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有没有愿意一起健身的伙伴 东城国际二期

从害怕镜头到游刃有余,我究竟怎么迈过这个坎儿的?
我不擅长写鸡汤,但最近两个月帮粉丝小伙伴开解生活中的心结,让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走心的“压力对抗良方”了。
除了口红和高跟鞋,我们也要面对学校的考试和公司的 KPI 。放下包包卸了妆,我们还得解决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
夜里我经常收到粉丝宝宝们诉苦的信息,我能想象到手机那边愁容满面的脸,所以咱们今天聊点走心的事儿--——那些让人深夜痛哭的的困难和恐惧,到底要怎么解决?
他们也曾害怕过
明星们的励志故事从来就不少,对我们来说少吃一顿火锅都如坐针毡,他们却可以胖瘦自如。
姜文在《圆桌派》上说,彭于晏无论拍戏多忙多晚,每天必须完成当天的健身任务。这种自律让姜文钦佩不已。
把宫二演绎到极致的章子怡年少时,是最不被老师看好的“硬骨头”。她每晚把腿绑到头顶睡觉,生生掰出个“谋女郎”。
有恐高症的倪妮为了不用替身,曾迎难而上,在6米高的威亚上飞来飞去。
荧幕上的好身材,角色里的挥洒自如,背后都是他们一次次的突破自我。我们的生活或许平淡,可困难不会因为平淡就避开我们。
从害怕镜头到游刃有余
以前和粉丝聚会,有姑娘说特别羡慕我能在照片里笑的那么自然,她说这叫“上相”,而她自己在当晚合影时,都要扭捏的躲在人后。
她肯定不知道,很多年前,面对镜头的我,连笑的勇气都没有。
我爱美,各种时髦的搭配法则也熟稔于心,却偏偏不知道如何展示。看着摄影师从耐心引导,到焦灼急躁,所有人都在等我的那种压力像塌方一样盖过来。
最严重时,我甚至一度短暂停更过。自我怀疑、社交恐惧、前景迷茫,失眠时的我脑子转的飞快,简直有钻不完的牛角尖。
家人为了让我分散注意力,半强制的拉着我晨练跑步。说来也怪,一周下来整个人精神不少。运动疲劳让我快速入睡,身体消耗让食欲大增,出一身汗再冲个澡,我又能回到镜头前了。
那时我才明白,不必多虑别人想要什么,我可以自然的笑,甚至做鬼脸,一切发自内心表达都是最美的。
所以,明白我的解决方法了么?怕什么,就打趴什么!而我的勇气,来自运动。
问题多种多样,良药只需一剂
每个年龄阶段都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大学生怕求职碰壁,office girl 怕工作不被认可,妈妈一族更有难以应对的一摞难题,我有一剂万能良药送给你,那就是运动。
运动让身材更辣
上班久坐族靠运动舒展筋骨,拉伸脊柱和肩膀,鼠标手、五十肩、驼背都能渐渐恢复。配合合理的饮食,减脂增肌也能实现,穿啥都好看指日可待。
运动让皮肤变好
运动过程中,大量的汗液排出,帮助皮肤全面排毒,毛孔垃圾和废弃皮脂顺着汗水流出,暗疮、痘痘、黑头都会减少,暗黄也能缓解。
运动治好拖延症
以前不相信运动会上瘾,自从习惯了健身跑步,根本停不下来,再忙也要抽空活动一下。定时跑步的好习惯延伸到工作中,妥妥治好了我的拖延症,运动让我更自律,自律让我更自由。
运动治好失眠
身体疲劳让大脑不再胡思乱想,每天躺下就能快速入睡,深度睡眠的时间越来越长,早上起来精力充沛,再也不用朋克养生了。
运动让我有勇气
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是其他事情无法代替的,坚持到底是对身体的认可,消除自我质疑,认识更多跑友,一起分享运动的快乐,心态变成开朗的少女。
忙到没空去健身房?有它就够了
提到运动健身就会有人说忙、加班、应酬,但见缝插针的实现定时运动也不是没有可能。
认真做笔记的宝宝都知道,我前一阵刚买了 Keep 跑步机,它轻薄占地小,就算是一人独居的小房间里也放得下,噪音小,智能便捷。比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容易的,是说跑就跑的 Keep 跑步机啊!
怕什么,就打趴什么
8月8日参加了 Keep 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举办的#汗水英雄#活动,与其在帝都35℃的高温下被闷的一身粘腻,不如主动健身,痛痛快快的大汗淋漓一场。
活动现场一共有两层,一楼主要是互动体验区,有足球、滑雪、拳击、平板支撑等各种运动项目可以尝试挑战。
△燃脂跑体验区
△足球体验区
△滑雪体验区
夏天还能体验到滑雪项目,颇有一番趣味。
△拳击体验区
拳击是一项很不错的发泄运动,每一拳的挥出,都是一种释放。
△核心挑战体验区
核心挑战体验实际上是平板支撑 PK ,想练出马甲线的小伙伴了解一下哦!
△Photo 一夏体验区
体验完前几个动感十足的项目,最后别忘了去 Photo 一夏,分享运动的快乐。
以上的体验每完成一项就能得到一枚 Pin ,最终集齐 Pin 就可以领奖品。现场还准备了很多水果点心和饮料,以供“英雄”们及时补充能量。
体操世界冠军莫慧兰、中国第一位滑雪世界冠军郭丹丹、摔跤世界冠军洪雁、亚洲重量级拳王张君龙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运动生涯中“怕什么,就打趴什么”的故事。
最壮观的要属88位运动者分别在跑步机、操课、动感单车、划船机四大阵营,共同开启“汗水英雄”运动挑战。
跑步机是我熟悉的智能轻便的 Keep 跑步机,在这大热天里,高效燃脂,效果加倍。
划船机同时锻炼手臂和腿部,最适合久坐的办公族。
△动感单车
跟这么多小伙伴们一起骑动感单车,整个人都是沸腾的,比在健身房里更有热情。
操课更加燃, 随着动感的节拍尽情摇摆,全场激情四射。
我在动感单车的阵列里玩嗨了,体会着汗水肆意流淌,肾上腺素飙升的兴奋感,什么胆小、羞涩早被抛到脑后。
随着汗水的持续挥洒,运动数据不断攀升,在“英雄”们的共同努力下,明城墙在欢呼中被点亮。
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过后,留下来不仅是肌肉的酸爽,还有宣泄压抑情绪的爽快。胆小、恐惧都顺着汗水流走,无数焦虑都被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代替。
做自己的汗水英雄
在买买买的兴奋过后,我们还要挽起袖子面对打怪一样的生活,泪水只能让人越来越软弱痛苦,汗水的洗礼让人开朗、自信、勇气倍增。
所以,怕什么呢,运动起来,打趴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三个太阳)
第三方登录:您所在的位置: >
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
作者:Autumn QT 来源:清醒贪心记(ID:qtnotes)职场上有句话,「ta这是能力问题,工作态度还是好的」。通常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能力问题」似乎就比较容易得到谅解。我承认,时代、机缘、天赋、性格、出身、早年教育,等等这些我们无法全然掌控的因素,关系重大,或许将我们的个人「能力」划定在某个范围内。譬如,身为帝都一个普通的职场妈妈,我觉得自己大概率不能为人类飞向火星做出直接贡献了,也不能参加奥运会了。我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自己现在创业能赚大钱或者改变世界。然而,个人选择的力量,依然是太被唱衰了。在我们此刻能力的边界,与全然无法突破的极限之间,依然有广阔的、不确定的空间。我想分享几个身边小伙伴的故事,讲讲为何「能力」由「态度」决定——过去的态度,决定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能力。因为「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01 /第一个故事有态度的人,雷达开着离开麦肯锡后,我做营销。有次内部培训,分享理财用户洞察,我问大家,「如果有个理财产品,银行承诺回报率8%,你考不考虑?」座中多数人会回答「考虑」,因为银行背书给人感觉风险极低,而收益率高过一般同等风险等级产品。然后,我又会问,「还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回报率10%,你考不考虑?」「不考虑。」「那12%呢?」「不考虑。」「那15%呢?」「更不敢考虑了!」因为,你表哥的同学是谁啊,不太敢相信。这就是个简单的问答,让参与者代入用户角色,感受一下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能让培训气氛稍微互动一些。培训嘛,互动一点没那么枯燥。不久后,我们团队有个小哥们去给人培训,我忙,没参与准备,培训时我电话接入旁听。我忽然听到他问道,「如果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利息10%,你会考虑投资吗?」说句实话,我设计的这个互动,真没啥了不起。我欣赏这个年轻的同事,因为他见到一个可能有点效果的方法,就去留心,然后有机会就去试用。职场上能力比较强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留意「别人是怎么做的,什么方法能帮我做得更好」。他们的雷达始终开着——留意前沿趋势,琢磨前人经验,敏感更优方式。就好像少年时那些学霸,总关心别的学霸用什么参考书、做什么题库一样。职场上的技能,包罗万象,动态发展,并没有一本「工具大全」可以让你读完一劳永逸。怎么写清邮件、怎么有效开会、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活跃气氛……,放眼望去,是日常中许多人在给你示范。这一本本打开的书,看我们是否愿意去阅读、去琢磨、去实践。是在点滴中,我们慢慢地武装自己,变得更高效。Photo by Masaaki Komori on Unsplash/ 02 /第二个故事有态度的人,擅长自学每个幼童的妈妈,大约都讨论过孩子吃饭的习惯问题,会有些孩子需要大人满世界追着喂。当我们成年后,职场上也有「等投喂」和「自己吃」的大人。前者需要一点推动,后者自己买菜、自己点菜、自己搜索菜谱学做菜。我们营销团队有个女孩是「内容运营」,俗称「小编」。她写作流畅,排版精美,但从来不怎么用Office软件。直到有一天,某个项目熬夜赶工一个PPT,拉她也来帮忙。我听到项目经理跟她说,「这些图用PPT画行吗」,而她回答,「你忙,赶快去吧,我自己百度,不清楚我再来问你」。最后交出来的PPT很专业(当然与她的写作与设计底子有关),只有一张图她不会用PPT画,用Photoshop先做出来,问大家这样行不行。有能力的人,对未知的世界,有「我可以」的态度。感谢互联网,整个世界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自己百度知乎,可以跟人请教,可以买书上课,可以看帮助文件,可以边试边学……这世界上肯定有挑战智商极限与情商高度的事儿,但阻挡我们的,往往是「这没意思,这很难吧,我不行吧,以后再说」的状态。是否能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变得多强,过得多好。/ 03 /第三个故事有态度的人,尽力而为两年多前,我在前一家创业公司,CEO提出在陆家嘴地区投放广告。我们选择了某个地铁站厅的广告位,速度签约了。飞去上海,供应商陪着到现场一看,团队里一个90后当场脸色难看。我悄悄问他,「你是否觉得不行?」那是比较早的地铁线,站厅较为陈旧昏暗,效果比远程看图片差不少。站厅里乘客行色匆匆,所选区域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同时投放不同形状的灯箱和立柱,又增加了创意的难度和制作成本。然而,我这个CMO天性犹豫,掂量着档期已定,这时候修改,不知道是否能行。90后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改!我去说!可以商量的!来得及!」所幸供应商很配合,帮助我们做出了调整。后来我把此事写进给90后的推荐信,他拿下了Kellogg、Berkeley、LBS等若干名校offer。实话说,买陆家嘴地区广告是CEO的主意,签约这个区域是这个90后好几层老板们的决定;事后没人能判定投放原来的位置一定不好;他早就说好两年后申请出国,也没打算跟这家公司生死到老。也就是说,改位置,他只是给自己「找麻烦」罢了。只是,优秀的人,有最强的渴望,要把事情做好。并因为此,他们独立思考、反思判断、提出建议、积极推动。漫漫职场路上,有那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劲头,才有机会去承担更大责任,赢得更多的胜利。Photo by Providence Doucet on Unsplash/ 04 /第四个故事有态度的人,细水长流去年,我忽悠一个电商行业的前同事来我们创业公司做消费金融。干了半年,这哥们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消费」,不感冒「金融」,决定重返零售行业。是我打乱了他职业生涯的节奏,我挺不好意思,就卖力用自己的人脉帮他找机会,最终结果也挺理想。这事儿照理就翻篇儿了。去新工作报到那一天,他发消息给我,「我今天去XX上班,我小窗感谢了你帮忙建立机会的所有朋友,真心谢谢!」同时给我发了对别人表示感谢的聊天记录截屏。一个多月来,我给他介绍过十多个零售圈的朋友,大多是麦肯锡和沃顿商学院校友。尽管加了微信、留了电话,大部分人本来会与他成为弱关系,从此相忘于江湖。而他这个小小的举动,第一,帮助我再次感谢了我俩麻烦过的人;第二,向我的朋友们强化了「Autumn推荐的人很懂事」的信息,我以后再推荐人也容易;第三,把我的人脉变成了他的人脉,都在零售圈,相逢的人还会重相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心情舒畅,物超所值,下次还愿意为他付出!你说,这事儿难吗?确实情商很高,而我知道,他这样做,并非全部出于技巧。他一向以「靠谱」著称,而他懂得,「靠谱」这个人设,是这样细水长流建立起来的。人设是这样,品牌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世间的道理就这么多,看你是否有意愿坚持去做。/ 05 /第五个故事有态度的人,保持正念认识一个年轻同事,打过几次交道后,我隐约觉得怪怪的,却说不清问题在哪儿。有一天,我和他的另一位领导的意见不同;事情不大,我和他领导通了个电话,达成了共识。当时他站在我身边,长叹一句,「哎,老大们意见不同,我好难做啊」。就在那一刻,我明白问题是在哪儿。那天,我给他反馈,对他说,「你试试别把这事儿想得多严重」。他和生活中许多朋友一样,负责、肯干,就是容易流露负面情绪。接触过一些负能量的人,抱怨一般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我好倒霉啊」,另一个是「XX好差啊」。开会遇堵车,我好倒霉啊,交通好差啊。马桶坏掉了,我好倒霉啊,物业好差啊。老板出差错,我好倒霉啊,老板好差啊。客户有问题,我好倒霉啊,客户好差啊。别人误会我,我好倒霉啊,别人好差啊。……嗯,是挺倒霉的,环境也可能是挺差的。时不时直抒胸臆「丧」一下,能消气解乏排毒养颜。:)但其实这样挺累的,周围人也跟着累。保持正念,第一不要太过「升华」坏事。堵车不至于天塌下来,都21世纪了抽水马桶迟早能修好,老板意见不同总有办法解决,各种倒霉事儿谁一辈子都要赶上几十几百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思绪不要过久停留在不开心的小事上,不让小事侵蚀正面情绪。其次,不要自觉「无能为力」。抱怨外界很差、抱怨命运不济,说得诛心一点,潜台词是这事儿我没责任,而且我无力改变。而正能量的人,可以马上惦记着,怎么去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动。因为抱怨没啥用啊。相信自己可以去改变境遇,有这点志气,才能有撸起袖子去行动的能力。Photo by Providence Doucet on Unsplash/ 06 /尾声保持正念,尽力而为,细水长流,雷达开着,自学成才……这五个故事,都很小,对吗?没什么了不起,对吗?是的,但我生活中有态度的人,让我好喜欢!哪怕每天早晨买杯星巴克时,某个服务生笑得更灿烂,操作更流畅,有时关心地额外叮嘱一句顾客「当心烫」,我都会被感染到。哪怕某个同事在讨论中多问几句,促使大家想多一点,我就会不由去企业通讯录看看ta是谁,觉得一起工作,与有荣焉。即使在工作之外,聊起健身、美妆、追剧、旅行、P图、养多肉植物,总有些人喜欢得厉害,研究得透彻,谈起来眉飞色舞,让周围的人觉得世界丰富又有趣。遇到他们,我觉得空气里哔哩哔哩绽放着「我很喜欢,我要做好」的蓝色电光小火花,咔嚓咔嚓地给我充电。这种正念满满、自我驱动的状态,推动我们以或许微不足道的速度成长,由量变达到质变,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边界。这世上,有天赋的局限,有命运的束缚,这世上,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可是,我们可以试试不用「能力问题」做原宥、逃避的借口。你若不去push,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远呢。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层层压力;一边是技术爆炸,迭代飞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层,都有人在选择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如达利欧在《原则》中所写:There is no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understanding how reality work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The state of mind you bring to this process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没有什么比「明白现实世界如何运作」并且「如何应对它」更重要的事。而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态,决定了所有的差别。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
本文转自公众号:清醒贪心记
ID:qtnotes
职场上有句话,“ta这是能力问题,工作态度还是好的”。通常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能力问题”似乎就比较容易得到谅解。
我承认,时代、机缘、天赋、性格、出身、早年教育,等等这些我们无法全然掌控的因素,关系重大,或许将我们的个“能力”划定在某个范围内。
譬如,身为帝都一个普通的职场妈妈,我觉得自己大概率不能为人类飞向火星做出直接贡献了,也不能参加奥运会了,我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自己现在创业能赚大钱或者改变世界。
然而,个人选择的力量,依然是太被唱衰了。在我们此刻能力的边界,与全然无法突破的极限之间,依然有广阔的、不确定的空间。
我想分享几个身边小伙伴的故事,讲讲为何“能力”由“态度”决定。
过去的态度,决定了你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你未来的能力。
因为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
有态度的人,雷达开着
离开麦肯锡后,我做营销。有次内部培训,分享理财用户洞察,我问大家,如果有个理财产品,银行承诺回报率8%,你考不考虑?
在座多数人都回答“考虑”,因为银行背书给人感觉风险极低,而收益率高过一般同等风险等级的产品。
然后,我又会问,还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回报率10%,你考不考虑?
更不敢考虑了!
因为,你表哥的同学是谁啊,不太敢相信。
这就是个简单的问答,让参与者代入用户角色,感受一下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能让培训气氛稍微活跃一些。培训嘛,互动起来就没那么枯燥。
不久后,我们团队有个小哥们去给人培训,我忙,没参与准备,培训时我电话接入旁听。
我忽然听到他问道,如果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利息10%,你会考虑投资吗?
说句实话,我设计的这个互动,真没啥了不起。我欣赏这个年轻的同事,因为他见到一个可能有点效果的方法,就去留心,然后有机会就去试用。
职场上能力比较强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留意别人是怎么做的,什么方法能帮我做得更好。
他们的雷达始终开着——留意前沿趋势,琢磨前人经验,敏感更优方式。就好像少年时那些学霸,总关心别的学霸用什么参考书、做什么题库一样。
职场上的技能,包罗万象,动态发展,并没有一本“工具大全”可以让你读完一劳永逸。怎么写清邮件、怎么有效开会、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活跃气氛……放眼望去,是日常中许多人在给你示范。
这一本本打开的书,看我们是否愿意去阅读、去琢磨、去实践。成长就是在点滴中,我们慢慢地武装自己,变得更高效。
有态度的人,擅长自学
每个幼童的妈妈,大约都讨论过孩子吃饭的习惯问题,有些孩子需要大人满世界追着喂。
当我们成年后,职场上也有“等投喂”和“自己吃”的大人。前者需要一点推动,后者自己买菜、自己点菜、自己搜索菜谱学做菜。
我们营销团队有个女孩是做内容运营,俗称“小编”。她写作流畅,排版精美,但从来不怎么用Office软件。直到有一天,某个项目熬夜赶工一个PPT,拉她来帮忙。
我听到项目经理跟她说,“这些图用PPT画行吗”,她回答,“你赶快去忙吧,我自己百度,不清楚我再来问你”。
最后交出来的PPT很专业(当然与她的写作与设计底子有关),只有一张图她不会用PPT画,用Photoshop先做出来,问大家这样行不行。
有能力的人,对未知的世界,有“我可以”的态度。感谢互联网,让整个世界变成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自己百度知乎,可以跟人请教,可以买书上课,可以看帮助文件,可以边试边学……
这世界上肯定有挑战智商极限与情商高度的事儿,但阻挡我们的,往往是“这没意思,这很难吧,我不行吧,以后再说”的状态。是否能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变得多强,过得多好。
有态度的人,尽力而为
两年多前,我在前一家创业公司,CEO提出在陆家嘴地区投放广告。我们选择了某个地铁站厅的广告位,很快签约了。
飞去上海,供应商陪着到现场一看,团队里一个90后当场脸色难看。
我悄悄问他,你是否觉得不行?
那是比较早的地铁线,站厅较为陈旧昏暗,效果比远程看图片差不少。站厅里乘客行色匆匆,所选区域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同时投放不同形状的灯箱和立柱,又增加了创意的难度和制作成本。
然而,我这个市场总监天性犹豫,掂量着档期已定,这时候修改,不知道是否能行。
90后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改!我去说!可以商量的!来得及!”。所幸供应商很配合,帮助我们做出了调整。
后来我把此事写进给90后的推荐信,他拿下了Kellogg、Berkeley、LBS等若干名校的offer。
实话说,买陆家嘴地区广告是CEO的主意,签约这个区域是这个90后老板们的决定;事后没人能判定投放原来的位置一定不好;他早就说好两年后申请出国,也没打算跟这家公司生死到老。
也就是说,改位置,他只是给自己“找麻烦”罢了。
只是,优秀的人,有最强的渴望,要把事情做好。并因为此,他们独立思考、反思判断、提出建议、积极推动。
漫漫职场路上,有那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劲头,才有机会去承担更大的责任,赢得更多的胜利。
有态度的人,细水长流
去年,我忽悠一个电商行业的前同事来我们创业公司做消费金融。干了半年,这哥们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消费”,对“金融”不感冒,决定重返零售行业。
是我打乱了他职业生涯的节奏,挺不好意思,就卖力用自己的人脉帮他找机会,最终结果也挺理想。这事儿照理就翻篇儿了。
去新工作报到那一天,他发消息给我,“我今天去XX上班,我小窗感谢了你帮忙建立机会的所有朋友,真心谢谢!”同时给我发了对别人表示感谢的聊天记录截屏。
一个多月来,我给他介绍过十多个零售圈的朋友,大多是麦肯锡和沃顿商学院校友。尽管加了微信、留了电话,大部分人本来会与他成为弱关系,从此相忘于江湖。
而他这个小小的举动:
第一,帮助我再次感谢了我们麻烦过的人;
第二,向我的朋友们强化了“Autumn推荐的人很懂事”的信息,我以后再推荐人也容易;
第三,把我的人脉变成了他的人脉,都在零售圈,相逢的人还会重相逢。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心情舒畅,物超所值,下次还愿意为他付出!
你说,这事儿难吗?确实情商很高,而我知道,他这样做,并非全部出于技巧。
他一向以靠谱著称,而他懂得,靠谱这个人设,是这样细水长流建立起来的。
人设是这样,品牌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世间的道理就这么多,看你是否有意愿坚持去做。
有态度的人,保持正念
认识一个年轻同事,打过几次交道后,我隐约觉得怪怪的,却说不清问题在哪儿。
有一天,我和他的另一位领导的意见不同,事情不大,我和他领导通了个电话,达成了共识。
当时他站在我身边,长叹一句,“哎,老大们意见不同,我好难做啊”。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问题是在哪儿了。那天,我给他反馈,对他说,“你试试别把这事儿想得多严重”。
他和生活中许多朋友一样,负责、肯干,就是容易流露负面情绪。
接触过一些负能量的人,抱怨一般有两个主题,一个“我好倒霉啊”,另一个是“XX好差啊”。
开会遇堵车,我好倒霉啊,交通好差啊。
马桶坏掉了,我好倒霉啊,物业好差啊。
老板出差错,我好倒霉啊,老板好差啊。
客户有问题,我好倒霉啊,客户好差啊。
别人误会我,我好倒霉啊,别人好差啊……
嗯,是挺倒霉的,环境也可能是挺差的。时不时直抒胸臆“丧”一下,能消气解乏排毒养颜,但其实这样挺累的,周围人也跟着累。
保持正念,第一不要太过“升华”坏事。
堵车不至于天塌下来,都21世纪了,抽水马桶迟早能修好,老板意见不同总有办法解决,各种倒霉事儿谁一辈子都要赶上几十几百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思绪不要过久停留在不开心的小事上,不要让小事侵蚀正面情绪。
其次,不要自己觉得无能为力。
抱怨外界很差、抱怨命运不济,说得诛心一点,潜台词是这事儿我没责任,而且我无力改变。
而正能量的人,可以马上惦记着,怎么去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动,因为抱怨没啥用啊。
相信自己可以去改变境遇,有这点志气,才能有撸起袖子去行动的能力。
雷达开着,自学成才,尽力而为,细水长流,保持正念。
这五个故事,都很小,对吗?没什么了不起,对吗?
是的,但生活中有态度的人,让我好喜欢!
哪怕每天早晨买杯星巴克时,某个服务生笑得更灿烂,操作更流畅,有时关心地额外叮嘱一句顾客“当心烫”,我都会被感染到。
哪怕某个同事在讨论中多问几句,促使大家多想一点,我就会不由得去企业通讯录看看ta是谁,觉得能一起工作,与有荣焉。
即使在工作之外,聊起健身、美妆、追剧、旅行、P图、养多肉植物,总有些人喜欢得厉害,研究得透彻,谈起来眉飞色舞,让周围的人觉得世界丰富又有趣。
遇到他们,我觉得空气里哔哩哔哩绽放着“我很喜欢,我要做好”的蓝色电光小火花,咔嚓咔嚓地给我充电。
这种正念满满、自我驱动的状态,推动我们或许以微不足道的速度成长,由量变达到质变,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边界。
这世上,有天赋的局限,有命运的束缚,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可是,我们可以试试不用“能力问题”做原宥、逃避的借口。你若不去逼迫自己,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远呢。
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层层压力,一边是技术爆炸,迭代飞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层,都有人选择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如达利欧在《原则》中所写:
没有什么比明白现实世界如何运作并且知道如何应对它更重要的事。而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态,决定了所有的差别。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顶山东城国际二手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