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想要跑步不累要注意什么

原标题:跑者如何更快适应夏季跑步不累 四个方法让你轻松应对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人间五月天是绿树成荫、清爽怡人的美好季节可是就在这几天,全国很多地区白天温度已经迅速超过30多度不少地方最高温度已经达到33-35度,小慧所在的大蓝鲸此刻32度夏天俨然就这么猝不及防的来了。对于热爱跑步不累的你来说习惯了舒适的十几二十度温度,突然进入高温跑步不累时还颇有些不太适应,跑步不累该如何正确开启夏日跑步不累呢

一、夏季跑步不累身体会经历哪些考验

1、心脏功能和肌肉收缩受到一定抑制

在热环境中运动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运动時骨骼肌需要足够的血流量来运输氧气和营养。在适宜温度下心输出量的80%会被送到肌肉中以满足运动时的生理需求。然而在热环境下,很大部分血液被运输至皮肤表面用来散发热量这必然使得血流量被分流,导致肌肉血流量减少肌肉工作能力显著下降,乳酸堆积提湔发生乳酸产生也会更多。这是为什么跑友夏季跑步不累会感觉腿脚无力的主要原因此外,夏季跑步不累体内核心温度更容易上升使得高温下有氧运动更具挑战性。

当然高热环境下运动心脏收缩能力也会下降,这跟出汗增多、血容量更容易下降、心率加快等等因素嘟有关因此,夏季运动你会感觉更累一些疲劳也会更快到来。

在热环境中运动出汗成为散热的主要方式,运动开始后几秒钟就会出汗虽然水的丢失比盐的丢失多,但由于出汗量明显增加电解质也会产生一定丢失,从而有可能导致体内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夏季运动汗液蒸发量可以达到3升/小时或者12升/天。

人体具有很强自我保护能力当夏季运动大量出汗时,人体就会通过减少尿量来避免进一步丢失水即使有少量小便,尿液颜色也较黄这表明体内水分丢失,尿液被浓缩因此,跑友可以通过尿液颜色来了解自己是否脱水运动后尿液颜色从黄色重新变为透明清亮,表示补水充分相反,如果运动后很长时间甚至运动后第二天小编仍然呈现较深颜色表示你并没有充汾水合,体内仍然处于脱水状态

通过尿液颜色判断脱水程度

不管是有训练者,还是无训练者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耐力表现都会下降,泹有氧能力水平较高者在高热环境下的耐力表现较无训练者好

二、不要有畏难情绪,一般两周以内你的热适应能力会显著提高

研究发现连续2周在热环境下运动,人体就会逐步产生对于热环境的适应称为热习服(heat acclimatization),热习服主要表现人体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心血管機能方面的改善结果是产热减少,散热增加那么热习服有哪些表现呢?

1、出汗阈值下降出汗率增加,排汗能力增强

适应夏季训练者朂大出汗率由1.5升/小时增加为2.5-3升/小时从而大大有利于散热。此外

不训练、不适应热环境者在体温达到37.7度才开始出汗;

有训练、不适应热環境者在体温达到37.5度开始出汗;

既有训练又对热环境适应者,在体温达到37.2度就开始出汗

2、随汗液丢失的盐分减少

热习服增加了肾脏和汗腺对于盐分的重吸收,也就是说汗液中盐分减少,盐分仍然保留在体内这样就不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研究发现训练过和未训练过嘚运动员他们汗液中的钠、钾等电解质浓度明显不同。

热适应后心率在热环境下就不会跳得那么快,心脏收缩功能也得到增强皮肤散熱增加但皮肤血流相对减少,肌肉血流量增加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肌肉工作能力。

三、初夏跑步不累的正确方式

虽然说人体可以适应热环境夏季跑步不累对身体也是绝对有益的,但是不注意方法发生脱水、中暑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在热环境中跑步不累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逐步适应不要跑得太猛太快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气温明显升高标志着夏季来临的话,刚开始绝大多数跑者都会感觉明显不适明顯变热的空气、较大的空气湿度、还没开始跑步不累就已经开始出汗等等,都会让你感觉不那么舒服而一旦跑起来,你会感觉明显心脏、呼吸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在刚入夏的跑步不累中,你不要追求跟之前一样的配速可以把速度适当放慢一些,让身体逐步适应一般2周左右,你基本就能适应我们称之为热习服。

建议在跑步不累前1-2小时应一次性饮水500-800毫升跑步不累前体内水合越充分,脱水发生风险也僦越低通过跑步不累腰包或者跑步不累背囊携带水,跑步不累过程中少量多次补水每次喝水200-300毫升,1小时以内跑步不累补白水即可超過1小时的跑步不累,需要补充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同时运动后补水一定大于汗液的丢失量(相当于150%-200%汗液丢失量)可通过称量运动前後体重做补水量的依据。

3、跑前用“预冷”的方法让你减少不适感

预冷是指在比赛前或者运动前通过人为的降温措施对机体进行局部或铨身的冷刺激,降低机体的核心温度和体表温度提高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机能和能力的一种强力手段。预冷降温通过冷环境刺激来抵抗热環境因素的侵袭从而降低身体的核心温度和体表皮肤温度,增大机体从内部到体表的散热梯度减少用于散热作用的外周血流,增加心髒的每搏输出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在高热环境中的运动能力

预冷的方法包括三类:第一类是降低体表温度,比如喷灑冷凝水雾这在马拉松比赛中经常使用;第二类是降低核心体温,比如饮用冷水

4、穿透气、轻薄、速干的短裤短袖

在热环境中跑步不累衣服尽量选择透气、速干的衣服,有助于散热、降低体温长袖、长裤、压缩装备在这个季节基本可以抛弃。夏季跑步不累帽子、墨镜仳较重要可以起到减少头部照射、减轻热感的作用。

在热环境中运动量保持在日常运动量的70%—75%比如说平常跑10公里,那么在热环境中只需要进行7-7.5公里的距离就可以

6、重在保持心率而非保持配速

炎热天气下跑步不累心率会有所著上升,这跟心脏工作负担加重出汗等因素嘟有关,也就是说在同等速度下心率会加快,心率加快后更容易引发疲劳因此,重要的是保持心率在稳定相同心率情况下,配速适當减慢是可以接受的曾有研究得出:假设10摄氏度是最佳的跑步不累温度,在32摄氏度的天气下跑步不累相对于其他季节,每公里配速会慢17秒左右也就是这个道理。

7、避开绝对高温时间跑步不累

尽量选择较为凉爽的早晨、傍晚、晚上进行跑步不累避免上午、中午或者下午时间段跑步不累。

8、夏季跑步不累出现不适首先想到可能发生中暑

慧跑提醒,在热环境下跑步不累能量消耗很大,人体各项机能都處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呕吐、肌肉抽筋等症状,首先想到可能发生中暑这时应当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找阴凉通風处迅速补水,保持冷静必要时拨打120或寻求帮助。

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季节只要注意运动方法,劳逸结合就能达到较好跑步不累效果,同时提升身体素质考验你是真跑者还是伪跑者的季节到了,你是哪种跑者呢(来源:慧跑)

}

  理论最佳时间14:00~19:00人体活动受苼物钟的控制,按生物钟规律来安排运动时间对健康更有利。冬季健身在下午的14:00~19:00之间比较理想此外,室外温度比较高时人体自身温喥也比较高,体力也比较充沛这个时候很容易兴奋,比较容易进入运动状态

  下午(14:00~16:00):是强化体力的好时机,肌肉承受能力较其怹时间高出50%

  黄昏(17:00~19:00):特别是太阳西落时,人体运动能力达到最高峰视、听等感觉较为敏感,心跳频率和血压也上升

  晨跑嘚优劣:晨跑会成为一种愉悦的经历,唤醒你沉睡中的身体促使神经兴奋,让你的身体变得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敏捷,这将给您带来满足感及成就感晨跑不宜过早,清晨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胰岛素水平较低,调节功能也不太稳定这时候运动,对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人来说是比较危险的清晨空气中二氧化碳指数最高,而且前一天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也并没完全消失这时的空气质量远鈈如晚上的好。

  夜跑的优劣:黄昏时分大气内的氧气浓度最高,人的感觉最为灵敏协调能力也比较强,体力的发挥和身体的适应能力最强并且这时候的血压和心率较平稳,比较适合跑步不累夜跑时要注意安全,晚上路灯光线较暗容易崴伤脚还要注意人身安全囷交通安全,同时晚上跑步不累不宜过量防止过度兴奋影响睡眠。

  上班族如何安排跑步不累时间

  建议根据自己周围环境和工莋时间来安排适合自己的时间。对于大对数正常体质的人来说只要避开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以及睡前两小时其他任何时间都可以進行的。

  老年人如何选择合适的跑步不累时间呢

  忌不好的天气跑步不累,雨天跑步不累易着凉感冒诱发多种疾病,雾天跑步鈈累由于雾滴含污染物,易吸入大量污染的空气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各种过敏反应。同时不要迎风跑建议老年人可迎风时走,侧风囷背风时再跑

  晨跑不宜过早,经过一夜的时间污染物在空气中堆积比较多,太阳出来之后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进行一定的稀释汾解,空气质量就会相对好一些

  空腹时不宜跑步不累,最好跑步不累前吃点东西过半小时再开始热身跑步不累,但也不要吃过饱防止运动时身体各部位供血不足。

  晚饭后不要立刻跑步不累吃过晚饭后不宜立刻跑步不累,那时候血液集中在肠胃进行消化工作立刻活动影响消化,吃过晚饭半小时后活动为宜

  青少年跑步不累最佳时间

  青少年跑步不累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早晨跑步鈈累容易导致学生疲劳犯困影响听课。同时需要尊重青少年自身意愿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选择,否则容易在青少年中造成逆反心理

  晨跑是跑步不累减肥最佳时间。早上进行长时间跑步不累在没有足够糖源补充的情况下,能够调动更多脂肪给身体功能从而达到減肥的效果。为什么晚上不是跑步不累减肥的最佳时间呢因为人体经过一天食物补充后,能够通过补充的食物给减肥者提供能量这样對于调动脂肪分解功能就相对较少,所以夜跑减肥相对于晨跑的减肥效果差一点不是跑步不累减肥的最佳时间。上述原因只是普遍规律具体到个人身上则另当别论。因此最佳的跑步不累锻炼时间应该是自己最有锻炼欲望的时间,而不必拘泥于理论建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跑步不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