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系是什么?

问:什么是科学,技术,二者是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问:什么是科学,技术,二者是什么关系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不想帮倒忙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不想帮倒忙
采纳数:7109
获赞数:13720
参与团队:
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术应具备明确的使用范围和被其它人认知的形式和载体,如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工艺、工具、设备、设施、标准、规范、指标、计量方法等。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提供保障。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问题描述: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问题解答: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 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唯心辩证法认为这种辩证关系是人们思辨
不记得教科书内容了.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以辩证的思维看世界中的客观主体,从正反两面看问题.以辩证的方式认识看待事物的世界观.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简单的说,客观辩证法属于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是本原的东西.主观辩证法属于意思,是第二性的东西,是派生的东西所以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问题是属于哲学中的方法论问题,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不涉及方法论的讨论,方法论只是哲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部分.哲学基本问题是基础,方法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是要为哲学的根本目的服务的
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对于一门实际的科学门类,研究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这有许多划分方法
本人是基督徒希望可以给你们带来帮助 你相信自然?怎么这么多人受希腊人观的影响马克思哲学是错误的思想理念 英国的哲学家John Locke 提到一句话,他把知识的可能性分成三个范围 1 合理性 2 不合理性 3 超理性 很多人都把超理性和背理性搞混 所以用有限的头脑来否定无限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有的人就不承认自己是有限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或者说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世界先有意识,意识决定物质.这就是哲学的基本关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
好象没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统一性的问题,第一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同一性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水岭.形而上学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体现在彻底的唯物主义上.
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觉得这几个答案都不大好,应该是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是大学研究生的一门课程,是研究怎么做科研,科学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这个的不光是恩格斯,还有很多其他的大师,然而中国人(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似乎只知道恩格斯.
第一部分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 一.研究对象 85 唤起对于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的记忆;但是这里不打算探究它们对于一般教育的普遍意义,这里所要研究的乃是它们与古代希腊哲学的关系. 85 在三个体系内自我意识的一切环节都得到了充分表述,不过每个环节都被表述为一个特
首先要说明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唯心辩证法 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头足倒立的辩证法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
我们把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对立简单表述如下: 首先,二者表现在唯物与唯心的根本对立上.这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多次的“头足倒置”的批判.第一次是1843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批判的重要结论是:“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理性——引者)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
首先你这个命题就有问题.前两者是方法论范畴,后两者是世界观范畴,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看待问题的方法是全面客观的还是静止单一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则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辩证法并非只能和唯物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也并不总是和唯心主义放在一起.当然这些都是属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
解题思路: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不一完全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自然增长率也上升这么一种简单关系,要辩证的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过程: 人口自然增长率本身的变化过程是和经济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的,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而18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速度也一度攀升,二战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什么关系
史世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日08:28&&&来源:
原标题: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什么关系
  ■应注意将青年追求新奇性的特质引导到,专注于搞好一件事、有韧劲的轨道上;社会则要不断树立接受“异类”和宽容失败的态度。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笔者注意到,将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是一个较新的提法,以往更加看重“科学与技术”。早在1995年,我国就决心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调整,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依靠科学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创新的高效率增长方式转变,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首次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直至今天,在各种文件与文章中谈到“创新”时,见到的最多的提法是“科技创新”。因此,搞清“创新”概念的含义,进一步深入了解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企业家不是发明家
  最早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实现新组合”,而创新来自有活力的企业家,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是获得超值利润。企业家的特质是勇于尝试,敢于冒险。而正是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渴望,带领着人们突破日常活动的界限,打破原有的平衡,将资源从原来简单重复的活动中转移到新的活动中,由新的经济形态代替原来的经济形态。这种“创造性的毁灭”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动力。熊彼特的创新类型,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或服务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形式创新。熊彼特创新多样性的观点已经为我们所广泛接受。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创新被定义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另外,《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从而强调了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熊彼特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即企业家不是发明家。他将技术进步在概念上分为三个阶段:发明、创新、技术扩散。创新是指将科学技术发明变成市场接受的商品这一过程。无论是多么好的科学发现,如果它无法转化为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并愿意在市场付费购买它,都不能称为创新。早年的熊彼特比较关注作为“创造性毁灭”的颠覆性创新,后来他也注意到积累性的渐进创新。
  颠覆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指从无到有,它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发展。所以,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实现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但是,也必须看到,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市场成功还有巨大的距离。在科技前沿领域,比如遗传工程、人工智能、宇宙探索等方面,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市场应用方式无人知晓,这是一个企业家、科学家与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学习与探索过程,有时偶然性甚至起到决定作用。所以,增加政府的研发投入与制定一定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能够让科技工作者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以及落实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规则,使企业通过竞争的发现过程实现创新。另外,一些颠覆性创新并不必然建立在科技新发明的基础上,史蒂夫?乔布斯的IPad和Iphone并没有什么原创性技术,而是集成创新的结果,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乔布斯的企业家眼光。
  我们今天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创新,大多数属于渐进创新的成果。比如,内燃机动力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一发明出现后在基本原理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但今天的乘用车与100年前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技术进步的推动与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样是创新的源泉。世界上优秀的百年老店无不是紧跟客户需求,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将品质做到极致并不断增加花色品种,以满足客户不同的偏好。比如,德国制造业企业一般都设有客户意见部,对客户使用其产品的意见反馈与投诉非常重视。在机械制造领域,德国在许多缝隙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在这些市场上的德国中小型企业都相当注重产品和流程创新。但是它们使用的技术并不总是最前沿的,在技术范式上甚至有些保守。它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对于产品品质的专注,与用户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以及能够提供包括产品与服务的问题整体解决方案。
  建设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生态
  最新的创新研究表明,由于企业的异质性和知识的分散性,创新高度依赖于地域性的合作网络。因此,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首先,在我们的社会氛围中往往非常崇拜科学技术,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但是,仅靠科技驱动的创新是不够的,决策层与企业不能忽视市场与顾客导向。要建立起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技术市场,鼓励科学与技术工作者将其发明创造商业化并从中受益。
  其次,创新驱动需要培养出一批勇于探索的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需要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有应试教育的传统,往往提倡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的改革要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多元化发展入手,要培养青年的发散性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要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没有理想和信念的人无法作出突出的成就。
  第三,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同其他年轻的亚洲青年一样,中国青年一般很少有传统思想束缚,对于新事物充满激情,对新技术、新时尚接受很快。所以,在青年中间蕴藏着很大的创新潜力。但是另一方面,一味地对新事项趋之若鹜会导致一哄而上,在产品开发上则表现为式样雷同,缺少差异性。因此,要将青年追求新奇性的特质引导到专注于搞好一件事、有韧劲的轨道上。社会则要不断树立接受“异类”和宽容失败的态度。不要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只当作一个口号,创新绝不仅是专门研究机构和少数大型企业研发部门的事情,今天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企业,如谷歌、腾讯、阿里巴巴都是从小微企业起家的,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鼓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之间有什么不同?
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之间有什么不同?
2015年5月4日)
当今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只要打着科学的幌子,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所向无敌”。这就造就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高举着“科学”的幌子招摇过市的局面。甚至连卖假药的,卖有毒食品的都在利用“科学”这两个字为他们谋利益。有些宗教团体也把他们的信仰说成是“最科学”的。可见,“科学”二字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有多大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科学家就成了格外受人尊敬的一群人。于是很少有人(敢)怀疑科学权威说出来的话。今天人们尊重科学权威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宗教信徒对他们那些能够与上帝沟通的神职人员的尊重程度。也就是说,今天的科学权威就像是能够与上帝沟通的人一样那么让人尊敬。他们几乎就成了今天这个新时代“上帝”的代言人。然而,在科学家们“贩卖”的科学理论中会不会也有象“假药、有毒食品”或者是与宗教信仰类似的东西呢?肯定有。象“宇宙大爆炸”等这类现代物理学理论就是这样的东西。
今天的人类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丰衣足食,还可以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方便和乐趣。航天技术早已不在话下。在工业上也正在从机械化步入智能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就连普通家用汽车也已经开始向着自动驾驶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受惠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这些方面来说,科学家受到格外的尊重是完全应该的。
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成就面前,很多明眼人却发现在科学理论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例如,有关万有引力的问题,自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现象之后数百年过去了,至今还是不清楚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仅如此,今天人们还在为“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物质”和“什么是力”等最基本的物理学概念在理论上争论不休。很明显,如果从物理学理论上来看的话,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其实,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它们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用途更是不同。科学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这些与原因有关的基本性问题。而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怎样做”那些与方法有关的实用性问题。科学理论研究的是某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研究中会发现相应的自然规律以及产生那个现象的机制。例如,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现象的时候发现了地球上的苹果落地与天上的月亮不掉下来的现象之间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用这样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部分就是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并不一定非要与客观事实一致。例如,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用地心说来解释相应的自然现象。因此,地心说也就是一个科学理论。只不过这个理论后来被证实是错的。科学理论的本质就是用自然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用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地心说是错的,但如果没有地心说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日心说。日心说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价值,要看它对人类认识自然是否具有推动作用。今天人们说地心说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地心说毕竟提出了“天体是球形”的以及“天体之间围绕着旋转”的理论。这比那种认为“大地是方形的”的观点已经科学了很多很多。可以说地心说的诞生对科学发展而言,其重要意义一点也不亚于日心说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所以,科学理论并不一定非要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不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实多数的科学理论中都有错误。而且错误也许非常严重。尽管如此,错误的理论照样可以被当成正确的理论使用。例如地心说理论就是一个有错误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却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这说明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对人类的普通生活来说并不非常重要。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也许我们今天信以为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也未必都是正确的。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被后人证明,它们都像地心说一样都是包含了错误的理论。但因为它们的错误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即使接受了它们也没什么感觉。这就是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不同。错误的技术是不可能制造出有用产品的。
由于科学理论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小,因此,纠正科学理论错误所花费的时间都比较长。同样,新出现的正确理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接受。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才逐渐开始被广泛接受。而科学技术则不同。错误的技术很快就会被淘汰。任何一项意义重大的科学技术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应用。
今天,很多人都分不清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不同。他们认为:要是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卫星就上不了天。要是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人类就制造不出原子弹和GPS。要是没有量子理论的话,今天的计算机就不会有如此高的运算速度。等等。这些都是把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混为一谈的具体表现。其实,这些理论与卫星上天,制造原子弹、GPS以及计算机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以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为例,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包含着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的部分,一个是技术部分。理论部分说的是:万有引力现象是一个万有的现象。这个现象产生在任意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原因是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互吸引作用。技术部分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
技术的对与错是很容易得到鉴别的。只要放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一下就知道结果了。可是,理论的对错却是很难鉴别的。而且,因为理论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因此理论的对错并不受到很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普遍重视的是眼前利益。而能够带来眼前利益都是技术,并不是理论。渐渐地人们就忘记了科学理论的根本目的。结果就把科学技术当成了科学的全部。由于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分不清,并且,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科学提升到了让世人格外尊重的地位,结果就让那些制造“宇宙大爆炸”之类理论的人也都跟着沾光,也变成了受人格外尊重的科学权威。
只要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不同,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今天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但科学理论却十分落后。不仅如此,在针对科学理论的态度上,今天的人比以前的人还落后了许多。过去的人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没有偏离根本目的。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实际应用。例如,牛顿在他的《原理》一书中提出万有引力理论的时候,他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万有引力计算公式。他研究万有引力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天上与地下的自然现象遵循着相同的自然规律。这样就可以回答很多从前无法回答的问题。例如,潮汐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等等。由于当时的人对认识自然有帮助的理论非常感兴趣,因此,牛顿的学说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很大关注。现在很多人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公式是正确的为依据才相信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是正确的。其实,牛顿的引力公式是牛顿离开人世很久以后才完成的。
可见,今天的大多数人对真正的科学理论并不关心。他们的眼睛紧盯在技术上。这种做法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科学(理论)思维能力。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另一个不同是,科学理论并不建立在严谨和精准的基础上。只有科学技术要求的才是严谨和精准。从表面上看,科学就应该是严谨和精准的。而这种思想恰恰成了束缚现代人科学思维的无形枷锁。在这种枷锁的束缚下,人就很难建立新的科学理论。甚至很难接受他人提出的新理论。
回头看看历史上那些扭转科学发展乾坤的重大科学理论,没有一个是建立在严谨和精准的基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不在话下。哥白尼的日心说把地球轨道描述成正圆形显然是不精确的。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有意回避引力起源的问题,这是一种不严谨的表现。如果这些理论是诞生在今天的话,没有一个是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的。就连爱因斯坦也算在内。在他发表狭义相对论的那篇论文中连一篇引用文献都没有。这样的论文放在今天是不可能被正规科学杂志接受和发表的。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严谨”和“精准”的要求都更高。而严谨和精准是看技术的标准。用看技术的标准去看理论,当然是很难看出理论中的科学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看不到地心说对科学发展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也看不出在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理论中存在的错误。
科学理论其实是一种思想性的东西。它给人指出的是认识世界的方向。地心说指引着人们用球形天体以及其他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的思路去认识自然世界。日心说以地心说中正确的一面为基础,指引人们以其他天体都围绕太阳旋转的思路去认识自然世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则告诉人们,天上和地球表面上的自然规律是一样的。所以,这些思想性的东西没有必要是严谨和精准的。只要理论中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它就能比之前的理论更容易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科学理论都是逐渐完善起来的。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在诞生的那一天就是完美无缺的。
“严谨”和“精准”以无形枷锁的形式束缚了人们思路,从而导致了人们对新科学理论表现出了求全责备的态度。在这样的人看来,只要在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中有一点他们认为是不够严谨或精准的地方,就会把那个理论说成是错误的,就会对其百般阻挠和封杀。完全看不见新理论中是否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果当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理论的时候,那时的人也象今天的人这样严谨,非让他说出万有引力的来源不可,否则就不承认他的理论而将其封杀,科学能有今天的发展吗?可见,今天对科学理论创新来说其大环境是多么地恶劣了。如果今天有人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也要象哥白尼时代那样需要经过半个多世纪才能得到认可的话,那就太具讽刺意义了。这说明今天的科学理论研究环境比宗教统治下的环境还糟糕。如果是这样的话,把今天这个时代说成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不如说成是一个“把科学宗教化了的时代”。
当然,在科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某些技术的支持。例如,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这些都是科学理论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在科学理论中使用这些技术的目的是为科学理论服务,而不是相反。可是,今天很多人却本末倒置地把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准的数学运算当成了科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而把科学理论研究是为了找出原因这个根本目的忘到了九霄云外。因此,这样的人才会只从逻辑和数学上评判一个科学理论,而看不出科学理论所含有的真正科学意义。正是如此,现在的人们一谈到地心说就只把它说成是一个被淘汰了的错误速理论,却看不见它曾经对科学发展所起到的奠基作用。反倒把现代物理学中的很多看似严谨和精准却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幻作品(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当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理论。
总之,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对科学技术而言,严谨和精准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离开了严谨和精准的技术就不能算是科学技术。但是,对科学理论而言,严谨和精准不但不是先决条件,反而可能是有害因素。只要一个理论是基于自然规律,那个理论就可以算是科学理论。无论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从自然规律上来说都是可能的。因此,它们都是科学理论。相反,那些在自然规律上根本就不可能、而是用神话或变魔术的方法无中生有地变出来的理论,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正确认清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不同不仅可以让我们识别出现有理论中哪些是真正的科学理论,哪些不是,而且也会让我们怀有一颗开明的心去面对新出现的科学理论。只有这样,科学理论才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科学技术发达了就等于是科学理论也发达了。要知道: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并不是一回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机专业都学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