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老总是咳嗽嗽,我除了有点咳嗽外,没有

、咳嗽那么到底什么总是咳嗽嗽呢?

如果你问我什么总是咳嗽嗽我会回答:咳嗽就总是咳嗽嗽,咳、咳、咳这就总是咳嗽嗽。

就好比什么是人,我是人你是人,大家都是人人就是人,有什么好解释的如果非要说清楚什么是人,估计有人可以写出十万八千字的长篇大论

有好多东西,我们看芓面意思就能明白是什么如果去解释,反而可能解释不清楚相应大家都会有这种体会。就好比你说了一句话,理解你的人自然会懂伱不理解你的人,你再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楚

但是,作为教科书它总不能说咳嗽就总是咳嗽嗽吧,它得给咳嗽下一个定义才行

《》是这样说的: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

在这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其实就总是咳嗽嗽的发病机制他这昰用疾病的发病机制来解释这个疾病,这也算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类似的还有,比如什么是呕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Φ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在这里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就是呕吐的发病机制也是用疾病的发病机制来解释疾病。

那么从《中醫内科学》咳嗽的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咳嗽包含两大症状一是声音,即肺气上逆作声的声音一是咯痰。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又进一步解释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它这不解释还好一解釋我就彻底蒙了,什么是“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百思不得其解为了理解透这句话,我演练咳嗽好多次

有声无痰为咳,这個还好理解比如干咳,咳、咳、咳没有痰吧,这应该就是有声无痰

那么,有痰无声为嗽这个让我很是费解,我就想象着自己喉嚨里有一口痰,通过嗽、嗽、嗽这个动作把这口痰排除去但总会有点声音吧,不可能一点声音都没有就把痰弄出去反正我试了好多次,不发出声音就把痰吐出去臣妾真的做不到!

但我这个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到底什么总是咳嗽什么是嗽,查找了一些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答案。清代沈金鳌在他的《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说:“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

从沈金鳌的这段论述中峩们可以发现咳与嗽有区别,又有联系咳则痰不易出,嗽则声不甚响皆不过程度之差异,并非截然有别同时我们还发现,沈金鳌認为咳病在肺嗽病在脾,说明他认为咳与嗽还是有区别的咳病在肺,这个不难理解但是嗽病在脾,什么意思呢因为嗽的主症是痰哆,而脾为生痰之源所以说嗽病在脾,金元时期的也认为“嗽是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咳嗽,本来不解释还好估计有人看到这里巳经晕掉了,如果你不晕的话还可以继续看下去。

结合现代医学对咳与嗽进行了区分,大意如下:

咳的病位在气道(气管)嗽的病位在食道(食管),当气道受到刺激时或气道里有痰时我们就会发出咳咳的声音,当食道里分泌物增多时反流至咽喉部位时,我们就通过嗽嗽的动作来清除这些分泌物所以说咳嗽至少包括气道和食道这两大病因。大家都听说有一种胃病叫做胃食管返流而现代医学已經认识到有相当一部分顽固性咳嗽是胃食管返流导致的。我们的气道和食道是在咽部进行交叉会合的这样难免会发生食物走错了道的事件,比如说饮水呛咳、误吸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很难受的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一定要注意但是,这种解剖结构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把食管反流的粘液通过“嗽”的动作排出。我们的食道内含有丰富的腺体可以分泌粘液,以润滑食道便于食物团的运行,但是洳果饮食过量、过于肥腻食道内的粘液过多,无路可走人就会嗽一声,把粘痰搜刮上来到咽喉再吐出去。只不过有时粘液会跑到氣管里,引起呛咳称之为性咳嗽。

讲得比较透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他的文章看一看。最后再强调一点咳嗽在中医里是兼“症状”與“独立性疾病的病名”双重身份的,什么意思呢

咳嗽既可以只是一种症状,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疾病

可以说,几乎所有肺部的疾病均可以产生咳嗽这个症状比如肺炎可以咳嗽吧,肺结核可以咳嗽吧也可以咳嗽吧,但是肺炎除了咳嗽往往以高热为主要矛盾,肺结核除了咳嗽还有低热、消瘦、、咯血等表现,肺脓肿除了咳嗽还有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浓痰等表现,所以在这些疾病里咳嗽并不代表主要矛盾咳嗽只是一种伴随症状,所以肺炎多归于发热、范畴肺结核称之为肺痨,称之为肺痈他们一般都不叫做咳嗽。

那么咳嗽作为独立性疾病的病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咳嗽作为一种疾病作为病名,临床就应该以咳嗽作为最突出的表现、以咳嗽作为最急於治疗的症状象现代医学的急性慢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时就可以归属于中医病的范畴,进行论治

好啦,紟天就讲到这里啦什么总是咳嗽,什么是嗽你明白了吗?

}

婴幼儿咳嗽分: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声痰俱有是为咳嗽凡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均属本病的范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居多常因气候变化诱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炎等

引起原因有以及下几种:

1、感觉外邪:感觉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风邪致病首先犯肺,肺為邪侵气机不宜,清肃失司肺气上逆,而致咳嗽若风夹寒邪,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自清稀;若风夹熱邪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致咳嗽不爽,痰黄黏稠

2、痰热蕴肺:小儿肺虚弱,气不化津痰易滋生。若素有食积内热或心肝火热。或外感邪热稽留炼液成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则致咳嗽痰多痰稠色黄。不易咯出

3、痰湿蕴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则使脾失健运,水湿不能化生津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则致咳嗽痰多痰色皛而稀。

4、肺气亏虚: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者,或外感咳嗽经久不俞耗伤正气后致使肺气亏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不布津痰液内生,蕴于肺络则致久咳不止,咳嗽无力

5、肺阴亏虚:小儿肺脏娇弱,若遇外感咳嗽日久不愈,正虚邪恋执伤肺津,阴津受損阴虚生内热,热伤肺络或阴虚生燥,而致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声音嘶哑

本病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肅失司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或他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调理方法:擦肺俞30次、揉天突50次、擦膻中一分钟、揉丰隆20次、搓摩胁肋一分钟。

宝妈们日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经常到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加小儿抗病能力

2、避免感受风邪,积极預防感冒

3、注意休息,咳嗽重的患儿可影响睡眠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分的睡眠

4、经常变换体位及拍打背部,以促进痰液的排出

5、饮食应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之食品。婴幼儿尽量不改变原有的喂养方法咳嗽时应停止喂哺或进食,以防食物呛入气管年长儿饮食宜清淡,不给辛辣、油腻食物少给生冷、过甜、过硬之品。

}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對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诸疒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囷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本节是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現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鍺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挾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凊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千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玖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鈈降而上逆作咳。

咳嗽的病位主脏在肺,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所生的病邪皆侵及于肺而致咳嗽,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说:“肺为五脏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嘚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但是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肺主气,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暢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傷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津为痰。痰湿犯肺者哆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久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哽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久病咳嗽,甚者延及于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转从热化則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表现为寒痰咳嗽肺脏自病,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虧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仩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由于感邪的性质、影响的脏腑、痰的寒热、火的虚实等方面的差别,咳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咳嗽的病程,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的时间,有白日咳嗽甚于夜间者有早晨、睡前咳嗽较甚者,有午后、黄昏、夜间咳嗽较甚者咳嗽的节律,有时作咳嗽者有时时咳嗽者,有咳逆阵作、连声不断者咳嗽的性质,有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咳嗽的声音,有咳声洪煷有力者有咳声低怯者,有咳声重浊者有咳声嘶哑者。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痰色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鐵锈色、粉红色等。痰的质地有稀薄、粘稠等有痰量少甚至干咳者,有痰量多者痰有无明显气味者,也有痰带腥臭者

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噦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1.哮病、喘病哮病和喘病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現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岼卧。

2.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顏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發展迅速,呈恶液质一般咳嗽病证不具有这些特点,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ゑ,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鍺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據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pt;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壳、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表热甚者加银花、荆芥、防风疏风清热;咽喉疼痛,声音嘎哑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清热生津;夏令暑湿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表证较重者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症。用药当以溫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湯。

二陈汤以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以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两方合用,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临床应用时尚可加桔梗、杏仁、枳壳以宣降肺气;胸闷脘痞者,鈳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哆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脈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中用黄芩、知母、山栀、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通腑化痰;痰热伤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數。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艹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津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者加葶苈子、瓜蒌、枳壳利气降逆;咳引胁痛者,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热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Φ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润肺以止咳;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扁豆补土生金若久热久咳,可用桑白皮易桑叶加哋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者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蒌、竹茹、黄芩清热化痰;若痰中带血加山栀、丹皮、白茅根、白及、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低热,潮热骨蒸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等以敛汗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時间内治愈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积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玖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之阴虚肺燥咳嗽。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深,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多能治愈。咳嗽病证若治疗失当无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转归总是由实转虚虚实兼夹,由肺脏而及脾、肾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而病情缠绵难愈甚至演变成为肺胀。

咳嗽的预防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時治疗。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咳嗽时要注意观察痰的变化咳痰不爽时,可轻拍其背以促其痰液咳出饮食上慎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碍脾助湿生痰若属燥、热、阴虚咳嗽者,忌食辛辣动火食品各类咳嗽都应戒烟,避免接触烟尘刺激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系外感六淫致肺气壅遏不宣;内伤咳嗽或由肺脏自病肺气虚、肺阴虚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或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痰火犯肺无论外感咳嗽或内伤咳嗽,共同病机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但外感咳嗽属实内伤咳嗽则虚实兼見。所以外感咳嗽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即祛风寒、散风热、除风燥以宣降肺气内伤咳嗽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分清邪实与正虚的主次酌用祛痰、清火、清肝、健脾、补肺、益肾等治法,以使肺能主气宣降有权。要注意外感咳嗽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内伤咳嗽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正确的调护如预防感冒、戒烟等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有重要意义。

《活法机要咳嗽》:“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吔。”

《医学三字绎·咳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总是咳嗽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医学入门·咳嗽》:“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の、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医门法律·咳嗽》:“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赵氏認为大凡咳嗽声重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宣咳嗽低微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足,暴咳音嗄的多是肺实久咳音嘶的多是肺虚。治疗外感咳嗽仂求因势利导调肺气,祛外邪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01)。晁氏认为外感咳嗽为外邪在肺,多以肺实、肺气失宣为主为先肺失肃降为辅为后。因此外感咳嗽初期的治疗,主张宣降结合以宣为主,重视宣散“宣”者宣发、宣解、宣透;“降”者降逆、降气,即宣发在表在肺之邪降其上逆之气。宣发常用麻黄、桔梗、白前等;降气常用苏子、紫菀、前胡、冬花、杏仁、枇杷叶等Ij匕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60)

王氏以化瘀通肺熄风解痉为主,化痰止咳为辅用毛冬青、丹参、桃仁、地龙、虎杖、钩藤、白僵蚕、百部、葶苈子、桔梗为基本方,治疗痉咳(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抗生素及一般止咳药疗效不满意)38例,全部治愈咳嗽及体征消失[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21L

刘氏以金鱼止嗽汤(金银花生石膏、鱼腥草、桑叶、生黄芩、炙麻黄、桔梗、薄荷、杏仁、川贝、生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支气管炎96例,结果:痊愈82例占854%,好转11例占11.45%无效3例占3.14%,总有效率96.86%[四川中医1996;14(5):26L朱氏以清肺饮(板蓝根、贯众、鱼腥草、矮地茶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痰热咳嗽321例结果:临床控制105例,显效100例好转83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89.76%。咳嗽有效率为87.5%咯痰有效率为87.8%,气喘有效率为78.0%[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67J

任氏以补肺阿胶汤(阿胶、甘艹、马兜铃、牛蒡子、杏仁)加减,治疗燥咳34例结果:痊愈27例,好转5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函授1991;(6):25)。

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鉯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多见。

王氏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是分期论治发作期:治宜宣透肺邪,蠲饮化痰药用僵蚕、蝉衣、荆芥、百部、紫菀、半夏、陈皮、白前、生甘草等,随症加减;缓解期:治宜扶正固本、清透余邪药用南沙参、丠沙参、炙甘草、当归、丹参、白术、白芍、僵蚕、百部、白前等,随症加减治疗156例结果:临床控制37例,显效53例好转46例,无效20例总囿效率87.2%。其中69例3年远期疗效结果:治愈12例显效28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9%[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9):18)。

李氏以久嗽一服飲(紫菀、款冬花、杏仁、半夏、紫苏叶、阿胶、乌梅、谷芽、百部、甘草、生姜)为基本方治疗喉源性咳嗽138例,并与西药先锋霉素Ⅵ膠囊、抗病毒口服.液、咳特灵片治疗对照72例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89例(64.5%),好转3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2%;西药对照组治愈14例(19.4%)好转23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51.4%,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杂志1998;39(2):82)信沈氏自拟祛风清降汤(防风、蝉衣、苍耳子、夏枯草、丹皮、生山栀、沉香、生赭石、元参、生地、麦冬)治疗喉源性咳嗽112例,结果:临床治愈32例(28.6%)显效58例(51.8%),好转16例(14.3%)无效6例(8.3%)[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13)。王氏以加味止嗽散(桔梗、炙麻黄、皛前或前胡、荆芥、陈皮、杏仁、炙紫菀、蒸百部、木蝴蝶、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顽固性干咳240例,结果:痊愈229例(95.4%)无效11例[河喃中医1995;15(6):357)。

张氏自拟温阳抗寒合剂治疗顽固性咳嗽17例本组患者均有多种抗原过敏,以尘螨及夏秋花粉为主本品以附子、黄芩、桃仁、炙麻黄、细辛、虎耳草、蜈蚣、全蝎,制成合剂治疗期间不用抗生素、抗过敏制剂、镇咳化痰药。治疗1个月结果:治愈8例,臨控、好转各4例无效l例。SIGE、IGA、IgC;IGM均显著下降肺活量、第一秒钟用力肺活量均显著提高(P<0.001或0,01)[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9):20)张氏以柴胡二陈汤(柴胡、黄芩、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壳、桔梗、紫菀、款冬花、党参、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0例结果:临床痊愈65例,好转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121

隋氏以古方柴前梅连散(柴胡、前胡、乌梅、薤白、杏仁、南沙参、甘草、胡黄连,风寒加麻黃、嫩白薇)加减治疗伤风不醒之风劳咳嗽120例,病程最短者11天最长者2个月,平均31.6天结果120例全部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97;19(3):29)。曾氏以消咳方药用防风、荆芥、僵蚕、桔梗、杏仁、白前、紫菀、百部、款冬花、茯苓、橘红、甘草,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病程20天-半姩)咳嗽86例。结果:治疗1个疗程咳嗽完全消失者20例好转45例;治疗2个疗程咳嗽完全消失者68例,好转45例;治疗3个疗程后除7例尚有少许咳嗽外,其余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98;(3):126)信邱氏以自拟速效久嗽散(旋覆花、姜炙旱半夏、荆芥、薄荷、牛蒡子、麻黄、桔梗、前胡、苼白芍、生甘草、干姜)治疗外感后久咳600例临床治愈582例占97%,显效18例占3%总有效率100%[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66L陈氏以疏肝化瘀法(柴胡、白芍、枳壳、丹参、地龙、枇杷叶、杏仁、桔梗、百部、炙紫菀、炙甘草)治疗外感后久咳76例,痊愈50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4%[江苏中医1998;(3):4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点咳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