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和短暂性脑缺血鉴别诊断如何治疗

您现在的位置是: &
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 王顺先 赵红宁
摘 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支持阿托伐他汀钙具有降脂以外的多效性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钙可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作者单位:1.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637000; 2.
河南省镇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474250【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0 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tia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 6 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 6 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
0.01);颈动脉 imt 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 10.3% ,对照组为 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 tia 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支持阿托伐他汀钙具有降脂以外的多效性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并能消除或稳定 tia 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钙可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但能否影响 tia 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tia 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选择 2006 年 11 月 - 2007 年 4 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 60 例 tia 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 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均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随机分为两组,①治疗组:29 例,男 20 例,女 9 例;年龄53~76 岁,平均(63.5&7.5)岁。双侧颈动脉病变 20 例,单侧 9 例;伴高脂血症 23 例,高血压病 19 例,糖尿病 12 例。②对照组:31 例,男 19 例,女 12 例;年龄 54~79 岁,平均(65.7&8.1)岁。双侧颈动脉病变 23 例,单侧 8 例;伴高脂血症 23 例,高血压病 22 例,糖尿病 15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的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均 p > 0.05)。所有入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阿乐)10 mg,每日 1 次;阿司匹林 100 mg,每日 1 次,均连续服用 6 个月。同时常规给予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丹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②对照组:除不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外,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钙组。
&&&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所有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 6 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美国 ge300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10 mhz,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操作。受检者仰卧位,从长轴和短轴各切面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叉部,取最厚处记录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内膜局部隆起增厚、imt&1.1 mm 处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1.2.3&&& 血脂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6 个月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6 ml。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采用酶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 alcyon-300 型)测定,试剂由上海申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 1.2.4&&& 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调查&&& 所有患者于治疗开始至半年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tia、急性脑梗死)的例数,计算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1.3&&& 统计学方法
&&& 两组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 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 t 检验及&&&& 检验。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 imt、斑块面积比较
&&& 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 imt 和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均 p
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tc、tg、ldl 水平显著下降,hdl 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 p
0.05)。见表 2。
&&&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 治疗组在 6 个月内再次出现 tia 2 例(次),发生急性脑梗死 1 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10.3%;对照组出现 tia 7 例(次),发生急性脑梗死 4 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3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 2.4&&& 不良反应
&&& 服药期间患者均无特殊不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 3&&& 讨论
&&& tia 被公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袁国祥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的 tia 患者,其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明显增高,且发生时间早[2]。tia 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对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tia 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tia 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的一般人群,并且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状况都与 tia 和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3]。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tia 的机制认为是斑块脱落形成微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二是斑块引起动脉狭窄,造成狭窄远端脑血流低灌注状态。
&&& 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多项试验证实降脂治疗能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4]。近年发现,斑块的性质即不稳定斑块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更为重要的因素,斑块易损性与炎症密切相关[5,6]。阿托伐他汀是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c-coa)还原酶抑制剂,hmc-coa 还原酶是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 hmc-coa 还原酶能够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同时诱导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目增加,从而增加了由受体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及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研究还显示,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甚至可使粥样硬化病灶缩小或降低[7]。但这种作用是单用降脂作用不能解释的[8]。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尚具有降低金属蛋白酶活性、抗炎、提高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修复受损血管内皮、抗血栓、改善纤溶及神经保护等多效性作用(pleiotropic effect)[9]。
&&& 本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 tia 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治疗期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显示了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前景。另外,6 个月治疗终点时 tia 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轻或消失提示阿托伐他汀钙尚有除除降脂以外的其它作用[9]。因为有研究发现,ldl-c 每降低 10%,imt 每年仅可降低 0.73%[10]。
&&& 总之,本研究为阿托伐他汀钙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乃至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8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ead_words:前循环+$head_words:颈动脉斑块","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of atherosclerot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anterior cycle and carotid plaque formation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of atherosclerot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in anterior cycle and carotid plaque formation.Methods From Jan 2010 to May 2012,87 in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TIA in anterior cycle and identified to hav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by carotid color ultrasound and head MRA scan,compared with 63 patients without TIA (nTIA) who were revealed by the same examinations in the same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x2 test and mean comparis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plaque types,Crouse score and index of carotid artery within and between the 2 groups.Results Comparison within groups indicated that,in TIA group,more ulcer plux mixed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lesion side than in nonlesion side carotid artery (x2=12.045,P=0.017); and comparing with non-lesion side carotid artery,there were higher Crouse scores (Z=-2.494,P=0.013) and index (Z=-3.378,P=0.001) of carotid plaque in lesionin nTIA group,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IMT,plaque types,Crouse score and index of carotid artery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BP and DBP[(155.95 ± 17.67) mmHg vs (167.38 ± 21.87) mmHg,P=0.001; (84.84 ± 12.06) mmHg vs (90.90 ± 11.56) mmHg,P=0.002] were significant lower and Crouse score (Z=-5.020,P=0.000) and index (Z=-5.018,P=0.000) of carotid plaque higher in TIA group than those in nTIA group.Conclusion The onset of TIA in anterior cycle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increase of ulcer and mixed plaques.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5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103例TIA患者和105例对照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并将两组的病史、个人史、生化检查和颈动脉斑块与TIA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影响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LA关系密切。
【作者单位】:
【分类号】:R445.1;R74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玉龙;;[J];当代医学;2010年01期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2期
赵万花;;[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韩生林;;[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王玉珏;;[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雷惠新;张现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2期
江秀龙;张旭;雷惠新;林宁;张现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2期
朱林章;刘倞;;[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2期
李妍妍;;[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05期
刘明亮;张军;赵莹;刘爽;李鑫;;[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龙;徐锐;延宏;秦永春;匡立山;;[A];第六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山东省第十八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山东省第十六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何景如;;[A];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5)[C];2009年
陈进军;易咏唏;宁景春;;[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陈晨;马晓萌;;[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张德元;伍智红;潭海群;;[A];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袁国强;李叶双;吴以岭;贾振华;西广成;陈静;谷春华;陈建新;高怀林;吴相春;魏聪;;[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黄晓松;杨期东;杨杰;周琳;肖波;李振国;王改青;汤清平;毛诗贤;刘尊敬;黄清;;[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迟海涛;金蕊;朱峰;;[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陈红雨;;[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血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吴佳学;陈希莲;邢薇;;[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李海清;[N];健康时报;2004年
指导专家/沈建康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韩绍安(主任医师);[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年
陈继培;[N];经济参考报;2003年
王功立 赵彤;[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杨声瑞;赵强;[N];中国医药报;2003年
许锦东;[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缪爱好;[N];大众卫生报;2002年
姬子卿;[N];健康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永君;[D];山东大学;2009年
邢广羽;[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王小玲;[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杜业亮;[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盈;[D];吉林大学;2009年
孟君;[D];吉林大学;2009年
蒋炳虎;[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闫爱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赵焱;[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张振;[D];山东大学;2009年
吴倩;[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易群;[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杨旭森;[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徐春鹏;[D];吉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贵州省医学会第八届神经病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摘要】: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CAA)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以探讨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
【分类号】:R743.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莉莉;仲玉洁;张立波;;[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5期
李峰;徐杰;崔丽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6期
吴泳;梁雁;黄丹丹;;[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23期
曹莉;袁良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年04期
石广莲;孙慧芹;;[J];首都医药;2009年02期
包颖;陈晓虹;姜海涛;;[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4期
魏俊峰;;[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年04期
王永强;吴建军;;[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张建英;邵琪;司文;;[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2期
赵玉凤;;[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维国;何松彬;;[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何松彬;唐维国;朱永礼;於孝龙;孙茂军;;[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陈斌;冯加纯;;[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何松彬;唐维国;孙茂军;於孝龙;朱永礼;;[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何松彬;唐维国;朱永礼;於孝龙;孙茂军;;[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何松彬;唐维国;朱永礼;於孝龙;孙茂军;;[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何松彬;唐维国;朱永礼;於孝龙;孙茂军;;[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唐维国;何松彬;孙茂军;朱永礼;於孝龙;;[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李海军;;[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杨艺敏;张颖;冯加纯;;[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 红;[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魏开敏;[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魏开敏;[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曹丽君;[N];中国医药报;2004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N];健康报;2011年
王文郁;[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赵强;[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刘 波;[N];大众科技报;2004年
孙沁;[N];医药经济报;2011年
杨伟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涂秋云;[D];中南大学;2012年
杨艺敏;[D];吉林大学;2010年
童叶青;[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刘芳;[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陈思涵;[D];武汉大学;2012年
鞠忠;[D];苏州大学;2011年
邓淑敏;[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管永靖;[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王兵;[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郭晋敏;[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林明;[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陈斌;[D];吉林大学;2010年
刘艳明;[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艾志兵;[D];武汉大学;2005年
林成;[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段圣杰;[D];中南大学;2009年
薛慧芳;[D];中南大学;2007年
刘旭升;[D];中南大学;2010年
刘颖;[D];泰山医学院;2010年
于杉;[D];吉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暂性脑缺血能根治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