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的很多学说都是没有实践的,为什么那么受推崇?

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孔子+$head_words:尊生+$head_words:养生+$head_words:中医养生理论","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孔子的尊生养生实践及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
&&&孔子的尊生养生实践及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
孔子的尊生养生实践及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
<input type="hidden" class="share_summary"
value="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杰出的养生大师.孔子有着非常独到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修身、养命,践行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孔子的生命意识及其养生实践为养生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广博的实践基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杰出的养生大师.孔子有着非常独到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修身、养命,践行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孔子的生命意识及其养生实践为养生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广博的实践基础.
摘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杰出的养生大师.孔子有着非常独到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修身、养命,践行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孔子的生命意识及其养生实践为养生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广博的实践基础.&&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548所
24小时更新:3513
总量:6975643
&#xe60d;&#xe60d;&#xe60d;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1课 孔子与老子(1)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1课 孔子与老子(1)
时间: 14:06:31
下载量:23次
大小:1.52M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242/243/244/245/246/24
&#xe6d0;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正确教育-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学网版权所有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为什么孔子会受到现代人们的质疑?
请问: 为什么孔子会受到现代人们的质疑?如上题
提供的知识:大家好,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汉字知识、识字启蒙、汉字创新思维训练等,欢迎关注、交流!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创立的儒家学说,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为什么孔子在现代社会,会受到众多质疑?讲到儒家,不得不提到,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名之问,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先讲讲,孔子儒家孔子儒:仁礼,孔子讲“德”道,从“德”而出“仁”,进而仁德仁义。“儒”以“仁”为内核,以“礼”外显,内“仁”外“礼”,讲仁义,说礼仪,孔子讲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很完美的理念,孔子学说,这么完美的治国理念,为什么不被当时各国采用而成为治国方略?其实这是有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儒家学说,说得非常好,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孝悌等,都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很难做到,也就是说,很难执行到位,不象法家,一条一条的法律条文,是可以实施的,所以秦采纳法家治国的就成功了。回到刚才的李约瑟之问,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一直领先西方,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与宋明理学,儒家变成儒教有很大的关系,整个社会以儒为尊,说白了,就是搞人际关系,选人才重科举,文官儒生能得到国家的重用。历史上,战争的武器、工具等研发一直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大力量。武将、兵者、搞科研都不受重用,国家不重视搞科技研发的,现代科学自然很难在中国诞生。孔子儒起源于与老子道,孔子与老子相比,天的大小不同,老子是自然天,天人合一,是大天,讲自然与人的关系;老子道: 道德,老人从易经“道”出说“道”讲“德”,道——从天地自然本生而成,德——人心认知自然万物而得,以后天心 “德”而循先天自然“道”。孔子是社会天,讲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义礼智信。社会天相比自然天的格局要小很多,这里的天,指的是文化概念上的天,就象佛家心一样,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现代社会以科学发展为第一生产力,儒家思想的作用就小很多,当然,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和谐相处为好,汉字,是知识,是逻辑,是想象力!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汉字知识、识字启蒙、汉字创新思维训练等,欢迎关注、交流!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此题涉及中国文化,不可不察。从焚书坑儒起,尊孔还是批孔,一直争论不休。我想有五。其一,孔子的地位,历史形成。美国韦伯罗热同义词词典列出前11位大哲学家排序为:孔子,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培根,康德,马克思,黑格尔,卢梭。其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多有对应的教义。十字归一“善”,系统缜密,堪称做人的普世价值观。其三,儒家价值观与西方的差异。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七德”与“七恶”。七德(7virtues):①公=公正(justice),②慎=谨慎(prudence),③节=节制(tenperance),④毅=坚毅(fortitude),⑤信=诚信(faith),⑥望=希望(hope),⑦仁=仁慈(charity)。七恶(7sins):①骄=骄傲(pride),②贪=贪婪(covet),③色=好色(lust),④怒=动怒(anger),⑤馋=贪吃(gluttony),⑥妒=嫉妒(envy),⑦懒=懒惰(sloth)。简言之,七德: 公慎节毅信望仁;七恶: 骄贪色怒馋嫉懒。可见区别有二: ①孔有智慧,无公正。②孔有礼节,无节制。其四,自董仲舒独尊儒术起,儒教被统治阶级恶意利用,政教合一,蒙上束缚与奴役百姓思想的恶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总是“君子可以欺天下”。“三纲五常”是个什么鬼。“性本善”,也被用来“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其五,若正确的孔子,被错误的人,用在错误的时机,错误的场合,则有被错误的孔子。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师、儒人,子儒的记载。儒从人需声,甲骨文中儒写作“需”。上面是“雨”,字形为人在雨中。“儒”字本义一是沐浴斋戒。二是祭祀求雨。两者都与祭祀有关。“需”加上“人”字成为“儒”,儒”是从事祭祀的人。可以看出,至少在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在西周的金文中有“需”字,其形体上为雨,下为天( “天”和“大”都是人的正面形) 。 “需”属于会意字,人在雨的下面。如图金文中的需:徐中舒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儒》指出, 儒在甲骨文中写作“需”或者“濡” 。他认为,濡本指“斋戒沐浴” ,整个字像是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 《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曰: “儒,诸侯保氏有六 艺以教民者。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春秋后期儒开始从祝、宗中分化出来。儒者熟悉诗书礼乐,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我在《从宇宙智慧到人类认知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的根本区别》两篇文章中就提到,人类认知包括经验和观念两个大类,巫术也不例外,孔子抓住了巫术中观念的部分,上升抽象为绝对精神“仁”;而老子则抓住巫术中经验的部分,提炼出“无”,天下万物处于有,有出于无。孔子和老子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历史后来之所以选择了孔子儒家治国,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从对自然力崇拜到绝对精神崇拜的过渡时期。其后的大一统帝国必然选择一神宗教作为统治思想,中国则是儒教(儒家),接近与伦理宗教,西方则是基督教。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其起源就是商周时期的巫术思想,当时的商周统治思想就是巫术思想,表现特征就是特别推崇祭祀礼仪。儒这个字就是来自沐浴祭祀者,而到西周后期,很多儒生则进入到民间成为民间的主持执丧礼者,孔子其实年轻时就是干这个行业的。可以说孔子是商周巫术思想的改良者,将当时多神崇拜、万物有灵抽象为绝对精神----仁,并由此演生出仁义礼智信等规则,是伦理宗教的创始人。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统治时期,时间漫长,自清末起就有很多人公开反对孔子思想,后来彻底的对儒家思想进行大批判。今天基本上绝对大多数人对孔子心存反感,除了个别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和机构。其实中国的伦理宗教---儒家思想在早期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对规范社会秩序、知识分子出世入世等都有明显进步的意义。即使在今天的西方,基督教也已经变成人们在伦理上的遵守法则。总之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起源,即源于巫术时代的祭祀人员,这些人员在当时具有掌握文字和政治思想的群体,属于较高地位的人。到了春秋时期,巫术祭祀治国走向没落,各种思想涌现,而孔子则不同于其他完全颠覆性思想,而是继承了多神崇拜时代的巫术祭祀思想,将之绝对精神化。后来的历史选择了孔子作为最高圣贤,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历史必然的过程。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孔门之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乃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作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理论的核心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他概括叙述了人从生至死,行住坐卧等一系列形为规范。孔子的思想从汉朝董仲舒独尊儒术开始,成为主流思想,深刻影响了二千年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进程。孔子学说被质疑,是随着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对八军联军,屡战屡败,最后革地赔款,丧权辱国开始的。刚开始,张之洞还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治夷。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仅仅是科技,传统伦理道德应当被坚持。清朝灭亡,直至五四运动,大批中国学生留洋海外,开始激进反传统。其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放弃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放弃私塾教育,舍弃圣贤经典;主张开办现代学堂,教授现代科技。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改用英文字母。五四反传统热潮一直从民国,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到达顶点。其中,简化字改革,造成普罗大众对于传流文化深深的陌生。而政治上的的宣传,使得“封建”“落后”成为他身上显明的标签。孔子学说与儒家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变得奄奄一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孔子学说随着文化反思潮慢慢复苏。然而随着国门打开,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汹涌而至。电视上,港剧、台剧、日剧、韩剧、美剧纷纷粉墨登场。年青人西装短裙,染发烫头,以“洋”为美。富人或送小孩出国留学,或举家移民,以作“洋人”为荣。儒家以国学和佛学为载体,一息尚存,艰难生存。转机在2008年美国的金融海啸之后发生。仿佛一夜之间,美英西方列强从如日中天,转为日暮黄昏,“民主自由”的招牌被现实砸得粉碎。隐匿角落的传统文化人士,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正大光明宣扬圣贤教化了。为什么现代人会置疑圣贤文化?第一、从五四到现在,中国人传统文化已经断了三代啦。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不懂传统文化,或人云亦云,或望文生义,所以曲解和误解圣贤文化。第二、现代人全盘接受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教育。因西方文化与圣贤文化,或不相融通,或相互矛盾。现代人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反对圣贤文化。第三、中国历史传统是农业社会,家族聚居以及集权帝制。基于这一社会现实,孔子制礼作乐,规范社会形为。现在社会经济是工业信息社会,文化是自由开放,社会管理是法制和民主。用古代的礼制彻底适应现代社会,有相当难度。第四、从汉朝开始,圣贤文化被历代统者所尊崇。所以历代帝王将相,他们违反圣贤教育,酿成所有悲剧,全部被圣贤文化所承担。第五、历代文人学者,由于没有深解圣贤意趣,曲解误解圣贤经典,加入自己私货,以讹传讹,使圣贤教育几千年后面目全非。后世学人,囫囵吞枣,一代不如一代。第六、当今世界,商品经济,金钱至上,道德衰微;网络手机,西学东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对世道人心造成严重染污,现代人心浮气躁,很难深入经藏,学习圣贤文化。第七、圣贤文化着重伦理道德,为保护世道人心,刻意打压科学机巧。西方人不懂伦理道德,借用中国火药,制做坚船利炮,欺压良善,殖民世界。野蛮战胜良善,民众不去谴责邪恶,反而置疑圣贤文化软弱无力。第八、西方人科技武装到牙齿。为救国图强,国人必须放弃良善,比敌人更加野蛮与邪恶。以毒攻毒的“后遗症”,导致纯朴良善风俗被破坏,大众普通见利忘义,鲜廉寡耻。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这个人的出生有些巧合。 他的姓氏源自某个君王后裔,但那个王国已经灭亡许久,以至于王家血统成了耻辱。他父亲是在六十岁时生下了他,那时候他母亲不到二十岁,自己带着他回到老家,独力把他抚养长大。她母亲的老家叫做曲阜,很多年后,人们把那个地方当做他的家乡。实际上,他出生的地方距离那里很遥远,要越过许多的大山和大河。 他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因为母亲的身份并不高贵,不足以支持他进入贵族子弟的学校。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和老师,也做过许多的事,包括他一直鄙夷的体力劳动。传说中,他曾拜访了同时代的一个老师,但那位老师对他却不怎么看得上。他虽然有些闷闷不乐,但还是努力探索与求学中。他向学问高的人请教,也请教学问低的人,他至始至终都这么好学。 他二十岁时结婚生子,他很开心,给儿子取了一个鱼类的名字。他现在有家庭要供养了,所以就去大贵族家当侍从。他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叫他做什么都毫无怨言。让他管仓库,他就把东西记得一清二楚;让他牧羊,他就把羊儿养得又肥又壮。他一直都是个踏实的人,他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弟子的。 他的收入比较微薄,为了养家他开始从事副业,有时候帮人做丧事,有时候给人做家庭教师,但更稳定的做法是收学生。他教课的费用并不算高,只要一年送他十束肉干就够了,再加上他讲课详细又认真,好多人慕名前来做他的弟子。传说他有三千个弟子,但这并不准确,大多数人只是听听课罢了,或许连肉干都没送。他的这些弟子里,有贵族、有农夫、有工匠、有艺人、有盗贼、有无产者......但他丝毫不因身份而区别对待,只要弟子们想学,他就教,弟子们想学什么,他就教什么,包括那些不甚高尚的知识。他的弟子里,有的年龄比他还大,有的地位比他还高,却毫无例外地尊敬他,崇拜他。但他并不满足当一名教师,他想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世界,他想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所以他开始周游列国。这个时候他三十岁了,他抱着理想走走停停,经过一个又一个国家,拜访一个又一个君王,一次又一次地兜售他的理念,又一次一次地受到拒绝。 他吃了很多苦头,被强盗抢走财物和车辆,被困在一个小地方,三天三夜没有饭吃,但他却没有回头。他被很多人嘲笑与侮辱,甚至连小孩子都在讽刺他,但他却没有任何动摇。他的弟子有些离开了他,有些选择了避而不见,但还有些始终跟随着他。但无论遇到何等情况,他都不喜不怒,不偏不倚,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待人待物。这种精神被后世总结为两个字——“中庸”。 在四十岁的时候,他的思想越发地成熟了。他总结了游历所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政治理论,鼓励君王与人民和谐共处,相互保障对方的利益,他将其命名为“仁”。但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你要么是一位君王,要么让君王执行你的主张。他并不是什么君王,虽然他祖上有王室血统,但那个王朝已经随风而逝。所以他毕生都只能走最后那条路,那是条充满荆棘之路。 他当了郡长之类的小官,他在这个职位上做得很好,所以很快他就提升到更重要的职位上,他后来又当了工程部长、司法部长,虽然他的才能的确可以胜任这个岗位,但却与当时君王受宠的某位权臣赏识不无关系。他一直拒绝承认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可以理解他,因为那是他已经五十岁,不能再错过机会了。 他当司法部长时,把治安管理得很好,为此他杀了很多坏人,也杀了一些好人,但他认为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他开始受到君王的重视,他一步一步地升职,直至被任命为首相。他终于可以一试身手了,他也毫不怯场。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临近的敌国退还了强占的土地,丢在路上的东西都没人捡,男人与女人各自走在一起。 他觉得时机到了,他开始推行自己的理念,把自己的学生安排进政府,把国家分成四份来治理,把大贵族的城墙拆低。他做的事情越多,招致的反抗就越强,批评他的声音就越大,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被孤立了。赏识他的贵族开始不理他的书信,信任他的君王不给他分祭祀的肉,他很识趣地辞职了。 在知天命的年纪里,他重新开始周游列国。他已经没有以前的精力了,他头发花白,双目混浊,驼着背,奔走在一个个国家间。他身边的弟子越来越少,很多人都选择了自主创业。有的人成为大律师,有的人成为大富豪,有的人成为外交家......他的弟子们各自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但他却依旧没有见到理想的曙光。 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般流浪着。为了宣传“仁政”,他可以忍受不屑的眼神、傲慢的话语、虚伪的客套,甚至与一个不名誉的女人同乘车辆,只是为了接近她的王兄。但他却不愿背叛自己的理念,以迎合君王们的喜好。所以他一次又一次碰壁,一次又一次失败,直到他老得动不了身,再也无法继续旅行了。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夫人去世时,他还在国外不及回来。他最喜欢的弟子、儿子也先他而去,这些他所珍重的人,让他哭干了眼泪。他已经达到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但他却变得一无所有。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但他却没有家,他一生都没有家。 他的家,不是雕梁画栋的宅邸,也不是裂土封侯的国界,而是永存在心中的那个理想。那里有宽容仁爱的君王,有勇武守礼的贵族,有胸怀大志的士人,有安分守己的民人;那里人人遵守道德,崇尚荣誉,敬老抚幼,友爱互助;那里一切都合乎规矩,尽善尽美。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天了,他一直在自己的家园外徘徊,像一条流浪的狗。这是他的悲哀,也是信仰他学说的后人的悲哀,更是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的悲哀。 他这一生,做过大官,但却没做过什么大事;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留下的东西却比任何财产都更有价值。他删改了一些书,他增补了一些音乐,他赞颂了一些词句,他编辑了一些故事。这些都没什么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他教育了一批弟子。 他的弟子们收集了他的言论,将其编成一本书;他的弟子们整理了他的文献,将其归类为五种学说;他的弟子们背负上他的理想,将其繁衍出一个学术集团;他的弟子们继承他的事业,一代一代地把天下抗在自己的肩膀上,无论是蹒跚前行,还是粉身碎骨。 君王们开始轻视他,而后排斥他,但很快便皈依在他的画像下。他们烧毁原著,他们肆意篡改,他们巧立名目,将他的思想扭曲成一种统治术,盗用他的名字奴役人民。但人民却敬仰他、爱戴他,把他视为自己家的长辈,并因此尊重他的弟子们。他的弟子们重复着他的命运,被屠杀、被流放、被改造、被奴役,被打倒在污浊与黑暗中,但却从未改变他们的志向。 大多数时间里,他被抬高到了九霄云外,被冠上了许多令他难堪的美誉与称号,一座座以他命名的学校和塑像纷纷立起,一批批青年人和老年人穿着他的服装,毕恭毕敬地在他像前膜拜。但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宣称信仰他的人越来越多,理解追随他的人却越来越少。另外一些时候,他又被贬低得不能在低。他被视为压迫人民的帮凶,他的思想被误解为麻醉人民的毒药,他的学校与塑像相继被推倒,他的画像被恶意地涂抹,他的经典被当做古旧废物丢弃,他的弟子们被视为地狱鬼卒而流放,受尽折磨与凌辱。他遭受了太多的非议,他承担了太多的误解,他背负了太多的责任。 但他的精神却从未磨灭,无论尘世的君王权势如滔天,但始终都不欠缺挑战强权的人。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为民请命的人,他们舍身求法的人。即使在最黑暗与邪恶的时刻,仍旧有无数细微的星光在闪耀,而那星光正源自他的精神,那是追求正义与仁爱的精神。他已经离开了很久,但他从未走远。不管在什么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他,因为他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与经络,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所追求的理想国,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国,那是根源于这片土地的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家园。 他的名字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叫“克己复礼”,叫“民贵君轻”,叫“文以载道”,叫“理先气后”,叫“格物致知”,叫“知行合一”,叫“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今,无论是在北京、重庆、广州,汉城、江户、河内,还是台北、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人们相互行着数千年的礼节,过着相近的节日风俗,写着方块形的文字,追寻共同的价值观,建设一致的理想家园,这一切都在崇敬他,怀念他。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人称孔子。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孔子而不是管仲,即便是在过去一百年中反孔最激烈的年代里,也没有多少人想到要重视管仲。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大的悲剧,就是错误地重视了孔子的思想而没有重视管仲的思想,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果断地纠正这一错误,中国将继续错误下去。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出生于当时的齐国,即今天的安徽省颖上县。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出身于当时的鲁国,即今天的山东曲阜,从时间上来说,管仲是孔子的前辈老师,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孔子实际上只继承了管仲思想的十分之一二,管仲说“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孔子继承和发扬了管仲的这一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但是却没有理解或者说否认了管仲同时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因为孔子既不懂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也不赞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是最重要的,甚至鄙视立志务农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公然把向他请教怎样种庄稼的樊迟说成是小人,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儒家思想崇尚空谈、追求意识形态,把空谈和意识形态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其继承者甚至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管仲的才华,除了表现在伦理道德上面,还表现在经济、哲学、政治、法学、军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等方面。管仲的思想博大精深,即有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有怎样治理国家的理论总结,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也被人称之为“儒道法思想的先驱”。管仲在齐国国君初亡、全国陷于一片混乱的状况下,受命于危难之中,三年便使这个边陲小国民富国强,然后使其国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执政四十余年而善终。孔子虽然也在《论语》中自夸:“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孔子52岁的时候,曾被鲁国国君重用过,但是到孔子55岁离开鲁君的时候,完全没有出现三年有成的局面。孔子不懂经济、不懂军事、不懂外交、不能像管仲那样教育农民怎样种庄稼、也不懂得怎样从全国选拔人才,只会重复那一套恢复周礼的论调。天真地以为只要实现了他所倡导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就能治国安邦平天下了,一切的国计民生的问题就都能解决了。孔子的空谈和强调意识形态的治国理念是被他的时代所唾弃的,所以尽管他周游列国十几年,却没有一国聘用他,因为当时的国君都知道,凭孔子的那一套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然而,汉朝之后的封建君主们为什么反而重孔子而轻管种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汉朝之前,尤其是秦朝统一之前,国君们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甚至把得人才看得和得天下一样的重要,所以在那样的情况下,管仲这样的有实际治国安邦才华的人是得到尊重的。但是汉朝之后的国君,往往都觉得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至高无上的天子,所以从内心上不再重视人才,因为他们更加需要的不再是人才,而是孔子一样的奴才顺民,需要的是儒家思想这样的顺民忠君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能不能让老百姓富裕、能不能发展经济、能不能治理好军队、能不能管理好国家等都不重要,只有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君主的皇权统治的安稳才是最重要。宋朝由于儒家思想的发达,被文化欠发达的蒙古族灭亡了;明朝也由于儒家思想的发达,被文化欠发达的满族灭亡了;清朝的皇帝们被儒家思想汉化后高喊着“孝治天下”,结果被西方列强和革命党的枪炮灭亡了。文革中我们被极端的意识形态搞得天怒人怨,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现在一些人又在高呼要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或者以自由主义治理国家等,其实不管是什么主义,都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中国人两千多年来重孔子而轻管仲的最大悲剧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点:总以为只要推行了一种意识形态就能治理好国家,两千多年来的中外历史已经证明这样的思维其实是错误的。国家是一个由多种系统构成的复合体,怎样治理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最最粗略地划分也可以分为经济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政治体系、军队国防外交体系等,而意识形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由于历代封建皇帝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文革的极端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冷战思维下不同意识形态的国际间较量,使得意识形态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了,以至于给了许多的爱国志士一个错误的观点:只要推行了某种意识形态就能治理好国家了,就像孔子当年所幻想的那样“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使得许多很有才华的能人志士误入“务空不务实”的歧途,整天热衷于空谈,无心立志于实干,实在是害人不浅啊。所以,现在应该是中国人从重孔子轻管仲的悲剧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了。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回答之前,看了很多人的答案,大多把孔子的儒家学说当成统治工具之类的大加批判,甚至还以人身攻击泼口大骂孔圣人的。上面这个叫“宫山隐士”的,不知道什么水平,可能有念一点书,认得一点字,可是我敢肯定,哪怕你是中文、哲学、历史几科的博士后,也无法了解孔子学说的精髓,甚至不知道有念过几行孔子的文章。虽然本人所学离孔圣人还有“900亿光年”,但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孔子的学说或者说理论十分博大精神,它既不是只有汉武帝“独尊儒术”,也不止我们中学文言文所学的那几章,更不止于丹的所谓“论语鸡汤”。儒家学说可是涵盖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社会、生活、教育等方方面面,中华文明的成形,成是源于糅杂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理论,最终大成的儒学体系。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绝不是什么“封建余孽”,这么认为的人才是那四十年前大讲“批林批孔”的“什么余孽”。它是我们必须一以贯之遵守的生存和生活法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每一个都充满丰富的哲学智慧。其实不单是孔子,我都很怀疑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不是史前文明来的,怎么就那么有智慧,他们的学说至今还在指导着我们,或者说两千年期间,后人还没有任何理论能突破孔孟、老子等人的学说。儒家文化是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法则和理论依据。中国为什么会保持数千年的统一,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能延续,其中的奥秘就是孔子的儒家学说。不得不配佩服董仲舒和汉武帝,如果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那么华夏大地时间一长就陷入思想的分裂,虽然百家争鸣很热闹,但就不会有今天14亿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共同遵循一个信仰。汉武帝之所以能和秦始皇并列,一方面是他领导了汉民族与匈奴抗争并击败匈奴,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为华夏统一确定了唯一的理论基础。儒家文化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清末一百多年的落后,让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曾经先进了几千年的文明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一百多年来,西方文明在全球大行其道。然而,当人类社会高达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却在质疑西方文明,并且发现世界大同、和谐发展的真正“圣经”其实在东方。孔子学院能在全球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加强与中国沟通联系的需要,更是因为他们重新认识并认可儒家学说,认可东方文明。儒家学说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先进文化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但并不是说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指定的意识形态后,其它学说就成了异端。相反,几千年来,战国时期的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的学说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流传至今,否则我们今天也不知道有这些东西。古人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吸收、改良,逐渐形成了儒家学说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我们不拒绝任何先进文化,也不容易被其它文化所吞并。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对孔子的质疑其实是对儒家文化的质疑。从五四运动以来,批判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有人在,把中国社会发展中遭受的挫折磨难都归罪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人也不是少数。即使现在,在传统文化受到鼓励的时代背景下,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嗤之以鼻的也不乏其人。反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人往往认为儒家文化落后、不符合人性、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其实,这几种看法有的是失之偏颇的。儒家文化不是落后文化,而是先进文化。从国家、社会层面看,儒家思想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注重道德的价值和功用,提倡以德教治国,这些思想不仅在几千年之前是积极先进的文化,就是在当今世界,这种思想也是值得推广提倡的。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孔子受到质疑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有的思想都会受到质疑。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为什么质疑,而是质疑之后是否有进步。早在西周时期,“天命”这种不可抗外力都会被当时的人所怀疑。他们会否认天命的不可抗性,怀疑天命对人间的统治力。人们对天命的怀疑,抑或对孔子的怀疑,甚至对其他一切理论活或者人物的怀疑,都只有一个原因。这个人的思想,或者这个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当时出现的问题。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上都有过类似的故事,比如哥白尼、布鲁诺为捍卫地心说付出的代价。人们怀疑某一事物或理论,前提是发觉了它们的不完备、甚至错漏之处。在怀疑的基础上,人们需要做的,是对这一理论进行适应性改造。孔子的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是经过这样一番改造才得以成为官学的。武帝即位时,希望能有一个符合当时大一统政治体系要求的思想体系,但当时的儒生,像申生,辕固生这种倾向于固守传统的儒生,都没办法拿出一个合适的体系。后来还是董仲舒比较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需求,从而奠定了儒学的官学地位。要说董仲舒对孔子的思想完全没有质疑,是不现实的,因为如果没有质疑,也就没有融合儒家阴阳家名家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但是董仲舒做到了质疑基础上的创造性建设,所以他成就了儒家,也成就了自己。到了宋代,儒学面临佛家理论挑战的时候,一开始由于没有成体系的本体论和形上理论,导致很是被动,当时的士大夫纷纷从佛家理论中寻找他们关心的人生终极关怀。要说此时的百姓对孔孟之言,对儒学理论没有质疑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彼时连儒家自己的拥趸都在钻研佛道。但有意思的是,儒家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细致的“性与天道”学说,成就了“理学”、“心学”的辉煌。让我们见识了二程,朱熹这样当世大儒的风采。再回过头来说现在。人们质疑的,不仅仅是孔子一人之言,更是孔子代表的传统儒家的理论。人们质疑它的不合时宜,是因为传统儒家中确有不合时宜之处。人们质疑它的虚伪不失,是因为在当代儒者,或者非儒者中,都有那种虚伪不实之人。人们之所以质疑孔子之学,是因为质疑之人吃过孔子之学的苦头,或者因为被某些心怀叵测之人打着儒学的旗号欺骗,或者因为被那些打着圣人之言的腐朽言论长期打压,又或者仅仅是觉得孔夫子的某些只言片语不符合他自己的价值观而已。但就像我开头所讲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质疑之后,你是否能够有建设性的创新和进步,这样也会让这些质疑,变得更有意义。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孔子还是那个孔子啊,月亮不是那个月亮!孔子生活的时代早已不同于现代,人们的观念早已发生了变化。孔子其实是一个普通人,是后人将其供奉上了神坛,让他成了圣人。因此,我认为孔子已不是单个的人,而成了一群人,使他成为一个被多向解读的人。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开始,孔子就慢慢开始“成长”起来,历朝历代的“砖家们”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对孔子都有不同的解读,使孔子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今人看来,孔子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不成功的政治家,他的影响,是国人信奉他的某些哲学思想。我们不知道孔子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是否“非法从教”,我们只能猜想孔子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良知来教化生徒,因而“有教无类”。他没有教室,家、田园和旅途就是他的教室,估计连粉笔、黑板、讲台和课桌都没有;估计有琴台——因为学生上课的时候是可以弹琴的。孔子没有国家规定的教材,更没有教辅资料,自然就是教材,生活就是教辅资料。至于多媒体课件,那更是没有,只有窗外的青山绿水和飞禽走兽当多媒体了。孔子也收学费,据说叫“束脩”,有人猜测是乡下的腊肉、糯米粑之类的礼物,数量没有规定,只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而已。孔子收学徒,估计有点像今天的小作坊收徒弟,但学的不是为了谋生的各种技艺,而是治国经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点相当于现在的成功学之类。没有人给他提出教学任务,课时数、作业量也没有人来检查,不用写教案和课堂反思。他没有高考升学指标,教学效果也不能量化。我们只能从流传的记录了解到“孔子弟子三千,72贤人”,贤到何种程度,可考者寥寥,至多到各诸侯国做中层领导。给人的印象是72贤人中,影响和声望没有超过老师的。所以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话评价他倒也合适。据说孔子在家乡做过“司空”、“司寇”之类的官职,这为他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可他却不满足于赋闲在家,却带着学生去周游列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路挨冻受饿,完全没有今天各类夏令营的待遇。一路辛苦走来,竟然没一个领导赏识,估计在学生面前颜面尽失,“惶惶如丧家之犬”。大道不行,下海也不行,于是归而从事教化,可是连教学论文也没一篇引经据典完整的,不知道怎么评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职称和头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孔子,却流传了几千年。今天,有专家想把你的生日改为”教师节“,把你的塑像立在校园大门,本意虽好,但世易时移,人们已看不到你的影子,实在是有辱斯文。在今天的教室里,偶尔还能听到这样的读书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读书声,这质朴的言语,童蒙可曾悟道,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可曾融化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孔子受到现代人的质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质疑孔子的个人经历其实就是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失败者;另一方面是质疑孔子的儒家学派削弱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分别是射箭和驾驭马车,这其实就是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儒家也并不鼓励一味退缩忍让——“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甚至对君王也不是要求一味愚忠——有人对孟子说:“武王伐纣是弑君”;孟子回答:“未闻弑君,只听闻放逐独夫民贼”。事实上春秋战国本身就是尚武的年代,那时的儒家和宋以后理学化的儒家具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第二点质疑其实和孔子本人无关。至于第一点质疑的人更多——事实上无论是孔子的崇拜者,还是反对者在有一点上基本上观点一致——那就是孔子基本上就没做啥实事。孔子的崇拜者认为: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他索性专心治学,希望学生们能将儒学发扬光大,这一希望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实现,但毕竟实现了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法统道统,这难道算不得伟大吗?孔子的反对者则坚持认为:孔子的学说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对解决实际问题没半毛钱作用,于是他们动辄嘲笑孔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空谈干不了实事”、“混不好才去装逼”、“博出位来骗饭吃”。那么我们今天就不谈孔子对中华文化有何贡献,仅仅只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孔子究竟是人生赢家,还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首先孔子相比别人的起点是比较高的:孔子的祖上出于殷商王室。周灭商封殷商王族微子启于宋,建立宋国,孔子祖上由殷商王室变为宋国公室。西周后期孔子先祖弗父何从公室中分出,为宋国之卿,由诸侯之族转为公卿之族。弗父何及曾孙正考父都是宋国名臣。春秋早期宋国内乱,孔子先祖孔父嘉被华父督所杀,宋国华氏始强。孔父嘉曾孙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奔鲁国,世为鲁国大夫。孔子之父叔梁纥是鲁国大夫,也是当时著名猛将,偪阳之战中曾经手托千斤闸,扬名诸侯。所以孔子是不折不扣的官N代,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官职基本上是贵族世家世袭,那时候可没什么科举制,所以孔子的出身其实是他仕宦为官的敲门砖。遗憾的是孔子虽然是贵族子弟,但却到底没有拼爹的命,因为他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所谓人走茶凉,随着叔梁纥的死他身前混迹官场的人脉关系也随之而去,自然也不能给孔子提供多少混官场的资源,充其量也就是提供了贵族身份,使孔子具有仕宦为官的敲门砖,否则他连为官的资格都没有。事实上孔子正是因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不得不提前中断学业,出仕养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没像其他官二代富二代一样拼爹,倒是很有点早当家自力更生的意思。由于失去父亲的庇护,孔子只能从最基层的低级公务员干起。在职场上孔子也混得不错:能胜任会计、牧业管理等多个岗位,而且肯定做出了一点名声,才能为齐、鲁国君所知,今后设帐收徒时才能来那么多人。另外孔子主动完善职业技能,对与职业有关的农业、园艺也颇有研究,否则后来樊迟也不会问他园圃之事,虽然孔子自称不如老农、老圃,但那一是自谦,二是不大感兴趣,并不是不会。孔子自己就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后来孔子担任鲁国中都宰,一年之内使中都大治,在中下级官吏的业务范围内不愧是能吏,后来在高级官员任上又不愧为名臣。孔子中年以后,声望大增,其时鲁国政局动荡,孔子因缘际会成为鲁国高官:一年内从中都宰到小司空到大司寇,并且暂代宰相执政(摄相事),完成了坐火箭式的官场三级跳。其官阶换算到现在相当于鲁国最高院院长兼国务院总理,鲁国是当时的中等强国,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所以孔子官职最高时几乎做到了一省长官,而连个普通公务员都崇拜得不行的屌丝们居然认为孔子混得不好,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以此言之:孔子并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会计、农活、园艺等等他都会干,他也曾做过高官,显然不能说混得不好。孔子的反对者除了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情商低混的差之外,还认为孔子削弱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把我们变成了一个文弱的民族。实际上真实的孔子是一个大力士,常年佩剑从不离身,虽然正史没记载孔子的武功到底高不高,但多少是会些功夫的,之所以正史对孔子的武功缺乏记载是因为他从不在人前炫耀武力。除了个人的武功之外,孔子也曾率部征战,关于他指挥战争这个是有正史记载的:鲁国费邑的长官公山不狃发动叛乱偷袭国都,鲁定公措手不及,被费邑的部队包围,情势十分危急。孔子指挥申句须、乐颀奇袭公山不狃,大破费军,救出国君。但就像他个人不推崇武力一样,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孔子也更倾向于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春秋时代晋楚争霸是主旋律,但到后期把持晋国国政的六卿内斗,使晋国陷入衰落,齐国开始挑战晋国霸权,拉拢晋国的盟国鲁、卫等国。孔子相鲁期间齐鲁为此举行了夹谷会盟。此次会盟孔子软硬兼施折冲樽俎,尽显外交才能。首先孔子预料齐国作为大国会要炫耀兵威,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力主带上军队。齐国果然派莱夷士兵劫持鲁定公,因鲁国有备,没有成功。仪式上齐国又让侏儒上来演滑稽戏,这在庄重的会盟上是非常失礼的行为,而且带有侮辱的性质,孔子当机立断斩杀侏儒,又一次挫败齐国的计策。会盟结束时齐国临时加了一个条款,规定齐国出兵,鲁国要出兵车三百乘助战,这时如果硬顶会过于得罪齐国,但低调接受又会让齐国予取予求,于是孔子放软身段,提出以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为交换,有条件的接受。最终齐鲁夹谷会盟成功,孔子也获得齐国君臣的尊重。可见孔子虽推崇礼教礼法,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古板,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依然是讲究求真务实的。孔子推崇六艺,所谓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后世的儒家学派一直推崇礼乐,可在孔子的反对者看来:正是对礼乐的过度推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削弱了尚武精神。其实射、御就是教人们射箭和驾驭马匹,这在当时无论文人武士皆将这两项技能作为必备技能,毕竟当时是礼崩乐坏的大争之世,不会一点功夫都保护不了家人。书是指的书法、数则指的计数之法,我们知道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其实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孔子当然不可能预料到几千年后的世界会是啥样,但他在当时就敏锐意识到数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其实孔子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轻视不等于无视,事实上孔子对自然科学至少是不排斥的。除此之外,孔子还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跟鲁国国家级乐师师襄学习弹琴,一段时间后即令师襄自愧不如。请注意:本内容来自悟空问答,版权归悟空问答所有,本网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赞同以上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提供,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有任何不妥,请与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联系:1/2页点击展开全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实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