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曼耳放,拜亚耳放是不是声音很好


最近准备买一副类似HD650或DT990这样种类的耳机,知道该配个耳放.......但是实在是不懂,前端是台式电脑,求教求教了


}
最近把nfb28出了,用了新一体机,在留意便宜点的耳放,发现复刻很多是莱曼,拜亚的,复刻的莱曼拜亚直不得入?还有精音的湖人怎么样?有没有二手不超过两千五的,声音不比nfb28差的,否则出nfb28就没意义了。其实nfb28平衡也不差。
耳机是th900一代,还没改平衡,以后再考虑改平衡。
}

在论坛上,我们常可看到不少老烧友对Solo、莱曼、拜亚A1那几个最早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耳放中的“老戏骨”持不屑一顾的态度,说起来就是“那几个老家伙早过气了”。然而我可以确切肯定地告诉大家,从安润这里的实际销售来看,这三个最早进入国内市场、价格在三千到六千元间的典型“中价位进口晶体管耳放”,都依然能卖!进口耳放中,销售最持续、稳定的,就是这几个。这和网络上一些老烧对它们的一些“不屑态度”,认为它们“早已过气”的观点,形成了反差。

是的,这几个老戏骨确实不年轻了。以一个耳放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说,都已经蛮长了。莱曼是2006年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Solo是2007年进入大陆市场的,A1也是2007年上市的。它们都有明确的针对性——莱曼和Solo都针对森海耳机,A1针对拜亚耳机。Solo是推出后改版最积极的一个,07年时的红灯版后来改为绿灯版,声音也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不那么亮了),之后又推出了超线性版(加大推力),以及最新的钻石版(降低了底噪)。莱曼也改过一次,名字也从最早的Black Cube改为Linear。拜亚A1倒是“不变应万变”,即便在拜亚推出了旗舰耳机T1之后,也不做更动,即使不少烧友认为A1推T1并不十分理想。

进口万元级之内的晶体管耳放,国内常见的,除了三个老戏骨外,就是音乐传真M1PHA1、德国Violectric、意大利RudiStor NX03等几个。其中在国外口碑最好的可能是Violectric,特别是V200这个中坚型号。V200驱动HD800和T1都可以给出一个以价位而论很好的声音。但有意思的一个现状是,V200的销售并不好于三个老戏骨。至于M1PHA和NX03这两个,用家都要更少一些。NX03受到的关注少于它的上级产品RPX35。音乐传真蛮有意思的是,它前代的X-Can系列,买的还多一些,但到了最新的这一代M1PHA,忽然就没戏了,问津的很少。温吞而缺乏特色的声音很多人不感冒。

从07年,到现在2013年,六年过去了,在这六年里可以说耳放市场蛮热闹的,来来去去的过客不少,很多是匆匆一现、然后就犹如彗星一样,飞出太阳系再不回归了。搞到后来,最稳当的却依然是三个老戏骨。这一现象,到底是否该称它们为“常青树”呢?

我前不久写过一篇东西,说的是常在枪文里被秒杀掉的东西才是好东西。放在这三大元老身上一看,它们也个个都是常被pk掉的角色,但偏偏活得最长,到现在还有生命力,而那些秒杀过它们的彗星,都飞出太阳系去了!这事情真是蛮有意思的。

其实进口耳放里还有一个元老级的家伙,就是德国Earmax小胆机。它的寿数不会比“三大老戏骨”短,在国外耳烧圈内一直稳定流传,只是一直没有引入国内而已。前几个月上海安润引入了一批,在很短时间内一抢而空。按理说这个东西也是老戏骨了!这个“老胆骨”表现如何呢?我们可以搜用家的心得体会,都觉得很满意,大体都是正面好评,甚至有人非常着迷。

我们看三大元老的目前买家,其实买回去后大多还是很满意的。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依然存在、依然是万元级内进口耳放的稳定主流,依然能卖,买家用了之后仍感满意。这些综合起来,我们不能不仍然把它们看成有活力的“常青树”,而不是行将就木的“过气老人”。

耳放属于放大器的一种,说到底不是什么新产品,并不需要什么尖端科技。是很传统、很成熟的东西。我有时会遇到一些顾客烧友,说某某耳放技术落后、技术不够先进、线路太传统老套云云,其实耳放哪里需要什么尖端科技!说自己用了先进科技的,结果大多成了“彗星”,到头来最稳当、最持久的,还是几个用了很传统技术、毫不尖端的老家伙。

熟悉音频放大器发展历史的人会知道,日本人在上世纪的70-80年代放大器搞了不少创新的放大线路,都标榜自己是新线路、新技术,然后呢?最后都成彗星了,到头来纯甲类这种最老式的东西仍是很多烧友追求的,你弄个什么“超级甲乙类”,大多数发烧友并不会买账。耳放也是一样,所谓的“新线路”“新技术”“尖端技术”其实都是广告宣传策略。这都是很成熟的东西了,你哪里去尖端啊?真的尖端了,用了没人用过的线路,声音会好吗?拜托。所以最后耳放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创新的,就用成熟的线路,认真地做,用可靠的元件,设计师理念正确、经验丰富、仔细调声,这些最为重要。我觉得这也就是老戏骨至今仍撑市面的重要原因。

这里我给耳烧朋友们一个实用的建议——如果某耳放产品以所谓“新线路”“新技术”“尖端技术”为宣传点,千万谨慎。一方面此类宣传经常是虚假的,把并不新鲜的东西包装成新的而已,另一方面,对于模拟放大器来说,如果真的搞新线路、新技术,那出好声的机会远远低于使用传统成熟线路的产品。耳放的声音好坏,和采用技术的“新旧”,没有什么关系,和设计师的水平、和厂家的认真投入程度,最有关系。

在hi-fi放大器领域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老”的经典作品,多年后仍是宝刀不老的。放大器绝对不是“新一定好”的产品。在hi-fi的三大件里,放大器是技术发展最慢、最稳定、最多“常青树”的一个,甚至比喇叭的技术发展更缓慢。古老的纯甲类、单端胆机,一代代人反复搞,乐此不疲。近十年放大器领域里最算得上“新技术”的是D类放大器的发展,但即便如此,D类放大器仍是一个补充产品,没有成为主流——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在耳放的领域里,甚至没有一部代表性的D类耳放。

喇叭是其次的,发展也不算快,但也不象放大器产品那么稳定,还是不断会有新材料、新技术出现和投入运用。比如十几年前高音单元经常使用金属铝、钛,而现在镁、铍、钻石、陶瓷涂层等材料都已经在应用了。中低音单元的涂层材料也在不断改进之中。至于音源,不用说了吧,那才是三大件里技术发展最快的一个。解码器也有“经典产品”,但一般而言如果把10多年前的解码器拿到现在用的话,只能是听听“味道”罢了。除了“味道”以外,没有什么可以和现在的解码器比的。

}


最近准备买一副类似HD650或DT990这样种类的耳机,知道该配个耳放.......但是实在是不懂,前端是台式电脑,求教求教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莱曼耳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