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你有什么山东房地产现状考研资料?能给一份吗?

原标题:清华大佬万字干货,从未见过如此细致的考研经验分享!学霸就是学霸!

清华法硕适合什么人群?

法律硕士VS金融硕士

备考中的典型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复习备考中的失误与不足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本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取得了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学位,在2018年考研中凭借初试38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其中政治64分,英语一83分,法律基础科122分,法律综合科111分。

最初被清华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华的校训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果你想考清华,我想总有一点,是让你特别憧憬的。

我是在读研二(二年制硕士)期间决定再次考研,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源于对法律知识的热爱(法律是研究世俗关系的学问,我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多年,很多知识单纯用经济学思维解释并不足够让人信服,用法律思维却行之非常有效);另一方面是源于对顶尖学府的向往之情,这种情绪比较抽象,要知道我在参加复试之前我都没去过清华(虽然我在北京呆了两年多),都不知道清华正门朝哪开。除此之外,法硕分数线不是太高且保持稳定(2018年之前,清华一直稳定在370分,北大一直稳定在380分),我个人感觉凭我的努力是可以够得到的。

其次,从经济管理转去学法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实在不擅长数学,而法硕是不用考数学的。这对于很多文科学子是一种福音。Attention!对于数学不好又想读名校的选手,法硕是你的不二选择!

现在想想,当初我的确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是因为大家研二期间都去实习、去参加各种招聘会,对研究生应届生而言,不实习其实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现在这种行情下,找个像样的工作怕是都难。第二,硕士毕业论文送外审的时间与复试的时间几乎完全重合。鉴于我们学校的硕士论文都要在3月中旬送教育部平台外审,所以,我不仅要确保论文在复试之前彻底完成,还要保证留出足够的时间准备3月中旬的复试。在初试之前,我的论文还处在受精卵阶段;在2018年12月下旬参加完初试之后,我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写论文了,一边担心论文如果写不完不能毕业之类的,一边心急如焚查找各种资料、建模型、跑数据。16天!这一切几乎如有神助一般地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在写完论文的那一刻,我心中暗暗觉得这确实算是一个壮举了!之后我就安心准备复试了,最后论文自然是顺利通过了外审,复试也顺利通过被录取!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啊!

说了我的经历,简单总结一下,清华法律硕士适合一下人群:

名校情结重,还有特别是非清北不考!

梦想进入投行、成为金领,金融行业特别看重高学历!

不是很擅长数学的选手!

除此以外,还有同学问到相关择校问题(目标明确的选手请自动跳到下一节),我大体总结了一下:

北大的好处在于没有面试,清华的好处在于初试分数线相对较低。我觉得对初试成绩没有绝对把握或者考试发挥不是很稳定的选手,选择清华更明智;如果是对面试有点虚,在面试时表达会比较紧张的选手建议选择北大。

昨天还听说一件事,北大万柳公寓好像住不下了,专硕有将近一半的人可能要出去租房住。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到来年法硕的分数线呢?我们拭目以待,不禁感叹考上的早啊!

因为之前北大是承诺过法硕是有宿舍的,这件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北大失信于考生,有一些准研究生可能后悔当初没选清华了吧。但这件事,我认为还不应当过度解读,至少最终处理结果还没出来。至于明年北大是不是依然宿舍不够?或者说明年清华也没宿舍了?这些猜测目前都无法得到印证,所以目标是什么学校的就继续坚持吧。适度关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让这种因素干扰了复习备考。之前已经决定了要考清华的选手,担心会不会因此大清分数线上涨啊,那也是有可能的吧,所以你就需要更加努力了。如果你考400分,总不至于担心复试线涨到了400+吧。

对了,我清宿舍已经分好了,前几天从系统上查到了房间号了。有时候,真的是没有对比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过的还不错啦。

我个人的建议是先选定地区再选择学校,当然,非某校不上的除外。因为研究生的学校很可能决定了你未来的实习、就业甚至恋爱结婚,所以,你应当慎重考虑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想去某个城市,比如上海,家在上海或者女朋友在上海,这时就可以评估一下个人实力进行学校的选择了,华东地区可供选择的名校非常之多,复旦、上交、上财,哪怕是南京大学、浙大这些距离上海很近的名校,都可以是潜在选择。

有把握的区域性211高校VS有风险的985名校:

主要是有些同学担心自己的实力问题,想考一些有把握的学校,但又眼馋一些985名校。针对这种情况,我前段时间曾接触一个考上了985法硕的选手,他打算重新考研,但还没决定在读考还是退学再去考。我想这种情况肯定不是个例,估计有一部分选手考上之后发现自己当初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这种情况,主要问题在于自己对自己实力有正确的认识。复习一段时间后,及时评估自己的实力,看看目前是什么水平,再复习到考前能提高多少,然后决定自己配得上什么档次的学校。忌妄自菲薄,也忌狂妄自大。

这一部分就先到这里了。

这一部分,我只能从考试角度浅谈一下,至于两种选择对人生的深远影响,则靠今后人生实践的检验了!下面谈一下两个专业的主要区别:

首先,数学。法律硕士是不考数学的;金融专硕是必考数学三,还有一些学校考联考,如人大金专,难度低于数学三;还有金融学、经济学学术型硕士会考数学一或数学三。

英语。法律硕士统一考英语一,至今没听说有考英语二;金融专硕的话,很多是英语二,比如著名的五道口金融学院,当然也有考英语一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需要针对学校去了解;金融学、经济学学术型硕士,考英语一没有例外。

所以,在选择考研时,可能很多人会因为法硕不考数学而对其青眼。后来跟许多法硕选手交流,持这种想法的还是蛮多的。

值得一提的一点是,金融业一直靠天吃饭,周期波动影响很大,金专考研的热度近几年也是有所下降。如果有志于将来进入金融圈工作,现在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读个研,等毕业那会,行业转暖也是很有戏的。与之相对,法律受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较小且近几年还有上升的势头。不过就难度而言,金专还是高于法硕的,只是近几年这种差距没有扩大。

首先,我觉得考研最重要的是端正态度,特别是要考清华北大这种级别的学校。说洋气点,是一种使命感,舍我其谁。我个人很欣赏清华“行胜于言”那种风气,与浮躁的现实社会相比,确实很难能可贵,希望每一个考研人不管你考不考清华都要有这种精神,真正地全心投入去做一件事。端正态度,还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毫无保留地付出。这种“毫无保留”指的不是备考期只学习啥也不去干,适当放松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是说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就不要觉得如果考不上也能找份还不错的工作,或者说找调剂一个学校。

第二,要严格作息时间。我的作息是这样的:每天5点多起床,个别时候感觉太累也会睡过头到6点多,然后打卡;晚上差不多12点半之前睡觉;这种状态从备考开始一直坚持到考研。当然我也会偶尔放松一下,日常的放松方式是看足球比赛,每周我都会看2-3场直播比赛。

再来说说各科的复习方法

首先是政治的复习,64分,我高中是文科生,按理说政治的理论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平时做各种像是模拟题的选择题也能做到40+。报了网络辅导班,认真看书了,但是考试完全没发挥出平时的水准。我觉得政治的性价比太低了,我第一次考研政治几乎裸考还考了67。关于资料的选择上,我的教训就是,不要换太多书,最好一本书看个3-5遍,高教社出版的《大纲解析》就不错,但心猿意马的我,各种资料换来换去,《大纲解析》没好好看实在是遗憾啊!除此之外,报了辅导班的应该也会有专属订制资料,总之认定了一套资料就坚持到最后吧。

然后是英语,83分,这个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完型、阅读、新题型拿了满分。我觉得备考英语最关键的是。英语想得80+的高分,首先,客观题就要尽量不丢分。其次,然后做题顺序很重要,我是先写了大小作文,然后是客观题部分;今年新题型部分超级难,我做了要40分钟吧,最终还是可以做对的。做题顺序也是应试策略的一种,一般作文不会太难,即使偶有跑题也不会扣分太严重,先把作文基础拿到再去攻克难度高的阅读,心里也会更有底。再次,我觉得做考研英语还是需要一点阅读技巧的,发现技巧的方法就是要认真研究真题,比如说,完形填空总是会保持ABCD各5个,阅读理解的选项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个一时半会可能说不太清楚,我希望有机会再单独讨论。

①我不推崇只背考研真题词汇的问题,我还是主张最笨的办法,即一本单词书从头背到尾,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

单词是要一直背的,要天天背,一直到考前。原理同专业课,到了中期,一本单词书一周就能过一遍;到考前,可以只看不熟悉的词汇了,把烂熟于心的词汇直接用笔划掉。背单词的方法,一般是捂住词汇书上的汉语意思,通过单词联想它尽可能多的意思,我觉得这个方法还是很可行的。

专业基础课,122分。今年专业基础科据说难度加大了,这个分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专业综合课,111分,有个10分的大题我看错了题目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对于专业课,我觉得万万不要相信押题之类的,浪费钱又耽误工夫,我当时背的是龙图出的《法硕联考一本通》,比分析要厚很多,例子比较丰富,民法是岳业鹏,刑法于越,宪法白斌,法理学杜洪波,法制史龚成思。我比较喜欢这套书,跟许多人推荐过,排版、印刷、纸质,都是很好。并不是推销,因为复习时,我确实没有背考试分析。这里主要想说专业课一定不要偷懒,从空间的角度说,一定要无死角背诵,不要心存侥幸地觉得哪个知识点不会考;从时间的角度说,最晚也要10月份开始背了(我是9月份开始背的),背到进考场前的最后一刻为止。民法和刑法,没有很好的口诀,视频可以帮助你理解知识点背后的逻辑,但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还是要靠自己的反复看书和背诵;法理、宪法、法制史部分,法理学一些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是培养法律思维的一个过程,后期可以借鉴老师们的口诀,现在好多口诀还朗朗上口、怕是要记一辈子了,比如白斌老师的“常委五一提修宪,通过只要三两天”。还要注意一点,考试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今年综合科,那个“法治体系”(制定实施监督保障)的简答题,我没看清题就开始写,结果写成了“法治理论体系”(民法一直德代改良),10分没了;后来跟别人讨论这个问题,发现真不是我个人问题,很多人都跟我犯了同样的错误,很值得这个我觉得很是应当引以为鉴。

很多人跟我交流过记笔记就是抄书,的确如此。我觉得吧,英语是有必要记笔记的,特别是真题精读时候的听课笔记,把一些重要单词的僻意,重要的短语搭配以及一些长难句的分析,最好还是有笔记。至于专业课,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真的是在抄书;即使时做题遇到的一些生僻知识点,也可以直接记在分析或者讲义上,前期多看,等到后期背诵的时候直接背考试分析或者讲义就可以。

我觉得各科的真题都要认真研究。到考前一周我才完完整整把历年真题做完一遍,个人认为,分类真题那本书非常好,特别是民法和刑法的案例分析题,我觉得非常有规律可循,多看几遍完全可以把握答题套路。但真题也不宜刷太多遍,最多三遍吧,因为法硕往年的真题大多数比较简单,第一遍做分类真题,第二遍按照历年真题以套卷的形式做一遍,第三遍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做错的题目。很多题目,做个1-2遍之后就比较鸡肋了。

①时间。我觉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能说太早,但最晚不能超过10月,我是在10月初开始的。一直坚持到考前,还是觉得有些地方没有背全,直到考前还瑟瑟发抖。

②关于押题。还有,就是不要因为觉得背的内容太多就去背押题,这种行为实属比较冒险。因为很多押题的逻辑,就是把一些近年考过的知识点删掉或者弱化,不过近年考试呈现出的特点是会考察一些生僻知识点或者把考过的知识点深度考察,迷信押题真的会完美地错过许多考点。像是简答题,如果你错过一个知识点,那就是沉甸甸的10分。

③关于背书的效率。第一遍背书,总是会觉得很慢的,背了后面忘了前面也是很正常的。这时候不要跟自己生气,以后会背的越来越快的,到12月的时候,我基本可以两天把民法背一遍,刑法一天半可以背一遍,法理学、宪法学、法制史一天一科,一周就可以背完一遍。到考前一周的时候,几个小时就能翻完一遍。

据我个人了解,北大法硕复试没有面试,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30%左右吧。清华复试是有笔试+面试组成,这两者各占复试成绩的5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初试成绩占50%,这就给一些刚过线的初试分不是很高的选手以逆风翻盘的机会,同时一些中游选手也是不敢掉以轻心的,当然这也是初试过后我一直没能放松下来的重要原因。2017年,有一位385分高分选手复试被刷,今年我380分的排名跟去年385非常接近,因为这一度让我很有危机感。

今年复试笔试的题目较往年变化不小,特别是考了多年的文言文断句和翻译居然没有了,所以真不好说明年笔试会变成什么样子。2018年复试笔试真题如下:

戊戌变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际线,河长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考研政治是一个可以短期突击的科目,如果太早看不见效率不高还会浪费时间,比如你现在看,若是中间有什么其他学科使得政治学习中断一两周,那么你会忘的很厉害,也就相当于之前用的功夫白费了,所以,从我个人的经验不建议早早开始政治复习,政治开始复习的时机要看你的其他课程的复习进度,其他科目扎实,政治完全就可以在10月份甚至11月份再看,其他课目复习不扎实,9月就要开始看,而且中途不要断,书的话推荐任燕翔的,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应试宝典

}

原标题:用这十个标准看你是否适合考研,你觉得靠谱吗?

研究生报考持续升温,大家读研的目的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一个新的问题被凸显出来:读研究生是不是一定要热爱研究?什么人最适合读研呢?

为此,聚集了一些大学的老师和正在读研的学生,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希望能给18年准备考研的同学一些启示。

“做事要达到起码的专业标准”

研究生是不是一定要热爱研究?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答案是:不一定。

有的人一开始热爱研究和追求知识,后来不热爱了;有的人一开始不热爱,后来热爱了;有的人自始至终都热爱;有的人自始至终都不热爱。

我相信,这四种人都有可能最后成为比较成功的研究者和学者。

第一种人,从热爱研究变得不热爱研究之后,可能在职业生涯上没有别的选择,为了维持生计,起码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保持最起码的研究状态和尽到自己起码的责任,有时候也很可能有不错的发现。

第二种人,一开始可能只是来混文凭的,逐渐发现研究有趣和有回报之后产生对研究热爱,选择继续做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之后,也许会有不错的研究发现,也可能没有。

第三种人,自始至终都热爱研究,中间也许产生过些许怀疑,但是有没有重要的研究上的成就的确并不仅仅取决于态度。

第四种人,从来不热爱研究,鬼使神差干上了(家庭传统,父母逼迫,为了追求某女生,等等),只要做事的时候还算认真,某一天突然碰上什么重要问题被他找到了窍门,就算他第二天就因为对生活绝望而自杀,也很有可能留下些什么重要的研究发现。

所以,热爱不热爱其实不重要,关键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能够达到起码的专业标准。

“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我认为研究生应该热爱研究。研究生阶段是本科生阶段的继续,但是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一样的。本科阶段基本上是一种通识教育,是对基础性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从被动的接受转换为主动的学习。

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来说,研究生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导师的指导,更需要研究生本人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即使研究生将来不从事学术工作,但是在这种探索研究也可以提高研究生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研究生应该从事研究并热爱研究,只有在研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不热爱不等于就失去了读研的价值”

在研究生扩招、个人选择和社会需求综合作用之下,读研究生并不预示着以后就一定要做研究。所以我的观点是,读研究生不一定要热爱研究。

读研究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研究,即使做研究也不一定非要热爱研究(当然热爱是最好的了)。对读研者来说,不热爱也不等于就失去了读研的必要或价值。原因一: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研究生以后都要致力于研究。原因二:中国高等教育在统计上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向提升学历的阶段过渡。不只是只想“做研究”一个方向;“做研究是不是一定要热爱研究”是另一个问题,更适合于针对那些已经有志于做研究的人来探讨。二者不应混为一谈。

“读研是多元化的选择”

在现在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读研是多元化的选择,相反更应该抛弃那种为纯粹研究而读研的观点。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读研更应该成为一种解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出路。也要看到由于学校与专业的巨大差异,读研的动机与结果也存在不一致性,比方说,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博士,初衷可能就是工作,但是好的环境却养成了研究的兴趣。我认为读研更是一种机会,一种发展与定位的机会。假设在读研期间你会综合衡量自己,如果确实在某些方面有研究能力,又热爱它,那就从事研究的道路。一定要限制读研必须热爱研究那可能是一种过时的误解。当然我们应该提倡读研期间要刻苦研究完成学业,这是必需的。研究生就是对大学基础的再提升并形成创新性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这是研究生学习要把握的能力。

——周露平,江苏科技大学辅导员

徐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可以不热爱,但要做就做到最好”

我的观点是可以不热爱研究,但是要做一个有资格说自己是“研究生”的研究生。两三年的研究生活后,你拥有了什么让别人艳羡的资本呢?是深入分析一个问题,撰写出理想的论文和报告,还是能组装实验设备,严密地完成实验。用能力扫除怀疑,证明你可以胜任研究生,而不是坐在路边的咖啡馆笨拙地探讨问题。我觉得这就像是不喜欢做屠夫,但屠夫却必须宰杀牲畜一样。写论文和做项目是让别人明白你在做什么的主要途径。对此虽然你并不热爱但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中南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

“读研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

读研究生不一定要热爱研究,因为读研之后有深造和就业两条道路。如果是深造的话就一定要热爱研究才对得起自己了;如果是就业的话就是学历教育而已,这也是一个社会现实。

另外精英教育本来就是金字塔式的,做研究的是少数人,大部分人还是以直接的社会生产劳动为主的。要是大家都忙着做研究了,谁来养活这个社会?这里又不是古希腊,有奴隶帮忙做家务。

山东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硕士

“读研需要有做研究的能力”

其实这个问题,说白了很简单,你想读博士做研究,那就好好打基础,仔细学,努力学。如果你打算工作,正常完成学业和扎实写篇论文就ok。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问题,真正能做科研的人不多,能做出成果的人就更少了。通过考试考出来的研究生,又有多少真的具有研究能力呢?我说个真实的例子,我本科公认最有哲学天赋和悟性的同学,考试一塌糊涂,保研被踢出去,最后全去干咨询。

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

我们应该把热爱看作是一种态度,需要在现实中磨合。任何一个考研的人,说完全不喜欢读书,这大概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这种好学的心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保持,却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不可能不去顾及现实以及别人的看法,这些压力会在无形之中渐渐影响个人。所以,如果你的心在摇摆中越来越倾向现实的话,你可以不热爱研究。对于那些喜欢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喜欢的人,就应该沉下心来好好研究学习。毕竟,学术是你以后安身立命的东西。

之所以说要报一个热爱的心态,是因为无论你愿不愿意,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已经耗在了里面,对于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无力改变或者没有勇气改变之前,需要的就是一种强迫自己热爱的心态。这也会成为你以后就业人家评判你的标准。

研究生热不热爱研究,其实最后可以上升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层面上来。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我之所以定位在可以不热爱就是因为变数太多。不是有句话叫“事在人为,命由天定”么?虽然有宿命的味道,但是道理是很浅显的。有这个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条件去做事,这样的话,至少,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我想只要热爱生活就可以读研究生。

首先,因为研究生应该不仅仅理解我做研究的学生,只是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这在现代社会是很有用的。现在说一个人是读书人,就是说这个人有科学的态度,掌握研究和思考的方法,具备理性的洞察力。如果一个人在研究生阶段能获得这些形成这些态度,获得这些能力,不是能提高生活质量吗?

其次,现在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把研究能力引进到自己工作中去,聪明、高效、有灵性地工作是需要进行研究和思考的。

最后,国家培养研究生,是出于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考虑,但是我们学生可以不能只是“服从”于制度,而要结合自身特点,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

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我们在争论这一问题时,看似观点混乱,其实是大家混淆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研究生学位的定位问题,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如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MBA等等,就不一定非要强调研究的一面,而更多的是实践方面。另一个是外在社会导向变异了某些东西,如现在大多人选择读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这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背离了研究生培养的初衷。

文章为文都考研整理自网络内容

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联系后台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房地产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