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有什么抑郁症,阅读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焦虑症,心像一盘散沙,集中不起来,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真的好苦

&p&&b&聚光灯效应。&/b&&/p&&blockquote&2000年某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曾刊登过这么一个实验:汤姆·季洛维奇(Tom Gilovich)及其同事——该实验的作者——曾将学生分成数组,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做着互不相干的任务。并从中随机抽取一组学生,让他们穿上特别令人尴尬的T恤(印着歌手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的囧像),任务结束,调查学生们注意巴瑞曼尼洛的情况。结论是,穿着尴尬T恤的学生认为50%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窘境,但实际是仅有25%的人注意到他们的尴尬T恤。而且,后续将此次实验的录像重播给未参加该次实验的同学,注意到这些尴尬T恤的人也只有25%。&br&
不止如此,汤姆·季洛维奇做了进一步的实验。这一次随机抽中的同学不再是穿着令人尴尬的T恤,而是印有诸如鲍勃·马力,杰瑞·谢菲尔德或者马丁·路德·金头像的T恤。结论更让人吃惊,学生们仍然相信有50%比例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T恤,而事实是,这次只有10%!&/blockquote&&p&&b&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放大自己的问题,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人人都觉得自己会是受人瞩目的主角--这就是聚光灯效应。&/b&&/p&&p&你出门忘了洗头或者化妆,走到哪都觉得自己丑, 见到别人看自己一眼就觉得对方是在嘲笑自己。 &/p&&p&你在公共场合不小心放了个屁,立刻就会涨红了脸,小心翼翼地低下了头,担心旁人会投来鄙夷的目光。&/p&&p&亦或者,你今天剪了个新发型穿了一双亮骚的新鞋子,兴冲冲地跑去问朋友:“你注意到我今天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吗?”,得到的反馈却是朋友的一脸懵逼。&/p&&p&&b&已经有无数个实验证明:人们常常认为自己会被过多地注意到,或窘迫或得意,而事实并非如此。 &/b&&/p&&p&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p&&p&想象一下以下的场景:&/p&&p&你在被聚光灯照射的舞台上演讲,感觉被台下的所有人盯着,激动而又紧张的情绪让你的肢体不停颤抖。这时候又担心众人注意到你发抖的怂样,自己便优先放大了自身的错误,于是发抖得更厉害了,开始腿软,甚至讲话的声音都变得结结巴巴,说不定把台词都给忘了,脑子只剩一片空白。至此,闭环形成:紧张感——聚光灯效应——犯错——更紧张。 &/p&&p&事实上,即便我们在某次公众行为,例如演讲、唱歌、跳舞时出了大丑,也不必放在心上,不信可以问问以前的同学和朋友还记得多少你当年出丑的事。人们通常只会记住事情的一个轮廓,而这样的轮廓甚至需要根据现在的状况推测出来。要知道: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即便自己无法忘记某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囧事,也可以放宽心,毕竟别人是没有那个闲工夫去记忆的。&/p&&p&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将自己从聚光灯效应中解放出来,那就是给自己戴上“人格面具”。例如经过训练的演员们可以在剧中表现出所饰演人物的特殊性格和情绪:狡诈、睿智、大哭、大笑、狂躁、暴怒。而在剧中戴上人格面具的疯狂演员,生活中则可能非常内向。同理,舞台上激情四射的摇滚歌手,聚会时可能一言不发。一旦戴上了人格面具,便可以改变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就好像兰陵王,平时只是个温文尔雅的白面小生,戴上面具就能在战场上表现得英勇残暴。如果你也想拥有自己的“人格面具”,常用的训练方式就是对着镜子演讲,它的本质就是“表演”。&/p&&p&&b&希望你以后在聚光灯下是个好演员,即使上台时狠狠地摔了一跤,也要表现得泰然自若。&/b&&/p&&p&结尾就放一张前阵子很火的图吧,虽然那个小男孩带错了鱼,但周围的小女孩明显都毫无嘲笑甚至注意的想法。&/p&&p&真的,你远比你想象中要卑微得多,人家都忙着看自己箱子里的鱼呢!哪顾得上你啊!&/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67ca251de8cad447e9888_b.jpg& data-rawwidth=&981& data-rawheight=&9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67ca251de8cad447e9888_r.jpg&&&/figure&
聚光灯效应。2000年某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曾刊登过这么一个实验:汤姆·季洛维奇(Tom Gilovich)及其同事——该实验的作者——曾将学生分成数组,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做着互不相干的任务。并从中随机抽取一组学生,让他们穿上特别令人尴尬的T恤(印…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95aabec748b0a722346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95aabec748b0a722346d_r.jpg&&&/figure&&p&今天给大家讲讲心理治疗史上最著名的来访者的故事。「史上最著名」这类事,很容易引起撕X。再说了,心理治疗的历史应该是那些心理大师们的历史,会有谁记得来访者呢?&/p&&p&但她的名字,却经常被提起,无愧于「史上最著名」这个称号。(话说其实也没人跟她争)。从她的案例被发表开始,围绕她的争论就层出不穷。一些擅长考据的专家学者从故纸堆中挖掘关于她的只言片语,写成了好几本书。她的故事关系到心理咨询的源头、精神分析的合法性、谈话疗法的作用和限度,以及两个大师的恩怨情仇。而我今天讲这个故事,想说的其实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这个来访者本人所体现的,人的坚韧和伟大。&/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bcd78d900fa3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4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figure&&br&&p&&b&一 安娜.O的故事&/b&&/p&&p&1880年,安娜.O在维也纳找布洛伊尔做治疗的时候,她还是一个21岁的少女。布洛伊尔是当时维也纳最著名的精神科医生,正尝试药物以外的新的精神疗法。他有一个小朋友,还在读书,一边为考试和生计发愁,一边跟布洛伊尔学习和讨论新疗法,他的名字叫弗洛伊德。&br&&/p&&p&那正是传统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的女人,都穿着束腰的紧身衣,把胳膊和脖子都遮得严严实实的拖地长裙。遇到意外,她们会「啊」的一声晕过去,晕不过去的,就不算淑女。所以那时代的绅士都带着醒脑的嗅盐,随时准备英雄救美。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要求,就是维多利亚版的「三从四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br&&/p&&p& 安娜是个犹太的富家小姐。受过很好的教育,懂4门语言。她的祖辈中出过不少智力非凡的人物,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她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母亲很擅长交际,但她自己的生活,也不过是刺绣舞会之类上流社会妇女沉闷的日常。&/p&&p& 沉闷的空气对有才华的人常常是种考验,平庸的人能依靠稀薄的空气生存,她们不行。才华如果无法投入创造,就可能被用于编织痛苦,并让人沉溺其中。&/p&&p& 安娜来找布洛伊尔,是因为她生病了。病得很严重。那年7月,她深爱着的父亲患了重病。安娜和母亲竭尽全力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她自己的精神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正照顾父亲时,她发现自己悬在椅子后面的右手忽然失去了知觉。她还出现了幻觉,看到黑色的蛇爬出围墙,而自己的手指也变成了小蛇。她开始不能识别自己,不能识别她的父亲,不能理解她父亲问她的问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的症状如万花筒般层出不穷:虚弱、贫血、厌食、睡眠紊乱、内斜视、肢体痉挛和麻木,一会兴奋,一会抑郁。&/p&&p& 按照今天的标准,安娜肯定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并立马送到精神病院。但当时并没有。布洛伊尔接待了她,并把她的病诊断为严重的神经症和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是维多利亚时代妇女流行的时代病,很多跟性的压抑有关。电影《歇斯底里》里,医生就通过发明女性自慰器治好了这种疾病。&/p&&p&那时候,布洛伊尔正探索关于歇斯底里的新疗法。一个新疗法探索者需要一个特别的病人。她不仅能配合地接受治疗,还能做主动地探索。有时候,她对自身问题的洞见甚至能帮助咨询师发展他的新理论。&/p&&p& 安娜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病人。在布洛伊尔眼里,安娜很聪明。她对事物有着敏锐的直觉,对文学和诗歌有特别的禀赋,想象力丰富。虽然受当时文化和家庭教育的限制,她对自己的才能带有一种严厉的、批判性的抑制。现在,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可用的才能,一部分用在了心理治疗中。更何况,她还有钱。所以布洛伊尔每天都会见安娜,在她身上试验着各种方法。&/p&&p& 那时候,催眠刚刚在欧洲流行,并成为治疗歇斯底里的新方法。每天日落的时候,布洛伊尔就对她进行催眠,并让她讲述白天的幻觉。&/p&&p&安娜很配合,她还给这样的治疗取了一个技术性的名称,叫「云雾」。每天晚上,当她讲述完自己的幻想,她的思想总能清醒起来。她能够理智地工作、写字或画画,直到清晨4点,再她上床睡觉,第二天又开始重复这样的顺序……&/p&&p& 这样的治疗持续了半年。1881年4月,安娜的父亲去世了。年轻人眼里的生活其实是不完整的,直到他们面对过死亡,才会重新打量生活的快乐和痛苦。对安娜来说,挚爱的父亲的去世,是她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巨大打击。她持续昏迷了两天。醒来后,她的幻觉里多了很多跟死亡有关的可怕想象:死人头或者骷髅。有时候,她会自言自语,有时候,她又很想自杀。&/p&&p&她开始不接受布洛伊尔的催眠暗示了。所以,布洛伊尔只好让她在清醒的状态下自由地述说。慢慢他发现,催眠其实不是这种疗法的关键。自由的诉说才是。如果安娜讲述的事情能让她重新体验以往的创伤性事件以及相应的情感,症状常常能够缓解。安娜给自己给这种疗法取了一个名字,叫「谈话疗法」。&/p&&p&人们总是容易低估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比如在心理咨询里,人们更愿意相信带有神秘色彩的催眠,却不愿意相信更日常的谈话。但谈话其实是一种更有效的整理,而且还让来访者参与其中。在安娜的治疗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p&&p&有很长一段时间,安娜都无法拿起玻璃杯喝水。哪怕干渴得无法忍受,她还是做不到。在治中,安娜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的家庭教师。她对她非常严格,每次进入她的房间,她都会焦虑不安。那个家庭教师养了一条狗。有一天她走到房间里,看到她家的狗正耷拉着红舌头从玻璃杯里喝水,这让她充满了厌恶和恐惧。但出于尊师重教的礼貌,她却什么也没说。当她回忆并讲述这件事时,这种恐惧和愤怒又回来了。而在她发泄完这些愤怒以后,她又能够拿起杯子喝水了。&/p&&p& 「谈话疗法」的逻辑,奠定了精神分析,乃至整个心理治疗的基础。当布洛伊尔跟弗洛伊德讨论起安娜的案例时,弗洛伊德敏锐地认出了这种疗法的重要价值。5年后,安娜的案例被发表在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所著的《歇斯底里研究》中,作为书中的第一个案例。这本书风靡欧洲,成为了精神分析的奠基之作。安娜也由此成为了精神分析史上第一个病人,一个另类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案例,用来证明精神分析的神奇作用。在《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一书中,他说:「布洛伊尔最终使安娜小姐摆脱了所有的病状。患者康复了,后来一直身体健康,变得能适当工作了。」&/p&&p& 安娜的故事就这样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到处流传。人们都在说,维也纳的弗洛伊德发展出了一个神奇的疗法,能有效治疗歇斯底里。&/p&&p&然而安娜却并没有好。几年后,弗洛伊德给身边的弟子写信说,他一直都知道,安娜根本不是一个成功案例。因为过于频繁的跟安娜见面,布洛伊尔和安娜之间产生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布洛伊尔的妻子觉察到了这些,她心生妒忌。布洛伊尔在妻子的再三督促下,决定终止治疗。终止治疗后的不久,某天晚上,布洛伊尔被紧急叫到安娜府上。当布洛伊尔来到安娜房间时,发现她表现出强烈的兴奋和痛苦,她摸着幻想中的大肚子,就像正在分娩一般。布洛伊尔叫安娜的名字,但安娜却没有理他。正当布洛伊尔一筹莫展的时候,安娜忽然呼吸急促,大声喊道:&br&&/p&&p& 「我怀了布洛伊尔医生的孩子!现在,我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p&&p& 布洛伊尔大惊失色。他尽力使病人平静下来,匆忙逃离了安娜的房间。第二天,他就订了与妻子去威尼斯旅行的船票。旅行回来后不久,妻子生下了他们自己的女儿。&/p&&p& 也许安娜对布洛伊尔发展出了一些特别的感情,在她父亲去世的那段时光,他们每天见面,而布洛伊尔又扮演着父亲式的权威角色。至少弗洛伊德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看来,「分娩幻想」正是安娜对布洛伊尔出现了「移情」,把性欲转移到了他身上,而布洛伊尔本该从安娜身上发现精神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事实:关于性欲和移情,但布洛伊尔却因为不愿面对自己对安娜的感情,懦弱地避开了。因为弗洛伊德的评论,安娜这个曾经被当作精神分析理论支柱的成功案例,变成了后来人们批评精神分析无用的失败案例。同样失败的还有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的友谊。多年以后,当布洛伊尔在维也纳的街角遇到已经功成名就的弗洛伊德,他脱下帽子,热情地与昔日的朋友打招呼,而弗洛伊德却扭过头,假装没看见,并匆匆离开。&/p&&br&&b&二 伯莎. 帕彭海姆(BerthaPappenheim)的故事&/b&&br&&p&安娜的故事讲完了。接下要讲的,是伯莎·帕彭海姆的故事。伯莎.帕彭海姆是一个犹太的富家小姐。21岁的时候,伯莎因为严重的神经症和癔症接受了治疗,她的治疗过程被当作一个成功案例发表。在这个案例里,她被化名为安娜.O。&br&&/p&&p&那次治疗并没有人们所宣扬的那么成功。治疗停止后不久,伯莎又回到了她以前的状态。现在,她不仅有神经痛、幻觉、还因为治疗疼痛,染上了吗啡成瘾。她不得不去一个维也纳附近的「疗养院」继续接受住院治疗。布洛伊尔曾去疗养院看过她,回来后,他跟弗洛伊德说,这个可怜的女孩完全精神错乱了。他甚至希望她死掉,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痛苦了。&br&&/p&&p&然而伯莎却从这些痛苦中顽强地挨了过来。1888年,在她29岁的时候,她开始慢慢好转了。很难理解这种好转是怎么发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时间终于让父亲之死的伤痛逐渐平复了。她的灵魂安静了。但现在,这种好转还完全说不上康复,充其量,只是她从精神病院出院了。&br&&/p&&p&29岁在维多利亚时代,可是大龄剩女了。那一年,她随母亲搬到了法兰克福。在那里,她开始了真正的康复之旅。她开始在一家专门收容犹太女孩的孤儿院做事。最开始,她为她们读诗,慢慢地,她开始为她们写故事。她从祖先海涅遗传下来的创造力和才能终于不再只是用来制造逃避痛苦的幻想了。现在,创造的才能把这些幻想变成了一个个能抚慰孤儿心灵的故事。&br&&/p&&p&迷茫的时候,&strong&很多人都曾想通过奉献来实现自我价值&/strong&。区别只在于,这些所谓的奉献是幻想还是行动、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这些人生一开始就注定困难重重的孤儿让安娜动了恻隐之心。这恻隐之心终于让她把注意力从自己的痛苦中移开了。当她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时候,她的爱有了去处,她的才华也有了用武之地。&br&&/p&&p& 那一年,她给孩子们写的故事被汇编成《写给孩子们的小故事》,出版了。过了两年,另一本故事集《旧货店》也出版了。那本故事集里的主人公,都是一些旧货店里被丢弃的、无用的物件,像破旧的蕾丝花边、老旧的音乐盒、破碎的咖啡壶等等。也许是她对自己才能批判性的抑制还在,这两本书都是匿名出版的。但她后来的书,都署上了自己的名字。&/p&&p&8年以后,她成了这个孤儿院的院长。此后,她又开始为妇女权力奔走。她成立了德国妇女联合会—法兰克福分会。她一直在推动一个教育项目,鼓励妇女从只是结婚生子的家庭角色中摆脱出来,转变成真正的职业女性。1904年,她仿照德国妇女联合会,成立犹太妇女联合会,并被选为首任主席。这个机构逐渐发展壮大,成了当时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犹太人组织,顶峰时期,拥有50000名会员。生命的最后二十几年,她都在以这个机构的名义,为犹太孤儿和妇女奔走不息。&br&&/p&&p&此外,她还成立了一个妇女收容所,专门用来接纳那些在卖淫或拐卖妇女中受害的女孩们。这个「女孩之家」最多时,曾同时接纳过152个无家可归的女孩子。她为她们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护理,并定期为她们提供精神检查。但在选择精神检查的种类时,她拒绝了当时已经非常流行的精神分析。这大概是她生平唯一一次对精神分析发表评论:&br&&/p&&p&「精神分析是掌握在医生手里的,正如忏悔是掌握在神父手里。它是一个好工具还是一把双刃剑,取决于谁在管理和使用它们。」&br&&/p&&p&她说这话的时候,是孤儿院的院长、犹太妇女联合会的主席、女孩之家的负责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没有人知道,她就是《癔症研究》中那个虚弱而混乱到离奇的安娜.O,那个史上最著名的心理病人。&br&&/p&&p&她终身未婚。1905年,她母亲去世了。她开始埋首事业,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的联系。1924年,在65岁的年纪,她终于又赢得了一段亲密的友谊。那是比她整整小40岁的犹太女孩汉娜。这个像是女儿又像是朋友的年轻女孩带给了她很多慰藉。她们经常在一起。1925年,汉娜搬去了柏林,她们还几乎每天都通信。&br&&/p&&p&1935年,在她76岁的时候,她去维也纳旅行,中途昏倒,被送到医院,查出有恶性肿瘤。第二年,病情开始恶化了。那时候,纳粹已经开始在德国掌权,空气变得紧张。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她被警察局传唤。原因是有人告密说,她收容所里有个女孩,说了希特勒的坏话。纳粹要她把那个女孩交出来,她断然拒绝了。几天之后,在起诉那个女孩的听证会上,她带病出席,冷静又坚定地为那个女孩辩护。也许是忌惮她的名声,纳粹让这件事不了了之了。&br&&/p&&p&一个月以后,她去世了。某种意义上,她很幸运。因为二战很快要来了。在这场全人类都被卷入的巨大灾难中,所有人的命运,都开始朝不保夕。&br&&/p&&p&而她的去世,更让那些受她庇护的人,看到了她的价值。她死后不久,收容所被纳粹关闭。3年后,她一手缔造的犹太妇女联合会被取缔。而她的年轻好友汉娜,也终于没能躲过纳粹的迫害,死于集中营。&br&&/p&&p&1954年,德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四枚的纪念邮票,用来纪念德国历史上出现的「人类的恩人」。其中一枚邮票就是她。在她去世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纪念她。那些受过她恩典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2cca6210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2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figure&&p&有时候,心理咨询师容易有这样的自恋:总以为心理咨询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生命的重要转折都应该发生在心理咨询室内。可如果放到&strong&整个人生的长河中,能让促使我们改变的机会太多太多了&/strong&。在心理咨询师所书写的历史中,作为安娜的她被仔细审视,而作为帕莎的她,却被当作背景一笔带过。即使作为安娜,人们也只看到了她跟精神分析理论有关的症状和情感。但她终究没有让自己活成背景和注脚。跟她伟大的一生相比,&strong&她作为来访者的片段,反倒可以变成了生活的小插曲,被一笔带过。&/strong&&br&&/p&&p&在母亲去世后,她曾经写过一首诗:&br&&/p&&p&爱从未光顾,&br&&/p&&p&所以我像一株植物,&/p&&p&在地下室,不见阳光。&/p&&p&爱从未光顾,&/p&&p&所以我像把小提琴,&/p&&p&弓弦已破。&/p&&p&爱从未光顾,&/p&&p&所以我埋首工作,&/p&&p&把疼痛深藏。&/p&&p&爱从未光顾,&/p&&p&所以我想象死亡的面孔,&/p&&p&安静慈祥。&/p&&p&她的一生,说不上幸福。可是,谁的人生又能说得上完全幸福呢?在她写这首诗的时候,她曾经想要逃避的苦难,现在,她不逃了。那曾经让她害怕的死亡,现在,她不怕了。她把苦难凝聚成诗,轻声吟唱,给她自己,也给那些困境中的人。&br&&/p&&p&(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 happinessclass, 幸福课)&/p&
今天给大家讲讲心理治疗史上最著名的来访者的故事。「史上最著名」这类事,很容易引起撕X。再说了,心理治疗的历史应该是那些心理大师们的历史,会有谁记得来访者呢?但她的名字,却经常被提起,无愧于「史上最著名」这个称号。(话说其实也没人跟她争)。…
&p&关于2016年心理学领域值得关注的新研究,我们认真总结出以下几点分享给你们。&/p&&br&&p&&b&1.“无手机恐惧症”可能与你的依恋类型有关 &/b& &/p&&p&“Nomophobia”,无手机恐惧症(no mobile phone phobia),指的是那些手机不离身的人。匈牙利学者Veronika Konok等人(2016)通过网络招募了142名被试(方便抽样),并用手机使用量表、手机依恋量表及成人依恋量表,测试他们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及依恋类型。&/p&&br&&p&结果发现,&b&痴迷型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容易因为手机不在身边而感到不安&/b&。依恋类型主要指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反应方式,分为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回避型、恐惧-回避型四种。 (了解“依恋类型”,点击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zDRslS4ypJIIS0Fv1pzrG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mp.weixin.qq.com/s/zDRs&/span&&span class=&invisible&&lS4ypJIIS0Fv1pzrG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痴迷型的人虽然渴望亲密,但同时“被拒绝”又是他们最核心的担忧。
&/p&&br&&p&该研究就发现,痴迷型的人对无手机的恐惧,是因为担心自己无法及时回电或联系他人,从而带来他人的误会,导致对方相应对待自己——这是一种对“被抛弃/被拒绝”的恐惧。 &/p&&br&&p&&b&2.一些人的“恐同”情绪可能是由于被同性吸引
&/b&&/p&&p& “恐同情绪”(homophobia)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恐同者想要否认内心来自同性的吸引。Boris Cheval等研究者(2016)针对这一可能的现象做了一组实验。线下招募来的38名异性恋男性先接受了“恐同程度测试”,接着他们分别观看一对异性伴侣及一对男同性伴侣的照片,直到可以做出评论即可关闭照片。 &/p&&br&&p&结果显示,低恐同情绪者观看异性伴侣照片的时间明显比观看同性伴侣时间长,而高恐同情绪者观看同性伴侣照片的时间与异性伴侣照片一样长。另外,高恐同情绪者对同性伴侣照片的“愉悦度评定”(pleasantness rating)也高于异性伴侣照片。 &/p&&br&&p&研究者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受到了小样本量的影响,但也从心理实验的角度给“恐同者其实被同性吸引”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多证据。
&/p&&br&&p&&b&3. 抑郁症影响着亲密关系中的双方
&/b&&/p&&p&抑郁症被称作“我们的疾病”(we-disease),因为&b&当抑郁袭来不只是患有抑郁症的人会受到影响,他/她身边的人也会受到很大影响&/b&。Liesel L. Sharabi等研究者(2016)通过向抑郁症治疗机构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得了135对抑郁症恋人(伴侣中有一人患有抑郁症)的有效问卷,通过填写开放式问卷,研究者分析了抑郁症在亲密关系中的9种影响。其中包括“对对方的情绪消耗”、沟通问题,孤立感等&b&8个方面的负面影响&/b&;以及&b&一个正面影响&/b&:增强的亲密感(enhanced intimacy)。 &/p&&br&&p&研究结果显示了&b&这九项影响都存在于抑郁症恋人之中&/b&,抑郁症通过“传染”(比如患有抑郁症的一方拒绝社交活动直接导致他/她恋人的社交活动也大大减少),“共同作用”(比如患有抑郁症的一方压抑了性冲动,他/她恋人的性冲动也将无法得到满足)等模式影响着抑郁症患者及其恋人。
&/p&&br&&p&&b&4.把过往创伤当作身份认同的核心,会让创伤的影响更持久 &/b&&/p&&p&&b&过往的可怕经历对每个人的影响可能有很大不同,那些将创伤经历当作身份认同的核心的人,受创伤的影响会更加严重与持久。&/b& &/p&&br&&p&Ines Blix和她的同事们(2016)跟踪调查了259位在2011年经历了恐怖袭击的政府工作人员,在恐怖袭击过去后的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参与者分别向调查者报告了自己的创伤症状,包括神经紧张,过于警惕, 或麻木等。同时,他们还要报告“这次恐怖事件对他们的人生是否是至关重要的(central)”。 &/p&&br&&p&结果显示,那些&b&将可怕经历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的人,通常受创伤症状比其他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更明显&/b&。Blix(2016)认为,将创伤经历当作身份认同核心的人“升级”(launching)了创伤,这一发现或许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更好的创伤后治愈,因为这种“创伤事件为中心”(event centrality)的观念可以通过干预被改变。
&/p&&br&&p&&b&5.拥有暗黑人格的人在速配约会中更容易成功
&/b& &/p&&p&暗黑人格的特质,即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黑暗三角”的三种人格特质——自恋、心理变态和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被认为与速配约会有着密切关联。(要了解“黑暗三角”,点击查看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kydRK5zkWVGpIHxKKFTRJ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mp.weixin.qq.com/s/kydR&/span&&span class=&invisible&&K5zkWVGpIHxKKFTRJ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
&/p&&br&&p&Emanuel Jauk和他的同事们(2016)通过网络招募了90名被试者(46名女性,44名男性,均为异性恋),并为他们安排了两两间的速配约会。被试者在约会前均完成了暗黑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用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格测试,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五个维度)以及外表吸引力测试。每位被试者最终会给每一个约会对象打分(作为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发展对象的分别打分)。
&/p&&br&&p&结果显示,无论被作为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发展对象被打分时,&b&具有“自恋”特质的在男女在速配约会中均收到了欢迎&/b&(男性中自恋与外向的组合,女性中自恋与外貌魅力的组合,尤其受欢迎)。而在短期关系发展中,女性的心理变态倾向则受到了欢迎。&/p&&br&&p&&b&6.这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更害怕长大 &/b&&/p&&p&“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指的是青少年晚期(late adolescence)到真正成年之前的这段时间(一般认为是18-25岁的这段时间)。April Smith等研究者(2016)做了一项关于“对成熟的恐惧”(maturity fears)的研究。 &/p&&br&&p&该研究的结果来自于对两组数据的分析。第一部分数据来自美国一所东北部私立大学,共3291名在不同时期就读于该校的大学生,分别在,年填写了关于“成熟恐惧”的问卷;第二部分数据来自美国东南一所公立大学,共673名在不同时期就读于该校的大学生,于, 年填写了关于“成熟恐惧”的问卷。 &/p&&br&&p&结果显示,现在的大学生们对“成熟”的恐惧程度比起以前的大学生愈发强烈。研究者分析,导致这一心理现象可能有几个主要原因:竞争激烈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持年轻”的社会压力,以及个人内心对责任加重的惧怕。 &/p&&br&&p&&b&7. 经历过刻骨铭心爱情的人更相信自由意志,同时也更相信宿命论 &/b&&/p&&p&体验深度恋爱可能对人们关于自由意志的信仰及对命运的看法都会产生影响。Jordane Boudesseul等研究者(2016)通过网络招募了共257名来自印度和美国的被试,并请他们在网络上填写了一份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过往或当下恋爱关系的强烈程度(intensity),第二部分则是对自由意志(如,人们对自己的决定有完全的掌控力)的信仰,以及对宿命论的看法(如,是否相信人的未来完全是天注定的)。
&/p&&br&&p&结果显示,越是体验过刻骨铭心爱情的人,不仅更信仰自由意志,也更相信“命中注定”。研究者分析,这样的结果显示人可以是“兼容者”(philosophical compatibilists),即我们可能同时相信人是自由的且命运是天注定的。而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恋爱一方面让人觉得自己是快乐且充满力量的,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让人失去了一部分自由。&/p&&br&&p&&b&8. 人们倾向于把很久以前的不好经历想得更加严重 &/b&&/p&&p&Robert Smith和Norbert Schwarz(2016)最近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人们会倾向于把很久以前发生的坏事想得比实际情况更加严重。 &/p&&br&&p&Smith和Schwarz给了164位被试一个假想情景——你有一个外地的朋友Dan去了一家餐厅吃饭,接着你会拿到一条来自Dan对这家餐厅的评价,并根据这条评价描述对餐厅的印象。其中,部分被试者被告知Dan是上周去的这家餐厅,另外的人则被告知Dan是去年去的这家餐厅,而不同被试者拿到的Dan对餐厅的评价也有好有坏。 &/p&&br&&p&实验结果显示,在同样拿到Dan对餐厅负面评价的被试者中,那些被告知Dan是一年前去餐厅的被试者对餐厅的印象更加不好。研究者分析,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记忆是会随着时间而被遗忘的,因此那些过了很久还被清晰记起的记忆一定是“更加重要且极端的”。研究者建议,如果你对一件事有更新更具细节的记忆,可以用它替换掉更早的不好记忆,以防止你对过往不好经历的记忆走向极端。 &/p&&br&&p&&b&9. 受重度抑郁困扰的人依旧有可能再次找到快乐 &/b&&/p&&p&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对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离开抑郁的“情绪牢笼”是有希望的。Esme Fuller-Thomson 和他的同事们(2016)基于2012年加拿大国民心理健康调查(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Mental Health)数据进行了一项关于抑郁症康复的研究。 &/p&&br&&p&数据显示,20,955位加拿大国民中有2528位曾被诊断为抑郁症,这个群体中有2/5已经完全康复(远离抑郁症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超过一年及以上)。那么,这2/5的完全康复者与剩余的3/5群体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 &/p&&br&&p&研究者通过这2528位被试者填写的问卷发现,完全康复者的最大特征是拥有“情感支持系统”(supportive relationships)。完全康复者在 “我有给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际关系”这一项上勾选的“是”次数比尚未完全康复者多出七倍。该研究还发现,生理健康程度及收入也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此外,患抑郁症的时间长短与是否可以完全康复没有相关关系,而这些重度抑郁症患者此前是否有过患抑郁症的病史则对能否完全康复有重要影响。&/p&&br&&p&&b&10. 爱思考的人可能比不爱思考的人更“懒”? &/b& &/p&&p&热爱思考的人比较不爱运动吗?Todd McElroy等研究者(2016)在佛罗里达海岸大学随机招募了一批大学生进行“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测试,选出30位爱思考的学生和30位不爱思考的学生,并向他们发放手环记录仪器,对比了这60位“爱思考者”和“不爱思考者”的肢体运动状况。 &/p&&br&&p&结果显示,在工作日期间,爱思考的30位学生的运动量大大低于不爱思考的30位学生;双休日期间,这个差距则近乎为零。研究者表示,工作日期间的对比数据说明了人们此前的一些看法是有迹可循的:不爱思考的人比爱思考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并且厌恶无聊。研究者称,60位学生的样本量不足以解释这个现象的全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不爱思考的人会试图通过运动来逃避自己的内心世界。” &/p&&p&(我们认为这项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的验证。)&/p&&br&&p&References&/p&&p&1. Konok, V., Gigler, D., Bereczky, B.M. & Miklosi, A. (2016). Humans’attachment to their mobile phon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style. &i&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i&, 61, 537-547.
&/p&&p&2. Cheval,B., Radel, R., Grob,E., Ghisletta, P., Demicheli,F.& Chanal.J.(2016). Homophobia: An Impulsive Attraction to the Same Sex? Evidence From Eye-Tracking Data in a Picture-Viewing Task. &i&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i&,13,825-834.
&/p&&p&3. Sharabi, L., Delaney, A., & Knobloch, L. (2015). In their own words: How clinical depression affec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33 (4), 421-448. &/p&&p&4. Blix, I., Birkeland, M., Solberg, Hansen, M., & Heir, T. (2016). The Launching and Ensnaring Effects of Construing a Traumatic Event as Central to One’s Identity and Life Story. &i&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i& doi: 10.1002/acp.3224.&/p&&p&5. Jauk, E., Neubauer, A., Mairunteregger, T., Pemp, S., Sieber, K., & Rauthmann, J. (2016). How Alluring Are Dark Personalities? The Dark Triad and Attractiveness in Speed Dating European.&i& Journal of Personality&/i&, doi: 10.1002/per.2040.
&/p&&p&6. Smith, A., Bodell, P. L., Denoma, J., Joiner, T., Gordon, K., Perez &M., Keel,P.(2016).“I don’t want to grow up, I’m a [Gen X, Y, Me] kid”, Increasing maturity fears across the decades. &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i&doi:10..
&/p&&p&7. Boudesseula, J., Lantiana, A., Covab,F. & Bèguea,L.(2016). Free lov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elief in free will, determinism, and passionate love. &i&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i&36,47-59.
&/p&&p&8. Smith,R. & Schwarz, N. (2016). Metacognitive Inferences From Other People’s Memory Performance. &i&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i&,22,285-294.
&/p&&p&9. Thomson, E., Agbeyaka, S., LaFond, D.& Klug, M.(2016). Flourishing after depressi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hieving complete mental health among those with a history of depression. &i&Psychiatry Research&/i&, 242,111-120.
&/p&&p&10. Todd McElroy, David L Dickinson, Nathan Stroh, Christopher A Dickinson.(2016). The physical sacrifice of thinking: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everyday life. &i&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i&, 21,1750 – 1757.
&/p&&p&以上。&/p&&br&&p&想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欢迎关注&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 。 &/p&&p&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p&
关于2016年心理学领域值得关注的新研究,我们认真总结出以下几点分享给你们。 1.“无手机恐惧症”可能与你的依恋类型有关
“Nomophobia”,无手机恐惧症(no mobile phone phobia),指的是那些手机不离身的人。匈牙利学者Veronika Konok等人(2016)通过…
谢邀&br&首先要强调,坦普是一个&b&高功能&/b&的星儿,意思是说:她的症状并不算很重,大部分星儿的情况远远没有这么乐观。&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79& data-rawheight=&851&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38aae1a5e2f47d7c4adc5c8f6c7bfe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038aae1a5e2f47d7c4adc5c8f6c7bfe2_r.jpg&&&/figure&&br&&br&然后要强调,自闭症不是病,&b&不是外来因素引起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征;也不能痊愈&/b&,只能尽量帮助星儿融入生活。哪怕是已经取得很大成功的坦普,也在强调:I'm still autistic.&br&&figure&&im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563&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5e37d1ba57f9f7de295a07638b1aff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5e37d1ba57f9f7de295a07638b1aff6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8&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05fa2baacf7d38b1627a5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05fa2baacf7d38b1627a58_r.jpg&&&/figure&&br&&br&这是演员与坦普本人的合影,两人轮廓可谓很像,但是坦普本人仍然有眼神游移、嘴角紧张的特点。&br&&br&下面来分析一下自闭症儿童的一些特点。&br&&figure&&im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430&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d6c1d6b155bc1db53f5bc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d6c1d6b155bc1db53f5bc7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72&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ab3bc3a2aa32e036a309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ab3bc3a2aa32e036a309b_r.jpg&&&/figure&&br&对人和人的活动不会专门去注意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了。&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395fcc51caf4a19678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395fcc51caf4a19678c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4be3a1e73a76daccf13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4be3a1e73a76daccf13a_r.jpg&&&/figure&&br&自闭症儿童对危险的感受与普通人有很大不同。一些我们觉得很正常的事物会令他们抓狂,一些我们觉得危险的事物反而对他们来说很愉快。见过的一些小朋友在与大人玩闹时被举高、转圈或倒提的时候都很淡定甚至很喜欢,但是会被门铃声音或是一个其他人无法注意到的因素吓得尖叫,久久不能恢复。&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8548faff5d588d2b08f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e8548faff5d588d2b08f4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e4f5cd320d5c07025f9f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fe4f5cd320d5c07025f9fa_r.jpg&&&/figure&&br&坦普对“这是你的房间”“鸡叫了要起床”“科学课老师”这些“自然而然”的事情很难理解,自己给它们加了机械的注解。&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edefdb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edefdbd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8&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d2bb41bbd0edc0487ec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7d2bb41bbd0edc0487ece_r.jpg&&&/figure&&br&在牧场实习时,只有坦普注意到了牛喜欢绕圈。我们普通人在那里会自动把听牧场工作人员说话、学习他们要传达的技能设为主要任务,其它观察设为次要任务。而在星儿的世界中,各方信息都是同等重要的。&br&另外,自闭症儿童普遍对钟表、火车等机械运动的物体感兴趣。&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edefdb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edefdbd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8ea35f5a085f5a13ee6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8ea35f5a085f5a13ee6e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884e0b8d7c9b5a914485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e884e0b8d7c9b5a914485e_r.jpg&&&/figure&&br&坦普的表情经常很夸张,自己经常不能控制情绪,也不能正确判断别人情绪与表情的联系。&br&&br&另外,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坦普的运气显然不错,自身天赋异禀,有不错的家庭条件,有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和慈祥耐心的姨妈,有赏识她的老师。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人还是对她的异常表现出了宽容,没有对她关上机遇之门。&br&仅从影片中看,在坦普的时代,美国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已经站在我们今天状况之前了。&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34fca5c988d39b87496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34fca5c988d39b874966_r.jpg&&&/figure&&br&让我们记住贯穿全片的政治正确:与众不同,而不是不如他人。&br&以及坦普本人的信念:大自然是残酷的,但我们可以不残酷。&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3c3a406cffef76a2c052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3c3a406cffef76a2c052b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300&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484c18d8cffba4c111e6b3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484c18d8cffba4c111e6b3c_r.jpg&&&/figure&&br&一台自制挤压器帮坦普解决了许多问题,她在毕业演讲中说没有这台机器就没有今天的坦普。让坦普保留这台挤压器是我们让一小步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谢邀 首先要强调,坦普是一个高功能的星儿,意思是说:她的症状并不算很重,大部分星儿的情况远远没有这么乐观。 然后要强调,自闭症不是病,不是外来因素引起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征;也不能痊愈,只能尽量帮助星儿融入生活。哪怕是已经取得很大成功的坦…
&a data-hash=&96be92a88f59d43c951d& href=&//www.zhihu.com/people/96be92a88f59d43c951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96be92a88f59d43c951d&&@田七r&/a&&br&对于刚毕业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学校或者提供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其实都是不错的入门选择。&br&在我看来好处有:&br&&ol&&li&如果不是只有一个人新人的部门,通常能够在早期有人帮你熟悉工作。好一些的单位还可以提供一些专业上的支持。&br&&/li&&li&入职的前期不会突然需要面对大量的一线工作(是的这是优势!),能够有一个相对平缓的适应期。虽然说成熟的咨询师每周可以和个案工作20小时+,但我还是很记得自己最开始实习的时候一周仅仅和两三个小朋友做游戏时候的充实感,以及正式开始全职工作前期的精疲力竭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咨询中非常消耗精神力,成为专业化的咨询师其中一环就是逐步提高和适应这种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早期的工作经验能够真正地帮助新手咨询师建立切实的临床经验,真正做到将所学概念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些切身的经验通常可以帮助咨询师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取向(包括流派、技术、面向群体),以及&b&真正读懂关于临床咨询/治疗的专业书籍&/b&*。&/li&&li&可以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由于涉及到用自己的人格进行工作,咨询师的个人状态会极大地影响着临床工作。尽管自我怀疑和从业困惑从未在一个咨询师的生涯中真正离去,但无疑在从业的早期最为明显。渴望成功、被肯定、渴望帮助到对方等等的情绪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和偏执,并强化甚至放大工作中的失误、挫折,让人变得恼怒和无助。身处于集体之中会更容易让人体会到被支持,稳定的经济收入也能缓解很大一部分的生活焦虑。&/li&&/ol&&br&&p&但也不是没有问题:&/p&&ol&&li&不管在哪里,心理咨询通常都是一个弱势部门,所以在感受到某种支持的同时也容易体会到边缘化的感觉。&/li&&li&除非是非常大而专业的机构,否则心理健康相关职工人数大都不多,多少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li&&li&2提到的情形在不成熟或者不规范的单位问题会更佳明显,一个不小心可能会遇到非常奇葩的同事或者前辈——根据国内目前的整体情况来说,这个可能还挺容易发生的。&/li&&li&单位的工作群体和工作方式通常较为单一(比方说学校主要就是面对固定年龄段的学生)。如果说这对于从业前期发展来说可能会是个障碍(既有可能在相对单一的工作范围中适应和成长,也有可能受之所限),对于咨询师中后期的规划来说需要面对和斟酌的冲突可能会更为明显。&/li&&/ol&&br&&p&具体到规划层面上,我认为可以去思考这么几个问题:&/p&&ol&&li&&b&入行动机的思考&/b&。即:我为什么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什么部分吸引我?从事这个行业能够帮助我解决那些问题,满足我的那些需要?&/li&&li&&b&工作范畴的思考&/b&。如:我想和什么样的群体进行工作,为什么?我喜欢、擅长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咨询工作?有哪些议题(例如性少数、抑郁、发展心理学、亲密关系、家庭互动、身心疾病.......)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为什么?&/li&&li&&b&罗列困难与困惑&/b&。将自己不清楚或者感到疑惑的部分记录下来并且思考原因: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理论流派,是因为我对他们都不熟悉么?我对如何规划咨询进程感到苦恼和迷茫,是因为我没有相关的操作经验,还是缺乏对应的知识?我对这个理论和技术感到怀疑和反感,是因为它不符合我个人的临床观察与自身特点,还是说有更多的原因?&/li&&/ol&&br&&p&最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开思考,还要有对应着思考得出的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参加相应的临床受训,阅读学习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文献,&b&寻求合适的督导(重要!)&/b&以及增加自身作为来访者的个人体验。&/p&&p&话说回来,目前市面上学习的渠道和项目那么多,怎么选取呢?这里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法:&b&对照国内外对于咨询师从业要求或者各类临床协会的准入标准来衡量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差距&/b&。以国内的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系统为例,督导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和注册助理心理咨询师都有相应的学历、受训时、个案工作经验和接受督导小时数等要求。哪怕眼下并没有加入的打算,但不妨以此作为目标来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另外这些机构和协会通常也有各自认可的正规临床受训项目,以此作为基准来评估和选择学习项目也不失一种方法。&/p&&br&&p&------------------------------&/p&&p&*注:通常而言,阅读临床专业书籍需要至少100小时以上的相关个案工作经验积累。&br&&/p&&br&&p&初稿于&/p&
对于刚毕业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学校或者提供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其实都是不错的入门选择。 在我看来好处有: 如果不是只有一个人新人的部门,通常能够在早期有人帮你熟悉工作。好一些的单位还可以提供一些专业上的支持。 入职的前期不会…
人在苏醒状态下,要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上人脑自身的记忆、运动、情绪等因素,我们会有比较明晰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而在做梦时候,外界信息的输入全部被关闭,我们的自我意识因此湮没了。意识里的东西都是人脑自身产生的。&br&&br&大脑在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和非睡眠(Wake, W; Paradoxical Sleep, PS)状态下,受不同的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调制[1],其脑电波的表现因此也不同:&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5dd2f3f1e5c689d892cc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5dd2f3f1e5c689d892cc_r.jpg&&&/figure&其根本控制中心在脑干中的神经核团。大脑在苏醒状态下主要由肾上腺素能神经元(adrenergic neurons)调制,它释放肾上腺素化学物质(adrenergic chemicals)调控大脑的节律。而当脑进入睡眠时,肾上腺素能系统被关闭,此时主导大脑节律的是另一簇神经元:释放胆碱物质的&b&胆碱能神经元&/b&(cholinergic neurons)[2-3]。应该注意的是,胆碱能神经元在人脑苏醒状态下也是活动的,并控制一些基本的功能。胆碱能神经元离脑干中控制运动的神经元很近,因此在睡眠时候会有快速眼动等现象。&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60d9ff96c5ab932ada8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60d9ff96c5ab932ada8c_r.jpg&&&/figure&&i&胆碱类物质&/i&&br&&br&在胆碱能神经元主导的情况下,记忆等因素不活跃,做梦时候同时由于没有外界输入,人脑失去了自我意识,人脑中的pacemarker不再活跃,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并对脑中游移的思想(stray thoughts )特别敏感,人脑内的意识会不自主的从一个跳到另一个主题上去,而且不会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矛盾。&br&&br&另外,人在清醒时候也可能进入“白日梦”状态。意识不关注环境,而是让脑中思想自由漂移,这时也是进入了&b&胆碱能神经元主导状态&/b&。&br&&br&P.S 一些毒品也是胆碱物质,因而人在吸收之后会产生做梦一样的效果,脑中有逻辑混乱的形象。&br&--------&br&[1] Jones, Barbara E. &From waking to sleeping: neuronal and chemical substrates.& &i&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i& 26.11 (2005): 578-586.&br&[2] Steriade, Mircea, and John Allan Hobson. &Neuronal activity during the sleep-waking cycle.& &i&Progress in neurobiology&/i& 6 (1976): 157-376.&br&[3] Hobson, J. A., R. Lydic, and H. A. Baghdoyan. &Evolving concepts of sleep cycle generation: from brain centers to neuronal populations.& &i&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i& 9.03 (1986): 371-400.
人在苏醒状态下,要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上人脑自身的记忆、运动、情绪等因素,我们会有比较明晰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而在做梦时候,外界信息的输入全部被关闭,我们的自我意识因此湮没了。意识里的东西都是人脑自身产生的。 大脑在…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cecf4dd465ac0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cecf4dd465ac0_r.jpg&&&/figure&我玩知乎两年有余,浏览过很多的回答。&br&但精神心理话题,使我印象深刻的内容不多。&br&除了知友@nok luo 的这样一段:&blockquote&精神病院没什么神秘的,只是大家不太了解,以及很多有名的电影用艺术手法渲染得比较好,比如我本科学心理学的时候,很喜欢《飞越疯人院》、《精神病患者》、《追忆似水年华》之类的作品,然而去接触一段时间就明白,现实就是现实,不艺术也不恐怖,就那样。&br&不过嘛,一个病人一个世界,一个病房一个宇宙~很有意思的~&/blockquote&这是因为,&不艺术也不恐怖&,它不神秘;正是我想要说的。&br&本专栏开设的目的,即是想要设法讲清楚这个问题。&p&接下来,本文将介绍的内容如标题所述:“精神障碍是什么”。&br&&br&&b&上篇目录(本文)&/b&&/p&&ul&&li&精神障碍是什么&br&&/li&&li&“精神病”、“神经病”有什么区别&/li&&li&“精神问题”、“心理问题”有什么区别&/li&&/ul&&p&&b&下篇目录&/b&&/p&&br&&ul&&li&精神科门诊怎么样看病&/li&&/ul&&br&&ul&&ul&&li&治疗目标&/li&&li&心理咨询能够解决什么问题&/li&&li&心理治疗里的“短程”、“长程”是什么意思&/li&&li&精神科药品是什么样子的&/li&&/ul&&li&我们怎样知道自己是否正常&/li&&/ul&&br&&ul&&ul&&li&我们会被精神病吗&/li&&li&担心自己有病,假装自己有病,会怎么样&/li&&/ul&&/ul&&br&&ul&&li&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数据,是虚高吗&/li&&li&精神障碍诊断与归因的复杂性&/li&&li&怎么样在国内的精神科门诊看病&/li&&/ul&&br&&br&&p&&b&1、精神障碍是什么&/b&&/p&&p&首先我们来看定义,这一定义来自书籍《理解DSM-5 精神障碍》:&/p&&blockquote&&b&精神障碍是指个体思维、感觉或行为上的严重紊乱,反映出精神功能的问题。精神障碍导致痛苦或社交、职业、家庭活动方面的失能。对于压力或丧失(例如,亲人死亡)的预期反应不是精神障碍。同样,偶尔感到沮丧、焦虑、恐惧或愤怒也是正常的。特定症状定义了精神障碍,并帮助指向正确的诊断。这些诊断标准可用于帮助个体向精神卫生专业工作者解释想法和感受。并非出现列表中的所有症状才能&/b&(以及“就会”)&b&被诊断为障碍。痛苦的程度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br&……&br&&/b&&b&像许多活在慢性疼痛中的美国人的故事那样凄惨,他们从未被诊断和治疗。常见的是,我们社会对精神障碍的反应是责备。因此数百万美国人由于他们的这类疾病而被边缘化,被鞠略,被诋毁,被禁闭。&br&&/b&&b&但是,精神疾病不是品格问题;它们是可被治疗的疾病。而且,像大多数病人一样,精神疾病对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反应最佳。&/b&&/blockquote&&br&尽管定义如此,可是提起精神障碍,人们想到的并不是上文。而是:&br&&br&“呜呜呜呜”的胡言乱语;&br&智力低下与行为失常;&br&喜欢逃跑的住院病人;&br&治疗妄想、智障以及三观不正的专科门诊……&br&然而是吗,精神卫生科专门诊断疯疯癫癫的人吗?&p&当然不是。&br&要不然,要不要来猜一猜,以下这些问题,去医院挂号应该挂什么?&br&然后,你会被拿来怎么样?&/p&&p&1.喝咖啡太多咖啡因中毒;&br&2.一天到晚睡不好觉;&br&3.查不出原因的疼痛、瘫痪、呼吸困难;&br&4.病人动完手术住院,麻醉清醒后脱光衣服到处跑;&br&5.抽羊角风;&br&6.脾气暴躁的患者,没人听得懂他说什么;&br&7.脸盲。&/p&&p&答案分别是:&br&1.挂急诊,然后被急诊转给精神卫生科;&br&2.挂神经内科,然后被内科转给精神卫生科;&br&3.挂普外,然后被外科转给精神卫生科;&br&4.精神卫生科会诊,然后告诉你,等到病人生理体征平稳了,意识就自然恢复了,并不需要特别治疗;&br&5.挂精神卫生科,然后被精神科转给神经内科(癫痫虽然有可能观感不好,比如颞叶癫痫会突然惨叫、意识丧失,但是根据定义,并不是精神障碍);&br&6.挂精神卫生科,然后被精神科转给神经内科(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失语,因为无法和他人沟通,很急,所以看起来有“情绪问题”);&br&7,挂精神卫生科,然后被医生叫你回到家里去(脸盲严重时确实给人带来巨大影响,但是成因复杂,比阅读障碍这样的问题更加难以关心它。并所以不被定义成任何一种疾病)。&br&&/p&&p&所以,精神卫生科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br&&/p&&blockquote&它的存在,实际上接诊的是:&b&心情差,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生活当中有难以排解的不愉快的事,&/b&&b&戒烟戒酒&/b&(一些医院开设戒烟门诊和睡眠中心,它们的实质就是精神卫生科心理门诊),排泄问题,没有高潮,不能勃起,&b&人际交往困难,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容易紧张,强迫症,抑郁、双向抑郁,幻视幻听,肌肉抽动问题,&/b&&b&小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问题&/b&(孤独症、读写困难、计算困难,注意力与多动障碍),&b&老年人衰老引起的问题&/b&(痴呆、额叶痴呆、遗忘、认知功能损害),认知损伤引起的问题,性欲低下、旺盛或者特殊给个人、社会带来的困扰,纵火狂和品行障碍、人格问题(人格并非品行),分离性遗忘(失忆症),&b&不知道自己的性向,脾气不好,不想工作,不想学习&/b&。&/blockquote&&b&因此,和科室名称给人的沉重感不同,精神科挂号的原则只有一条:只要你感到内心痛苦。&br&&u&或者说,只要你觉得有必要。&/u&&/b&&p&&b&也正是由于患者需要的只是这个简洁的就诊初衷,所以精神科医生见到患者,第一句话通常会是:说说你的困扰吧!&/b&&/p&&p&举实际的例子。&br&比如,在知乎网站上提问的以下的这些问题,就可以去精神卫生科看:&/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小便的时候别人在旁边看着就尿不出来了?&/a&(广泛焦虑)&/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人多的时候,吃不下饭?&/a& (广泛焦虑)&br&&/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孩子偷钱且撒谎该如何处理?&/a& (品行障碍)&br&&/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家暴的受害者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所在家庭? &/a&(人格障碍依赖型)&br&&/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吵架时用力推女朋友,抱起来扔在地上,掐着脖子按在床上,算动手吗?&/a&(冲动控制障碍)&br&&/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手淫过度怎么挽救身体?&/a&(疑病)&br&&/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父亲去世已久,极度内疚大过怀念无法自拔?&/a&(创伤应激)&br&&/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怎样克服跳楼的冲动?&/a&(强迫)&br&&/p&&p&这些都是确确实实的属于精神卫生科的问题,归心理门诊的领域管(遗憾的是很少有答案这么讨论它)。&/p&&p&所以,看到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对“精神卫生科/心理门诊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p&&p&当然了,我不是指上述提问的题主或题主朋友,都已经罹患有达到了临床诊断标准的精神心理问题。我是指,他们提到的这些状况都属于精神卫生科关注的范畴,下面括号内标注了之所以应当受到关注的指征。(就算具有指征的来访者,在被医生核对诊断标准时,被发现症状与诊断标准不能完全吻合,属于域下问题,严格意义上不称为“精神障碍”,这种情况精神科也看)&/p&&p&也许大家在目前,暂时看不明白这些提问的内容,为什么指向这些精神障碍。不过在后续专栏文章当中,等我讲了焦虑、人格、品行问题是怎么一回事,你们再回顾这些链接,一定可以明白。&/p&&p&&b&所以精神障碍到底是什么?&/b&&/p&精神障碍,指所有的,和大脑生理学因素相关的生活困难。包括但不仅限于:&ol&&li&&b&所有和神经系统发育有关的问题&/b&(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肌肉抽动问题,精神分裂谱系障碍);&/li&&li&&b&所有和情绪状态有关的问题&/b&(焦虑、抑郁、强迫);&/li&&li&&b&所有和生活事件、行为习惯有关的问题&/b&(创伤应激、躯体症状障碍、疾病相关障碍、分离性遗忘);&/li&&li&&b&所有和饮食、排泄有关的问题&/b&(异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厌食、排泄相关问题);&/li&&li&&b&所有和睡眠、性欲有关的问题&/b&(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梦魇、性功能问题、性别烦躁、性欲倒错、恋童);&/li&&li&&b&所有和冲动控制有关的问题&/b&(容易生气、对立违抗、间歇暴怒、品行问题、反社会问题、偷窃、纵火、破坏行为);&/li&&li&&b&所有和成瘾相关的问题&/b&(烟瘾、酒瘾、毒瘾、赌瘾)&b&;&/b&&/li&&li&&b&所有和人格有关的问题&/b&(A类、B类、C类人格障碍相关问题);&/li&&li&&b&所有和神经认知有关的问题&/b&(阿兹海默、谵妄急症、额颞叶痴呆、其他疾病导致的神经认知障碍);&/li&&li&&b&所有精神药品引起的中毒以及运动障碍;&/b&&/li&&li&&b&所有能够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问题&/b&(&b&即心理咨询。主要包括&/b&&u&与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u&/虐待、忽视、暴力相关问题;&u&教育与职业问题&/u&;&u&住房和经济问题&/u&;&u&与社会环境相关的问题&/u&/独居、文化适应困难、被社会排斥、迫害或歧视、生命阶段问题;&u&与犯罪相关或与法律系统互动的问题&/u&/犯罪受害者、被定罪未监禁、被监禁、刑满释放相关问题;&u&咨询和医学上建议的其他健康服务&/u&/性咨询、其他医疗咨询或会诊;&u&与其他心理社会、个人和环境情况相关的问题&/u&/宗教信仰问题、意外怀孕相关、多胞胎相关、与社会服务提供者关系不和谐问题、恐怖主义或酷刑受害、遭遇灾难战争或其他敌对行动;&u&个人史的其他情况&/u&/心理创伤史、自残史、军事派遣史、个人风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问题、反社会行为相关问题;&u&与获取医学和其他健康服务相关问题&/u&/无法获取或无法使用健康服务机构或其他助人机构;&u&对医疗不依从问题&/u&/不依从治疗、超重或肥胖、诈病、与精神障碍有关的流浪、边缘的智力功能)&/li&&/ol&&br&&p&&b&亦即以上这些,都是临床心理门诊的关注范畴。&/b&&/p&&p&如果还不明白,请看往期文章《内wa容ge提da要keng》(不,这个所谓往期文章,我并没有开始写……「(°ヘ°))。&/p&&br&&br&&p&&b&2、“精神病”、“神经病”有什么区别?&/b&&/p&&p&接下来介绍“精神病”、“神经病”有什么区别。&/p&&b&一句话概括,“精神病”是“精神心理疾病”通俗的说法,而“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通俗的说法。&br&&/b&精神疾病和“心理”关系更大,神经系统疾病和“生理”关系更大,即使它们二者都可以被观察到大脑存在器质性的改变。&br&这些器质性的改变都并非不可逆转,也当然更不是人固有、可耻的一种缺陷。这和其他的健康问题没有区别——正如,你会因为一个人睡眠不好或者挑食,而歧视一个人吗?&br&&br&具体说来,它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br&&b&1、实验室检查(指临床所用检查手段)的区别:&/b&通过组织以及组织液检查、遗传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和血象检查等,可以直接确诊神经系统的疾病;但是&b&精神疾病不可以直接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标志性的异常,实验室检查只能作为辅助。&/b&这不是意味着精神疾病没有器质性的改变,而是说,这些改变仍然属于基础研究的范畴,精神疾病尚不能通过此类检查确诊。&br&&b&2、病变中心的区别:&/b&在神经系统疾病当中,不仅可以找到明确的生理学的病因,并且可以给疾病进行病变中心的定位;&b&而精神疾病是大脑的神经网络相互作用时出现的问题,往往找不到确定的产生疾病的原发位点。&/b&&br&&b&3、治疗方法的区别:&/b&精神疾病主要进行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则是需要内、外科的治疗。&br&&b&4、功能损害程度以及损害形式的区别:&/b&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损害是类似于不能看、听不见、运动不能、痴呆;&b&精神疾病则是看到的画面诡异、听不懂、动作很怪、情绪不好、生活出现冲突无法解决、判断力出现问题。&/b&&br&不过这只是粗略的区分,其实它们可能出现的状况是有所交叉的。&br&&b&5、与正常人的界限的区别:正常人通常可以满足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中的个别条目,但是无法完全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全部要求。这说明正常与异常间存在一种渐变的谱系。&/b&&br&但是神经系统疾病则不是这样。诸如,癫痫表现为大脑异常放电;脑炎是脑部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的结果;帕金森是一些大脑深部纹状体区域的多巴胺分泌不足。这些问题使得神经系统疾病的表征,在正常与异常间,有明显区别。&br&&b&6、疾病名称的区别:&/b&精神疾病通常被称为“障碍”(“失调”/disorder),而神经系统疾病有明确的疾病名称。&b&这是因为在病因学上,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症状学的内容占主导,使得一个疾病被命名为障碍(disorder)或者综合征(syndrome)。&/b&&br&&br&&p&&b&3、“精神问题”、“心理问题”有什么区别?&/b&&/p&&p&区别真的并不是特别明显。从六个方面来观察它,那么:&/p&&p&&b&表征:&/b&仅仅从外在表征方面看,精神疾病和普通心理问题并没有明显区别。(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概观:精神障碍是什么(下篇)”中将会详细介绍)&/p&&b&大脑器质性改变:&/b&不仅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可以观察到大脑结构的微观改变;心理问题也可以观察到这些改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这是因为,环境、行为、生理是互相影响的。&br&这种器质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逆。但如果一个人的器质问题很严重,无法通过改变思维与行为以调节,他就是需要药物辅助治疗的精神障碍。而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疾病的程度很轻,即使属于精神障碍,也可以不使用药物治疗;此时,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也可以认为没有明显区别。&p&&b&诊断标准:&/b&精神障碍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所以在诊断标准以下的人就被认为是“健康人”。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来访者困扰被称为“精神障碍”,而不能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来访者/健康人困扰,则被称为心理问题。(怎么样诊断疾病,标准有哪些,也请看“概观:精神障碍是什么(下篇)”)&/p&&p&&b&症状名称:&/b&心理问题的程度比精神障碍的程度更轻。所以通常会有“人格障碍”和“人格特质”的区别,“抑郁症”和“抑郁情绪”的区别,“成瘾”和“偏好”的区别。这些词组的后者可以形容一个人的状态,也可以拿来形容一个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而前者是疾病名称。这是命名上的区别。&/p&&p&&b&治疗:&/b&没有达到疾病诊断标准时,通常不进行药物治疗,因为不能确认药物有效。而疾病达到诊断标准,同样也存在仅仅进行心理咨询而不使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此外,精神疾病也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因为精神疾病是受到思维、生活习惯、环境刺激影响,是与这三者关联性很大的疾病,所以心理咨询也是疾病治疗的一部分。&/p&&p&&b&病因:&/b&精神问题的原因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生物指的是一个人的生理状况、遗传背景;心理指的是心理学上的“正性/负性的信念”、“防御机制”、“认知”等;社会指的是一个来访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他所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心理问题也和一个人的个性、人格这样的生物学因素有关,当然也和心理、以及社会因素有关。&/p&&br&&p&就因为它们基本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困扰,精神卫生科门诊也看。&/p&&br&&p&全文完。&/p&&p&这就是“概观:精神障碍是什么(上篇)”所要说的,对你们的阅读表示感谢。&/p&
我玩知乎两年有余,浏览过很多的回答。 但精神心理话题,使我印象深刻的内容不多。 除了知友@nok luo 的这样一段:精神病院没什么神秘的,只是大家不太了解,以及很多有名的电影用艺术手法渲染得比较好,比如我本科学心理学的时候,很喜欢《飞越疯人院》、…
感性 和 理性的冲突是人类认知/性格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其原因植根于人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神经和生理性的),因此不会轻易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br&&br&从基本的概念开始逐步的理解这个问题:&br&&br&1. &b&默认网络&/b&(Default Mode Network, &b&DMN&/b&)&br&默认网络[1, 2]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不过它的历史并不算长,是随着&b&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b&(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b&PET&/b&) [3] 和&b&静息态磁共振&/b&(&b&fMRI&/b&)技术应用研究的深化而发展出来的,这两类技术通过研究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代谢水平来反映功能特征。默认网络的初衷在于研究大脑代谢水平的基准线(Baseline),从而据此研究大脑在处理&u&注意力的、目的性的、外源性的任务&/u&时候的代谢水平。但是PET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处理这些任务时候,一些区域的代谢水平会降低。因此Baseline并不存在一个全局的值,而是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Baseline.这些区域代谢水平降低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注意力任务中体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反应出的是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被称为默认网络,实质也就是下图中这些红色和黄色区域 [4]:&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0dc64edaea_b.jpg& data-rawwidth=&1168&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0dc64edaea_r.jpg&&&/figure&此外,默认网络还被发现牵涉&b&情境记忆&/b&(episodic memory processing)[5, 6] ,这一事实的日常意义在下文中会解释。&br&&br&2. &b&任务正激活网络&/b&( Task Positive Network, &b&TPN&/b&)&br&人脑在处理&u&注意力的、目的性的、外源性的任务&/u&时候,DMN的代谢水平会降低,与此同时,另一些区域的代谢水平会升高,这些区域被称为任务正激活网络TPN [7, 8]:&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bdbcdd085f8ca6d210df0_b.jpg& data-rawwidth=&952&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9bdbcdd085f8ca6d210df0_r.jpg&&&/figure&不难理解的,在进行任务时候,大脑中的TPN活跃,DMN受抑,在休息时候则DMN活跃,TPN受抑。也就是,这两个网络的代谢水平一般呈负相关关系 [9]:&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aa_b.jpg& data-rawwidth=&1144&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aa_r.jpg&&&/figure&换一种说法,这两个区域组(网络)之间是&b&对抗关系&/b& [10],无论是在静息(大脑休息)还是任务(大脑活跃工作)状态下。&br&&br&3. &b&社交与分析&/b&&br&但是,大脑皮层每一个区域从来都不是单功能,或者说任务特定的。也就是,每个区域都会参与多种任务。有趣的是,大脑中的社交任务相关区域与DMN区域重合很大,而理性分析(数学的、机械的)的区域则跟TPN区域基本重合 [11]:&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7b4dfc0e12ea13c74b25ee23d2e40509_b.jpg& data-rawwidth=&985&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7b4dfc0e12ea13c74b25ee23d2e40509_r.jpg&&&/figure&更多的研究证明,DMN主要与&u&共情能力、情绪自觉(emotional self-awareness)、社交认知和伦理决策(ethical decision making)&/u&这一类能力相关。也就是说, 它是人类&b&感性认识&/b&的基础结构,是我们&u&认识自我反思自我&/u&的核心区域。而TPN则是&b&分析性的、理性的&/b&,是我们得以&u&认识客观世界&/u&的核心区域 [12]。同时,我们在处理一类任务时候,处理另一类任务的能力会降低,也就是,我们的&b&感性和理性表现出二元对立&/b&特征。&br&&br&这一对立的现实结果和表现是,当我们怒发冲冠时候,情绪性的区域高度激活,这使得我们不能客观的分析问题,不能合理的做出决策,表现出冲动型人格。而当我们长时间处理理性分析任务(投资分析、编程、数序和物理等),我们的共情能力又受到抑制,无法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人,我们的人类性因此湮没了,表现出机械性的木讷。&br&&br&4. &b&感性和理性的结构和生理固化&/b&&br&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教育和工作的关系,在日常中会更多的处理一类任务:更多的社交性的需要感性的任务或者更多的需要理性的分析性任务。前者对应文科类的教育和工作,而后者大体对应理科类的。&br&&br&我们长期处理某一类任务,会增强大脑中对应区域的能力,从而在发育过程中强化其生理结构,也就是大脑功能的结构化,体现的是认知功能网络和结构网络的因果性[13],这一因果性是我们学习新能力的基础。因此也能成就我们的外化性格:更感性还是更理性,更面向社交还是更面向分析,更人类化还是去人类化。&br&&br&此外,长期处理一类任务还会影响内分泌,表现为催产素、睾酮等分泌水平的变化[14]。这些激素不仅影响性征和性格,还影响神经认知。分别的促进社交性的和分析性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反馈性的自锁因果环,感性的人因此越来越感性,而且更难以变得理性;反之亦然。&br&&br&5. &b&总结和其他&/b&&br&&ul&&li&感性和理性在认知结构上存在对抗关系,处理一类任务会降低处理另一类任务的能力;一个人不可能一会伤春悲秋,一会数理分析能力爆棚。&/li&&li&这种对抗导致,长期处理一类任务后,即使在休息情况下,也会降低处理另一类任务的能力,也就是形成结构性固化,表现为性格的决然不同;一个人的性格不可能既像林黛玉又像张飞。&/li&&li&DMN除了与感性相关,如上文提到的,还与情境记忆有关。因此,感性和理性、文科和理科的人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记忆模式,前者倾向情境式,后者倾向原理分析式。在导航(指路)任务时候这种差异表现的尤其明显。前者喜欢标志物相对性方法,后者喜欢数字和空间方法。&/li&&/ul&----&br&[1] Costandi, Moheb. &Default Mode Network.& &i&50 Schlüsselideen Hirnforschung&/i&.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3.&br&[2] Buckner, Randy L., Jessica R. Andrews‐Hanna, and Daniel L. Schacter. &The brain's default network.& &i&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i& 08): 1-38.&br&[3] Raichle, Marcus 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i& 6.1 (1983): 249-267.&br&[4] Raichle, Marcus E., et al. &A default mode of brain function.& &i&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 98.2 (2001): 676-682.&br&[5] Greicius, Michael D., et 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resting brain: a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default mode hypothesis.& &i&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 100.1 (2003): 253-258.&br&[6] Greicius, Michael D., et al. &Default-mode network activity distinguishes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healthy aging: evidence from functional MRI.& &i&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i& 101.13 (2004): .&br&[7] Fransson, Peter. &Spontaneous low‐frequency BOLD signal fluctuations: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ting‐state default mode of brain function hypothesis.& &i&Human brain mapping&/i& 26.1 (2005): 15-29.&br&[8] Fox, Michael D., et al. &Spontaneous neuronal activity distinguishes human dorsal and ventral attention systems.& &i&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 103.26 (2006): .&br&[9] Fox, Michael D., et al. &The global signal and observed anticorrelated resting state brain networks.& &i&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i& 101.6 (2009): .&br&[10] Uddin, Lucina Q., et 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default mode network components: correlation, anticorrelation, and causality.& &i&Human brain mapping&/i&30.2 (2009): 625-637.&br&[11] Jack, Anthony I., et al. &fMRI reveals reciprocal inhibition between social and physical cognitive domains.& &i&NeuroImage&/i& 66 (2013): 385-401.&br&[12] Boyatzis, Richard Eleftherios, Kylie Rochford, and Anthony Ian Jack. &Antagonistic neural networks underlying differentiated leadership roles.& &i&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i& 8 (2014): 114.&br&[13] Greicius, Michael D., et al.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reflects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Cerebral cortex&/i& 19.1 (2009): 72-78.&br&[14] Crespi, Bernard J. &Oxytocin, testosterone, and human social cognition.& &i&Biological Reviews&/i& (2015): 000-000.
感性 和 理性的冲突是人类认知/性格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其原因植根于人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神经和生理性的),因此不会轻易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 从基本的概念开始逐步的理解这个问题: 1. 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默认网络[1, 2]是神经…
&p&我认为,疯癫可以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如果事情不尽如人意,你也许就想要幻想出更美好的事情来。&b&在我的疯癫中,我曾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人。&/b&&/p&&p&——约翰·纳什&/p&&p&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是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的原型,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学术成果。然而,就在这些光鲜成就的背后,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受着精神分裂症的困扰。&/p&&p&如果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并接纳它们为:正常人”也可能遭受的困扰;那么&b&精神分裂症,就是那个仍然被无情划分在“疯子”世界里的精神障碍。&/b&&/p&&p&精神分裂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人人都听过,却不一定真正了解的精神诊断。&/p&&br&&blockquote&&b&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迷思(myths)&/b&&/blockquote&&p&&b&迷思1:误以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十分罕见的。&/b&&/p&&p&事实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人超过2100万(WHO, 2016)。&/p&&p&数据显示,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0.3%-0.7%(DSM-5, 2013)。&/p&&br&&p&&b&迷思2:误以为精神分裂症,就是一个人分裂出很多不同的人格/个性。&/b&&/p&&p&事实2: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是两种不同的精神障碍。&/p&&p&“分裂出很多不同人格”,在临床诊断中被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 Disorder, DID),指的是人格的分裂,如《24个比利》中,男主人公时而是一名成年男子,时而又是一名青春期少女,就是一种人格分裂的表现。&/p&&p&&b&不同于人格分裂,&/b&“精神分裂”更多指的是一个人&b&认知与感官的统合失调,是感知与现实之间的分裂&/b&(Smith & Segal, 2016),比如,出现幻觉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p&&br&&p&&b&迷思3:人们误以为精神分裂症是突发的,以为如果一个人受了特别大的刺激,就会患上精神分裂症。&/b&&/p&&p&事实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受到个体本身的基因、生物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p&&p&&b&基因、生理与环境因素,&/b&都被认为是导致人们患上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DSM-5, 2013)。&/p&&p&父母中的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其自身的患病风险达13%,而若父母双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其风险则高达50%(Picchioni & Murray, 2007)。另外,父亲年龄过大、母亲在孕期的压力、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糖尿病等,也被认为与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相关(DSM-5, 2013)。&/p&&p&&b&突发的创伤性事件,并不一定会导致一个人患上精神分裂症&/b&(Mental Health America, MHA, 2016)。此外,临床证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都是&b&逐渐地、缓慢地发展出一系列具有诊断意义的症状&/b&的(DSM-5, 2013)。精神分裂症&b&并非&/b&一种突发性的疾病。&/p&&br&&p&&b&迷思4:误以为精神分裂症的人都有暴力倾向,对社会危害很大。&/b&&/p&&p&事实4:精神分裂症作为疾病本身,并不与暴力行为直接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自伤的风险远高于伤害他人。&/p&&p&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有很大一部分症状为阴性症状,如情感表达、行动意志的减少。换句话说,一个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并不意味着ta会有更多的攻击性。&/p&&p&另外,据统计显示,&b&比起伤害他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更经常伤害自己&/b&(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2016)。不仅如此,他们也&b&更经常是暴力行为的受害者&/b&(DSM-5,2013)。&/p&&br&&p&&b&迷思5:误以为精神分裂症是不治之症。&/b&&/p&&p&事实5:世界上目前已经存在对精神分裂症有效的治疗方案。&/p&&p&众多临床证据显示,在抗精神病性药物、社会心理支持等相关专业服务的帮助下,&b&大多数&/b&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社会功能,如&b&生活自理&/b&等,20%的人预后较好,并&b&有少数个体能够完全康复&/b&(recover completely)(DSM-5, 2013; NIMH, 2016;Smith & Segal, 2016)。&/p&&br&&blockquote&&b&精神分裂,是感知与现实的分裂&/b&&/blockquote&&p&&b&Schizophrenia,源于希腊语词根“schizein”,意为“分开”(to split),和“phren”,意为“心灵”(mind)&/b&(Kuhn, 2004)。该词最早由瑞士的精神科医生Eugen Bleuler所创造,以此来描述他的病人中所出现的感受与想法之间统合失调的状况(Stotz-Ingenlath, 2000)。&/p&&p&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2013)中,精神分裂症,被列为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的一种严重的、长期性的精神障碍;其发病的高峰在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16-30岁)(NIMH, 2016)。&/p&&p&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临床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系列&b&神经发育问题&/b&所导致的、一种&b&存在生理基础&/b&的精神疾病(Insel, 2010),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绪、行为、语言及对自我的感知(sense of self),使人们的感知与真实世界逐渐被割裂开来。&/p&&p&&b&*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症状表现&/b&&/p&&p&目前,在DSM-5中,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了这类患者常表现出的一些阳性与阴性的症状。&/p&&p&&b&阳性症状&/b&(Positive Symptoms):也称为精神病性症状,它们被认为体现了患者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NIHM,2016)。主要包括:&/p&&ul&&li&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等等)&/li&&li&幻觉(主要以幻听为主)&/li&&li&言语紊乱&/li&&li&明显紊乱或紧张症的行为(如僵硬的动作或姿势)&/li&&/ul&&p&&b&阴性症状&/b&(Negative Symptoms):并不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还可能出现于如抑郁等其他情绪或精神障碍中(NIMH,2016),如&b&情绪表达减少,意志减退(没有兴趣参与到工作或社交活动中)等。&/b&&/p&&p&通常,阳性症状更容易被药物治疗,也更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减少,而阴性症状存在的更持久,也对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影响更大(Velligan & Alphs, 2008)。&/p&&p&此外,精神分裂症还表现为一些其他的症状,如认知能力的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短时记忆出现问题(即刚学到的东西,转眼就忘)等。同时,认知能力的下降,还可能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觉察力变弱(DSM-5, 2013)。所以有些时候,可能&b&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就医,而是他们无法察觉到自己的异样。&/b&&/p&&p&在以上的症状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让家庭破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