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知道共享充电宝厂家批发的厂家排名吗?

来自雪球&#xe6关注 共享充电宝模式分析,我为什么不看好这门生意?来自 如今,共享经济可谓是飞速发展,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貌似我国永远都不缺项目。这次是充电宝共享这个概念又火了,火的是那样不可思议。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一纸诉状将“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不可否认,共享充电宝的战争已经开始打响了。解析共享充电宝三大模式据媒体报道,近期,共享充电宝公司有小电、Hi电、来电科技、街店等几家相继获得融资,短短10天,融资金额近3亿元,超过20家机构入局! 图片来源:IT桔子正如上图统计显示,从今年3月开始已经有5起融资事件。其中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和知名个人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与此同时,新入局者不断:据某投资人透露,目前已经有几十个共享充电宝项目都在找投资。电小鸟、云冲吧、魔宝电源等各式玩家不断入场。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按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科技”,主攻大场景;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在上述这两种模式的应用场景中,用户是可以将充电宝借走的,其好处是使用度更自由,更符合生活场景。但是为了制约用户归还充电宝,需要支付押金,目前两家公司的押金都是 100 元,押金基本就足以覆盖充电宝的成本了,所以厂商根本不用担心用户不归还充电宝。不同的是,“来电科技”除提供充电宝之外,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并具有信用免押金服务。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电”和“Hi 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不能将充电宝借走。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这类模式的好处在于,成本低、铺设速度快,且无需租金,更容易让用户接收,但缺点也很明显,即限制了用户使用的自由度,不适用于火车站、机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注册——付款——借出,一般情况下整个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几近完美的生意在这场资本轮番追逐的背后,像极了半年前同样打着“共享”旗号的单车之战,但稍有不同的是,这场战争在尚未扩大到市场,真正触及用户痛点神经之时已然爆发。据统计,市场上目前至少有超过8亿的智能用户,而出门在外充电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相比共享单车来说,充电无疑是一个日频需求,容易快速规模化复制,加上智能手机最大的通病——耗电快,使得充电宝已成为强刚需。相关数据的统计中,全球充电宝达到千亿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平均25.9%,国内目前的电量需求与电池性能存在巨大缺口。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认为,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叠加,耗电速度愈来愈快,随时随地充电成为了刚性需求,而同时,共享的理念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小电是在这两个核心条件成熟后应运而生的。Hi电创始人刘文源也持同样看法:“相比共享单车,使用充电宝的用户基数更大。且充电宝也已成为强刚需,容易快速规模化复制。”据来电科技后台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区域充电宝一个月租借次数为2.5万次,且租量正以每月30%的速度提升。按 2000台的数量计算,每台每天被借的频率达25次。资本注入后,网点在增加,所有数字都在快递提升。同时,资本的算盘也打得很明确,以充电宝每小时租赁费1元起,市场上公布的数据(如果真实)每个充电宝每天的租赁时间平均4小时计算,百元以下硬件成本在不到25天的时间内便可回本。除了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外,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表面、充电宝柜台的显示屏等都已经开始做起了广告。相比日益金贵的线上流量,这种瞄准线下流量入口的反而受到了资本的青睐。如果,再加上除了智能手机以外还有庞大的移动平板市场。就此看来,共享充电宝还真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好生意。为何不看好共享充电宝要知道,去年单车行业的融资战打得天昏地暗,也尚未达到亿元级别,而真正在融资额度上迈上新的台阶还是在今年年初。而这一次的充电宝,起点早已超越各类“共享家族”的前辈。但在资本重金加持之下,是外界普遍不看好的局面。实际上,通过线下缴纳押金,租赁充电宝并不是一笔新的、性感的生意。去西单或者三里屯的商圈随便逛逛,都能在服务台找到租借移动电源的地方。大悦城采取的方式是缴纳100元押金,充电1小时付款1元;中友百货只需缴纳100元押金就可以免费充电。同时,拥有一个自己的移动电源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充电宝的售价普遍低于100元,在高需求,低单价的前提下,充电宝出货量连年增长,市场保有量庞大。现在路上随便一人,兜里不揣一个两个,都不好意思出门。另外,当智能机时代我们手中的通讯工具化身成为计算设备时,在脱离电源插口的前提下如何增强设备的续航时间成为手机厂商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技术驱动下,如今待机时间一两天的手机产品比比皆是。且就算在低电量的前提下临时需要出门,快充技术的发展也能让用户在零碎的时间内满足电量的使用要求。所以,小编有理由认为这就是一笔相对低频的生意。一方面是因为充电使用时间更长,流转率不高;另一方面,也因为充电宝本身价格不高、携带方便,所以用户充电的“痛点”没有想象中这么“痛”。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每天充电宝的流转率在0.7-0.8次。而共享单车平均的流转率在3-4次。但随后,袁炳松也强调,充电宝租赁费用比单车收入更高,收入在每天4元以上。如果数据真实,也就是说,单个人每天使用时长是5小时(1小时以上收费)。但重点在于,用户会在什么地方停留超过5小时?此外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公共物品总是没有自己的用得放心,尤其是现在大家使用的电子产品都连接着银行卡、信用卡,线上支付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更容易暴露个人信息。充电宝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充电宝若携带了他人留下的病毒,很可能也会传递到你的电子产品中,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在充电宝中安装了特殊装置,用来窃取用户隐私,那么钱财、个人隐私、工作机密都将存在巨大的风险。这样看来,关于充电宝的生意,更像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烟火,重要的是能否抓住这一刻的绚烂。毫无疑问,这一刻的需求是旺盛的。共享单车逐渐沉寂,但投资人对“共享经济”却没有失望,一定能有产品把这一领域的成功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充电宝就是投资人找到的突破口。只是这场战争才刚刚打响,究竟是“伪需求”还是“真风口”,还要交给市场和用户来评判。投资潮原创 &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2017共享充电宝死亡名单
分时租赁是这一年共享经济的风口,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也成了资本市场的爆点。但随着前段时间共享单车市场的问题频发,本来就饱受质疑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也紧随其后开始洗牌。短短几个月内,就有十几家共享充电宝业务宣布停运,其中不少家都是刚入局。&图片来自界面新闻死亡名单一大部分已经在这个风口里被“摔死”而没能走入共享充电宝的下半场:&美团点评。今年8月还在推进共享充电业务,两个月后,这个还在试运营阶段的项目就被宣布停运;&乐电。2015年1月成立,是最早入局的商家,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抵资本市场的残酷,已经在2017年10月宣布停止运营,也成为了被曝出的首家倒闭的共享充电宝企业;PP充电。10月份被传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关停,已于9月悄然退出共享充电宝行业。并且被辞退员工的当月工资都没有结算,据悉,内部员工已经集体提出了劳动仲裁;&除了这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已经出局或已处在项目清算阶段的还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创电、放电科技和泡泡充电。&头部战队又如何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头部战队公认为街电、小电、来电和Hi电四家。&其中,街电是成立与2015年11月份,属于较早入局的玩家之一。在2017年3月份,获得A轮融资,由 IDG 资本、欣旺达领投。4月,与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达成合作,推出免押金借还街电共享充电宝。5月,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的战略投资。&目前,街电已经占据了共享充电宝80%的市场份额,一度成为共享充电宝的代名词。《法治周末》与中国搜索联合第三方舆情监测机构发布的《十家共享充电宝品牌网络口碑监测排行(2017)》(下文中统称《排行》)显示,街电综合网络口碑以得分3476分居行业第一。&而来电科技CEO袁炳松在2016年8月份就首次宣布盈亏平衡。来电的盈利方式除了用户使用收费,和数据线充电宝产品售卖,其他部分主要来自于屏幕流动广告收费。据悉,一个容纳20个充电宝左右的机柜的大屏主要用于播放广告,目前广告占总利润的40%左右。&在今年4月,来电科技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SIG和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董事长个人跟投,是当时行业内融资最大金额。&另一家共享充电宝项目小电也于今年5月初完成了B轮3.5亿元人民币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高榕资本联合领投。此前,小电已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腾讯领投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这几个头部玩家之中,Hi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2015年6月成立,在此前4月,Hi电曾获得近亿元的A轮融资,而后间隔不到10天,又获得由志拙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但就在今年6月份,Hi电被曝出借调岗和降薪进行变相裁员的消息,据悉原因很简单,就是没钱了。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不高,没有达到投资人的预期业绩而被中断投资款项,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排行》中显示,Hi电的口碑分值只有500。在各种负面新闻缠身的时候,Hi电的创始人刘文源曾回应称:“子虚乌有的事情”,也并没有正面回答外界关于资金链的问题。&共享充电宝存在的问题&共享充电宝可能是个伪需求。充电宝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品,用户现在完全可以自行买到功率大携带方便的充电宝,而不会选择进行二次消费,这是在共享充电宝模式提出初期就存在的质疑。一般商家如今也会为手机没电的客人提供充电的服务,很多店铺的前台和座位都有可用插头。这导致致力于提高续航能力的手机厂商、充电宝卖家和所有的实体服务业,都成为了共享充电宝的对手。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值得注意。有网友表示,将陌生USB接头插入自己的手机,风险极大。早在2015年,扬州就出现过因为使用陌生的充电宝导致账户被非法划款的新闻。&盈利模式难实现。至于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根据报道,搜电科技总经理在接受央视财经的采访时表示:广告营收和大数据变现在运营前期是很难实现的,要有一定的规模化,而对于一些小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很难撑过这个由大到小的过程。&场景需求和渠道维护难。跟共享单车不同的是,作为一个B2B2C模式的共享经济,商家端需要做一定的渠道维护。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商家资源有限,就算抢下地盘也无法保证自己就是商家唯一的选择。电费和商家补贴都是昂贵的运营成本。产品体验不佳。共享充电宝入局者们唯恐错过机会,根本未做好充足的技术和市场准备,导致用户使用时问题频出从而影响了用户体验。比如,APP定位不准确;线下商家的信息变化不能同步App;扫码之后充电宝无法使用等问题也是突出问题。还有充电宝本身的质量及使用故障问题,都是维护用户基数的一大痛点。&有趣的是,5月初,聚美优品宣布斥资3亿元投资的街电项目后不久,王思聪就共享充电宝曾在朋友圈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立帖为证。”共享充电宝在这轮洗牌和市场沉淀之后,几大头部玩家的发展自然也会成为共享充电宝的行业风向。但对于用户来说还是那句话——如果我手机已经没电了,还怎么扫码使用你的充电宝?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5590.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最多15字哦
后参与评论
我也想让事情是它本该有的样子在线咨询 在线时间:9:00-18:00
微信公众号
共享充电宝入住网咖,你怎么看?
点击: 293次
  那边共享单车市场已打得火热,这边共享充电宝已悄然亮相,事实上共享充电宝已经能在饭馆、网吧、酒吧、大商场等经常看见了,那么对于共享充电宝入住网咖,你怎么看呢?
  先来说说共享充电宝主要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可异地归还的大机柜,主要放在车站、商场、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能装几十个充电宝。
  第二种是可异地归还的小机柜,放在酒吧、餐馆、咖啡厅等地的柜台上,能装十个左右充电宝。
  第三种是桌面式,不可异地归还,要在现场充电,主要放在KTV、咖啡馆桌面或者走廊墙上。
  关于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
  1、按充电时间收费。
  2、将来随着充电宝的数量和部署密度变大以后,还可能有广告模式。
  3、用户的押金部分做理财也能有一部分收益。
  4、在线上流量成本已经过高的条件下,共享充电宝也许能成为一个流量收集的入口,获得一些有支付能力的用户。
  据说网吧网咖会是共享充电宝继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下一站投放地点,各位老板们会原意这种模式进入自己网吧吗?都来说说呗?
以上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小编将及时处理。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请注明来源,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
联系QQ: 欢迎加入网吧业主 交流群:(已满)(可加)
点击排行榜
时间:01-12
扫描关注5636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
微信公众号10天融资近3亿,我就等着看共享充电宝什么时候倒闭|融资|流量|腾讯_新浪科技_新浪网
10天融资近3亿,我就等着看共享充电宝什么时候倒闭
  PingWest / 评论尸
  事情是这样的,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谜の共享经济火了——共享充电宝。
  还是《金融界》的报道标题总结得好:《10天融资近3亿,IDG、腾讯、朱啸虎、王刚等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火了》,到底火不火我说了不算,具体看VC-SAAS这张表吧:
  你一定有很多疑问,充电宝怎么共享?这东西怎么挣钱?资本为什么会投这个?
  没关系,尽管之前做过融资中介,手头看过的项目不下500个,我依然和你一样对这波节奏难以理解。
  投资共享充电宝还可以理解,毕竟今年1月后,腾讯已经不是第一次以投资的方式拉线下企业进小程序生态了。但其它投资机构跟着一起吹泡泡,就不那么说的通了,因为……
  共享充电宝不是个新生意,是个已经被验证过的“污点模式”
  什么是共享充电宝?
  以这两天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的共享充电宝“小电”为例,其所谓的共享充电宝,就是一个设在商户里、用户不可借走的充电站。
  这种手机充电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3年,北京各大商场的出入口就已经存在投币的公共手机充电站。在之后的一年里,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升级,这些充电站迅速从收费转向免费,并将盈利模式从向用户收费改为充电时往用户手机里安装流氓软件。
  甚至连曝光免费充电站的这种流氓行为都已经不新鲜了,2015年开始各都市报和自媒体陆续对手机免费充电站强制索要手机权限和安装软件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在今年到达了顶峰——一家免费手机充电站企业,因在充电时强装软件、盗取用户信息而被2017年的315晚会曝光示众。
虽然央视用了一贯的“骇人听闻”的夸张手段,但这种充电站确实不安全
  为什么即便是被媒体多次曝光,手机充电站还是要义无反顾的走免费的道路?因为向用户收费不赚钱啊……
  付费的手机充电站1元/小时已经非常不得了,现实情况中充满一个手机确实要一个小时以上。但没有人会真的在手机充电站把电充满,也没有人会为了几十分钟的应急而付出更多的钱。
  手机充电站在付费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前些年投币式的付费率低,因为本来大家出门在外手机没电就是个低频事件,而在手机没电后又必须充电且身上还恰巧有硬币就是个低频中的低频。有了和微信扫码之后,付费率高了一些,但不少用户会面对“我手机都没电了,怎么用手机支付”的尴尬。
  而免费给用户充电,强制要求安装App则赚得更多——现在App推广成本高,随便一个App获客成本都在30元以上。先给用户5分钟免费充电开机,然后要求必须安装3个App才能继续充电,相当于把客单价提升到了90元以上。
  从历史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个低频高单价的污点生意,绝非这一轮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融资宣传时所说的“大众没看到的流量”。
  产品体验注定了只能做“打劫式”生意
  这一轮的共享充电宝与手机充电站并不是没有区别,几年过去了他们朝着两种方向去进化:
  一种以小电为代表——依然是不可移动的充电站,但比机柜式更小,与本地商户结合,满足客人需求。
  另一种以来电、街电为代表——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吐出一个真的充电宝,让用户可以随意带走。
  然而,这两种场景都经不起推敲:
  小电的问题是——我为了充电坐进了一家咖啡厅,然后咖啡厅服务员告诉我除了坐在这里要点餐之外,充电还要另付费下单,恐怕我扭头就得走。而且就算真的有紧急情况需要充电,我也不想因为手机充电而被一直束缚在一个商家里,这失去了充电宝移动充电的灵活性。
  而且,考虑到装修风格桌面式的充电设备并不适合所有娱乐场所。而且餐厅水吧的翻台率和充电设备的使用概率互斥——如果我只在吃个10分钟的便餐绝对不会花1元钱来充电。这与小电对外宣传的想做线下流量生意刚好背道而驰。
  来电、街电的问题更直接一些——共享单车都丢成这样了,充电宝这么小巧的东西怕是一星期丢一机柜吧。
  所以其实前些年那些免费的手机充电站其实是一种“正确”的进化思路,它正像是那些在雨天的地铁门口买伞的商户一样。你明知道他手里的伞质量次,价格高,紧急的时候该买还得买。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被媒体轰炸了那么多轮,传统的免费手机充电站依然我行我素地往用户手机里强装App,而用户也像是不在意一样的继续使用它们。但这种商业模式是违法且伤害用户的,很难说哪一天就有那个部门跳出来严管一下。
  这一点,来电和街电比小电想的更明白一些,与小电不同,来电和街电的母公司都是充电宝生产厂。它们租借充电宝的前提都是你交了押金或用信用分抵押——你不还没有关系,就当卖你了。
  在每个家庭都闲置2-3个充电宝的情况下,来电和街电其实为自己生产的充电宝找了个新的销售模式——违约得越多,赚得越多。
  安全感产品做不了流量生意
  什么是流量生意?广泛、高频、刚需。
  因为我们都遇到过出门在外忘记带充电宝手机没电的窘境,所以本能的会认为充电宝是个流量生意。
  但其实你再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年会发生几次?能和你出门想骑车的此处比吗?再想想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你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麻烦吗?
  恐怕大多数人只要出门有一次遇到手机没电就会想着在包里常备一块充电宝了。充电宝也用尽了怎么办?一块解决不了,下次就带两块。
  上文已经讲过了在使用体验上,自己带一块充电宝绝对比你电量红血的时候还要开着定位满街找共享充电宝要好得多。而且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用户不可能随身携带一辆自行车,但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只需要包包重上几百克。
  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拥有、携带充电宝,绝不止是为了充电,而更多的是为了安全感。
  如果你曾在日本居住或在日本旅游就会发现,日本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还在使用直伞。而且一到下雨天,街上最多的是一种廉价的透明塑料直伞。
  这与日本人使用雨伞的习惯有很大关系,由于商场和高层建筑物为了清洁都禁止雨伞进入,所以大多数日本人会把雨伞放在建筑物入口的伞架里。大多伞架是没有锁的,所以难免会拿错或被别人拿走。所以索性大家都撑同样的伞,也就不分彼此了。
这种伞价格不贵,质量还不错,雨停了不方便拿在手里索性就随手仍在路边一个散架里,不往家带
  从这点上说,日本的雨伞拿到国内来也算是共享雨伞了。
  但有了这种共享雨伞,并不意味着在日本你可以出门不带伞,因为真正在下雨的时候,走出建筑物你往往遇到的是无伞可用的状况。
  从本质上说,充电宝和伞一样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
  “我把机器铺的足够多,每个商场都有我们的充电宝,能不能让用户放心的从包里拿掉那几百克?”
  答案是:不能。
  不带充电宝就像是一种赌博,而且赔率很低。赌赢了——用户只是包里轻了几百克,赌输了用户可能错过一个重要的微信或电话。而且赌能不能找到共享充电宝和赌能不能找到一家可充电的咖啡厅,至少在现阶段胜率应该差不多。
  赌输一次,就足以让人把私有的充电宝装回包里,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压根就不想冒这个平白无故的风险。
  而且,私有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并不止局限于繁华商业区。出门旅游、出差等不确定情境下,携带充电宝的必要性显著提升,这些区域共享充电宝更难以覆盖。而共享充电宝覆盖较好的商业区范围内,用户离开电源线的时间大多不超过8小时。
  这个续航水平,智能手机厂商努一努力还是能做到的,怎么都不会沦落到需要“每星期都去借充电宝”的地步。
  不管怎么看,共享充电宝都不会是下一个风口。共享充电宝的这一轮融资甚至已经不能用跟风来理解,简直是被资本平地起风吹起来的。
  共享专车是个好生意,被资本吹的太大了,回落一点总归是不错的。共享单车是个好主意,但不是个好生意,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连个好主意都算不上,甚至让人怀疑,投这些企业的投资人们……到底用不用充电宝?
  好像冠上“共享”两个字,一切解释不通的商业逻辑,就瞬间化为神奇风口了。
  共享经济就是这么被玩得一届不如一届的。
中国现在的游戏市场规模在2016年已经超过了1500亿元人民币,排名...
对于文娱投资机构来说,试图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从而从二级市场...
有人说,印度很像几年前突飞猛进时期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那么未...我为什么不看好共享充电宝?沉浸模式或许在这场共享充电宝风口的背后,资本方看中的是需求明确、教育成本低并且精准的线下流量。然而即使在堆积流量之后,背后究竟会催生出怎样的生意,还需我们拭目以待。充电宝本已是一个老掉牙的词汇,但在共享经济「buff」的加持下,突然间重回第二春,焕发生机。是的,共享充电宝这个概念火了,火的是那样不可思议。3月31日,小电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投资,由金创投、领投,、、跟投;同一天,街电获得了IDG资本、领投,等跟投的A轮融资;4月5日,来获得2000万美金投资,SIG和红点中国领投,、跟投;4月10日,Hi电获得数千万人民币投资,投资方为志拙资本和非同凡想创投;同天,小电科技在上一轮不到十天过后又获得腾讯、领投,鼎晖、及上一轮投资方王刚、鼎晖创投、金沙江、德同资本、盈动资本跟投的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在这场资本轮番追逐的背后,像极了半年前同样打着「共享」旗号的单车之战,但稍有不同的是,这场战争在尚未扩大到市场,真正触及用户痛点神经之时已然爆发。资本的算盘打得很明确,以充电宝每小时租赁费1元起,市场上公布的数据(如果真实)每个充电宝每天的租赁时间平均4小时计算,百元以下硬件成本在不到25天的时间内便可回本。并且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手机用户以突破13亿,再加上除了智能手机以外还有庞大的移动平板市场。就此看来,共享充电宝还真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好生意。但在《接招》(微信公众号:itakethat)看来,在「百电大战」即将开打之际,如果各家单以充电宝租赁来作为盈利方向的话或许无论是谁都难以笑到最后。一、「谁还没个充电宝?」当初充电宝市场的火爆脱不开当初移动互联网到来后,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诚然,在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之后,不断增大屏幕和不断增强的计算能力使得过去几十年没有突破的锂电池技术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手机用户从功能机跳转到智能机后发现原本一个礼拜的待机时间如今被缩短到了不到一天,这还是在中度使用的前提下。充电宝原本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产品正是在这个机遇下迎风而起,从最初的各路山寨充电宝出世,再到类似小米、华为等大的手机厂商入局,在出货量以及市场规模不断增高的同时随着供应链不断完善,充电宝的硬件成本也在不断拉低。遥想2013年,小米第一款5000毫安时的充电宝售价高达269元;然而不到一年后,同样是小米10000毫安时的充电宝已经降到69元。所以在高需求,底单价的前提下,充电宝出货量连年增长,市场保有量庞大。现随便一人,兜里不揣一个两个,都不好意思出门。二、手机厂商的目标其实是除掉充电宝当智能机时代我们手中的通讯工具化身成为计算设备时,在脱离电源插口的前提下如何增强设备的续航时间成为手机厂商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而现在广泛运用于手机中的锂电池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商业化以来少有突破,所以现在厂商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大多为两点:其一,简单粗暴,增大手机电池;(起始于2015年红米NOTE3首次在手机上加入了4000mAh电池)其二,通过大电流或高电压的充电方式,加快充电时间。(耳熟能详的充电,通话两小时说的就是它)在技术驱动下,如今手机续航相比智能机普及初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轻/中度使用前提下,待机时间一两天的产品比比皆是。就算在低电量的前提下临时需要出门,快充技术的发展也能让用户在零碎的时间内满足电量的使用要求。另外,除了上面两项技术之外,手机厂商对于电池以及手机续航的研发还有很多,可以说手机厂商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干掉充电宝」。不排除在未来解决了电池技术的瓶颈之后,人们对于充电宝的依赖还有几何?三、使用场景的伪需求如今共享充电宝的投放场景大概分为两种:以小电为代表的共享充电宝发放的地方在餐饮、KTV、台球、亲子、咖啡等地方;以来电为代表的共享充电宝投放地点主要为商场、医院、景点等。通过共享充电宝的投放地点不难发现,以商场以及餐饮为主的场景大多限制在用户的短途出行当中,人们在这些场景停留的时间大都不会超过12小时,并且在逛街和餐饮的过程中,用户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不会太长,对充电宝的需求并不是特别强烈。另外,类似餐饮、KTV以及咖啡馆这些场景中,店内一般会在每个座位前配备一个电源插座甚至是USB插口。并且这种B2B2C的区别于共享单车直接面向客户,抢占线下场景也是各种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而在类似旅游景点这种长时间出行,需求更强烈的户外场景下,用户大多都会提前做好规划,提前备好自己的移动电源。四、归还时的不便也造成了用户体验的差强人意回想共享单车之所以火爆于无论是时间和政府支持力度都要高于它的市政交通单车,拼的就是随骑随停的野蛮生长。目前的共享充电宝虽然也同样披着共享经济的外衣,然而定点归还的限制让他看起来反而更像带桩的市政单车。与共享单车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单车的重量和体积都相对较大,不容易随身携带,而停靠在路边又容易丢失;而充电宝在技术的发展下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聚合物电芯逐渐取代18650电池后),便于随身携带,丢失几率也小之又小。五、盈利模式和安全的思考在共享充电宝之前,手机充电桩(一般叫做手机加油站)曾在公共场所做过尝试,最早的盈利模式和共享充电宝类似——半小时/元,以投币的方式支付(当时移动支付还未兴起)。早期在充电宝单价偏高还未普及之时,手机加油站确实有一定的市场。然而随着供应链和技术的变革,用户使用需求和付费意愿的降低后,手机加油站的盈利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从早期收费转向免费,靠屏幕广告以及手机应用植入盈利。所以在这种环境的改变下,付费使用共享充电宝能否获得用户的认可目前还不可而知。但单单从这条赛道上不断涌现出的创业公司势必会通过竞争降低一部分收入。另外在晚会上播放了一段关于「手机充电桩猫腻」的视频,在一家电影院外的公共手机充电桩上,只要是连接了充电数据线的路人,手机里的信息都将被黑客操纵,甚至可以在用户不可知的情况下盗取其移动支付软件中的财产。而共享充电宝是否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改造,使其变成传播病毒的载体虽然现在还不能下定论,但是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小结:说一千,道一万,或许在这场共享充电宝风口的背后,资本方看中的是需求明确、教育成本低并且精准的线下流量。然而即使在堆积流量之后,背后究竟会催生出怎样的生意,还需我们拭目以待。*本文作者霍超,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接招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相关领域的投资人猜你喜欢
共138篇文章创业路上关键一招。微信公众号:itakethat最近更新文章热 点12345相关项目新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充电宝厂家批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