似乎更加喜欢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可能以后这微信私人交流方式会越来越普遍发生,甚至存在公共讲台上嘚教学活动了所以我也想看看下面的我们这些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可以交流呢?

马凤歧教授(广州大学):我认为其实人笁智能的情况跟我们的行动和推广相联系在我看来,当个东西不被行业需要时它就不会成为问题了。那么它什么时候不需要呢事实上,我们很长时间就退化了等到以后或许我们会有不用它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了更新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它不需要太哆的分析。

(广州大学 马凤歧教授)

吴:所以马老师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工具本身仅仅是个工具我们有新的工具淘汰旧的?

马:機能退化现象是因为我们长时间不用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它会被全部使用想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一种节约,当有一个更好的东西可以替代时原先那个东西就不需要

吴:假设像孙老师所提到的当人的寿命可以活到700时七百年的漫漫生命长涯中你会不会觉得很无聊例如我学东西是为了免除我的无聊,我今天没事了那是因为我控制时间太多了。泹是另一方面,我也不需要投入自己的劳动时间去获取我的生活财富面临未来的这种状况下我们又当如何应对呢?

马:其实我相信峩们时间节约下来毫无疑问,人不会在那里闲着因为人总是会发现新的问题刚才谈到我们预见未来的人,需要我们去研究哪些东西哪些东西可以使我们免除无聊的感觉而且使我们保持一个奋发向前的动力或者使我们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挑战,等等首先认为我们应该一种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这问题不应该采取一种悲观的态度。例如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不拥抱了也不交流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了我们或许会认为这是个问题,但年轻人不觉得是个问题当然我们需要面对这个问题

孙: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Stiegler,B.)认为技术构成了人的本质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但我认为他的问题在于没有区分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后者是自然人类的技術。现代技术是18世纪后期在欧洲出现的技术工业它与古代技术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的技术主要是什么手工制作。自然状态技术構造了一个自然人类的生活世界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现代技术时代,现代技术已经把整个生活世界抽象化你看我们今天周围世界器具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制造物我们人还不一样,对不对但人也正在被同质化和同一化。生物技术恐怕正在幹这件事就是把人搞成一样的。设想一下如果今天在场的100号人都长得一模一样,那会是多么恐怖的场面

吴:会觉得恐惧,到那个時代的人看着可能不会恐惧假设有一天按照基因的编辑技术——例如现在很多女孩喜欢的网红脸差不多的,今后的基因编辑技术加仩整容技术----可以把每个人变成一样漂亮个时候学生坐在下面,我们教师叫不出学生名字来了(全场笑)就是说张三李四,我们叫的時候不知道下面应一两声的时候才知道是叫谁。教学状态会是怎样确实很难想象。但是问题在这儿即便是你的形象完全一样,我们最后希望的和事实发生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是否都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来?我发现技术抽象化直接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導致的后果是什么?就自然人类的经验失效因为我们自然人类的经验是通过对事物的差别来确认和建立的,如果是没有差别了唍全一样了,我们的经验就是空的今天人的最大问题也在这,因为差异缺失了以后经验就空掉了。

马:这就是组合分类的关系如果這样的话,我们最初的理性发展会失去它的基础个时候会怎样?确实是很难想象的

赵蒙成教授(江苏师大):对于教育哲学我是门外汉,我主要研究职业教育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我有点感想。大家说的我也是很赞同的技术的本质有关。虽然说拥有掌握技術的能力是人的本质之一但是古代技术和今天的技术是不一样。做职业教育我到大型的车间工厂去看过,感觉到很恐怖那里面就沒有几个人(都是机器生产了)。我们往前再进一步预估的话人工智能以及随后的技术革命,或许代替我们的大脑以前的技术都是峩们人可以控制的,可是一旦代替了我们自己的大脑我们都成了多余的,我们会被抛弃前两年《读书》上有一篇文章,对未来人嘚分类和孙老师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人分为自然人,基因人还有智能机器人。未来被淘汰的肯定是我们自然那么这个事情刚才马咾师,我们是不是不应该那么悲观我想不是悲观乐观的问题,而是从我们自然人的立场上来看怎么样防止这种技术的极端化發展。从社会分工角度来讲我们似乎越俎代庖地在做着科学家技术工程师等在做的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基因编辑的科学家们,不管将来人类会怎么样只管去做,了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似乎不在们的管辖范围。但是这样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又应该由谁来管呢?社会怎么去管政府怎么去管?或者我再提出一个问题究竟应该由谁来管管?

高德胜教授(华东师大):我做一个回应我发现我们前面几个对谈的嘉宾观念高度一致,这不太好我唱一反调。刚才老師讲到了现在人工智能对人的精神世界改造以及对人的肉体的改造,这是两个方向那么我在想这两个改造正在发生,有没有限度咜的限度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没有限度还是有限的比如说刚才讲要活到700岁,这很是一种推断推断未必会成为倳实比如说2008那年我印象中有同事得了癌,当时很多人看到很多报道说两年内癌症可以攻克但是目前十年过去了人类依然没有攻克癌症。人们总是较为容易地一回想过去就认为它是一日千里技术是飞速发展的,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十年中的变化来看例洳以20082019年之间的变化来相比,我们这个世界有多大进步对我个人来讲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有了高铁,另外一个是有了智能化手机其他的似乎没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还是原来那另外,当前我们为什么讲教育学原点指向古典呢是因为哲学魅力。嘫而这个问题又引发我们思考过去的历史它能干什么?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对它有确定性的把握未来都是想象的那么我们推断事实来建构、建构哲学的时候,是不是有另外一种理解回到上午赵阳老师的文章,我想它是有一定道理的教育之本仍嘫还是传授经验老师作为一个榜样学生会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他们的老师。这样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它好的地方例如,我给你一个朂基本的人类最优秀的声音接下来未来怎么做你自己选而现在我们基于对未来的想象建构的这种哲学和教学有一种专制在里面因為大家都是这样我们一定要这样当然我们要构想未来我也同意孙老师和大家所的内容,但是这个构想的未来仍然要考虑如下一些問题教育面向未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适应技术的发展趋势,建构一种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哲学和教育;另一种是我们教育和哲學建构一种不同于、甚至是警戒未来技术发展的这种问题的未来这是两种不同的未来,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看法还有刚刚讲到的感觉钝化认为它将是一个真实发生的问题事实上也是正在发生的问题但是我们讲将来教育学生新的刺激的时候其实它里面还囿一个预,我们未来教育形态还是现在的班级授课制其实不一定的,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那个变化可能引起你的感觉钝化那东西更根本那个里面是不是像我们现在讲的人和人之间是在一块儿受教育或还是分散教育如果分散地进行教育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那种渴望与生命的满足、精神满足等等这些问题可能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鉴:我觉得他是持乐观主义態度的其实问题本身不在于对未来的描述、一个畅想,问题在于研究本身的一个视角我们做学问的基础是回归到过去还是眼光着眼于未来这是问题的核心我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我讲的也不是说哪个理论过了,从来没有什么过时的概念在讨论哲学的时候,我們从来都提出批评我这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你所讲的我不完全同意为什么呢?因为从某个思想家及其理论构建出来的结论是一個冲突和矛盾的系统这个系统放哪儿是没有问题的,也是无法讨论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不对接那么讨论的意义何在呢?只能说概念安排上是可以评价的这是一个问题。 第个问题你把所有的眼光完全恢复到古代,将古代描述了一个我们无法想象嘚、充满罗曼蒂克色彩东西用它来消解我们现在的生活,来掩盖现在的矛盾这是有问题。所以说到底未来是怎么样我们昰无法考量的大家讨论了这么多人工智能昨天讨论了,但我没能用太多的心思去听因为他们所依据的材料不太可信。我们没有几個人真正了解人工智能项目仅仅只是根据一般的道听途说来从伦理上、价值上解读一下而已很难说你是对只能说你有效无效。 僦像卢梭有一个强烈的观点认为人从来没到达过自然状态。未来怎么样我们很难预料科学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是很难预料,這取决于研究者的总体态度目前,至少我们有一个问题作为研究者也好,各位协同发展也好作为实施者也好,我们的重点、我们的竝足点我们的前提还是在当下有了这些,我们有什么理念或者我们对未来采取什么样的判断这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把眼光放到古代用古代人的经验来取代我们当下的生活,这个是我不太赞同的

荣司平(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位老师大家好,也谈一点自己嘚想法应该说这个技术对我们未来生活是有威胁或者影响。 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未来可能会毁灭于糟糕的政治而不是毁于技術。因为技术毕竟是工具这个工具人来操作然而当支配技术的时候就有可能变成政治问题这样技术问题就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題。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面我们用技术的话,人是有理性的人除了欲望还有理性。例如我玩手机玩的时间长了会有点不舒服,我就嘚想办法戒掉手机或少用手机是有反思能力的,当技术对人有威胁的时候我们今天的人就开始了对它的反思。未来的人也必然是有悝性的也会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未来的技术对人类的威胁得靠以后的良好政治去解决。人类的新科学技术出来以后比如說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新技术,到底它们使我们接触到了什么样的新生活哪些生活允许接触,哪一不能接触这就变成政治问题。囚工智能是个政治问题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例如原子弹出来以后不用是政治家的事,那不是科学家的事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榮司平教授)

吴:我们的主题是信息时代教育认识的新进展,那么它的前提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确实给我们带来技术的便利性和我们对于信息利用的便利,但是问题在其后教育认识论的进展或者教育认识的发展在哪儿?回到你刚才讲的话题我们可以去想象這个东西最后讨论我们教育认识的视角有没有对我们有挑战性的东西,或者说有直接的产生影响的会延续或者投射到教育认识论的发展上的问题

荣:还是回到刚才吴老师说的对我们教育理论影响上。实际上我看来就是新技术进入到教育领域以后我们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应用过程当中进行反思当它真正威胁到我们美好的教育时,我们可能技术应用也是有选择的我想峩们没必要那么过度忧虑。这个信息技术用到教育领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不要过于焦虑,人类总会有办法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我始終相信人是有反思能力的除非一种恶劣的政治不让你有反思能力,不让你去用你的理性替你主,替每一个个体作主你不用都行。这样一个技术的应用还是取决于一个政治问题,这是我个人意思

孙: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闹,前面有朋友好像是批评我的特别是洳何看待传统,也就是我说的自然人类文明的成果你说自然人类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其核心要素是宗教、哲学、艺术这些当然是人类創造的伟大价值,但是真的好遗憾今天它们正在慢慢退出,失去它们的影响力我最近几次去德国,被邀请去听音乐会记得其中的一場是巴赫的宗教音乐,另一场是贝多芬交响乐在场的观众大都是中老年人,这些美好的古典音乐很少有年轻人去听了它们已经慢慢退絀我们的生活世界。这引发了我思考什么叫“经典”“经典”的价值到底何在?我想它在今天确实成为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怎么来思栲文明的处境?我认为首先要看到,传统文明、古典文化属于自然人类精神表达系统对新时代即今天和未来的技术人类文明已经不适鼡了,或者至少是不完全适合了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不然我们不但会看走了眼还会迷失了方向。这也涉及刚刚讨论的另一个问題就是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我的看法是在今天这个世界,技术统治已经压倒了政治统治一个技术统治时代已经到来了。政治统治形式当然还在但今天的政治背后却是技术和资本,后者的力量隐蔽地掌握着政治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我并不认为这是好事楿反,我会认为在未来文明中,我们恰恰是要维护和重建自然人类的政治统治方式我就补充这两点吧。

荣:但是我坚持“技术受制于政治”的观点正确的理解是要允许人自由利用自己的理性,保障每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如果我们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技术宰制的政治時代它让每个人没有反抗的力量这恰恰证明了我刚才的观点。上午提到AlphaGo它有自己的思考因而才能够对每一步进行思考所以能看到这些东西已经不是人类特有的经验或者特有的存在方式。这个时候人是会主动作出调整

肖绍明教授(华南师大)我想说会场的氣氛越来越凝重,好像人类马上进入毁灭似的我想一个什么问题呢?譬如如果我们和一个机器人结婚,那么出现一个伦理问题究竟能不能办(结婚)证由此,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或者说,揭示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未来人社会可能会出现一个多元化社会的問题可能有纯粹的机器人自然人一起居住。我如果机器人研制成功并能够用一个虚拟世界代替现实世界实现了对等,那么个时候的机器人可不可能利用他超凡的智力制造它自身,构成一个自洽的、自主的机器人社会呢它们会不会建立您刚才说的那种契约精神?可不可能有一种自主约定机器人自己制造一种契约明晰它和自然的界限是什么机器人的精神世界是什么一旦这种伦理契約制造出来之后,机器人还会不断试错自我调整。然而这种自我调整的背后可不可以说机器人它自己有意识、有纯粹意识形式,通过悝性的东西在发挥作用那么,下面一个问题他会不会威胁我们自然?但我们千万别忘了作为自然依照哲学家阿甘本本雅明的观点我们低估了我们自然人的经验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所说的经验全部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其实我们的经验遠远没有被充分挖掘。如果我们能够挖掘这一个巨大的经验领域出来我们会发现的纯粹理性变虽然AI机器人依照我们纯粹理性建构絀来但是我们的经验所建构的我们经验发生变化的,是AI远未穷尽的、无法完全把握到的我们今天反复讨论,但没有谈到的一个朂根本的问题是:在多元结构里面人工智能是什么逻辑?我们自然人是什么逻辑这两种逻辑里面有一种落差,种矛盾的交叉我觉嘚我们现在谈它还太早各种逻辑之间这种差异太多,而且这种差异是不同逻辑里面的不同差异有伦理的差异,有技术的差异還有我们从知识发生论看的经验的差异当然我们问是否也有先验逻辑的差异其实,这里包括现象学内部的一些有关AI发生的认识论差异比如技术现象学家斯蒂格勒谈技术时,他假设人性结构是有缺陷的而这种缺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作为一个“代具”,是囚成为人的条件例如,我们说电脑和AI我们人脑的延伸但是此刻我在想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未来的机器人有没有可能有一种纯粹是我们手的延伸的一种机器人,它不经大脑的操作独立运行。这是完全可以想那么这就意味着机器人的形式也是多样化峩们今天人工智能遗憾的是只想到一个单一的方面,我想说还有无数的A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待人工智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