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排管子的是什么乐器每排四根每根六米五百米需要多少根?

一、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汉民族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二、中国最早的吹管乐器:骨哨

有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的管乐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骨哨”。根据放射性碳-14同位素测定,确知其年代的上限为距今7000年左右,从整个管弦乐器和各国民族乐器史来看,骨哨亦属最古老的。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新 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遗址中发现的160件骨哨,是截取鸟禽类 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骨哨长度4一12厘米不等,形状略弧曲。大多数骨哨在凸弧的一面、近肢骨的两端各磨出一个圆孔。其中 有一件骨哨在出土时腔内插有一根肢骨,其形制与现代的竹哨大 同小异,使用竹哨时将有孔的一端放人嘴里轻吹,同时抽动腔内竹棒,就可以吹出简单的曲调。

对于骨哨的估价大概人民币数千元至上万元一枝 。由于远古器物收藏机会较少,入市可能性也比较小,再加上远古器物往往粗陋,研究价值高于其观赏价值,所以博物馆收藏比较多,而个人收藏罕见。由于出土的骨制器物,有机质绝大多数已流失,骨质钙化严重,因此非常脆,所以得特别加以注意。

三、中国最小的乐器:撒拉族的口弦

口弦是撒拉族人唯一的乐器,也是中国最小的民族古乐器之一。仔细端详,口弦长不足一寸,重不到5克,用红铜或铝打成细窄马蹄形状,中间放一根黄铜丝,尖端弯曲。演奏时需噙含在口腔内,用上下牙夹住,簧片朝外用手指弹奏或簧片向里用舌尖弹拨,簧片在口腔内振动发声。

而最初,这种小巧的乐器并不用来演奏,它有着一种更浪漫的用途。过去,撒拉族结婚都是父母之命,男女双方不熟悉,洞房之夜便以口弦在枕头边弹奏做初次见面时的交流。由于口弦吹出的音量较弱,另一方就会俯身贴耳来听,因此撒拉族也把口弦称作“枕头琴”。

口弦的“非专业”性还体现在分类上,由于它的发音原理独特,既不是自由簧乐器,也不是管乐器,更不是弦乐器,所以至今,也未能正式归类。2013年 ,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被列入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奚琴

奚琴又称二胡,始于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奚部族创造的,故得名。奚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胡琴是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所用乐器的统称,近代才作为奚琴类拉弦乐器的专称。奚琴始于唐代。在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于公元1099年所著的《乐书》(卷一二八)中载有:“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据书中所示,两弦轴的装置方向与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末之时,一部分奚人西徙妫州(今河北省怀来县),别称西奚,五代十国时,东、西奚渐与契丹人相融合。据陈旸所考,奚琴当为唐代末年我国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种乐器。它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与轧筝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汉族轧筝的影响所致,不同之处是奚琴只有两条琴弦,轧时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处于两弦之间。

五、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中国锣

中国锣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打击乐器,它是中国人在音乐方面的一项伟大发明。迄今为止,最早的出土实物是广西贵县泊湾一号古墓的西汉初期的一面铜锣,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

有位外国音乐家曾说过:“一个交响乐队,没有一面中国大锣,就未免有些逊色。”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40—1893)创作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中国大锣,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使用的一面中国大锣,是我国清朝时制造的,它是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件中国乐器。直到今天,大锣仍然是西洋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必备编制中唯一的中国乐器。

六、中国古代最大的乐器:编钟

编钟,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的颂歌《东方红》。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七、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 等多种类型。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长长的,3根弦,像琵琶一样的乐器是什么啊

古琴最早是5根弦,周文王加了一根,周武王加了一根,然后至唐代全面定型,此后一直是7根弦 琵琶有4弦的和5弦也有6弦的. 吉他6根弦 古筝最早有13根弦,再后来逐步发展为18、21、25、26根弦,现通用为21根弦. 竖箜篌,十八弦,靠柄一弦有十品,共二十八字,备四组音。1978年改革后的箜篌张有琴弦88条,分两排装于弦轴板与琴箱之间,每排44弦,每两条对应的琴弦发音相同,即44音,音阶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音域D1&mdash;e4,共有六个八度。过去二胡大多用丝弦,由于丝弦具有伸缩性大、寿命短、发音不够清越细腻等缺点,它已逐渐被钢弦所淘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钢丝弦使用日益普遍。<br/><br/> 配套的二胡钢弦应是一粗一细,粗的一根称作内弦(也叫老弦),细的一根称作外弦(也叫子弦)。就会产生音色不统一,影响按指的问题;用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二胡弦,发音空而沉闷,失真度大,完全不符二胡的发音需要。就是2弦,倒数第二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排管子的是什么乐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