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建筑现场工地茶亭的,做了两年现场,工地有BIM觉得挺不错的,现在也想去做BIM,有没有好的学习视频或者培训啊,

关于召开“中国BIM标准与评估体系”工作会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BIM的三个关键词,代入建设流程,创造更高建筑施工,水电先行,BIM工程师你可知道该传统的CAD管道设计与现在的BIM设计的区别在
08-0608-0207-3004-13
BIM企业天地
07-1906-2206-0405-30
08-04[]08-03[]08-01[]07-19[]07-18[]07-13[]07-13[]07-10[]06-29[]06-29[]
BIM招聘/求职/征稿
08-0708-0707-2507-02
BIM会议/沙龙 /大赛
08-0407-1207-1103-29
07-2407-1806-1806-0705-0304-1604-0802-0701-1912-22
07-1107-2005-1105-0905-0204-2804-1904-1603-2803-19
07-1707-1607-3107-2507-2007-1708-0107-3007-2407-1307-11
08-0708-0207-2607-2007-1907-1207-1206-0606-0605-04
07-3107-3007-2707-2507-2307-2007-1707-1307-1107-09
08-0608-0308-0208-0207-1107-0306-2705-2105-0304-20
07-2307-1907-1607-0907-0907-0607-0406-2806-2606-22
08-0308-0107-3107-3107-3007-2707-2707-2607-2607-25
07-1706-2706-1506-1206-1105-0404-2604-2304-2002-23
08-0707-2007-0305-1705-0805-0304-1304-0803-2903-21
08-0708-0708-0608-0607-3007-2507-2307-1607-1207-10
[] [] [] [] [] [] [] [] []
26688548517507480422370327
合作伙伴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BIM专业技术技能项目中心中国建筑信息模型科技创新联盟
站长推荐 /2
EaBIM平台官方微信二维码,BIM资讯、资源、信息、技术、招聘、工程交流分享,欢迎大家关注。
亲爱的EaBIM会员:
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为了搭建线下移动端BIMer之间交流信息、共享资源、联络感情的平台,EaBIM决定建立“EaBIM官方微信群”,满足资讯、学习、交流、研讨等多层次需求,由EaBIM编辑夏红艳出任群主。EaBIM将同样给广大会员创造更加健康、和谐、有序的微信群环境,并不断创新适应BIM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Powered by从工地“菜鸟”到BIM达人,他是怎样做的?——记中建八局二公司设计研究院陈浩-网上共青团-中国建筑
从工地“菜鸟”到BIM达人,他是怎样做的?——记中建八局二公司设计研究院陈浩
&&&&&&&&&&&&&&&&我从2014年开始接触、了解并深入学习BIM技术,时至今日,一直工作在推广及应用BIM技术的第一线。回想过去4年,BIM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崭新的思路和眼界,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次蜕变。——中建八局二公司设计研究院陈浩 & & &&&&&&&&&&&&&&&&&&2014年,陈浩在中建八局二公司山东公司绿地西河项目部担任土建施工员,分管该项目C-2地块二期施工管理工作。该工程市政高压线横跨工地造成施工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施工,更直观地表现施工现场的客观环境因素,陈浩在公司技术中心同事的指导下,开始了解BIM技术,学习相关建模软件,并合力完成了施工现场的场地布置信息化模型。&&&&&&&&这个模型直观展现了当时的工程地貌、临建设施布置、高压线的走向等,为后续的施工策划奠定基础。&&&&&&&&自此,陈浩对BIM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BIM建模对于硬件设施要求很高,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建模技术,陈浩自费购买专业图形工作站,踏上了漫长的BIM求学之路。&&&&&&&&第一次蜕变&&&&&&&&“没有扎实的工艺技术作为基石,&BIM会被架空,变得一无是处”&&&&&&&&2014年至2016年,陈浩对BIM应用尚处于懵懂期,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本职工作土建施工管理上。&&&&&&&&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在这两年中与项目团队一起努力,陈浩所在的项目相继获得了省安全文明工地、省优质结构杯、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多项荣誉。这段日子让陈浩在施工管理和施工工艺方面积累了经验,为后来BIM学习打下基础。&&&&&&&&陈浩一直秉承这样一个理念,BIM技术学的精不精,用的好不好,需要依托扎实的施工管理技术为基础。因为BIM本身不是一个独立体系的学科,它是把建筑这个大的门类通过融入信息化手段让建筑物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变的更加合理,更加优化的一种方式。&&&&&&&&第二次蜕变&&&&&&&&BIM技术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在于团队知识体系能否实现协调和碰撞&&&&&&&&2016年到2017年初,陈浩在中建八局二公司技术中心担任BIM业务经理。一年多的时间他协助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建模工作,涵盖群体住宅、教学楼、轨道交通设施、研发中心等多种项目类型。&&&&&&&&通过不断实践和磨炼,陈浩专业技术日渐成熟,并成功考取了中国图学学会颁发的建筑、结构、设备三个专业的BIM高级建模师证书。&&&&&&&&陈浩自身进步的同时不忘与同事分享,他先后为二公司的山东公司、广西公司、装饰公司、基础设施公司几百名同事做了BIM专题基础教学讲解,得到大家一致好评。&&&&&&&&随着工作深入,陈浩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力量在BIM技术高层次应用中的重要性,这里的团队不单体现在人数上,更多的体现在全专业全知识体系的团队合作上。&&&&&&&&从土建到机电、从幕墙到内装修再到钢结构,每个人掌握的技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BIM技术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把这些不同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用一种可视化、信息化、协调化的方式串联起来。&&&&&&&&陈浩主动联系各专业系统交流信息、融会贯通,不仅要每个人做得好,更要结合得好,从而推动公司BIM应用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次蜕变&&&&&&&&“建筑行业的未来是基于高度信息化的工程‘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2017年初,陈浩调离技术中心来到中建八局二公司设计研究院大家庭。身份变动的同时,陈浩也将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向建筑生命周期的最前端——设计环节延伸。&&&&&&&&他逐步完善了基于BIM技术的深化设计方法,并在屋面排版、砌体排版、住宅三小间排版、机电管线综合等多项深化设计工作中得到成功实践。&&&&&&&&他深刻认识到,现在是信息消费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尖刀,人人都希望依仗它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谁能最先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把握信息增值服务的机遇,谁就能抢得先机,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陈浩常说,BIM应用是信息化应用一个小小的分支,希望身边有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当今社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有更多的同事投身到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有更多的BIM达人一起为中建八局二公司BIM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扫描二维码下载“中国青年”移动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年之声”微信为什么我们公司BIM水平那么低,一定没看过这个
之前我们有过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目前BIM发展的一些困境,发现反响很大,很多朋友发邮件过来和我们探讨,并觉得之前文章里面写的东西深度不够,对于目前现状说明不清楚,我们特刊发重庆大学林治阳老师的文章,林老师从多方面阐述了目前BIM在国内发展的局限,基本上每个点都是落实在实际,对于各方提高自己的BIM水平有非常有帮助。以下为正文内容,中间有剪辑,谢谢!
先从国内的BIM应用现状及局限这方面说起,目前BIM有6个参与方:施工企业、设计院、业主方、咨询单位、政府、学校。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将分两篇进行刊发,本篇介绍的施工企业、设计院和业主方。
1、施工企业:
现在施工企业BIM出现的时间集中在两个时间点:一是招投标阶段,现在很多项目都要求出示BIM技术方案,所以很多施工单位都会在这里弄一个BIM技术方案,涉及的层面主要是模型的建立、碰撞检测、装修方案、造价算量、建设排程、虚拟漫游等,常用两大软件revit和navisworks;二是在机电管线安装前,由于现阶段BIM应用的限制,BIM对施工企业最核心的价值在于碰撞检测和造价算量,其次是虚拟漫游、装修方案等。碰撞检测可以找出图纸中的空间错位,减少施工的工期延误和返工率;造价算量可以有助于施工单位控制成本(当然还有其他用处,下面来讲);虚拟漫游、装修方案等有助于给甲方汇报,也有利于申报奖项或者增加金额。而在人员配比上,我看到的那些公司倒是不区分建筑、结构、机电之类的,施工单位的BIM人员都是要一起做这些。
当然这半年来施工企业对BIM的应用情况已经好很多了。
我认为施工单位BIM应用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软件层面和模型精度层面的局限,施工单位的软件使用主要还是revit和navisworks,(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不是房建项目,这两款软件的适应性就差很多,比如管道化工最好使用bentely,铁路和少量建筑工程可能会用到Civil 3D之类),而施工企业对于插件的运用整体偏少,要使用插件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现阶段他们也不会进行相关的API开发,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施工单位除了碰撞检测和造价算量之外,就很难再去实现其他功能,如施工安全模拟、当日耗料信息反馈、场地布局规划优化、以及和生产厂商进行联动管理等。以我去台湾时参访的根基营造为例,他们的模型都精确到每根钢筋怎么排布了,而大陆的大部分施工企业的BIM模型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这边的侧重点还是在碰撞检测和造价算量。可如果模型深度达不到这种深度设计上的很多问题往往很难发现。我以前做过一个车站的BIM项目,当时图纸中有部分梁的配筋问题很大,钢筋之间间距非常小,密密麻麻排了两排,钢筋完全配成了钢板,而且还没有保护层,这种情况根本没法进行施工。其实这点也和使用的软件费用由关系,如果使用REVIT去建钢筋模型,将是一个不切实际想法,这里面就需要使用到一些插件,或者干脆用其他软件来做。
二、是BIM人员的不足。
BIM人员的不足有两个层面:建模人员的不足与BIM技术深化的缺乏。即使是中建三局八局这种技术强的单位,施工企业的BIM人员占整个项目人员的比例其实并不高,如果自己建模就这么点人肯定要累死而且往往难以按时完成任务。如果建模分包,那么施工单位的BIM就应该做的更深化,将模型与现场情况结合起来,如具体的施工过程或者精确到钢筋,但由于施工单位现在的BIM培训体制往往针对的是软件的操作学习,而且参加培训的大多是缺少工作经验的年轻员工,所以也很难做到这么细,更别提开发了。而这里人员的缺乏主要是BIM发展时间比较短,很多企业BIM骨干都以85后为主,这么短时间培训那么多人,对于企业来说难度很大,而目前大学的课程并没有跟上,很多时候需要上工作岗位才从新开始学,不过随着后期发展这种局面会慢慢得到改观。
三、怎么让现场施工人员接受BIM也是一种限制。现场人员不理解、不接受BIM,BIM做得再好也是白扯,现在施工单位没法进行施工工序和操作的模拟,施工单位往往无法在动工前进行模拟来找出最佳操作方法,对于复杂工序是“事前专家论证+事后动画展示”的方式来进行,但论证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模型+模拟操作”的方式。而有些技术不复杂但是现场条件受限的工序施工单位也不能对其很好模拟,如两台吊车同时吊设备怎么不互相影响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BIM可以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我前段时间去参观某SOHO项目的时候,他们的BIM负责人说到,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并不受到认可,但随着他们工作的开展,确实能帮到施工团队解决一些问题,如上述的模拟的问题,他们也开始解决了,所以总体趋势是向好的。是缺少可视化的技术和设备。以AR技术和Holograph技术为例,当图纸过于复杂时,即使是施工企业的人看了模型调出来的样子,也不一定能准确跟工人描述出来。如果现场配有移动设备,再运用AR或者Holograph技术,那么施工效率其实是可以大大提高的。当然可视化技术不仅包含AR和Holograph,但不管怎么用,目的都应该是提高施工现场的沟通效率。一方面我们使用工具给现场人员讲解,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有些工地目前已经开始使用VR进行安全培训,而且效果不错,其中有个工地只有两个技术人员,他们也鼓捣了一个出来,据说用下来效果不错,随着VR开发门槛的降低,这个点应该快速被解决。
四、是造价算量的被迫不当应用。虽然现在施工企业会比以前更主动的去学习了解BIM,但依旧有很多不当应用。以前施工单位抵制BIM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先低价中标,然后通过方案变更来增加收入,这种情况是被市场行情逼出来的,也就是我说的被迫不当应用。现在他们开始使用BIM以及相关的造价算量软件,各个造价算量软件之间的由于算法问题会存在一些误差,有的偏大有的偏小,有些施工单位对甲方会用偏大的成本,对分包商会采用偏小的成本,然后自己卡差价。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好事,但为什么会有呢?还是市场行情逼出来的,也是被迫的不当应用。这种不当应用会阻碍施工企业去发展BIM技术。现在这块随着一些政策的要求,有些施工企业为了应付BIM的趋势,并且能从中得到自己的实惠。
2、设计院:
最近很多设计院也都纷纷成立了BIM应用团队,但据我的了解,设计院的BIM现在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是之前设计个CAD也是这个费用,如今加了一个BIM还是这个费用,你让设计院怎么有动力去做,具体来说:
在业务范围上来说,大部分设计院的BIM团队还是把BIM等同于revit,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围绕“建模、翻模、光照能耗、二维图纸优化”,但在业务上还是把BIM当做一个加分项,而不是主营业务。
在流程上来说BIM往往是以往设计流程走完了然后再加个revit建模及分析,或者是每前后两个专业晚了之后用revit来check一下有无设计错误。
在软件使用层面来说,设计院用的软件种类会比施工单位多,他们会使用lumion、fuzor之类的展示软件,当然也有其他设计类的revit插件,甚至会自己开发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用revit做模型,用ecotect等做光照能耗分析,navisworks也会用一些,展示的话就是上文提到的。
人员配比上来说,设计院的BIM人员数目会多于施工单位项目现场上的BIM人员,这点也正常,毕竟是设计院。人员会区分建筑、结构、机电等不同工种的BIM工程师。
设计院BIM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流程的限制。如上文所说,设计院做BIM往往是在传统设计流程后加了个revit的建模工作,这种建模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检查之前设计中的错误,如构件错位、碰撞问题等。然后再加一些光照能耗或者展示性的优化。这种流程下BIM完全就成了优化二维设计和做展示的工具,所做出的修改几乎都是微调,而对于概念设计、曲面变更等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去真正改变设计理念或者在设计时就进行优化。这次我回来了解了一些设计院的情况,最近也在帮国内某大院进行BIM流程方案的修改,这点感受非常深刻。
二是应用层面的限制。上文也提到了,现在国内设计院对BIM的应用还是集中在“建模、翻模、光照能耗、二维图纸优化”,这种应用层面其实是很浅的,对于BIM模型的绿色能耗分析(如温度、用电、保水、固碳等)、结构抗震分析等等,都可以使用BIM去分析解决的。但现阶段设计院确实是没用到,而且也不会用。至于开发层面,现在倒是有不少设计院都尝试进行revit的二次开发,但是开发的方向貌似都集中在如何方便建模或者方便展示这种事情上,原因很简单,他们很多时候做开发其实只是想做做样子,并不是从真实项目中来的需求,所以实用性有限。
三是盈利能力的限制。这个至关重要,你想没有效益的事情谁做啊。我们国家为什么搞计划经济不行,市场经济就好了,道理是一样的。现阶段BIM对设计院创造的效益不大。我记得我去年做BIM的价格是10-12块一平方米,我去台湾之前已经到2块了,现在我回来了建模成本低的就只有几毛钱了(听说这还是在上海)。当然有些技术强、口碑好的公司依旧能维持10块以上甚至更高的价码,(比如某个香港的项目,精度要求特别高,确实做到了10块,不过大部分就是也就是2块)但对大部分建模公司来说建模的利润真的是很低了。由此可以看到设计院BIM的利润得有多低。但设计院不做BIM又不行,业主有要求,你不做所以对于大部分设计院来说,现阶段BIM依旧是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的吃得很不爽。
四是使用习惯的限制。很多年纪大一点的设计师都不会用revit这些软件,而他们往往还是骨干,他更有话语权,年轻的会用软件但又没有工程经验,说不上话,这点在施工单位也是一样的局面。这种使用习惯会限制设计院对BIM的使用。
3、业主方:
对于业主方需要分类讨论,所以这里现状和局限就放到一起来说。
(1)以住宅为核心的业主方:这类型开发商的代表是万科,万科最近喊BIM也喊的比较凶,也弄出了一些数据。但实际情况是,高层想推但是没思路,中下层对BIM这东西很排斥,觉得没什么用。不仅是万科,其他以住宅为核心的业主方也都是一样的态度。我始终觉得这类业主方的BIM思路不对,这类业主应该把BIM应用在其小区的配套设施的建设、运维、管理和小区居民的管理上,而不是用在住宅的,因为房屋住宅的建设已经非常成熟了,也并无太大难度,在建设阶段使用BIM反而会效果不大。不过这里面万达其实做得很好,而且做了很多对应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虽然里面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但从他们新成立的那个数据公司,就知道他们还是走在前列的,希望有这样的榜样能带动其他公司的发展。具体我会在后续文章详细说下我的一些看法。
(2)以商业地产为核心的业主方:这类代表如龙湖,其实也差不多,也是不怎么待见BIM的。建设过程中也许还不出BIM有什么,但我觉得在商业地产的管理与运维上,BIM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我们目前的管理和运维大部分还是处在非常粗放的阶段,如果能使用前期的模型,那么管理将上一个大台阶,比如维修的管理、车库的管理、等等。这里面同样涉及到一些管理工具的使用,比如ITWO,其实理念很好的,只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还需要本土化一些。具体在后续文章再说。
(3)以地标和大型公共建筑为核心的业主方:这类代表如世茂中信以及政府等,业主方比较欢迎BIM,但由于其公司(或政府)本身技术限制,所以其BIM的限制程度取决于BIM分包商的限制程度+公司领导人对BIM的支持程度。
(4)其他业主(如工业地产、养老地产类):这类如花样年,但这种业主方我倒是还没看见过有做BIM的,不过我觉得BIM真的可以用在这上面。具体还是后续文章讲。
(5)、目前除了上述的地产其实还有很多工程类项目,比如博物馆、剧院、体育馆等等
本篇及下篇重点讲的是局限,本篇讲的是施工企业、设计院和业主方,下篇局限讲的是咨询单位、政府和学校。估计三天内更新。第二部分讲的是BIM的未来发展,第三部分是进阶,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建工项目中心
。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对你有用的话请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建工项目中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海交大BIM全日制高级研修班,集中授课,食宿在交大,推荐就业。400-900-9833
上海交大BIM专项应用班,造价、幕墙、装修、施工深化等10个专项,400-900-9833
今日搜狐热点眼眸深邃、轮廓分明、身材颀长,活生生的一幅画。
这在监狱民警看来,那么令人不可思议。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之前小编给列位整理了万达、中建、湖南建工等龙头企业的专家在《中国建设行业施工BIM应用分析报告(2017)》中对于行业以及企业自身发展BIM技术的看法,有很多小伙伴对这类分析很感兴趣,希望能了解到更多企业BIM发展的想法。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上海建工集团研究总院BIM研究所于晓明所长对BIM发展的独到见解,让我们一同看看作为建筑信息化领导企业之一的上海建工是如何做BIM的!(PS:文章最后附想更好发展BIM施工企业要做好的5项工作)
  BIM技术能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带来哪些价值?
  BIM是技术工具,也是建筑信息化的数据平台。通过给企业内不同人员提供相关数据信息,BIM既在技术上也在管理上发挥着它的独特价值。BIM可以实现两方面的数据采集,一是基于模型的数据采集,二是通过动态模拟和施工现场管理,即4D、5D平台的数据采集,来丰富模型数据库和平台数据库,从而使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产生实际价值。下一阶段,企业要争取将BIM平台的信息数据和企业管理平台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接,提供基于业务场景的及时、准确的项目数据,这对于企业日后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模式的建立都有着积极意义。
  建筑施工行业是最需要大数据的行业,但实际上整个行业的数据积累并不多。如果可以通过BIM技术解决基础数据的采集、存储、流通工作,针对项目类别、项目规模、项目特点等形成成本、劳动力资源等分析数据,从而汇聚成项目大数据,这会对施工行业的精细化管理形成有效的支撑。当然,这些数据的形成需要收集大量样本,现在BIM在做的就是这件事,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而通过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管理平台积累的工程数据,正是对具体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真实记录。再通过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行业大数据,为更多企业和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这可能是软件公司接下来为施工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的方向。以造价分析为例,目前的造价分析是基于定额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造价分析,未来能否实现基于项目类别、项目规模、项目功能、项目地域等方面的造价分析?如果BIM管理平台所积累的大数据能为建筑行业内的各个企业提供更为详尽的造价数据分析,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升级,从而真正激发BIM的价值。
  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应该如何与BIM技术结合?
  近几年来,BIM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在专业人才、数据采集和软件应用方面仍然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完善。因为施工企业已经适应了原有的管理体系,很难轻易因为一些还不够成熟的技术而进行大调整。从传统意义上说,一些大企业要实现管理体系和BIM技术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可以先从现阶段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中寻找机会,比如各企业的管理体系在落地过程中存在偏差,BIM技术就可以发挥其优势,弥补企业信息化管理落地方案的缺口,通过互补,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目前,施工企业的BIM推进路线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架构是两条线,BIM属于技术路线,由企业总工管理;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有些是由总裁办中分管信息化的领导负责,有些企业内部也会专设信息化部门,这个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实际上,BIM能够提供来源更为准确的施工信息数据,但由于BIM和信息化在大部分企业内部分属不同架构,所以不能很好的进行结合。“各自为营”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现状,当然也有少数企业将BIM技术和信息化结合的比较好,例如上海建工旗下有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该公司的总工梳理管理体系时就将BIM和信息化结合在一起进行考量,这一做法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两张皮、两条线”问题。但对于那些管理体系已经成型的企业来说,将BIM技术融入其中还需要一个过程,BIM技术需要足够成熟才能撼动整个信息化体系。
  如果希望BIM技术与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考虑从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比如在信息化部门中设立BIM工作室,该BIM工作室只为信息化服务而不是为技术方案服务。BIM包含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发展方向应该在企业的信息化部门设置专属的BIM接口,在技术层面没有成熟前可以先安排专职人员从现有的BIM模型中收集信息化管理平台需要的数据。慢慢地,结合云、移动应用等技术实现两个平台的无缝对接,解决信息化管理的落地问题。这是未来施工企业将管理体系与BIM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而不是简单、直接的将两个平台的数据进行叠加。
  如何看待目前BIM在行业推广的现状以及碰到的困难?
  目前BIM的应用现状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是重特大项目、知名度较高的项目应用BIM技术的多,小项目、一般项目的BIM应用覆盖率和渗透率都非常低。第二是大型项目真正在做BIM应用工作的大多还是集团公司分派的BIM专业工作室,或者是第三方BIM团队,项目现场的一线工作人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应用BIM。我们管这种应用叫决策者的BIM应用,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宣传的层面,很多项目是为了BIM而BIM。
  另外,行业中对如何评价BIM应用所产生的价值存在争议,因为统计方式不科学,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很难真正呈现BIM的价值。企业对于BIM的价值衡量有一些误区,对于开发商而言,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项目质量等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应用BIM减少了出错几率,提升了整个项目的管控力,这实际上就是BIM的价值。但在具体的项目实践过程中,有些项目没有应用BIM也可以完成,有些项目在建造过程会出现很多错误,即使应用BIM也不能够全部消除,只能说应用BIM技术后可以大大减少错误的出现。因此,当应用BIM技术减少了项目管理中的错误后,有些项目经理会认为这是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和BIM并没有直接关系。
  BIM应用在推广落地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匮乏,原因之一是企业BIM技术培训的受众面太窄。很多企业都越来越重视BIM技术的人才培训,但他们的BIM培训目的是培养BIM专业工程师,经常把BIM理念、BIM建模、BIM应用等从头到尾全部讲一遍,这样的培训效率很低。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掌握BIM建模。对于施工员来说,可能只需要掌握和他工作相关的BIM应用就足够了,例如如何打开模型,如何运用模型进行交底,如何运用模型进行漫游,如何进行碰撞检查等。相对于建模人员,企业更需要针对一线技术人员进行和业务相关的重点BIM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运用BIM技术的能力。企业的BIM培训可以具体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企业高层领导的培训,对领导需要进行BIM理念、BIM组织、原理、架构等内容的培训。第二部分是企业中层领导,对项目工程师、项目经理进行BIM管理方式、BIM应用价值等内容的培训,让他们了解BIM技术可以和哪些现有技术以及管理业务结合,从而指挥项目团队进行BIM策划和BIM应用。第三部分才是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培训。
  上海建工在BIM应用推广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对未来是如何规划的?
  这些年,上海建工在BIM技术应用推广与实践探索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标准规范制定、专项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运用过程中投入很大。多年的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化,上海建工已经成功的把科技成果运用于项目建设中,在超高层标志性项目上海中心大厦、超大型主题乐园项目上海迪士尼乐园、大型市政项目上海北横通道新建工程、辰塔大桥、大型民建中国国家会展中心等项目中由点到面进行了深入应用,尤其是在数字化建造技术与工业化预制装配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并将实践成果在全集团工程建设项目中进行普及推广,当然过程中也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企业要想应用推广好BIM,我觉得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领导支持,而且是持续的支持,哪怕在推广前期不能看到明显的收效,推广的决心也不能动摇。二是要有合理的人员结构,一个好的BIM团队中不仅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有信息化管理人员在里面穿针引线,确保BIM应用更有效率。三是要选择合适的试点项目,对于中小型建筑企业而言,可以拿企业中最有标志性的项目来做试点,项目完成后既有知名度又能够在整个企业内部树立标杆。例如上海建工抓住了参与上海中心项目建设的机遇,凭借这一项目打响了项目知名度、团队知名度和企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上海中心项目也培养了一批BIM专业人才,这些人员在参与其他BIM项目时更具经验,也更有信心。试点项目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允许企业有试错空间,所以可以再从试点项目中挑选合适的应用点。四是需要持续的激励政策。目前企业内部的BIM人才流动性较高,因此有的企业不愿意投入精力培养更多的BIM人才,这也成为整个行业BIM应用推广的一个阻力,在目前BIM人才紧缺的阶段,企业需要制定激励政策留住人才、管理好人才、激发人才的潜力。五是开放的心态。BIM是一项新技术,企业要和同行业内的企业多进行交流多合作,多借鉴BIM应用成熟企业的做法,多走出去吸取成功应用BIM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另外,施工企业在推动BIM应用时,要和软件商建立合作关系,或者说要善于利用这个资源。当前市场上有很多BIM相关软件和平台,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也在研发自己的BIM平台,但是很多施工企业尤其是大型、专业性强的施工企业对现有的信息化平台都不太满意。很重要的原因是软件企业并没有吃透施工企业的真实需求,二者之间没有实现无缝对接,还存在一些隔阂和缺陷,但我觉得90%是可以用的,只是差了那么一点,就好像临门一脚没有命中。要想踢好这临门一脚其实不难,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软件公司和施工企业之间相互信任的问题。施工企业和软件厂商经常彼此抓住一点点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就放弃这条路的选择,信息化的推进由此停滞不前。任何企业都会有这样的状况,大家只有看到实际效果,看到BIM技术所带来的直接收益才会真正去做。但是信息化这件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目前企业信息化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不能对其所带来的价值进行具体量化。一般经济价值没有明显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企业能跑到前面去,成为领先企业,有些企业永远是跟在后面跑,这是决策者的理念不能与行业的进度同步所造成的。
  我们根据BIM综合应用水平评价体系,确定自身所处的BIM应用阶段,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中的BIM应用规划。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步要让员工自发的应用BIM技术。企业通过提供大规模的培训和学习资源,让一线技术人员能先接触这个新技术,让他们对BIM技术感兴趣。第二步,可以通过举办一线技术人员BIM应用沙龙,分享介绍BIM技术应用经验,因为技术人员的BIM应用案例往往最贴近现场,最能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步是制定企业BIM评价指标,指导BIM应用,量化BIM应用价值。对于企业人员的BIM应用能力很难进行考核,需要制定人员能力的考核体系,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BIM人才晋升、BIM培训分类、BIM岗位划分等内容进行规划,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内部BIM技术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声明:
  本文为BIM改变未来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BIM改变未来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可以去工地上现场学建筑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