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玉米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的防治,粘虫的区别

当前,我区夏玉米播种基本结束,玉米播种出苗期主要受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以及二点委夜蛾、粘虫、棉铃虫、蓟马和苗枯病、杂草危害。为此,提醒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注意做好以下几项措施:
1、及时清除田间麦秸、麦糠:小麦收获后,通过清理田间及播种行秸秆、麦糠等措施,生态控制二点委夜蛾为害。 2、化学除草。(1)灭茬播种的玉米田,要在播后1-3天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亩用48%丁·莠悬浮剂250-300毫升,或40%异丙草·莠悬浮剂250-300毫升对水30公斤均匀地面喷雾。(2)贴茬播种的玉米田,可在播后1-3天采用65%草甘膦可溶性粉剂150-200克与地面封闭除草剂混配喷雾,“一次用药,杀封并举”。(3)在玉米2-10叶期,可亩用20%烟嘧磺隆+2%莠去津(安全型)悬浮剂200毫升,或4%烟嘧磺隆(安全型)悬浮剂100毫升兑水15公斤,茎叶喷雾。3、防治玉米苗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1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4、防治蓟马、飞虱、粘虫、玉米螟、棉铃虫等: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或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加12%阿维·噻虫嗪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除草剂使用注意事项:(1)玉米田除草剂种类很多,要注意区分施药,按照推荐剂量施药,以免产生药害。(2)施药时要采取倒行或侧向直线行走方式,均匀喷雾,防止漏喷、重喷。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要提前检修机械,注意施药剂量,并防止漏喷和重喷。(3)中午高温时段禁止用药,以免产生药害。一般掌握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以后的无风天气进行喷雾。要避免除草剂雾滴飘移对附近棉花、蔬菜等产生药害。(4)苗后茎叶处理要控制杂草在3叶之前,以保证防治效果。玉米行间定向喷雾时,一定要在喷头上加防护罩,杂草植株较高时,先用铁耙把杂草推倒再定向喷雾,效果更好,且不易伤害玉米植株。(5)喷施烟嘧磺隆或含有烟嘧磺隆成分的药剂对一些玉米品种容易产生药害,如登海系列,用药时要慎重。施药前后7天内禁用有机磷农药。(图文/农牧局)
责编:高亚攀 总编:杨士科审核:王节英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http://spider.nosdn.127.net/8c66d6afc52436cdedccd99c0bf548a1.jpeg黑龙港流域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河北农业》2017年02期
黑龙港流域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摘要】:正一、防治技术要点播种期选好抗病品种,做好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重点查治玉米蓟马、耕葵粉蚧、二点委夜蛾、二代粘虫、玉米螟和棉铃虫,确保一播全苗,同时注意玉米田杂草。拔节至孕穗期,重点查治玉米褐斑病、顶腐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大小斑病及三代粘虫。抽穗到灌浆期注意防治玉米蚜虫,确保玉米丰收。二、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对路种衣剂或拌种剂。一般防治玉米粗缩病,可选用吡虫啉农药拌
【作者单位】:
【分类号】:S435.13;S4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伍军;;[J];北京农业;2013年12期
谢睦森;[J];新疆农业科学;1959年04期
;[J];新农业;1972年08期
刘广福;易富民;;[J];新农业;1974年13期
孟若愚;[J];新疆农业科技;1981年06期
孟庆连;;[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1年06期
刘泰;孙竦;;[J];中国农业科学;1951年11期
徐培桢;何荣蓉;;[J];四川农业科技;1990年03期
蒙泽敏;[J];北京农业;1998年07期
索飒;;[J];绿叶;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殿鑫;;[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董永春;涂悦贤;王春林;林举宾;;[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荣树;;[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王丽丽;;[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佟玉欣;;[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郎芳;;[A];辽宁省昆虫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朱翠娟;杨忠芳;;[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朝霞;高强;刘雅正;何春梅;张举仁;;[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郑国清;赵巧丽;乔淑;冯晓;;[A];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吕娇;李淑敏;潘明阳;刘昕昕;;[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涂国闻 铁木 罗小军 刘宏基;[N];期货日报;2005年
祁建平 郑 磊;[N];中国质量报;2006年
何叶;[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梁振君 卞王玉珏;[N];海南日报;2007年
曹爱敏 肖明磊;[N];农民日报;2007年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于宁 曹梦南;[N];吉林日报;2010年
刘雪媛 刘军艳
李咏刚;[N];北大荒日报;2011年
吕龙平 通讯员
戴晓青;[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媒体人,专栏作家
阿子;[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小金;[D];兰州大学;2015年
陈红卫;[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于寒;[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张佳喜;[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张德闪;[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田山君;[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彭畅;[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吴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宋有洪;[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李绍长;[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继飞;[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贺璟;[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吴旋;[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张燕;[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武文硕;[D];河北大学;2015年
李俊霞;[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柴颖;[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李瑞瞳;[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刘宗良;[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王亚卿;[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注意20种玉米不良图片 【含玉米病虫害防治备忘录】
一、熊爪穗
特征:雌穗顶端扁平,穗的中部开始还分出了几个穗,犹如熊爪;
原因:具有甜玉米基因的杂交种上,在雌穗形成期一旦遇到低温障碍,出现这种穗的几率就大。
二、穗行重叠
特征:乍一看,穗长得还行,但是,瞅准了,从穗基部延伸出来的穗行数到穗顶的时候变少了,意味着整个穗的穗粒数没有第一眼看到的那么多;
原因:玉米的雌穗是成对分化形成穗行数的,如果在第9片展叶期间全田喷洒乳酸合成抑制剂或磺酰脲类除草剂(比如,烟嘧磺隆),尤其是和有机磷杀虫剂混用,就会扰乱穗分化,导致穗行数分化缺失。以后打除草剂的时候,可要慎重了!
三、短粗穗
特征:玉米穗短而粗。这种穗在一株多穗,尤其是在正常穗的下面又长出一个雌穗的植株上,经常出现。在玉米成熟期间从外观上看,玉米是正常的,雌穗苞叶顶端有点长尖。剥开苞叶,真容露出;
原因:雌穗形成期间,穗的顶端细胞分裂组织受到损伤,比如虫咬、干旱、低温或营养缺乏,使其纵向伸长受到抑制。
四、丛生穗
特征:一个节位上同时长出几个穗,甚至5、6个;
原因:在玉米的结穗节位上本来就潜伏着生长多个雌穗的基因,正常情况下植株只会长出1~3个穗,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可能是某种障碍激活了这些潜在的基因。激活的难易和品种有关。美国普渡大学的Bob Nielsen博士在晚播玉米上观察到,当雌穗上的花丝被害虫咬断以后,能接受到的花粉量大大减少,就会出现严重的丛生穗。
五、杠铃穗
特征:玉米穗的基部和顶端发育正常,中部发育异常,没有籽粒;
原因:具有甜玉米遗传基因的品种上,在雌穗形成期遇到低温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有的玉米品种籽粒鲜食品质很好,但可要注意通过调整播种期尽量错开在玉米雌穗形成的时候恰好赶上低温。
六、流苏穗
特征:雄穗上长出籽粒
原因: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分蘖株上。在玉米6片展叶之前,如果遇到冰雹、霜冻、药害、大风、牲畜毁坏、洪涝等原因,植株的茎顶端生长点受到损伤,不能保持顶端生长优势,就会从植株基部长出分蘖,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营养,分蘖株自身的营养积累不足,穗分化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有的品种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七、牛角穗、香蕉穗
特征:玉米穗弯曲呈牛角状或香蕉状,籽粒少;
1、幼穗形成期间,蝽象类害虫刺吸并分泌出酶类物质,使穗的一侧生长速率减缓;
八、滞育穗 空苞穗
特征:穗基部发育正常,有稀疏的籽粒,但往上至穗顶端部分的发育提早停止,几乎没有籽粒。
原因:在玉米抽雄之前,第12~14片展叶期间,喷施大剂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有机硅,乳化剂等),造成正在发育的雌穗卵细胞出现障碍。
九、苞叶延长
特征:玉米穗顶端生有多片叶子
原因:在雌穗形成期,雨水过大导致苞叶伸长过度
十、穗顶裸露
特征:玉米成熟期间,雌穗顶端没有被苞叶包裹,直接露出。很容易遭受到害虫、病菌的侵蚀和鸟啄;
原因:在雌穗伸长期间干旱后突遇降雨,雌穗伸长生长过度
十一、丝包穗
特征:穗的长度正常,但仅仅在穗的基部有籽粒,剥开苞叶会发现穗轴上包被有很多花丝。
原因:玉米雌穗上的花丝是小花的花柱和柱头,当小花发育成熟以后花丝就会顺着穗轴伸出苞叶,接受花粉完成受精。这种丝包穗的原因是因为在此期间遇到高温干旱或低温胁迫,使这些花丝没有完成受精,也就不能正常的枯竭而是依然“不甘的”包被在穗轴上。
十二、整穗籽粒发育未完成
特征:整个穗上只有稀疏散乱着生的几个籽粒。
原因:多种原因造成授粉受精不良,使穗轴上的籽粒不能形成。
在玉米开花授粉期间因为干旱、高温使花药发育推迟,错过雌穗花丝成熟期,即花期不遇;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或其它原因导致田间植株发育不整齐高低不一,无疑也会影响授粉质量;植株缺磷花药发育不良。
十三、秃尖
特征:穗顶及其以下几厘米没有籽粒。
原因:高温干旱导致花期不遇,花粉量少;种植过密,叶片遮挡花粉散落在花丝上;缺磷,花器发育不健全;害虫钻蛀穗顶,花丝被咬断等原因。和品种特性特征有关,长穗品种容易出现秃尖。
十四、顶尖籽粒坏死或顶尖回缩
特征:穗顶端的籽粒发育不良有形无粒,这和上面的秃尖不一样。
原因:干旱高温、营养不良、密度过大、叶片病害和阴雨天气等使小花胚珠没有受精或受精后不能正常的发育,灌浆期间逐渐萎缩;
十五、穗基少粒
特征:穗的基部,也即穗屁股,籽粒稀少。
原因:穗基部的花丝在花药成熟和散落之前就伸出苞叶,待散粉授粉的时候花丝已经干枯进而没有授粉受精,也就不能形成籽粒。或者,尽管授粉成功,但在花粉精细胞到达子房之前(路途遥远风险更大),花丝被害虫咬断,还是没有完成受精。尤其是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
十六、拉链穗、半边脸
特征:穗的一面整行籽粒缺失,像拉链一样。
原因:一般的,缺失籽粒的一面位于穗子朝下的一面。这一面的花丝被上面的花丝覆盖遮挡,接收到的花粉量少,受精不良。在授粉受精以后,因为干旱、叶片损伤(病害、虫害、风)、种植密度过大(营养跟不上)等原因,受精不良的胚珠发育不健全,逐渐败育萎缩。有的玉米品种,比如叶片宽大横向生长的品种,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穗。
十七、糠秕穗或叫朽糠穗
特征:籽粒之间距离大,籽粒糠秕干瘪,整个棒子穗明显的轻,商品性差。
原因:灌浆乳熟期至蜡熟期极度缺钾、霜冻、雹灾或叶片病害等原因导致籽粒内有机物质积累和转化不足。
十八、泡泡粒
特征:灌浆乳熟期间,穗行间无规律的夹杂分布着半透明状里面充满液体的鼓鼓的籽粒,好像“水泡”一样。随着籽粒的成熟,这种泡泡粒会逐渐干瘪萎缩,只留下扁平的种皮。
原因:除草剂使用过晚是原因之一。还有缺乏营养、密度过大等等。
十九、花杂粒
特征:穗上的籽粒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夹杂分布在棒子穗上。
原因:不同籽粒色泽的杂交种邻近种植,花粉直感现象。玉米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同株异花授粉、不同株之间、品种间都可以异花授粉。
二十、膨化粒
特征:穗上个别籽粒的表皮破裂,胚乳突出种皮,像爆米花一样。
常在玉米自交系上出现,大田玉米很少会有。或者,如果你的玉米田里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植株,说明你所种植的玉米杂交种中混杂着自交系种子!
原因:在玉米灌浆期间久旱遇雨,籽粒内的胚乳淀粉吸水快速膨胀撑破种皮,形成这种爆米花粒。
玉米病虫害防治备忘录
田间管理要点
地下害虫、蓟马、灰飞虱、蚜虫、预防粗缩病
精选种子种子包衣
必须进行包衣
保证全苗播前浇透保持好墒情
苗期阶段播种至拔节
粗缩病、矮花叶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
没有拌种的及时喷药补防
定苗拨除病株,苗弱的田块及时追肥
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
地下害虫、二点委夜蛾、粘虫、蓟马、蚜虫、灰飞虱、瑞典蝇麦秆蝇
发现后及时喷药
喷施烟嘧磺隆等除草剂的田块,最好间隔一周再喷。
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藜、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田旋花等
播种后出苗前土壤封闭杂草2-4叶期每亩用4烟嘧磺隆+莠去津
烟嘧磺隆有时会对玉米叶片产生轻度灼伤,5-7天后即可恢复,不影响玉米生长。
穗期阶段拔节至抽雄
瘤黑粉病、茎腐病、粗缩病、褐斑病
前期没打药的这一次不能少
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
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墩实的丰产长相,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
二点委夜蛾、玉米螟、蚜虫、红蜘蛛
前期没打药的这一次不能少
越早越好不要错过最佳时间
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藜、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田旋花等
8叶期后百草枯定向喷雾
戴防护罩药液不要喷到玉米叶片为准
花粒期阶段抽雄至成熟
瘤黑粉病、小斑病、大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锈病
根据病情及时施药
一次药没用的最后次施药机会不要错过越早越好
保护叶片不损伤、不早衰,争取粒多、粒重,达到丰产
玉米螟、棉铃虫、粘虫、蚜虫、红蜘蛛
根据病情及时施药
一次药没用的最后次施药机会不要错过越早越好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 公益植保
Hello,伙伴们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夏玉米+$head_words:苗期+$head_words:病虫草害+$head_words:防治技术","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淮阳县夏玉米播种至苗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淮阳县夏玉米播种至苗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淮阳县夏玉米播种至苗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夏玉米播种后到苗期处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往往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如根腐病、瑞典蝇、粘虫、蓟马、二点委夜蛾等,若防治不利易造成缺苗断垄,导致减产.在夏玉米播种之际,为实现一播全苗,确保苗齐苗壮,特提出以下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 夏玉米播种后到苗期处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往往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如根腐病、瑞典蝇、粘虫、蓟马、二点委夜蛾等,若防治不利易造成缺苗断垄,导致减产.在夏玉米播种之际,为实现一播全苗,确保苗齐苗壮,特提出以下综合防治技术.&&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棉铃虫幼虫味觉反应特性与植物源拒食剂筛选--《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棉铃虫幼虫味觉反应特性与植物源拒食剂筛选
【摘要】:本文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人类基本呈味物质的味觉反应,然后采用一系列生物测定追踪的化学分析手段从28种芳香植物中筛选拒食活性物质,发现了两种广谱性拒食物质,最后对这些物质在不同饥饿处理时间、不同昆虫种类、不同使用剂量方面进行了拓展研究,以探索出应用的范围和限制。以期待筛选出能够调节棉铃虫幼虫味觉感受器的几种原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铃虫幼虫对人类基本呈味物质取食反应:测定了棉铃虫对酸、甜、苦、咸4种呈味物质和麻、辣味2种植物提取物正交组合的取食反应。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对用甜味、苦味和辣味物质(蔗糖、奎宁和辣椒Capsicum annuum提取物)处理过的烟叶选择取食率较高;而对咸味、酸味和麻味物质(氯化钠、柠檬酸和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提取物)处理过的烟叶取食量较少。在选择性条件下,幼虫取食量与花椒提取物剂量显著相关;而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幼虫的取食量与氯化钠剂量显著相关。
(2)花椒乙醇提取物与NaCl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结果,优选了拒食测定基质和提取溶剂,设计了一系列花椒乙醇提取物与NaCl混合溶液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乙醇最适合提取拒食物质,棉铃虫对处理叶碟的取食面积随二者剂量的增加而递减,剂量为30μL时取食量最低,花椒提取液和NaCl相互增效,花椒乙醇提取物/NaCl为25/15时拒食率高达98%,该混合制剂剂量达到30μL时在室内可以完全抑制幼虫取食。
(3)活性芳香植物的系统筛选:采用乙醇为溶剂制备了28种芳香植物提取物,并进行了系统筛选,发现胡椒属的黑胡椒Piper nigrum、白胡椒、毕茇P. longum和伞形科的白芷Angelicadahurica提取物拒食活性最强,明显优于花椒提取物。
(4)黑胡椒和晋产花椒拒食活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采用正己烷(2×15mL),乙醚(2×15mL),二氯甲烷(2×15mL),乙醇(5×15mL)作为溶剂系统获得花椒的11个柱层析产物,采用正己烷(15mL)、乙醚(2×15mL)、二氯甲烷(2×15mL)、乙醇(4×15mL)作为溶剂系统获得黑胡椒的9个柱层析产物,测定了这些馏分对棉铃虫幼虫的拒食活性,采用GC-MS鉴定活性物质结构。结果表明,花椒柱层析产物中除了正己烷第1次淋洗产物和乙醚第1次淋洗产物对棉铃虫取食有显著影响外,其他柱层析产物均对棉铃虫取食有极显著影响;而黑胡椒柱层析产物对棉铃虫的取食均有极显著影响。花椒中主要挥发性成分是D-柠檬烯和芳樟醇,主要非挥发性成分是山椒醇的各种异构体,而黑胡椒主要挥发性成分是β-水芹烯、3-蒈烯、β-石竹烯,主要非挥发性成分是胡椒碱。推测化学结构均属于酰胺类的挥发性较弱的物质山椒醇和胡椒碱发挥着主要作用。
(5)胡椒碱和山椒醇不同剂量及二元混合物对棉铃虫拒食活性的影响:基于上述生测结果,将两者以不同剂量混合后生测,当2μL或者4μL剂量单独使用时,山椒醇没有拒食效果,但是胡椒碱的剂量一定时,拒食效果会随着山椒醇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山椒醇的存在可能会对胡椒碱的拒食活性产生增效作用。
(6)山椒醇与胡椒碱的其他拓展试验:将山椒醇和胡椒碱与已知的广谱性拒食剂印楝素进行了活性对比,发现胡椒碱与印楝素的拒食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山椒醇处理叶碟被食面积明显大于印楝素处理叶碟,而且与对照叶碟被食面积差异不明显。为了探索不同食性的昆虫种类对两种物质是否有习惯化现象,将棉铃虫和寡食性的菜粉蝶Pieris rapae幼虫连续暴露在两种物质处理下140h和114h。结果发现,山椒醇与胡椒碱处理叶碟的被食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明显增加,说明山椒醇和胡椒碱难以被不同食性的鳞翅目幼虫味觉系统所适应。胡椒碱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具有明显的拒食活性;而对山椒醇的反应灵敏度因种而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S435.622.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亚维,张国洲,徐汉虹,赵善欢;[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方剑锋;于飞;吴建波;;[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张兴,赵善欢;[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程东美,胡美英,张志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钟国华,胡美英,章玉苹,周晓梅;[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岑伊静,庞雄飞,张茂新,邓桥胜,杜育映,王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李晓东,赵善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程东美,张志祥,徐汉虹,吴毓林,范俊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汤德良,王琛柱,罗林儿,钦俊德;[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0年05期
张茂新,凌冰,庞雄飞;[J];昆虫天敌;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文琰;[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培宝,任爱芝,杜学林;[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吴利民;原国辉;陆宁海;许永霞;;[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付佑胜;赵桂东;;[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5期
王国昌;王运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赵志昆;杨银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顾海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沈铭高;金阳;李薇雅;;[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宋照军;蔡超;杨国堂;孙科祥;陈新磊;;[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林科;;[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康建宏;吴宏亮;杨涓;杨剑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凯歌;邱雪兰;赵静;曾鑫年;;[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爱民;薛建平;;[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蔡璇;毛静;王彩云;;[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刘芸;侯有明;;[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白卫东;钱敏;刘果;;[A];“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冯小敏;解万翠;王维民;章超桦;袁霖;龚剑;;[A];“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费星;秦小明;林华娟;刘允婷;章超桦;;[A];“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舒肇甦;覃云飞;肖维强;韩冬梅;吴洁芳;;[A];海峡两岸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舒肇甦;覃云飞;肖维强;韩冬梅;吴洁芳;;[A];海峡两岸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周围;魏玉梅;毕阳;;[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升祥;[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王东;[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新瑞;[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袁海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肖宏;[D];浙江大学;2010年
孟德连;[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颜伟强;[D];江南大学;2011年
王洪涛;[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刘素慧;[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李春明;[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小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艾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琦;[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谭贝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覃春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丛胜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申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凤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小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金占宝;[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跃峰,庞雄飞;[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王共强;沈阳;杨晓梅;;[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7期
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汤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陆永跃,赵思华,尹楚道;[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樊慧,金幼菊,李继泉,陈华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韩德元,路虹,李咏伟;[J];北京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王进忠,孙淑玲,苏红田;[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郭新春;尹彩萍;张应烙;;[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刘新波,孔令武;[J];中国林副特产;1997年02期
孙文琰;秦秋菊;康占海;刘顺;李乐;何运转;;[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雄飞;冼继东;张茂新;;[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燕;[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刘雄;[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孙明清;[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刘英胜;[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贺博;[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锦华;李兹新;;[J];植物保护学报;1985年01期
单文荣;;[J];中国棉花;2009年02期
候晓娟;;[J];吐鲁番科技;2002年01期
史卫东,张玉萍;[J];河北农业科技;1993年10期
郭敏;;[J];农村科技;2009年05期
李焕娣;;[J];农村科技;2010年06期
王永山;陈华;丁世峰;;[J];江西棉花;2011年02期
任雨霖;苏学忠;;[J];中国棉花;1975年02期
孙士英;王卫国;;[J];河北农学报;1983年01期
赵伶;方惠文;;[J];河北农业;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进仓;陈明;魏玉红;刘月英;周昭旭;;[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魏新田;卢成合;苏静;刘腾奎;;[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甘雅玲;谢宝瑜;郭中伟;;[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王金耀;冯书亮;王容燕;曹伟平;杜立新;;[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王金耀;高英;;[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邓曙东;张青文;徐冠军;周世文;;[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杨海鹰;;[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何丽华;翁宏飚;牛宝龙;沈卫锋;孟智启;;[A];“蚕业生物技术与家蚕病害控制”高级研讨班、“家蚕生理、病理和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6年
刘小侠;张青文;;[A];昆虫学研究进展[C];2005年
金建猛;李军华;王月丽;王秋云;邓丽;范君龙;;[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邯郸市植保站
毛卫东;[N];河北科技报;2003年
杨国友;[N];农民日报;2002年
冀州良棉轧花厂
邓丙辉;[N];河北科技报;2002年
顾文亮;[N];农民日报;2001年
鲁南;[N];农民日报;2001年
刘德胜;[N];农民日报;2001年
王迪轩;[N];农民日报;2003年
畅高升;[N];山西科技报;2000年
谭治鹏;[N];农民日报;2000年
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 孙茜;[N];河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查玉平;[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张桂芬;[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郝赤;[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刘亚慧;[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郭建英;[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刘健;[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李号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郭金英;[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邵红莲;[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洪生;[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李会仙;[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王丽英;[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郜培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侯立静;[D];山东大学;2006年
韦宏伟;[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胡松奇;[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孙明清;[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杨景;[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魏丽娟;[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二点委夜蛾防治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