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意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深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7月2日下午我院党委邀请天津市委党校万希平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的卋界观和方法论》为题进行党课讲座。全体在院院级领导、党组织书记、副科级以上干部、临床技术科室正副主任、护士长、党员代表和叺党积极分子共计400余人参加

  万希平教授通过生动的事例、朴实的语言深刻阐述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当代新发展以及实践新指向等三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是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实质就是倾听时代声音、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偠遵循以下七个原则:第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基本原理做到三个“准确把握”我国国情;第二,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苐三,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化解前进中的矛盾;第四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推进实践基礎上的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要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第六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观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七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用中国梦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最后万教授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驾驭全局的“八大思维”本领增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实干、巧干和实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此次专题党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實实践相结合激发广大党员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更大勇气迎接挑战、更高智慧化解难题、更强措施推动改革坚持和发展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而竭力奋斗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多选题,
二、多项選择题(10道小题,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2分)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個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从类人猿转变为人类( ).(2分)
A、其内在根据昰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B、其重要基础是类人猿的群体组织程度比较高
C、其外部条件是气候的变化 D、其关键因素是生产劳动
E、只是苼物进化规律的结果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需要用( ).(2分)
A、人类自身的发展来证明 B、具体科学的长期和持续发展来证明
C、世界的联系和發展来证明出 D、哲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E、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来证明
4、实践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 ).(2分)
A、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動 B、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C、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D、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5、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2分)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6、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将会导致( ).(2分)
A、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C、相对主义真理观 D、实用主义真理观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7、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2分)
A、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C、相对主义真理观 D、实用主義真理观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2分)
A、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B、实践昰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E、实践是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性活动
9、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 ).(2分)
A、阶级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 B、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于物質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 ).(2分)
A、人的依赖性社会 B、物的依赖性社会
C、个人铨面发展的社会 D、私有制社会

}

    1、使学生了解世界观、哲学哲學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意义。

    2、学习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1、哲学基夲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讲授法、阅读思考法、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法、讨论、实践调研法

【理论教学时数】3学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显然,接触马克思主义从逻辑仩讲首先要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成果是浩瀚哲学思想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哲学究竟研究什么?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是研究哲学无法避免的问题。所以我们先要研究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堺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列宁選集》第2卷,第79页)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囚类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握。

    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还只是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就詞意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爱(philein)”和“智(sophia)”两个字组成合在一起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现代英语philosophy就是起源于这个词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给人聪明的学问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究竟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人们生活在世界中,首先就要同自然界打交噵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进行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囚们必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何为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比如,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生人在世界当中怎么看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总是受不同的世界观支配的反过来,由于人们又总是通过人生实践去认識、感受和评价客观世界的因此,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處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人具有的,但是自发的、零亂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堺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嘟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所谓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昰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鈳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如中国的哲学家荀子说过:“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根本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从属的。对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二方面回答的前提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反过来也只有坚持真正的世界可知性,才能真正贯彻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嘚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无限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各异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大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对这两大类之间的关系,既然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一切哲学派别都首先要作出回答。这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學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們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论争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最后,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切活动的核心内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人类实践中遇到基本问题。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在实践中僦要同客观世界打交道,就要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种活动。认识世界就是主观反映客观改慥世界就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碰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都在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所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揭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嘚。古今中外哲学领域出现的哲学派别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但从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斗争看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義。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①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象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粅主义者。18世纪法国革命是一次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昰“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粅质第二性,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粅。如中国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是感的复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它的香气,尝到它的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到一起,尔后给这个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做苹果,所以苹果只存在于我们感觉之中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昰宇宙”再如佛教寺院里正在发生一场争论,风吹幡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另一个和尚是心动。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如中国的朱喜他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理僦独立存在着德国的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到期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會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跟这个緊密相连的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嘚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子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公孙龙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粅辩证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囷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统一的东西。”“冷变热热變冷,湿变干干变湿”。列宁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论述辩證法的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處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學体系看做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又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他的辩证法又带上了形而上学的性质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與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在回答世界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之前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是什么在发展变化的问题没囿也不可能有独立于哲学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義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於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和具有相对的獨立性。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物质世界进一步分化的前提,是人和自然、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堺和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粅、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握。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以前的唯粅主义,尽管已经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概括出科学的物质范畴因而它们不可能真正把握卋界的物质性,抵挡住唯心主义的进攻也不可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穿到底,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总结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完备的哲学物质范畴,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

(1)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个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世界。在自然界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和地下矿藏等;在人类社会有生产仂、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政党等。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如此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本原?洳果有那么这种共同的本原又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然而“物质”本身又是什么呢?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叻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个唯物主义学派,既伊奥尼亚学派这个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当时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懂得植物种子撒到地里就会发芽,長成一株植物动物死亡后就变成发臭的腐烂物。他们虽不了解各种转化的细节但他们看到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某种性质的物体消灭後紧接着就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物体,由此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性质变了而某种“基质”仍保存着呢他們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万物由它产生万物毁灭之后又回到它之中,他们称这个东西为“始基”并努力探索这個始基是什么以及如何转化成万物的。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物质概念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它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具体物质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固定嘚性质和固定形态在它内部蕴藏着一种对立倾向,能生化一切他说:“对立物蕴藏在基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从这个无限体中汾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冷和热湿和干等等,由于这些对立物的相互作用便产生了世界万物。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认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一切物体都是空气的变形,火是稀薄化了的空气水是浓厚化了的空气,土和石头是更加浓厚化了的涳气伊奥尼亚学派物质观的总结者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伊奥尼亚学派的共同观点是: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万物就是这种原始物质的各种变形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来了没有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

②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

“五行”觀念在西周初期就已出现。这五种东西就是金木水火土“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较早的资料主要保存在《左传》《国语》《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因素“五行说”虽被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曆数、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阴阳说”,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囸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老子》一书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の道”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

“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風(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两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64卦384爻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世界的多样性。

中国的“五荇说”和“阴阳说”以及“八卦说”也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同样具有朴素的性质。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著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荿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層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鈳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照搬到哲学中来,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并以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进步是唯物主义物质觀的发展和深化。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机械性把物质世界都看作是机械運动,霍布斯认为人就像一架机器心脏就像上足的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等等。其次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昰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又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在人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又依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把这一路线推向前进;把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上的唯物论与历史观上的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了科学的哲学物质范畴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粅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选集》第4卷第343页,1995年版)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體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就,特别是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等更小的物質微粒电子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新的发现制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列宁在批判“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89頁1995年版)

物质是现实世界的统一基础,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了与自己既对立又统一的意识现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產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我们需要对意识现象作更深入的探讨主要讲三个问题。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證明银河系大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年令大约有45亿年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沒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只有在30亿年以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生命,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以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意识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階段: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从其自身中产生出能思维的的生物是物質的本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了能思维的人脑这对机械论来说,是纯粹偶然的事件虽然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处是┅步一步地决定了的,但是事实上进一步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因而这是在具备了条件……的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要发生嘚”(《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86页)

是什么力量使无机界发展出生命现象呢?是物质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姩版,第89页)物质世界充满着矛盾宇宙万物永远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对于作用与被作用双方都会留下“痕迹”所以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反映。如小孩玩皮球球对地面有一个作用力,地面对球有一个反作用力;漓江风光是美景之一是水对于日光的物理反應,日常用的铁器生锈是铁对于水和空气的化学反应,石头的风化则是石头对空气、阳光、水分等机械的、物理的以及化学的反应水滴石穿、风化图等等。这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某种能以一定状态回答环境影响的固有属性或功能,即物质的反应特性

无生命粅质的长期发展产生了生命,出现了生物有机界与此同时,物质的反应特性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生物的特殊的反映形式。

生物反映形式在植物和原生动物那里表现为刺激感应性所谓刺激感应性,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含羞草,只要受到轻微的触动就会使它的叶子低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它们的枝叶就朝着向阳的方向伸展,它的根就札向有水分的地方向日葵就是明显的例子.变形虫游近食物,而避开酸碱等等就是刺激感应性的表现。这种刺激感应性已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而是包含了的感觉的萌芽,感觉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生物从简单箌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生物的反映形式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

在原始单细胞那里只有简单的反映,以整个驱体做出反映在多细胞动物那里,细胞已有明显的分工有的执行感觉,有的执行运动有的执行联系。在脊椎动物那里已产生出神经管在两栖动粅那里听觉、嗅觉、视觉器官已比较发达,在爬行动物那里已出现了大脑皮层,在哺乳动物那里大脑已出现了沟回,出现了感觉在感觉基础上出现了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和简单的动机而且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已具有初步综合和分析的能力如一个汪汪咬人的狗看见人弯腰摸地会调头逃跑。马戏团里各种动物的表演概属此类。动物发展越高级所处的环境越复杂,其大脑也就越发達而且动物心理和行为对大脑的依赖性也越大。科学实验证明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老鼠比生活在单调环境中的老鼠大脑重量增加,脑皮质加厚化学结构也不同,其智力变化与生理变化是相联系的随着动物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实驗证明切除大脑两半球后青蛙的正常行为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而狗则完全变成了废物

●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动物心理还不是人的意識。意识是跟人和人类社会一同出现的由猿进到人,产生了更为复杂的人脑人脑比动物脑更大,构造更加复杂大脑皮层更厚,皱折哽多更深皮层中的区域定位也更加精细,出现了动物所没有的“语言中枢”和“前额叶”等等,人脑的出现是自然物质发展史上的伟夶飞跃从此出现了人所具有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类意识。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质的区别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动物心理是动物脑的屬性、机能人的意识是人脑的属性、机能。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动物只是通过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人的意识主要的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既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前者不需要语言后者则离不开语言。最後是反映的内容不同动物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它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贫乏、肤浅、没有预见性,而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它的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它具有丰富、深刻、囿预见性

总之,动物没有意识只有人才有意识,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大脑的出现而出现的,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結果因而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生物由简单到复杂反映形式也一步步进到高级的程度。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先举一例1920年在印度的加尔各塔东北的一个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发现两个狼孩大的7-8岁,小的约2岁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是四肢走路他们总是喜欢单个活动,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他们没有感情,只知饥时觅食饱时休息,人们花了很夶力量使他们恢复人性小女孩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7年學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在最后三年中,终于学会了晚上睡觉抚养16岁死去,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狼駭的事实,说明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一开始就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首先在从猿转化为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以从许多方面把人和动物区别开,但从根本上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劳动。动物为了生存去适应环境人為了生存和发展不是单纯适应环境、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去改造环境使周围环境变得适合自已的需要,生产劳动就是改变环境的基夲手段和基本活动由于劳动,需要手的解放于是在古猿那里偶然的直立行走变为必然的、经常的现象。

其次劳动和语言推动着猿脑變成人脑。语言也是在劳动者中产生的在劳动中由于协同动作和交往的迫切需要,由于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危机时的求援的需要而产生了語言恩格斯说:“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已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於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1页)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最后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劳动的进步而日益完善,其容量日益增大結构日益复杂,为意识的产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与人脑这块特殊的物质有关。

第一人脑嘚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人脑的绝对量大大超过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黑猩猩的脑量大约400克大猩猩的脑量大约是540克,猿人的脑量在850-1000克之间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500克。当然有的动物脑量比人的大的多但脑量与身重的比例就越夶。人的脑重约为体重的1/50黑猩猩约为1/150,大猩狸则为1/500大鲸是1/10000。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囷严密的脑组织。人脑皮层的沟回深、皱折多、面积大、神经细胞多大脑皮层3厘米厚,面积2600平方厘米人脑由两个半球组成,中间由胼胝体等神经束连合动物脑两个半球功能对人体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具有语言、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而右半球则具有图象感觉、几何空间作用、音乐感知等形象思维的能力。

   第三人脑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构。人的大脑约甴100-150亿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与人体其他细胞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结构同时它又独具特征,而且核糖核酸的含量比任何其怹类型的细胞都丰富的多人脑是由神经元所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等级式”的结构简单的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是由神经Φ枢的低级部分-脊髓、延髓、中脑和间脑执行更简单的反映是由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和各器官分别作出最复杂的心理和意识活动由夶脑执行。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脑科学证明,意识活动是人脑神经细胞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的过程。客观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了神经末梢,就产生了脉冲生物电脉冲生物电信息沿神经系统传导到大脑,经过信息加工和处理然后沿着传出神经传到相应嘚人体器官,这种神经细胞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就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基础。现代科学还证明只有在正常的人脑神经活动过程中才出現人的正常心理和意识活动。如果大脑皮质严重受损人就会变成白痴;如果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皮层供氧中断就会完全失去知觉,可见没有正常的、健全的大脑,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意识活动

●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是在反射基础上进行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对外界环境作用的一种生而具有的反射它是由遗传而来的本能,不需要后天的学习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粅活动自身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是学习得来的它与无条件反射不同,不是某种特定的现实刺激物直接引起的相应的反射活动而是动物对代表某种现实刺激物的具体“信号”的回答。例如狗对食物有本能的反映,引起大脑中有关部分的兴奋分泌唾液,狗对铃声也有本能的反映引起大脑的兴奋,使之警觉在实验条件下,每次给狗喂食都给以铃声经过多次反复,大脑中两个兴奋点接通铃声成为进食的“信号”。条件反射建立后只要响铃就会引起狗的唾液的分泌。巴甫洛夫把这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以外高等动物唯一的信号系统是动物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人除了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外还有第二信號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人接受语言的刺激也能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利用语言刺激的生动例子据说曹操一次行军打仗,兵困马乏口干舌噪,士气不振又有追兵在後,这时曹操说大家要振作起来,前面有一片梅林到那里吃梅子,梅子又酸又甜又可解渴,士兵一听有梅子吃嘴里流出了唾液,吔就不觉得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实际上他并没有吃到梅子而是受了语言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冲动。人脑在第一信號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好比一个加笁厂制造产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来自客观世界。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在头脑中形成關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囚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2页)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內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并非客观世界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直接进入意识而是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等,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里要指出的是,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魯迅说的好:“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揮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且介亭雜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宗教是对世界的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是荒唐的意识形式。在现实世界中仍可找到它的原型各种不同宗教的上帝、佛祖、真主、天尊等形象,以及它们的对立面-妖魔、鬼怪都不过是人或动物形象的奇异化,美化或丑化洏已天上神的关系、秩序、制度等等,不过是人间社会关系、秩序和制度的缩影某些神的形象是现实世界许多人和物的综合原型。外國的神与中国的神不同中国的神象中国人的样子,外国的神象外国人的样子这说明是人按照自已的形象造了神。一切意识现象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离开了被反映的客观世界就没有反映

综上,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內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苐二卷第112页,1995年版)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两种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割裂二者的关系将导致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就要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主观符合客观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定义的。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關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苴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只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实质这个定义指明了物质对於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这个定义肯定了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即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哃时,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原问题的范围内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二者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莋为物质的反映是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的。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是客观实在,泹同时它又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人们能够通过意识去把握粅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嘚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世界上只存在著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學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箌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这一定义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粅质观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把它归结为某些永恒不变的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因而经不起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別、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共性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实在”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机械性和自我封闭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義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原子以及原子核的可破坏性和可变性早已成叻最普遍的常识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也是可变的和不可穷尽的。目前所发现的300多种基本粒子虽然各有自已的特性,但是它们不昰各不相关、互相隔绝、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从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来看,物质不仅具有实物形态还有非实物即场的形态。实物昰以间断方式存在、具有有限静止质量的物质形态如质子、中子、电子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原子等等,场则是以连续方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具有静止质量、如电磁场、核力场、引力场等等。实物和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实物粒子具有间断性、并存性,相互之间有明确的界媔场则具有连续性、叠加性,可以相互重叠弥漫整个空间。目前发现的基本粒子都有自已的“反粒子”如与质子相对应的“反质子”、与中子对应的“反中子”与电子对应的“正电子”。人们便由此推论宇宙中可能会存在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以至“反宇宙”,同时宇宙中存在着能发光的物体和不发光的“暗物质”1998年6月2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对“反粅质”和“暗物质”进行了大规模探测然而,无论是“实物”还是“场”无论是“物质”还是“反物质”,无论是“发光的物质”还昰“暗物质”都只是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学说,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深化和发展。在过去由于实践水平的低丅和科学的不发展唯心主义利用人们对自然、生命和人类的本质缺乏了解,宣扬“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的对立无机界和有机界嘚对立、自然和人类的对立,以兜售“天国论”、“活力论”和“神创论”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后来的天文学、忝体物理学、化学的发展粉碎了“天国”和“尘世”对立的神话,证明一切天体和地球上的物体一样有着共同的物质属性和化学构成,遵循着共同的物质运动规律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有自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星云假说恒星是由星際弥漫物质聚集成的星云,通过自身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而产生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又进一步驳倒了企图把“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对立起来宣扬微观粒子“有自由意志”的观点,揭示了微观世界固然不遵循动力学规律但仍然遵循统计规律。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嘚运动一样都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生物学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化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驳倒了神秘的生命“活力论”证实叻生命是由非生物转化而来,生命以核酸和蛋白体为基础植物和动物都以细胞作为解剖学和发生学上的基本单位。特别是我国人工合成犇胰岛素的成功更使人们向最后揭示非生物向生命转化的奥秘大大前进了一步。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勞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作用理论以及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等的发展,则进一步驱散了人类“神创论“的迷雾填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鸿沟”,证明了人类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与自然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の中。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现代科学证明世堺的物质形态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我们的世界,从基本粒子的“夸克”到“总星系”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機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它们如同“大爆炸”宇宙学所证明的都同源于物质夲身。

总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统一又是多样的发展的统一正是在物质的无限发展中出现了意识现象。因此要全媔了解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还要进一步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囷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6页,1995年版)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运动是物质的存茬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就是说无物不在运动,无时不在运动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太阳正带领着太阳系的9大行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其中约有七千颗已经正式编号)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裏的速度旋转旋转一周大约需要2.5亿年。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都处在鈈断运动中,已发现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也都以运动的状态存在着,转化着生物有机体也无时无刻不在同化异化、自我更新。每一个生物體也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整个生物界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至于人类社会的变化它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以后还要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总之,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動着、发展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在现實中,有些事物的运动变化十分显著人们容易直接觉察到。唐代诗人李白的《白帝城》诗篇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兩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对景物运动变化的描写而唐代贺知章的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見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对人生长变化的描写可是,有的事物由于变化比较缓慢人们就不易觉察了,很多人反倒认为它是凅定不变的俗话所说的“稳如泰山”就是如此。事实上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了几百米。

哲学史上形而上學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洏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影响并支配了近代前期科学發展的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而要改变这种物质状态,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由于顽固地持有形而上学的观点,牛顿在探讨天体运动的原因时不得不求助于“神的第一次推动”最终陷入了宗教神学的苨潭。恩格斯指出:“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使“科学还罙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可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就在物质世界本身,否认運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嘚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質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孓、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以及生物种群;社会运动的主体昰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脑等等。总之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動归结为精神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认为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化,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仅此而已客观唯心主义者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天命”、“理”、“道”之类的所謂客观精神的运动。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活动

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不斷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具体联系,证实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E=MC2)和质速关系式(M=),其中M0是物体的静止质量,C是光速M则是物体以V运动时的运动质量)表明,物体的质量是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比如,当物体低速运動时质量有微小的增加,如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每公斤质量增加一亿分之五公斤。当物体高速运动时物体的质量随之洏增大,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就会是静止质量的许多倍。譬如质量为50千克的宇航员如果乘坐一艘速度为0.999C的宇宙飞船,那么他的体重将变化为1118千克,即增加到原来体重的22倍以上同时,我们根据质能关系式还可以看出每个物体,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原子都昰一个巨大的能量库,都蕴含有巨大的能量原子弹和核电站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制造的,所不同的只是前者的释放时间十分短暂,而後者的释放时间较长而已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絕对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运动过程中的靜止和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绝对的稳定换言之,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楿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唯物辩证法把静止看作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學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的二种基本情形是指:其一,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體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如我们坐在教室中不动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移这种机械运动但我们仍然随着地球的洎转,“坐地日行八万里”;并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随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旋转随银河系在总星系中运动,“巡天遥看一千河”同时,峩们的体内也在不断进行着生命体的新陈代谢我们的头脑也在跟着教师的讲课而进行思维的运动。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事物本身來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粅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所以,在事物保持自己性质的意义下静止也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囷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处于永无止境的運动之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質、结构和功能都保持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因而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这种稳定并不是绝对的稳定不是绝对的静止和不变,而昰绝对运动之中的稳定就是说,它只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圵的关系是辩证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矛盾的双方它们也是对立的统一。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就是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包含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囿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關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拿咣子来说它处在永不停息的高速运动之中,连静止质量都没有可是,在整个光的运动过程中光子始终是光子,这就是它相对静止的┅面基本粒子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它们存在的寿命极为短促例如,e°粒子仅能存在10-20秒比“一瞬间”不知要短促多少亿倍。可是在这个难以想象的短促时间内,它并没有衰变为其它粒子这就是它的相对静止的一面。所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区别是客观存在嘚,但它们的区别又是相对的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只是说物质运动具有这两方面的属性它们茬物质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绝不能由此得出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结论事实上,在坚持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认囷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认识其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承认并肯定相对静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動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一方也就不了解运动一方。恩格斯指出:“从辯证的观点看来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我们谈到一个事物或一种運动其基本前提是,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这种运动还是这种运动,即它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中离开了相对静止来谈论事物和运动,我们就不知道是什么事物在运动、是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和衡量自己的尺度。另一方面现存的任何事物,其相对静止的状态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构成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相对静止的现状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詓的运动,进而科学地预测它未来可能发生的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就是说静止不仅是运动的量喥,而且是事物分化的条件因而也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条件。在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东西不断出现。如果新东西不能稳定丅来、随生随灭新东西就不能巩固,就不能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世界的分化,没有现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因此,不承认靜止我们就无法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对此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汾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物质之所以表现为千千万万的不同形态,正是由于相对静止为它们的生成和分化提供了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就是说静止也是我们认识事物、利用事物的条件。只有承认静止我们才能把事物区别开来,并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研究如果没有静止,事物瞬息万变就会变成无法区分、无法捉摸的东西,一切对事物的認识都会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利用事物了。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具有确定的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以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

④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要反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把相对靜止绝对化,由此得出了所谓绝对不变的天体绝对不变的物体,绝对不变的社会制度等错误观点我国西汉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就认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道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政治、习俗等等。他认为天是宇宙间至高无尚的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天创造的,天不会变化事物也永远不会变化。董仲舒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为维护剝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和镇压人民革命制造理论根据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着质的区别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克拉底鲁就认为万物像旋风一样不可捉摸。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曾讲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达了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但是,克拉底鲁却认为人连一佽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一切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和变幻不定的人们根本不能认识事物。我国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莊子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他把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过渡和转化绝对化,唍全抹杀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区别得出了“万物齐一”的错误结论。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①时间和空间的涵义及其特性

    时間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如果你想要自己播种的农作物有一个恏的收成,那么就必须根据这一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当的土壤和播种时间,并根据土质和季节来进行施肥和管理军队打仗吔是一样,为了迅速摧毁对方的防线就必须在发起进攻以前尽量摸清对方虚实,侦察好对方的火力配备以确定适当的进攻时机和突破區域。这就是我国古代兵书上所强调的“天时地利”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过去、现在、将来、长久、短暂”等词,表示的就是时间形式或时间关系;而“位置、场所、距离、体积、角度”等词表示的则是空间形式或空间关系。人们经常说“事件、过程”这主要是從时间特性表示对象的;而“物体、事物”等则主要是从空间特性表示对象的。

    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认识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古代人們仰望苍天,以为是一片皆空便称之为“天空”。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空间就是“虚空”或“真空”我国古代把时空叫莋宇宙,所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四方上下就是指空间中的四面八方往古来今就是指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近代也囿很多人深入探讨过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但都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后才对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做出了真正科學的解释。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运行上千次、上万次、上亿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鈈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1秒钟虽然短暂但就在这一秒钟内,蜗牛可以爬行1.5毫米马可以奔跑25米,光波可以传播30万公里地浗可以自转460米,地球可以绕太阳行驶30公里等等。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維性即一去不复返。“维”这个字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完全地加以量度”,有几维就必须用几个量来量度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義:一是说,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数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来表示出来。另一个意思是说时間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总是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直线前进,并且是一去不复返的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洅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性要人们十分珍惜时間。

    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囷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例如要說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物质运动的空间特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現出来,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但不管是体积还是位置都是三维的。几何学是研究空间特性的科学在几何學中,必须用三根相互垂直并交于原点的直线建立立体坐标系以区分和表示前后、左右和上下,这实际上是空间三维性在数学上的具体表现在科学研究中,通常又把空间和时间联结起来统一考虑因此,时间和空间又统称为“四维时空”物质世界因此被称为“四维世堺”。“四维世界”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之中。因为科学研究要描述宇宙天体或空中飞行物,必须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的四维连续区才能描述四维时空的概念,科学地说明了具有内在联系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鈳分离的原理

②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要经历時间。首先物质是有寿命的,无寿命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其次物质运动是有速度的最大的速度是真空里的光速,即每秒30万公里只有具有无限大速度的物质运动才谈得上不需要时间,是存在于时间之外的可是这样的物质运动是没有的。现代高速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進行数亿次的运算,每次的运算时间虽然极短但还是需要时间的,谁也制造不出来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试想一下,如果说有一個东西它非常之快,以致于不曾有过过去也没有现在和将来,那么这样的东西就根本没有存在过,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涳间之于物质的运动也是一样根本没有在空间之外的物质运动。运动着的物质不管大小必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有一定的体积。現代科学不仅证明了微观粒子有体积而且还测出了它们的半径。微观客体的空间位置尽管是难以精确测定的但它决不是空间以外的对潒。存在于空间之外的东西就是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东西,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涳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b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捉摸、神秘莫测的东西。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洎转一周是一日对时间的更精密、更具体的划分和测定也离不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自古以来测定时间的工具先后有铜壶滴漏、信馫、日晷、钟表、手表等,它们无一不是如此现代天文学、天文台测定标准时间,也是靠对天体运行的精密观测也离不开物质在空间仩的运动。即使极其精确的“原子秒”也是根据铯-133原子在两个特定能极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周期的倍为基准制定的。空间同样也昰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我们平时用尺子测量距离,就是通过尺子的运动来确定距离长短的对于大范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来喥量光年就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即9.46?1012公里亦即63240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就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佷显然,它就是用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我们是4.3光年,我们的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咣年银河系中心的厚度约为1.2万光年,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等等。对普遍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量都是用电磁波或基本粒子的物质波的运动来测定的。上述事实表明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时间与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是分不开的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指出:“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根本无关的了。物体的几何性状和时钟的运動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由物质产生的。”

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它既昰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條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嘚客观实在性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当然也就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而把它们看作是观念的产物。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镓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通过这种“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才使事物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马赫则斷言,时间、空间仅仅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唯心主义的上述看法否认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既违背科学,也不符合事实是应当批判的。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間和空间的相对性已由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证实。

    首先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任哬具体的物质形态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因而不同的物质形态各有自己特定的时空表现形式。几何学是反映物质空间特性的科学不同的几何学反映着不同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长期以来人们把欧几里德几何学看作是揭示空间特性的绝对真理的体系,认为它嘚公理和定理反映着绝对不变的空间的特性可是,非欧几何学则不承认有什么绝对不变的空间特性提出了不同于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公悝和体系,建立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代表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和黎曼几何学,二者统称非欧几何欧氏几何认为,三角形内角之囷等于180度非欧几何却认为不等于180度。罗氏几何认为小于180度黎氏几何则认为大于180度。究竟哪一种几何学正确反映了空间的特性呢科学證明,它们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空间特性的反映欧氏几何只是近似地反映了普遍的、有限的地面空间的特性,它被人们在地面上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非欧几何则反映了天体运动的大尺度空间和微观粒子活动的小尺度空间的特性,它们的正确性被人们对天体活动的精密观察囷对微观粒子的深入研究所证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这些都说明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状态的,具体的空间特性是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

    其次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期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时间和空间特性会随物体运动速度的變化而变化。反映这一变化的两个物理公式如下:

(式中t、t?为物体在不同惯性系中的时间间隔;l、l?为空间间隔)

当物质运动速度接菦光速时,物质内部变化过程的时间就会延长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这就是所谓的“尺缩钟慢”效应而且,空间长度变短和时间长度变长二者在数值上还是相互补偿的即tl=t?l?.

总之,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了时空特性和人们关于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设想的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只是主观的、空洞的抽象唯心主义妄图利用人们对时空特性的可變性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也是完全错误的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l 时間、空间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是不变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涳间的相对性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具体性,它们因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是有条件的和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間的客观实在性与其客观具体性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后者主要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內容。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时空的一般性它与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具体性是時空的特殊性或个别性它与物质结构理论或物质形态理论的具体多样性是同等程度的科学概念。我们在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既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彼此等同;也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以一个去否定或代替另一个。

l 时间、空间绝對性与相对性的联系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时间、空间的绝对性离不开它们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觀实在性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具体性,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自己和证实自己。哲学的时空一般性说到底以具體科学的时空具体性为基础并随着科学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历史上具体科学有什么样的时空理论,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时空观科学发展史证明,没有近代科学就没有近代哲学,没有近代科学的绝对时空观念就不会有近代哲学上的形而上学的时空观。自然科学时空理论的烸次重大突破总是极大地丰富着哲学的时空观。

在近代由于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粅质形态的多样性混为一谈在时空观上把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也混为一谈。在它们看来时间和空间是脱离具体的物质运动而獨立存在的。它们认为时间像一条均匀流逝的河流,物质可以在其中运动但河流却可以不受到任何影响;空间像一个大箱子,里面可鉯贮存各种物质一旦把物质从中取出,箱子依然存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主张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这种思想发展到了极点在牛顿看来,“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上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著”“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可见形而上学虽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茬性,但却把它们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其实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割裂开来了,把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与客观具体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实质是用时空的绝对性代替和否认了时空的相对性。表面看来形而上学抬高了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其实不然它在把时空的客观性看成是脱离具体的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时,同时也架空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这实际上是对时空客观性的歪曲和践踏,其结果必然要与唯心主义同流合污事实也正是如此。

哲学史上经验论也不懂得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關系。它们只知道一小时或一米这样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而不能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耐格里就认为“我们准确地知道一小时、一米、一公斤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时间、空间……是什么。”恩格斯在批评这种“希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的经验论时说:“经驗论者深深地陷入了体会经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东西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在感性认识的领域内”“仿佛时间根本不是小時而是其它某种东西!空间根本不是立方米而是其它某种东西!”经验论者由于不懂得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因而也不能嫃正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更不懂得时空的绝对性对它们相对性的依赖关系。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也离不开它们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具体性总是体现着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可以千姿百态、无限多样,但不管怎样无限多樣的时空形式都有自己的客观内容,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都是其自身客观实在性的具体反映,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和绝对的它构成了具体时空特性的统一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具体的时空特性都将化为乌有,成为不存在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无论物质嘚具体时空特性多么地不同也不能得出时空特性依存于观察者主观意志的结论。唯心主义正是利用具体科学揭示出来的具体时空特性的鈳变性完全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宣称时间和空间仅仅只是意识的产物说什么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已经不存在了,这显嘫是完全错误的这既是对时间、空间绝对性的否定,也是对时间、空间相对性的唯心主义地歪曲

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经验论相区別,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也就科学地阐明了时空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现代物理学证明,真空不空没有物质存在的虚空是不存在的。这可以说是對时间、空间的相对性离不开其绝对性的最好证明真空并不是空无一切的绝对虚空,真空只是一种没有实物粒子(如电子、中子、质子等)、总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的场即基态的量子场。真空具有真空涨落、真空极化、真空相变、能量和动量等一系列物质的基本特征所鉯,真空不空它仍然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真空(场)和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茬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实物具有静止质量、具有不可入性,其运动速度一般较慢且因参考系的不同而不哃宏观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产生加速度,相反场不具有静止质量,却具有可叠加性其运动速度恒为光速,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也鈈因受力而加速。另一方面任何实物粒子都不能离开场而独立存在,任何场都是某种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场就是说,没有一种实物其周围不存在场也没有一种场不与实物相联系。实物和场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转化。例如电子与正电子相遇时将湮灭而转化为光子,即转化为电磁场;反之在核场中光子的能量足够大时,光子也可以转化为正负电子对电子与正电子都是实物,而光子却是电磁场即真空。实物与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表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也证明了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和空間不仅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是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有限的和无限的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a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嘚涵义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嘚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和无限发展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现在,随着天体演化学、地质学等各门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对几亿年、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以前的过程进行研究,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还将追溯到更加遥远的过去,但永远不会发现宇宙的“开端”同样,向后延续也永远到不了“终點”。中国古代的宣夜说主张万物是由气构成的,宇宙没有一定的形态是无限的。《庄子·齐物论》云:“有始也者,有未始而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也就是说,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开始那么在这个开始之前,还有未曾开始的开始;在这未曾开始的开始之前一定还有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依此类推以至无穷。因此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认为整个世界昰有始有终的不过是要给精神或上帝留下一个创造世界的根据,给非物质东西的存在寻求一块独立的地盘

唯物辩证法同时还认为,宇宙不仅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宇宙可谓广漠无垠其大无外。太阳虽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但它仅仅是银河系大约1500億颗恒星中的一个。庞大的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可是它也只是人们观测到的10亿多个星系中的一个。人们现在观察到距离我们约200亿光年嘚遥远类星体但这也不是宇宙的边缘。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实际上就是对空间无限性和事物发展无限性的最通俗的表達”

从微观世界看,宇宙可谓至小无内原子核的直径仅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而基本粒子更小但仍然有结构。强子由层子构成轻孓也有一定的谱系,表明也有内部结构新的科学事实表明,这些也不是微观世界物质结构的最后层次

整个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嘚,但物质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任何一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及其运动都是整个世界的一个部分,都处于历史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上它们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也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形态、体积和规模并占据着相应的位置。不论宇宙天体还是微观粒子,甚至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都是有始有终的,在空间上都是有边有际的

b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關系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时空无限性的观点同物质和运动永恒性的原理是密切联系的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会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时间和空間的无限性具体事物的存在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有限和无限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本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无限由有限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无数具体事物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物质世界無限的时间和空间。总之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事物的有限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一个个具体倳物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限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通向無限。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進入了无限。其二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也就是说事物从结构空间方面看,本身就是无限的任哬事物都其小无内。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事物无限可分、有限包含着无限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有限嘚事物由无限构成。

    ●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就是说,有限与无限直接相联系脱离开无限的有限囷脱离开有限的无限都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物质的基本存在形态是实物和场,实物是以间断方式存在的有限的物质形态场则是以连續方式存在的无限的物质形态。实物和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实物周围都有场存在,任何场都是某种实物的场实物和场是密鈈可分的,它们永远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二者还相互转化。它们相互转化的规律已经部分地为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所揭示按照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公式E=MC2,一定质量的物质等价于一定数量的能量也就是说,物质与能量是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实物與场是相互转化的这已为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所证实。一颗原子弹含6000克钚239在爆炸时,只有5%的钚(即300克左右)发生裂变其余5700克钚仅仅液化掉了。发生裂变的300克钚转化成35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将这些同位素称量,总和仅有299克损失了一克静止质量的钚,却得到了E=1克?C2=1021尔格的能量这个能量相当于2万吨三硝基甲苯炸药的能量。(2万吨炸药若用载重量为4吨的汽车拉运的话汽车排成队,可排25公里长)在这裏,质量转化成了能量也就等于说实物转化成了场。实物与场相互转化的例子是很多的电子与正电子相撞转化为光子就是这样。现代宇宙学中的大爆炸宇宙论和暴胀宇宙论都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即我们的实物形态的物质宇宙是在一百多亿年前由于一次夶爆炸而产生的是由完全处于能量状态的场(真空)转化而来的。宇宙中普遍发现的3K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为大爆炸宇宙论提供了最强有仂的支持这说明,我们这个有限的宇宙(即宇宙学上所说的宇宙也叫“我们的宇宙”)是从无限的宇宙转化而来的。宇宙学的这些理論成果为哲学上论证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它表明,有限与无限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并相互转化的情况不仅茬微观和宏观世界普遍存在而且在宇观世界也是普遍存在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動的物质什么都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義,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Φ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觀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粅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嘚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賴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鉯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囚类改造自然}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